目前,各国学者对恶性肿瘤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恶性肿瘤是由环境因素与细胞遗传物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不是简单地由遗传易感性所致。环境致癌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的生物、物理和化学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而这些致癌因素除少部分是以人们不自主的方式接触外,多数通过人们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而影响机体,比如吸烟、酗酒和不健康饮食习惯,以及缺乏运动等。吸烟能增加肺癌患病风险的危害众所周知,除了肺癌以外,吸烟也与多种癌症的发病和死亡有关,如肝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膀胱癌。数据显示成功戒烟15年后,肺癌的患病风险降至常人水平。酗酒也与许多疾病相关,比如会影响肝功能、血糖、血脂和血压,同时也是肝癌和胃癌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酒精除了直接损伤肝细胞,还能增加乙肝病毒感染的危害,增加丙肝病毒的繁殖,进一步增加肝癌风险。不良饮食习惯会增加消化系统肿瘤的患病风险,比如食用腌制食品、饮食不规律、食用霉变食品、喜烫食、高盐饮食、食用酸菜等。腌制、霉变食品中的亚硝基化合物有很强的致癌作用;长期吃热烫食物会引起消化道粘膜损伤等,这些都会增加肿瘤的发病风险,引起食管癌、胃癌,高热量的饮食可能会增加肠癌风险。另外,高脂肪饮食、低蔬菜摄入、体质含量高等因素还可增加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许多研究证明,经常性、规律性的体力活动可以降低许多疾病的发生风险,特别是中等量的运动(每周运动时间超过2小时),能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如乳腺癌、肺癌、泌尿生殖系统癌症,以及消化系统癌症(如直肠癌)等。
世界著名的心理社会肿瘤学家JimmieHolland在她的《癌症人性的一面》一书中告诉读者“医学不仅仅是装在瓶子里的药”,这句话也是她对癌症患者人性的一面也需要被关怀的很生动的比喻。心理社会因素影响患者对癌症这种疾病的理解,从而影响对诊断和治疗的行为反应和随后的护理。当发生患者不顺应医疗时,可能需要及时解决其心理社会决定因素,是焦虑吗?是家庭成员不配合吗?是经济问题吗?还是患者只是对临床检查或扫描感到恐惧?这些不是生物医学能够完全回答的问题。还有,癌症的心理痛苦应该向谁诉说,又由谁来关注?当患者出现失眠时,是一片安眠药就能够解决睡眠的所有问题吗?患者在关注自己的临床治疗的同时是否也注意到自己还需要解决其他问题,比如情绪低落、心烦、总是哭泣、感到生活没有意义了,非常疲劳,不想吃东西、不想见人、感到自卑。。。。。。,同时也需要倾诉或得到关心?在医学进化过程中,最初为了更好地研究躯体,要求将整个人分为心理和躯体两部分。把躯体与心理分开来解释疾病,使医生将注意力只集中在疾病的各个躯体部分。将躯体分成许多系统和子系统,以便更精细地对躯体生物功能进行研究。遗憾的是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与躯体紧密联系的每个人独立的人格常常被忽视,并且被认为对治疗结果的影响甚小。在这种医疗模式下,只有药物对患者是重要的东西。近年来,医学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又回到了那些已被科学和医学方面简化了的的研究方法上,并开始将分离的心身重新合并起来。呼唤将人作为整体,回复每个躯体中的个性,再一次考虑将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这种观念下,疾病的躯体方面仅仅是需要干预的大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心理对疾病的影响现在已经受到注意,社会方面也是如此。人的所有四个象限躯体、精神、情感、心灵,一并伴随着社会的影响,都在限定的疾病中起作用。这些影响,最典型的就是患病和疾病过程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了解患病和疾病的生理过程方面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医疗已经认识到人的整体性,疾病已经开始被重新定义为不仅仅包括躯体还包括其它三个象限精神、情感和心灵方面。现在的医学已经成熟,对人体生物功能方面已有了高度的认识,因此它能够既把人体分成很细的部分,又能够综合人体所有方面来干预躯体的病痛并有助于恢复健康和使患者拥有全面健康的感觉。初步确立癌症诊断并没有包括癌症的全部含义。当病人从早期的反应中清醒过来时,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癌症生存者,便开始了每天重新规范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癌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关怀有四个主要观点,第一,生存状态的判断,作为癌症患者,他们开始在确诊后的最初三个月内经历着“生存危机”。虽然多数患者都在努力奋斗回复常态,但是还有一些人无法从这种强烈的感情痛苦中自拔出来,被迫承认再也无法回复以往的生活。第二,即使当疾病缓解时,也会感到每天都生活在癌症的阴影下,严重地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第三,担心复发或是真的复发,更使每个病人的心理社会过程变得复杂,尽管许多医生认为忍受最大痛苦的病人可能容易复发,但事实常常不是这样。当患者在获得有关疾病和治疗的关键性信息和知识后,与医务人员及其它患者建立了支持性的关系,从而使病人能参与和理解以后复发的过程。即使病人并未复发,这些关键性的知识也可以减轻一旦复发时引起的痛苦。最后,如果治疗失败,疾病进入晚期和存在放弃治疗的潜在威胁,是否能适应是患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有些病人能够适应他们的临终阶段,但对有些病人来说,死是他们永远都不能接受的。目前研究认为,医学临床需要心理治疗性服务的理由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在医学各科临床中发生精神症状的比例比较高,尤其是焦虑和抑郁。据统计,有47%的癌症病人伴有具有诊断价值的精神障碍;另一个是对严重疾病所产生的应激反应,没有一个人会对威胁生命的疾病有准备,伴随这种疾病发生的恐惧、社会隔离、丧失能力、复杂的治疗、以及对家庭和朋友的影响等等,对一个人整个生活(尤其是情绪)的冲击是巨大的。虽然有些问题还没有达到精神疾病诊断的程度,但仍需要某种支持,尤其是对情绪的支持。传播心理社会肿瘤学领域的知识颇为重要。对于如何真正理解癌症对患者及其家属所带来的全部影响,我们的能力还相当有限。我们现有的知识在多大程度上已经用于特殊的临床干预或服务?虽然已经有一些很好的例子,如认知行为干预和心理教育课程对癌症生存者进行干预。然而,我们现有的知识有多少已经真正地付诸于实践了?我们必须承认,心理治疗尤其是对疾病和治疗引起的症状干预在这个领域中仅仅是刚开始,从事心理治疗的专家还需要很好的训练,许多问题还需要长时间的研究,通过回顾过去的成绩和目前尚未实现的目标,预示着这一领域有着更广阔的前景。
●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交易,唯独生命除外。在我国,医患关系已经异化为消费关系。如果把看病当成商业交易,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医生的侮辱近日,一位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河北省馆陶县人民医院经抢救无效去世。患儿家属纠集多人在医院滋事,女医生王萍遭患者家属围攻,在逃生时不幸坠楼身亡。此事在医务界引起强烈震动。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医生执业环境持续恶化。很多人整日提心吊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一位又一位的医生相继被害,所有医务人员的心都在流血。在英国牛津的一所医院里,笔者看到过一张标题为“零容忍”的告示:“我们希望员工感到价值和尊严。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仍会为你尽最大努力。所以,请用体面和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们。对员工使用暴力是不被容忍的。我们不希望员工遭受任何形式的语言侮辱、威胁和袭击。”这种对暴力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反映了英国对医务人员的尊重和爱护。其实,考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需要看两点:第一看他们如何对待妇女和儿童,第二看他们如何对待教师和医生。教师和医生都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医生是生命的保护神。如果教师和医生都没有尊严,这个国家就算不上一个文明国家。事实上,无论在任何国家,医生都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人们之所以尊重医生,是因为生命至高无上。没有医生,就没有生命的延续;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眼下,我国医患暴力冲突频发,很大程度上源于医患关系的异化。在医院里,常常听到患者这样对医生说:“花多少钱都行,只要能把病治好了”、“我们可是花了钱的,如果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没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患关系已经异化为消费关系。很多患者认为,到医院花钱看病,属于消费行为。患者就是消费者,医生治不好病,必须赔钱偿命。这样的观点看似有道理,其实很荒唐。因为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交易,唯独生命除外。花钱可以买来任何商品,但买不来生命和健康。如果把看病当成商业交易,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医生的侮辱。医患暴力冲突事件增加,还与人们对医学的误读有关。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于是,很多人对医学产生了一种幻觉,认为医学无所不能,人类已经具备了跟自然规律抗争的能力。只要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就可以让人起死回生。于是,科学技术被推上了神坛,医学朝着错误的方向高歌猛进。一方面,医生陷入了技术崇拜,盲目追求高端医疗,导致医疗费用不断飙升;另一方面,患者过度相信医学神话,不惜代价地寻找新特贵药,误以为只要肯花钱就能治好病。结果,很多人对医学的期望值过高,忘记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一旦发生医疗意外,医患之间立刻就会由“同路人”变成“陌路人”。病治好了,医生就是天使;病治不好,医生就是魔鬼。可见,基于技术崇拜的医患关系,是脆弱不堪的。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有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这说明,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人。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行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使命。因此,只有让医学走出商业交易和技术崇拜的误区,医患关系才能回归本位。医生被称为“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一个不懂得尊重并感恩医生劳动的患者,是不会懂得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的。医患之间,彼此尊重,才能共赢。信源地址:http://www.peopledaily.me/archives/11716
消化道肿瘤化疗概述
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患病率要比健康者高。国外有研究显示在癌症人群中自发报告的睡眠障碍患病率为30%~50%,在乳腺癌和肺癌患者高达37%~38%。国内有研究显示,在包括各种类型和阶段的癌症患者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26.54%。癌症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临床常见的失眠形式有:①明显的入睡困难,睡眠潜伏期延长(超过30分钟);②或睡眠维持困难,觉醒次数和觉醒持续时间增多(大于2次);③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④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少于6小时;⑤早醒和日间瞌睡增多等。诊断早期,睡眠障碍可以作为一种心理反应。当得知患有癌症后,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愤怒、抑郁、紧张、否认、恐惧,发生食欲和睡眠障碍、体重下降等属于正常心理压力反应,持续一段时间后这些反应可消失。部分患者可表现较持久的焦虑、抑郁、激动、情绪不稳、记忆障碍等症状。失眠往往引起患者白天不同程度地感到未能充分休息和恢复精力,因而躯体困乏,精神萎靡,注意力减退,思考困难,反应迟钝。对失眠产生越来越多的恐惧和对失眠所致后果的过分担心,使失眠患者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久治不愈。癌症的睡眠障碍的治疗首先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遵守癌症治疗原则。在抗癌治疗的同时,应对睡眠障碍给予必要的处理,针对不同的病因制订不同的措施,以达到缓解症状、保持正常睡眠结构、恢复社会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不论睡眠障碍的病因是什么,积极的治疗睡眠障碍可能会改善躯体疾病。癌症疼痛是产生失眠的重要原因,应积极治疗患者的疼痛。不良的睡眠卫生会破坏睡眠的正常节律,导致睡眠模式的紊乱,引起失眠。教育患者学会控制与纠正各种影响睡眠的行为,可以通过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维持固定的起床时间,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很多研究表明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对于失眠是有效的,行为治疗包括放松训练、刺激控制治疗、睡眠限制治疗。治疗失眠一般选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作为一线药物。焦虑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容易影响睡眠,常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抗焦虑治疗的同时改善睡眠。对伴有抑郁情绪或疼痛的睡眠障碍患者,抗癌治疗同时应使用有助于镇静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物。
一天和朋友聊天,提到“灿烂”这个词,我忽然想起我曾在CCTV-10和癌症患者一起录制节目时说过“内心没有阳光,外表怎能灿烂”的话,我记得当时我确实是有感而发的,看到和我一同录制节目的癌症患者抱着那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勇敢的面对疾病,能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疾病,能有与癌症这种疾病共存的乐观心态,能主动地回归社会,为刚发生癌症的病友们讲述自己的抗癌经验,与别人分享在“癌症”旅程中走过的心路,而且还活得非常充实,自发组织“合唱团”、“时装表演队”、“舞蹈队”等兼娱乐和锻炼身体为一体的小团队,我作为一个“正常人”很是感动,我认为他们若不是内心充满阳光,外表怎能如此灿烂!为了证实我自己是否说过这样的话,我还在GOOGLE和百度两个网站上搜索了一下,查到的网页上确实写着:心理康复医生唐丽丽大夫说:“内心没有阳光,外表怎能灿烂”的话。不免有两分得意,得意之余想和朋友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我在工作中曾经问过一些患者,问他们是怎样从中“癌症”这种疾病的阴影中走出来,变得像现在这么平和的,他们中有的说,:“我以前其实活的一直很累,所以才会得这种病,现在想明白了,不能再那样对待自己了,反正已经得病了,随它去吧,怎么轻松、怎么高兴就怎么活吧,想开了!”,有的说:“哭也得活,笑也得活,我还是选择笑吧。”,有的说:“我儿子还小,为了他我也要努力的活下去,也不想让我的坏情绪影响到他,我要看着他天天长大。”还有的说:“我还有些心愿没有了结,我经常忘记我还是一个病人,我时常想的是如何在我的有生之年完成我的心愿。”。当我听到这些话,就感到欣慰,知道他们内心已经有阳光照耀了。我也曾试图帮助一些患者,因为他们内心对疾病充满了恐惧和焦虑,他们的话与前面完全不同,他们会说:“我无法回到从前了,疾病毁了我的一切!”;他们会说:“我为什么会这么倒霉,得这种病!”,他们会说:“我肯定好不了了,我一定会死的!”,他们还会说:“我每天都在痛苦中挣扎,无法入睡,也什么都不想吃”。这时我知道他们的内心正下着雨,他们需要调整心态去面对生活,即使生活有时很艰难,学会面对也会让我们活得好些。在人生的悠悠岁月中,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人活着并不尽是顺心如意、快乐幸福,还有许多负面阴暗的东西,如疾病、祸患、灾难、婚姻失败、下岗、生活困难等等,现实回避不了,既来了,就逼着你非要正视、面对现实。重要的是,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如果你不会享受过程,生命的结果大家知道都是一样的。你为自己的生命过程填写太多的痛苦,你就包裹着痛苦离开世界,填写快乐,你就满载快乐走完人生。如果你抱怨现状不够好,那是因为你不知道还有比这更坏的。人生所有的活动似乎都以喜剧开始,以悲剧结束。所有的楼房都要倒塌,所有的生命都要老化,所有的靓仔都要变成老头,所有的美女都要变成老太太,所有的绿草都要枯黄,所有的鲜花都要凋谢。既然所有的结局都是这么不好,为什么还要生存,走向悲剧?因为我们应该认识到生命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如果不会享受过程,结果到了,悲剧就出现了。其次是学会活在现在而不是过去或未来。如果为过去的事情后悔,你就会消沉,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如果为未来的事情担心,你就会焦虑,因为未来的有些事情无法预知,我们就不必非要去预知它了。只有活在现在,把握现在,才有可能成就未来。吴维库在《阳光心态》一书中将阳光心态定义为平常、积极、知足、感恩、达观的一种心智模式,这种模式告诉我们,每天的心态决定每天的生命质量,所以如何过好每一天,主要取决于自己对生命的态度。生命是一系列现在构成的,认真而简单地生活,幸福、快乐充满阳光的去过好每一天,对所有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态度。可是,我们经常是很少想到我们已经拥有的,而总是想到我们所没有的或我们已经失去的,这样就只能增加烦恼而失去了好心情。有一位知足的病人曾告诉我:“我感到很知足,我有很好的家庭,子女们对我很孝顺,在我生病的这么长时间里一直得到他们很好的照顾,我已经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他之所以知足,是他懂得他已拥有什么,而不是失去什么。其实,有时你为在春天的时候丢掉一粒种子而苦恼时,哪知道秋天的时候你会有以外的收获?好好把握现在,把今天活好足以!《阳光心态》一书中描述一位85岁,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老先生写的日记,值得我们思考。如果我能重活这一生,我要尝试犯更多的错误。我不会那么刻意追求完美。我要多休息,随遇而安,我处世不会像这次那么精明。其实世间值得去斤斤计较的事少得可怜。我会多冒几次险、多旅行几次、多爬几座山、多在几条河中游泳,到更多不曾到过的地方去。如果一切能从来,我要在春天赤足走到户外,在深秋整夜不眠。我要多坐几趟旋转木马,多看几次日出,跟更多的儿童玩耍,只要人生能够从来。但是我知道,不能了。写的太好了,他提醒我们,人生有限,应该好好把握。这位老先生领悟到,要活得更快乐、更充实,不需要改变这个世界。世界已经足够美丽了,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对生活的态度。还有,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拥抱世界,就会得到很多朋友的帮助,得到很多信息和资源,从而战胜暂时的难关。否则,独自承受压力和困境,独自忍耐一切的不幸和痛苦,只会越来越无助,越来越痛苦。压力分享,压力便减轻;快乐分享,快乐就加倍。做一个“给点儿阳光就灿烂”的人其实挺好的。不要总是将自己封闭起来,把所有的想法都看成是秘密,这样内心将承受很多,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自己的故事,但是所有的故事只讲给自己听,会感到快乐和幸福吗?当有一天你自己肩上的担子你再也担不动时,结果会是怎样呢?对生活正确的态度、活在现在的活法、拥有一颗开放的心、懂得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所有这些应该可以换来我们阳光的心态。就算是临终的病人,如果能平和、安静的认识到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产物,死亡只是又回归了自然界而已,是否对死亡不再恐惧,也能有一屡阳光照在内心?我也不知道答案,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完全做到,只是想写下来与朋友们一起共勉。
影响乳腺癌患者适应的心理社会因素1980年,Meyerowitz提出乳腺癌患者的三个主要心理反应:一是心理上的不适(焦虑、抑郁和愤怒);二是由于躯体不适、婚姻或性关系破裂、活动水平变化所带来的行为改变;三是与体象、复发和死亡相关的恐惧和担忧。除此以外,患病时的年龄、人格特点、应对方式、人际支持都能对患者的适应产生影响。年轻女性患者与年老患者所关注的内容往往有所不同,因此患病时的年龄是心理社会反应的首要影响因素。对所有乳腺癌患者来说,她们都会关注对生活和未来健康的威胁、害怕身体有缺陷、不再有女人味、无力感以及治疗带来的痛苦。年轻女性患者还可能感到乳腺癌改变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她们损失很多,如工作、生育子女等;年轻患者常常感到与众不同和被孤立。人格和应对方式是影响适应的另一个因素。采用积极应对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女性心境和适应都更好一些。随着时间灵活采取应对策略可能也会有帮助,如等待检查结果或应对化疗带来的痛苦时可以转移注意力,但当需要注意治疗细节的改变时就不适用。那些可以寻求并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的女性患者适应得更好,而且生存期更长。相反,比较被动、感到悲惨绝望、应对方式不灵活、感到被孤立、常拒绝别人帮助的患者适应得更差。虽然持续的焦虑和抑郁并不是对癌症诊断的预期反应,但发现持续抑郁的患者不仅生活质量较差,而且可能过早离世。以前的创伤和现在的压力性生活事件也会影响乳腺癌患者的适应。很多人都感兴趣的一个研究领域是患者的态度对乳腺癌易感性和生存期的影响。许多病人认为病是她们自己找的,她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和态度会让疾病恶化。这样的信念会造成心理负担,会促使他们去寻求土方、偏方。虽然流行病学研究没有证实压力和乳腺癌发生率、生存期之间有关,但压力出现时,如何缓解慢性压力的影响非常重要。患者以前与乳腺癌有关的经历和体象也是心理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心理痛苦程度可以因为记忆中亲人或朋友因乳腺癌死亡而升高。有些女性患者不能忍受乳房缺失,可能延迟就医,尤其在认为患了癌症是一种耻辱的地区。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的适应。一项对女同性恋乳腺癌患者的研究显示,与异性恋患者相比,女同性恋患者对体象的改变感到更舒服一些,可以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但是她们在与医生的沟通中存在更多困难。另一项研究发现,农村地区的带癌生存者在人际关系问题、缺乏支持和感到被孤立等问题上存在更大风险。她们可能更关心配偶和家人在她就医期间怎样独自管理农场或财产、交通的经济限制和治疗花费。治疗对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的影响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局部治疗仍然存在争议;肿瘤的大小、位置、侵袭性决定了最初的手术方式(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还是保留乳房手术)。通过前哨淋巴结定位只能降低并不能消除发展成为淋巴水肿的风险,淋巴水肿会破坏身体外形并影响躯体功能。尽管很多女性患者在手术方式上多了一种选择,一些人还是首选乳腺癌根治术,而不是保留乳房手术加上5~6周的日间放射治疗。乳房重建技术是植入天然组织、硅树脂或生理盐水,这项技术提高了有条件进行乳房再造的女性患者对手术结果的满意度。在术前的签订委托书、对伤疤的看法以及性生活恢复的讨论中,患者丈夫或伴侣的参与会帮助其达到理想的术后恢复。癌症治疗后出现心理痛苦很常见。如果肿瘤科医生不是很规律地去看望患者,患者会感觉到脆弱和缺少保护。在这个时候,医生多去探望并给予情感支持是很有帮助的。Ganz等发现手术1年后,生存者能最大程度地从躯体和情感创伤中恢复过来。乳腺癌治疗对患者造成的精神负担也很重,尤其是年轻、有生育期望的患者。尽管没有证据显示妊娠能够影响乳腺癌的结局,但是,当在妊娠早期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会考虑是继续还是结束妊娠,而且她们不愿意因为要使用一些能导致胎儿畸形的抗激素制剂而延迟疾病的治疗。多数女性,即使是预后很好并且能够早期治愈的患者,在考虑到癌症复发或进展等不可预测因素时,也会犹豫是收养孩子还是将来再生育。
十、CIK治疗与其它生物治疗的比较生物治疗主要有三种:⑴细胞因子类:代表为干扰素,胸腺肽,白介素等,主要作用为刺激免疫细胞增殖和活跃,目前应用较多,价格相对便宜。主要用于辅助免疫治疗。⑵细胞类:代表为LAK,CIK。特点是全细胞,具有杀瘤作用。CIK细胞比LAK细胞应用得晚些,技术更先进,CIK细胞的增殖及杀肿瘤活性比LAK高很多,疗效是LAK的73倍,并且CIK杀瘤是非MHC限制的,不像LAK需要依赖IL-2的介导,所以避免了IL-2给患者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治疗时无痛苦,无严重不良反应,从经济成本考虑也是患者可以接受的.CIK的疗效是CIK的数十倍。所以CIK是目前治疗肿瘤的生物疗法中最安全最有效最先进的生物疗法。⑶基因类:以P53为代表。但目前科研方面对基因疗法的研究还未像CIK那么成熟,所以基因疗法就整体而言,疗效不好掌控,副作用较多以及价格昂贵这些问题限制了它的应用。总体来说,CIK细胞以其杀瘤谱广,体外培养增殖快,治疗时无严重不良反应,疗效确切,技术安全成熟,价格适中,这些优势使得CIK细胞成为肿瘤的生物治疗中最具应用前景的疗法。
九、CIK细胞治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CIK细胞是诱导、激活的自体细胞,这种治疗相当安全,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有很小部分病例在细胞回输后2-10个小时内出现轻度体温升高,一般持续时间2-10小时,可自行缓解,极少数高热病人使用解热药就可以完全缓解。
八、癌症病人采用CIK细胞免疫疗法为什么会有效?国内外肿瘤治疗的最新研究表明,尤其是恶性肿瘤病人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因而疾病呈进展、活动、预后差。如果将人体的免疫功能比喻为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各种免疫细胞即为国家的军队数量,而细胞功能则相当于军队的战斗力。因此,将杀伤性高、功能强、数量多的免疫活性细胞回输体内后可直接发挥抗肿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