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头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在引起眩晕、头晕疾病的治疗方面,各国学者无论使用巴拉尼前庭症状概念体系,还是希氏内科学的头晕概念体系描述疾病症状,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标准都是一致的。本文中,我们使用巴拉尼协会的头眩晕、头晕概念,对常见的眩晕、头晕疾病的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介绍。眩晕、头晕的常见原因及内科治疗(一)周围性眩晕、头晕 1.生理性眩晕、头晕:包括发生在正常人群的常见失调状态,如运动病、空间病、登陆病以及登高性头晕等,治疗以习服适应为主。在这些失调状态中,发生眩晕(存在运动错觉)概率小,头晕及自主神经症状居多。登高性头晕个体通常经历焦虑和恐慌情绪。典型的运动病和空间病表现为出汗、恶心、呕吐、流涎、呻吟、胃肠运动减弱,消化障碍,甚至见到食物后痛苦等症状。其中过度换气常见,导致患者低碳酸血症,血容量发生变化,血液淤积在下半身,容易发生低血压或晕厥。登陆病是指个体在乘船、飞机及汽车等长时间暴露在运动刺激环境中后,发生的一种以摇摆性眩晕为特征性表现的前庭疾病,这种非旋转性眩晕、头晕和不稳感,极少数上述症状持续数月或数年,其原因不清。运动病发生时,通过看远处水平面能够改善症状;反之,于视觉封闭的狭小空间内症状加重。登高性头晕是由身体正常的摇摆感觉与视觉所见不匹配导致,当患者坐姿状态或视觉固定于近处目标时,其症状能够缓解。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BPPV又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眩晕类型,通常发生于老年群体,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在位置变化时发生<1min的阵发性眩晕,典型的位置变化包括在床上翻身、躺下、起来,或站立位弯腰及站起,或抬头向上望等。然而,部分老年BPPV患者主诉位置性头晕而非眩晕。BPPV的原因是耳石碎屑不经意进入半规管,头外伤或内耳感染时均能引起耳石碎屑脱落。BPPV诊断标准为受累半规管平面上发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如果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或眼震不典型,则须与后颅窝肿瘤或梗死引起的位置性眩晕进行鉴别。BPPV内科治疗首选手法复位或机器人复位,对于复位后有残余头晕症状及不适合复位治疗的老年患者,可进行前庭康复治疗。对于反复发生BPPV且维生素D水平降低者,可补充维生素D。3.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前庭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急,表现为眩晕、恶心或呕吐持续数天,不伴听觉或其他神经症状。该病可能是由带状疱疹病毒-1(HSV-1)感染引起的,病理研究显示,前庭神经一支或多支萎缩,伴或不伴相应感觉器官萎缩,所以认为前庭神经是感染位点。这类患者1-2周后症状逐渐改善,但残留的头晕和平衡失调可持续数月。内科治疗包括:(1)对症治疗,发病初期的几天可以使用茶苯海明等抗眩晕药及止吐药治疗。(2)抗炎治疗,希氏内科学推荐发病后3d内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方式有2种,①1mg/kg体质量连续用药5d,自第6天逐渐减量(根据患者首次总用药量的差异情况递减)至第15天停药;②100mg/d,连续用3d,自第4天起逐渐减量(根据患者首次总用药量的差异情况递减),至第22天停止用药。德国慕尼黑大学推荐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的初始剂量为100mg/d,每4天减20mg,3周内停药。(3)对因治疗,绝大多数证据支持该病是由HSV-1病毒感染引起;2019年5月31日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网站对外发布前庭神经元治疗时指出,怀疑患者为前庭神经元炎由HSV-1引起时,应使用阿昔洛韦治疗和抗HSV-1病毒药物联合治疗。(4)增强中枢前庭可塑性和耐受性治疗,可采用盐酸倍他司汀、N-乙酰-L-亮氨酸和银杏叶提取物761(EGb761)口服治疗。(5)前庭康复治疗。 4.梅尼埃病:该病占眩晕发生的10%,诊断依据为发作性严重眩晕伴低频波动性听力下降。一般患者可采用低盐饮食,口服氢氯噻嗪25mg/d、氨苯蝶啶50mg/d,依据病情发展连续用药半年,注意化验血钾;对于单侧难治性梅尼埃病,可采用鼓膜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减轻其发作,或鼓膜内注射庆大霉素,使前庭功能永久性损害。内淋巴囊减压术是难治性梅尼埃病的一个选择方案。5.前庭性偏头痛(VM):该病造成偏头痛、头晕、眩晕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发作时可出现周围性眼震和中枢性眼震。少数患者表现为典型的梅尼埃病特征。对VM抢救性治疗,如无禁忌,则临时给予曲普坦类药物口服;对VM持续时间超过72h的患者(前庭偏头痛持续状态),则可临时给予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40mg治疗。如果患者发生呕吐,则采用止吐剂结合上述情况的药物治疗,研究表明,采用异丙嗪和甲氧氯丙嗪的抗多巴胺作用能够有效减轻偏头痛症状。为预防VM发生,患者应避免触发因素,并保障健康的生活方式,充足睡眠、规律进食以及锻炼等。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单纯改变饮食结构(避免刺激性食物及咖啡)即可有效控制VM发作;低冲击量体育锻炼(20min/d,每周3次,连续6周)也能减少VM发作;维生素B2、维生素D、镁、款冬提取物和辅酶Q10对偏头痛预防亦有一定的效果;预防VM药物包括β受体阻断剂、抗癫痫药以及抗抑郁药。 6.创伤后眩晕和脑震荡综合征:患者头部受创伤后,在颞骨无骨折的前提下,出现眩晕、听力下降、耳鸣等,称为迷路震荡。尤其是枕部或乳突区域受到冲击,可能损害迷路。颞骨骨折可撕裂膜迷路、割断前庭和听神经,50%伴面神经损害。脑震荡属于轻型颅脑损伤,指头部受到轻微震荡后出现头晕,伴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头痛、畏光等症状。脑震荡原因尚未明确,推测是迷路受到震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脑组织有小病灶损害。有研究表明,发生轻微脑外伤综合征,卧床休息24-48h后,开始进行控制性康复锻炼有助于机体恢复;在不诱发症状加重的前提下,进行10-30min/d的康复锻炼,负荷心率保持在100-130次/min,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康复运动量。7.其他周围性眩晕、头晕:慢性细菌性乳突炎可以产生眩晕,病理机制是细菌直接侵入内耳或胆质瘤侵蚀内耳;颞骨影像检查可诊断本病。自身免疫性内耳疾病的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和听力波动下降,早期双耳均受累,可伴有全身其他自身免疫疾病,2/3患者热休克蛋白70抗体阳性;随疾病进展,双耳可出现对称性功能丧失,表现为平衡失调,而无眩晕;甩头试验和双温试验均能辅助诊断。研究显示,康复治疗对前庭功能恢复具有一定效果。(二)中枢性眩晕、头晕 1.后循环缺血:是老年群体发生眩晕、头晕的常见原因。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引起的眩晕、头晕往往突然出现,持续数分钟,通常伴有恶心、呕吐。后循环的其他结构缺血可出现幻视、跌倒发作、力弱、呃逆、视野缺损、复视以及头痛等症状。上述症状可与眩晕、头晕同时出现,或单独出现。眩晕、头晕可作为后循环TIA的初始症状单独出现,但若反复发作不伴其他症状,则要考虑到其他病变。后循环TIA常由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病变部位通常在椎-基底动脉交界处。MR血管造影术(MRA)能够辅助诊断病变血管。眩晕是延髓背外侧或小脑梗死的常见症状。结合患者病史和症状及影像检查,诊断通常不难。但小脑梗死不伴脑干症状和体征,容易误诊为急性周围前庭性眩晕,可根据中枢性眼震和甩头试验等鉴别。此类患者要注意观察肿胀小脑组织是否导致脑干功能进行性下降。后循环缺血急性期按照急性缺血性卒中指南治疗;恢复期进行前庭及平衡康复治疗。预防眩晕、头晕复发除采用控制高危因素的二级预防方案外,还可采用物理疗法,缺血预适应训练。国内外研究表明,规律性的远隔缺血适应训练可提高脑缺血损伤患者脑灌注、改善脑代谢、促进侧支循环建立、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2.桥小脑角肿瘤:大多数桥小脑角区肿瘤(例如听神经瘤、脑膜瘤、上皮囊肿)生长缓慢,前庭系统可逐渐适应这种变化,单纯产生头晕和失衡感;偶尔可出现发作性眩晕或位置性眩晕,听力检查能够鉴定听力减退,增强MRI对本病检出率高。3.其他中枢性眩晕:多发性硬化的首发症状可表现为急性短暂性眩晕,多伴有脑干体征(如核间性眼肌麻痹)或小脑体征。肉芽肿性脑膜炎、软脑膜转移瘤、脑部血管炎均可累及听神经,并发生眩晕;脑脊液检查能够辅助诊断。颞叶癫痫亦可发生眩晕,但癫痫或大脑半球疾病绝多伴有其他症状或体征。晕厥前状态晕厥是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起病急、病程短、能自发完全恢复。晕厥前状态是指在晕厥的前驱期出现头晕、恶心、流涎、眼前有黑点、突然意识丧失等症状。《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晕厥的诊断与处理指南》提出,晕厥前状态与晕厥预后相同,应按晕厥治疗。精神源性头晕2020年版希氏内科学中作者认为精神源性头晕的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整合感觉信息发生障碍。巴拉尼协会认为持续性姿势性-感知性头晕(PPPD)是一种与焦虑人格相关的功能性疾病。有学者提出,PPPD不仅是一种功能性头晕,还是一种躯体化形式障碍,属于精神源性头晕。PPPD首选前庭康复和认知行为疗法。前庭康复与认知行为治疗相结合,辅以药物,能帮助患者走出平衡控制耐受性差的恶性循环,重塑前庭系统功能,获得独立生活能力。失衡2020年版希氏内科学对失衡的描述是平衡失调或脚下不稳,认为其机制是前庭脊髓束或深感觉或小脑或运动功能减弱。除了治疗造成上述功能障碍的原发疾病,应选择前庭及平衡康复治疗。小结引起头晕、眩晕症状的因素多样,及时确定病因,给予特异、针对性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大部分患者单纯内科治疗即可缓解,少数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本文中,我们仅探讨了常见的头晕、眩晕疾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对于其他引起头晕、眩晕疾病的内科治疗需要后续进一步补充。
首先我们要知道 什么是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最容易发生在负重关节部位。在亚洲国家,膝关节的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X线的报告上面经常叫“膝关节退行性改变”,比如老百姓经常说的膝盖长骨刺了,就是本病的表现之一。当发生骨关节炎时,软骨损伤、暴露、软骨溃疡或者脱落[1]。 我们再来了解 什么是玻璃酸钠? 玻璃酸钠又叫透明质酸钠,是一种高分子生物材料,透明质酸是关节液的主要成分,是软骨基质的成分之一[2]。特别注意:注射玻璃酸钠治疗不是封闭治疗! 那么什么疾病 适合玻璃酸钠治疗呢? 早期的骨关节炎(主要表现为膝关节活动痛)和髌股关节炎(主要表现上下楼膝盖疼)。从影像学的表现来看,膝关节骨关节炎最常用K-L分期[3],根据关节间隙狭窄程度和骨刺的多少分为四期。指南[4]推荐早期骨关节炎1、2期应用玻璃酸钠治疗症状缓解明显。 特别注意:注射玻璃酸钠治疗只能起到缓解疼痛症状。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3、4期的患者,尝试应用玻璃酸钠治疗1-2次后,症状无改善的应及早遵循膝关节阶梯治疗的原则进行治疗。根据疼痛的部位,畸形的类型等,选择相应的保膝手术(膝关节周围截骨矫形或单髁置换术)进行治疗,终末期才会考虑全膝关节置换术。 玻璃酸钠治疗 骨关节炎的机制是什么? 通俗来讲,患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膝关节相当于缺少润滑油的机器,活动起来就会有响声和卡感。注射玻璃酸钠相当于额外的补充润滑剂,起到润滑关节、减少软骨摩擦、抑制炎症、促进软骨修复等作用[5]。 玻璃酸钠治疗 骨关节炎有什么作用? 通俗来讲,玻璃酸钠最大的作用就是减轻关节活动时的疼痛感。其他还有消肿、润滑、抑制炎症等。 注射玻璃酸钠有什么好处? (1)改善膝关节的活动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维护关节的功能,维持日常的生活;(3)减少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减少非甾体类药物的副作用;(4)参与软骨合成代谢,促进软骨的修复;(5)推迟手术治疗的时间[6]。 常用的玻璃酸钠药物有什么? 骨科常用的玻璃酸钠根据玻璃酸钠分子量的不同,种类也不同。治疗时具体选择哪种玻璃酸钠,需要到正规医院由您的主治医生根据病情来决定。 注射的疗程及部位是什么? 注射方案是每周一次,一般药物要注射5次[7]。部位为关节腔内注射。 注射治疗后需要注意什么? (1)注意休息,不要长时间的活动,尽量避免蹲厕,上下楼梯等对关节影响比较大的动作。(2)注射后3天内请勿洗澡,避免进针处沾水,防止感染。(3)可以躺在床上无负重的屈伸膝关节,加快药物吸收。 玻璃酸钠有没有副作用? 极个别患者可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出现以上症状应停止用药,进行必要的处理[8],不规范的操作还可能导致关节感染,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关节注射。 注射治疗时疼吗?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1)注射过程中针头穿过关节囊会有一点疼,注射时会配合使用局麻药,疼痛完全可以忍受。针头进入关节内开始推药直到推完药,是不会疼痛的。 (2)正常情况下,打完针后,膝关节会有些轻度疼痛或不适的感觉,打针后1-2天会消失,同时会感觉到膝关节活动时轻松自在的感觉。 如果玻璃酸钠治疗 症状无缓解怎么办?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遵循阶梯治疗的原则,保守治疗无效的话,需要找医生进一步评估,更换治疗方案,必要时手术治疗。但是,最近1个月内注射过玻璃酸钠的不建议进行关节内手术! 参考文献
问:爸妈年纪大了, 膝关节疼痛不灵活, 是得了风湿吗? 年纪大了膝关节疼痛不灵活,是得了风湿吗?——其实危害老年人关节健康最常见的疾病是骨关节炎,是一种与年龄有明确关联的疾病。 其实危害老年人关节健康, 最常见的疾病叫做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又叫做退行性骨关节病, 是一种与年龄有明确关联的疾病。 在65岁以上的人群当中, 会有一半以上的人患这种病, 通常累及我们身体的负重关节, 比如膝关节、髋关节等。 女性比男性发病率会更高, 而肥胖也会增加骨关节炎的患病风险。 如果我们把人体比作是一辆汽车, 那关节就好比是轮胎, 长时间的使用, 轮胎外层的橡胶就会磨损老化。 对应到我们的关节, 轮胎的橡胶便是关节表面的软骨, 软骨也会不断的退化磨损, 我们的关节面就会 变得粗糙、失去弹性, 从而在活动摩擦时产生疼痛。 如果父母已不幸确诊这种疾病,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对于关节退变程度较低, 症状较轻的患者, 我们提倡改善不良的生活及工作习惯, 避免长时间的跑跳、蹲 以及减少爬楼梯、爬山等负重活动。 在非负重的状态下, 我们可以躺下, 做直腿抬高这样的活动, 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 此外,必要时我们还可以拄拐杖, 通过用助行器, 来分散我们关节周围的负担。 对于症状较重, 药物治疗也不佳的患者, 我们可以考虑给我们的这个零件 做一个更换。 通过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来治疗骨关节炎。
俗话说:“人老先老腿”,膝关节在陪伴主人数十年之后也会逐渐发生退变性改变,我们经常听到身边一些老人抱怨膝关节疼、不能走远路、上下楼困难...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岁数大了”而已,这些情况往往预示着可能患了膝骨关节炎。 当被确诊为“膝骨关节炎”时,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得做手术?”“需要把关节都换掉吗?”其实不用太恐慌,对于膝骨关节炎,总体治疗原则是依据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自身危险因素、病变部位及程度等选择阶梯化及个体化治疗,今天我们重点介绍膝骨关节炎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保护膝关节需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只要有心注意,并且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有损于我们的膝盖健康呢? ①避免爬山、上下高层楼梯以及各种反复蹲跪等负重运动; ②避免久坐不动,膝关节需要适度运动,预防肌肉萎缩,保持关节活动度; ③避免穿高跟鞋,穿软、有弹性的“运动鞋”; ④控制体重:超重会增加关节负担,应保持标准体重 ; ⑤急性疼痛期尽量休息,减少活动,可使用手杖、助步器等协助活动; 科学合理运动可以帮助换下减轻疼痛,改善和维持关节功能,保持关节活动度,延缓疾病进程。 ①低强度有氧运动:步行、游泳、骑自行车等有助于保持关节功能 ; ②进行有关肌肉或肌群的锻炼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增加关节的稳定性。 ③膝关节在非负重状态下做屈伸活动,以保持关节活动度; 物理疗法主要是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达到减轻关节疼痛的目的。常用方法包括:水疗、冷疗、热疗、经皮神经电刺激、按摩、针灸等。不同治疗方法适用人群不同,但目前经皮神经电刺激、针灸的使用尚存一定争议。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变的部位及病变程度,内外结合,进行个体化、阶梯化的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它是膝骨关节炎患者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最常用的药物。包括局部外用药物和全身应用药物。 关节腔注射药物:常用的注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几丁糖、玻璃酸钠等,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该方法是侵入性治疗,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及规范操作。 缓解膝骨关节炎症状的慢作用药物:包括双醋瑞因、氨基葡萄糖等。其在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方面作用缓慢,收效有限,需长期服用,尚存在一定争议。 抗焦虑药物:可应用于长期持续疼痛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尤其是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不敏感的患者。 中成药:目前有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多种途径减轻疼痛、延缓膝骨关节炎的疾病进程、改善关节功能,但尚存在一定争议。 以上便是膝骨关节炎的保守治疗方法,具体落实到药物使用、个性化治疗上,还是要咨询医生,必须是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进行。 关节疼痛不要忍 早发现 早治疗 您如果出现了膝关节疼痛不适症状,不要忍着,建议及时就医,医生可以针对不同的病情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将疾病控制在初期,不使其继续发展,将其对生活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相反,如果任其发展到晚期,造成关节疼痛反复加重,关节结构破坏畸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了,直至完全丧失行走能力,就得不偿失了。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王坤正.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年版)[J].中华骨科杂志,2018年6月第13卷第1期 2.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骨科学专家委员会.膝骨关节炎阶梯治疗专家共识(2018 年版)[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年2月第13卷第1期
悬眉是一种经常做的面部年轻化系列手术之一。这个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上眼皮的松弛、下垂;特点是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手术难点是术前设计。有不少朋友说看见其他人做完这个手术后看起来太楞,甚至闭不上眼睛,就是由于术前设计没有做好的缘故。设计的要点包括:1、去除皮肤的位置;2、去除皮肤的宽度;3、切口的走行方向。术中要点有:1、运刀时的角度;2、切开的深度;3、健身止血时的损伤;4、缝合时的组织对合。如果以上几点都能做好,必然会有一个完美的效果。
脑出血,又叫脑溢血,是一种非外伤性的实质脑内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并迅速形成局部血肿,挤压周围脑组织,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的疾病。 脑出血对于患者来说不仅是身体上的障碍,对心理上也有一定的障碍,由于发病后患者会出现肢体和语言功能障碍,这种改变在短时期内难以恢复,患者会出现抑郁、悲观心理,导致脾气暴躁,不利于康复治疗,这时候作为患者家属,就要做到关心患者,在平时要尽量体贴,多给予安慰,对患者进行开导和鼓励,告诉患者,与他同在。 多和患者交流,要让患者融入到平常的生活中消除孤独感,树立战胜伤残的信心,让患者的身心恢复到最佳状态。这样能有助于病人的恢复。 脑出血后遗症指的是一般脑出血后,引起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破坏和脑功能障碍,虽经治疗仍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老年人是该病的主要患病人群,一般以40—70岁为该病的主要患病年龄。脑出血后遗症 1.偏瘫:具体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疼痛等感觉减退或完全不知。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视野缺损。 2.精神和智力障碍:较大范围或多次复发的脑出血意外,可留有精神和智力障碍: 如人格改变、消极悲观、郁抑寡欢、精神萎糜、易激动等。 3.失语:运动性失语表现为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话语,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感觉性失语则无语言表达障碍,但听不懂别人的话,也听不懂自己所说的话,表现为答非所问,自说自话;命名性失语则表现为看到一件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却叫不出名称。 4.其它症状:头疼、头晕、恶心、痴呆、抑郁、食欲不振等。 脑出血后遗症的康复锻炼方法偏瘫的功能锻炼 1.按摩与被动运动: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 2.灵活性和协调性: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下肢锻炼可以可让病人坐在凳子上,肢踩竹筒来回滚动。 3.力量锻炼:病人在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 4.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自主饮食能力,自己如何穿脱衣物,如何进行个人卫生清洁,排泄大、小便动作的自立,洗澡、做家务等。除运动康复外,尚应注意计算、综合、推理、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康复治疗等。 面瘫的功能锻炼: 用拇指自两眉之间经眉弓,经太阳穴到目内眦,再下经鼻翼旁、鼻唇沟、嘴角至下颌角,缓缓按揉,直到发热发酸为止。 语言功能训练: 要耐心细致地一字一句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力要集中,情绪要稳定,说话节奏宜慢,先从简单的单字、单词练习。 鼓励病人大胆与人交谈,也是一种语言锻炼的方法。
为什么会脑供血不足? 近几年,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越来越多,这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重视,一些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比如说脑梗死,脑出血,心脏病,心肌梗塞和脑供血不足等等。这些疾病不再是中老年人群的专属,而是不断趋近于年轻化。那么脑供血不足,身体会发出哪些暗示呢? 引起脑供血不足的原因有3点 血压突然下降 对于心脏功能下降,以及血压水平下降人群来讲,他们很容易因为心脏跳动频率变慢而很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因此,如果出现了供血不足,先测量血压,看看血压水平是否突然下降。 颈椎病导致的脑供血不足 有很多脑供血不足,其实和颈椎病有关,比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作为脑供血的枢纽,如果椎间孔变狭窄,如果突然转动颈部的肌肉。很容易引起椎基底供血不足,引起眩晕的现象。 血液粘稠度高 如果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循环速度就会减慢,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此很容易引发脑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 会向身体发出哪些“指示” 记忆力衰退 脑供血不足来临的时候,还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的情况,明明自己仍在壮年,记忆力却越来越差,仿佛和七八十岁的老人一样,想起这事,忘了那事。其实主要是脑供血会让大脑处于缺氧的状态,而大脑一直缺氧,就会降低脑细胞的数量,这样我们的记忆力就会慢慢衰减。 听力明显下降了 年龄越来越大,听力大不如以前也是比较正常的一种现象,如果近段时间发现听力明显下降,而且经常出现耳鸣的现象,并且总是产生一种嗡嗡的声音。此时要引起注意,或许是脑供血不足可能来临的前兆。 精神欠佳 如果出现脑供血不足,大脑处于严重缺氧的条件,就会引起精神萎缩,整个人看起来没有精气神,一天下来昏昏沉沉。 若脑供血供应不足,一些营养物质不能够及时地输送到大脑,身体就会产生疲惫感,情况严重还会引起面色饥黄,对于这些现象生活中要及时的调理。 怎么调理 大脑供血不足的问题 保持适度的运动 每天保持适当的运动,能够提高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加快血液循环速度。若每天能够保持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慢跑,跳绳等等。通过适当的运动能够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避免血压出现波动,而我们的大脑也会有充足血液供应。 规律的生活习惯 保证规律的生活习惯才是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身体的前提,若作息不规律,特别是年轻人常常熬夜,白天上班,晚上娱乐消遣,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对于长期熬夜带来的不良后果,除了会引起脱发,你的血管健康也会遭到危害。 而且晚上错过了最佳睡眠状态,会让血管不停的工作,无法得到休息,这样会缩短血管的使用寿命,血管弹性不断的下降,血液粘稠度不断增加,因此想要血管越来越健康,要减少熬夜次数。 脑供血不足会使人体说话含含糊糊不清楚,尤其是老年人,此时不能拖延,要及时思考是否可能存在脑供血不足的现象。这种现象发生时,一定不能忽视,应尽快去医院检查清楚,对症处理。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张,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在40~60岁之间发病,女性略多于男性。颅内动脉瘤瘤壁局部薄弱,随时都有破裂出血的危险,是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因其生长在危险部位,临床上病情凶险,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 一、概述 颅内动脉瘤患者多在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发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颅内动脉瘤多数(90%)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前半部,其中又以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的分叉处发生率最高。少数(10%)起自椎--基底动脉,多数为单发。 动脉瘤未破裂之前,绝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个别可因体积较大,压迫相邻神经与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动脉瘤破裂则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临床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精神症状。可见偏瘫、脑神经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 介入治疗技术是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治疗手段,其损伤较小,安全性相对较高。常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包括: 1、载瘤动脉闭塞术:该技术是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适用于手术无法夹闭又不能进行囊内栓塞的动脉瘤,栓塞材料汋可脱球囊及弹簧圈。使用此项技术时应作颈内动脉球囊闭塞实验,判断血循环代偿情况,以防脑缺血的发生。 2、动脉瘤腔填塞术:它是目前常用的一项技术,可达到永久闭塞动脉瘤囊腔的目的,适合各部位的口小囊大的动脉瘤。栓塞材料是微弹簧圈和液体栓塞剂。 3、血管内支架技术:当宽颈动脉瘤或梭形动脉瘤单纯用弹簧圈栓塞不可行时,应用内支架置入术,再经支架孔送人微导管至动脉瘤囊内放置弹簧圈或液体栓塞材料。支架起“栅栏”作用,防止后续填塞的弹簧突入载瘤动脉形成栓塞。 (一)适应证 1、巨大的、手术难以切除的动脉瘤,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等。 2、除禁忌证以外的所有动脉瘤,均可首先采用栓塞治疗。 (二)禁忌症 1、直径小于2mm的动脉瘤。 2、动脉瘤壁已钙化。 3、动脉严重硬化、扭曲,导管难以进入动脉瘤部位。 4、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 (三)手术方法 1、病人准备:常规血管性介入术前检查;脑血管造影、脑电图检查;出、凝血时间检查。 2、器械准备:血管性介入术所用器械包括微导管、微弹簧圈、可脱性球囊、液体栓塞剂(如醋酸纤维素聚合物)、血管内支架等。 3、药品准备:除血管性介人常用药外,另备氟哌啶醇、哌替啶、阿托品、东茛菪碱、地西泮、尼莫地平注射液、罂粟碱、20%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4、手术步骤:在神经安定镇痛麻醉及全身肝素化下,采用 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并留置导管鞘,将5F或6F导引管插入到病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平第2颈椎水平,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了解供血动脉来源、管径、走向及位置,动脉瘤瘤体及瘤颈大小、形态等,并根据影像学资料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病变情况选择不同直径微导管,在X线监视下调整微管位置。在微导管进入动脉瘤后,行超选择造影,了解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动脉瘤血液流向、流速,造影剂在瘤腔内留情况及动脉瘤壁是否发出血管分支。确定导管位置合适后行栓塞治疗,填塞动脉瘤直至动脉瘤不显影为止。常用栓塞物质有可脱性球囊、游离微弹簧圈、机械可脱性簧圈(MDS)、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金属支架或体栓塞剂加血管内保护性支架等。栓塞后经导引管复查血管造影并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了解栓塞的结果及颅内血流变。栓塞结束后,用鱼精蛋白中和体内剩余肝素(一般1mg鱼精蛋白可中和100U肝素)。拔出导管鞘,穿刺部位压迫10~15分钟,加压包扎。 二、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病人术前、术后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状态及肢体活动的变化。 2、明确诊断,成功完成血管栓塞。 3、引起颅内出血的各种诱因是否能及时解除。 (二)护理诊断 1、焦虑:与疼痛有关。此类病人常有剧烈头痛,部分病人还伴有肢体瘫痪,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2、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与瘤体破裂有关。 (三)护理目标 1、减轻头痛。 2、减轻焦虑。 (四)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按介入术前护理常规。 (2)心理护理:患动脉瘤的病人都表现出轻重不等的临床症状,病人心理压力大,盼望早日得到治疗的心情迫切,但往往对栓塞手术方法不十分了解。基于这种情况,应耐心细致地介绍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目的,术中和术后配合的方法和重要性,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及恐惧的心理反应,使其在有心理准备的状态下接受治疗。 (3)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 1)让病人处于安静的环境中,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保持病房安静,限制探视,避免各种导致病人情绪激动的因素,防止其情绪波动,保证病人足够的睡眠。 2)定时测量血压,发现血压升高,及时报告医师,遵医嘱给降压药,并观察用药后效果。 3)保持排便通畅,排便时不要突然用力。给病人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纤维易消化食物。习惯性便秘者给予导泻剂。 4)注意预防感冒,避免用力咳嗽和打喷嚏。 5)饮水、进食时速度不可过快,以防引起呛咳。 (4)严密监测血压变化,维持血压在正常水平或稍低于正常。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变化,及时发现动脉瘤破裂前的先兆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眼痛、复视、项部僵痛、癫痫、感觉或运动障碍等。 (5)进行神经功能的术前、术后对比检查并作好记录,以观察栓塞效果及病情有无异常变化。 (6)指导病人做颈内动脉压迫耐受试验,了解颈动脉侧支循环情况,并促进和加强侧支循环的建立。具体方法:健侧拇指用力触压患侧颈动脉,同时患侧示指触摸患侧颞浅动脉,如患侧颞浅动脉脉搏消失,且颅内杂音明显减弱或消失,则说明颈动脉压迫确实。一般每次压迫持续20分钟以上,每天4~5次。 (7)术前3天遵医嘱给予尼莫地平静脉滴注,以防脑血管痉挛,利于术中操作。 (8)遵医嘱术前1~2天服用阿司匹林。 (9)术前30分钟留置导尿管,以防术中膀胱过度充盈影响手术操作。 2、术中护理 (1)病人取平卧位,枕下置头圈以固定头部。应告知病人注射造影剂时突感头发热及心悸是正常现象,造影后会很快消失,不要紧张。同时嘱病人保持头部不动,以免造影失败。 (2)行心电监护,测量血压、心率及呼吸的变化,无创血压的监测设置在10分钟1次。 (3)在不插导管的肢体建立静脉通道,发生意外时使用。 (4)严密观察病人的神智、瞳孔、血压、语言功能、肢体活动情况,经常询问病人有无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一旦病人出现意识改变,立即通知手术医师。 3、术后护理 (1)按介入术后护理常规。 (2)行心电监护,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3)严密观察病人神志瞳孔、血压、肢体感觉和运动情况并记录,与术前神经功能进行对照检查,了解有无异常变化。 (4)对于行载瘤动脉闭塞的动脉瘤病人,术后早期要严格限制活动,防止球囊位移。卧床休息36~48小时,36小时内在监护室,限制体力活动1~2周。 (5)由于手术本身或栓塞物质的刺激,病人可能出现教研中的头痛、呕吐,应让病人保持安静,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和镇吐剂。 (6)预防脑水肿:遵医嘱静脉滴注20%甘露醇,甘露醇不仅可脱水、降低颅内压,还可以增加脑血流量,保护脑组织。静脉滴注要快速,250ml甘露醇在20~30分钟内滴完,应避免渗出或漏出血管外。
问:关节检查发现积液 一定得抽干净吗? 通常不需要! 其实我们正常人的关节内, 都会存在少量的滑液。 滑液可以帮助润滑关节, 让我们的关节更加灵活。 关节内正常分泌出的滑液, 当然不需要我们抽出来。 问:那如果关节内积液增多, 就需要我们抽出来吗? 也不一定! 当关节遭受创伤或者疾病时, 关节内的积液就有可能增多, 造成关节的肿胀。 但并不意味着这些积液, 就一定需要抽除干净。 因为积液通常 只是关节病损的一种表现。 抽液本身并不会从根本上,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此外只是单纯的抽取积液, 而没有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积液还有可能反复出现。 而多次反复的穿刺抽液, 又会增加关节感染的风险。 所以我们不建议对关节肿胀的患者, 进行反复多次的穿刺抽液。 只有当关节积液过多、 张力过大,影响关节活动时, 我们可以考虑通过穿刺抽液, 来缓解症状; 或是出于明确疾病诊断的目的, 抽取积液进行检查化验。 相比关注积液,我们更应该关注产生积液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多余的积液。
说起预防疾病, 最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健康体检, 很多人都知道定期体检的重要性, 但体检项目众多, 在常规体检项目基础上, 如何根据自身情况 再选择必要的项目呢? 今天这篇文章给您答案! 体检前这几件事别做,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体检前 8 个小时不要吃东西,果汁、奶、茶水、咖啡等饮料也不能喝。可适量饮水。直到体检结束,再进食。 体检前,注意清淡饮食、不要喝酒。 体检前 3 天不要剧烈运动。 不要化浓妆,要穿方便穿脱的衣服。 不要自行停药,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在体检前还是要规律吃药,不要为了体检而停药。如果突然发烧、感冒了,建议推迟体检,不急这一会儿。 体检时不要隐瞒病情。 各年龄段建议重点体检的项目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发布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建议体检应是“1+X”,即“常规体检+个性化体检项目”。 常规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血尿粪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心电图,胸片,超声检查等,耳鼻喉科、口腔检查等。 在此基础上,体检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如生活方式、过往疾病史、家族史等,增加个性化筛查项目。 01 20-30岁 20多岁的年轻人刚毕业走上社会,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各种肝炎、消化道感染的几率就增加,再加上年轻人处于性活跃期,所以感染性病等各种传染病的机会也就大了。 女性 肝功五项、乙肝五项、幽门螺杆菌(C13、C14呼气)、广谱肿瘤标志物(CEA、AFP等)、乳腺彩超、宫颈TCT检查。 男性 肝功五项、乙肝五项、幽门螺杆菌(C13、C14呼气)、广谱肿瘤标志物(CEA、AFP等)、男外科的检查。 02 30-40岁 这个年龄段的“打工人”上班普遍“996”,工作压力大、生活作息、饮食不规律,要多注意胃、肺、肝肾及血糖。 女性 肺部低剂量CT、血糖、血脂检查、肝功5项、甲状腺彩超、肿瘤标志物(TM12)、幽门螺杆菌(C13、C14呼气)、乳腺彩超、宫颈TCT及HPV分型检查。 男性 肺部低剂量CT、血糖、血脂检查、肝功5项、甲状腺彩超、肿瘤标志物(TM12)、幽门螺杆菌(C13、C14呼气)、前列腺彩超检查。 03 40-50岁关注心血管+肿瘤筛查 这个年纪是健康高危期,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癌症发病也逐渐增多,女性重点关注乳腺及妇科疾病,男性要关注胃肠疾病,另外肺部CT不可少,可筛查肺癌。 女性 乳腺彩超或乳腺钼靶、宫颈TCT及HPV分型检测,心脏彩超、肿瘤标志物(TM12)、肺部低剂量CT、幽门螺杆菌(C13、C14呼气)、胃肠镜、肝肾功能检测。 男性 前列腺彩超、心脏彩超、肿瘤标志物(TM12)、肺部低剂量CT、幽门螺杆菌(C13、C14呼气)、胃肠镜、肝肾功能检测。 04 50-60岁 到了50岁,女性一般刚刚绝经,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钙流失增加,因此患骨质疏松的女性要远远多于男性。 除了骨骼,还应关注肠道健康。在做肠道体检时,要更加注意肠息肉、慢性溃疡等病变,防止这些小的病变发展成肿瘤。 脑卒中和肿瘤的风险也会增加,要每年进行心脑血管健康评估等,还要警惕胃肠道疾病。 女性 骨密度检查、心脑血管检查、心脏彩超、胃肠镜、幽门螺杆菌(C13、C14呼气)、肿瘤标志物(TM12)、乳腺彩超或乳腺钼靶、宫颈TCT及HPV分型检测。 男性 骨密度检查、前列腺彩超、心脑血管检查、心脏彩超、胃肠镜、幽门螺杆菌(C13、C14呼气)检测。 05 60岁以上 60岁是老年生活的开始,这个年龄的老人应该展开全面体检,而不再是有所侧重地检查。人身体的血管开始老化脆弱,因此除了心脑血管、糖尿病、肿瘤、肾损害等疾病的常规检查外,还应该注意耳鼻喉和眼底病变的发生,及预防阿尔兹海默症。必要时可使用磁共振等深度筛查手段。 读懂体检指标背后的“健康信号” 体检查出这9种病,其实基本不用治! 很多疾病根本不需要治疗,只是名字听起来吓人。非要治?那就是瞎花钱! 1、骨刺 是人体的自我保护 大多数人常常会把它和“骨裂”联系到一起,担心是不是“骨裂”导致的细小“骨刺”?其实大家完全被“骨刺”的名字欺骗了。 骨刺就是骨质增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骨刺会长在各种地方,比如颈椎/腰椎/膝关节等处。 如果只是体检发现的骨刺,生活中并无不适症状,不痛不难受,就不用紧张。但如果因为骨刺,引起了骨性关节炎,那就需要进一步治疗。 2、甲状腺结节 95%都是良性 甲状腺结节是体检报告上的常客。很多人体检一查出有“甲状腺结节”就非常紧张,认为要马上治疗,非常担心变成“甲状腺癌”! 事实上,1厘米以下的“甲状腺结节”完全不必担心,也不需做进一步检查。95%的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的,更不会变成“甲状腺癌”。 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主任李志辉介绍,就算是甲状腺癌,大多数也是很“温柔”的,生长很缓慢,可以几年、十年潜伏在人体内,也相对稳定、听话。甚至部分低危险组的患者,可以长期观察而不需手术。 3、宫颈糜烂 只是名字吓人 要怪就怪这个医学词语太吓人,“糜烂”一词给人很不好的联想,还容易和宫颈癌联系在一起。其实,这只是医学史上一个命名的大失误。 如今“宫颈糜烂”这个名称已经被正式取消,改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在女性的一生中,随着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两种上皮覆盖区域会发生动态变化。 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李乔介绍,“宫颈糜烂”大部分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需要结合宫颈细胞学结果来进一步判断,如果细胞学和HPV检查结果没有异常,就无需特殊处理了。 4、子宫肌瘤 5cm以下一般相安无事 据统计,30岁以上的女性约20%有子宫肌瘤,即每五个女性中就有一个中招。“子宫肌瘤”这个词实在太容易让人联想到癌症了!其实,此“瘤”非彼“瘤”,子宫肌瘤的瘤多数是良性的。 据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王薇介绍,如果近绝经期、肌瘤较小、没有症状,已经妊娠且肌瘤没有发生红色变性等情况,可以观察等待,每3~6个月复查一次即可。 但是子宫肌瘤患者准备妊娠时,若肌瘤直径 ≥ 4 cm,最好及时手术切除。 5、肝脏钙化灶 一般无需治疗 肝内钙化灶在肝病患者中检出率较高,可能与先天发育、钙磷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也可能是肝脏创伤愈合过程中组织纤维化,形成瘢痕,钙盐沉积形成。 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刘畅医生介绍,肝脏钙化灶既不会自行消退,也很少继续发展,一般没有症状,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所以无需治疗。 但有的钙化灶靠近肝内胆管,超声检查时容易和肝内胆管结石混淆,就需要进一步进行CT或MRCP鉴别。 6、乳腺增生 正常的生理现象 一个体检下来,10个女性8个有“乳腺增生”问题。“乳腺增生会不会癌变成乳腺癌?”、“吃点什么药才能治好增生”?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多时候都是:不用治疗。 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外科陈洁医生介绍,乳腺增生并不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也不会导致乳腺癌。 乳腺增生常见于20多岁并且没有生育过的女性以及处于更年期前后的女性。这两个时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乳房会有疼痛,有时会摸到一些包块,有时乳房会变大等,这些其实都是正常的生理过程。 只要每天保持良好心态,少吃含激素较高的食品,坚持适量运动就能有效缓解乳腺增生。 7、盆腔积液 3厘米以下不用治 “盆腔积液”听起来非常可怕,其实人体的盆腔、腹腔并不全是实心的组织,腹膜、大网膜、肠管等都会分泌一些液体,这些液体通常起到润滑和保护盆腹腔器官和组织的作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主任张颐介绍,几乎每个女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积液,一般女性都在3厘米以下。3厘米以下可以视为正常范围,如果没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是不需要治疗的。 如果是排卵期、月经期或者月经刚结束的时候,积液可能会略有增多,但如果没有其他任何异常,即使稍微多于 3cm 也不必大惊小怪。 8、单纯性肝囊肿 小于5厘米不用治 很多人体检查出了“肝囊肿”,就以为得了肝癌一样绝望,其实大可不必。 肝囊肿大多是先天性的,即“娘胎里带的”,并且生长非常非常缓慢,多数人更是无明显症状。如果不是体检时偶然发现,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发现。 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外科彭伟医生介绍,体检查出肝囊肿,大多不用担心。绝大部分肝囊肿是不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的,只需要定期随诊观察。 仅有一小部分人需要手术,其中包括:囊肿直径>8.0cm并有临床症状;囊肿合并出血、感染;囊肿无法与肝胆管腺瘤鉴别;多囊肝病导致门脉高压及功能损害者。 9、心脏早博 没症状不用治疗 心脏在正常跳动时,如果提前出现一些跳动,就像是演奏舞曲节奏乱了点,这种情况被称为“心脏早搏”。 很多人认为查出“心脏早搏”往往会和心脏病联系起来,其实,心脏早搏本身不是病,多是心脏其他问题的伴随症状。 据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剑雄介绍,早搏一般是良性的,大多数的早搏不会引发心脏病, 偶尔出现心慌或者心脏“咯噔一下”,不用太过紧张。 但如果经常有类似不适,还是尽快去医院的心内科咨询下医生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