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吸烟、身体活动不足、过量饮酒等个人不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存在,脑卒中发病、患病、致残和死亡人数仍将不断增多,对我国劳动力人口健康产生了巨大威胁。近年来我国居民每年因脑卒中死亡人数近200万,死亡率为140.3/10万,占总死亡的22.8%。 脑卒中对中国人个体健康和生活造成的危害最大;如不改变当前慢性病防控的不力状况,到2030年,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的慢性病患者还会增加2-3倍。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明显,如果一大批中年人由于脑卒中而早死或残疾的话,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脑卒中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其危险因素明确,筛查简便易行,防控手段确切,防控效果显著。 如果能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以预防约80%的脑血管病。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下: 1、高血压:大约60%的脑血管病患者是由高血压病所致。高血压病人群的脑血管病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3-6倍。40岁以上的成年人如果没有高血压病史,每年最少测量1-2次血压,若有高血压病史,血压不稳定,则需要每天测量、监测血压,若血压控制不佳,应及时调整降压药物。老年人更应该加强监测。血压应维持在小于140/90mmHg。有糖尿病的患者,血压更应该控制在小于130/80mmHg。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3倍。血糖增高的患者,应通过控制饮食、体育锻炼或药物的方法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3、高血脂:胆固醇水平增高的患者,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大。如血脂增高,应通过控制脂肪摄入、体育锻炼或药物治疗降低血脂。 4、心脏病:各种心脏病,如心房颤动、心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均可增加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通常情况下,患有上述疾病时,应口服抗栓药物,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5、吸烟:吸烟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吸烟的量成正比,最高可达不吸烟人群的6倍。戒烟后2年,脑卒中的危险性即大幅度下降;5年后与不吸烟人群已无明显差异。 6、酗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增加脑血管病发生的风险。成年男性每天饮酒量应不超过1两白酒,成年女性不超过半两白酒。 早期确实有些报道说少量喝红酒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甚至是死亡率。但是,最近更大规模的试验并没有证实这个结论,反而有证据显示,完全不喝酒的人,比少量喝酒的人得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概率更低。 而最近,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给出了明确的警示——不建议任何人以「降低冠心病风险」为理由而开始饮酒。 7、饮食:长期高盐、高胆固醇饮食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而饮食中富含水果和蔬菜,同时减少钠且增加钾的摄入,则可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危险。因此,每天应至少吃5种以上的水果或蔬菜。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每人每日摄入5g 以下食盐可预防冠心病和高血压。而我国五分之四被调研人群每天均值盐摄入量为10.5-12.5克,过量的钠盐摄入能够导致高血压,是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国家卫健委建议成人每天的盐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约1啤酒盖瓶(抹平)。 具体可采用如下限盐方法: ①早餐喝牛奶或豆浆等,同时吃些面包或馒头一类面食,完全不加盐。 ②午餐或晚餐吃些甘薯,既可减少食盐摄入量,又能增加钾的摄入量。 ③食物加工烹调时,尽量少加食盐,为了提味,可少加些糖、醋或辣味。 ④不吃或少吃咸菜和含盐量多的食品,如腌肉制品等。 ⑤适当多吃豆类、蔬菜和水果等含钾多的食物。豆类、干豆类含钾量最多;谷类中的荞麦和小米的钾含量较高;蔬菜中可选芋头、竹笋、土豆、荸荠、油菜、芹菜、小白菜、蕃茄等,水果中可选大枣、山楂、香蕉、苹果等,此外,瘦肉、鱼类、奶类含钾量也较多。 8、肥胖:长期缺乏锻炼、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的患者易发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从而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因此,每天至少适度锻炼30分钟,可以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 控制住以上8个危险因素,可以极大的降低脑卒中[脑出血/脑梗塞(脑梗死)]的发病几率。 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家人的幸福,让我们一起共同自律,尽量把脑卒中[脑出血/脑梗塞(脑梗死)]的发病风险降低最低! 一旦家人或朋友发生脑卒中,要及时拨打120就诊送医,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生命。 可以通过“中风120”或“FAST”的图表来初步判断家人或朋友是否为脑卒中,愿大家关爱自己和家人,衷心祝大家身体健康!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卒中中心,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是保定市医学重点专科,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的医疗设备(CT/MRI/DSA)等硬件条件具有区域领先优势,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一科脑卒中团队由神经外科博士、硕士、主任医师等参与构建,专业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等疾病, 我们愿意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虽然不会直接造成患者残疾或者死亡。但是,这种疾病是脑梗死的发病前奏或预警信号。因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不能被忽视,需要患者、患者家属及经治医生重视起来,共同积极治疗和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需要按照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来进行预防。首先,患者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戒烟戒酒、积极体育锻炼、减肥。患者需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每日进行体育锻炼30分钟,每周至少3次以上)。患者还需要控制体重,作息规律,尽量不熬夜,放松心情,减少心理压力。同时,尽量忌烟,控制饮酒的量,男性每天较适宜的饮酒量为高度白酒不超过50ml(1两,酒精含量<25g),啤酒不超过640ml,葡萄酒不超过150ml,女性酒精量需减半。如果患者不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也不针对自身危险因素进行防治,那么再度脑卒中发作的几率会增加30%以上。另外,患者需要把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30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更应该严格检测血压,35岁以上患者尤其应该注意血压的控制。还需要关注患者血糖和血脂是否异常,建议患者尽早进行糖尿病筛查,看是否有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的患者,尤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者, 要应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血脂,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根据TOAST分型,如果患者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治疗一般要坚持“三原则”。一、使用抗凝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预防血栓形成或堆积。二、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控制血脂,可明显减少粥样硬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三、控制血压。需要按照病人既往血压情况及自身能够承受的情况来降压,从而达到诊断上符合标准的正常血压。如65岁以下的患者要求控制在140/90mmHg以下,65岁以上患者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即可。如果是颈动脉狭窄导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就要明确狭窄的颈动脉是不是造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责任动脉,如果它是责任血管,就要尽早干预。对于有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若狭窄程度大于50%,目前主要有三种干预方法:一、积极的药物治疗,包括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药物,去除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把颈动脉内膜上引起血管狭窄的血栓剥除;三、颈动脉支架成型术(CAS),把颈动脉狭窄的地方用支架撑起来。但即便选择了后面两种手术治疗,术后同样需要积极应用药物,防止血管再次狭窄。手术虽然可以解除动脉的狭窄,但并术后不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颈动脉还会再次发生狭窄。对于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一般狭窄程度大于70%,才需要手术治疗,而大部分情况下仍需同时药物治疗。合理的药物可以有效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防止短暂性脑缺血反复发作。
2022年10月29日是第17个“世界卒中日”,中国卒中学会发布“2022年世界卒中日”宣传主题和口号。主题:识别中风症状,把握宝贵时间。口号:争分夺秒,挽回生命。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是保定市医学重点专科,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由医学博士、硕士、主任医师等构成,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专业治疗脑血管疾病经验极其丰富。我们愿意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患者男性,52岁,左侧三叉神经痛,自行口服卡马西平片,疼痛可以稍缓解,因左侧三叉神经痛,已经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要求于我院神经外一科手术治疗。患者手术后左侧三叉神经痛已经完全缓解,不再疼痛。下面是患者术后复查的录像及照片。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是保定市医学重点专科,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由医学博士、硕士、主任医师等构成,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已广泛开展MVD手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我们愿意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患者为女性,54岁,左侧面肌痉挛病史1年,辗转就诊于多家医院,疗效不佳,于我院门诊口服卡马西平近3个月,不能控制住面肌痉挛症状,遂决定手术治疗。手术后患者左侧面肌痉挛症状解除,已经痊愈出院。下面的视频为患者门诊随访复查的录像。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是保定市医学重点专科,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由医学博士、硕士、主任医师等构成,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已在MVD手术(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广泛开展术中电生理监测,为MVD手术的成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愿意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是保定市医学重点专科,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由医学博士、硕士、主任医师等构成,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专业治疗脑血管疾病经验极其丰富。我们愿意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磁共振成像安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7)》对11类植入物的核磁检查建议--中华放射学杂志2017.10如果体内有颅内动脉瘤夹、牙科植入物、输液泵和留置导管,能否进行磁共振检查?关于磁共振成像安全,2017年发布了一份中国专家共识1.颅内动脉瘤夹动脉瘤夹由不同磁敏感性的多种物质构成,形状各异,其中的铁磁物质含量达多少会导致MRI检查时发生危险,目前尚无定论。强铁磁性材料的动脉瘤夹禁止用于MRI检查;非铁磁性或弱铁磁性材料的动脉瘤夹可用于1.5T(含)以下的MRI检查。如果不清楚受检者颅内是否有动脉瘤夹,应先进行X线平片检查,或查看近期(术后)的颅脑X线平片、CT图像来判断是否存在动脉瘤夹。对于有动脉瘤夹但属性不明的患者,应对其风险-获益比进行谨慎评估,告知受检者所有潜在风险,并由患者和(或)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2.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包括心脏起搏器、ICD、植入式心血管监测仪(CM)和植入式循环记录仪(ILR)等,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绝大多数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都不能与MRI兼容。放射科和心血管病专家必须熟悉每个设备的使用条件和限制,意识到每个MRI设备都有其独特性,不存在“通用”的安全性判别标准。不遵循产品说明随意使用设备可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3.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MRI扫描可能会使人工耳蜗磁极发生翻转,需要通过有创手术方法进行复位,建议充分评估MRI检查的风险-获益比后再行扫描。头部扫描时,磁极片翻转的概率低于胸腹部和下肢扫描,可能与胸腹部、下肢扫描时频繁移床以及MRI扫描孔边沿处的磁场梯度较大有关,对植有人工耳蜗的患者行MRI检查时应注意缓慢移床。人工耳蜗在MRI扫描中虽有产热的风险,但在1.5T(含)以下的磁场环境中还是比较安全的。4.骨科植入物骨科植入物(如钢板、钢针、螺钉以及各种人工关节等)大多呈非铁磁性或少量弱磁性,由于在术中已被牢固地固定在骨骼、韧带或肌腱上,通常不会移动。但植入物可能会引入图像伪影,影响周围组织的观察。另外,也有发生热灼伤的风险。5.外科和介入器材各种穿刺活检手术,包括各种MRI引导下的治疗(如引流、射频消融、微波治疗和无水乙醇注射等),所用穿刺定位针、导丝、导管、射频消融和微波治疗等设备均应是非铁磁性的。铁磁性的穿刺针在强磁场下可发生移位和误刺,带有铁磁性的设备可能发生抛射,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目前已有专门用于MRI引导下介入手术的各类穿刺针、活检针、导管、导丝及相应的监护设备。另外,在MRI引导下植入放射性粒子也需相应的非铁磁性器材,放射粒子的壳为钛合金材料,植入后行MRI检查是安全的。6.输液泵和留置导管输液泵通常植入于胸部皮下,由穿刺座和静脉导管系统组成,材料主要有合金、硅橡胶和塑料等,呈非铁磁性和弱磁性,因此进行MRI检查是安全的。带有胰岛素泵的患者在进入MRI检查室时应移除胰岛素泵,因为强磁场可能会破坏胰岛素泵功能。7.牙科植入物许多牙科植入物(如种植牙、固定的假牙和烤瓷牙等)含有金属和合金,有些甚至呈现铁磁性。由于种植牙已牢固地固定在牙槽骨上或黏合在相应的连接物上,具有很高的强度,通常在3.0T(含)以下场强的MRI设备中不会发生移动和变形,但在牙科植入物所在的部位可能会出现一些伪影。8.宫内节育器及乳腺植入物金属宫内节育器一般由铜制成。目前尚未发现宫内节育器在3.0T(含)以下MRI检查中引起明显不良反应,但可能产生伪影。乳腺整形手术和隆胸所用的植入物大多为非铁磁性物质,这些患者行MRI检查是安全的,但少数整形用的配件可能带有金属,应予以注意。9.冠脉与外周血管支架几乎所有市面上的冠状动脉支架产品在MRI时都是安全的,可在3.0T(含)以下的MR设备上进行检查。2007年前的外周动脉支架可能存在弱磁性,但通常认为在手术6周后也可以行MRI检查。10.人工心脏瓣膜和瓣膜成形环市面上几乎所有的人工心脏瓣膜和瓣膜成形环都是MRI安全的,手术后任意时间都可在3.0T(含)以下的MR扫描仪中进行检查。但由于不同厂家产品的差异性,还是应在MRI检查前对材料进行确认。11.眼内植入物磁性眼内植入物,有可能在强磁场中发生移位,这类患者不宜进行MRI检查。此外,考虑到射频场热效应(致热效应),共识指出,高热患者不宜行MRI检查,还需注意如下问题:在MRI检查前,要将受检者体外所有不必要的导电材料移除;如果受检者衣服内含有不可拆卸的导电材料,建议为其更换特定的检查服。只要皮肤表面的金属钉或缝线不是铁磁性的,而且也不在射频辐射区域内或附近,受检者就可以进行MRI检查。如果成像区域覆盖了大面积或深色的纹身(包括纹眼线),为了减少热量累积,建议在MRI扫描过程中敷上冰袋降温;同时告知受检者,MRI扫描可能会使48h之内的纹身图案变得模糊。一些药物贴片中含有金属,为避免MRI扫描时贴片过热发生危险,一般可将冰袋置于金属贴片上进行冷敷;然而,这样做有时会影响药物传送速率以及吸收效果。文献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2017年10月以下为《磁共振成像安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是保定市医学重点专科,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由医学博士、硕士、主任医师等构成,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专业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经验极其丰富。我们愿意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本文部分节选自医学影像服务中心网站,感谢医学影像服务中心对全民科普作出的贡献!
放了支架后,到底能不能做核磁共振?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问题,为什么今天要再说一说呢?事出有因。今日收治一患者,需要做头颅磁共振(MRI)检查,我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说:做一个MRI吧。患者家属立刻面露慌张之色,说:我家人去年放了心脏支架,支架后问过手术医生,医生说不能做MRI检查。经过询问,说这话的医生还是一个相当有名的心内科教授。当时我就郁闷了。于是我随机问了几名神经内科的大夫,得到的答案也均是:放完支架后好像是不能做MRI吧。于是我更加郁闷了。终于意识到,原来这个问题真的还有这么多人有疑问。那么放过支架后到底能不能做MRI?这个你我说的不算,让事实来说话吧。说明书怎么说?大家都知道,医用药品和器械都有说明书的,因为说明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有时可能会有更新滞后性的问题,但一般其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那么支架的说明书是怎么说呢?1、CarotidWallstentCarotidWallstent,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颈动脉支架之一,下图是我拍下的它们的说明书,这段话的意思是:CarotidWallstent支架可以安全的用于1.5T或3.0T的MRI扫描。2、APOLLP支架APOLLP是国内常用的颅内支架系统。下图是它的中文说明书,说明书特别提到在MRI使用场景中的注意事项:在满足下列条件时APOLLO支架植入后可即刻安全地行核磁共振(MRI)检查……(具体条件的说明请阅读图片)3、Protege支架系统Protege支架系统的说明更为直接:MRI兼容性:支架为MRI安全,不干扰MRI设备的使用,也不受MRI设备的使用干扰。其实不用我继续罗列了,可以自己查找。你会发现几乎所有支架说明书上,都会指出一个重点: ≤3.0T或1.5T的MRI检查是安全的或者6周后做MRI检查是安全的。而我们目前临床上常规用于人体的MRI检查好像最高的就是3.0T,因此可以从说明书里面得出这样的结论:放置支架后可以做MRI检查。指南共识情况如何?当然如果认为说明书仍然不够权威,下面来看看著名的AHA(美国心脏病学协会)发布的声明。这份发表于2007年的声明是这么说的:1.几乎所有市面上的冠脉支架和外周动脉支架都经过测试,并且已经注明MRI安全(MRsafe)。植入这些支架的患者可以在植入后的任何时候做MRI检查。2.其余的部分早期的外周动脉支架(2007年前的支架)可能存在弱磁性,对于这些弱磁性的外周动脉支架来说,就有必要对安全性进行评估,但有证据表明这些弱磁性支架(2007年前的支架)植入6周后患者行MRI检查是安全的。上面这个是ACCF/ACR/AHA/NASCI/SCMR五大权威部门在2010年发布的心脏MRI检查共识,其中意见和2007年AHA的声明一致,有兴趣可以再看看。再来看看单个的研究。支架后平均6.5±4天做MRI检查是安全的。其实类似的评价支架后MRI检查安全性的研究很多,但是结论都很一致。反正目前我没有检索到支架后MRI检查不安全的证据。再看看下面这个研究。话说这个研究并不是评价支架后行MRI检查安全性的,但是这个研究设计却是每一个颈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均进行MRI检查和多普勒检查,然后对比MRI检查结果和多普勒检查结果。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许多实验设计都是支架后行MRI检查来评估其他内容。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支架后行MRI检查是安全的。临床中怎么用?循证证据暂时摆到这里,再说说真实世界的情况。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可以说是我国最大和最早的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之一,据我所知那里几乎所有颅内外动脉支架术后的患者都会在24小时内行头MRI检查。如果上面所说还不能让你完全信服,下面再从理论角度来看下,其实我推测多数人认为支架后不能做磁共振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1.支架是金属,在磁场下会移位;2.金属的支架在磁场下会发热。先说说第一个原因:其实并非所有金属都是有磁性的,有磁性的是铁钴镍等金属,而多数金属并不会被磁场所吸引,就更加谈不上移位的可能了。不知道诸位是否肉眼见过真正的支架,支架的金属丝远比想象中的细,就算含有部分磁性金属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引力,磁场的引力还是会小于支架与血管间的特殊摩擦力。再说说第二个原因:不可否认,体外研究中多数金属支架都会在磁场作用下发热,部分温度甚至会升高1度以上。但是多数学者认为体内流动的血液会使带走部分热量,轻微的温度升高并没有不良影响。要不然轻微的感冒发热支架就热坏了岂非很可怕?以上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支架后可以做磁共振。说到这里,支架后能不能行磁共振检查,答案很清楚了吧?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是保定市医学重点专科,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由医学博士、硕士、主任医师等构成,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专业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经验极其丰富。我们愿意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本文转自丁香园呼吸时间吴川杰主任2019年3月7日的科普文章,衷心感谢吴川杰主任对全民科普作出的贡献!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是保定市医学重点专科,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由医学博士、硕士、主任医师等构成,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专业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经验极其丰富。我们愿意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衷心感谢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路遥教授对全民科普作出的卓越贡献!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central nervoussystemlymphoma,PCNSL)是在脑、脊髓、眼或脑膜发生的一种侵袭型的非何杰金淋巴瘤,一般不累及全身。PCNSL是以血管为中心的、含有密集的、单克隆增殖的淋巴细胞组成的肿瘤,98%是弥漫大B细胞型,并且免疫表型来源于B细胞。PCNSL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3%。目前我国PCNSL治疗仍存在手术切除、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化疗、鞘内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治疗和全脑放疗等多种方法,但是没有统一规范,多数PCNSL患者的生存期远低于国际上的44-60个月。本文对2012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NCCN)PCNSL诊疗指南进行解读,为我国广大神经外科医师规范治疗PCNSL提供参考。一、治疗现状1、激素治疗:激素可以迅速缓解PCNSL症状和体征,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然而,由于激素有溶解细胞作用,不仅使PCNSL肿瘤细胞形态学发生改变,而且可使CT和MRI增强扫描中肿瘤体积明显减小。由于激素应用后肿瘤占位效应减轻,对怀疑PCNSL的患者,推荐除了诊断性应用外,在获得病理学确诊前应停用激素治疗。2、立体定向活检:与侵袭性星形细胞瘤和其他胶质瘤不同,PCNSL的手术目的更加保守,以最小的损伤获取诊断性组织而不进行常规的大范围切除。目前,大多数专家推荐立体定向活检作为外科首选。相关研究表明完全切除肿瘤或广泛次全切除肿瘤与仅进行立体定向活检相比,患者并没有明显的生存获益;但肿瘤切除术后有相当大的神经功能缺失的风险。3、全身治疗: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是治疗PCNSL最有效的药物。通常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如长春新碱、甲基苄肼、阿糖孢苷、利妥昔单抗,但是,如果患者对药物耐受性较差,MTX也可作为单一药物化疗方案。静脉给予大剂量MTX(≥3.5/m2)是确保药物成功通过血脑屏障的必要措施。有研究表明初始治疗阶段静脉给药联合预防性鞘内注射MTX并不能使患者获益,不推荐使用。但脑脊液中细胞学检查阳性或脊髓MRI检查发现PCNSL时,鞘内注射是有效的治疗方法。4、放射治疗:全脑放疗(wholebrainradio-therapy,WBRT)已成为多病灶性(弥漫性)PCNSL的标准化治疗。目前,局部高剂量放疗已成为研究主要方向,并推荐的全脑放疗总剂量是24-36Gy,分割成每次剂量是1.8-2.0Gy,不需要加强放疗。显示局部高剂量放疗和放射治疗仍然是一种方法。虽然单独WBRT对控制初期PCNSL有效,但是快速频繁复发致使患者总体生存期变短,仅12-17个月。早期研究表明这种肿瘤对放疗敏感,利用3000-5000cGy的剂量,可以完全或部分缓解。恰恰是这种令人不解的结果对后续非单纯化疗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即MTX化疗+预照射,此法的完全缓解率增高至94%,总体生存期为33-60个月。然而,3级或4级的血液毒性(达78%)和放疗后的神经毒性(32%)有时会引起生命危险,是初始治疗需要考虑的。60岁以上的患者接受WBRT可引起严重甚至致死性神经毒性作用,因此,初始治疗不选择WBRT,并且对于不能承受多种治疗的患者通常被延缓使用,但是对于化疗失败的患者,WBRT可达75%的有效率。 二、NCCN指南推荐1、初步评价PCNSL患者可表现出各种症状和体征,包括颅内压增高、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脑病和精神改变等。建议做胸部X线片的同时做胸腹部和骨盆CT检查。可以考虑做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扫描,并可替代CT、骨髓检查和睾丸超声检查,但是PCNSL患者使用PET的数据目前比较缺乏。如果通过MRI扫描高度怀疑PCNSL,除非医学上确诊,一般不主张经验性使用激素治疗。神经影像学评估对于PCNSL的诊断和疗效评价非常重要。MRI的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通常呈等信号或低信号,通常有增强。此外,弥散加权成像可见局限弥散。大多数患者CT扫描可见等密度或高密度影,多有增强。其典型特点包括脑室旁弥散分布,环形增强,轻度水肿都应与转移癌或胶质瘤鉴别。如果增强MRI显示PCNSL,由于激素可以影响PCNSL的组织特征,建议临床医师在确诊前停止使用激素。在安全和无颅内压增高发生脑疝风险的情况下,可考虑行腰椎穿刺术检查脑脊液。尽管这些患者的脑脊液中通常淋巴细胞增多,但是细胞学检查很难发现恶性淋巴细胞。然而,利用单克隆的分子标记,如免疫球蛋白基因重组,诊断结果的阳性率将增加。如果脑脊液结果为阴性,患者应进行眼科检查,包括用裂隙灯检查,排除明显的恶性葡萄膜炎。除了脑脊液和葡萄膜的检查,颅内的病灶通常需要脑活检来确诊。利用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球蛋白γ或κ链,同时或单独检查分子标记物,对鉴别炎性病灶和恶性淋巴瘤很有价值。即使有这些标记,活检有时也会发生假阴性,特别是先前用激素治疗过的患者。因此,如果活检不能确诊,建议逐渐减量停用激素后,进行临床和影像随访。如果淋巴瘤复发,应该在使用激素前重新活检。此外,如果已经活检仍不能确诊淋巴瘤,并且患者无激素治疗史,应考虑其他诊断(如炎症反应)或再次活检。2、分步检查一旦PCNSL的诊断确立,患者应该进行完整的分步检查。检查包括完整的中枢神经系统评价(如果以前未做过这些检查),裂隙灯眼部检查,如果可能,特别是当脑脊液检查阳性和/或有脊髓症状时,腰椎穿刺术和脊髓MRI扫描。因为艾滋病相关性PCNSL与免疫功能良好患者的预后和治疗完全不同,应进行血液检查,艾滋病阳性患者应抗病毒治疗。通常认为胸部X线,胸腹部和骨盆CT,体格检查,完整的血液检查(包括血细胞计数、血小板检查、肝功检查等)可以排除其他系统的累及。经活检证实PCNSL并伴有神经症状的患者再进行一些特异性的检查,如CT扫描、镓扫描或骨髓活检发现隐蔽的系统性淋巴瘤的情况非常罕见。因此,除非有临床表现才需做这些特异性检查。以下影像检查可以考虑,如老年男性患者做睾丸超声检查或做PET全身扫描。尽管全身PET检查可以替代CT、骨髓检查和睾丸超声,可考虑PET扫描,尽管是否作为常规治疗仍存在争议。3、初始治疗一旦PCNSL诊断明确,应尽早开始治疗。由于激素可以迅速缓解症状,许多治疗方法同时并用激素治疗。最初治疗方案的选择依赖于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年龄。比较健康的患者(KPS评分≥40或肌酐清除率≥50ml/min),通常推荐大剂量MTX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系统性化疗后是否需要WBRT,取决于疾病对化疗的反应性(是否完全缓解)和医师的临床诊断。WBRT可以增加神经毒性,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最初的治疗中可以暂不选择放疗。因为系统性化疗药物难以透过葡萄膜,如果患者有恶性葡萄膜炎,眼球的放疗是标准的治疗手段。然而,有文献报道大剂量MTX可以治疗患者的眼淋巴瘤。因此,无症状的眼球侵犯的PCNSL患者,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如果大剂量MTX有效,延迟进行眼球放疗。眼球内注射化疗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如果患者脑脊液中发现恶性淋巴细胞增多,可以直接鞘内注射给药。对于KPS评分低(<40)或者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50ml/min),不能耐受多方案化疗的患者,如果激素治疗后有效缓解症状,可以接受积极治疗;如果激素治疗后,一般状况仍然很差,建议先接受WBRT快速缓解病情,减轻神经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眼球受累的患者需进行眼部放疗,化疗也可作为一种选择;如果患者不耐受MTX,可选择不含MTX的化疗方案。如果脑脊液检查或脊髓MRI结果阳性,可考虑作鞘内化疗加局部脊髓放疗。许多临床研究都采用放疗前化疗,结果表明老年患者或KPS评分很低的患者化疗疗效不佳。疾病进展期治疗先采用WBRT治疗并最终复发的患者,可以考虑做化疗(系统或者鞘内),再次放疗,或支持治疗。也可以考虑做大剂量化疗后干细胞移植。先采用大剂量MTX化疗而未接受WBRT的患者,复发后选择继续化疗还是放疗取决于最初化疗的反应。如果患者对最初治疗方案有相对长时间的缓解(>1年),用同样的或者另外一种以MTX为基础的治疗方案都是合理的。但是,如果系统化疗后无反应或者短期内复发患者,推荐进行WBRT或病灶部位的放疗,可以联合或不联合化疗。化疗可作为不适合WBRT患者的备选方案。对于上述患者,支持治疗都是一种选择,或者大剂量化疗后干细胞移植。2012年,我国已经出版了《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诊疗纲要》(第2版)和《神经系统恶性肿瘤规范化\标准化诊疗丛书-PCNSL分册》[11],对PCNSL治疗规范化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国内各医院对PCNSL治疗方案不统一,如手术全切肿瘤后放疗、γ刀、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标准CHOP化疗方案、利妥昔单抗等,能够规范化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的报道比较少。肿瘤全切后1个月内复发的病例并不少见,仅接受全脑放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约12个月,而规范MTX化疗的中位生存期可达33-60个月。参考国内外的PCNSL诊疗指南,对患者进行规范化诊治,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是保定市医学重点专科,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由医学博士、硕士、主任医师等构成,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专业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经验极其丰富。我们愿意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本文部分引自: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年8月第18卷第8期;本文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崔向丽),神经外科(张国滨、张哲、任晓辉、许菲璠、林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