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父母都不矮,孩子也一定不会矮。纠正:还真不一定是这样,如果不信的话,您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同一对父母生的几个孩子的身高是不是有的比较高,有的就很矮?就是双胞胎也不一定都一样高呢。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身高的影响因素,遗传占70%左右,还有30%左右和后天因素有关,如母亲孕期情况、营养状况、睡眠、运动、疾病和心理等,如果母亲孕期罹患疾病、3岁前营养状况不佳、睡眠少、不爱运动、罹患某些影响身高的疾病、家庭环境不和谐、孩子心理不健康等,都有可能使孩子达不到遗传身高。误区二:孩子是晚长,现在矮点没关系,再大些就该窜个儿了。纠正:“晚长”是老百姓口中的俗语,医学上称之为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通常指的是女孩在13周岁以后、男孩在14周岁以后尚无第二性征出现(男性睾丸增大、女性乳房增大等) ,或女孩18周岁仍无月经初潮。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在其他正常儿童进入青春发育的年龄时,没有生长加速,而在其他孩子停止生长或生长速度减慢之后,他/她们却出现身高猛长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果不经过专业医师的鉴别诊断,而是凭空断想孩子是晚长,导致很多孩子来看矮小时,骨龄片提示骨骺已经闭合,也就是说孩子再没有增高的可能了。所以说,一定要经过专业医师问诊检查后,才能了解孩子是“晚长”,还是“矮小”。误区三:孩子矮就是营养不够,多吃点好的,孩子就能长得高。纠正:这话要是搁我们国家几十年以前说,是很有道理的,那时候营养跟不上,主要是出生后头三年营养缺乏,导致了很多人身材矮小。但是,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大提高,缺乏营养的情况已经非常少见了,现在营养不均衡、营养过剩的现象倒是十分普遍。过度喂养、滥用各种保健品、擅自给孩子用中草药食疗煲汤,往往导致孩子肥胖和(或)早熟,这两种情况反而影响最终身高。误区四:孩子现在不矮,长大了也不会矮。纠正:如果一对中等身高的夫妻所生的孩子,在青春期前较其他同龄儿童长得快,长得高往往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提示孩子很有可能性早熟了。如果是中枢性性早熟,则会导致孩子骨骺提前闭合,也就是别人家孩子开始窜个儿的时候,自家娃反而不怎么长了,造成最终成年身高矮小。很多家长认为女孩子来月经,男孩子变声长胡子了才是性发育,其实,第二性征发育女孩是以乳房发育为特征,男孩是以睾丸增大为特征。由于存在种族差异,我们国家定义的性早熟是女孩8岁前出现乳房增大,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提醒家长们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早熟迹象,需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做相关检查,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误区五:反正骨骺没闭合之前都可以干预,等发育了再治疗也来得及。纠正:确实在骨骺闭合之前,人都是可以长高的,骨龄虽然和实际年龄不完全匹配,但也同年龄一样,只会越来越大,女孩骨龄到15岁,男孩到16岁,骨骺就基本闭合了。骨龄越小,生长空间越大。当孩子被正规医院专科大夫确诊可以使用生长激素的疾病(GHD、ISS、SGA、特纳综合征等)后,建议越早干预效果越好,等到青春期再干预,往往效果不是很理想了。误区六:打了生长激素,孩子会长胖纠正:很多家长一听到“激素”两个字,就会马上想到身体发胖、骨质疏松、肝肾毒性等一连串副作用,在他们看来“生长激素是激素,小孩子不能用”。其实人体内有很多种激素,通常人们概念里的“激素”一般都是指糖皮质激素或者是性激素。生长激素虽然也叫激素,但此激素非彼激素,它是一种蛋白质,生长激素有分解脂肪的作用,对脂肪细胞的融脂速率有重要调节作用。另外,生长激素影响糖代谢,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利用,所以是不会让孩子变胖的。
4个月的寒假刚结束没多久,2个月的暑假又双叒叕来了!小朋友们,还记得自己在长假里长了几斤几两吗?敲黑板!!暑假要往高里长,不许再长10斤,甚至20斤啦,不要做个“沙发土豆”噢。“沙发土豆”是个什么东东?“沙发土豆”这一提法, 是1976年美国人创造出来的, 因为它简洁而且形象生动, 便广为传播。“土豆”一词有双重含义, 一是指终日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就像“种在沙发前的土豆”一样不动, 二是指这类人一般总是在看电视的同时不停地吃炸土豆片。1993年,这个词还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解释为“以看电视和录像带消磨时间的懒人”。所以,“沙发土豆”这个词虽然时髦,但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懒人状态”,所以成为并不值得推崇的生活方式。1997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报告指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沙发土豆文化正在威胁人类健康”。可见,“沙发土豆”的危害是非常多的!家长和小朋友们一定要了解。危害一:影响消化, 营养失衡,促成肥胖。影响消化:久坐看电视时间太长, 会影响肠胃的消化吸收。人在蜷曲体位时,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此外,人在吃饭时, 血液会集中在肠胃消化系统, 吃饭时看电视, 会使大量的血液流向大脑,而胃肠部位血流量减少,使胃肠消化功能降低, 从而引起慢性胃肠疾病。营养失衡:炸薯条、膨化食品, 可乐及其他甜饮料, 洋快餐等, 由于缺乏钙、磷、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如果经常食用, 会造成能量过剩, 但营养失衡,即所谓的“隐性饥饿”。同时,孩子在进食过多零食后,会影响正餐的食欲,表现为不好好吃饭。促成肥胖:国外有调查报道,看电视多的儿童比少看电视的孩子从肉类摄取的热量超出6%,从零食中摄取的热量超出5%,从饮料中摄取的咖啡因竟高出一倍。这是因为边看电视边吃饭时,人往往不知道究竟吃下了什么食物,甚至没意识到早就吃饱了。所以,沙发土豆会让孩子成为“只往横里长,不往高里长”的小矮胖墩。孩子胖可不是什么好事,可谓后患无穷。肥胖可以促进儿童性早熟,从而影响成年时的终身高。肥胖可以使孩子罹患成人的慢性疾病,如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失调等等。这不是耸人听闻,在临床中经常遇到10岁孩子脂肪肝,黑棘皮病。13,4岁的2型糖尿病,13岁肥胖女孩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失调甚至闭经。危害二:影响身体机能, 反应迟钝。《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中提出“五劳”,其中“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的意思就是“久卧”、“久坐”之类的过逸会导致气血郁滞,使生命力减弱。如果孩子整天呆在电视机前, 必然会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身体活动不足,就会引起的身体素质下降、心肺机能减弱,甚至会影响孩子的骨骼发育。此外,长时间沉迷于电视,会造成“电视孤独症”,恐惧人际交往,缺乏沟通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形象化、直观化的电视画面会诱导孩子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忽略了精神层面上深层次的探索,将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危害三:睡眠不足, 影响身高。 孩子如果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 或者游戏,由于画面过于鲜艳, 情节过于血腥或暴力, 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国外研究发现,小孩子长时间(每天2小时以上)看电子产品,会使夜间睡眠时做噩梦、抽搐甚至诱发癫痫。提醒家长和小朋友们注意,对身高起促进作用的生长激素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分泌,它主要是在我们人体进入深睡眠的时候分泌的,如果经常熬夜,睡眠轻浅。必然导致生长激素分泌量下降,严重影响身高的增长。所以暑假不好好规划利用时间,任性而为,很可能会因此错过长个儿的黄金时期, 比同龄的孩子矮小。危害四:影响视力, 损伤眼睛。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现象已呈现出低龄化且近视率逐年递增的趋势。据2018年国民体质监测,我国各类学生近视率分别为:小学生45.7%,初中生74.4%,高中生83.3%,大学生87.7%。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这一现象除源于先天因素之外,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用眼习惯有相当大的关系。看电子产品(电视、电脑、平板、手机)时间越长,运动时间越短,近视发生率越高。所以,这个暑假,家长和孩子要共同努力,劳逸结合,拒绝做“沙发土豆”!如果能做到每天至少进行1小时中高强度运动,电子产品屏幕前时间不超过2小时。合理安排饮食和睡眠。孩子在这个暑假妥妥地只往高里长,不往横里长。如果做不到,那就尽量去做到。希望大家明白,学习是一辈子可以做的事,但长身体只有这几年,等孩子骨骺闭合了,以目前的医学水平,就再也没有长高的机会了。其实, 儿童行为的可塑性很强, 只要给他们一个很好的活动环境, 他们就愿意天天活动。但如果给他们一个不利于活动的环境, 他们就会很快变得懒得动弹。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出去活动, 毕竟言传不如身教。况且,多动少坐有利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孩子一起动起来,对大家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太忙”不是借口,关键看您把什么放在第一位了。
众所周知,运动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及长高的有效方法之一。相关医学研究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比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同龄儿童平均高4~8厘米。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骨骼发育快,骨质堆积也快,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孩子较高峰的骨质形成。同时,运动后孩子通常会食欲大增、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从而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所以,医生经常对家长说,回家让孩子多运动。那么,什么运动有助于孩子长高呢?孩子每天该锻炼多久?怎么判断孩子的运动是否达到最佳助长效果?首先,我们看看什么运动有利于孩子长高?一般来说,大部分运动都能促进肌肉和骨骼的发育,而通常跳跃类、伸展类的运动在刺激骨骺促进长高方面尤为突出,例如跳绳、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及游泳等。在跳绳、篮球等跳跃运动过程中,会对骨骼产生垂直的压力,这种压力有助于刺激骨骺,帮助长骨软骨细胞的增殖,促进骨质增强和骨骼生长。游泳则是伸展类的头号长高运动,在游泳过程中,四肢和躯干都能得到充分的舒展,更重要的是身体各种关节不断得到延伸,水中的压力对骨骺刺激适中,安全达到刺激骨骼的生长的目的,也不会让骨骼提前发育。另外,相较于各类运动,游泳是一项相对发生损伤概率较低的全身运动,游泳能帮助孩子训练肌肉,有强壮肌肉的包裹,孩子的骨骼发育、力量发育都会有较大的提升。若是经常参加户外游泳运动,还能额外获取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质吸收。需要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运动促进长高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孩子的运动安全。拉伸运动也很重要。孩子在运动前和运动后都需要进行充分的拉伸运动很有必要,避免运动过程中肌肉频繁地收缩,造成肌肉紧张或肌肉拉伤。因为孩子一但受伤,则至少3个月不能运动,反而适得其反了。不是所有运动都有利于孩子长高,像长跑、马拉松等过度消耗体力的激烈运动。还有举重、摔跤、体操等过分使用儿童的四肢肌肉或对下肢造成很大的压力的运动,都会阻碍骨骺板的血液供应,影响正常生长,不适合生长发育期儿童作为日常锻炼的运动选择。相关研究表明:长期进行重力量项目运动的儿童骨龄明显增加,且骨龄与年龄差值也较大。然后,我们看看孩子每天应该运动锻炼多久比较合适?关于儿童运动时长有这样几项权威建议:—2018年国内发布的首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推荐: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进行至少累计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有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骨健康的抗组活动每周至少3次以上。—由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三家单位共同研制的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首次提出学龄前儿童在全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180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应累计不少于60分钟。—澳大利亚卫生与衰老部建议,6岁以下的幼儿与学龄前儿童每天从早到晚应至少运动3小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建议的儿童运动时长并不是局限的,而是给孩子和家长一个确保有效身体活动量的最低标准,达到最低标准运动时长保证运动对儿童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最后,再教家长怎么判断孩子的运动是否达到最佳助长效果?达到一定运动强度的运动才能到达最佳助长效果。对于非专业人员的家长们,评估运动强度常用方法有两种:1.脉搏测量:正常人的脉搏和心率是一致的,运动结束即刻10秒的桡动脉或颈动脉脉搏计数x6,即每分钟心率。根据公式计算不同年龄的最大心率百分比=负荷后即刻心率/[220-年龄(岁)]×100%2.PRE量表(主观运动等级强度量表)自查:身体活动中自我感觉运动强度的常用方法,它将运动强度分为6~20级。举一个例子:一名10岁男孩,运动后即刻心率为180次/分,他的最大心率百分比=[180 ÷(220-10)]×100%=85%,通过RPE量表可知他进行了高强度运动,主观感觉吃力,PRE等级为14~16级。因此孩子运动时,家长要协助孩子选择适合的运动强度。尽量保证中、高强度运动的运动频次,根据孩子的个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切勿过度。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也存在零食消费过多,缺乏科学指导等问题。我国2岁及以上人群零食消费率从1990年代的11.2%上升至近期的 56.7%,在消费人群中,零食提供的能量占每日总能量的10%左右。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阶段,过多或不合理零食消费行为可能增加肥胖及相关慢性病发生的风险;而合理的零食消费可以作为三餐的有益补充。因此,引导儿童青少年树立科学的饮食观和健康观,减少或纠正不良的零食消费行为,将有利于儿童青少年从小建立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理念,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 2018》是在《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2008)》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新特点,经过大量调研、专家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并参考了国际上的新研究进展编制而成。新版零食指南将更有针对性地为儿童青少年提供零食指导。根据年龄段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适用于2-5岁学龄前儿童、6-12岁学龄儿童及 13-17岁青少年。一、2-5岁学龄前儿童2-5岁学龄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良好饮食行为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三顿丰富的正餐与两次适量的加餐是学龄前儿童获得全面营养的保障。如果需要添加零食,应该少量,且要选择健康零食。 1.吃好正餐,适量加餐,少量零食在早餐、午餐与晚餐之间,应给予两次加餐。加餐的食物量要明显少于正餐,以免影响正餐进食。零食提供的能量不要超过每日总能量摄入的10%。吃零食的时间不要离正餐时间太近,最好间隔 1.5-2.0小时。 2.零食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 水果、奶类和坚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水果、奶类和坚果的摄入量都显著低于推荐量。因此学龄前儿童的零食,应优先选择水果、奶类和坚果,作为正餐营养需求的必要补充。 3.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 在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环境和家庭饮食习惯影响下,学龄前儿童极易形成重口味的饮食喜好。儿童长期选择高盐、高糖和高脂肪食物可增加发生肥胖、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等的风险。高糖零食还是引发龋齿的危险因素。 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含糖饮料是学龄前儿童摄入添加糖的主要来源,过多摄入可能导致能量过剩。家长要以身作则并鼓励学龄前儿童多喝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5.零食应新鲜、多样、易消化、营养卫生 吃零食应该选择新鲜食物,以摄取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学龄前儿童接触的食物种类越多,日后越不易偏食或挑食。此外,其胃肠道还未发育完全,消化能力弱,家长应为其选择易于消化的零食,避免食用不卫生的零食。 6.安静进食零食,谨防呛堵 学龄前儿童吃零食时应在家长或幼儿园老师的看护下安静进食,不要边玩边吃,避免其他食物干扰。选择零食时要注意食物的性状,孩子跑跳或哭闹时禁止给予零食,以免食物呛入气管造成窒息。 7.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为了保持口腔清洁和牙齿健康,从小养成吃完零食及时漱口或刷牙的好习惯,避免病从口入,预防龋齿。睡觉前1小时内不吃零食。二、6-12岁学龄儿童6-12岁学龄儿童饮食模式逐渐从学龄前期的三顿正餐、两次加餐向相对固定的一日三餐过渡,正餐食物摄入量有所增加,但由于饮食间隔时间较长,易产生饥饿感,且由于学龄前饮食习惯的延续,易产生零食消费需求。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帮助这一年龄段儿童学习营养知识,了解零食特点,挑选健康零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1.正餐为主,早餐合理,零食少量 家长和学校老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准备好三顿,食物既多样又营养;同时,培养孩子正确的饮食观,吃好三顿正餐,尤其要保证早餐品种多样,数量充足,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若有需要吃零食,零食提供的总能量不要超过每日总能量摄入的10%。 2.课间适量加餐,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 果汁不能代替水果;含乳饮料不等同于液体奶;对于喝奶后出现腹痛、腹泻、肠鸣等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儿童,可首选酸奶或低乳糖奶制品。坚果营养丰富,可作为零食食用。 3.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 学龄儿童养成清淡口味的饮食习惯,对其成年后的健康至关重要。家长和老师要教育学龄儿童在购买零食时学会参考食品包装上营养标签信息,尽量选择低盐、低脂和低糖零食并培养学龄儿童少吃或不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的习惯。 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喝含酒精、含咖啡 因饮料 喝含酒精饮料不仅对学龄儿童的心、脑、肺、肾等器官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还会兴奋神经系统,引起学龄儿童行为异常,甚至引发犯罪行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教育学龄儿童认识酒精的危害,不喝含酒精饮料。咖啡、茶等含咖啡因饮料,含有的咖啡因成分对儿童大脑发育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12岁及以下儿童禁止摄取咖啡因,不喝浓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饮料。 5.零食新鲜、营养卫生 新鲜的食物含有其固有的营养成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食物加工后会降低原有的营养成分。因此,吃零食应该选择新鲜食物。购买零食前要观察其保质期、感官和卫生状况,不买三无零食,不吃街头零食,避免因食用不卫生的食物引起中毒及胃肠道疾病。 6.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同 2-5岁学龄前儿童)三、13-17岁青少年13-17岁青少年正经历着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青春期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量大,对食物选择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强,容易产生冲动性食物消费,甚至对某些零食产生依赖。 1.吃好三餐,避免零食替代 对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因学习压力大,活动强度高,为了防止饥饿,在两次正餐之间摄入适量零食,可作为膳食营养的补充,但不能代替正餐。 2.学习营养知识,合理选择零食,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 零食的种类很多,具有不同的营养特点,科学选择有益于健康的零食,需要青少年学习营养知识。正确认识零食的营养特点,学会阅读食品的营养标签,做到合理选择零食。 3.吃高盐、高糖、高脂肪及烟熏油炸零食烟熏油炸食物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3,4-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应该让青少年了解这类零食的危害,尽量不吃或少吃烟熏油炸零食。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饮酒过多饮用含糖饮料容易引起青少年偏食挑食、摄入过多的能量,还可增加龋齿、肥胖、高血压、脂肪肝和糖尿病的风险。青少年对酒精(乙醇)的代谢解毒能力不足,留存于体内的酒精对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有一定的毒性,影响健康成长,因此,青少年不应该饮酒。 5.零食新鲜、营养卫生 为了避免摄入过多的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好选择天然新鲜的食物作为零食。青少年要学会阅读营养标签了解不同零食的营养特点,选择营养和卫生的零食。6.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同2-5岁学龄前儿童)
一、生长激素是什么?答:生长激素(GH)是人体脑垂体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刺激肝脏等器官产生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作用于骨骺板中的软骨细胞,刺激骨骼的生长,使孩子长高。此外,生长激素对心脏、肾脏等的功能和皮肤、内脏、骨骼、肌肉、性腺等生长发发育均起到重要作用;对人体糖、脂肪及蛋白质三大代谢均有较大的影响。如果人体缺乏生长激素,会引起矮小、骨质疏松、肌肉发育不良、易患心血管疾病、性发育不良、易衰老等一系列异常表现。正常情况下,生长激素呈脉冲式分泌。GH的分泌受下丘脑产生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生长抑素调节,也受性别、年龄和昼夜节律的影响。正常人平时血液中GH含量极少,只是在夜间深睡眠时才会出现数个高峰。因此长期熬夜晚睡的孩子身高会受到影响。GH缺乏与否是不能通过单次采血来判定的,必须通过运动或药物刺激试验(即GH激发试验),才能测出GH的分泌峰值。从峰值的高低来判断GH是否缺乏。二、生长激素为什么只能打,不能吃?答:临床上使用的生长激素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重组人生长激素,与人体自身分泌的生长激素化学结构、生理、药理作用是一致的。所以,它也是肽类激素,本质就是蛋白质,口服后就被胃酸分解了,分解后就不再是生长激素了。口服的生长激素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量,虽然已在研发中,但短期内还是难以实现。目前,临床上已有可以每周注射一针的长效生长激素。相对于之前必需每天打针的短效生长激素,孩子和家长都能有更好的依从性。三、想让孩子长个就可以打生长激素吗?答:重组人生长激素毕竟是药物,任何药物都有适应症和禁忌症。全球药品审查最严格的机构——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FDA)批准生长激素适应症有:1985 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GHD)1993 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前1996 HIV感染相关性衰竭综合征1996 Turner综合征身材矮小1997 成人GHD 替代治疗2000 Prader-Willi综合征2001 小于胎龄儿(SGA)2003 特发性矮身材(ISS)2003 短肠综合征2006 X基因缺少但不伴GHD患儿目前比较公认的禁忌症有:骨骺已经完全闭合后禁用于促生长治疗。复发或进展性的肿瘤、白血病患者禁用。严重全身性感染等危重病人在急性休克期内禁用。糖尿病患者慎用。四、打生长激素会不会让孩子变胖?答:很多家长一听到“激素”两个字,就会马上想到身体发胖、骨质疏松、肝肾毒性等一连串副作用,在他们看来“生长激素是激素,小孩子不能用”。其实人体内有很多种激素,通常人们概念里的“激素”一般都是指糖皮质激素或者是性激素。生长激素虽然也叫激素,但此激素非彼激素。它是一种蛋白质,生长激素有分解脂肪的作用,对脂肪细胞的融脂速率有重要调节作用。另外,生长激素影响糖代谢,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利用,所以是不会让孩子变胖的。五、打生长激素有副作用吗?答:据统计,生长激素临床应用三十多年,整体使用很安全,临床上偶发的副作用主要为头痛、血糖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关节水肿疼痛,多在短期内或停药后可自行缓解。目前积累的大数据提示,这些副作用并不会对孩子造成终生伤害。另外,来源于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重组人生长激素药品治疗并不会增加无肿瘤患者新发恶性肿瘤的风险,也没有数据显示会导致糖尿病和不孕不育等。六、为什么有的性早熟孩子要用生长激素治疗?答: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孩子因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导致身高提前突增,骨骺加速闭合,从而影响最终身高,而且发病越早影响越大,特别是快速进展的性早熟。如果预测男孩成年身高低于160cm,女孩低于150cm,则需要GnRHa与生长激素联合应用。而且使用剂量还要偏大些。七、生长激素需要打多久?答:疗程因疾病而异,同时医生还会考虑孩子身高缺失的程度、孩子及家长的意愿等因素。但一般建议不少于1年,否则用药意义较小,因为做任何事都需要的个目的,时间过短,提高终身高幅度过小,没有实质意义。尤其对于生长激素缺乏的孩子,建议长期注射到骨骺闭合。进入成人期,也建议继续小剂量用药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因为一旦停药,体内生长激素水平在3—6个月会恢复到用药前的状态。八、打生长激素是否会促进骨龄增长?答:早在2007年,美国、欧洲、亚太等全球主要儿童内分泌学会的主要专家在墨西哥会议上达成共识:正常剂量生长素不促进骨龄的增长和性发育。举个家长比较好理解的例子,巨人症,就是生长激素分泌增多症患者,如果生长激素有促进骨龄增长的作用,那巨人症患者骨骺比较快就闭合了,也就成不了巨人了。九、打了生长激素后孩子身高增长不明显怎么办?答:目前,生长激素有短效和长效两种剂型,短效生长激素又分为粉针剂和水针剂。粉剂:是生长激素原液经冷冻干燥制成的,药物呈粉末状,使用时需要加入注射用水溶解。但是,冷冻干燥的过程会使生长激素空间结构发生部分改变,从而导致活性降低、可能产生抗体(人体对rhGH药物的抵抗),从而影响疗效。优点是价格亲民。短效水剂:采用蛋白质液体稳定技术,避免了冷冻干燥的过程,生物学活性更高,不会产生抗体,长期疗效更好。优点是使用配套电子笔注射,使用更方便,提高了孩子用药的依从性。长效水剂:每周注射,将全年365次注射次数降低到52次,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注射次数,减少痛苦,明显提高孩子用药的依从性。缺点是价格高。十、打生长激素是否会让孩子性早熟,影响以后生育?答:生长激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它不同于性激素,不会使孩子早熟。对于生育期的女性,生长激素有促进排卵作用;对于生育期的男性,生长激素有促进精子成熟作用。所以,生长激素治疗不会影响生育。
今年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了所有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节奏,孩子的疾病谱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因患感染性疾病到医院就诊的孩子明显减少,但是性早熟、肥胖、抽动障碍等慢性疾病的孩子人数则较疫情之前明显增加。这些疾病和营养、运动、睡眠、屏幕前的时间和家庭氛围都有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潘璐性早熟是儿科常见内分泌疾病之一,是指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呈现第二性征。具体表现为,女孩8周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周岁以前出现月经;男孩9周岁之前出现睾丸增大,阴茎增长增粗,或11周岁之前出现变声,甚至遗精。由于性早熟对孩子身体、心理和社会行为都有不良影响,所以应该积极防治。性早熟的病因除了少部分是由于罹患疾病,如各种肿瘤、占位性病变、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遗传代谢性疾病等之外,多数性早熟属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也就是孩子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轴功能提前启动了,但是没有明确的病因。不过,还是有一些因素和性早熟有密切联系的。一、遗传因素:在我国,已经有研究证实中枢性性早熟与GPR54和KISS1基因的多态性有关。女孩月经初潮年龄约50%归因于遗传因素。临床也确实发现母亲初潮时间早的女孩子性早熟的几率明显高于母亲初潮时间正常的女孩子。二、环境因素: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EDCs是指环境中存在的能够干扰机体内分泌系统诸多环节并导致异常效应的物质。它可以产生拟雌激素活性或抗雄激素活性,从而可改变人类和野生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导致生殖、发育和行为异常。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洗涤剂、农药、杀虫剂及塑料工业等向环境中的排放物及其分解产物,均可在自然界成为EDCs。处于发育阶段的靶器官对EDCs的作用更为敏感,低剂量就可对HPGA轴造成不良影响。婴儿出生前接触EDCs,可干扰生殖器官分化;而出生后特别是青春期EDCs进入体内,则能干扰生殖系统发育过程。2. 光污染:光污染是指现代社会产生的过量的或不适当的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现象。人体大脑内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抑制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可以抑制性发育。当人在夜间进入睡眠状态时,松果体会分泌大量的褪黑素。人类松果体一般在儿童期发育至高峰,7~10岁起松果体开始退化。儿童若接受过多光线照射如强烈的灯光照明,长时间看电视、电脑显示屏光、夜间开灯睡觉等,会通过减少松果体褪黑激素的分泌而减弱对性发育的抑制作用,导致性早熟。3. 影视“性”文化刺激:大脑皮层与下丘脑之间存在丰富的神经联系,较长时间看言情类电视、小说和游戏可以诱导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提前启动。三、饮食与营养因素:众多研究表明经常食用动物性食品或高蛋白饮食、经常食用洋快餐、食用含防腐剂和色素食品、长期吃保健滋补品以及用中药材煲汤等均是性早熟的危险因素。经常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的孩子容易出现超重和肥胖。脂肪细胞产生的瘦素作为脂肪储存的信号,作用于下丘脑,在脂肪储存达到一定量时,会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释放,导致性早熟。近期来看早熟的孩子,很多都伴有疫情期间体重明显的情况,有的甚至胖了20多斤。所以,一定要控制孩子体重,避免孩子胖着胖着就“熟”了。四、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对孩子个体的身心发育至关重要。儿童早期的情感经历和感情沟通经验可影响右脑半球的发育,特别是边缘系统,这一系统有助于对应激情况下植物神经反应变化的控制,而应激反应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功能。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与青春发育提前以及性早熟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包括父爱缺失、家庭关系不和睦(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童年期虐待等。还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管控不严,孩子较长期使用成人护肤品、化妆品,甚至口服避孕药等均可导致性早熟。以上诸多因素,除了遗传因素我们目前没办法改变,其他因素还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的。家长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一、控制孩子体重在正常范围之内,可以通过避免摄入过多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油炸食品、点心面包饼干蛋糕、精加工肉食、糖分高的水果等)和增加日常运动量(每天至少半小时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来到达。二、控制孩子每天在屏幕前时间在2个小时以下。尽可能早睡觉,且关灯睡觉(陪睡的家长也不要看手机)。 三、尽力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都要进入角色。担起责任但不要专横武断。 四、尽量少点外卖,少在外就餐,少使用塑料餐具。洗涤剂浓度不要过高。 五、不给孩子乱吃各种保健品和增高药,不要擅自给孩子用中药煲汤“补”身体。 六、收好成人用品,如护肤品、化妆品和避孕药。避免接触涉性影视、书籍和网络。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性早熟的表现,则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来判断孩子是哪种性早熟的哪个阶段。如果孩子属于慢进展型CPP或是部分性性早熟,或是预测终身高不受损的ICPP,则暂时不需要使用GnRHa或联合生长激素治疗,但是要密切观察性发育的进展(此阶段可以根据孩子的体质,如阴虚火旺、肝郁化火、痰湿壅滞等特点酌情使用中药治疗)。如果孩子出现以下其中之一情况,则需要尽早药物或手术治疗:1. 特定疾病导致2.快进展型中枢性性早熟3.快进展型青春期(在性早熟界定年龄以后开始出现性发育,但性发育进程及骨骼成熟迅速,可以影响最终成年身高)4.预测终身高受损5.出现与性早熟直接相关的心理行为问题。
矮小是个症状,很多原因可以导致孩子矮小。所以,医师需要通过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来综合判断孩子矮小的原因,以便更有针对性的给予治疗和干预。所以,为了您就诊更高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和医生进行更好的沟通,父母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收集好孩子生长发育的所有资料和信息。一般医生会问以下相关内容: 一、母亲孕期情况:是否感染,是否保过胎,是否罹患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心脏病、肝炎等等。 二、孩子出生时的情况:是否足月,是顺产还是剖腹产,胎位是头位还是臀位,出生身长和体重,生后是否有窒息。 三、家族身高和发育情况:父母的准确身高、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身高。家族中是否有男性低于160,女性低于150的成员。父亲开始蹿个子的年龄、母亲月经初潮的年龄。 四、饮食喂养情况:是否厌食、挑食偏食、辅食添加是否顺利、3岁前是否容易腹泻、是否服用过保健品和增高药。 五、睡眠情况:孩子几点能入睡,每天的睡眠时间,是否有打鼾甚至呼吸暂停的情况。睡眠是否安稳。 六、运动情况:孩子运动能力如何,每天户外运动时间、运动形式及运动强度。 七、慢性疾病史:孩子是否经常反复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癫痫病史等。是否有过敏性疾病、肾病综合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是否罹患过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孩子智商如何等。 八、性发育情况:孩子出现乳房发育(乳头下可触及乳核)、睾丸增大(容积≥4ml)、月经初潮、变声等第二性征的年龄。此外,家长最好有平时给孩子量过的身高、体重的测量记录。(可以看我上一篇文章《如何科学监测孩子身高和体重》)。如果孩子曾经做过矮小相关检查,也需要一并带来,主要包括抽血检查、骨龄X光片、头颅垂体增强核磁等。提醒家长注意的是,所有影像学片子,都要在阴暗的地方平整的保存好。因为时间一长,片子磨损或被阳光氧化就看不清楚了。严重影响医生评估。 总之,希望各位关注孩子的身高和发育情况得家长都能做个有心人。您提供的信息越详细,越能尽快找到孩子矮小的原因,孩子才能更及时的得到正确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法。
很多带孩子去儿童内分泌或生长发育门诊就诊的家长,都会被医生要求回家监测孩子身高和体重,三个月或半年后再到医院复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多数父母不清楚孩子每年长几厘米,体重长几斤。很多父母都习惯于和其他孩子比较,诸如“朋友家的女儿都比我儿子高了”,“老同学带孩子们聚会,就属我们家孩子又瘦又小”。或是随便测量一下,这些比较模糊的方式,会给医生诊断孩子矮小或偏矮的原因增加阻碍,也不利于医师评估孩子生长速率否正常。所以,科学并规律监测孩子身高和体重很重要。还有一种测量的方法也很简单:让孩子光脚在墙根站直,成立正姿势,脚后跟、臀部、两肩胛都紧靠着墙壁,眼睛平视,下颌回收,在孩子的头顶水平地放一个硬纸板,在硬纸板与墙交界处画一道线。用一条皮尺来测量这道线到地面的高度,得出的数据就是孩子的身高。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有的孩子喜欢抬头仰视,仰视和平视的误差是0.5~1厘米。另外,有的女孩梳着较高的发髻,这样也会影响到测量数据。还有的孩子特别好动,姿势时刻在变化,这就容易出现1厘米以上的误差,影响到测量的准确度。在测量的时候,应该保证在同一个位置,连测2~3次,误差要小于0.5厘米。同时要把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并且标注测量的时间。每次测量的时间最好统一,如果上次测量是在早上,那么这一次的测量也要在早上。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我们人体的脊柱和足弓经过一天的站立行走,到晚上会有一定压缩,晚上平躺睡眠时,又会重新拉伸开,所以早上比晚上要高0.5~1厘米,有的人甚至可以高到1厘米多,所以,同一个时间段测量,才能保证数据的齐同和增加可比性。对于孩子身高的测量频率不宜太高,一般每3个月测一次。有的父母很着急,几乎一天给孩子测一次,这样很难看到变化,只会徒增焦虑。其次,我们看看如何测量体重。相对身高来说,简单一些。相对每三个月测量一次身高,称体重则需要间隔时间短些。对于肥胖的孩子来说,长肉很容易,建议每天监测体重,以便更好地监督孩子控制体重。对于消瘦的孩子,每个月称一次体重即可。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被家长问:“我家孩子是不是矮小?”,“我家孩子以后能长多高?”,“孩子最近不怎么长个了,还能再长个吗?”,“我家孩子矮,会不会是晚长呢?”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基本都需要给孩子拍个骨龄。首先,骨龄是什么?骨龄就是骨头的年龄。相对于实际年龄、身高、体重,骨龄更能反映孩子的真正发育水平与身体成熟程度。医生通过骨龄X光片观察左手掌指骨、腕骨及尺、桡骨下端的骨化中心的发育程度,来确定骨龄。 我们的骨骼系统的生长发育从自出生到成人,始终遵循着一定规律,不断的发育成熟,每一个骨的发育过程都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每个阶段具有特定的形态特点,会在X线片上表现出一定的征象,称作“成熟标志”。在孩子的骨龄片中,我们可以发现骨的两端存在着有别于成人的一个区域——骨骺和生长板,骨骼的变长就是通过这一区域的生长来实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骺的生长逐渐缓慢,生长板逐渐变薄,最终完全与骨骺融合,骨就不能再生长,人也就不能继续长高了。需要家长了解的是,儿童骨龄可能接近实际年龄,也可能和实际年龄不符。很多因素会影响骨骼成熟的过程,包括营养、遗传、激素、药物和疾病状况等等。那么通过拍摄骨龄我们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了解孩子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并可以区分“早熟”和“晚长”。性早熟的孩子一般骨龄大于实际年龄2岁以上。而晚长的孩子骨龄往往落后实际年龄2岁以上。大致预测孩子的生长潜能。(看下面这个表)骨龄完成成年终身高的%剩余生长空间(cm)生长速度(cm/年)11女:90.6 男:80.4女:12-16 男:23-26女:6-8 男:512女:92.3 男:83.4女:7-9 男:17-22女:3-4 男:7-813女:96.7 男:87.6女:3-4 男:10-14女:2-3 男:6-714女:98.0 男:92.7女:≤2 男:5-8女:1 男:3-4如果看不懂,我给您举个例子。两个同样都是11岁的女孩子,A身高145厘米,还没有月经初潮。B身高150厘米,已经来月经半年了。通过检查发现,A的骨龄是11岁,与实际年龄一致,而B的骨龄已经是13岁了,比她的实际年龄大了2岁。让我们计算一下她们成人之后的终身高。A女孩的生长潜力是12-16厘米,也就是说成人之后,她的身高可以达到160左右,而B女孩只有3-4厘米的生长空间了,最终的成人身高只有不到155。对诊断和排除疾病有很大帮助。如生长激素缺乏的孩子骨龄常常小于实际年龄2岁以上。肥胖症可导致骨龄提前。某些脑部肿瘤和畸形、性腺肿瘤均可能会引发性早熟,导致骨龄提前。肾上腺肿瘤和肾上腺疾病(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会伴有骨龄提前。此外,特殊的骨骼形态可帮助诊断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判断性早熟治疗效果并指导用药剂量的调整。有家长担心拍摄骨龄会对孩子有损害。其实,拍摄骨龄时的辐射量非常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拍摄时,还将对未投射位置采取最大限度防护。所以,拍摄骨龄是很安全的。最后,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在班里总是最矮的,一条裤子穿1,2年都不用换。或是孩子三四年级时身高突然长得比同龄人快。或是肥胖的孩子。都需要及时到医院拍个骨龄片。当然,如果您担心孩子长不高,想了解孩子能长多高,也可以拍骨龄评估一下。
门诊遇到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个矮就是因为胃口不好,吃得少造成的。如果孩子吃饭好了,就能长起来。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有失偏颇。首先,家长们要明确矮身材和偏矮是两个概念。矮身材是指孩子身高低于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身高的2个标准差或第3百分位,偏矮是位于第3-10百分位。简单粗略的说,就是让一百名孩子从矮到高排队,站在队伍前三名的孩子就是矮身材了。那么第4-10名属于偏矮。如果看生长曲线图的话,当孩子身高位于最下面那条线以下(<P3),就是矮身材,在最下面那条线和第二条线中间(P3-10)则是偏矮。凡是矮身材和偏矮的孩子都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系:一、遗传因素:父母的身高决定孩子身高的70%左右。有一种矮身材就是家族性矮小,这样的家庭里往往有男性低于160厘米,女性低于150厘米的成员。性早熟的家长往往有性早熟的孩子。性早熟的孩子我们称之为“高小孩,矮大人”,一般表现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突然比同龄人长得快长得高了,但是成年时的身高却低于同龄人。这是由于提前启动的性发育,使孩子生长提前加速,导致骨龄超前,骨骺提前闭合。这类孩子以女孩更多见。还有一种是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俗称“晚长”。这类孩子的家长多有类似性发育特征,比如爸爸到高中,甚至工作后身高才猛长,妈妈到16、7岁才来月经。这种情况男孩更多见。无论是早熟还是晚长,都可以通过拍摄骨龄来评判。需要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现在生活条件和环境与之前有很大改变,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有发育提前的趋势,所以晚长的孩子比以前就更少了。家长不要盲目认为孩子矮就是晚长。二、营养因素:毋庸置疑,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孩子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尤其在儿童生命早期和青春期,因为这两个时期是孩子身高增长的高峰期。有研究表明,生命最初的1000天,即从母亲怀孕到孩子出生2岁期间的母婴营养影响人一生的健康,对身高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如果这段时间家长没重视科学喂养,则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均衡。营养不良的孩子通常表现为食欲差,对任何食物都不感兴趣。身体外形往往是又矮又瘦,多属于矮身材,往往是罹患某些疾病导致。而营养不均衡的孩子往往偏食挑食,爱吃肉类、精细的米面、爱吃零食和糖果饮料,不爱吃蔬菜和粗粮。这样的孩子可以偏矮,但体重却不低,有的甚至超重、肥胖。家长(尤其是老人)需要了解,肥胖的孩子容易性早熟,反而是长不高的。还有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长不高,自行购买保健品或用中药材煲汤(并不是说中药不好,在中医儿科医生的指导下,针对孩子体质使用中药是可以的)给孩子增加营养,这样做,非但不能让孩子长高,反而容易把孩子补成性早熟。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如果还是偏矮,需要加强营养,主要是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每天至少吃1个鸡蛋,喝300-500ml牛奶,吃50-100g肉类。适量的主食和蔬菜水果也是必需的。如果孩子进入青春期身材还是矮身材,则一定要到医院除外各种疾病。三、疾病因素:对于偏矮的孩子来说,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胃肠炎,维生素D缺乏、夜间肠绞痛、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矮身材的孩子,最常罹患的疾病主要有足月小样儿,出生时身长和(或)体重不达标,到2岁还没追赶上同龄人身高,则可能永远也追赶不上了。所以,足月小样儿的家长最好在孩子4岁时开始药物干预治疗。此外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醇增多症、特纳综合征、克罗恩病、麦胶性肠病、骨软骨发育不良、颅内肿瘤、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肾病综合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也可以导致孩子矮身材。治疗方法根据疾病不同就大相径庭了。四、心理因素: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偏矮和矮身材往往容易被家长忽视。因为很多家长认为小孩子家家,哪有什么心事,其实不然。现代医学明确指出:“人的情绪对大脑和内分泌系统功能产生影响!”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霍劳博士提出来“心理性矮小症”这个名词,是指孩子长期生活在精神压抑、无人关心或经常挨打受骂的家庭环境中,就会引起体内激素分泌的减少,导致生长发育障碍。请各位家长想一想,自己平时是否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只提供物质关心,很少过问孩子的心情感受,让孩子体会不到家人相处的温暖幸福感。是否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到头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短,又因为长期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在短暂的相处中,始终看到孩子的不足和缺点,指责多于关爱,让孩子体会不到父爱与母爱。是否虽然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却因为感情不合,不顾及孩子,争吵打闹不休,让孩子长期生活在家庭分裂的阴影之下。是否对孩子高要求严标准,孩子一有不对,要么棍棒相加,要么指责辱骂,而很少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安慰。如果属于任何一种情况,都要好好反省,并加以改正。五、其他因素: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孩子身高,如晚睡晚起、不爱运动、进食无度、长期使用母亲护肤品化妆品等。最后,要告诉各位家长朋友,还有一种矮身材叫特发性矮身材。也就是找不到明确原因的矮身材。不过,目前医学也是可以干预的。总结一下,当您觉得孩子矮时,最好先让专业医师判断一下是矮身材还是偏矮。影响身高的因素有很多,不是只有营养因素一种。矮身材的孩子需要除外各种疾病,家长不能盲目认为孩子矮就是因为营养不好和晚长。在不了解孩子身高偏矮或矮小原因之前,不要擅自给孩子服用保健品或滋补品,以防适得其反,影响孩子最终身高。目前矮小症和矮身材多数是可以干预的,有行为干预,也有药物干预,既有西医,也有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