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世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要想做到事事顺心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最常收到的祝福大多是“万事如意”,“天天开心”又或是“笑口常开”。虽然祝愿都是美好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就是充满了喜怒哀乐等复杂情绪。而当代社会压力比以前要更高,并且影响情绪的因素也更多了,相对的烦恼甚至于是痛苦的时刻也会变得多起来。就像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它不仅扰乱了我们的正常生活,给我们带来身体层面的烦扰;而发达的网络媒体在让我们接触到这冠状病毒下让人感动的众志成城和舍己为人时,又无可避免地让我们看见一些阳光还未照进的角落。那么在这些“痛苦”来袭时,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更快地走出来呢?相信很多朋友在约见精神心理科医生时,都曾听过医生的一句话:“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转移一下注意力”。的确,在面对痛苦时,及时地转移注意力,不失为是一种好方法。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有效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在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烦恼或者痛苦都是由我们自身引起的,那么这时候适时地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开会是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去观察一下周边的陌生人又或者关心一下我们亲近的人,在有机会的时候为他人做些事情。帮助他人不仅可以有效地转移注意力,它所带来的成就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自身的认同感从而带来幸福感。转移我们的思想:心理学上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我们越想忘记什么,我们反而会越记得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忘记那些让我们伤心难过的事情,甚至随着时间推移,它反而更加清晰和深刻。那么,我们不妨试着用别的记忆又或者想象来代替。比如回忆一下你去过的最让人兴奋的演唱会,又或者看过的最刺激的球赛,并且尽可能多地回想起当时的细节。还可以想象一次你期盼已久的旅行,那是个怎样的国家,你将会遇见一些怎样的人,又会发生一些怎样的事呢?离开受刺激的处境:趋利避害是我们人类的本能,有时候离开那些正在伤害我们的处境也许会是最佳选择,就像离开一间正在着火的屋子。如果和一些人或者在某些地方呆着会让你感到痛苦或者压抑的话,那就先离开一段时间吧。一定的距离不但能让自己的情绪得到改善,慢慢平复下来,也许还能找到身处其中时无法想到的解决问题所需的办法。接触新事物,创造新环境:像刚刚说的,有时候远离刺激我们的东西是一个好办法,而这段时间也许正是接触新事物,创造新环境的好时机。比如你可以去看一场你想看很久的电影或者看一本一直没时间看的书,又或者可以把一直没时间收拾的房间或者家里好好地收拾一下,甚至去上一堂瑜伽体验课……这些都是很好的选择,让我们来关心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环境。用数数来转移注意力:想必大家对于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进行深呼吸又或者睡不着的时候“数羊”这样的行为都不陌生,其实这就是用数数来转移注意力的经典例子。除此之外,数数过路的车的数量又或者自己的呼吸次数也不失为转移注意力的好方法。专注于当下,而不是想象的未来:有时候烦恼并不一定来源于此时此刻的现实生活,它有可能是对未来想象的反应。例如在大学时期担心就业,在高三担心高考。但是比起对未来无尽的担心烦恼,不如先把当下过好,把对未来的担心转移到现今要做的事情身上。就像认真读书,好好复习,总之就是活好当下。在这些方法的帮助下,相信大家在应对烦恼和痛苦时会少了几分手足无措。但是如果上述方法都无法解决又或者痛苦感受仍然难以承受的话,请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实际上,除了亚健康人群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可以摆脱烦恼外,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强迫症等患者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有效减轻他们的痛苦体验,甚至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以借助该方法来部分缓解幻听症状带来的痛苦感受。祝各位都能适时地“转移注意力”,最大程度地享受快乐生活! (感谢一位热心朋友为本文做出的巨大贡献!)
PDF中的内容是本人在广州市惠爱医院心身医学病区针对于患者及家属群体进行健康教育的课件。放在网上以期帮助大家。
良好的睡眠对于我们维持身心健康非常重要。睡眠不足会导致我们日间精力不济、注意力不能集中、还会记忆力下降;长时间的睡眠不好,会使我们的免疫力下降,同时容易罹患各种精神心理问题。但如今社会压力剧增,有睡眠困扰的朋友越来越多,如何改善睡眠成为了很多朋友见到我以后问得最多的问题。那如何改善睡眠呢?借助药物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相当多的朋友对于药物有恐惧心理,不敢使用药物来辅助睡眠,而另一些朋友则在服用药物后仍然睡眠未有得到改善。所以除药物外,睡眠卫生习惯非常重要。那如何理解其重要性呢?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之于睡眠,就类似于勤洗手之于讲卫生。接下来我们来讲一讲什么是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1. 睡前避免饮用酒精或含有酒精的饮品。相当多的朋友说饮酒后睡眠更好,的确短期饮酒可能对于改善睡眠有一定帮助;但长期使用这种方式来改善睡眠无疑于饮鸩止渴,长期的饮酒甚至酗酒会导致更多更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2. 睡前需要避免饮用咖啡以及避免使用烟草及其相关制品。咖啡里含有的的咖啡因和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等物质会导致我们处于兴奋状态,从而难以进入睡眠状态。3. 睡前1个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或进食太多(避免饱胀感),但少量地饮用温牛奶(大约200ml)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睡眠。4. 维持正常的生物节律:包括避免日间睡眠(若有午休习惯,一般不超过45分钟)和每日定时睡觉及起床。日间的长时间睡眠会减弱我们夜间的睡意;此外,如果因为夜间睡眠欠佳而在日间补眠,那当晚会大概率出现不想睡觉的情况。用一句话总结,每日定时睡觉和起床有利于我们养成一个身体可以预测的规律睡眠模式。5.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布置需要尽量让自己舒心,保持温度凉爽,睡眠时光线黑暗,并尽可能减少噪音。张医生身边就有朋友在睡眠时使用眼罩和耳塞。6. 重新认识床的作用:床只是用来睡眠和生娃(sexual life)的工具。不要在床上工作、读书、看电视或是玩手机。因为如果只有当你非常困倦时才上床躺着,你的身体就只会因为睡眠和床发生联系。久而久之,其中产生的条件反射有利于改善睡眠。与之相反,如果习惯了有事没事都在床上呆着,就容易造成晚上睁眼到天亮的情况。7. 如果躺在床上难以入睡,或是半夜醒来后不能再次入睡,那么请起床做一些放松的活动,直到你感到疲倦想要回去睡觉。8. 及时识别自己对于失眠的恐惧情绪。很多的朋友都是因为失眠后感到痛苦,又因为担心再次失眠而出现了对睡眠的恐惧心理,进而影响了接下来的睡眠,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那么怎样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呢?我们可以在睡前使用一些放松的方法,让我们的身体和思想都平静下来,具体的方法一般的心理治疗师都会掌握。如果养成了上述的睡眠卫生习惯,您的睡眠通常会得到改善。如若仍睡眠欠佳,那就请及时前往睡眠障碍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认真听听医生的建议哦。 祝各位都能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并且有良好的睡眠生活! (感谢一位热心朋友修改编辑本文)
虽然新型抗抑郁药不断的问世,但抗抑郁药的整体有效率仍然仅约50%-70%。有20%-30%的抑郁症的患者对抗抑郁药的治疗是无效或者疗效不佳的,这部分患者属于难治性抑郁症,也被称为治疗抵抗性抑郁症。目前,难治性抑郁症的定义是:在经过2种或多种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20%。那么,当抑郁症患者药物疗效不佳或是我们精神科医生在临床中遇到这样的患者时,应该如何处理呢?大量的临床观察研究及专家经验总结得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相应的临床处理:患者的诊断是否正确、抗抑郁药对患者抑郁亚型的疗效、患者治疗依从性、药物治疗是否足量足疗程、患者是否共病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是否接受了综合干预等。接下来我们将详细的分析以下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的问题就是这个患者的诊断是否准确,患者到底是不是一个抑郁症,这是临床诊疗中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患者以抑郁表现来就诊,他可能是抑郁症,但也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抑郁发作(简称双相抑郁)。我们都知道,双相抑郁属于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他的治疗应该以心境稳定剂为主;如果双相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在使用了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之上仍然持续存在且严重程度突出,才考虑使用抗抑郁药,并且抗抑郁药通常需要在抑郁症状缓解后逐渐停用,仍然维持心境稳定剂的治疗。而抑郁症的治疗则是以抗抑郁药治疗为主。如果一个双相抑郁的患者被诊断为抑郁症,仅仅接受抗抑郁药的治疗,疗效肯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临床医生必须提升对双相抑郁和抑郁症的鉴别诊断能力。我们要必须详细向患者和家属去采集病史,进行精神检查,并使用一些工具,如轻躁狂症状自评量表(HCL-32)和心境障碍问卷(MDQ)来帮助我们进行鉴别。只有诊断准确,才有可能保证治疗效果。在分析和明确患者抑郁症的诊断以后,我们还要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来选择药物。虽然在抑郁障碍的诊疗指南中推荐多种抗抑郁药物作为一线治疗,但不同的抗抑郁药的药理学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于不同临床特征(也称为不同亚型)的患者会有不同的疗效。根据患者临床特征有的放矢的选择药物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那么抑郁症通常分为哪些亚型呢?临床实践中常分为:伴精神病性特征、伴忧郁特征、伴非典型特征、伴紧张症、伴季节性模式等。不同亚型的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是有着差异的,如:伴紧张症的患者可能更加需要MECT的治疗,伴忧郁特征的患者使用双通道的抗抑郁药可能会比临床常用的“五朵金花”更有效,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患者则需要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所以,我们在接诊一个对抗抑郁药疗效不佳的患者时,必须要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来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此外,我们还要考虑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在我临床的观察中,有些患者虽然会定期的复诊和取药,但整体的治疗效果并不佳。原因可能与患者并没有按照医嘱规律的服用药物。一些患者会因为种种原因出现漏服药的情况,而另外一些患者则可能会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出现服药剂量不固定的情况。这些治疗依从性不佳的行为影响了医生对患者疗效的评估,同时也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定期的监测血药浓度,必要时请患者家人保管药物督促患者按医嘱规律服药是非常重要的。在门诊和病房经常会看到一些患者频繁的换用抗抑郁药物,这可能也是导致患者疗效不佳的一个原因之一。所以接诊疗效不佳的患者时,我们一定要确保患者药物治疗的疗程和剂量是否充足。如果患者使用的抗抑郁药的剂量不足而疗效不佳时,提高患者的药物剂量是合理的选择,万不可仓促换药;对于治疗表现出现部分反应的患者,我们可以考虑延长抗抑郁药的治疗时间以进一步评估疗效(最长可以延长到8周来进行观察)。在临床中,我们不时见到有些患者频繁的更换医生和更改药物,这样频繁换药、而每一种药物都没有达到足量足疗程的行为,会导致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会让患者的治疗难度上升,可能会让患者变成难治性抑郁症。所以我们一定要反复地向患者和家属强调足量足疗程这个药物治疗原则的重要性。面对疗效不佳的患者,除了要做到上面的这些,我们还要去积极的治疗患者同时存在的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举个例子:一位抑郁症的患者,他可能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或者严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如果我们精神科医生只关注患者的抑郁症而忽视患者高血压病的治疗或糖尿病的治疗,或是对患者严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充耳不闻,那么患者抑郁症的疗效肯定也会受到影响。此外,相当一部分抑郁症的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的一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的患者同时患有强迫症、焦虑症、进食障碍、人格障碍、社交恐怖障碍等;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同时存在的精髓障碍的治疗,抑郁症的治疗效果也是会受到影响的。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我们现在强调的是综合治疗模式。当一位抑郁症的患者接受了抗抑郁药治疗,但效果不佳时,我们必须要向患者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什么是综合治疗呢?通常指的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运动疗法,有时也包括中医治疗、光照疗法等。简单来说,当患者存在人格、认知或行为等问题时,或者有明显的负性生活事件一直刺激着患者,我们一定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联合认知行为治疗进行干预,目前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支持这一方案。还有一些患者在经过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效果仍然不佳,我们还是可以联合物理治疗的,如现在临床上使用比较广泛的经颅磁刺激治疗和MECT治疗。其中,MECT对一些存在着严重自杀风险、或者是精神病性症状比较突出的抑郁症的患者的疗效优于抗抑郁药。除此以外,对于抗抑郁药疗效欠佳的患者,我们还可以采取增效治疗的策略,临床过程中常用的增效治疗策略包括碳酸锂、甲状腺素、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喹硫平、奥氮平等)、抗惊厥药(拉莫三嗪、丙戊酸钠等)、不饱和脂肪酸、叶酸和精神兴奋剂等。其中碳酸锂、甲状腺素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增效治疗是临床过程中使用非常广泛的。其疗效也得到了研究结果的支持。总之:我们医生接诊疗效欠佳的抑郁症患者时,一定不能慌乱,要从上面的几个方面认真的分析思考,对患者进行规范化、艺术化、个体化的处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患者。广告:广州市惠爱医院是一家以精神心理服务为特色的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心身医学科为医院重点建设科室,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以及心身疾病患者提供心身整合的综合诊疗,并可为亚健康人群提供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等医疗服务。
作为一名精神科临床医生,当我们收治的某些严重的抑郁症患者需要做 “电疗”来控制症状时,年轻医生在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知情同意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患者和家属这样的顾虑,患方担心“电疗”把患者给“电傻”了。那么“电疗”真的会“电傻”患者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电疗”,什么样的患者需要做“电疗”,“电疗”有哪些副反应,对记忆力的影响到底如何。首先我们要弄清一个概念,我们这里“电疗”的全称是“电抽搐治疗”,并不是电影或电视剧中所看到的患者手上、腿上扎上银针通电后满地打滚、痛得死去活来的治疗,那种治疗方式叫做“电针治疗”。 电抽搐治疗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早在1934年,Meduna提出通过应用降低抽搐阈值的化学制剂来诱发患者全身性痉挛发作,进而治疗某些精神病性障碍和抑郁症,这一疗法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因为这种治疗的操作方法困难且同时患者的治疗体验欠佳,患者常常出现恐惧情绪,难以接受。1938年,休克治疗的方法得以改进,开始使用电流诱发痊孪发作,即电抽撞治疗。这种方法安全、简便,能为多数患者接受,因而很快成为标准治疗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如电影《美丽心灵》中的主人公约翰纳什接受的电抽搐治疗)。然而即便如此,在其治疗过程中,因为患者反复的抽搐仍然导致了较多的,患者的治疗感受仍然不佳。20世纪50年代初,国际上对传统的电抽搐治疗进行了改良,即在电抽搐治疗前加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被称为改良电抽搐治疗(我们通常简称为MECT治疗)。由于电抽搐治疗的治疗作用在于发作,不在于痉挛。因此,利用肌肉松弛药对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有选择性的阻断作用,使骨骼肌松弛,患者抽搐明显减轻,但是,大脑内依然有癫痫样放电,同样引起发作,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由于治疗过程中痉挛不再出现,减轻了患者的恐惧感和不良反应,心脏负荷减轻,并发症减少,没有骨关节方面的禁忌证和合并症。因此这种改良电抽搐治疗自问世以来,已被广泛应用。我院作为广东省规模最大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开展改良电抽搐治疗已30余年,目前有一支非常专业的团队开展该项治疗,疗效和安全性进一步得到了保障。那么通常什么类型的患者需要进行改良电抽搐治疗呢?一般而言,电抽搐治疗没有绝对的禁忌症,几乎所有难治的精神障碍都可以尝试该治疗。教科书上明确说明改良电抽搐的适应证包括重性抑郁(所有的类型)、躁狂、精神分裂症以及伴有兴奋冲动、烦躁不安、拒食、违拗和紧张性木僵症状的其他疾病;对于精神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的患者也可考虑电抽搐治疗。虽然研究指出电抽搐治疗比抗抑郁药有较高的有效率和较快的缓解速度,但是当前的临床习惯仍然是先用药物治疗,若患者对药物治疗不配合或疗效欠佳再考虑使用电抽搐治疗,当然我们医生对伴有严重自杀观念、拒食、违拗的患者,通常也会建议首先考虑电抽搐治疗较快控制症状,同时合用药物治疗。此外,基于电休克治疗快速控制症状的这一特点,有时也会对希望缩短住院周期的患者采取药物治疗方案的同时合并改良电抽搐治疗。此外,有较多的证据表明电抽搐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急性期抑郁症患者的方法之一。精神科的任何治疗方案都是有副反应的,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电抽搐治疗。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副反应就去抗拒治疗,而应该充分的评估患者进行某一治疗方案的获益和副反应,进行风险-获益评估,然后确定治疗方案。对于改良电休克而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轻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肌肉酸痛、短暂的意识障碍、记忆减退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延迟恢复、心肌梗塞、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报道表明死亡率为万分之一左右,这一风险相对于患者本身的严重精神障碍而言,还是值得我们去进行该治疗来控制患者精神障碍所导致的风险。当然,我们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在对患者进行“电疗”前会认真的评估其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脏功能等,以考虑其是否可以耐受“电疗”的副反应,这进一步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从上面改良电抽搐的副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到,进行该治疗的患者是可能出现记忆减退的,这就是家属常常担心的会不会把患者“电傻”的问题。我们的临床观察和一些研究报道表明,这种记忆减退多数是一种短期内(1个月内可以恢复记忆)的副反应,一般不超过6个月,也不需要我们进行特殊处理。综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电疗”是一种较为安全且能快速控制抑郁症患者症状的一种治疗手段,正常情况下并不会把患者“电傻”。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大约1/3的人士会被或轻或重的失眠困扰。经常有失眠的朋友问我:张医生,睡眠不好是不是一定要吃药?张医生,为什么我以前吃了就药就能睡觉,现在吃药也不行了?张医生我会不会一辈子都要依赖药物啊?……今天我们讨论一下如何来对付失眠。失眠并不是一定需要药物来治疗。在药物治疗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作息方式、改善睡眠习惯、行为训练和心理治疗来获得帮助。概括起来为:1. 保持作息规律:按时入睡、按时起床。有些朋友早上有赖床的习惯,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所需要的睡眠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当你早上赖床的时间长了,夜间自然就会躺在床上难以入睡。2.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安静、黑暗、温度适宜、舒适是要点3. 睡前可进食少量牛奶(200ml左右),不要让自己处于饱涨状态或饥饿状态(张医生有切身体会,常常因为肚子饿而无法入睡)。4. 睡前1小时避免剧烈运动:有些人会质疑说自己是运动后疲劳了才会睡得更好,但张医生想强调的是这些只是个案,更多的人在剧烈运动后会感到兴奋,会出现入睡困难。同理,睡前要避免情绪激动(年轻夫妻会很有感受,是不是吵架以后很难睡觉呢?)。5. 不要躺在床上看书或看电视,尤其不要躺在床上刷手机!常常有朋友晚上躺在床上刷微信、看视频,结果越看越兴奋,一整夜就这么看过去了,时间长了就失眠了。6. 白天睡眠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尽量控制在45分钟之内:和先前一样的道理,白天睡多了,自然晚上很难睡着,时间长了以后整个生物钟就乱了。7. 若通过上述方式仍不能改善睡眠,可以选择心理治疗:如肌肉放松训练等。8. 生活方式上的调整还包括:日间适度锻炼身体、戒烟、睡前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上述方法起效较为缓慢,需要持之以恒哦。如果通过上面的方法仍然无法改善睡眠,那你的失眠就比较顽固了,张医生会建议你就诊评估,在医生的指导下分析失眠的原因(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早醒),该用药的时候一定要用药。不然长期的失眠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生理、心理问题。好的睡眠一定需要8个小时吗?答案并非如此,如果你第二天感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那你的睡眠就是足够的啦。祝你有个好睡眠。
在进行咨询时,很多有焦虑情绪的朋友都会关心自己是不是患有焦虑症。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今天我们在此简单的分析一下。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在正常人也可以经常体验到。当我们面临考虑、面对棘手的问题时会感到压力,有紧张的表现,从而激发了我们个体的内在动力,积极的寻求资源,做好准备,应对困难,最终问题得以解决。所以焦虑在正常人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换个角度来说,焦虑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与环境不断做斗争及生存使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基本人类情绪,是有益的。这种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为生理性焦虑。相对于正常存在的生理性焦虑,医学上还有病理性焦虑这个概念。病理性焦虑是指持续的、无原因地感到紧张不高或无现实基础地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感,同时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因人而异,多表现为:心慌、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出汗、尿频、尿急等)及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感、紧张性头痛、颤抖、无法放松),患者自己感到非常痛苦,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受到影响。如果患者存在上述的病理性焦虑症状,且症状持续了数周或数月(通畅1个月以上),做了身体方面的检查排除了癔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心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其它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伴发的焦虑状态后我们就应该考虑焦虑症的诊断了。归根结底:焦虑情绪很常见,但只有但焦虑情绪长期持续存在,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或学习后我们才会考虑有无焦虑症的可能性。
今日有一位4年前接受过住院治疗的病人过来咨询:医生,我的焦虑症目前服用艾司西酞普兰,每天2片,已经吃了4年了,多数时间里我都可以正常的工作生活,但每年都有那么1-2次会感到不舒服,表现为感到身体乏力,不想活动,有时会伴有“心口不舒服”,曾经我想减少药物,但药物剂量一减少我就更加不舒服了,我需要吃多久的药物才能好呢?相信很多病友都会有类似的困惑:吃了药以后症状控制平稳,可以工作生活,但一旦尝试减少药物活着停药,病情就会波动,因此对治疗表现悲观,认为自己会长期依赖药物。基于此,张大夫与大家讨论一下焦虑症病人的维持期治疗。一般认为,焦虑症(医学上诊断为焦虑障碍)经过急性期治疗,病人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就进入巩固治疗阶段。巩固治疗一般至少需要12周的时间,在巩固治疗阶段,病人的症状没有出现反复,其治疗就进入维持治疗阶段(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一样均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在维持治疗阶段:目前多数的指南推荐维持治疗最短的时间需要6个月,长者在1年以上,有的病人需要用药的时间更长。对于社交焦虑障碍的病人,其维持治疗一般在1年以上,惊恐障碍病人一般在6-12个月以上。维持治疗时间的长短除了与所患焦虑障碍的具体类型有关,也取决于病人的人格特点、药物耐受性和所遇到的心理-社会因素强度与频度。如果病人具有焦虑性人格或对药物副反应敏感(如药物剂量稍一加大就出现明显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剂量稍一减少病情就出现波动,焦虑症状加重),通常这样的病人就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并且药物剂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缓慢调整滴定,以达到控制症状而不伴有明显不良反应的目的。新的观点认为在急性期治疗后每月接受心理治疗可以减少病情的波动或复发。在维持治疗阶段,治疗药物的剂量如何来调整,目前并没有严格的规定或指标可循。一般来说需要最低的有效治疗剂量来进行维持治疗。所以在维持治疗6个月后,可以尝试缓慢减药,减药速度一定要缓慢,但在减药时出现症状的波动,就要恢复到原有剂量进行维持治疗。如果病人同时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治疗)进行维持治疗,有助于减少或早日停用药物维持治疗。希望能够帮助到病友们。
昨日写了焦虑症病人的维持治疗应该怎么样进行,反响不错。回复中有一些病友询问:张医生,我得了抑郁症,吃药后病好了,现在可以上班了,还要吃药吗?这些药物要吃多久?今天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个探讨。在正面回答问题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以下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1.抑郁症的复发率较高,达到50%--80%,其中约一半的病人在疾病发生的2年内复发(真的危险性很高哦),为改善抑郁症病人的最终结局,目前我们精神科医生均提倡全病程治疗(并非终生治疗!),其中合理的药物治疗是全病程基础。2.全病程治疗通常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同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一样都分为这几个阶段哦)。2.1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通常需要8-12周(医生常常说的2-3个月)。这个阶段我们的治疗目的是尽量缓解病人的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2.2巩固期治疗:巩固期的治疗时间长短因人而异,通常需要4-9个月。这个阶段病人的病情容易波动,原则上我们应该继续使用急性期有效的药物,并需要与病人沟通尽量维持先前治疗方案,药物剂量、使用方法不要做调整。2.3维持期治疗:抑郁症病人维持治疗的时间长短意见不一,但多数专家的意见倾向于至少2-3年,并明确提出:多次复发(3次或以上)以及有治疗效果欠佳(治疗后病人仍残留部分抑郁症状)的病人需要长期治疗。维持期的治疗可缓慢减少药物剂量,以便观察有无复发迹象,一旦发现有复燃的早期征象,应迅速在医生指导下恢复原有治疗方案。病友们在了解了上述观点后可能已经对于抑郁症病人需要吃多久的药物这一问题有了答案,总结起来通俗的说就是:初始药量治好病且最少坚持半年,半年后可缓慢减少药量维持治疗2-3年。张医生最后要强调一点:了解这些科普知识是为了方便病友们掌握相关知识去了解疾病的治疗,实际临床中,每位病友的疾病特点都不同,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的时间长短存在差异,所以病友们还是应该门诊咨询医生以获取更加个体化的意见。
患有抑郁症的育龄期女性常常会有困惑:怀孕或生产后抗抑郁药该不该继续服用呢?如果要使用,该如何使用呢?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今天张医生在这里说一下孕期或哺乳期女性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以帮助大家来了解这一问题。新近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孕期,抑郁症状本身对对胎儿的影响要大于抗抑郁药物的影响,因此孕期预防抑郁复发或者对抑郁症状进行积极治疗比防止药物对胎儿的不良作用更为优先。但孕期或哺乳期女性要接受抗抑郁药物的话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原则上孕期的前3个月不宜使用抗抑郁药,除非使用药物后有明显的利大于弊我们才考虑谨慎使用:这一点通常需要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抑郁症患者及其配偶甚至延续到整个家庭一起进行利弊分析,做出共同决策。在生产前,要适量减少用药或暂时停药,减少生产时胎儿呼吸、神经肌肉异常反应的风险。2.孕期如果要用抗抑郁药一定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孕期抗抑郁药的使用分级,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如B类药物。3.把孕产妇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对于抑郁症通过维持治疗后病情稳定并停用抗抑郁药的怀孕女性,应密切关注孕期疾病的复发征象(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社会因素等影响均易导致疾病复发),因为孕期抑郁症发作不仅危害孕妇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胎儿发育。4.如果哺乳期的患者必须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以考虑新生儿人工喂养。因为研究表明,通过乳汁分泌的抗抑郁药物对婴儿的影响是非常确定的。以上只是女性抑郁症患者在孕期、哺乳期治疗的注意事项,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精神科和产科两个临床科室的合作,也涉及到医学、法律、伦理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总结起来一句话:医患双方共同决策,分析利弊,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