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十分凶猛。疫情新闻是否已经让你觉得崩溃?你是否会感到严重的不安、焦急、紧张和恐惧?有心跳加速或者失眠?如果你已经有超过实际威胁水平的焦虑感觉,你可能已存在“新闻应激障碍”了。最近,一位无法控制自己焦虑情绪的留学生在线上向我咨询。他因为每天都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资讯消息,已经陷入严重的焦虑不安,而且最近喉咙不舒服,发现新闻里写的症状和自己一模一样,觉得自己已经得了肺炎,甚至觉得自己很快就会被隔离,还可能会死掉。这些想法每天都困扰着他,他知道自己不应该再过度关注疫情消息,可是又担心自己会错过重要的资讯,每日都无心学习,非常惶恐。他不是个例。用“跌宕的心情”“每天三种情绪来回切换”等作为关键词在微博上搜索,搜到了有才华的网友总结的情绪波动图:与情绪跌宕起伏图对应的,微博上一位网友对自己状态的描述同样非常有代表性(下图),一会儿哭+骂+笑+容易发脾气+大吼大叫=情绪不稳定;疲倦+食欲不佳+睡眠节律颠倒+胸闷=焦虑及睡眠紊乱症状。 如果你也像这位网友一样,因为各种突发的新闻出现影响生活的情绪不稳定,容易疲倦,睡眠出现问题,心跳加速或者紧张不安、胸闷等不适,你可能已经处于信息超载的边缘了。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的信息传播扁平化,每个个体资讯信息超载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普遍。每个人在手机、电视等信息终端可获取的资讯数量,如同宇宙大爆炸一样急速膨胀。我们的阅历在每次的灾难性事件传播过程中被刷新,一方面会迫使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更会带来无所适从。另一个对应的名词则是“新闻应激障碍(Headline Stress Disorder)”。该词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史蒂文·斯托斯尼(Steven Stosny)博士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后的《华盛顿邮报》专栏中提出的[1]。新闻传播学界提出了“谣言有助于在事态明朗前发现更多线索”的概念,但对于绝大部分的普通民众而言,我们无法区分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是噪音。然而,即便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依然需要更多的信息与他人建立联系,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这就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应激问题:在海量的新闻资讯中不知道该如何逃离,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不断被唤起的高度警觉和无力感。虽然“新闻应激障碍”并不是一个医学诊断,但是,相关概念的提出,可以提醒大众,大量阅读突发新闻但又无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很容易会将自己各种代入,并无穷尽地搜寻同质信息。持续处于高压力和应激状态,我们的身体调节机能会出现紊乱。包括心慌、呼吸不畅、失眠多梦,从而导致情绪的进一步失衡。进一步会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例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高血压病、内分泌疾病等的发生。天灾人祸的发生发展和新闻的传播方式,我们无法左右。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寻找一个更适切的方式与新闻资讯相处,从而减少信息超载造成的情绪波动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呢?以下是一些推荐的方法:1接纳自己的情绪波动焦虑反应有助于激发我们的动力,同时会提醒我们需要采取积极行动,使我们为自身的疫情的防控做好准备。焦虑情绪的本意是为了提醒我们要躲避危险。因此,首先是接纳焦虑情绪的出现和存在,其次是尝试使用多种方法安抚焦虑情绪(心身疗愈 | 探索美妙感官世界,增强正性情绪!),而不是与之对抗,激起更大的焦虑反应。焦虑情绪是我面对重大事件的必然反应,我可以和它和平共处。2保持动静结合 很多负面情绪都来自于无力感,用更多的行动改变现状,有助于减少这种感觉。把压力转化为行动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动的方式有很多,在家里运动锻炼、做手工、下厨、和朋友亲人积极联系交流自己的情绪和想法,都是让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流动的方式。如果自己已经无法处理自己的焦虑不安,还可以寻求专科医生或者是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而思想静下来,则是不让自己的情绪被新闻资讯强烈带动,在焦虑和惊慌时,仍要找到冷静思考的空间。面对新闻热点,尝试使用评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原则[3]:一,有探究精神,不只看表面,不轻信盲从;二、心态开放,不轻易否决和自己不同的观点;三、独立思考,理性客观,不太受外界影响;四、言行谨慎,没有足够根据不轻易下结论。正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裔美国科学家钱永健所说:“科学可以滋养你心灵的深处,给你提供快乐,帮助你度过不可避免的情绪低落期。”科学和辩证的全面思维方式,或许能让你在感受强烈情绪的同时,也能保持理性思考,从而可以尽快平复,投入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我的身体和情绪流动起来,但是思想要冷静下来。3合理制定自己的资讯阅读计划 现在新闻资讯都是24小时不间断更新,每次去刷微博、微信,都能刷出新的热点和爆点,这样很容易会产生“如果我不刷,我会错过重要信息”的焦虑情绪。如果刺激源持续存在,例如每天持续不断的关注新闻资讯,生存威胁感会被放大。因此,限制每天刷新闻资讯的时长,关注权威的信息源,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可以显著的减轻焦虑情绪。新闻资讯是刷不完的,我要合理安排我每天的时间。4对悲观灾难的念头保持警觉在巨大的社会事件前,媒体及新闻传播的职责所致,新闻资讯会倾向于报道激起我们强烈情绪的消息。如果你是一个容易悲观,情绪化的人,对威胁性信息会有注意、解释和记忆偏向,会优先注意到负面信息,在看媒体资讯的时候已经觉得疲倦不堪,甚至出现失眠、情绪低落、心慌不安等症状,请对自己的负性念头保持警觉。习惯性的关注“灾难化的后果”,会看到更多的不幸和悲伤。当转去关注“可能性”,你会更多的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专注于当下我能改变的,而不是我不能改变的。结束语我们常常期望时光重来,能够未卜先知的阻止一些事情的发生。现实是骨感的——我们无来路可退。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如何和谐的与现代化技术共存?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看待人性的善恶?如何看待人类生存的意义?这些课题集的解答,需要在现实中被检验,也需要长久的探索。鸣谢: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陈娟教授、北京物资学院的季靖教授对本文均有贡献!参考资料:[1]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anger-in-the-age-entitlement/201703/overcoming-headline-stress-disorder[2]https://www.nbcnews.com/better/health/what-headline-stress-disorder-do-you-have-it-ncna830141[3]http://www.criticalthinking.org/pages/defining-critical-thinking/76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身医学科(睡眠障碍科)是我院十年发展规划纲要(2018-2027)的重点示范科室,是集医疗、预防、康复于一体的全开放病房,专注于为心身疾病及心理亚健康人群提供高品质的精神卫生健康医疗服务。设有12个病室,病床共40张。病房另设有心理治疗室、睡眠监测室及物理治疗室,为患者提供温馨私密的诊疗空间,满足就诊者对家庭化医疗的需求。致力于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睡眠障碍、以及其他心身疾病患者提供心身整合的综合诊疗。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9-03/21/content_508767.htm时间: 2009-03-21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雷坤、任珊珊专家针对不同人群开出“睡眠处方”: 儿童:晚上九时就应睡觉,睡前不宜听容易引起兴奋的故事 青少年:睡前上网打游戏会影响睡眠质量 壮年:睡眠不好多因情绪障碍,建议看看心理医生 老年:老人睡不好并非理所当然,应向医生求助 倒班一族:尽量减少班次变化,日间增加小睡时间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睡不着、睡眠差多数是老年人的“专利”。然而根据广州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失眠人群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5岁至45岁人士逐渐成为主力军。 睡眠科专家指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面临不同的睡眠问题。别以为牙牙学语的幼儿心思单纯,一定会睡得好。也别以为老年人睡不好就是正常现象。事实上,引起睡眠差的原因多达上百种。那么,到底是什么夺去了我们的睡眠?每个年龄段又有哪些睡眠问题呢?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专家。 文/记者雷坤、任珊珊通讯员张玲玲、伍展虹、张丹娜、许双春、宋莉萍小儿:晚上9时左右就该睡觉 “越小的小孩,需要的睡眠时间越多。”江帆指出,其实儿童的睡眠不足多数和大人有关,除了有的大人给孩子加了太多的功课之外,还有的大人经常熬夜,小孩也跟着熬夜玩,第二天还起个大早去上学,久而久之,自然睡眠不足。“我们接诊过一个病例,一个5岁的小孩总是在幼儿园午睡时赖床,上午上课老是没精神,脾气越来越暴躁,到医院确诊为睡眠不足。”江帆建议说,大人可以在11点左右睡觉,但是孩子一般在9时左右就应该上床睡。 另外,有的小孩睡觉前要妈妈给他讲“奥特曼”的故事,结果过于兴奋,难以入眠,或者虽然睡着了,但是大脑皮层尚未安静下来,把故事带入梦境中,睡一夜等于“斗一夜”,也会影响到睡眠质量。青少年:沉迷上网影响睡眠者日增 一名高一男生,养成了打游戏的习惯。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他总是习惯作业做完了就打游戏,打到晚上12时才去睡觉。但是上高中后,作业变得很多,做完作业都11时了,再打打游戏,就到了半夜一两时。时间长了,小伙子经常躺到床上了但却迟迟无法入睡,脾气越来越暴躁,胃口也越来越差。每天早上,他都因为睡懒觉而不吃早餐,甚至上午的几节课,也都是在睡梦中度过。 江帆说,这种情况是典型的“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在沉迷网络的青少年中比较常见,通过一段时间来调整作息,患者还是比较容易纠正过来,睡眠质量也会改善。“上网会让大脑皮层非常兴奋,比其他活动更易引起失眠。”专家提醒说,尤其是有过睡眠障碍的患者,上网后更易导致失眠。壮年:失眠多与情绪问题有关 在壮年人中30~40岁之间最容易出现睡眠障碍。江帆说,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面临很大的晋升压力。一方面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不管是身体疾病,还是心理情绪的障碍,都可能通过睡眠障碍表现出来。 “来看睡眠问题的中年人中,其实不少存在过度焦虑抑郁的情绪问题,但是他们自己不愿意承认。”江帆指出,碰上这类患者,医生都会建议他们去看看心理科,但是患者自己却很不愿意,他们宁愿相信自己是单纯的睡眠问题。而不能做到对因治疗,只是通过安眠药来缓解症状,是一种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像抑郁症引起的失眠,就不能胡乱吃安眠药,否则会导致失眠越来越严重。 此外,女性在更年期会出现睡眠差等症状。其实,男性也有更年期,和中年女性相似的是,男性更年期也可能表现为失眠,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