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甲沟炎是临床外科常见疾病,常表现为指(趾)甲沟部的红肿热痛,可伴有脓性分泌物、肉芽肿形成,以至出现患指(趾)周围皮肤晦暗,若不及时医治,可形成甲下脓肿,严重者可形成骨髓炎。久治不愈甚至可能出现患指(趾)畸形。目前,针对甲沟炎的诊疗方法很多,却仍难以改变甲沟炎的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的现状。甲沟炎病因归纳为3种:嵌甲:趾甲嵌人甲沟软组织内导致软组织受到挤压,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产生炎症感染,是引起甲沟发炎的主要原因。外伤:修甲时剪甲过深、过多容易出现甲沟和甲床组织损伤并出血,血液又是很好的培养基,很容易诱发细菌的继发感染。感染:主要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如甲沟部污物积聚,细菌滋生和繁殖,产生一般性的炎症感染。甲沟炎的临床分期及分型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外伤性甲沟炎和生长性甲沟炎,按发病严重程度及病程长短分为急性甲沟炎和慢性(顽固性)甲沟炎。难治性甲沟炎包括嵌甲Ⅱ型甲沟炎、凹陷型甲沟炎等,此类患者甲缘软组织较厚(≥0.5 cm)或指(趾)发育异常(指(趾)甲呈塌陷状陷入指(趾)内),甲缘与指(趾)甲挤压明显,治愈后也极易复发。甲沟炎分期将指(趾)甲感染分为 4 个不同阶段,Ⅰ期:指(趾)甲结构完整,侧甲皱襞红肿,角化增生,无渗液,指(趾)甲边缘可埋至红肿的皱襞中,挤压甲周可有疼痛感。Ⅱ期:指(趾)有较明显的变形,疼痛持续加重,有血清样或脓性分泌物排出,有时有臭味。有少许肉芽增生,分开甲周组织可显露侧甲缘。Ⅲ期:指(趾)甲严重变形,甲板平面低,炎性肉芽肿形成,分开甲周组织不能显露侧甲缘,又称为嵌甲型甲沟炎。Ⅳ期:由于反复多次拔甲,甲面积明显减少,两侧甲周有色素沉积,慢性嵌甲型甲沟炎形成,或出现“螯钳”样趾甲。根据趾甲的形态学特点与甲沟发病特征,将趾甲分为:嵌甲型、凹陷型和扁平型。 (1)嵌甲型:趾甲弧形,在甲沟部呈倒钩样生长。趾甲嵌入甲沟。嵌甲I型,甲缘软组织较少较薄,甲缘厚度不超过O.125px,甲缘对趾甲不形成挤压。嵌甲Ⅱ型,一侧或双侧或前侧甲缘软组织较多较厚.甲缘厚度超过O.5 cm,甲缘对趾甲形成挤压。(2)凹陷型:趾甲增厚、短小,弧状或平展生长,趾甲面低于甲缘软组织,整个趾甲呈塌陷状陷入趾内。(3)扁平型:趾甲面扁平或弧形,呈扇状向两翼伸直生长.甲面齐甲缘水平或稍低于甲缘水平。并覆盖部分甲缘软组织。预防和减少发生甲沟炎,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增加甲沟周围的抗病能力,应加强对手足的护理,洗后可适当涂抹护手霜或凡士林。2)在修剪指甲时,不宜过深,修剪成弧形,将两侧的甲角留在甲沟远端以外。3)选鞋时,应以平底鞋为主,尽量选择大小合适轻便的鞋,以减少摩擦、挤压。4)避免硬拔指(趾)甲周围皮肤的倒刺,使用指甲钳或剪刀齐根部剪断,并涂上护肤霜。5)足趾间相互挤压的患者,给予趾缝中适当填塞棉花或软物,防止压迫趾甲扎入甲沟。药物治疗适用于甲沟炎早期的治疗。可予局部理疗、中医中药浸泡熏洗等,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如采用 2%硼酸溶液浸泡治疗甲沟炎,碘伏湿敷治疗早期甲沟炎,马黄酊治疗甲沟炎。其治疗关键为控制症状,防止蔓延。一旦蔓延,单纯的保守治疗就很难显效。手术治疗甲沟炎手术根治遵守下列原则:切除嵌甲及趾甲赖以依托和生存的甲床,从而改变趾甲在沟部的生长方向。清除趾甲根部的甲基质,避免趾甲的再生。解除甲缘软组织受压状态,防止软组织与趾甲在甲沟部发生再次挤压。甲沟炎处理不及时,或经保守治疗后无好转、症状加重并且化脓,或有嵌甲及肉芽组织增生,不适合保守治疗者,则需手术治疗。如若未能积极外科清创 , 甚 至 可 导 致 播 散 性 坏 死 性 软 组 织 感 染等严重并发症。治疗甲沟炎的手术方法很多,包括单纯拔甲术、甲沟重建术、部分甲床甲基质切除术等。全甲拔除术和部分拔甲术。是传统治疗甲沟炎的方法,然而部分切除优于全甲切除术。研究发现,部分拔甲术的疗效优于全甲拔除术,且患者痛苦小,依从性好。两种术式优点在于创伤小,操作简单,缺点是易复发,手术治疗的同时,必须加用局部理疗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单侧甲沟切除并重建浅甲沟治疗嵌甲型甲沟炎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对指(趾)甲和软组织损伤小,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治愈率高。在治疗难治性甲沟炎时发现采用重塑指(趾)甲治疗难治性甲沟炎治愈率高,有新生甲且外观满意,可得到较好的根治效果。采用个性化手术治疗甲沟炎时发现嵌甲 I 型、扁平型甲沟炎仅需采用甲床部分切除即可根除嵌甲情况,疗效甚佳。徐欣等发现去除部分甲母质治疗“钳形甲”简单易操作,患者恢复快,无复发。进行个性化的手术治疗,可以给甲沟炎的治疗指明方向,规范手术治疗的选择方法和条件,减少手术并发症,以及避免不必要的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嵌甲I型和扁平型,(趾甲向甲沟部嵌入生长或平压、封闭甲沟缘,而甲缘软组织较少,)手术选择甲床部分切除治疗就已经足够,效果稳定和明显。嵌甲Ⅱ型(甲缘软组织较多、变厚,行甲床部分切除后,增厚的甲缘组织仍会对趾甲产生挤压,诱发炎症而出现复发。)在趾侧行梭形切皮整形手术后,甲缘组织变薄并被牵拉向外侧,避免了甲缘对残甲的挤压而达到治愈。凹陷型属于难治性的甲沟炎,(由于其趾甲平面碌著低于甲缘,整个趾甲呈塌陷状嵌入软组织中。)在趾的双侧及前侧行梭形切皮整形手术后,趾缘的宽厚度及高度被降低,避免残甲与甲缘相互挤压,可得到较好的根治效果。综上所述,采用个性化手术治疗甲沟炎可取得满意效果。本文系夏利锋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栗鹏程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结合很多具体情况来分析。1、总的来说,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不是说这种手术必须8个月做,1岁做就不行,或必须2岁做,6个月时候就绝对不能做。但是有些总的原则。大多数畸形都需要在2-3岁以内手术。以前由于对疾病的理解和手术经验的缺乏,认为“应该等到长大以后,12岁左右,发育成熟后手术”,这种观念应该摒弃了。2. 一般很少在半岁以内做手术这主要是因为太小的孩子,不能耐受长时间的手术,麻醉的风险比较大。尤其是稍微复杂一些的手术还是等再大一些做比较好。另一个原因是,太小的孩子,解剖结构不清晰,或者太过纤小,无法进行有效的手术操作。有一些特例,比如蒂部很小的赘生指,可以早期采用钳夹或系线的方法切除。国外有人在新生儿期手术分开并指,据说效果还好,但目前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3.什么样的情况需要尽早手术有时,如果任由畸形发展,可能会产生继发的骨骼、关节发育问题,例如边缘性并指(拇指和示指,或环指和小指),中央型多指畸形,三角形指骨造成的手指偏斜,桡骨或者尺骨发育不良造成的前臂偏斜。。。。这些情况建议早期手术,避免进一步带来更难处理的畸形。所谓的早期一般也是指6-8个月。4.什么样的情况可以等到一岁左右手术如果估计手的发育不会带来新的,难以处理的畸形,可以在多等一些时候,毕竟孩子长大些手术会更安全,操作相对也容易些。例如中央型的并指(中环指,或示中指并指),大多数情况没有明显的手指偏斜,但要是出现了偏斜,也应该尽早手术。例如拇指的多指畸形,由于需要复杂的截骨和肌肉肌腱移位操作,最好还是等手长的足够大以后手术。5.是不是只做一次手术就可以了?大多数都不是。并指畸形分开后,需要植皮,植皮处生长速度慢于正常组织,有可能在5-6年以后出现指蹼爬升的情况。这时有一部分严重的,或要求比较高的患者,需要再次手术。如果影响不大,也可以不手术。拇指多指畸形术后,有的患者仍会出现关节不稳,偏斜,活动差等情况。此时需要再次手术。桡骨或尺骨发育不良需要多次复杂的矫正手术。巨指畸形,需要根据骨骼发育情况,做减容、骨骺阻滞、神经切除移植等手术。需要长期规律的复查。6.手术能达到正常吗?这是家长最关心的。但是很遗憾,答案是“永远不可能”。但凡是畸形或受过伤的手,无论医生多高明,患者多配合,最后总是要留一些后遗症的。最成功的手术也只是可以接近正常,而绝不可能就是正常。相对来讲,效果较好的是简单的并指畸形和拇指多指畸形。巨指症相对来讲比较难治,满意率不高,而且有相当大一部分只能截掉畸形的手指。7.那么手术能达到什么效果?我想手术之后,功能和外观都一定会有所改善。但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手术选择不一样,结果很难事先就预料的很准。有时严重的畸形,例如多个短指畸形,缺指畸形,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改善功能,使其进行日常生活,而外观是无法满意的。8.手术需要全麻吗?一定要全麻。没有资料能证明,全麻会影响智力。
孙思邈《大医精诚》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此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这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蔕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衒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衒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浅谈儿童膝内翻和膝外翻 儿童膝内翻和膝外翻是较常见的下肢畸形,可分为双侧膝内翻和双侧膝外翻,双侧膝外翻发病率占这类畸形总数的60%以上,双侧膝内翻约占25%,其他为单侧膝内翻和膝外翻。需手术治疗的很少,一般不足10%。 膝内、外翻的成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大多数膝内翻、膝外翻是发育性改变属于生理性的。少数为病理性的,例佝偻病、外伤、炎症、先天性骨骼生长障碍性疾病、四型粘多糖病、肿瘤、脊髓灰质炎及脑瘫等, 均可引起下肢力线性排列的紊乱,造成膝内、外翻畸形。一般膝内翻的病变多表现在胫腓骨上端,而膝外翻病变多在股骨下端。 膝内翻是指双侧下肢伸直位双侧踝关节并拢,双侧膝关节内侧并不拢;反之膝外翻是指双侧膝关节并拢,双侧踝关节内侧并不拢。一般用膝间距和踝间距表示其程度,0-5cm为轻度,6-10cm为中度,10cm以上为重度。 一般在新生儿时期和婴儿期,存在轻度膝内翻是正常的。下肢内旋会使膝内翻的外观更加明显。1岁以上幼儿在开始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膝内翻和容易跌倒引起家长的注意,行走时双膝间距增宽,步态摇摆,足趾内指。应了解出现畸形的时间,有无外伤史,治疗情况及畸形的进展程度等。X线片显示股骨、胫骨内侧骨皮质增厚,硬化,骨骺、骺板及干骺端表现正常,胫骨中上1/3向内成角。通常两侧呈对称性改变,干骺端-骨干角生理性膝内翻小于11°,大于11°为胫骨内翻。 生理性膝内翻不需特殊治疗,只需随访观察。佝偻病患儿应采取内科治疗,在自觉症状消失,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已正常,年龄较大,骨质坚硬,膝间距10cm以上者应手术矫正。 在1.5~6岁期间的儿童,存在轻、中度膝外翻为发育性膝外翻,是正常生理现象。严重膝外翻的患儿出现摇摆步态,因碰膝而分开双足走路,避免跌倒,患儿易疲劳。足外翻使鞋面向外侧突出,两足尖内指,呈“内八字”步态。如果小腿三头肌和髂胫束挛缩,出现“外八字”步态,并出现小腿肌腹和大腿前方疼痛。严重膝外翻患儿由于改变了股四头肌和髌腱的走行方向,髌骨可向外脱位。儿童因活动量减少而肥胖。内侧副韧带拉长,以后导致退行性关节炎。 发育性膝外翻,90%的儿童可自行矫正,无需治疗,特别是行走时足尖内指呈“内八字”足者,膝外翻更能自行矫正。如果随诊过程中畸形加重,可采用下肢支具矫正。为防止足疲劳,亦可应用足的纵弓支撑物或足内侧楔形物垫高的矫形鞋。 对于有些中度膝内外翻病例,尤其是肥胖儿童,踝间距和膝间距超过5cm者可考虑佩戴支具和穿矫正鞋。夜间应用膝内、外翻矫形器,目的是保护膝关节,防止韧带不稳。矫形器可应用1-2年。 双膝间距10cm以上的膝内翻和内踝间距10cm以上的膝外翻考虑手术。手术年龄尽量推迟到12岁以后。
发表者:方有生随着手部先天性疾病的日益增多,对手部先天性疾病的诊治引起了大家越来越多的重视,为规范手部先天性疾病的诊治,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主委及常委们的亲自关心和努力下,全国手部先天性疾病学组(筹)终于于日前成立,主要有:1 201311-24 在武汉召开学组(筹)成立会议,并制定学组近期活动计划。来自全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和西部地区的手部先天性畸形领域的著名专家包括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参加了会议。2 2013-12-06 北京积水潭医院举办首届手部先天性畸形高级研讨会及研修班。3 2014-01-10 西安举办全国手部先天性畸形研讨会。我相信,随着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随着手部先天性畸形学组的正式成立,必将为所有有志于手部先天性疾病诊治的同道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必将为提高我国手部先天性疾病的诊治水平创造条件,最终造福于广大手部先天性畸形的孩子。
手部先天性畸形先天畸形的病因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为内因,即遗传因素。另一种为外因,即胚胎时期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的畸形。肢体先天畸形的分类:(一)肢体形成障碍:肢体完全或部分缺陷,分为两型,横向和纵向横向缺陷:1. 先天性缺肩2. 先天性缺臂3. 先天性缺肘4. 先天性缺前臂5. 先天性缺腕6. 先天性缺腕骨7. 先天性缺掌8. 先天性缺指纵向缺陷:1. 桡侧纵裂缺如:(1) 桡骨发育不良(2) 桡骨部分缺如(3) 桡骨全部缺如2. 尺侧纵裂缺如:(1) 尺骨部分缺如(2) 尺骨全部缺如(3) 尺骨缺如合并肱骨桡骨骨性联合3. 中央纵裂缺如(分裂手)(1) 典型(2)非典型(包括并指型和多指型)4. 中央纵向停止(海豹手)(1) 完全性海豹手:上臂及前臂未发育,手直接附在肩上(2) 近端型海豹手:上臂没有发育,前臂直接附在肩上(3) 远端型海豹手:前臂缺如,手直接附在上臂末端(二)肢体分化障碍:各种因素影响正常肢芽分化成单独的骨骼、皮肤、筋膜或神经血管组织成分软组织分化障碍:1. 先天性多发关节挛缩症2. 肩部:肩下降不全、胸肌缺如3. 肘和前臂:(1) 伸肌腱滑脱(2) 屈肌腱滑脱(3) 固有肌腱滑脱4. 腕和手(1) 皮肤并指(2) 挛缩继发于肌肉、韧带、关节分化障碍:第1指蹼挛缩、关节屈曲畸形、手指屈曲畸形、扳机指骨骼分化障碍:1. 先天性肱骨内翻2. 肘关节骨性融合:(1) 肱骨桡骨骨性融合(2) 肱骨尺骨骨性融合(3) 全肘关节骨性融合3. 前臂:(1) 近端桡骨、尺骨骨性融合(2) 远端桡骨、尺骨骨性融合4. 腕和手:(1) 骨性并指:桡侧、中央、尺侧、拳击手(完全)(2) 腕骨间骨性融合:月骨-三角骨骨性融合、头状骨-钩骨骨性融合、舟骨-月骨骨性融合(3) 掌故间骨性融合(4) 指间关节融合先天性软组织肿物1. 血管瘤性肿物:(1) 毛细血管瘤(2) 海绵状血管瘤(3) 动静脉瘘2. 淋巴性肿物:淋巴管瘤3. 神经源性肿物:(1) 成神经细胞瘤(2)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4. 骨性肿物:骨软骨瘤病(三)肢体重复畸形1. 多只畸形(1) 桡侧多指(2) 中央多指(3) 尺侧多指2. 孪生手畸形也称镜影手3. 孪生尺骨畸形(四)生长过度:整个肢体或单一部分生长过度1. 全部肢体2. 部分肢体3. 巨指(五)生长不足:肢体形成不完全、短小,但形态完整1. 肢体全部2. 手全部3. 掌骨4. 手指(1) 短指并指畸形(2) 短指畸形(六)先天束带综合征:肢体上有条索状横行凹陷,犹如扎带的压痕,压迹过深者甚至可引起先天性截肢。1. 束带(1) 不合并淋巴水肿(2) 合并淋巴水肿2. 肢端并指畸形3. 宫内横断4. 联合型(七)广泛性骨异常先天性畸形治疗原则(一)治疗目的:治疗以改进功能为主,其次再考虑外观改善(二)治疗时机:妨碍发育的畸形,随着肢体的发育,畸形会逐渐加重,这类畸形需要及早治疗; 不妨碍发育的畸形,可推迟到学龄前治疗;涉及到骨矫形的手术,特别是影响骨骼发育的,最好延长到骨骼基本发育停止后再做。(三)多次手术:严重的畸形,常涉及到手上各种重要组织。手术治疗常需随着发育成长,有计划地分期进行,直到成年结束。(四)辅助治疗:先天性畸形的手在儿童时期,随着发育成长,其功能代偿能力很大。因此,对某些畸形严重的手,应抱积极的态度,从幼儿时期,有意识地加以指导和训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足跟痛简介跟痛症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疾病,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形成。本病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及肥胖之人。【解剖生理】 跟骨近似长方形,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在人体站立时至少有50%的体重需要跟骨与距骨来负担。为了行走和吸收震荡,足部形成了内、外二个纵弓和一个横弓,内纵弓较高,由跟骨、距骨、舟骨、楔骨和一、二、三跖骨组成,外纵弓较低,由跟骨、骰骨和四、五跖骨组成。在足的前部,三个楔骨和五个跖骨基底部背宽阳窄呈拱桥式排列,组成所谓横弓。足弓能起弹簧作用,以缓冲人在行走、跳跃及跑步时所产生的震荡。 跟骨与距骨组成纵弓的后臂,以负重为主。通过跟距关节可使足有内翻、外翻或外展、外旋的作用,以适应在凸凹不平的道路上行走,跟骨结节为跟腱附着处,其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30°~45°的结节关节角(贝累氏角),为跟距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此角常因跟骨骨折而减小、消失或成负角,从而减弱腓肠肌的力量及足的弹簧作用。 足底是三点负重,足跟部负重约50%,拇趾和小趾球部联合负重约50%。由于第一跖骨一般比其他跖骨长,而且还有二个子骨垫在它的头下,因而拇趾球部的负重比小趾球部为多。 跟骨体的后面呈卵圆形隆起,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光滑;中部为跟腱起止部,跟腱止点上方的前方与后方均有小的滑囊;下部移行于跟骨结节,有拇展肌、趾短屈肌及距腱膜附着,起维持足弓的作用。跟骨结节的下方亦有滑囊存在。足跟部皮肤是人体中最厚的部位,其皮下组织由弹力纤维和致密而发达的脂肪构成,又称脂肪垫。跖筋膜呈三角形,后端狭窄,厚约2mm左右。起自跟骨结节内侧突的前方,其深面与趾短屈肌密切结合,向前逐渐增宽、变薄,于跖骨头处分成五束,分别伸向1~5趾,止于足底前端皮肤和移行于各趾腱鞘。跖腱膜有保护足底肌肉、肌腿、支持足弓等作用。【病因病机】 (一)跟腱止点滑囊炎:主要因穿鞋摩擦所致,尤其是女性经常穿高跟鞋,鞋的后面与跟骨结节之间反复摩擦,导致跟骨结节处滑囊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使滑囊增大,囊壁增厚,发生本病。 (二)跟骨下脂肪垫炎:一般患者有外伤史,多因走路时不小心,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路伤,引起跟骨负重点下方脂肪组织损伤,局部充血、水肿、增生。 (三)跟骨骨骺炎:本症只发生于跟骨骨骺出现到闭合这段时间内,跟骨第二骨化中心从6~7岁出现,13~14岁逐渐闭合,所以本病多发生在少年发育生长期。 (四)跖筋膜炎:本病因长期的职业关系站立在硬地面工作,或因扁平足,使距腱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在其起点处因反复牵拉发生充血、渗出,日久则骨质增生,形成骨刺。 (五)肾虚性跟痛症:年老体弱或久病卧床,肾气虚衰,则骨萎筋弛,现代医学认为久病卧床,足跟部因不经常负重而发生退行性变,皮肤变薄,跟下脂肪垫部分萎缩,骨骼发生脱钙变化而致。【临床表现】 (一)跟腱止点滑囊炎:在跟腱附着处肿胀、压痛。走路多时可因鞋的摩擦而产生疼痛。冬天比夏天严重,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 检查:在跟骨后上方有软骨样隆起。表面皮肤增厚,皮色略红,肿块触之有囊性感及压痛。 (二)跟骨下脂肪垫炎: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有僵硬肿胀及压痛,但无囊性感。 (三)踉骨骨骺炎:多见于6~14岁的儿童。主诉足跟部疼痛,走路可现跛行,运动后疼痛加剧,跟骨结节后下部疼痛,有轻微肿胀。X光片显示:跟骨骨能变扁平,密度呈不均匀的增高,外形不规则,呈波浪状或虫蚀状,骺后线增宽。 (四)跖筋膜炎:站立或走路时,跟骨下面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扩展到足底,尤其在早晨起床以后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时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反而减轻。 (五)肾虚性跟痛症:站立或行走时双侧足跟部酸痛乏力,但局部无明显压痛。 X光片显示:跟骨本身稍有脱钙外无明显的异常。【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病史、症状及相关检查可作诊断。但应注意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一)跟骨骨髓炎:跟骨骨髓炎虽有跟痛症状,但局部可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的征象,严重者伴有高烧等全身症状。化验和X光片检查可确立诊断。 (二)跟骨结核:本病多发于青少年,局部症状明显,肿痛范围较大,全身情况差,并有低热盗汗、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化验及X光片检查可鉴别之。【治疗】 (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二)取穴与部位:三阴交、阴陵泉、太溪、照海、然谷、昆仑、仆参及患部周围。 (三)主要手法:点、按、压、揉捻、捋顺、侧击等手法。 (四)操作方法: 1.跟骨下止点滑囊炎:患者俯卧床上,患肢膝关节屈曲60°,医者一手拿住患足作背屈固定,使跟腱紧张,另一手用小鱼际处,对准滑囊用力侧击。手法的作用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或使滑囊破裂、液体吸收。 2.跖筋膜炎: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医者先用点按法点按穴位,然后以一手拇指或"丁字器"点按、揉捻痛点,再以擦法及捋顺法沿阳筋膜走行方向进行推擦及捋顺,并使足底发热。 【注意事项】 (一)跖筋膜炎患者在急性期间应注意适当的休息,减少负重,控制剧烈运动。症状缓解后,逐渐进行足底部肌肉的收缩锻炼,以增强足底肌的肌力。 (二)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剌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