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特殊表现应当首先考虑除外糖尿病?中老年人出现了以下的症状,应当除外糖尿病:疲倦无力、视物模糊、皮肤干燥、瘙痒、饥饿、口渴、尿量增加,手足麻刺甚则感觉丧失,皮肤、龟头、阴道和膀胱感染经久不愈等。但无症状的隐性糖尿病患者并无上述症状,常通过检测血糖而发现。糖尿病是遗传病,真的没办法预防吗?遗传基因对糖尿病是有影响,如果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子女得糖尿病的机率是57.6%,如果父母中一人为糖尿病患者,其可能性变为27.3%。所以,对于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来说,应该警惕糖尿病的发生。但现在发现,更多的是子女遗传了父母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果改变这些习惯,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特别是注意了戒烟戒酒、控制饮食、适当锻炼、早睡早起等就可以有效的减低患病机率。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在45岁以上的人群中,应当考虑进行糖尿病筛查,如果筛查结果正常,应每3年重复进行一次该检查。在以下人群中,就应更加提高警惕:(1)肥胖或超重者,特别是腰围超过正常者;(2)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3)分娩时婴儿体重>4.0kg或曾经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4)高血压病者;(5)高脂血症者;(6)其他如不爱运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长期压力过度、突然遭受巨大打击者也要注意。是不是吃糖多,就会导致糖尿病?其实,糖尿病和吃甜味的糖没有直接关系,而和吃糖过多有关系,任何食物只要吃的过多,都会增加胰腺的负担。另外,食糖转化吸收进入血液,血糖升高的速度的确比其他食物快。正常人的血糖之所以保持在正常范围,是因为有一套血糖调节系统进行调节。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影响了对血糖的调节,出现了血糖迅速增高。吃入的食物,不管是糖类、蛋白质还是脂肪,只要长期吃的热量过多,都有引发糖尿病的可能,因为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是不是一查出糖尿病就赶紧用药?一般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先进行饮食控制、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生活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肥胖者减肥,观察1-2个月左右。如果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血糖控制满意,就可以坚持非药物治疗,只有经上述处理后血糖控制不满意者,才加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当然,继发性糖尿病首先应该治疗原发病如甲亢等。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水果了?糖尿病患者没有必要完全不吃水果。水果中含的糖分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其中水果的甜度由果糖来决定,而果糖代谢不依赖胰岛素。所以,糖尿病人在血糖已获控制后不要一概排斥水果。再者,水果中含糖量多寡不一,有些水果含糖量比较低,如苹果、梨含糖10%-14%,西瓜含4%。所以,不可等同看待。在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的前提下,患者如果选择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的水果作为加餐,有助于减轻胰腺的负担。而且水果中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对糖尿病患者很有益处,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对轻型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限量食用。另外水果中含有很多如铬、锰等微量元素,它们对提高体内胰岛素活性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所以我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但吃了水果,就有了一定的热量,这就需要减少您的饮食量,也就是吃饭时要适当减量了。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热量摄入,是不是不能吃含淀粉多的食物?糖尿病患者当然可以吃含淀粉食物,但要注意它所占的比例。糖尿病人完全可以吃全麦面包、禾谷麦片粥、面条、米饭、淀粉类,以及蔬菜中如土豆、红薯、豌豆、玉米等。关键是吃多少,对于大多数糖尿病人,每天有3份左右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是可以的,全麦淀粉食物也是对人体有益的纤维来源,土豆更是健康食品。糖尿病患者喝得多,尿得多,是不是需要控制水的摄入?绝对不能限制糖尿病人饮水量!口渴是因为葡萄糖从尿中排出时带走了大量水分,高血糖引起渗透性利尿可造成体内缺水,喝水多是体内缺水的表现,所以感到口渴是机体保护性反应的客观表现。口渴就应喝水,千万不可加以限制,患糖尿病后控制喝水不但不能治疗糖尿病,反而使糖尿病更加严重,可引起脱水、高黏血症、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是非常危险的。喝水也有利于体内代谢毒物的排泄,改善血液循环,可预防心梗、脑梗的发生。只有在严重肾功能障碍水肿时,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控制饮水量。糖尿病人可以多吃木糖醇之类的甜味剂吗?要有一定的限制,不能无限量地多吃。木糖醇原产于芬兰,是从白桦树和橡树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植物甜味剂。糖醇和葡萄糖一样都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木糖醇在代谢初始,可能不需要胰岛素参加,但在代谢后期,就需要胰岛素的促进,因此,木糖醇不能替代葡萄糖纠正代谢紊乱,也不能降低血糖、尿糖。木糖醇并不能治疗糖尿病,过量摄取木糖醇还会使血中甘油三酯升高、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腹泻等。天然果糖真的能降糖吗?其实,果糖也是单糖的一种,与葡萄糖分子式相同,只是结构略有差异。荔枝中就含有大量果糖,果糖只有转换为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所利用。大量食用后,果糖积聚在血管内,来不及转变成葡萄糖,会使血液葡萄糖过低,严重时会造成低血糖昏迷。这种降糖作用不仅效果短暂,还可能对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构成一定风险。食物不甜就可以随便多吃吗?糖尿病人在饮食中,经常只限制含糖量高的甜食,例如蛋糕、糖果、水果、巧克力等,而对米饭、馒头、饼干等不甜的食物不加限制,这是认识的误区。食物之所以会有甜味,是因为其中含有葡萄糖、蔗糖等单糖或双糖,这些糖的摄入的确会引起血糖升高。另外一些多糖类食物如淀粉,虽然没有甜味,消化之后却会分解成葡萄糖,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通过甜味去判断食物能否食用,应该把甜食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区分开来。如面粉、大米、玉米、小米含糖量分别是75%,74%,74%和76%。因此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重要的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可以吃糖吗?当然可以吃糖。实际上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应该随身携带糖块或其他甜食。因为糖尿病病人利用体内葡萄糖的能力较弱,当运动量过大或使用药物不当时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这时应该及时进食甜食,以免发生意外。而许多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后不敢吃糖,选择去吃馒头,连吃两个馒头症状也不缓解。其实,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立即喝水并进食糖果、饮料等甜食,这些食物都是单糖,吃进去很快就会吸收入血。而馒头等粮食类食物,是淀粉多糖,需要在体内代谢分解才能变成单糖,等血糖纠正了,已食入了过多食物,反而使血糖过高。坚果类不含糖,多吃有益吗?有些糖尿病患者边看电视边吃花生、瓜子,以为坚果类不含糖,多吃也没什么,还可以减轻饥饿感。其实。花生、瓜子是含丰富脂肪酸的植物种子,所含的热量比同等重量的猪肉要高上几倍,有研究发现100克花生所含的热量约等于200克馒头的热量。这些坚果类食物除含丰富的蛋白质外,油脂也不少,所以多吃花生、瓜子容易使血脂升高,一部分血脂可通过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可随意多吃花生、瓜子,即使食用,每天不宜超过一两把。另外,长期嗑瓜子的习惯,对牙齿也是个磨损损害。糖尿病人不能喝啤酒,但可喝白酒或洋酒,真的是这样吗?错!事实正好相反,白酒或洋酒的热量比啤酒高出4倍,对糖尿病患者更有害。不管什么种类的酒,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都不利,如果服用磺脲类等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喝酒,会出现急性酒精中毒、严重的低血糖症状而陷入危险。还有的糖尿病患者肝功能比较差,如果这部分人喝酒,容易导致肝功能损害。而且有些糖尿病药物会因为喝酒而失去药效。糖尿病可以根治吗?不少广告宣传,某种祖传秘方可一次性把糖尿病根治,对这样的伪科学,大家不要轻易相信。除少数继发性糖尿病外,原发性糖尿病是终身性慢性疾病,医学界目前还没有找到根治的方法。中医、中药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作用,但目前所有的治疗方法,都是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提高生活质量。所谓根治只是瞎忽悠。注射胰岛素会成瘾吗?一旦用上它,会不会终生离不开它?有些糖尿病患者害怕胰岛素注射后像毒品一样会成瘾,拒绝使用胰岛素,丧失了治疗机会从而造成严重的并发症。胰岛素是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的一种激素,体内胰岛素不足,就会引发糖尿病。胰岛素是机体必需的激素,可以补充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不存在“上瘾”的可能。事实上,不少病情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血糖恢复正常,并发症消失后,可换为口服降糖药治疗。而对那些本来对口服降糖药失效的病友,使用胰岛素一段时期后,一方面消除了高葡萄糖毒性;另一方面让自身功能衰弱的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和恢复,可能重新唤起β细胞对口服降糖药的反应性,这时可考虑改用口服降糖药。目前提出的“休息疗法”就是早期用胰岛素,一两个月后停用,改用口服降糖药,仍能再次撤掉胰岛素。长期在口服药物刺激下的人体胰岛,使用外来胰岛素后,可得到很好的休息,胰岛功能恢复一段时间后,部分病人仍可能继续接受药物刺激,发挥分泌胰岛素的作用。当然,如果自身β细胞功能完全衰退或上述合并情况不能去除,就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注射胰岛素。得了糖尿病,单纯依靠药物就可以很理想的控制血糖吗?。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当然是重要的,但过分依赖药物甚至迷信药物却又是要不得的。在服用药物的同时要重视平衡饮食、控制体重、劳逸结合、调适心理、锻炼身体、戒烟限酒、早睡早起等非药物疗法。还有人认为吃药的同时多吃点无妨,并试图通过增加药量来抵消多食,这是不明智的,不利于血糖的控制,易发胖,加重胰岛素抵抗。而且还会增加胰岛素负担,加速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是药三分毒”,降糖药长期服用,副作用会不会很大?俗话说,二害相权取其轻。饮食治疗虽然是重要的,单纯饮食控制仅可使一部分病情较轻者可以达到血糖满意控制,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还是需要借助药物的作用。有人认为药物经肝代谢、肾排泄,是药三分毒,长期使用会对肝、肾有害。一般来说,肝、肾功能正常者,只要不长期过量服用,治疗剂量的口服降糖药副作用轻微,临床上是相对安全的。再说,如果血糖未能满意控制,高血糖毒性对身体所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降糖药的副作用,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当然,如果肝、肾功能异常者,还需在医生指导下慎重用药。药物价格高,降糖一定效果好吗?很多糖尿病患者依靠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但是目前市面口服降糖药的价格不一,于是有人认为价格越贵的药物降糖效果越明显,进口药一定比国产的质量好。其实,药物的价格不能作为选择用药的依据,应该根据每位患者自身不同的疾病状态而定。胰岛素分泌不足与身体对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病的两大环节,因此口服降糖药主要解决的是这两个问题。由于糖尿病人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不同的病人需采用不同类型的降糖药物。除要对药物有一定的了解外,还要结合糖尿病的发病年龄、病程、身高、体重以及有无其他基础疾病的病史等因素综合考虑,不能简单地从价格上来选择。否则不仅血糖控制得不理想,还有可能损害身体的其他器官。降糖药物很多,怎样联合用药?有的患者服用降糖药没几天,对血糖、尿糖下降程度不满意,即认为所服药物无效,马上就换另一种药。事实上,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剂)服至半个月到一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有患者将三种甚至四种口服降糖药物一起服用,以达到一个“累加效应”。这种做法因为盲目地多种药物联合、超剂量服用,虽然把血糖迅速控制下来了,但同时也增加了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我们主张降糖药物联合应用,联合应用的原则是:同一类药的不同药物之间避免同时应用;不同类型的药物可以两种或三种联用;例如:磺脲类+双胍类或a-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等。这是因为不同类型药物的降糖机制不同,合用可起到药效互补的作用,从而通过不同途径发挥更大的降糖作用。例如磺脲类药物主要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双胍类药物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如此“双管齐下”,可以达到较好的降糖效果。此外,大多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和双胍类药物,往往需要数日或数周才能较好发挥作用,故用药后常需观察一段时间。频繁换药,难以达到药物的最大降糖效果。同时,对已获较好控制的患者,降糖药更不要任意改动,否则会造成血糖波动,甚至可能加速口服降糖药的失效。胰岛素可与任何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同用。肥胖的糖尿病人,服用二甲双胍使体重减得很明显,还能不能继续服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还有调脂和降低体重的作用,因而目前将二甲双胍列为肥胖2型糖尿病病人的首选药物。但是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则不宜服用二甲双胍,因为二甲双胍抑制食欲,降低体重,会越吃越瘦。我们要清楚,不是所有的糖尿病病人都需要节制饮食,瘦的糖尿病病人甚至还要增加饮食的量,瘦导致的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有时比胖还可怕。当服用二甲双胍使体重减得很明显,这就需要调整药物了。我吃了好几种降糖药,经常出现低血糖反应,可为什么平时测血糖总是很高? 这是所谓的“苏木杰反应”,就是指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服用好几种降糖药可能使血糖降得过低,低血糖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人体带来严重危害,人体为了保护自己,把抵抗低血糖的强大的升糖机制调动了起来,使肾上腺素、胰升糖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多,刺激血糖的回升;与此同时,胰岛素分泌减少,糖分变为糖原或者转化为其他物质加以储存的量也显著减少。这些变化使血糖迅速升高,脱离低血糖状态。但是糖尿病患者的调节血糖能力较差,很容易矫枉过正,反而出现高血糖。所以,你平时测血糖时血糖不是低而是高,于是又增加降糖药物的剂量,造成恶性循环。 可见,“苏木杰反应”造成血糖的波动,对糖尿病患者是十分有害的。避免“苏木杰反应”的办法一个是血糖检测,不仅仅测早餐前、早餐后,而且要测中餐和晚餐前后,特别是夜间2—3时的血糖,以及时发现低血糖;另一个是注意有没有饥饿感、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此外,应合理安排饮食,及时就餐,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我看到邻居用某种药使糖尿病控制得很好,我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用?这种看法忽视了个体化用药。糖尿病用药强调个体化,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等)来选药。所谓“好药”就是适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药,并非新药、贵药才是好药,其他患者用着好的药未必另一个患者也适用。哪些是错误的糖尿病用药?有下列用药者,应及时纠正: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等。降糖药的时间有什么区别? 口服降糖药,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及胰岛素增敏剂等。这些药作用机理各异,各有特点,用法也不同。(1)磺脲类:如达美康、优降糖、美吡达、糖适平等。该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达到降低血糖,其发挥作用需要一定时间,故最佳服药时间为饭前30分钟。(2)双胍类:如美迪康、格华止、迪化糖锭等。该类药物主要是促进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使血糖降低。由于是酸性药物,可以刺激胃肠道,所以最好是饭后服用。(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如拜糖苹、倍欣等,该类药物使葡萄糖苷酶与淀粉结合,延迟和减少淀粉的消化和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升高幅度。应在进餐时与第一口饭同时服下,如果在餐前或饭后服用则疗效大打折扣。因此不同的药物,服药的时间也不是相同的,不能一律都空腹服用,也不能在联合用药时贪图方便,不同类药物同时服用。糖尿病患者要不要运动?不少糖尿病人一旦得病,什么运动也不敢做了,其实运动是治疗糖尿病不可缺少的环节,适量而定期的运动能增强体质,改善健康状况,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能减轻患者服药的剂量。运动疗法的作用在于能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改善脂肪代谢,有利于调整体重,降低血压;运动还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消除焦虑,陶冶情操,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是不是运动量越大越好?糖尿病患者要提倡正确合理适当的运动,不宜运动过度而形成劳累。尤其是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者更不能勉强运动,否则事与愿违。应以运动时及运动后身体不感到累为度。科学合理的运动,可帮助糖尿病患者早日康复。糖尿病人的运动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运动量越大越好。糖尿病人由于缺乏营养,身体会缺乏氧,因此它的运动应选择有氧运动。而长跑、跳绳等剧烈运动是无氧运动,无氧运动要消耗人体内的氧气,因此,无氧运动越多,病人病情就会越重。适合糖尿病患者锻炼的方法有哪些?适合糖尿病人的锻炼方法:(1)有氧运动:指能够增强心肺以及上、下肢活动的运动,有步行、慢跑、走跑交替、游泳、旱冰、骑自行车等都可以。最好能坚持每周三次。(2)增加柔韧性的运动:柔韧性指肌肉未发生强直、抵抗或疼痛时,能围绕关节牵拉肌肉的最大程度。每天轻微的牵拉肌肉就可以缓解肌肉的紧张程度。缓慢、平稳地进行,调整呼吸,以缓慢而深长的呼吸为佳;不要跳跃;松弛所有自己能感受到的紧张,不觉得疼痛为度,坚持 8-10秒钟。按照肩部和胸部、上肢、颈部、小腿、股四头肌、股二头肌、下背部、背部和臀部的顺序进行。如何对待中风合并糖尿病?中风与糖尿病有着密切的联系。①糖尿病患者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其程度比正常人要严重的多;②葡萄糖耐量不正常的糖尿病病人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而胰岛素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③凡患高血压病的糖尿病人,其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明显加快;④糖尿病人比正常人更易发生多发性脑梗死,而发生脑出血者相对较少。所以糖尿病是中风病的一种病理基础,即使以前没有糖尿病,中风急性期也常伴有一时性的血糖升高。高血糖对末梢神经的损害愈来愈引起医学专家的重视。所以,无论是糖尿病或是一时性的血糖升高都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糖。血糖控制水平应因人而异,勿求一致。一般讲,空腹血糖低于 6.7mmol/L以下为最好。其他还应注意降低血脂、减轻肥胖病人的体重、控制高血压、坚决戒烟。调整饮食是治疗糖尿病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环节。总的原则一是调整“量”,二是调整“质”。调整饮食量是指总摄入量应当适当减少,但没有必要千篇一律地规定一定要将每日饮食量限制在多少,具体摄入量应由医生根据病人实际的病情、体重等诸多因素具体决定。调整饮食的质,是指病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尽量减少或增加某种饮食。原则上讲,糖尿病人的饮食应以新鲜蔬菜素食为主,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动物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近年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的致病原因与胰岛β细胞缺钾有关,而大量生食新鲜蔬菜和含糖量低的水果可补充丰富的钾,这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胰岛的缺钾状况。再有就是注意在冬季对糖尿病人的保暖问题。实验证明,寒冷可使血糖升高,所以对糖尿病人的保暖应作为治疗的一部分告诫患者或其家属注意。经过运动锻炼、饮食等方面的调整仍未能使血糖恢复,应考虑配合药物及其他方法综合治疗。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障碍,比正常人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这时候病人的脑动脉就好象铁水管内生了锈,年龄越大,时间越长,生锈越多,管腔也越狭窄,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完全堵塞,于是中风就发生了。如果中风病人不注意控制血糖,可能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断地发生脑梗死。同样的道理,如果是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到一定程度造成了堵塞,冠心病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就会发生。常用降糖药有哪些?降糖药主要有五大类,包括胰岛素类,磺酰脲类,双胍类,中药和可以降糖的非降糖药物。1、胰岛素类由于是从猪或牛等不同动物的胰腺中提取,所以在使用时应询问病人的民族为妥。胰岛素有短效、中效、长效之分,比如普通胰岛素就是短效的,只能维持作用2小时;而中效和长效胰岛素维持作用时间较长,可达12~36小时,但只能皮下注射,没有象普通胰岛素那样的静脉注射制剂。目前提倡应用长效胰岛素如来得时,每天一次就可以了。胰岛素还没有口服剂型,但有人曾试用从鼻粘膜给药,也取得较好效果。至于国外有人试图借助于胰岛素改变自己的体重的做法,实在不可效仿。2、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常用的有优降糖、美吡达、克尿糖、达美康和糖适平等。而第一代磺酰脲类如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等已不大常用。常用剂量(按目前市场价格由低至高的顺序介绍):(1)优降糖 (Glybenzcyclamide),3小时显效,半衰期12小时左右,但降糖作用可维持12~24小时,故常规用法是2.5毫克,每日1~2次。 如果在每日早餐前空腹1次服药5毫克,效果更好。久服者应定期检查血象和肝功能。(2)美吡达 (Glipizide,Minidiab),意大利开发的新一代磺酰脲类降糖药。血中半衰期很短,还不到半小时,但维持降血糖作用可达24小时。除降血糖外,也有部分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 常用量为每次2.5~5毫克,每日1~3次。(3)达美康 (Gliclazide,Diamicron),除降血糖外,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并可降血脂。常用量从每日80毫克开始,根据病情逐渐调整剂量。副作用可有胃肠道反应或皮肤过敏。(4)糖适平(Gliquidon),其特点是只有5%的量从肾脏排泄,这是与其他磺酰脲类不同之处,适合于有肾脏疾患的病人使用(严重者除外)。因其半衰期和作用时间短,故可以反复使用而不引起重复发作的低血糖。常用量为30毫克,每日1~3次,饭前服用。(5)克尿糖(Glibornuride),价格较贵。常用量为25毫克,每日2次。在使用磺酰脲类降糖药时,须注意其他一些常用药物可以拮抗或增强其降糖效果,举例如下:减弱磺酰脲类的药物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药、大仑丁、速尿、利福平、酒精、避孕药、甲状腺激素、烟酸等。增强磺酰脲类的药物有磺胺药、安妥明、保泰松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3、双胍类口服降糖药包括降糖灵(苯已双胍Phenformin)、降糖片(二甲双胍Metformin)和丁福明(盐酸丁二胍Buformin)。临床上以降糖灵最为常用,其半衰期为3小时,作用时间可维持4~6小时,但其缓释剂可维持8~14小时,与磺酰脲类合用效果更好。常用剂量为25毫克,每日3次。本药禁用于肝功、肾功不全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近年有报道用药后可增加心血管病的死亡率。4、中药客观地讲,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某种中药的降糖作用强于西药。但如果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或减轻并发症的程度,同时还可以辅助西药的降糖作用,减少西药用量。经近年研究发现,有降糖作用的中药有:黄芪、山药、旋覆花、山茱萸、白术、香附、益智仁、葛根、生地,还有麦冬、天花粉、柴胡、苍术、黄精、泽泻、玉竹、地骨皮、枸杞子、南瓜、洋葱、苦瓜等。但单纯讲中药降糖,实际上是背离了中医基础理论,甚至会走到废医存药的歧途,这不是我们提倡的。目前市售的降糖中成药,其主要成分也不外乎上述药味,但是至今对中成药及偏方验方尚无肯定结论。5、可降血糖的非降糖药物临床上发现,一些原本不属于降糖一类的药物可程度不同地取得一些降糖效果,可以作为降糖药的辅助药物试用。(1)黄连素,0.3~0.5毫克,每日3次。(2)654-2,10毫克, 每日3次,但口干、腹胀、排尿困难等副作用较大。禁用于青光眼患者,慎用于前列腺肥大患者。(3)维生素B6,100毫克,每日1次,效果并不肯定。还有其他一些药物也开始发现有一些降糖作用,如金水宝等。以上介绍了常用的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时还有些问题也应注意,如在冬天应特别注意糖尿病病人的保暖,因为寒冷的刺激可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增高。另外,老年人不宜过胖,这涉及进食时间问题。我们知道,胰岛素的分泌到傍晚达到最高峰,它可使脂肪大量沉积。知道这个规律,就应该把每日的晚餐限制在一天进食量的30%以内,而早上稍多吃些对体重的影响并不大。对于糖尿病的患者应去医院由专科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降糖治疗。本文系赵建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关于糖尿病的治疗,直到今天,全世界仍没有研究出一种彻底根治糖尿病的绝妙方法。因此请广大患者朋友注意,千万不要迷信所谓的偏方、验方、秘方,那些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这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大一个误区。真正治疗糖尿病的好方法,请大家记住两个原则:整体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整体治疗是指要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全方位治疗。个体化治疗是指每个患者的遗传、生活习惯、工作性质等因素不一样,所以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方法治疗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换句话说,对于每个糖尿病患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治疗。和其他疾病一样,治疗上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对于糖尿病首先应该想到非药物治疗,也就是药物治疗以外的方法,主要是生活调理。具体的做法就是大家熟知的:管住嘴,迈开腿,多吃蔬菜,多喝水。有些人一边毫无顾忌地拼命吃,一边加量注射胰岛素,这样做完全把自己的身体当做了胰岛素试验场,即使有效也要以损伤机体为代价。因此应该合理饮食,提倡多吃各种新鲜的生的蔬菜,多吃低热量的食物。只有一次摄入食物的总热量低,才不会给胰腺造成更大的负担。如果摄入的总热量过高,胰腺就加快分泌胰岛素,本来胰腺细胞已经受损了,再过分刺激它分泌胰岛素来降血糖,只会加速胰岛细胞的损伤和凋亡。下面我们说一说非药物治疗常见的几个误区:第一个误区--甜食量越多越坏:吃甜食多会得糖尿病,这是个误区。糖尿病不是甜尿病,不要误会。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等甜食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因素,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因此,不能将糖尿病与吃糖太多简单地画等号。而且,一旦确诊为糖尿病,也不等于永远不能再吃糖,当然还包括水果和糕点。实际上,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任何食物的,关键在于一个量的问题。必须把握好食物摄入的总能量,如今天吃了块糖或者吃了块水果,那么其他食物的摄入必须减少,或者必须增加运动量,以维持总热量的摄入和消耗平衡。简单地说,糖尿病不在乎您吃的是什么,而在乎任何食物都不要吃的太多。第二个误区--运动量越大越好: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量和强度越大越好,这也是不对的。一定要注重采取低冲击力的有氧运动,最简单也最适合中老年患者的运动方式就是快走。以一位60公斤体重的人来说,快走1小时便至少可以消耗掉热量200千卡。此外,游泳也是不错的锻炼方式。当然,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在太冷的天气运动,以免外界刺激机体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运动前,要有充分准备,随身携带饮料、食品,以备不时之需;运动时要注意低血糖的防范及足部的保护。为了避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尽量不要在空腹或餐前运动,一旦运动期间出现低血糖现象,就应立即停止运动,补充糖分或食物。此外,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切勿单独运动,最好结伴一起运动,以便应付可能发生的低血糖等紧急情况。此外,糖尿病患者不提倡冬泳,因为太过寒凉的水温,对胰岛并无益处。第三个误区--食疗可以降血糖:有些患者盲目相信食疗,只靠食疗和保健品,不正规治疗。他们认为多吃可以降血糖的水果、药膳甚至保健品,就可以替代降糖药或胰岛素。许多患者以为南瓜、苦瓜、蜂胶等有降糖作用,吃了这些食物后,就把降糖药停掉,这是非常危险的。糖尿病患者应该遵循医嘱,坚持服药。即使血糖维持正常了,也不能随便停药。糖尿病合理的饮食结构应该是高纤维素、高维生素、低盐、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以及平衡的蛋白质。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粗细搭配,讲究食物多样化。既要使患者体重接近正常,又要注意营养的平衡。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3倍;其他并发症还有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下肢坏疽、糖尿病足等等。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减少对血管、神经的损害,以防止和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任何保健品就是个保健品,究竟对人体有多大作用,我们不知道,但有一条我们知道的很清楚:保健品绝对不能替代药物!第四个误区--迷信降糖药面。目前降糖药物按照给药方式分为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其中口服降糖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中药和降糖的非降糖药物。有些患者自己服用一些中药面,我见过这样患者,他告诉我说这些中药面都是从外省市托人买回来的,每天只需吃一包,血糖就控制的很好。在这里,必须提醒大家,这包所谓的中药面里面一定有西药,是把西药、中药粉碎后混合在一起了卖给你。在西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用一包中药面,血糖就会降低,甚至有时候降到低血糖,这是这些中药面中混合了西药,大家千万注意,这很危险,因为我们不知道其中的西药名称和剂量。迄今为止,中药和某系食物降糖的作用远远不如包括胰岛素在内的西药降糖作用强,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第五个误区--胰岛素会成瘾。首先说胰岛素不是毒品,不会成瘾。患者一旦确诊为糖尿病,体内大约已有90%的胰岛β细胞受到损伤,但其中40%-50%的β细胞是有可能恢复的。早期使用胰岛素,不仅可迅速解除糖毒性和脂毒性对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损伤,同时也可让未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充分休息,使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修复并恢复功能。再者,胰岛素还能迅速有效的控制血糖,保护胰岛细胞,能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下面再说说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几个误区:第一个误区:得了糖尿病,只要按时吃药就可以很理想的控制血糖,可以放开了随便吃。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当然是重要的,但过分依赖药物甚至迷信药物却又是要不得的。在服用药物的同时仍要重视平衡饮食、控制体重、劳逸结合、调适心理、锻炼身体、戒烟戒酒等非药物疗法。还有人认为吃药的同时多吃点无妨,并试图通过增加药量来抵消多食,这是不明智的,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容易发胖,加重胰岛素抵抗。而且还会增加胰岛素负担,加速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第二个误区:降糖快的药物就是好药很多患者判断中药西药好坏的标准就是吃了药,是否能马上降血糖,有时甚至恨不能永远把糖尿病斩草除根。实际上这种治病上追求速战速决的做法是错误的。有的药品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而且,血糖忽高忽低,对长期稳定的控制血糖极为不利。凡是降糖快的药物,其作用都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刺激胰腺分泌更多胰岛素以降糖,但糖尿病人胰腺是处于病态的,所能分泌的胰岛素能力本来相对不足,如果长期这样“逼迫”胰腺强行释放胰岛素,那终有一天胰腺会枯竭,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这种“鞭打病牛、竭泽而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另一个问题是容易出现低血糖,尤其对老人使用这种快速降糖的方法非常危险。目前这类药物,如硫酰脲类药物在西方已很少使用。因此选择药物治疗糖尿病,必须要懂得平稳降糖这个概念,要通过服药长期调理血糖,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其实人体自身调节血糖功能是很强大的,某些药物宣称可以通过长期服用,而恢复自身器官胰腺β细胞正常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糖尿病人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此类广告。要定期随诊,定期作糖尿病有关检查,把病情和检查结果与医生交流,获得医生各方面的指导,实现平稳降糖,这是科学治疗的重要内容。第三个误区:血糖已控制正常就可以不吃药,不打针了。 糖尿病用药(包括中药)必须要有计划性,治疗要正规,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主要症状得到缓解,体力有所恢复,生活质量有明显好转,就逐渐放弃用药或者打针,这是非常有害的。这样做不仅容易导致血糖再次升高,同时血糖的不稳定,会对身体各个脏器带来更严重的影响。此时,在不知不觉中不可逆的并发症可能已经在发展,给以后的治疗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和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有些糖尿病患者服药后查血糖,注重查空腹血糖,看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一旦偏低就想停药,而不注意查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个别患者在空腹时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可能增高,使糖化血红蛋白亦升高。因此,空腹血糖正常时,不要盲目乐观,仍须坚持用药,只不过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减少药物用量。如果已经用药的糖尿病患者任意停用药物治疗,血糖将会很快回升。因此,多数中晚期的患者都必须长期服药或打针治疗。没有服用过药物和用过胰岛素的早期的患者,如果病情较轻,经专科医生诊断指导,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有些病情较轻的早期患者,说不定还可以摘了糖尿病的帽子呢!本文系赵建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众所周知,糖尿病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现在糖尿病的发病率是白人的2倍。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糖尿病的发病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如今,每天都有大约16000人成为糖尿病患者,有约3000人死于由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中国人糖尿病前期转化成糖尿病的危险居世界前列,高达10%,是世界平均值5%的2倍,且发病年龄有日益年轻的趋势。冠心病患者中有20%无意中发现了糖尿病,而在此之前患者本人并不知晓。饮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每时每刻血糖的变化,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的监测十分的重要,但是大部分患者的血糖监控都有一定的误区。所谓糖尿病的监控误区,即监测误区和控制误区。监测误区——血糖的监测问题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未接受过正规的糖尿病教育, 缺乏疾病相关的知识,所以做好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工作, 提高患者对血糖监测重要性的认识是糖尿病患者正确自我监测血糖的前提和保证。首先要纠正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自己测血糖的方法:1,准备姿势。正确的方法是采血前将手臂下垂10-15秒,使指尖充血;2,消毒操作。用75%的酒精消毒手指皮肤,待酒精挥发后在指端两侧采血,轻压手指两侧皮肤,让血液自然溢出。注意不宜采用碘伏、碘酒等含碘的消毒剂消毒皮肤,因为碘酒、碘伏中的碘可以与血糖试纸中的酶发生反应,导致误差。手指消毒后,一定要等酒精挥发干燥后再采血或者第一滴血废掉。另外,在采血过程中不要用力挤血,否则会促使组织液渗出,导致血糖的测定值偏低。3,正确掌握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主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第一方面:血糖监测有几个不同的时间点: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12小时后,于次日清晨,在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的情况下所测的血糖,才能反映机体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情况,以及昨天晚上服药对血糖的控制情况;餐后2小时血糖不是吃完饭的2小时后测血糖,而是应该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不应该从吃完饭后2小时计时。它反映在高糖刺激后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储备功能、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的综合疗效;餐前血糖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反映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可持续性,可指导患者调整将要吃入的食物总量,餐前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量;睡前血糖可以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凌晨3点血糖有助于鉴别清晨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第二方面: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在调整药物剂量的头两周中,每周应至少连续3天测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以便确定适宜的药物剂量。血糖稳定后,监测的时间间隔可长一些,可以1周测定1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每隔2-3周安排一天,测定全天7个点的血糖谱:即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必要时还可加测凌晨3点的血糖,以鉴别某些不明原因的凌晨高血糖原因。第三方面: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应根据胰岛素的作用时间测定血糖。使用中效胰岛素者,开始每天应至少测两次血糖:早餐前和晚餐前血糖或者午餐前和睡前血糖,可以隔天交替进行;使用短效胰岛素者,开始应每天测3-4次血糖,选择餐前或餐后2小时测定。糖尿病的控制误区1,不要忽视升血糖的因素。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的升高和降低,机体是可以自己调节和控制的,是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进行调节的。1921年,两位加拿大医生Banting和Best发现了胰岛素,并且发现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迄今为止,人类发现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而在这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发现的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却如雨后春笋不断增加。例如当人体受到寒冷的刺激时会产生很多激素升高血糖以抵御寒冷,如果这时候做检查,血糖一定会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在秋冬季节应该注意保暖,在夏季有空调的屋里也要注意,不能过分贪凉。2,必须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有一些损伤胰腺的不良生活习惯也要改正。比如吸烟,这对糖尿病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吸烟有害健康,吸烟不光与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也会影响胰腺的血液供应。因此劝诫每一位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停止吸烟,这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内容之一。再如喝酒,乙醇进入体内可以直接损害胰腺。有的病人和我说,每次喝酒后,血糖都会降低。这里面的道理您不清楚,这是因为酒精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致使血糖下降。但是乙醇会使胰腺损伤加重,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会更高,最终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所以,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还是应该及时改正,否则什么药物也无法挽救。请您及早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3,炎症与高血糖相关。还有些情况,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论,就是认为血糖高与免疫系统有关系,与炎性反应有关系。提醒大家,无论这些争论的最后结论是什么,我都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把体内有可能存在的炎症及早消除掉,如中耳炎、鼻炎、鼻窦炎、牙周炎、咽炎、扁桃腺炎、胃炎或妇科炎症。尽量把这些炎症消除掉,去除引起炎性反应的基本要素,可能会对糖尿病患者有好处。而且糖尿病的并发症如视网膜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等也有可能会减少或者推迟发生。4,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糖尿病是有影响的,如果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子女得糖尿病的机率是57.6%。但临床观察发现,这往往与遗传了父母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而并不一定是基因遗传。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有很多方式(如饮食、锻炼等)可以有效减低患病机率。美国国家健康协会早在2001年8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周锻炼2个半小时和保持适当体重的人可以降低50% 患糖尿病的机率。另外,合理饮食也相当重要,减少热量,多摄取一些低脂肪、优质蛋白食品、高纤维、有机的植物食品对身体是有益的。5,控制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病。对血糖做好监控可以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不光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其程度也比正常人严重的多。因为糖尿病患者糖代谢障碍,比正常人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在中风的急性期血糖偏高容易导致病情加重。如果中风病人不注意控制血糖,可能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断地发生脑梗死。同样的道理,如果是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到一定程度造成了堵塞,冠心病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就会发生。所以说,积极地早期防治糖尿病对于中风的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无论是糖尿病或是一时性的血糖升高都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本文系赵建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糖尿病Diabetes是由各种致病因子如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通常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糖尿病”是一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堆积过多的疾病,高血糖并不能马上就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所以有人称它为“沉默的杀手”(Silent Killer)。但一旦患上糖尿病,人体的很多问题随其而至,它会引起血管、免疫等各方面的问题,糖尿病的并发症最令人堪忧,在诸多并发症中,出现率最高的是视网膜症、肾病和神经障碍,被称为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就是这样一个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疾病,目前在诊断治疗糖尿病方面,存在着很多误区。今天就和大家谈谈都有哪些误区?第一个诊断误区--分型。上面提到糖尿病的分型,实际上这个分型是欧美国家的学者分的,也就是说是按照西方人的体质、发病情况分的,这种分型是否完全适合中国人的情况,目前这个问题仍在争论中,因此我们中国人不应该100%地完全套用。一般而言,1型糖尿病的患者多为儿童,大多起病较快,病情较重,症状明显且严重,常见的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食、多饮和体重减轻。而2型糖尿病大部分为成年人患病。多数起病缓慢,肥胖患者起病后也会体重减轻,患者可以有疲倦无力、视物模糊、皮肤干燥、瘙痒、饥饿、口渴、尿量增加,手足麻刺甚则感觉丧失等。但是,早前有人报道了一例70多岁的1型糖尿病,随后各种含糊不清的报告病例和有争议的病例报道逐年增多。这就使我们对糖尿病的分型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之所以给大家讲糖尿病的分型,是要告诉大家糖尿病在真正的学术背景里面,它的分型还存在一定的争论,并不是说见到了成人糖尿病就是2型,见到了儿童糖尿病就是1型,真正的分型应该由专科医生诊断。第二个诊断误区--症状。有些糖尿病患者存在这样的疑问:“我根本没有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我也不瘦,怎么可能是糖尿病呢?是不是诊断错了呀?“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这些症状,在中医里面分别称为上消、中消、下消。有的患者患的是上消,有的是中消,中医术语称之为消谷善饥,也就是我们说的吃的多。很多年以前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并不清楚,对糖尿病的各种症状积累的经验不足,等到发现有上消、中消、下消症状,也就是多饮、多食、多尿的时候再诊断为糖尿病,已经耽误了早期诊断的宝贵时间。事实上,90%的糖尿病患者早期缺少这些症状,而仅表现出疲劳、乏力,或出现视物模糊、皮肤容易感染或伤口久治不愈等不典型症状。既然很多糖尿病表现不典型,那么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对于无症状的隐性糖尿病或非典型症状的糖尿病,就需要通过定期体检来发现,尤其是对于那些易得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现在的临床医生很早就警觉这件事,到底是不是患糖尿病?验个尿,查个血,一看便知。如果空腹血糖检测正常,可以再查餐后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进一步确诊。这样一来医生就能尽早发现患者是否已经罹患糖尿病,不必等那些三多一少的症状都表现出来,就可以及早确诊。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一定有症状表现,事实上,现今找到一个多饮、多食、多尿的初诊糖尿病患者已经很困难了。这是时代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医生让患者检测血糖是为患者考虑,特别是糖尿病科、代谢病科和内分泌科的医生对这点警惕性很高,这是关于诊断的第二个误区。第三个诊断误区--血糖。查空腹血糖、尿糖显示异常,是不是就可以确诊糖尿病?空腹血糖、尿糖显示异常,并不能马上确诊为糖尿病,尽管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尿糖的多少受肾糖阈控制,当肾糖阈降低如妊娠时,尿糖也可以阳性。而外伤、手术等应激状态都能引起血糖暂时升高,但这时候并不是糖尿病。只有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才可怀疑是否患有糖尿病,如果单纯把空腹血糖、尿糖异常作为诊断糖尿病就会进入诊断的误区。正常人一般不会有尿糖,只有血糖增高超过160~180毫微克/分升时,尿中才有糖。但是尿糖阴性可包括血糖升高、血糖降低、血糖正常3种情况,例如,糖尿病并发肾小球硬化症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糖阈升高,此时虽血糖升高,但是尿糖呈假阴性。因而尿糖阴性并非一定是糖尿病控制良好。因此检测尿糖比不上血糖准确。尿糖正常不等于血糖控制理想,应以血糖为准。糖尿病患者应该注重餐后血糖的检测。如果患者的糖尿病诊断毋庸置疑,那就勿需多言。但对于大多数早期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往往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把餐后血糖作为常规检测,这是因为早期糖尿病一开始的表现是糖耐量异常。什么是糖耐量?通俗地说就是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如果糖耐量试验服糖后2小时血糖介于7.8至 11.1毫摩/升,表明机体糖耐量能力减低,也就是说身体对糖的吸收和利用比正常人差了。糖耐量减低在临床上并无明显的不适感,切不可掉以轻心。糖耐量减低者虽然还不能被扣上糖尿病的帽子,但往往意味着胰岛功能已经受损,他们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出100倍,被称为糖尿病的“后备军”。这部分后备军最后将出现三种结果:一种是正式加入糖尿病人的行列;另一种是维持现有状态不变;还有一种是通过积极治疗或饮食运动调理恢复正常。对于中老年人检查餐后的血糖比空腹血糖更有意义,是因为每个人每天生活的24个小时里,大部分时间是处于餐后的状态,空腹饿肚子的时间很短。饥饿时间短身体能承受,不给进食饿的时间长了还可能导致低血糖,所以检测餐后血糖更有意义。这样医生不仅能够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给予及时的调整,也能够及时发现早期的糖尿病,甚至能够彻底阻止早期糖尿病发展成实质的糖尿病。另一种有效筛查的方法是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一般的血糖检测只是看看当天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能反应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所以更有临床指导意义。静脉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可了解胰岛素释放第一时相的情况,血浆胰岛素和C-肽水平测定有助于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对于血糖控制较稳定者,还需要每3个月查1次尿微量白蛋白,每半年查1次眼底,每半年查1次血脂,经常测血压,做心电图,以了解是否有糖尿病并发症。第四个诊断误区--病因。诊断要准确,首先搞清楚是否属于继发性糖尿病。尽管大部分成人糖尿病都属于2型,但其中也不乏有一部分是继发性糖尿病。一些常见病如代谢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不仅有血糖高,还有腹型肥胖、血压高、血脂高、血尿酸高等等。有时候一旦诊断为糖尿病,治疗上就能只针对血糖高进行单一治疗,而容易忽略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治疗。现在我们见到所谓高血糖的患者,血糖高往往是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之一。这种病人可能伴随着血尿酸高和大脚趾疼痛,通常被单一诊断为痛风;看到了血糖高,通常被单一诊断为糖尿病;查出来血脂高,通常被单一诊断为高脂血症;又发现了血压高,通常被单一诊断为高血压病等等。如果综合一下这几种症状,是共同存在,互相影响的,这个病叫做代谢综合征,血尿酸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都是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治疗代谢综合征,至少要从减轻腹型肥胖的这一关键环节入手,才是抓住了治疗的根本。其他继发性原因还有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其典型临床表现有饮食多、大便多、消瘦、乏力、心慌、怕热、多汗、高血压、突眼、月经紊乱、烦燥,易怒等等,还有的出现高血糖。但是现在临床上很少见到这样经典的甲亢患者,有的甲亢患者可能仅仅表现为房颤,有的则仅表现为血糖升高。还有的患者体型肥胖,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者由于垂体的原因,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也会出现血糖高。总而言之,血糖高不一定都是2型糖尿病,不能只依靠服用降糖药、注射胰岛素,一定要明确有无继发因素,不要贻误病情!第五个诊断误区--低血糖。高血糖的糖尿病病人也要警惕低血糖情况,这是一个经常发生的重要的问题。特别是老年朋友一定要注意,其子女们更要高度警惕。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因为记忆力减退,有时会重复用药。当服药过量就会发生低血糖,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如果发现及时,在家里或者到医院給点糖水就好了。如果发现不及时,可能会出现昏迷,甚至很严重的后果。20多年前,我就曾经有过这样误诊的教训。还有一种情况,有些患者饭前服用了降糖药,又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够按时吃饭,或者饮食控制过度,也会引起低血糖。有的患者早晨血糖特别高,这往往是Dawn综合征的表现,这种Dawn综合征是黎明现象;除此之外还有Somogyi现象等等,这些都属于很细微的临床现象。有的糖尿病患者夜间血糖低,早晨血糖高,这是因为夜里出现了血糖低,机体自身调节,激素分泌增加,所以当早晨测血糖时就偏高。还有的患者是因为治疗过度,夜里血糖降的过低,到早晨血糖又升高,血糖总是控制不理想。遇到这些情况,患者朋友一定要请糖尿病专科医生给予指导治疗。综上所述,糖尿病的诊断也有很多误区,您中招了吗?本文系赵建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经常有患者拿着体检报告,急切的来问医生:我查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不会得中风啊?下面就请听完我下面的内容,希望让正在迷茫的您有了方向。1.颈动脉在哪里?颈动脉是头颈部的动脉主干,左右各一条,称作颈总动脉,它是连接心脏和大脑的桥梁,颈总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处又细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两支。其中颈内动脉直接向脑组织供应血液和氧气,颈外动脉则向眼、耳、鼻、口腔等五官供应血液和氧气。2.粥样硬化斑块怎么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管壁上沉积了一层像蜡一样的脂类,这些沉积物使动脉弹性降低、管腔狭窄。就像家里的水管,用的久了管道内就会生锈,沉积在管壁上,使得管道内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严重的还会完全闭塞。如果斑块越来越多,或越长越大,就容易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严重的会堵塞整个血管,而发生脑梗死。但要说明的是,从粥样硬化开始到斑块形成,进而到管腔狭窄,甚至堵塞血管,这个进程是因人而异的。研究表明,人在青春期的时候颈动脉斑块就开始出现,到40岁左右变得明显,而到了60岁左右,很难发现颈动脉没有出现任何斑块的人。所以说,动脉硬化斑块是血管衰老的一个必经过程,没有必要谈斑色变。3.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意义超声可以检查颈部的多支血管,包括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最常见的疾病是颈部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包括斑块形成,严重时造成的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很多医疗机构把颈动脉筛查作为一项基本检查手段,但由于目前尚未确立一个严谨科学的颈动脉斑块筛查规范,所以很多检查过于泛滥且实效甚微。有研究表明,通过无症状筛查发现的颈动脉狭窄的卒中风险仅占0.7%。颈动脉超声只是一个窗口,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动脉硬化的程度。颈动脉超声正常也只是说明颈部这一部位超声所查到的血管是正常的,而其他部位的血管如心脏的冠状动脉、除颈部之外的脑血管等等情况尚未可知。所以颈动脉超声正常和是否发生脑卒中并没有百分之百的对应关系。我们筛查血管超声的目的在于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发现血管狭窄,选择进一步更加积极的治疗方法。比如发现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术治疗,以预防可能发生的比较严重的卒中。但这毕竟占极少数,而且没有对照的证据表明,颈动脉重度狭窄百分之百地发生中风。更多情况下发现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的。因此,颈动脉超声发现斑块就惶惶不安、过度焦虑,是完全不必要的;而颈动脉超声没有问题的就万事大吉,继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继续抽烟、不运动更是错误的。4.什么样的斑块需要重视和治疗不是所有的斑块都需要药物治疗的,要到专业医生那里去评估。一部分颈动脉斑块通过规律的生活、饮食习惯,适当的有氧锻炼,禁烟限酒等手段可以预防其进一步发展。但如果出现了临床症状且被医生确认是斑块影响到颈动脉的供血造成的,就要根据专科医生的建议,积极进行干预,防止血管堵塞,或不稳定血栓脱落引发脑血管意外。至于他汀药物是否能够防止颈动脉斑块脱落,迄今为止,令人信服的有对照组的研究很少,仅发现1篇明确观察脱落斑块情况的论文,通过观察颈内动脉支架保护伞中斑块数量来评估斑块脱落情况,受试者术中均使用肝素抗凝,对照组使用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了阿托伐他汀钙,结果显示治疗组脱落少于对照组。但样本数量很小,且使用了卡方检验,因此对于实验结果真实性难以评估。其他大部分研究主要都是涉及到斑块的大小、不稳定性斑块及稳定性斑块变化问题以及栓子数量问题,但这些研究并不能说明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的预防颈动脉斑块脱落。所以临床上应用他汀类药物最好要权衡利弊,不要盲目长期使用。至于常喝红酒,利用红酒中的白藜芦醇等成分消除斑块更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没有多少科学道理。5.如何预防卒中?中风是多危险因素疾病,多危险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复杂。临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了解整体状况,综合分析各种危险因素,把握病情,从个体最根本的危险因素上预防中风的发生。一旦发生中风,我们要针对个人主要危险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及预防,将可以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做好卒中预防还是要把精力放在以下几方面: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代谢综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甲亢、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遵医嘱控制相应指标。2.科学合理饮食要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高钠食物摄入。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不可酗酒,避免过劳。4.适当运动、控制体重肥胖是公认的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适度的运动不仅可控制肥胖,同时可以增强心血管功能。5.讲究表明,中风的发生与情绪激动有关,应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精神状态。经常唱歌是比较好的方法。6.重视发病的先兆如突然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偏盲、视物模糊、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走路不稳、头晕等应引起高度警觉,并及时到医院就诊。7.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勤喝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危险因素,但往往都有几个小时缺水造成一段时间血液浓缩的历史,正是由于血液浓缩这个诱因才导致了中风的发生。所以中老年人,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忘记经常喝水,以保证血液不能浓缩。有人说喝水太多会增加肾脏负担,这是误解。只要不是连续每小时饮水超过1000毫升,就不会伤害肾脏,反而有利于肾脏排出有害物质,除非严重的肾功能不全。所以,预防中风就应该多喝水,特别是中老年人,一定不能缺水。如果在几个小时之内缺了水,中老年人就容易出现心脏血管堵塞,脑血管的堵塞,或者其他地方血管堵塞,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粗略地估计,正常成人每日饮水约1200毫升,食物中含水约1000毫升,机能自身代谢可以产生水约300毫升,每天人体总共大约需要2500毫升的水。通过呼吸每天人体排出水约350毫升,经皮肤蒸发和出汗排水约500毫升,随粪便排水约150毫升,随尿排出水约1500毫升,这样每天人体总共大约排出也是2500毫升。机体每天进出水量大致相等,从而保持动态平衡。但老年人、特别是患了中风病的中老年人由于神经反射不敏感,即使体内已经缺水,也常常不感到口渴而主动去喝水,我们应经常提醒中风病人主动喝水,消除缺水造成血液浓缩、使血粘度升高,发生脑血管病的这一隐患。本文系赵建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患者,40多岁就被诊断为脑萎缩,患病10多年来,每次做核磁、CT,医生都诊断为脑萎缩。详细询问他的症状,只是头晕头疼。这个脑萎缩诊断对吗?这样的例子并不是少数,由于这样的患者越来越多,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到底什么是脑萎缩。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我父亲小脑萎缩,变糊涂了,还有说,我家人检查发现颈内动脉狭窄,超过了70%,脑供血不足所以,他小脑萎缩了!其实这些说法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现在有太多的医学术语被大家所误解,一部分原因是医生在向家属介绍病情时没有解释清楚,还有就是报纸、网络等媒体的错误宣传误导了大家。因此我们必须先把一些医学术语搞清楚,才能谈到及时有效的防治疾病。我们先解释什么是脑萎缩。大家要知道,人脑可以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四大部分,平时所说的“脑萎缩”指的主要是大脑萎缩。脑萎缩并不是一个疾病名称,而是一种病理变化,也就是说无论在显微镜下,还是用肉眼看,我们都能看到患者脑组织本身发生的器质性改变。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很清楚地通过CT、核磁了解组织的情况,通常我们在影像学片子上看到大脑体积变小,或者是本来应该很饱满的凸起的脑回变得不那么饱满了,就确定为脑萎缩。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应该是个病理名词,临床大夫不会说这个人得了“脑萎缩”这个病,而是说这个人出现了脑萎缩这种病理改变。人们有时候会把脑组织的形状形象地比做核桃仁,而萎缩以后的大脑就像是干核桃仁。但脑萎缩了,这个人就一定会傻吗?不一定。首先,对于老年人来说,脑萎缩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就像人老了以后长出白头发一样,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的一种机体的退化。其次,核磁或CT等影像学的检查出现改变,和这个人的实际智力、运动、精神等也不一定成正比,也就是说有的人通过检查发现脑萎缩很严重,但不一定有认知障碍,这个人完全可以正常地工作;而有的人CT、核磁没发现像核桃仁样那么严重的改变,但他可能已经出现了认知障碍,也就是常说的痴呆。痴呆也好,认知障碍也好,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并不一定就是脑萎缩造成的。所以,以后不要再简单地从片子上看到脑萎缩,就一口断定这个人一定是傻了,而给人家诊断为痴呆或认知障碍。至于说到小脑萎缩,和痴呆更是两回事。小脑萎缩,它出现的主要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平衡问题、共济问题。什么是共济问题,比如说指指鼻子指指手,有时候检查指不到或者指的不是很准确。平衡问题呢,比如说让患者闭眼,双腿站立,会出现站不稳的情况。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症状,但不会出现痴呆,因为大脑主管精神、思维、心理,小脑主管平衡。在临床上经常会有患者问为什么他的核磁片子看到脑子已经萎缩,却没有出现痴呆等这些症状。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人脑中一共有160亿个脑细胞,有的研究说更多不止160亿。与众多的脑细胞相比,已经萎缩的那些可能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不会影响整个大脑的功能。而且据统计,人一生中使用的脑细胞,仅为10%左右,还剩下的90%根本就没有被开发利用,只要主功能区的脑细胞完好无损,就不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脑供血不足又是什么概念?脑供血不足是指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功能的障碍,主要症状是头痛头晕等。但是眩晕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不能一概而论都认为是脑供血不足。恰恰相反,从医学上讲,很多头痛是由于血管扩张,供血过量引起的,反而不是缺血。如果今后再出现头晕头痛这样的症状,我们要从多方面考虑,不能千篇一律的使用那些扩血管药或者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不光不对症,而且久用会伤气,本来中老年人阳气就虚,长期不对症的服用活血化瘀药更会造成气虚。至于各种宣传有什么神奇功效的偏方秘方能改善病情,那是不可能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每个人都相应会出现脑供血不足,只是有的人症状明显,有的人没有罢了,即使出现了一些症状,这也只是人衰老的一个自然趋势,从平时的观察看脑供血不足一般不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因此也就不必过度紧张。当然,严重的病理性的脑供血不足也有可能造成痴呆,如果症状明显,还是建议就医治疗。我们应该怎样预防脑萎缩?首先必须认识到人的衰老是必然的,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完全阻止它的发展,我们只能延缓衰老这个过程。既然不能完全避免,那就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它。预防各种疾病最重要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包括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等诸方面。譬如说吃,食物总是有好坏之分,与那些垃圾食品相比,尽可能多的选择健康食品,对减缓衰老和脑萎缩的速度会有一定益处。但在电视上、网络上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健康专栏,某种蔬菜或者水果被宣传的是神乎其神,其实不管是食品还是保健品,它都不是药物,绝对不能单打独斗,不能就靠吃这一种东西解决问题。还有一种传言就是吃哪补哪,也没有什么科学道理,我们吃下去的任何东西都要经过分解过程,变成身体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然后才能到达身体各处。总体来说,吃植物类要比动物类好一些,平时可以多吃蔬菜,各种蔬菜搭配在一起吃,适当的吃一些动物食品,决不仅仅对于脑萎缩和供血不足有好处,对于其他的一些心脑血管疾病也有预防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有一个基本的估算,指出:健康有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而60%取决于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预防脑萎缩、脑供血不足最根本的方法。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心情舒畅、合理饮食、适度锻炼、戒烟限酒等。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发表的《维多利亚宣言》认为:“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在科学论据和民众之间架起一座健康金桥,使科学更好地为民众服务。这座健康金桥有四大基石,它们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与《内经·素问》所言不谋而合,《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就是《内经》提出抗衰老的五大原则 ,即一,四季养生:“法于阴阳”——不违背天时气候;二,导引吐纳:“和于术数”——运动锻炼;三,饮食养生:“食饮有节”——不过饥过饱;四,起居养生:“起居有常”——睡眠有规律;五,劳作养生:“不妄作劳”——工作不过度。总之,《内经》指出:形与神俱,可以活到百岁。黄帝内经还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我们现代的人们有多少不是这样呢?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天天喝酒吸烟,怎能不早早就衰老呢?我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人要健康长寿,顺应自然是大前提,凡是不顺应自然的事情,一定有损于健康,也一定比别人早日出现脑萎缩。问题1:小脑萎缩跟走路不稳有没有关系,针灸吃药,能治愈吗?答:小脑萎缩应该会出现走路不稳。小脑萎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的、生理性的衰老所致,并不需要医学干预。还有一种情况是病理性的,包括很多种疾病,比如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多系统萎缩C型等。小脑萎缩的治疗与否是取决于它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如果确定是病理性的,治疗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针灸与药物的选择要根据具体辩证确定,必要时可以针药同用。总体来说,如果诊断为病理性的小脑萎缩,治疗起来很困难。问题2:做完核磁共振以后发现了脑萎缩,应该怎么办?答:很多人拿着核磁、CT片来找我看病,没有任何症状,其他的客观检查也没有其他的问题,仅仅是核磁、CT发现脑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任何症状,我们不需要治疗。问题3:记忆力减退或者是动作迟缓,这种现象是不是小脑萎缩的现象?答: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速度减慢,这是大脑的问题不而是小脑的事。问题4:检查发现颈内动脉狭窄70%,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答:这个问题适合于很多患者,如果出现了偏瘫等一些症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办法;如果根本就没有什么症状,即使检查出堵塞,也不是一定需要做手术。而且我们知道脑的动脉在颅底中央形成Willis环,此环使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沟通,当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阻塞时,血液可经此环重新分配,得到一定的补偿。还有一部分患者是先天性血管闭塞,年轻的时候没有发现,到了一定年纪检查出病变,我们做支架,使闭塞的血管通畅,从道理上说是这么回事,但是强行把它撑开增加血流量就有可能造成再灌注损伤,反而对大脑造成伤害。医学不是数学,不能完全借助医学检查的指标来治疗疾病,要根据症状体征做出正确的判断。本文系赵建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男厕所的小便池上常贴着这样的标语。部分中老年男性经常力不从心,尿不远,甚至尿液还会滴在鞋子上,这种情形提示可能出现了前列腺增生。可是有些年轻人也常常被诊断得了前列腺病,这是怎么回事呢?前列腺是啥?前列腺是正常男性都有的生理腺体,位于膀胱颈部之下,直肠之前,是尿液流出的必经之路。尿道的起始部位于前列腺内,被前列腺所包绕,长约2.5厘米,称为尿道前列腺部。前列腺的大小和形状均类似前后稍扁的栗子,重量约为20克,是男性体内最大的附属性腺,前列腺分泌的液体为前列腺液,约占精液的1/3。前列腺是人体少有的、具有双重分泌功能的性分泌腺。作为外分泌腺分泌前列腺液,是构成精液主要成分;作为内分泌腺,分泌前列腺素。总之,前列腺与人体的排尿、生育、性生活、精神状态等密切相关。前列腺疾病包括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最常见的前列腺疾病是增生。前列腺增生多在40岁以后发病,有个有趣的数字:60岁发病率在60%左右,70岁发病率在70%左右,80岁发病率超过80%,但90岁以上的发病率几乎100%。因此前列腺增生也是一种生理性衰老的表现。前列腺与尿男性尿的高、尿的远,虽然不一定就代表着身体健康,但尿不远,的确与健康关系密切。尿道自前列腺中间位置穿过,所以前列腺增大了,首先是排尿受到影响。患者会出现尿不高、尿不远、尿频、尿不净等症状,增生后的前列腺体积增大压迫尿道,严重时可导致膀胱功能减退、尿潴留甚至肾积水。前列腺增生患者尿液中泡泡较多,这是因为尿液中可能携带前列腺液,这样会在尿液的表面有油珠,呈现出“小泡泡”多的“泡泡尿”状态。此外,前列腺的恶性肿瘤也会产生以上的症状,要鉴别两种疾病需到医院就诊,请专科医生来明确诊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更好的解决男性的“前腺”危机。前列腺与生育前列腺分泌前列腺液是精液的主要成分,对精子的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如前列腺发生疾病,精液量会减少;如果分泌液体中带有细菌,精子的活力及质量也会受到影响,非常严重者可导致男性不育。但实际临床上,因前列腺问题导致不育的十分罕见,这是因为前列腺疾病是可以治愈的。所以,夫妻双方不必过度紧张,应放松心态,正确对待前列腺疾病。前列腺与性?部分前列腺炎的患者会出现遗精、早泄、阳痿等性功能障碍的表现,这是由于前列腺炎症的刺激、局部充血、水肿,使得阴茎勃起时局部疼痛不适,产生早泄和射精痛。另外患有前列腺疾病患者往往产生心理上的压力,长期的精神抑郁可使病人性欲降低,真的出现功能性性功能障碍。因此,前列腺疾病患者在积极接受治疗的同时,应在思想上放松,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前列腺的检查如果怀疑前列腺有问题,应到正规医院泌尿科就诊,一般前列腺的检查包括尿常规、精液常规、肛门指诊等,当然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必要的特殊检查以明确诊断。特别要说明的是,网络时代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利,有的患者经常会主动要求查CT、核磁等,还有的患者自己看化验单,现在仪器查尿常规,偶尔潜血出现一两个加号,有可能是仪器的问题,往往不是真正的潜血阳性。如果出现持续的潜血超过2个加号,且伴有红细胞,应当引起重视。更不要碍于面子,自己悄悄去不正规的小诊所小医院看病,以免耽误病情。前列腺增生的治疗前列腺增生不提倡用抗生素。如果是良性的、轻度的增生肥大,可以通过生活的调理,加上药物治疗,或者针灸治疗,大部分会有明显的疗效,没有必要过度紧张。如果严重到已经影响正常的排尿,经检查是手术适应症,那就尽快手术别耽误。有的病人因为恐惧泌尿外科手术而反复导尿,这样容易导致尿道的感染,也容易导致尿道黏膜损伤,形成炎症,甚至可能造成疤痕,还有可能损伤尿路引起出血。口服药物对前列腺增生,只能起一些微弱的作用,理疗也能有一定的帮助,但从根本上说恢复原来大小相当困难。换句话说,即使有点增生,也不必大惊小怪,不必不停的去治,其实从根本上,也达不到彻底使它恢复到正常大小的目的。前列腺增生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前列腺增生应和前列腺癌、泌尿系感染如膀胱炎,甚至和膀胱癌相鉴别。有时候,腰酸腿疼可能跟腰椎病有关系,也容易被忽悠成前列腺增生,到了骨科一查是腰椎间盘膨出。有的患者是附睾炎症,还常去输液打针,直到后来化脓了才知道是附睾炎症。因此,再一次建议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就诊。前列腺疾病如何预防?1.穿宽松裤子,保持局部血流通畅。2.避免长时间骑自行车或坐着不动,这样会使会阴部充血,回流不畅,容易造成此病。3.避免纵欲过度,因为会造成前列腺经常充血,最后导致增生肥大。4.戒烟戒酒。5.清淡饮食,忌辛辣。其他因素如感冒等导致了前列腺炎,没有彻底治愈,反复的炎症可导致前列腺增生或肥大。至于年轻人得了所谓的前列腺疾病,应该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诊治,切不可随意被某些人长期忽悠长期乱用药,造成不必要的身体损害。问:前列腺炎都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吗?答:前列腺炎并不都是由细菌感染所致。前列腺炎有细菌性与非细菌性之分,若细菌培养为阳性则为细菌性,否则为非细菌性,临床上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80%以上都是非细菌性前列腺炎。问:每天进行前列腺按摩对前列腺增生有益吗?答:没有用,前列腺按摩不仅没有帮助,反而还会使症状加重,按摩是对前列腺的额外刺激,会使前列腺水肿,从而加重对尿道的压迫,加重排尿困难。问:前列腺增生会转变为前列腺炎甚至前列腺癌吗?答:这种情况不多。前列腺增生,尿液不能畅通地排出,尿路冲洗的效果自然会减弱,再加上尿液的积滞,会给细菌的繁殖感染创造条件。长期不愈的前列腺炎会导致前列腺增生,但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只有极少一部分会转变为前列腺癌,且是在多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而且前列腺癌的提法近年也有些改变,因此患者不必背负太大的心理负担。问: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如何区别?答: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不能混为一谈,二者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都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等,但前列腺炎多发生在中青年人,前列腺液常规可见白细胞>10个/HP;前列腺增生多见于中老年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在80%以上,前列腺液常规多正常。问:前列腺炎既然是炎症是否只有抗生素才能治疗?答:由于前列腺腺泡上皮类脂质膜结构具有屏障作用,使很多药物不能进入前列腺腺泡内,加上前列腺液PH值的影响,很多药物都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因此,对于本病很多抗生素并不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反而会导致抗药性和机体内正常菌群的失调。本文系赵建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旦得了中风,治愈相当困难。也有人担心父母有过中风,是不是自己哪天也会突然中风,可又不知道如何预防。其实,临床上有一类中风,如果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避免更大灾难的发生。这就是本次多花点时间要讨论的话题---TIA,本病对预防中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很多病人对此知之甚少。多花点时间多聊一会儿,就是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今后我们还要更多占用一些时间,和大家讨论有关中风病的话题。TIA是英文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的缩写,中文翻译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有翻译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与体征,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TIA被公认为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可以导致中风,可以把TIA看做是脑梗死的先兆或特级警报,当TIA这个早期中风警报拉响以后,必须引起医生和病人及其家属足够的警惕和重视。TIA的发病主要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其发病的诱因包括高血压病引起的血管痉挛、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或心脏主动脉弓脱落的微栓子造成脑动脉的微栓塞、血液粘稠度的增高、急性血压下降或心功能障碍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危象等。TIA的临床表现因其缺血的部位不同而异。根据脑部两组血管循环,本病可以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其症状各有侧重。颈内动脉系统TIA以肢体障碍为主,最常见的症状为对侧面部或肢体的一过性无力和感觉障碍、偏盲。偏侧肢体或单肢的发作性轻瘫通常以上肢和面部较重,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语言障碍。单眼视力障碍为颈内动脉系统TIA所特有,短暂的单眼黑矇是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短暂性视物模糊、眼前灰暗感或云雾状。通常持续时间很短,发作频率不高;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以感觉症状为主,常见症状为眩晕、平衡障碍、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皮质性盲和视野缺损、共济失调、交叉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通常持续时间长,发作频率较高。TIA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数分钟达高峰,虽然数分钟或10余分钟可缓解,绝大多数病人的症状不超过1小时,不遗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似,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心脏病如房颤等。脑缺血表现呈局灶性、短暂性和反复发作性是本病的主要特点,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为八个字:突发、短暂、反复、老年。“突发”。指病人突然发生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如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失语、眩晕、眼花及猝倒等,其速度之快,可在几秒钟内就表现出来。请大家记住,TIA是突然发病,不是慢性发作;“短暂”。虽然症状挺吓人,但很快就消失,绝大多数病人的症状不超过1小时,不留任何后遗症,24小时后查体无任何阳性体征。“反复”。如果原发病因未及时去除,由于微栓的不断形成,病人症状常常反复出现,而且发作的情况一次比一次加重。如果得不到积极治疗,它就会反复出现,最终导致一次真正的脑卒中;“老年”。因TIA的发病主要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出现,故TIA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女比例约为3:1;需要强调的是,TIA具有时间性,大多数持续时间短暂,颈内动脉系统时间通常比椎-基底动脉系统长一些,但也很少超过1小时,每周甚每日可有数次发作,发作间期无神经系统症状及阳性体征。颈内动脉系统TIA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相比,发作频率较少,但更容易进展为脑梗死。总的来说,大部分发作症状存在十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一般都不超过一个小时。如果24小时还没缓解,就不叫TIA,这可能就是彻底中风了。总结一下,如果中老年人出现以下这些症状一定要注意:突然出现半身不能活动、麻木;失明;不能说话;恶心、呕吐等并在短时间内症状完全恢复,这很可能是TIA。第一次出现了TIA发作,我们一定要非常的重视,追查原因,消除中风的危险因素。因为TIA治疗的主要意义不仅仅是制止发作,而是预防实质性更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造成TIA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血管出现病变;另一个原因是血液成分的改变。血管壁的原因引起的TIA大部分是动脉硬化,血管内膜不光滑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的严重狭窄,病变血管自身调节能力下降,当一些因素如血压的急剧波动等引起灌注压降低时,病变血管支配区域的血流就会显著下降。同时由于短时间内没喝水,又可能存在暂时性的全血粘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和血小板功能亢进等血液流变学改变,促进了微循环障碍的发生,而使局部血管无法保持血流量的恒定,导致相应供血区域TIA的发生。体内的一些炎症也可能导致TIA的发生,如风湿病、牙周炎、牙龈炎、龋齿、鼻窦炎,一些妇科的炎症等,这些慢性炎症不停地释放炎性物质刺激机体,也容易导致血管壁发生改变,诱发血管炎甚至可以引起体内的一些脏器、腺体的病变,最终导致TIA的发生。TIA的其他危险因素还有:吸烟、体重超重、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过少、过度饮酒、口服避孕药或绝经后雌激素的应用、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C/蛋白S缺乏症、代谢综合征等。至于引起TIA的血液成分改变的因素就更多了,如血糖、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力甚至缺水等。微栓子的形成也是TIA的发病因素,一个小的房颤栓子脱落,并随血流移动,阻塞远端动脉,随后栓子很快发生自溶,临床表现为一过性缺血发作,这也是TIA。如前所述,TIA的治疗目标是防止发生实质性的脑梗死,这就需要仔细审查并消除病因,减少或预防复发,短时间内反复发作的病例应尽可能地采取有效治疗终止复发。TIA的预防要在整体治疗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危险因素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1)病因治疗:病因明确者应针对病因治疗,控制卒中危险因素,如戒烟戒酒、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房颤等心脏病(尤其经超声心动图查出有心脏附壁血栓的患者)、高脂血症、高凝状态、颈椎病、慢性炎症、坚持体育锻炼等。(2)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主要有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血管扩张药、溶栓药等,医生试图通过这些药物最大程度的预防TIA进展或复发,减少微栓子,防治TIA后再灌注损伤。如果是血小板聚集力高的患者,就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因为血小板聚集力高,血小板就特别容易聚集在一起,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3)多喝水。不论有什么病因,随时随地频繁多喝水是防治TIA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因为多喝水,就可以减轻血液浓缩而造成的血液粘稠。关于TIA的预后主要取决于不同的病因,一般认为约1/3发展为脑梗死;1/3继续发作,反复小发作,损害脑功能,较早发生智力减退;1/3可自行缓解。问题:小中风是不是就是TIA?答:有时候中医说是小中风,约等于TIA,因为西医中医,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关系。问题:TIA需要住院吗?答:如果有条件应该住院观察治疗。住院是对患者本人和家属都负责任,查清楚是哪些因素引起的TIA,从而对症治疗。问题:得了中风还能得TIA吗?答:得了TIA很可能要导致真正的中风,所以医生重点治疗、防治TIA的目的是为了阻止真正的中风发作。那么反过来,如果得了中风以后,还会不会得TIA?这在临床上太常见了当然还会出现TIA,如果得了中风又出现TIA,我们要比其他人更加重视!问题:是不是重视了治疗了,就可以阻止TIA不再发展为中风?医生想尽办法,阻挡住这些危险因素,但如果您的基础病太久了,比如说血管壁实在是太不光滑了,就像我们的上下水道,内膜已经都锈得不像样子了,就是再想尽办法也阻挡不住,这个血管终归要发生堵塞,不是说用药我们就能够阻止住,您发展到那程度了,已经阻挡不住了。为什么在没得病的时候,我们苦口婆心地说,不要吸烟,不要酗酒,不要熬夜,一定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医生还经常说“您肚子这么大不行,一定得减肥,要不然将来您半身不遂”。“没事儿,我们家都是胖子,没事儿!”;长期弄根烟,总像熏烟筒一样,在那瞭着血管。我们现在没有烟筒,中老年人都知道,过去烟筒用久了,烟囱里边多脏,用几年以后,一敲,烟囱就破了,遇到这种血管壁,医生真是无能为力。血液某种成分有了改变,医生想办法给您调到正常;但您的胰岛细胞已经全部都衰竭了,医生再怎么用胰岛素也不能长期将血糖调到正常水平,最终结果是会发生血管闭塞。有时候病人家属说,我们病人走着进来,您让躺着出去,我们不理解。是不理解啊,早就跟您说别走到这一步,听不进去啊。病人原来都还工作呢。原来工作那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体内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了。还说,以前我们化验全都正常。其实您化验得不完全,您不可能化验全部项目。举个例子说,您验过同型半胱氨酸吗?化验哪有验全了之说,把您血都抽干了,也未必验全。您所说的验全了,最多就是人们误传的血流变而已。问题:怎么预防TIA?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很多了,现在再详细说说。首先我们看看它有多少危险因素。我们讲了,既然是血管壁和血液成分改变,我们就从这两方面着手。血管壁的问题,有人本身就患有动脉炎,您应该特别注意。我们的体内经常有一些炎症,像风湿病或者嗓子疼,经常有一些妇科的炎症,炎症不停地刺激,如牙周炎、牙龈炎、龋齿、鼻窦炎,不停的反复的炎症,可以诱发血管炎。所以经常有炎症这是不好的,不要拿它不当回事。有的糖尿病就不能和慢性炎症脱开干系。血管壁引起TIA的因素很多,但更多的是血液成分的问题。前面讲过了,血液成分常见的就是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尿酸高,而这些又常常是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之一。我们看这个人胖不胖,如果这个人肥胖,特别是肚子大,首先是减肥,治疗代谢综合征,而不是单独的说用什么药。还有一部分人经常诊断为痛风,就是因为血尿酸稍微高了点,比如400多、500多,大脚豆有点疼,就说是痛风。其实仔细一看,这个人年纪四五十岁、五六十岁,抽烟、喝酒,胖子,肚子大,血尿酸高,您再看看血脂还高点儿,这是个代谢综合征,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痛风,它正确的名字叫做代谢综合征。尿酸高呢,我们可以再附加一个名字,叫高尿酸血症,它是TIA的一个危险因素。我们应该警惕这方面的问题,这样的病人很多,直到得了中风才知道重视代谢综合征。所以治疗这些病人不能光治大脚豆疼。问:对所有人最适用的、最基本的预防TIA的方法是什么?答:再说一遍:喝水,适用于所有的人。喝够了水,血液就不能浓缩。不管您有什么基础病譬如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高纤维蛋白原、高血小板聚集力、高尿酸、一个有效的办法,经常喝水!因为您降低其他的因素,都需要一定时间,唯独补水,给的水很快通过肠道就到血液里了,血液马上不浓缩了。有的时候,一输液就管事。其实更多的可能是您输液那个药没管事,是那个水那个液体管事了。所以我说您干什么非要一滴一滴地往里边滴液啊,我们曾经说过输液的副作用,您喝两杯多好啊,多省事,省事省钱省力省血管,还省得人家护士麻烦,还省止血带、省消毒液,还省扎您一个眼儿。有人担心多喝水会造成水中毒,您放心,只要不是每2个小时内不停滴连续喝水2000毫升就不会造成肾损害更不会造成水中毒。
今天给大家普及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疾病--代谢综合征。对于这个病,可能有人会觉得陌生,实际上这个正在逐渐升级的杀手,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什么叫代谢综合征?大家听说过“裤带长寿命短”的说法吧?肚子大,腰围大,往往就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表现。我们还听说过,得了痛风病,尿酸高、大脚趾痛,在医院里吃了好多药,吃了半年,治好了。实际上这大部分情况也是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之一。过去糖尿病比较少,现在糖尿病的患病率非常高,糖尿病往往也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表现。有一种现象非常普遍:得了高血压,病人就去看治高血压的大夫;得了糖尿病,就去看治糖尿病的大夫;得了痛风,就去找治痛风的大夫;肥胖了又去减肥;后来得了冠心病,半身不遂等等,都去找相应治疗的医生。其实我们追根溯源,得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风的这些病人往往都是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代谢综合征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代谢综合征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临床第一症状就是腹型肥胖或超重。不管男女老少、性别、年龄、国籍、种族、肤色,只要男的腰围超过了90厘米,女的超过了85厘米,我们说,腰围超标了,这就是代谢综合征的第一个诊断标准。另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或者是高尿酸血症,只要再符合上面症状的两条,就可以诊断为代谢综合征了。这时候治疗的重中之重是要减小腰围。腰围减不下来,上述那些症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大家应该自己看看,真得了高血压,肚子大不大;得了糖尿病,肚子大不大;得了高脂血症,肚子大不大;得了痛风,肚子大不大。如果符合这几条标准,那就是代谢综合征了。代谢综合征可以引发很多很多疾病,多种危险因素聚集者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大于仅有一种危险因素患者,而且其效应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协同加剧,会加快冠心病和其它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死亡危险。人们常说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其实如果在早期刚一出现,我们就注意了饮食、生活规律、戒烟酒,减小了腰围,很有可能逆转。但到了后期则不好办了。有的人高血压持续不降,就知道一味地吃药,这个药不行换那个药,西药不行换中药,中药不行中西药加在一起,实在不行吃偏方,还是降不下去。我见到这种情况,就说你这么个大肚子,这么胖,你减不下去这些脂肪,血压就下不去,不光血压下不去,可能血糖、血脂都高,这些都个很难降到正常。减肥,先要把肚子减下去。所谓的一些减肥的办法,它的终极手段还是要限制你的摄入量,或者是增加你的消耗量。当前有一种方法,减肥限制水,立竿见影。一周内只给喝一点点水,因为人体大部分是水分,一限制水,体重迅速下降,表面一看,还真有效!千万不要这样减肥,这样减肥只能给机体带来更多的伤害。因为水是个载体,好多毒素都要通过水这个载体排出体外,好多代谢都需要处置的。单独的限制水,人是瘦了,但是身体的各个脏器,所有的细胞都受到了损害,所以限制水达到减肥的目的是有害的。由于代谢综合征中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联合作用更强,所以有人将代谢综合征称为“死亡四重奏”: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酯血症和高血压。代谢综合征首先要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那么如何进行干预呢?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减轻体重及戒烟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基础,同时抗高血压治疗、降血糖和调脂治疗也同等重要。早期血压升高仍与体重增加有关,因此预防体重增加是减少高血压重要的治疗措施。早期的糖脂代谢紊乱,将促使血压升高。生活方式简便的改变,如每天15-30分钟的快步散步或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很有必要;每餐减少部分食物,尤其减少高热量和糖类饮食的摄入,均可收到明显的效果。有的人年纪大或者肥胖的人往往膝关节不好,不能大幅度活动,那就要比别人更加限制饮食,尽快把腰围减下来,不光对代谢综合征的各种症状有益,对膝关节减少负重也有好处。每每胖人总说,我吃的不多啊,怎么天天长肉呢?我就劝这些胖人,请您在现有的饭量基础上减掉一半,如果您一顿能吃10个饺子,减掉一半就是只能吃5个,肯定能有减肥效果。代谢紊乱明显伴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需选用相应药物,用药物控制代谢异常应该及时,否则将对血管产生严重影响。有一天发现您的腰带短了,您的寿命就会增加了。问题一:体重超重是不是吃得越少越好?答:在一定范围内,一定限度内,吃得越少越好。吃饭控制总量,每种食物要吃得少,但种类要多。如果每一天保证二、三十种食物,各种营养就不会缺乏。总量又少,热量又多。这二、三十种食物可以包括葱、姜、蒜、油、盐、酱、醋、茶,加上几种水果,坚果,再加上几种蔬菜,加上几种豆子、米、面、油等等。但是要求长期这样做,持之以恒。我们人体代谢需要许许多多的营养,营养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纤维素,还有水,这些营养物质都必须具备。目前世界公认的延缓衰老痴呆、保持长寿的办法,就是少进食,控制饮食摄入总量。所以我们为了防治代谢综合征,也是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问题二:平常不吃肉,为什么还胖,血脂还高呢?答:并不是说只吃素就不长肉,吃素照样长肉,关键是您吃的量的多少。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但更多的原因还是胖人吃的多了。每天摄入量和消耗量达到平衡一致,就会维持原来的体重。如果每天吃得多而消耗得少,则摄入量大于消耗量,就会逐渐长胖。如果每天消耗得多了一点,就会逐渐地在减肥。这是一个能量守恒的问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所需的热量也在逐渐的变化。比如20岁,吃一个馒头;到了40岁,还吃一个馒头的话,肯定摄入量相对增多了,因为你40岁的消耗不如20岁的多,所以应该适时地调整和控制摄入的总热量。问题三:便秘跟代谢综合征有没有直接的关系?答:到目前还没有便秘和代谢综合征有直接关系的证据,但是便秘对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是一个帮凶。如果有代谢综合征的人,并且同时有便秘,这对机体肯定是不利的。对于便秘的患者,第一你要注意多喝水。无水不行舟,河里没有水,船怎么能走啊!而纤维素则是船桨,你没有水,在泥里边划船,肯定是划不动的,所以要多喝水;第二是要多吃纤维素,蔬菜的哪个部位富含的纤维素最多呢,我以前讲过,蔬菜分为根、茎、叶、果这四个部分,蔬菜根的部分对人体通便是最有利的,根的纤维素更利于通便,比茎还好。简单地说,多吃点土豆、红薯,萝卜要比多吃菜梗菜叶更利于通便。但是要坚持经常吃。特别提醒的是,有的人长期服用攻下的中药,比如说含芦荟成分的,含番泻叶成分的,含大黄成分的这些攻下药用来长期服用,容易扰乱肠胃的正常功能,会使消化功能紊乱,甚至导致肠黑变病,而且将来一旦停药,更容易便秘。这个方法不值得提倡,偶尔用一下还可以,坚决反对长期服用这些药通便,更反对长期用开塞露助便。本文系赵建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谈起这个话题我心情总有些沉重,这些年来,我的好几位朋友和社会上很多好人名人都因为心源性猝死而去世。如果能早一些普及这些基本知识,这样的悲剧可能会少一些。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有多高呢?据统计,美国每年猝死者大约有四五十万,在中国大约是五十多万。所以有人就统计我们国家心源性猝死者每天1000多人,还有个更精确统计认为心源性猝死一天可以夺走1480人的生命,而且这些死亡的人有很多都是强壮劳动力。当然各个统计数字不一,也不是绝对的,但是通过这些数字可以反映心源性猝死有多么严重!猝死简单地说就是突然死亡。引起猝死的原因很多,除了心脏的因素外,其他系统的病变也会造成猝死。比如吸毒;消化系统的急性胰腺炎;药物过敏如严重的青霉素过敏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等都可以造成猝死。但是最多见的是心脏原因,如心律失常或是心肌梗死等等。由心脏病变引起的突发死亡,我们都称作心源性猝死,它的发生一般都在一个小时之内。今天我们不讨论引发它的原因,需要大家了解的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以便做到提前警惕,避免悲剧的发生。举个例子说小王平常很健康,在某一天打篮球的时候突发心源性猝死。这件事其实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仔细追究就会发现这些死者在突发死亡前都有一定的征兆和原因。如果及时去掉这些原因,就很可能避免猝死的发生。那么究竟都有哪些病因呢?比如肥胖,不是说所有的肥胖者都可能猝死。肥胖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据统计表明体重每增加1公斤,心脏的负担就会增加1%,若体重超重10公斤,心脏的负担就会增加10%的工作量。因此减肥很重要,体重超重对人有很大的危害,所以应该警惕超重;还有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的人猝死率高四倍;酗酒也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一个元凶,临床中有很多酒后发生猝死的病例;再有就是劳累,如果最近一阶段您觉得很劳累,那就应该注意了,起码要注意防止发生心源性猝死;还有精神压力过大、焦虑。在这里提醒大家,如果您觉得最近精神压力很大,晚上失眠、心身疲惫,总是感到很疲劳,也要注意预防心源性猝死;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疾病,比如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等,以上这些情况都是平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注意了以上的问题之后,就要和大家谈今天的重点问题---如何防止猝死?比如马季先生得过心梗,医生就会告诉他要注意预防心源性猝死。还有一些人有上述这些危险因素,作为医生可以多说一句话,或者是多做一些科普讲座,使大家可以带上药就可能避免发生心梗甚至猝死。关键的关键是随身带什么药呢?真正能救命的应该随身携带的主要有两种药:硝酸甘油和心痛定。硝酸甘油是作用众所周知的最强的扩冠药,不过未必每个人都知道得非常详细。硝酸甘油是目前扩张冠状动脉起效最快且最有效的药物。硝酸甘油的历史已有100多年,在这100多年中没有任何一种药能超过它的疗效。即便有的人通过一些实验,用其他的药物与它做比较,最高水平也只能说该药可以和硝酸甘油相媲美,但其扩冠作用也不能超过硝酸甘油。有人说某中药的副作用比硝酸甘油小,其实也并没见到真正的令人信服的统计资料。当然什么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硝酸甘油尽管正作用很好,也有它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首先就是容易变质,硝酸甘油怕热,怕光,怕氧化,怕潮湿。一般来说在药瓶上都会注明保质期一年。大家往往都是把药带在身上,但此药不耐高温,天天带在身上由于体温的关系,该药的保质期虽然还不到一年,但由于体温太热,该药已经失效了。如果凑巧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心脏不适,含服这瓶药恐怕就是无效的。所以大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要注意保质期,对这种效果又好但又十分娇气的药物,要特别注意贮存的方法,不能太热,也不能曝光,瓶子盖要严,还不能放在潮湿的地方,必须密封置于干燥黑暗阴凉处。我建议可以把一瓶药,分装在几个避光的瓶子里,放在家里或单位的不同地方,且需随身携带,定期换药。含服的时候也要注意,有时候一着急就把硝酸甘油吞下去了。要知道这些急救药品吞下去以后,必须经过食道,胃,从胃再到肠,最快也需要1-2个小时才能起效,这就违背了急救的初衷,错过了抢救的有效时间窗。所以一定不能吃下去,必须舌下含服。最好的用法是心脏不舒服时嚼碎一片硝酸甘油舌下含服。这是因为舌下的静脉丛利于吸收并且能快速吸收,可能几秒钟、几分钟就开始发挥作用,这才是急救药物的正确用法。如果服药后五分钟不能缓解,那就赶紧再含一片;再过五分钟还不缓解就不要继续含服,赶紧拨打120送往医院。一般说来可以连续含服两片,但实际情况下应该在含第一片的时候就要想到拨打120。如果120来了,发现虚惊一场,没事了皆大欢喜,这就是硝酸甘油起了作用。还有种剂型是硝酸甘油贴膜贴在心脏体表区,不过这个药物发挥作用很慢且价格不菲。再说输液,一是家里没有这个条件,而且输液也没必要,还是含服最快。第二个药就是硝苯地平片即心痛定。注意,是每片5毫克的心痛定,不是硝苯地平缓释片哦。有些人用心痛定做为临时降压药,切记不可长期服用。作为一个随身携带的备用急救药,它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它有非常强的扩冠作用。如果出现症状含服一到两片心痛定。为什么说一到两片,到底一片是两片?具体的剂量需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和症状的严重程度而定。如果这个人很胖血压还高,症状也挺重,就含两片;如果这个人很瘦小,症状也不是很重,就含一片,不必那么教条。还有一个注意事项,如果在心脏病发作时有的患者没有嚼碎这个药片的力气,不妨由别人帮忙用个小玻璃瓶或者其他什么,在桌上把它砸碎了,帮他放在舌下。还有些老年人眼神不好,手脚也不利索,我们就可以把心痛定提前弄碎了备用。若发病时家里没人陪伴,老年人就可以拿过来直接含上这救命药。如果我们习惯带着这两种药,基本上就可以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就不会在我们国家每天都发生1000多例心源性猝死。至于其他的防止心源性猝死的急救药统统都不能与上述2种药物相比,希望大家不要迷信药名,还要尊重药物的实际应用价值。关于心源性猝死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有的时候我们发现即使含上药也没效,那是因为这两种药主要起的作用是扩张冠状动脉,但猝死不全是冠状动脉的收缩造成的,这两种药对哪些情况最有治疗价值呢?主要是一些中青年人,还有就是对运动后猝死,像很多运动员和有些主持人,尤其是年轻的28岁、30岁,运动完以后或者在运动场上,或者在演播现场上,突然就出现心源性猝死,那就有可能是以前过度劳累了。如果他带着药含服,冠状动脉扩张,这个人得救了,过去以后也许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我们在尸体解剖时发现这种患者的尸体不是都有很严重的心血管病变,当年我曾亲眼看到一个猝死尸检病例,打开以后,冠状动脉并没有想象中得那么严重,心肌也没有坏死,病理医师分析,就是由于他当时的一个不明因素譬如劳累或大怒使冠状动脉一时性的收缩,心脏传导系统发生障碍造成心律失常如室颤,导致血压下降,血液不能供应到大脑,出现了意识昏迷,导致呼吸、心跳等等最后都停止,最终造成死亡。如果发病时含上这两种药的其中一种,痉挛的冠状动脉就会扩张,就可能不至于发生心源性猝死而失去生命。问题一:胸部感觉疼痛,或者是压力比较大,后背也疼,是不是跟气压有关系?答:气候变冷变热对人体都有影响,特别是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定有影响。但是胸部不舒服,或者后背疼,这有很多种原因。除了心脏本身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原因造成不舒服。一般来讲,心绞痛有很多表现,但它有一个时间概念,一般时间很短,几分钟,十几分钟了不起了,不管你用药或者不用药,它一定会缓解。如果说不缓解,那恐怕要发展为心肌梗死。有些人说我已经都十几个小时了,二十几个小时了,甚至几天了,我就是疼,我前心后背都疼,有人只注意症状,看书上的症状,他没注意时间,那么长时间了,就可能不是心绞痛了。问题二:硝酸甘油还有哪些事项要注意?答:含服的时候,为避免它除了扩冠状动脉以外,还扩张外周小动脉,减低外周阻力,降低收缩压,血压一低,头晕、恶心,甚至出现晕厥。最好坐着或者是靠墙,有利于缓解心脏不适,若一旦出现低血压,立即停药,平卧位,补充水分并抬高下肢。为避免这种副作用,最多含2片,如果无效,赶紧叫120送到医院。问题三:一般冠状动脉狭窄多少需要做支架呢?答: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支架。心脏本身的动脉供血也分主干和非主干,旁支等等。如果在冠状动脉的主干上出现了很明显的狭窄,超过了75%,甚至80%以上,而且伴有明显症状,且用药不能缓解的情况下,就要通过手术来治疗。这类的手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搭桥,一种是做支架。至于如何选择搭桥或支架,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适应证和禁忌症,由心内科和心外科医生决定。还有一种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狭窄几乎是100%,怎么没症状呢?老人说我就没事啊,这个时候做不做支架也应该慎重考虑,因为心脏的侧支循环已经建立,完全能够供应心脏维持正常生理机能。正常生理活动,也已经不受太大影响,所以这个时候也没有那么紧急,应该全面考虑,并非必须行支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