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选择:如果明确是病毒感染(上呼吸道),不需使用抗生素,但有自然病程,一般3~7天,可自愈,可以等待;但要注意双重感染,感染至下呼吸道后,一般需要加用抗生素。WHO对感冒咳嗽的治疗建议:充分的睡眠和休息;适当的饮水补充水分;易消化富营养的饮食;如体温超过T38°C,可给予布洛芬等退热剂。静脉输液的选择: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情不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精神好,无呕吐,均不需选择输液,口服治疗完全能达到与输液治疗相同效果;同时可以避免输液过程中的交叉感染和再感染;以及给患儿机体带来的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因呕吐严重而无法口服药物者或病情较严重者,医生会为其选择合适的药物静脉输液。退热药的选择:家长对发热很在意,小于6岁的孩子会出现高热惊厥,这是儿科的急症,反复出现高热惊厥会继发癫痫。所以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根据医嘱每4小时可以重复使用退热剂,不够4小时要采取物理降温(洗澡、冰袋、打开包被),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对孩子有效的退热剂,可以选择两种退热剂交替使用(如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提高效果的同时可以避免每种退热剂使用的次数和间隔。复诊的选择:每种疾病都有发展过程,目前对于每一种疾病都不可能有特效药,所以治疗也要有一个过程,在疾病没有达到完全控制时,发热、咳嗽等是必然的症状,每天几趟往返于各大医院之间,只能加重患儿交叉感染的机会。如果患儿病情没有变化或已有好转的迹象,要遵照医嘱坚持治疗。病情加重的迹象:家长要掌握孩子病情加重的迹象,以免延误病情。如发现:精神不好、嗜睡(孩子不会装);脸色不好(灰白色);呼吸不畅(急促或不规律);频繁呕吐、无法进食进水;小婴儿拒乳、呛奶;需要及时(随时)就诊,除外严重疾病。
在反复呼吸道感染中有一群特殊的患儿具有过敏体质。过敏性体质的表现:⑴早晨一起床就会咳嗽几声、或者喷嚏;⑵有揉眼睛、揉鼻子的习惯动作;⑶婴儿期出过湿疹;⑷一吃海鲜就会出现皮疹;⑸春季容易红眼睛、流鼻涕;⑹身上经常搔痒难忍;⑺患过荨麻疹。这些患儿大都会有过敏家族史,过敏家族史的重要性:⑴如果父母或近亲有过敏性疾病/哮喘,孩子更容易患哮喘;⑵受遗传因素影响。过敏倾向传给下一代,使宝宝具有了过敏体质;⑶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可以患各种过敏性疾病,并且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婴幼儿、儿童、成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包括 :⑴过敏性咽炎/咳嗽(慢性咽炎);⑵过敏性鼻炎;⑶呼吸道感染后咳嗽;⑷咳嗽变异性哮喘;⑸婴幼儿喘息;⑹儿童哮喘;⑺不典型哮喘(胸闷症状为主)。这类疾病的症状为:⑴清嗓子、嗓子痒、咽部异物感;⑵鼻塞、流涕、喷嚏、鼻痒、揉眼;⑶耸鼻、眨眼——表现出一些怪异动作;⑷清晨和夜间咳嗽厉害、遇冷空气或异物刺激咳嗽厉害、运动后咳嗽厉害;⑸反复咳嗽时间较长(4周);⑹一次感冒或肺炎后要咳嗽很长时间;⑺突发喘息或感冒伴随喘息、胸闷、憋气。要管理好您的家居环境:⑴不要在家里养宠物、经常清洁毛绒玩具(皮屑);⑵不要在房间里吸烟(烟雾);⑶打扫房间时采用湿拖把或抹布,尽量避免扬起灰尘(尘螨);⑷使用无香料肥皂(异味);⑸将地毯换成木地板或瓷砖(尘螨、霉菌);⑹每周用600℃的热水清洗所有床上用品,在太阳下晒干(尘螨、霉菌);⑺减少室内植物数量(花粉、霉菌);⑻处理报纸杂志(霉菌);⑼保持卫生间瓷砖、浴缸、马桶和浴帘清洁(霉菌);⑽注意加湿器的清洁(霉菌);⑾保持垃圾桶清洁(霉菌);⑿对空调进行清洁保养(尘螨、霉菌);⒀不睡在地下室(霉菌);⒁把有强烈气味的东西拿出房间(异味)。
过敏性疾病与年龄关系密切,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过敏性疾病的表现会发生阶段性变化,各系统持续地出现不同过敏症状的现象,被称为“过敏的自然进程”;也就是说出生婴儿期首先表现食物过敏,而后很快出现特应性皮炎(婴儿湿疹或荨麻疹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有一部分患儿表现食物过敏、皮炎、鼻炎、哮喘于一身,也被认为:过敏,是一种疾病,多种临床表现。因为它们都是由IgE介导的变应性疾病,它们有着相同的过敏原,相似的遗传因素,相似的病理表现和相似的发病率。过敏性鼻炎和哮喘都有哪些症状呢?如清晨醒来鼻塞、鼻痒、喷嚏,平时喜欢挖鼻子、揉眼睛,夜间或清晨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白天运动后或大哭、大笑后出现咳嗽,进食刺激食物后或吸入冷空气后出现清嗓子、嗓子痒,接触灰尘、花粉、动物皮毛后出现鼻部、咽部不适,一次感冒或肺炎后要咳嗽很长时间,突发喘息或感冒伴随喘息、胸闷、憋气等等,以上这些症状在季节交替时更是频繁出现。食物过敏通常是过敏进程的第一步,阻止过敏进程的第一步有可能降低以后过敏性疾病的发病。要坚决做到过敏原回避,正确认识和治疗过敏反应,做到早期治疗,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积极控制哮喘和鼻炎,早期治疗过敏性鼻炎可能有助于预防哮喘的发生或减轻下呼吸道症状的严重程度。食物过敏诱发鼻炎、哮喘不容忽视,要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疾病中最常见的,居首位。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流涕、喷嚏、咽痛、咽痒、咽哑、头痛、头晕;可伴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等。医生会根据查体所见诊断为:鼻炎、咽炎、疱疹性咽峡炎、扁桃体炎、化脓性扁桃体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等。有时会统称为:呼吸道感染。有的小儿一年出现多次呼吸道感染,就提出了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概念;定义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指1年以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过于频繁,超出正常范围;由于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过程,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抵御病原体侵入、抗病能力弱,一年中得了3~4次呼吸道感染是常有的,过多的呼吸道感染属病态。判断标准:年龄 反复上呼吸道 反复气管炎 反复肺炎 0~2岁7 3 2 3~5岁6 2 2 6~14岁 5 2 2说明: ⑴ 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天以上 ⑵ 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 ⑶ 确定次数须连续观察1年由于小儿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患呼吸道感染,有以下特点。1、面部颅骨发育不全,鼻和鼻腔短,鼻腔无鼻毛,且鼻黏膜柔软,富含血管(易感冒,易堵塞,甚至呼吸困难);2、鼻咽部及咽部相对狭小,垂直,富有集结淋巴组织(4~10岁为高峰),易患扁桃体炎;3、喉腔狭小,呈漏斗状,软骨柔软,粘膜富含血管和淋巴组织,发生喉炎后易发生喉梗阻;4、下呼吸道:相对狭窄,富于血管,黏膜纤嫩,黏液纤毛功能不强,气道弹力组织发育不全,肺泡泡腔和量不足,呼吸肌欠发达;小儿呼吸道防御机能也相对较差,原因有:1、机体因素:小儿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及免疫功能发育不全,尤以婴幼儿;T细胞数量少,功能差,吞噬能力低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溶菌酶、乳铁蛋白、补体、干扰素等,可抵抗病原体的物质含量均较低;2、疾病因素:体弱儿、营养不良、尤以En、Fe缺乏和佝偻病、先天性疾病等,更易患反复呼吸道感染且迁延难愈;3、环境因素: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被动吸烟、宠物、室内装修等都易促发反复呼吸道感染。怎样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1、寻找致病因素并给予相应处理。对鼻咽部慢性病灶,请耳鼻喉科协助诊治。由于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系病毒感染,故不应滥用抗生素。2、医生和保健人员让家长充分了解病情。3、注意营养和饮食习惯以及增强体质方面的指导。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交叉感染。5、良好的家庭护理,注意病情变化症候。6、必要时给予针对性的免疫调节剂:如临床常用的:细菌提取物(泛福舒);化学制剂(匹多莫德);中药类(槐杞黄、玉屏风散);微量元素类(铁、锌)等等。
咳嗽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儿科门诊以咳嗽为主诉就诊的患儿占门诊量的50%以上。我们把咳嗽症状持续4周以上称为慢性咳嗽,儿童的慢性咳嗽,病因复杂,诊断困难,常见的治疗方法难以奏效,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可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疾病有很多,如:过敏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小儿结核病、支气管扩张、先天畸形、心因性咳嗽等等。只有明确诊断后,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比如最常见的与哮喘有关系的过敏性咳嗽和咳嗽变异性哮喘,如不早期积极治疗,可发展成为典型的支气管哮喘,会增加治疗难度。又如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与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关系密切,需积极治疗鼻炎、鼻窦炎;才能得以控制咳嗽症状。总之,如孩子有长期咳嗽现象,需积极寻找病因,不要盲目乱用各种各样抗生素及止咳药物,造成不必要的儿童机体副作用和家长巨大的经济负担。
小儿急性喉炎为喉部粘膜急性弥漫性炎症,多见于1~3岁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是小儿急性呼吸系统急症之一,可因喉梗阻危及生命。急性喉炎常见病原有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主要病变在声门下区,粘膜充血,粘膜下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由于小儿喉腔狭小,软骨软弱,组织疏松,易引起水肿,导致喉梗阻。又由于小儿咳嗽功能差,不易将分泌物排出,更易使喉梗阻加重。急性喉炎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咳嗽象小狗叫)和吸气性喉鸣。胸部听诊可闻吸气性喉鸣及干罗音,严重喉炎发生喉梗阻时两肺呼吸音降低甚至消失。局部检查可见喉粘膜急性充血,声门下粘膜明显红肿,声门裂隙变窄。急性喉炎的孩子常常表现烦躁不安,严重者有呼吸困难、鼻翼扇动、三凹征(锁骨上窝、肋间隙和剑突下凹陷)、紫绀等。并可因分泌物阻塞喉部同时刺激喉部发生痉挛,使呼吸困难加重。更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急性喉炎的治疗包括:可选用抗生素积极抗感染,并配合雾化吸入治疗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少量口服,可减轻喉头水肿,缓解症状。患喉炎的小儿应卧床休息,避免哭闹,减少耗氧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维持室内空气湿度在60%左右。喉炎小儿容易呛咳,应注意耐心喂养,同时注意小儿呼吸、心率、精神状态,一旦发生呼吸困难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儿童哮喘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治自愈?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儿童哮喘如不及时治疗,一旦气道壁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即气道重塑,将会影响其终身的肺功能;有研究表明:三分之一越来越好,一是免疫学上的改变,另一则是生理构造的变化;三分之一会恶化,过敏反应极强,无法以生理成长因素来抵消,哮喘可能会终其一生;三分之一介乎于两者之间,大多数成人哮喘病患者都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用药后没有症状就表示哮喘治好了?咳嗽和喘息使用缓解药物后,虽然症状消失了,但是气道炎症仍然可以持续存在。它犹如海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实际上水面下还隐藏着更大的冰山;还会再发作。应尽早使用治疗气道炎症的药物,长期维持治疗,预防哮喘发作,避免气道重塑。哮喘儿童使用吸入激素会影响身高和发育?吸入激素对生长速率的影响主要出现在治疗第1年,但只是短暂的,不会影响成年后的身高;相反,若不坚持规范用药,未控制的严重哮喘却会对身高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对患儿肺部造成永久性损害。哮喘的药物会成瘾吗?不会成瘾。长期规律使用控制药物可以使哮喘患者更早、更快、更多地达到控制。患者所需要的哮喘药物就会逐渐减少、减量或停药。为什么哮喘常在夜间发作?夜晚体内的激素水平下降,气道内炎症细胞浸润增加,致炎物质产生增多,导致哮喘症状更加明显;每天使用长期控制药物控制哮喘炎症,可以避免夜间发作。为什么在运动时会哮喘发作?剧烈运动后发生的急性气道狭窄和突然的气道阻力增高;加之运动时冷空气对咽喉和气道的刺激;是造成哮喘急性发作的原因。如果哮喘限制了孩子的运动力,说明哮喘未达到良好控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重新评估、制定治疗方案。哮喘患者能参加体育运动吗?适当的运动,能够改善哮喘儿童的肺功能,使得气道的耐受性提高,反而会降低哮喘发作的可能性。长期规则使用哮喘控制药物,使之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状态,孩子是完全可以参加体育运动的;但要做好以下几点:⑴运动前,做好准备(用药、热身);⑵运动后,让机体慢慢地降温;⑶冬天及花粉季节和空气污染严重时,最好在室内运动;⑷感冒或哮喘发作时,适当限制运动。
因为腿痛而到医院就诊的小儿不算是少数,他们未受伤,未得病,吃、玩、学习照常,体育成绩也不错,但常诉腿痛。多为晚上,经过一夜休息,第二天上学一切如常。往常不觉腿有不适,局部包括膝关节、大腿、小腿各部任何部位也无红、肿、热、痛,实为无故腿痛,有的医生称为生长痛。实际意思就是说不是病,是生长过程中常见的暂时现象。当然也是不需治疗,到时会自然痊愈。医学上的“生长痛”本不是一个病名,是指没有明确的病理变化的一时性腿痛症状,产生这种无病变的腿痛症状的原因至少也有几种说法,但均与学龄前后生长有关。主要归纳为:小儿生长快,活动量增加,活动方式增加,但肌肉骨骼发育及功能配合跟不上需要,各部肌肉劳力不均,各关节保护不全,晚上静下来之后发现某些肌肉疲劳痛,或韧带牵拉痛、关节压撞痛。如果生长发育上再有些客观因素,更能加重不平衡、不适应现象的发生。举例,最常见的情况是小儿先天性小腿骨内弯。这是一种胎位性畸形。胎儿在母腹内两小腿内盘,生后胫骨内弯。可逐渐变直,约需5~6年。但一岁婴儿就要学走路,必须两足分开,于是引起膝外翻,并把膝韧带拉松,造成持重点不正,膝关节不稳定。为了走路稳,就要腿肌多用力,结果就过度疲劳。有时也对膝关节有不正常牵拉、撞击,晚上就痛,休息一夜就好。小婴儿时运动量不大,一般无症状。学龄前后体重增加,正值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此时活动量也增加,症状就明显,甚至每天都痛。胎位性畸形本为双侧,但人的活动总习惯于一侧比较多用力,所以多见一侧腿痛。如果某侧因疼痛而不敢用力,则对侧也将发生疼痛。直到腿肌发育、发达,能不用力就保护膝关节稳定,疼痛便消失。并且随着肌肉的平衡牵拉,骨骼也逐渐在生长过程中拉直。总的说来是在生长过程,所以叫生长痛。上述胎位性胫骨内弯只是生长痛常见原因之一,造成生长痛的原因还有很多。运动习惯不良、姿式不正也是常见原因之一,如习惯性步态不良或脊柱姿式不正(斜背书包、脊柱侧弯与沙发内驼背等)。当然也有一些是真的骨骺(生骨线)病变,严重者如髋内股骨头坏死、胫骨结节骨骺炎、跟骨骨骺炎等,均有骨的病变,但一般注意保护,随着生长的成熟也都可自愈,不需任何治疗,当然这要请医生指导保护。我们可以把生长痛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条:(1)一般健康正常,体育活动正常。疼痛多为午后到夜间,次日晨无症状。可长期发作,但不影响生长发育。运动能力良好。(2)疼痛局部无红、肿、热、痛,无压痛。有的根本无固定疼痛点,也就是说孩子说不出哪个部位痛。X线或其他检查无病变。(3)胖孩子,活泼好动的孩子,长得快的,小腿弯曲较重的,更易发生生长痛。生长痛既然不是病,那么也就谈不上治疗了。但是当孩子疼痛的时候,家长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要不要限制其运动量呢?首先家长要保证孩子休息,可以帮助孩子做腿部按摩。具体的做法是:从脚往上按摩到膝部,用力按摩小腿肚子,每晚坚持做十来分钟,疼痛时随时做,可以加速腿部血液循环,减轻腿痛。至于对孩子运动量的安排,我们的原则是:鼓励运动,避免过劳。鼓励运动的目的是加强腿部肌肉的力量,以求逐步达到能够保持膝关节稳定、平衡,使腿痛消失。但如活动量过大、过劳,已无力支撑,反而会加重不稳定因素,产生疼痛。甚至使关节、韧带受伤,变成慢性劳损。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也大大超出了生长痛的范畴。即便如此,家长也不应过分心疼和娇爱孩子,一点不让他运动。小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是可靠的。总之,是要帮助去除易引起生长痛的客观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增强,稳定了膝关节,腿痛渐渐即可自愈。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隐性感染比例大,易引起暴发或流行。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患上手足口病,家长要加强患儿的护理,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1、要注意孩子手、足等部位疱疹的护理,必要时可用外用碘伏擦拭皮肤,同时做好口腔卫生。2、对于有发热症状的患儿,可给予物理降温,并可给予维生素C、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服用。3、如果患儿症状加重并出现下列症状时,请及时将患儿送往传染病医院就诊,不得延误。①患儿高热(>38﹒5℃);②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站立无力;再严重者可出现频繁抽搐;③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严重者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④面色苍白,心跳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严重者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4、患儿在“手足口”患病期间,由于身体抵抗力弱,易感染其他疾病,因此,要叮嘱孩子在家隔离治疗,避免与其他儿童玩耍,防止交叉感染,家长在家照顾孩子期间也要做好以下几件事:①在患病期间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清淡、无刺激性食物为宜,多饮水。②有咽峡炎者进食前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③不要用针或指甲挑破疱疹,以免发生继发感染。④患者在手足口病发病期间还有可能受其他细菌或者病毒的侵袭而患其他疾病,如肺炎、麻疹、水痘、腹泻等。所以患病期间一定要注意隔离,减少患儿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⑤对患儿的衣物要经常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的粪便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⑥家长在接触患儿前或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垃圾污物。⑦搞好个人及家庭卫生,注意洗手及家居通风,勤晒衣被。⑧在家休息期间不要接待同学及亲朋来访,以免造成手足口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