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病最怕乱治。因为很多医院、很多医生不了解这个病,患者开了很多药,花了很多钱,结果无效还是次要的,就怕把面神经给治坏了。埋线、局部肉毒素治疗都是有可能造成周围性面瘫的损害性治疗。目前,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国际上公认的唯一可以治愈的办法就是手术,且治愈率达到九成以上。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作为颅神经疾病的一种,占有很大的比例,发病率也比较高。主要是由于血管的动脉硬化、神经病变,神经发生短路,造成了单侧眼睑、面部的表情肌阵发性不自主的跳动。临床上,一旦出现眼睑跳动,一侧面部不自主的跳动,这个时候没有办法预防和控制,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中老年患者比较常见,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血管变硬、顺应性下降引发。生活中,严重的患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常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发作。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入眠后,多数患者抽搐会停止。面肌痉挛与情绪有关,心情好就不抽或抽得不厉害,反之病情就会加重。事实上,面肌痉挛本身就怕刺激,有时针灸反而会加重病情。另外,服药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效,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等均无显著疗效。并且注射肉毒素的治疗,注射后易造成面神经的周围性瘫痪,3~6 个月症状又复发,而且连续注射 3 次以上就会逐渐造成面神经的损害,造成永久性的面瘫不能恢复性的表现。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实际上疗效不明显,只不过患者有一种心理作用,认为针灸治疗可控制或治愈疾病,情绪好了症状自然减轻。对一些有生活质量要求的、要求治疗的患者,应该到正规医院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通过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技术成熟,风险较小,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根治方法。手术中,耳后钻一个小眼进颅但并不损伤脑组织,因为是在脑的间隙里做,在不损伤脑组织的情况下,在脑组织间隙找到“问题”血管,把血管和神经隔开。由于显微血管减压术通过将血管牵开、并且分离固定,可使面肌痉挛得到治愈,具有微创,治疗彻底的效果。需提醒的是,多数嘴歪眼斜的患者,并不是患上面肌痉挛。生活中,很多人睡一宿觉着凉、受风或者经过感冒嘴上有疱疹病毒,醒了以后发现引起面肌瘫痪。面肌瘫痪和面肌痉挛都是面神经的问题,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治疗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面瘫表现为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的障碍,如嘴歪、做表情时眉头抬不起来、没有额纹、眼睑闭合不全、患侧鼻唇沟变浅、嘴歪向健全的一侧、不能鼓气、喝水漏等症状。绝大多数面瘫,通过口服营养性药物慢慢都会好起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外科手术技术也不断取得进展,如何使病人的创伤最小,获益最大是手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内镜技术满足了人们对于微创的要求,如常见的膀胱镜,腹腔镜,胸腔镜等,但有人可能会问,在控制人体活动和思维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否也可以应用内镜技术进行手术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神经内镜技术。“神经内镜技术”是“微创神经外科”理念的突出代表。以“神经内镜技术”处理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创伤小、安全度高、恢复快和费用低等优点。作为一种新的诊治手段,它提高了人们对某些疾病的认识,并改变了一些疾病的治疗理念。一般包括两种手术方式:经内镜的器械通道操作和在内镜外操作,常通过骨孔或直径2~3cm的骨窗治疗颅内病变。目前我科开展应用的神经内镜的手术范围有四方面:1) 内镜内神经外科手术:所有操作都通过内镜的操作腔进行,主要应用手术有: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透明隔造口术、脉络丛烧灼术、内镜引导下侧脑室腹腔分流术、蛛网膜囊肿透明隔囊肿内引流术,还有胶样囊肿、脑室蛛网膜囊肿、脉络丛乳头状瘤、第四脑室肿瘤、脑室周围肿瘤、囊性颅咽管瘤、松果体区肿瘤、颅内血肿(脑内血肿、脑室内血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脑猪囊尾蚴病、脑脓肿、脊髓空洞症、硬脊膜外囊肿等多种病变也可通过内镜内手术治疗。2) 内镜外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内镜作为照明视野系统,操作在镜体外进行,手术全程在内镜直视下处理病变。鞍区肿瘤(鞍结节脑膜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桥小脑角区肿瘤、颅内动脉瘤、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的微血管减压术、一部分椎管内病变都可在内镜下完成手术。3) 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显微手术时利用神经内镜增大的视觉,观察手术显微镜下直视不到的死角,对进一步处理残留病变,提高操作的精度和安全性。在颅内胆脂瘤、经蝶垂体瘤切除及神经外科锁孔手术等手术操作中,有良好的辅助作用,有效保证了肿瘤的全切,减少了对脑组织的牵拉,防止了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如巨大动脉瘤、桥小脑角显微手术中盲区的观察。4) 内镜技术与其它技术(立体定向、导航等)相结合的手术,采用导航定向技术,使内镜更精确达到靶部位,手术方式仍是上述三种。立体定向和导航技术可更精确地将内镜导到靶部位,避免了盲目穿刺的误差。立体定向内镜下活检术,既可准确到达小病灶部位,又能保证取到标本的可靠性,还能及时发现出血及止血,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立体定向内镜下行脑出血血肿、脑脓肿的腔内处理,可达到脑皮层切开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止血冲洗彻底、创伤小的目的。神经内镜手术的优越性:神经内窥镜手术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采用创伤微小的小切口能处理颅内深在部位的病变,与立体定向技术结合时,不仅有立体定向精确定位的优点,还把立体定向导向过程的不可视变为直视下操作,对显微镜下难以直视的病灶死角,进行观察和处理,进一步提高了手术质量,降低手术并发症。1) 对组织损伤小,符合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原则2) 很多病变仅需通过颅骨钻一孔或开一小骨瓣把内镜导入颅内,不需要大骨瓣开颅,通过影像暴露颅腔的特定部位,减少了开颅手术的损伤。患者术后康复快。3) 内窥镜与功能磁共振影像技术、超声导引技术、立体定向技术,可准确定位病变的范围、大小、形态、性质,设计避开功能区的手术入路,引导脑内窥镜准确到达病变部位,进行操作,避免了颅内脑组织、神经和血管的切开、牵拉和暴露时的损伤。 4) 直视观察手术野和病变,避免颅内或脑内操作的盲目性5) 简化手术操作过程,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住院周期。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以及人们认识疾病的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公认,颈椎病的发病率超过了腰腿痛而成为当前神经外科、骨科和神经内科门诊中最常见的疾病。 颈椎病的发病率如何,哪些人容易得颈椎病,国外调查表明,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有25%的人正在患或已经患过颈椎病,60岁则达50%,而70岁以后的发病率则超过了百分之八十。国内发病率可能更高。 从职业来看,伏案工作者最多见,假如这样每天工作4小时以上,则颈椎病的发病率随着工龄延长而呈每3年就成倍增加。我们可以推算一下,像教师这种职业,假如教龄20年以上,就几乎有一半患有颈椎病。那么究竟什么是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引起一组症状和体征。我们下面围绕这个概念而展开。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解剖:颈椎由7节椎骨组成,第一、二、七颈椎因为形态特殊而称为特殊颈椎,分别是:寰椎、枢椎、隆椎;第三到第六颈椎形态相似而称为普通颈椎,它们位于颈椎生理前屈的中央,所受的应力最大,因而最容易发生退变,是颈椎病的好发部位。 普通颈椎的骨性成分可形成三个重要镂空结构,这是前面的椎体,这是后面的尾巴,分叉的,成为棘突,两边是椎板,围成了椎管,两侧横突上有横突孔,上下椎体之间形成椎间孔。椎管中含有颈脊髓,横突孔间有椎动脉穿行,脊神经根从椎间孔穿出来。 那么颈椎椎体之间是靠什么连接的呢?这就是我们分解的第二个解剖结构椎间盘。椎间盘是椎体间的主要连接结构,其高度占整个颈椎的1/4,第一个椎间盘由上下软骨板,中间的髓核和周围纤维环组成。颈椎间盘除了连接椎体外,还作为枢纽参与颈椎的屈曲、旋转、后伸等活动,并在颈椎活动中发挥减缓震荡的作用。 为了从根本上对颈椎病概念加以全面认识,我们现在讨论颈椎病的病因和病理。 大家了解了定义中颈椎和椎间盘的解剖以后,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分析定义中所描述的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颈椎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这是正常的椎间盘,随着年龄的增长,20岁以后就开始发生髓核脱水和吸水功能障碍,软骨板半透膜功能退变,纤维环变性、破裂,椎间盘因此而发生膨出、突出,甚至脱出。这就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过程。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哪些继发性改变呢?首先,椎间盘的膨出、突出掀起了骨膜和韧带,骨膜下发生出血,导致韧带椎间盘血肿形成;血肿逐渐机化加上应力刺激而形成骨刺,骨刺是退行性骨与关节疾病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椎间盘退变后高度改变,椎间关节松动、不稳,导致小关节增生退变,关节的间隙因增生退变而明显变窄。 上述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的邻近组织包括前面解剖中提到的神经根、颈脊髓、椎动脉。因此临床上颈椎病常见的有神经根型、脊髓型和椎动脉型等。颈椎病的分型 颈椎病是颈椎呈现出来的一种退化性改变,虽然以颈5~6、颈6--7发病最多,但往往是多数椎间盘同时受累。其病理表现为椎间盘变性、弹力减小且向四周隆凸,因而椎间隙变窄;继而出现椎体前后缘的骨刺,钩椎关节的骨刺,小关节关系的改变,椎体半脱位,椎间孔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变窄,黄韧带肥厚、变性、钙化、骨化,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及骨化等一系列病变。椎体后方骨刺,向后隆起之纤维环、后纵韧带以及其周围组织的水肿、纤维化、软骨化和钙化所构成的混合突出物,是造成颈神经和颈部脊髓受压的主要原因。伴有先天性椎管横径较小(<12mm)时尤其如此。除此以外,突出物在侧方刺激或压迫在横突孔内走行的椎动脉时,可产生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现象。椎管内外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可以产生交感神经症状。脊髓亦可由于硬膜与突出物粘连、受到骨刺的磨损或黄韧带的压迫,造成血运障碍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功能障碍、侧索变性和空洞形成等。 颈部椎体及关节在整个脊柱中,活动最频繁,活动范围最大,但又最薄弱,所以易受到损伤导致退变,压迫颈髓、神经、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引起颈、肩、肾和上肢的疼痛,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眩晕、视物不清、意识一时障碍等许多临床症状,我们称之为颈椎病。颈椎病发病率较高,约占临床病人的7%。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颈椎中分四型: 1、神经根型:因退变的椎间小关节、钩状关节增生或椎间盘的突出,压迫了颈神经根,引起颈部、肩部和一侧上肢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有明确的压痛点伴放射性疼痛,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因其受压神经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2、脊髓型:因颈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侧韧带钙化,椎间盘突出,椎板或黄韧带肥厚而压迫脊髓,引起脊髓症状。又分为中央型和中央旁型。中央型表现为步态不稳,四肢麻木无力,肌张力高,痉挛甚至强直(多见于伸肌和内收肌群),腱反射亢进。多无颈部疼痛和感觉障碍。中央旁型表现为同侧运动和对侧感觉功能障碍,即感觉运动分离,同时伴有同侧上肢神经症状,与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相同。 3、交感型:增生或颈椎间盘突出在椎间孔或横突孔处,压迫交感神经,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其表现,如眼部、眼睑无力、视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球后疼痛、流泪等。头部:颈性头晕、恶心呕吐、头枕部疼痛。心脏症状:心跳加快或减慢,心前区疼痛,常被误认为冠心病发作。发汗障碍:一侧头面、颈手足多汗或少汗。另外常伴有耳鸣、耳聋、平衡失调等症状。 4、椎动脉型:因增生或突出物刺激,压迫椎动脉、颈椎动脉一肘痉挛或被机械压迫造成供应脑组织的血循环减少引起一系列症状,其表现为颈性眩晕、恶心、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头痛、一时性意识障碍甚至猝倒。以上症状多在颈部活动到某一位置时诱发。 除以上四型外,临床上常见以上四型不同症状同时发生,我们称之为混合型。颈椎病的诊断与鉴别 1. 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 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1)耳源性眩晕:由于内耳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如美尼耳氏综合征、耳内听动脉栓塞。(2)眼源性眩晕: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3)脑源性眩晕: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腔隙性脑梗塞;脑部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4)血管源性眩晕:椎动脉的V1 和V3 段狭窄导致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颈椎病经常会与其他疾病相混淆,需要与颈椎病鉴别诊断的疾病比较多,在临床上常常与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疾病相混淆,在生活中常常与肩周炎和落枕(颈部扭伤)相混淆。这里请大家了解一下颈椎病与这些疾病相鉴别的原则:神经外科疾病可以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通常不伴有明显的颈部影像学异常;神经内科疾病一般以运动障碍为主,常常无明显的感觉障碍;肩周炎疼痛仅局限于肩部,有明显的关节活动障碍,封闭治疗有效;落枕的压痛点在患侧的肌肉,牵引后加重,封闭治疗也有效。颈椎病一般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同时存在,疼痛广泛分布在上半身,而不是局限于肩关节;不伴有肩关节活动障碍;压痛点在颈椎棘突旁而不是患侧肌肉,牵引后可缓解,封闭治疗无效。颈椎病的治疗颈椎病得到确诊后如何来进行治疗呢?颈椎病治疗无外乎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掌握颈椎病治疗的基本原则:第一非手术治疗是最基本的方法,95%以上颈椎病都不需要手术,而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非手术治疗是手术治疗的必经阶段。第二对于正规非手术治疗半年以上,症状得不到缓解,甚至反而加重者,应该及时地行手术治疗,而不应该因为非手术治疗延误病情。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有哪些呢? 1.要选用适当高度、特殊形状的元宝型枕头,采用良好的睡眠姿势,这是平卧位,这是侧卧位,都应保持颈椎的生理曲线。平时大家都说高枕无忧,高枕真的无忧吗?假如应用太高的枕头会使颈椎处于屈曲状态,引起慢性劳损,诱发或者加重颈椎病。 2.第二纠正和改变工作中的不良体位。上半身过度前倾,使得颈椎生理曲线明显改变,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抬头、挺胸,保持颈椎以及整个脊柱的生理曲线。一般这样操作电脑半小时左右就应该站起来活动一下。 3.颈部制动是最常用、最重要的保守治疗方法,目前塑料颈托最为常用。颈托的上面托住下颌和枕骨,下面抵住双肩,前面胸部和后面背部稍延长以阻止前后活动,制动效果好。在临床上用适当型号的塑料颈托制动可减缓颈椎间盘的退变,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从而缓解临床症状。 4.第四颈部牵引,颈椎病是慢性病,主要采用小重量持续牵引,所谓小重量就是20~30磅,一般10公斤左右。牵引方式常用的有坐式牵引和卧式牵引。坐式牵引就是让患者坐在靠背椅子上牵引,这种方法适用于轻型,以及工作需要不能离开岗位的患者,可在办公室或者家里进行。卧式牵引让患者躺在床上牵引,较坐式牵引舒适,并且有一个好处,除白天可进行外,晚上睡眠时也可牵引,对于症状严重的病人一般要求绝对卧床24小时持续牵引,2周为一个疗程,以达到限制颈椎活动,使颈部肌肉松弛,促进轻度的椎间盘突出回纳等疗效。 5.药物治疗也是非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主要包括四类:最常用的是神经营养药物,例如弥可保。第二类促进退行性变修复的药物,如硫酸软骨素片。对于疼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可应用消炎止痛药对症处理,例如扶他林片、西乐葆。我国传统的中医中药在活血通络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例如丹参、颈痛灵。 6.但并非患者都能采取保守治疗,有些病情严重的患者,非手术治疗已不可能取得良好疗效,而必须手术治疗。 7.手术的适应证主要包括:一是出现了明显的脊髓、神经根损害的症状;二是原有颈椎病的患者在受到外伤时症状突然加重,最常见的是颈椎病患者在坐车时因急刹车,或高速公路发生追尾,轻度的颈部挥鞭伤,就可导致病情急剧恶化,这种情况常常需要限期手术,甚至急诊手术。第三颈椎某一节段明显不稳,颈痛难以用药物缓解,英文用intractable pain来描写,这种情况需要手术治疗,予以内固定,稳定颈椎,消除症状。 8.手术治疗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称为减压(Decompression),二是稳定(Stabilization)。手术入路以颈前路为主,这是病人全麻后的手术体位,在颈部右侧作横斜形切口。 9.手术具体是怎么做的,分三个步骤:首先将脊髓受压相应节段的椎体行次全切除开窗,通过这个窗口做椎管和神经根管减压;第二步椎体行次全切除的骨质缺损处取自体髂骨移植或人工异体骨填补;第三步用颈前路钢板进行固定,防止移植骨块脱出,并稳定颈椎。这是目前最为常用、最成熟的手术方式,请大家了解这个术式。10. 颈椎病的手术时机选择 有不少颈椎病患者,由于对手术的不了解而害怕手术,一拖再拖,直到症状很重以后才来就诊手术,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导致术后恢复效果不理想。 什么情况下应尽早手术? 神经根型颈椎病,因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致上肢剧烈放射性疼痛,经脱水、消肿、制动等保守治疗一周以上若无缓解者,应考虑尽早手术。 脊髓型颈椎病,因颈椎间盘突出或后纵韧带骨化等压迫脊髓,一旦出现持物不稳、系扣不灵活,肢体无力、行走不稳等情况,也应尽早手术。 颈椎病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挽救脊髓功能,不仅只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脊髓神经元细胞变性以后,再恢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对于脊髓受压比较严重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的头颈部外伤就可能引起肢体瘫痪,再急诊手术效果也不会太理想,术后恢复程度非人力所能掌控。颈椎病的预防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注意避免促进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一些因素,则有助于防止颈椎退行性变的发生与发展。 1.正确认识颈椎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颈椎病病程比较长,椎间盘的退变、骨刺的生长、韧带钙化等与年龄增长、机体老化有关。病情常有反复,发作时症状可能比较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惧悲观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得过且过的心态,放弃积极治疗。 2.关于休息: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病人,要适当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3周。从颈椎病的预防角度说,应该选择有利于病情稳定,有利于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铺为佳。枕头的位置、形状与选料要有所选择,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睡眠体位,做到既要维持整个脊柱的生理曲度,又应使患者感到舒适,达到使全身肌肉松弛,调整关节生理状态的作用。 3.关于保健: 1).医疗体育保健操的锻炼:无任何颈椎病的症状者,可以每日早、晚各数次进行缓慢屈、伸、左右侧屈及旋转颈部的运动。加强颈背肌肉等长抗阻收缩锻炼。 颈椎病人戒烟或减少吸烟对其缓解症状,逐步康复,意义重大。避免过度劳累而致咽喉部的反复感染炎症,避免过度负重和人体震动进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冲击。 2).避免长期低头姿势:要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银行与财会专业人士、办公室伏案工作、电脑操作等人员,这种体位使颈部肌肉、韧带长时间受到牵拉而劳损,促使颈椎椎间盘发生退变。工作1小时左右后改变一下体位。改变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如卧在床上阅读、看电视等。 3).颈部放置在生理状态下休息:一般成年人颈部垫高约10公分较好,高枕使颈部处于屈曲状态,其结果与低头姿势相同。侧卧时,枕头要加高至头部不出现侧屈的高度。4).避免颈部外伤:乘车外出应系好安全带并避免在车上睡觉,以免急刹车时因颈部肌肉松弛而损伤颈椎。出现颈肩臂痛时,在明确诊断并除外颈椎管狭窄后,可行轻柔按摩,避免过重的旋转手法,以免损伤椎间盘。 5).避免风寒、潮湿:夏天注意避免风扇、空调直接吹向颈部,出汗后不要直接吹冷风,或用冷水冲洗头颈部,或在凉枕上睡觉。 6).重视青少年颈椎健康:随着青少年学业竞争压力的加剧,长时间的看书学习对广大青少年的颈椎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从而出现颈椎病发病低龄化的趋势。建议在中小学乃至大学中,大力宣传有关颈椎的保健知识,教育学生们树立颈椎的保健意识,重视颈椎健康,树立科学学习、健康学习的理念,从源头上堵截颈椎病。
颅内蛛网膜囊肿( intracr anial ar achnoidcyst, IAC) 是一种颅内良性占位性病变, 可经手术治愈, 掌握好手术适应证、选择适当的术式、使用先进设备对于治愈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 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一、概况颅内蛛网膜囊肿是指脑脊液样无色清亮液体被包裹在蛛网膜所构成的囊状结构内而形成的占位性病变, 约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 0%,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75. 0% 发生于儿童, 随着CT 和MRI 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国内外报道有逐步逐渐增多的趋势。病因主要以先天性因素多见( 外伤、炎症少见) 。IAC 占位压迫邻近的脑组织产生临床症状主要有: 颅内压增高; 癫痫反复发作;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病灶区域颅骨畸形, 也有少数早期无任何症状体征, 在外伤或体检行头颅CT 检查时偶然被发现。IAC 可位于幕上和幕下, 最常见部位是中颅窝( 外侧裂区) 。其它如桥小脑角、四叠体池等处偶有发生, 而鞍区、大脑纵裂、脑室或斜坡等部位相对少见。二、外科治疗1. 手术指征一般认为具有颅内压增高、局部脑组织受压移位、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合并囊内出血或硬膜下出血、药物控制无效或反复发作的癫痫症状者应手术治疗。Yang提出小儿除上述指征外, 有IAC 合并脑积水;轻度的神经精神症状, 如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差等, 影像学检查发现囊肿较大( 3cm*3cm *3 cm )或囊肿引起脑组织受压, 应考虑手术。无症状的IAC 手术问题各家观点不一, 有学者认为囊肿有自然消失的可能, 且手术并非都有效, 术后并发症和复发也不容忽视。也有学者指出, 无症状IAC有进行性扩大及出血、死亡的可能, 应积极手术。Henry认为, 小儿无症状IAC 会压迫邻近脑组织, 影响其发育及功能, 应积极手术治疗。2. 手术方法自1831 年Bright 第一次报告IAC 以来, 各种手术方法相继出现, 目前主要有: 囊肿切除术, 囊肿造口术( 囊肿- 脑池造口术, 脑室- 囊肿造口术) 及囊肿- 腹腔分流术。囊肿切除术有充分减压、进行囊壁组织学检查等优点,但囊肿周围常有重要结构, 且内侧囊壁位置深在, 与神经或血管常有粘连, 有时不可能完全切除囊壁。如果仅作囊壁大部分切除, 长期受压脑组织很难在短期内膨胀, 残余的囊壁有再生长的可能, 这是IAC 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囊肿大部分切除, 并广泛打开囊腔周围脑池或蛛网膜下腔, 使囊腔内液体参加脑脊液循环, 受压脑组织的局部压力逐渐减小,有利于受压脑组织的发育和功能的改善, 但术后造口有再闭的可能。囊肿- 腹腔分流术( cystoperitoneal shunt, CPS) 避免了突然减压致脑组织移位, 分流手术创伤较小, 符合当今微创手术方向, 适用于巨大囊肿或伴有脑积水的囊肿, 以及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儿童。但囊液蛋白成分高于1g/L、有出血的病例术后易引起分流管堵塞。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完善和微创技术逐步开展, 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倾向以显微手术及内窥镜技术来治疗IAC。Nikolai将内窥镜治疗IAC 的技术分为: 内窥镜神经外科手术(选择蛛网膜囊肿近脑池区钻孔, 硬脑膜切一小口, 直接向蛛网膜囊腔内插入内窥镜及光源, 在清晰的囊液中仔细观察囊肿内周围脑组织结构及其变异情况, 选择囊肿内脑池最大处用显微钩刀切开囊壁, 尽可能多切除脏层囊壁, 适用于病灶位置较深, 与脑表面联系较少的IAC, 如鞍区IAC;内窥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EAM) , 是在显微镜下将囊肿壁及病灶组织全切或大部分切除, 同时利用内窥镜可深部观察甚至/ 绕角观察的特点, 辅助处理显微镜视野难以达到的病变, 适用于与脑表面有着广泛联系或解剖关系复杂的病灶, 如巨大的大脑外侧裂IAC、桥小脑后角IAC 及大脑纵裂IAC;内窥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ECM) , 是EAM 的特殊形式, 手术在内窥镜及其显示系统的导引下, 应用常规的显微手术器械进行手术操作, 其手术操作是在内窥镜之外进行, 适用与脑表面有一定联系、需要广泛精细分离的IAC, 如小脑上IAC、四叠体池IAC。3. 术中注意事项术中应抽出部分囊液, 保持囊肿的完整性, 在显微镜下分离囊壁, 尽可能多切除囊壁, 避免复发。大血管周围的内层囊壁应尽量切除, 以利局部脑供血和受压脑组织的发育。广泛打开IAC 周围脑池, 如基底池、脚间池、视交叉池等, 建立囊肿与脑池之间的脑脊循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关颅前囊腔必须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再灌注囊腔排除气体, 减少或避免囊腔与脑池之间的交通口粘连或分流管堵塞。保护好囊腔外侧壁的桥静脉, 缓慢引出囊液、避免脑塌陷或中线结构突然移位, 导致硬膜下血肿。4.手术效果及并发症 只要术式选择得当, 一般IAC 手术效果良好。病程短者可完全解除症状, 病程很长者术后多数症状可以减轻或逐步改善, 智力发育迟缓或神经功能严重损害症状有可能持久存在;部分患儿即使囊肿体积缩小或消失, 而脑组织发育迟缓或智力减退仍可存在。IAC 术后可并发感染、神经功能缺损、延迟性颅内出血、弥漫性蛛网膜下腔积液、颅内压增高、诱发癫痫发作、以及长期分流依赖。多数学者强调IAC 手术病死率较低, 但不可忽视手术规范操作, 术中损伤重要脑组织、血管、神经, 囊肿切除不完全、囊肿造口再闭及分流管堵塞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三、展望近年来, 影像介导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即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 对于IAC的彻底切除、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降低复发率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各种类型、各个部位IAC 的最佳手术治疗仍是小儿神经外科工作者继续探索的课题。
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组织我国神经外科相关专家撰写了《颅脑创伤长期昏迷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于近日发布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颅脑创伤昏迷主要源于致伤因素对脑干网状结构及其投射纤维的损伤或对皮质的弥散性损害。患者出现认知、觉醒及知觉丧失被称为昏迷,持续1个月以上的患者称为长期昏迷。重型颅脑创伤导致长期昏迷的发生率为0.52%~7.33%,平均为2.90%。共识简要一、分类及定义根据临床神经系统状况评估,颅脑创伤后长期昏迷可分为植物状态和微意识状态两种类型。植物状态的患者自我意识和环境意识消失;对视觉、听觉、触觉或伤害性刺激没有持续的、可重现的、目的性的或自主的行为反应;对语言的理解力或表达力消失;存在睡眠一觉醒周期;下丘脑和脑干自主神经功能存在;大小便失禁;保留有不同程度的脑神经反射和脊髓反射。其主要临床特征是自我表达和沟通交流的功能丧失。微意识状态的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有简单的指令性动作;可用手势或语言回答是或否;可以发出言语能够被人理解;在相关环境刺激下,临时出现运动或情感行为且与反射性活动无关,如对情绪性的、但非中立性的话题或刺激以语言或视觉的形式进行表达后,患者出现哭、微笑或大笑反应,或对评论或问题的语言内容产生直接反应,表现为发音或手势,或伸手取物,且物体的位置与取物的方向之问有明确的关系,或触摸、或握住物体,且接触方式符合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或对移动、或突显的刺激产生直接反应,表现为眼球跟踪运动或持续凝视。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出现间断可以重复的简单认知功能。二、颅脑创伤长期昏迷的相关因素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所测得的外伤严重程度对长期昏迷有预测作用,包括复苏后GCS评分、运动GCS评分、入院6 h或24 h GCS评分均与长期昏迷有相关性。三、长期昏迷患者的辅助检查1.脑电图、诱发电位:长期昏迷患者脑电图类型包括θ波(4~7.5 Hz)和(或) δ波(1~3.5 Hz)频率范围中局灶性或弥漫性的连续慢波、间歇性δ节律以及脑电图信号减弱,严重者呈等电位线。2.影像学检查:常规头颅CT及MRI检查不能提示长期昏迷的特征性表现。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可直接反应脑神经的兴奋情况,对活动的大脑皮质区域进行准确、可靠的定位,静息态和任务态fMRI的应用可以判定大脑默认网络的连接数量以及初、次级听觉中枢的活动性,并可进一步判断这些反应与意识之间的关联。四、长期昏迷患者的催醒和相关治疗关于严重颅脑创伤后长期昏迷的催醒治疗至今尚缺乏I级证据。1.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是颅脑创伤长期昏迷患者治疗的可选手段。高压氧治疗昏迷的主要机制在于改善脑细胞的供氧,使部分功能可逆的细胞恢复功能,促进轴索再生,建立新的轴索联系,激活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同时可以通过降低血管通透性控制脑水肿。高压氧治疗期间应结合其他治疗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2.药物治疗:长期昏迷患者在临床上可以选用的药物种类较多,但尚无较强的循证医学证据推荐有显著效果的药物。临床可以选用多巴胺能制剂,包括左旋多巴、金刚烷胺、溴麦角环肽,左旋多巴治疗存在药物依赖、失代偿和戒断症状。3.电刺激治疗:右正中神经电刺激,通过右腕部正中神经走行区域皮肤电极施加电刺激,兴奋性信号通过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至皮质,对生命体征影响很小,颅内压通常维持稳定,没有明显的并发症出现。4.中医中药治疗:通过辩证施治,施以醒脑开窍的单药或组方,并配合穴位针灸、经络推拿等手段,辅助以综合性感觉刺激干预,对患者苏醒有帮助作用。五、长期昏迷患者的临床管理严重颅脑创伤患者的康复治疗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协作过程,除了需要严格按照昏迷患者护理常规加强护理以及尽早引人家庭亲情关怀之外,整个过程需要综合的临床管理。1.营养管理:合理充分的肠内营养可以降低感染机会,减少外伤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无法吞咽的患者可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为患者提供营养,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管饲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提供营养的方法。2.括约肌控制:使用导尿管或使用外接的套袋或吸收护垫,以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的并发症。可以使用润滑剂辅助排便,来解决便秘和肛门失禁的问题,通过营养学配方给予患者富含膳食纤维的平衡性饮食,会对排便产生更好的作用。3.预防感染:胃造瘘术管饲患者的肺部感染机会比鼻胃管饲低。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可以预防通过吸入细菌而引起肺部感染。减少使用导尿管可以预防尿路感染,以及由此导致的肾脏或血液的感染。4.药物治疗监测:颅脑创伤长期昏迷患者所使用的很多药物都是用来控制颅脑创伤后的临床症状,如癫痫、肌肉痉挛、肌张力增高和膀胱功能异常等。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通常会影响脑的功能,要尽量控制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5.合并症的处理:有效稳定或控制糖尿病、心脏或肺部疾患等颅脑创伤之前就已有的病症,防止其成为患者恢复的主要障碍。6.颅脑创伤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及时发现并处理脑积水,注意预防褥疮和肢体废用导致的骨质疏松,积极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7.维持坐姿:坐姿对于昏迷患者的心理反应很重要。坐姿或站立时会对脑干的上行网状结构产生唤醒作用,保持最佳体位可以帮助减轻肌肉痉挛,使患者有更好地表达知觉的机会。8.肌张力的控制与畸形的预防:绝大多数颅脑创伤昏迷患者的肌张力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增高,导致肢体畸形或挛缩。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降低肌张力:防止有害性刺激,保持有良好支撑的体位,口服解痉药物(例如巴氯芬)、肌肉注射肉毒杆菌毒素、鞘内输注巴氯芬或者行脊髓运动神经根横断。同时还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间脑发作并进行相应治疗。六、说明1.《颅脑创伤长期昏迷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是我国神经外科行业内指导性文件,不具备法律功效。2.随着颅脑创伤长期昏迷相关研究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增加,《颅脑创伤长期昏迷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将随之进行修改和完善。3.《颅脑创伤长期昏迷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主要适用于成人患者。4.本共识仅供神经外科及相关专业医生参考。
一、宗旨规范我国颅脑创伤病人外科手术指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提高我国颅脑创伤病人救治成功率。二、临床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目前国内外有关颅脑创伤病人,特别是急性颅脑创伤病人外科手术治疗的指证、时机和方法存在争议。鉴于外科手术无法进行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和伦理学问题,至今尚无有关颅脑创伤病人外科手术疗效的一级循证医学证据。2006年,美国神经外科专家在收集国际医学刊物发表的800多篇(二级或三级证据)有关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方面论著的基础上,编写了美国《颅脑创伤外科治疗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mumatic brain injury),在《,Neurosurgery》杂志上全文刊登。对美国和全世界神经外科医师外科手术治疗颅脑创伤病人发挥了良好指导作用。鉴于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在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再结合我国颅脑创伤病人伤情特点和医疗条件,2008年11月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召集了60多位神经外科专家,认真分析了我国颅脑创伤病人外科手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编写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颅脑创伤病人外科手术专家共识,以指导我国从事颅脑创伤诊治医师的临床医疗实践,提高我国颅脑创伤病人救治水平。(一)急性硬膜外血肿1.手术指证:(1)急性硬膜外血肿>30 m1,颞部>20 ml,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2)急性硬膜外血肿<30 ml,颞部<20 ml,最大厚度<15 mm,中线移位<5>8分,没有脑局灶损害症状和体征的病人可保守治疗。但必须住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头部CT动态观察血肿变化。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高颅压症状、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增大,都应该立刻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2.手术方法:按照血肿部位采取相应区域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骨窗缘悬吊硬脑膜,骨瓣原位复位固定。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移位明显、瞳孔散大的病人,可采用去骨瓣减压和硬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造成的继发性高颅压和脑疝,再次行去骨瓣减压手术。(二)急性硬膜下血肿1.手术指证:(1)急性硬膜下血肿>30ml、颞部>20ml、血肿厚度>10mm,或中线移位>5mm的病人,需立刻采用手术清除血肿;(2)急性硬膜下血肿<30ml、颞部<20ml、血肿最大厚度<10mm,中线移位<5mm、gcs评分<9分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可以先行非手术治疗。如果出现伤后进行性意识障碍,gcs评分下降>2分,应该立刻采用外科手术治疗;(3)对于具有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医< p="">院,GCS评分<8分的重型颅脑创伤合并颅内出血的患者都应行颅内压监测。2.手术方法:对于临床最常见的额颞顶急性硬膜下血肿,特别是合并脑挫裂伤高颅压的患者,提倡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根据术前GCS评分、有无脑疝以及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双侧额颞顶急性硬膜下血肿应该行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也可采用前冠状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术。三、急性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1.手术指征:(1)对于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的患者,如果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损害,药物无法控制高颅压,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2)额颞顶叶挫裂伤体积>20 ml,中线移位>5 mm,伴基底池受压,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3)急性脑实质损伤患者,通过脱水等药物治疗后颅内压≥25 mmHg,脑灌注压≤65 mmHg,应该行外科手术治疗;(4)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患者无意识改变和神经损害表现,药物能有效控制高颅压,CT未显示明显占位效应,可在严密观察意识和瞳孔等病情变化下,继续药物保守治疗。2.手术方法:(1)对于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患者,应该提倡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清除脑内血肿和失活脑挫裂伤组织、彻底止血,常规行去骨瓣减压,硬膜减张缝合;(2)对于无脑内血肿、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脑肿胀合并难以控制高颅压、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征象的患者,应常规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硬膜减张缝合,去骨瓣减压;(3)对于单纯脑内血肿、无明显脑挫裂伤、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的患者,按照血肿部位,采用相应部位较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根据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4)对于后枕部着地减速性损伤、对冲伤导致的双侧大脑半球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导致的脑内多发血肿,应该首先对损伤严重侧病灶进行开颅手术,必要时行双侧开颅大骨瓣减压手术。四、急性后颅窝血肿1.手术指征:(1)后颅窝血肿>10 ml、CT扫描有占位效应(第四脑室的变形、移位或闭塞,基底池受压或消失,梗阻性脑积水),应立即行外科手术治疗;(2)后颅窝血肿<10 ml、无神经功能异常、CT扫描显示不伴有占位征象或有轻微占位征象的患,可以进行严密的观察治疗,同时进行定期复查CT。2.手术方法:采用枕下入路开颅,彻底清除血肿,行硬脑膜原位或减张缝合。五、慢性硬膜下血肿1.手术指征:(1)临床出现高颅压症状和体征,伴有或不伴有意识改变和大脑半球受压体征;(2)CT或MRI扫描显示单侧或双侧硬膜下血肿>10 mm、单侧血肿导致中线移位>10 mm;(3)无临床症状和体征、CT或MRI扫描显示单侧或双侧硬膜下血肿厚度<10 mm、中线移位<10 mm患者可采取动态临床观察。2.手术方法:(1)低密度硬膜下血肿通常采用单孔钻孔引流术;(2)混合密度可采用双孔钻孔引流冲洗方法;(3)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反复发作、包膜厚、血肿机化的患者,则需要行骨瓣开颅手术剥除血肿膜、清除机化血肿。六、凹陷性颅骨骨折1.手术指征:(1)闭合性凹陷性骨折>1.0 cm;(2)闭合性凹陷性骨折位于脑功能区、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3)开放性凹陷性骨折;(4)闭合性凹陷性颅骨骨折压迫静脉窦导致血液回流、出现高颅压患者;(5)凹陷性颅骨骨折位于静脉窦未影响血液回流、无高颅压患者不宜手术。2.手术方法:(1)无污染的骨折片取出塑型后原位固定;(2)严重污染骨折片应该取除,待二期修补;(3)合并颅内出血和脑挫裂伤按相应外科手术规范处置。七、颅骨修补术1.手术指征:(1)颅骨缺损>2 cm;(2)影响美容;(3)通常在伤后>3个月进行颅骨修补术,对于较大颅骨缺损导致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临床病情允许条件下,可以适当提前;(4)由于儿童颅骨发育特点,颅骨修补手术原则>12岁。对于较大颅骨缺损、影响儿童正常生活和学习、头皮发育良好,可以不受年龄限制;(5)颅脑伤后发生颅内外感染的患者,颅骨修补术必须在感染治愈1年以上。2.手术方法:(1)按照颅骨缺损大小和形态选择相应可塑性良好的钛网或其他材料;(2)在颞肌筋膜下与硬脑膜外仔细分离,尽量不要分破硬脑膜,将修补材料固定在颅骨边缘;(3)亦可采用自体颅骨保存和修补术。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远比人们想象的高。在脑血管疾病中,颅内动脉瘤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颅内动脉瘤并非肿瘤,而是颅内血管壁的局部膨隆,如同膨大的橡皮水管,相当于颅内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死亡或病残率极高。近一半的病人首次破裂即导致死亡。即使幸存下来,动脉瘤再次破裂的危险极大。如果不及时针对动脉瘤进行治疗,多数病人会在数年内死亡,是名副其实的“冷血杀手”。但该病又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多数病人经过治疗后都可以康复。 临床上,动脉瘤破裂出血往往以剧烈头痛为突出表现,病人形容这种疼痛像裂开或者爆炸一样。颅内所有的出血在普通人眼中都认为是脑溢血,脑溢血是一种通俗的名称,有很多种,动脉瘤出血确切的说应该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就是出血位置在脑的表面。脑子被几层的膜覆盖着,其中有一层叫蛛网膜,蛛网膜和脑表面的软膜(另外一层)之间充满着液体(脑脊液),主要作用是保护的,避免外力对脑组织的冲击。蛛网膜下腔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脑血管,而脑血管可能因为高血压、粥样硬化等因素造成局部的外膨,鼓起小泡,就形成了动脉瘤(通俗的也可以称为血管瘤)。动脉瘤在没有破裂之前一般是没有症状的,神不知鬼不觉,而一旦破裂,就会形成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脑子压力高引起的)。动脉瘤破裂出血后非常危险,一种简单的描述是:1/3死亡,1/3残疾,1/3康复。因为有15%左右的患者来不及到医院就死亡了。 动脉瘤好发于中年人(30-60岁),女性略高于男性(1.34∶1)。其主要病因有先天性血管缺陷、血管炎症、动脉硬化、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发生部位以颈内动脉最常见,其次为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瘤, 椎-基底动脉瘤较少见。动脉瘤按直径大小分:小动脉瘤(直径<5mm);一般动脉瘤(5mm≤直径<15mm);大动脉瘤(15mm≤直径<25mm);巨大动脉瘤(直径≥25mm)。按临床病理形态分:囊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 随着赵本山从上海华山医院痊愈出院,对于这位明星的病因和治疗过程也渐渐为大家所了解,赵本山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得以安全康复。其实我们从这个事件中可以对于颅内动脉瘤有个大致的了解,1)病情隐匿,很多情况下动脉瘤并不能有预期的得到诊断,除非动脉瘤压迫到了邻近的神经产生了明显的症状,从而间接提示动脉瘤的存在。作为明星级别的赵本山相信该有着很多常人难以企及的医疗优势,但照样没法在动脉瘤破裂前得以确认,2)病情凶险,脑动脉瘤的破裂可以导致致命的出血和脑损害,有1/3的人可能来不及救治,1/3送到医院后救治遗留有重残,仅1/3的病人可以恢复良好,从这点上讲,应该说赵本山还算比较幸运的。 该如何早期发现和处理脑动脉瘤呢? 如果动脉瘤破裂了,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最典型的表现是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头痛是非常剧烈的,常被形容为这辈子从未体验过的最剧烈的疼痛,多数患者昏迷是短暂的,通常是数分钟到数小时,昏迷时间越长,往往提示预后越差。到医院后都会进行头颅CT的检查,证实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医生都会采用脑血管造影(DSA,在大腿根部穿刺动脉,采用导管进行造影)或者是CT血管造影(CTA,不需要插管,采用静脉注射造影剂)来诊断动脉瘤。但多数人的动脉瘤是没有破裂的,在没有破裂的时候,只有少数人出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眼皮下垂(一侧眼皮垂下来),这些症状往往是动脉瘤破裂之前的预兆。多数有动脉瘤的病人都没有症状,如果要检查自己是否有动脉瘤,目前最安全的方法是不增强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如果磁共振机器的场强够高(3.0T,3.0特斯拉),检查的质量是很高的。而增强的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A都是需要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的,DSA是最准确的检查。 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开刀手术(打开颅腔,找到动脉瘤,用夹子夹住)和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途径用特制的弹簧圈栓塞,在大腿根部插入管子),目的就是将小泡和血管内的血流隔绝。 最重要的问题是,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再治疗,有很多的病人仍然有可能死亡和残疾,发生的比率分别在10%和20%左右,因此,最好的是在破裂之前就能够发现动脉瘤并治疗,目前已经有无创的检查手段,也就是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当然对于偶然发现的动脉瘤是否需要立即处理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争议,但如果存在下列情况,即动脉瘤在随访过程中有增大或动脉瘤形状不规则,动脉瘤位于脑内,必要的医疗干预可以大大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理想的处理方式是将动脉瘤与正常血流隔离开来,处理的方法有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治疗,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要根据动脉瘤的具体形态和病人的状况而定,动脉瘤在破裂前或破裂后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结果大部分是满意的。因为脑动脉瘤毕竟是脑内的良性病变。
随着CT和磁共振检查等先进检查手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经过检查后诊断为“颅内蛛网膜囊肿”,我们在工作中,遇到过无数蛛网膜囊肿的患者,十几岁以内的少年居多,而且男孩子多于女孩。蛛网膜囊肿是否一经发现就应该手术治疗?怎样的情况可以不予治疗?治疗的办法都有哪些?效果又会如何?......毕竟开颅手术是大手术,选择正确治疗方式和时机,关系到患者的未来。下面就蛛网膜囊肿的诊疗提供以下建议:蛛网膜囊肿是脑或脊髓实质外囊性占位性病变,不是肿瘤。多为单发,少数多发,常位于脑裂及脑池部,如颞叶囊肿、外侧裂囊肿、枕大池囊肿等。它有蛛网膜样囊壁及脑脊液样的囊液, 个别蛋白含量高于脑脊液,或外观微黄透明状。囊肿多位于脑表面,个别与蛛网膜下腔关系密切,实际上是脑池的巨大扩张,也有的是周围的蛛网膜下腔无交通。蛛网膜囊肿表面和深部由一张透明的蛛网膜形成,与脑内的脑室隔绝。体积大者可同时压迫脑组织及颅骨,可产生神经症状及颅骨改变。本症多见于儿童,男性较多,左侧较右侧多见。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及感染后蛛网膜囊肿三型。分述于后:(一)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常见类型。 1)外侧裂蛛网膜囊肿 外侧裂扩大,有时可伴有颞叶前部及额下回缺如。常见于几岁至20岁以下青年,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常有头痛、癫痫发作(可为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颞部骨质隆起,少数有同侧突眼,晚期可有视乳头水肿及对侧轻偏瘫等症状。本病无任何症状,或轻微头痛,或在偶然体检时意外发现者不少。 2)大脑凸面蛛网膜囊肿 见于婴儿或成人,婴儿常头颅进行性增大,两侧不对称,透光试验可见囊肿边界,有时有癫痫发作。 3)大脑纵裂蛛网膜囊肿 常无临床症状,约半数伴有胼胝体发育不良。 4)鞍区蛛网膜囊肿 位于鞍上或鞍内。鞍上者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囊肿与视交叉池之间可相通或不通。囊肿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可破坏蝶鞍,压迫垂体、视神经交叉及室间孔,产生视觉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阻塞性脑积水等。鞍内囊肿多无症状,亦可通过扩大的鞍膈孔向鞍上发展,形成空蝶鞍综合征。 5)四叠体区蛛网膜囊肿 囊肿与四叠体池相通或不相通。早期可压迫导水管产生阻塞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征。 6)桥小脑角蛛网膜囊肿 早期有神经性耳聋、角膜反射减退,晚期有小脑征及颅内压增高症状,个别可有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 7)小脑蛛网膜囊肿 可位于小脑半球、蚓部或枕大池部。临床常有颅内压增高症状,部份病例有小脑受损体征。对于最常见的颞底和外侧,幼儿患者可出现颞部颅骨隆起,颞鳞部骨质菲薄及慢性颅内压增高,大多仅轻微头痛,或无明显症状,仅在偶然体检时发现,或直到成年才产生症状。症状多样化与囊肿大小及生长部位有关。小囊肿可无任何症状。(二)感染后蛛网膜囊肿 脑膜炎后因蛛网膜局部粘连而形成囊肿,囊内充满脑脊液,或蛋白含量较高的液体成分。大多为多发性。多见于儿童。常见于视交叉池、基底池、小脑延髓池、环池等处。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临床可表现有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症状。视交叉池部囊肿可产生视觉障碍,其他部位者亦可产生局限性症状。儿童常有头颅增大。 诊断依据有脑膜炎史及颅内压增高征。应用CT扫描可确诊。但有时与先天性蛛网膜囊肿较难鉴别。多发性囊肿不宜手术,但可切除产生临床症状的主要囊肿。有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者可作脑脊液分流手术。(三)损伤后蛛网膜囊肿 又称软脑膜囊肿。其发生机制为损伤造成颅骨线形骨折,伴硬脑膜撕裂缺损,其下方蛛网膜下腔有出血或蛛网膜周围边缘处粘连,引起局部脑脊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蛛网膜突至硬脑膜裂口及骨折线内,在脑搏动不断冲击下渐形成囊肿,使骨折边缘不断扩大,称为生长性骨折。囊肿可突于头皮下,同时亦可压迫下方的脑皮层。囊内充满清亮液体,周围有疤痕组织。如外伤时软脑膜破损,则脑组织亦可疝入骨折处,并有同侧脑室扩大,甚至形成脑穿通畸形。手术时机的选择:因此,只有不断增大引起症状的囊肿才需要治疗。如果不引起症状,不逐渐增大,只能看作先天性的结构异常,和胎记的性质一样,是不需要治疗的。但困难的地方是如何判断诸如头痛、头晕的症状是否因为“囊肿”引起。因为头痛头晕的发病率很高,原因复杂,很多脑子里不长囊肿或肿瘤的人也会头痛。那么如何判断呢?下面的几点可供判断:①囊肿引起的头痛头晕往往逐渐加重,有“恶化”的趋势。如果是每年或者每月多次发作,总体程度差不多,往往就不是因为囊肿引起的②头痛还伴有脑子压力增高的其它症状,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癫痫、脑积水、意识障碍等,这样往往是因为囊肿病变引起的③客观证据:如多次检查CT或MRI发现囊肿逐渐增大;囊肿有显著的占位效应(需要医生帮助判断,如枕大池囊肿引起梗阻性脑积水,颞叶囊肿压迫脑组织引起癫痫,鞍上池囊肿引起视力逐渐下降、透明隔囊肿引起脑积水等);脑子压力升高检查时发现视乳头水肿(需要医生看眼底,因为脑子压力高导致视乳头静脉回流不好,眼底的视乳头肿起来)现在,CT或者MRI报告枕大池囊肿(位于两个小脑之间)、透明隔囊肿(位于大脑的侧脑室之间)的很多,其实这样的报告不一定正确,我看到的很多来就诊的人被这样的报告所困,其实多数报告枕大池囊肿的只是扩大的枕大池(正常结构),透明隔囊肿也只是少见的第五脑室(也可认为是正常结构)。蛛网膜囊肿应与脑穿通畸形及颅内上皮样或皮样瘤鉴别。前者为脑组织缺失,脑脊液充填空腔,故腔与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自由交通,CT扫描可以鉴别。颅内上皮样或皮样囊肿,为实质性肿瘤,CT扫描与本症相同均示低密度区,但前者边缘锐利,一般无占位效应。因此,简单的说,引起症状加重,有逐渐增大的蛛网膜囊肿才需要治疗。手术方式(一)开颅囊壁切除囊肿开放术用于囊肿较小的患者。开颅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二)囊肿分流术用于囊肿巨大者,手术简单,风险相对较小(三)神经内窥镜下囊肿-蛛网膜下腔沟通术较为复杂,部分患者术后长期可出现交通口愈合,囊中再现。总之,蛛网膜囊肿早期检查发现,根据囊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临床表现,决策手术治疗与否,以及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及时诊断,正确治疗,会取到良好的效果,对患者,尤其是小儿患者极为有益。本文系何宗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头皮血肿多因钝器伤所致,按血肿出现于头皮内的具体层次可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三种。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头皮血肿十分常见,诊断相对简单,但是在治疗上有不同意见。头皮血肿的症状:皮下血肿一般觉得体积小,有时因血肿周围组织肿胀隆起,中央反而凹陷,父母易误认为凹陷性颅骨骨折,需用颅骨x线摄片作鉴别,帽状腱膜下血肿因该层组织疏松,可蔓延至全头部,小儿及体弱者可导致休克或贫血。骨膜下血肿的特点是局限于颅骨范围之内,以骨缝为界,见于颅骨受损之后,如产伤等。头皮血肿的治疗:大部分头皮血肿均能自行吸收。一般皮下血肿直径<5cm的,位于头皮下的机会较大,一般采取保守治疗或者可予血肿穿刺治疗。而对于血肿直径>8cm,且肿块位于一侧头顶部的,则应该注意其病情发展情况。新生儿3周后,头皮血肿大小无明显变化的,尤其血肿周缘逐渐硬化的,应予高度重视,并及早手术治疗。头皮血肿自行吸收时间大多在1~3周以内,1月后自行吸收的机会越来越少。对于头皮血肿,观察至3周,仍无吸收且骨化不明显者,可考虑严格消毒后穿刺,但在4周后,骨膜下血肿逐渐开始骨化后,一般均考虑手术治疗。有人认为头皮血肿有吸收的可能,新生儿不主张处理。事实上,3周后新生儿骨膜下血肿开始逐渐骨化,若不处理,则将严重影响外观以及颅骨正常发育,这对于家属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我们随访的5例未手术的头皮血肿骨膜下成骨患儿,其中最长1例现已8岁,头颅CT扫描显示顶骨明显外凸,且颅骨明显变薄。观察其头颅CT的变化过程,考虑患儿在保守过程中,正常颅骨因失去骨膜营养而逐渐变薄吸收,而骨膜下成骨代替正常颅骨。头皮血肿骨膜下成骨若早期手术切除,疗效颇佳。因此,头皮血肿患儿,应注意观察头皮血肿的变化,至3周后仍无明显吸收且肿块硬化的,均建议手术治疗,疗效确切。新生儿和小婴儿手术耐受能力差,尤其不能出血过多,所以术前以及术中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患儿的正常血容量。一般术前均应备红细胞悬液0.5-1单位。术中应尽量减少颅骨渗血。同时应该仔细询问病史,排除头皮血肿的合并症,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有颅内合并症,应首先处理,直至无明显手术禁忌症。经过手术治疗,全部颅骨骨膜下成骨患儿均恢复正章颅骨外形以及颅骨发育。总之:皮下血肿:直径小于5cm,可自然吸收,如突起较高,2cm以上,也可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消炎药不一定服。直径大于5cm,且高度大于2cm,穿刺抽吸加压包扎,消炎药可预防2-3天。如复发可重复穿刺抽吸2-3次,即痊愈。帽状腱膜下血肿:穿刺冲洗加压包扎,2-3天消炎药口服预防感染,复发可重复抽查抽吸加压包扎,如仍复发,须手术:切开止血术后口服消炎药。新生儿头皮血肿在临床上较多见,易引起大家注意和重视,而对它的治疗以及预后还不够重视。大部分产科医师建议保守治疗,从而使部分头皮血肿骨膜下成骨患儿失去最佳治疗时期。颅骨骨膜下血肿可见于自然分娩的新生儿,更多见于使用胎头负压吸引或产钳助产造成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所致。骨膜下血肿吸收较慢.而颅骨骨膜母细胞在新生儿期非常活跃,常形成增生性骨化组织。一旦骨膜下血肿骨性化形成,吸收困难,既影响外观又易影响该处颅骨的发育,致使该处原有正常颅骨被吸收。所以颅骨骨膜下血肿在新生儿出生后15天内无明显吸收者,可考虑穿刺抽血;若血肿已骨性化变硬者应该考虑手术治疗。婴幼儿脑外伤头皮血肿形成后治疗注意几点:1)血肿初期48小时内可局部冷敷,防止血肿增大。2)血肿大者应作 X 线摄片检查,了解是否有颅骨损伤,抽血验凝血功能,如有异常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3)头皮血肿任其自然吸收,切勿揉擦血肿,禁忌自血肿内抽血,以防感染如发生感染形成脓肿时应及时切开引流。4)有血肿的患儿尽量减少搬动,要保持安静并向健康侧卧。5)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尽量避免患儿哭闹。6)可以适当用止血药如维生素K。
本指南适用于所有卒中患者和家人阅读,也适用于大众普及卒中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卒中的正确认识,以早期识别和正确处理卒中,及早预防和治疗与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掌握防病保健知识,采用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一、什么是卒中(stroke)? 当供给人体脑部的血流发生障碍的时候卒中就发生了,包括血管阻塞(缺血性脑卒中)和血管破裂出血(出血性脑卒中)。结果,脑细胞无法获得维持正常活动的氧供和营养。一部分脑细胞将会受损伤或者死亡。每个发生卒中的患者表现轻重不一,部分卒中的病因可能不明确,其症状取决于受卒中影响的脑部区域和受损的严重程度。 二、什么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同发生卒中一样,患者脑部不能获得充分的氧供和血供。多数TIA患者每次发病持续时间仅数分钟,24小时内可恢复正常。TIA是患者发生卒中危险的警示信号,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行紧急医疗救治。中国患者一次TIA后1一个月内发生卒中约4%—8%,1年内约12%—13%,5年内则达24%—29%。TIA患者在第一年内较一般人群发生卒中的可能性高13—16倍,5年内达7倍。 三、我们需要了解哪些卒中相关健康教育知识? 每个卒中患者的发病和康复过程均不同,所以,您需要了解的健康教育知识也有所不同。以下知识可能难以理解和记忆,必要时可咨询专业人士。对重点知识做好笔记将会对您非常有帮助。患者和家庭成员同了解或经历过卒中的人士交流也能受益匪浅。请记下当地有卒中急救与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联系方式,以备不时只需。 卒中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反应迟钝、感觉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失去平衡、步行困难、单眼、双眼视物模糊或向一侧凝视、缺乏平衡感、吞咽困难、言语困难(包括言语模糊、不能找到合适的单词表达或理解其他人的言语含义)、意识障碍或抽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如果您认为自己或家人患有卒中,请立即联系急救救援服务。如果正在服药,请将相关药物同您一起带到医院。 四、我如何判断自己或家人是否有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何能避免延误诊治? 具有上述卒中的常见症状。如怀疑自己或家人有卒中,推荐您使用简便的“FAST”评分系统自行评估。如果三项之一有阳性表现,发生卒中的可能性是72%!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急救人员将会给您提供更多更完善的评估(FAST评分附在封底)。 为避免延误卒中的诊治,我们平时可通过媒体、医院和社区保健中心等进行健康教育学习和掌握卒中的相关常识,多同有卒中体验的亲戚朋友交流心得,使用FAST评分尽快识别脑卒中并第一时间通知医院急救。如果怀疑自己或家人患有脑卒中,千万不要忽视病情或将已有的症状合理化,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到有条件进行溶栓治疗和相关检查的医院诊治。 五、如果发生卒中,当被急送到医院后,会接受怎样的诊疗? 卒中患者被急送到医院后,即转入急诊科,之后会被送入卒中单元(Stroke Unit)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卒中单元是由卒中专业治疗医生和护理专家组成,能为患者提供规范的卒中治疗和护理,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脑部功能,减少卒中对脑部的损害,治疗和预防并发症,保护患者生命。 六、如果发生卒中,当被急送到医院后会接受哪些检查? 经医师诊治,被疑诊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将进行紧急头部的医学影像学检查,以帮助鉴别卒中的类型和找出可能致病的原因,还有的影像学检查是用于检测患者的脑血流供给情况。应用于卒中患者常见的急诊医学影像学检查有:(1)头部CT扫描:CT检查能帮助鉴别卒中的类型(如缺血性卒中或者出血性卒中)和卒中的严重程度;(2)头部MRI扫描:MRI可提供更加详尽和清晰的脑部影像学图片,对于某些类型的卒中可取代CT扫描,或者进一步明确CT检查是否正确;(3)其他检查有:血液检查、胸片、心电图、多普勒超声检查等。 七、如果患有卒中,我们将会接受怎样的治疗和护理? 卒中的治疗方式取决于:1、卒中的类型;2、你是否还有其他临床症状;3、头部CT检查的结果。 如果患有缺血性性卒中,患者将直接使用哪些药物? 溶栓药物——如果排除禁忌症,患者将会在溶栓时间窗3小时之内给予溶栓药物。如果超出该时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经专科医师决策是否仍采取溶栓。溶栓治疗是目前唯一同时经过多国权威研究论证推荐的最佳治疗方式,能有效减少卒中对脑部的损害,恢复脑功能。所以,发现卒中后尽早到有溶栓条件的医院就医,如无溶栓紧急,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对脑卒中的预后至关重要。患者在卒中后48小时内将被立刻被给予阿司匹林,并连续服用14天。之后,患者将终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如果卒中患者有吞咽功能障碍该怎么办? 医疗专业人士在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后,将决定患者暂时是否能够自己饮水或进食,以免患者因呛咳、误吸等导致生命危险。如果病情不允许饮水或进食,医疗专业人士将会在患者手上建立静脉通路,补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如果吞咽功能障碍的症状持续存在,医疗专业人士将会为患者留置胃管(一种通过鼻腔连接胃部的医用导管),将营养物质通过胃管导入胃肠道中,也可以通过静脉或胃管途径给予药物治疗。当病情改善后,可撤出胃管。 卒中患者将会接受怎样的护理? 患者发生卒中后,医疗专业人士将会密切注意患者的身体姿势,帮助患者翻身、在床边适当活动,保护患者肢体,减少褥疮、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进行有益于提早恢复功能的康复锻炼。 八、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两种。年龄、性别、种族和家族遗传性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危险性也持续增加,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饮食营养不合理、药物滥用等。 九、有何方法能有效帮助我和家人防止卒中再发? 对于脑卒中患者更需加强控制卒中的危险因素; (1)密切监控血压,卒中急性期过后,如能耐受,最好将血压降至<140/90mmHg;抗高血压治疗可帮助卒中患者降低血压水平和减少心力衰竭、心跳骤停和卒中发展的危险因素。即使血压不是很高,卒中患者也有可能接受抗高血压治疗的预防措施。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密切注意血压波动,必要时请医生帮助调整降压药的使用。最常用的用于轻度高血压的降压药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噻嗪类利尿剂。你也有可能需要服用其他种类的药物,这里我们不一一列出了,其中部分药物是需要终身服用的。如有不明,请及时咨询医疗专业人士。 (2)抗血小板治疗:在发生缺血性卒中后,大多数患者将会使用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抗血小板治疗能保护血细胞,防止粘连成团,形成血栓。是否服用该药和服药的具体剂量取决于您的个体情况、是否过敏和副反应等。卒中患者根据医生建议,可能将被给予:小积累的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潘生丁)缓释剂,或氯吡格雷(波利维),或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不推荐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作为预防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长程治疗方案; (3)抗凝治疗:如果患有心脏疾病(如房颤)或者曾经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将可能接受抗凝治疗(如华法令),该治疗方案可帮助您减少因血栓栓塞而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同时,针对心脏病的病因处理原发疾病,并积极对症治疗; (4)调节血脂: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外,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可帮助您降低血脂水平。血脂长年升高可阻塞动脉血管,导致卒中。其中的两个最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通过减少冠心病发生危险而间接降低心脏源性栓塞的再发危险。 (5)运动:适当的进行体育活动是有益的。在身体和精神上,患者和家人都会感到受益颇多。同时,能减少发生心脏疾病和卒中的危险因素。采用何种运动和运动量取决于自身的身体状况和个人能力。推荐一天至少需要运动30分钟,但并不要求一次性完成。可将其划分成三次,每次10分钟或者划分为两次完成,每次15分钟。可向专业医务人员咨询采用何种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最适合。 (6)即使服用了预防和治疗卒中的相关药物,您同时需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帮助您减少卒中和再发卒中的危险因素。生活习惯的改变包括:少食富含饱和脂肪的食物(如奶油制品和肥肉)、一周内吃两份鱼肉、限制盐分的摄入(每天少于六克)、多吃蔬菜(每天400-500克,种类丰富,搭配适当)和水果(每天100克),没有证据显示,每天口服维他命能帮助预防卒中)、少吃糖类和甜食、保持良好的体重、戒烟、减少饮酒,将饮酒量控制住最低的推荐量(男性<20-30克/日,女性15-20克/日),适当运动,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 十、有何方法能有效帮助我和家人预防卒中? 预防脑卒中从我做起:(1)了解自己的血压:如有高血压病史,请经常测量并控制好血压,一旦确诊为高血压病后,即应开始非药物治疗或遵医嘱药物治疗,并要持之以恒,及时调整药物;(2)定期体检:40岁以上的人定期体检是非常必要的保健措施,一年一次为宜,了解心脏、血糖、血脂水平,发现异常及时治疗;(3)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适当运动、规范作息、劳逸结合、合理膳食等,多吃含蛋白质、纤维素较高的食物、蔬菜和水果等,少吃盐和高脂饮食;(4)克服不良习惯:建议戒烟,适度饮酒。 十一、发生卒中后,外科手术治疗是否适合我? 并不是所有的卒中病人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您需要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血流和血管情况。如果卒中原因是颈动脉狭窄造成的,医生会为您评估是否有手术指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将为您去除颈部血管过多的脂肪沉积,减少狭窄和发生或者再发卒中的危险因素。手术前,专业外科医生会充分考虑您全身的健康状况,评估是否已发生其他类型的卒中。手术将在您身体情况能经受手术的情况下尽快进行。最佳的手术时间是卒中内两周进行。即使是老年病人,也可以考虑该治疗方案。 如发生出血性卒中,内、外科医师均会为您评估是否有手术指针,为您推荐最佳的治疗方式。 十二、怎样能获得更多健康教育信息和帮助? 当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大型医院、大学医学院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会为广大社区军民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派发相关健康教育资料,媒体也会播出健康教育相关节目,也可通过互联网访问各地健康教育资源网站,获得您所需要的信息。 推荐使用FAST评估方法,尽早识别自己或家人是否患有卒中,及时治疗可拯救卒中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F(Face):您(他)是否能够微笑?是否感觉一侧面部无力或者麻木? A(Arm):您(他)能顺利举起双手吗?是否感觉一只手没有力气或根本无法抬起? S(Speech):您(他)能流利对答吗?是否说话困难或言语含糊不清? T(Time):如果上述三项有一项存在,请您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时间就是生命,少一分延误,多一分康复!请立即把患者送入有溶栓治疗经验,有条件和能力为患者进行诊疗的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