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武汉黄陂区的75岁陈太婆,因“行动迟缓伴反应迟钝2月”入住武汉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内科医生初步诊断:帕金森综合征、2型糖尿病、老年痴呆?入院查发现患者血钙升高,请甲乳外科李利主任会诊,建议查甲状旁腺激素及颈部彩超。检查完后结合病情,诊断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肿瘤、高钙血症。予以药物治疗降低患者血钙,同时积极完善术前检查及准备。2天后在全麻下行甲状旁腺肿瘤切除术,术后当天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即恢复正常。术后第一天查房时,太婆精神很好。太婆问医生及家属,“我是怎么来医院的?”患者患病时连自己怎么来医院的都不清楚了。现在手术后,患者神志清楚,不糊涂了。术后5天患者顺利康复出院。一个月后来医院复诊,患者精气神都不错,行动自如。“痴呆”通过手术治好了。太神奇了!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由自主分泌甲状旁腺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病症,是位于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之后的第三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但此疾病常常容易被忽视及误诊。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可出现反复的肾结石、骨质疏松、骨折等。还有很多原本以为无症状型的患者,都曾有神经系统症状(疲劳、抑郁、失忆等)。有以上病症的患者,要考虑甲状腺旁腺疾病可能。这是甲状腺外科诊治的范围,建议到甲状腺外科就诊,进行确诊或排除。若诊断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治疗可以快捷、彻底地治愈此疾病。
家住汉口的53岁鲁女士,是一名“资深”的泌尿系结石患者,深受泌尿系结石病痛的困扰。她曾经多次在外院就诊及手术治疗,经历了不少的病痛,也花了不少的医疗费。今年7月中旬,她因“左侧腰痛一周”,自己非常有经验,多半是泌尿系结石发作了。这次鲁女士急诊来武汉市第六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及治疗。经泌尿科检查,发现患者左肾积水、双肾结石、左侧输尿管中段结石。遂在我院泌尿外科行微创手术治疗(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等),成功手术治疗。在住院治疗期间,细心的泌尿外科马礼坤医生发现患者血钙偏高一点,查了甲状旁腺激素也是轻度偏高的。马医生请甲乳外科李利副主任会诊,经查看病史、追问病史、体检,给患者下诊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肿瘤、高钙血症、泌尿系结石。李利分析患者病情,认为患者反复的泌尿系结石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密切相关。鲁女士跟家人商量后,于7月下旬主动找到李利副主任,要求尽早彻底解决“反复多次泌尿系结石”的病根。李利副主任跟她安排了手术,不到1小时成功切除患者的左下甲状旁腺肿瘤,术中甲状旁腺激素恢复了正常。术后血钙降至正常。术后病检证实为甲状旁腺腺瘤。术后4-5天患者顺利康复出院。鲁女士及丈夫非常感谢泌尿外科的马礼坤医生、甲乳外科的李利副主任,感慨道“多年的泌尿系结石的病根终于在六医院解决了。”多次发作泌尿系结石,病因一定要想到是否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引起。准确地找到病根,手术治疗效果立竿见影。
最近几个月,家住汉口的88岁曹太婆经常便秘。太婆及家属找了多个医生看病,医生开处通便的药物治疗。太婆的便秘稍微有好转,但时有发生。一个月前曹太婆因“便秘加重,腹胀难受4天”入院武汉市第六医院(武汉市第二老年病医院)综合科诊治。入院常规检查,太婆的血钙明显偏高。经甲乳外科会诊,建议查甲状旁腺激素及颈部(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彩超检查。甲乳外科李利副主任查看病人,发现患者颈前(甲状腺左叶及峡部)可触及直径约6cm质韧肿块,气管明显受压右偏。追问太婆病史,太婆吃饭吞咽食物时有明显梗阻感。太婆去年因骨质疏松出现股骨颈骨折,并进行了手术治疗。李利医生根据太婆病史、体检及检查结果,诊断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肿瘤、高钙血症、甲状腺结节、骨质疏松、肾结石。虽然太婆的年龄大,基础疾病较多(高血压病、冠心病等),麻醉及手术风险高。但是这个病还得靠手术根治。如果不手术治疗,太婆的骨质疏松会加重导致反复骨折、反复的肾结石、动脉钙化加重心血管疾病、便秘等病症无法彻底解决。这将严重影响太婆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李利副主任组织全院专家会诊(心血管内科、麻醉科、ICU、放射影像科、核医学科、超声科等),讨论评估患者身体情况、全身麻醉的风险及手术相关风险及应对措施。综合评估患者可以耐受全身麻醉及手术。完善术前甲状旁腺肿瘤的影像精准定位检查、甲状腺及甲状旁腺肿瘤穿刺细胞学检查,为快捷精准的手术保驾护航。这样也可以明显缩短患者麻醉及手术时间,减少麻醉及手术相关风险。李利副主任跟太婆及家属交流后,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但是因患者高龄及基础疾病,也是担心风险。李利副主任,说曾经多次成功为高龄老年人进行手术及相关治疗,对于老年病人的甲状腺及乳腺肿瘤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治疗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如97岁乳腺癌患者、85岁甲状腺肿瘤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术后康复也很不错。一月前,由李利副主任主刀手术,太婆在全身麻醉下甲状腺左叶肿瘤切除术及右下极甲状旁腺肿瘤切除术。切除甲状旁腺肿瘤约10分钟,术中检查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恢复正常。术后太婆恢复顺利、甲状旁腺激素、血钙均恢复正常。太婆术后精神体力都不错。术后一周顺利康复出院。昨日(2024年8月10日)患者术后满一个月了。太婆和她的儿子一起来医院门诊找李利专家门诊复查。太婆的精神状态很好。因太婆的听力不太好。很多情况是由太婆的儿子说明的。太婆的儿子说,太婆出院回家后的一个月,精神、食欲明显变好,便秘明显缓解,吃饭吞咽食物时没有梗阻感了。太婆及家人都很高兴,并说“感谢遇上了好医生”。虽然太婆高龄(88岁)、基础疾病较多,但是这一次手术非常成功的解决了她的3大问题:吞咽梗阻感、便秘、再次骨折的高危风险。虽然手术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是之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对骨质的破坏还没有完全纠正。李利叮嘱太婆及家属:太婆要抗骨质疏松治疗。期待太婆健康幸福、安度晚年!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在维持机体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碘合成甲状腺激素是人体重要的激素 1. 促进生长发育; 2. 参与脑发育 ——碘被称为“智力元素”;3. 调节新陈代谢; 4. 对其他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如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二、碘缺乏的危害——碘缺乏病1、地方性甲状腺肿2、地方性克汀病(呆小症)3、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4、导致的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等5、严重损害胎儿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三、 碘过量的危害 1、导致甲状腺肿2、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3、诱发或促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发生和发展4、对妊娠妇女产生不良影响,损伤胎儿的甲状腺功能,造成新生儿甲减甲状腺疾病患者补碘指导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限制碘的摄入,尽可能忌用富碘食物和药物)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适当补碘)3. 自身免疫甲状腺炎 (适当限碘,可以食用加碘食盐,但适当限制海带、紫菜、海苔等富碘食物的摄入) 4. 甲状腺结节 (1)甲状腺功能正常者,适碘饮食;(2)甲亢,要限制碘的摄入; (3)补碘与甲状腺癌发病率升高之间的没有相关性;(4)甲状腺癌患者可以正常碘饮食。手术后行放射性碘清甲或清灶治疗,治疗前需要低碘饮食。 5. 妊娠期甲状腺疾病 (1)妊娠妇女补碘要高于非妊娠妇女;(2)食用加碘食盐是最好的方法;(3)自身免疫甲状腺炎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妊娠妇女,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时调整左甲状腺素剂量;(4)妊娠前有甲亢并低碘饮食的患者,在拟妊娠前至少3个月食用加碘食盐,以保证妊娠期充足的碘储备。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时调整抗甲状腺药物的剂量。 甲状腺疾病复杂多样,每种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因此,如何合理、个体化的补碘,应该遵循专业的甲状腺医生的建议。
一、乳腺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的规范治疗,乳腺癌可以治愈或有较好的预后(较长的生存时间)。漏诊或延误诊断及治疗,预后或结局较差。二、如何早期发现、诊断乳腺癌?1、可触及的肿块、酒窝征、橘皮征等——常常已是浸润癌或中晚期乳癌!自检或医生体检——远远不够!2、影像学检查发现不可触及的病灶-——可早期发现乳腺癌⑴乳腺钼靶、彩超、MRI有助于早期发现乳癌。⑵在欧美国家,乳腺钼靶筛查乳癌应用多年,且应用最广泛。目前国内大中城市应用增多,效果显著!(早期发现乳癌及降低乳癌死亡率)三、什么是BI-RADS? BI-RADS(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是1992年由美国放射学会提出并推荐采用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至2003年不仅被应用于指导乳腺X线诊断,也被扩展应用于乳腺超声和MRI诊断。 目的是对乳腺作为一个整体器官的所有影像学正常与异常情况的诊断报告进行规范,使用统一的专业术语、标准的诊断归类及检查程序。四、乳腺X线BI-RADS临床指导意义大㈠、评估是不完全的 0 级: 需要其他影像检查进一步评估或与前片比较。 常在普查情况下应用, 在完全的影像学检查后以及与前片比较后则很少用。推荐的其他影像检查方法包括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特殊投照体位摄影、超声等。㈡、评估是完全的1 级:阴性。无异常发现。2 级:良性发现。 包括钙化的纤维腺瘤 、多发的分泌性钙化、含脂肪的病变(脂性囊肿、脂肪瘤、输乳管囊肿及混合密度的错构瘤) 、乳腺内淋巴结、血管钙化、植入体、有手术史的结构扭曲等等。 3 级:可能是良性发现,建议短期随访。有很高的良性可能性, 期望此病变在短期(小于1 年, 一般为6 个月) 随访中稳定或缩小来证实判断。 4 级:可疑异常,要考虑活检。 这一级包括了一大类需临床干预的病变, 此类病变无特征性的乳腺癌形态学改变, 但有恶性的可能性, 总的恶性率约为30 %。 5 级: 高度怀疑恶性, 临床应采取适当措施(几乎肯定的恶性)。 这一类病变有高度的恶性可能性。检出恶性的可能性大于等于95 %。形态不规则星芒状边缘的高密度肿块 、段样和线样分布的细小线样和分支状钙化 、不规则星芒状边缘肿块伴多形性钙化均应归在这一级中。6 级:已活检证实为恶性,应采取适当措施。 这一分级用在活检已证实为恶性但还未进行治疗的影像评价上。主要是评价先前活检后的影像改变, 或监测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影像改变 。乳腺影像学检查及报告的规范、准确性相当重要。准确的报告不再是辅助检查,而是主要诊断依据,并为疾病的诊治及复查提供关键指导。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主要作用是合成、储存、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机体代谢。胎儿、幼儿及青少年人体生长发育需要足量的甲状腺激素。因此,甲状腺应该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爱的器官。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甲状腺的关注远远不够,一般单位体检内容不包括甲状腺。甲亢或甲减是常见多发病,往往症状明显,容易就医。但甲状腺结节和早期甲状腺癌也是常见多发病,常常无症状。据国内外资料统计,触诊获得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3%~7%,高分辨率B超检查获得的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20%~76%。甲状腺结节中甲状腺癌的患病率为5%~15%。(2012中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 因此,即使无不适症状,甲状腺的体检也是必要的。特别是甲状腺专科医师的体检及高分辨率B超检查对评估甲状腺结节意义重大(鉴别良恶性),对甲状腺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贡献大。超过90%的甲状腺癌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规范的治疗,预后好,10年甚至20年生存率高(有的高达90%)。附:下述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是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①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②全身放射治疗史;③有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Cowden 综合征、Carney综合征、Werner综合征和Gardner综合征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④男性;⑤结节生长迅速;⑥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并可排除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⑦伴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⑧结节形状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⑨伴颈部淋巴结病理性肿大。 建议在体检时,关心一下自己的甲状腺。首先,由甲状腺专科医生体检(视诊及触诊)甲状腺;然后,再查一下甲状腺功能及做一个甲状腺(或加颈部淋巴结)专科彩超看看。高分辨率彩超检查甲状腺具有以下优点:清晰准确、经济实惠、无放射性。(优于CT、MRI、PET)
乳腺癌是全世界妇女第一位恶性肿瘤,并且发病率每年约以2%的速度递增,全世界每年约有 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北美、北欧是乳腺癌的高发地区,每7~10个妇女中有一人在其一生中会患乳腺癌,其发病率约为亚、非、拉美地区的4倍。近年来新病例数以每年3%~4% 的速度递增,超出全球1至2个百分点。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乳腺癌已经成为妇女第一位恶性肿瘤。一、乳腺癌的致病因素1.激素因素 月经初潮早(初潮年龄<13岁>17岁:2.2倍) 晚育 生殖数量和生殖间隔年份的减少 未哺乳 自然或人工流产 绝经晚(绝经年龄 >55岁 /<45:2倍) 激素替代治疗 避孕药的使用2.遗传因素 一级直系亲属乳腺癌史(相对危险性2~3倍) P53、BRCA 1-2突变3.乳腺良性疾病上皮高度增生或不典型增生4.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 移民到美国的日本妇女及出生于美国的第一代,日本移民中乳腺癌的发病率与当地妇女没有区别 肥胖:脂肪组织中的雌激素增加5.电离辐射斗蓬野照射后二、乳腺癌早期诊断措施基本的三种为自我检查、临床体检和乳腺X线检查。1.乳房自我检查优点是经济、便捷以及对人体无损伤等。应强调对参加乳房自我检查的妇女充分合理的指导,进行乳腺癌基本常识的宣教,包括月经周期对乳房的影响,乳腺癌的临床表现,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意义等等。时间为月经来潮后第9~11天。2.临床体检“肿块”并非诊断乳腺癌必不可少的首要体征。重视局部腺体增厚、乳头溢液和乳头糜烂等表现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乳头轻度回缩、乳房皮肤轻度凹陷以及乳晕轻度水肿等均是有价值的临床表现。3.乳腺X线迄今唯一证实有效的乳腺普查工具,具有操作简便、诊断迅速、图像易于留档和复核等优点。研究证实乳腺X线筛检可以使50~69岁的患者乳腺癌的死亡率下降20-40%,40~49岁的患者乳腺癌死亡率也可降低20%左右。对于50岁以上的妇女乳腺X线检查平均可比对照组早3年以上发现乳腺癌;而对40~49岁妇女也可以平均提早1.7年。年轻妇女乳腺比较致密,X线的诊断敏感性不高,且考虑到乳腺X线可能存在的放射线损害,不宜频繁的检查。故对35岁以下的女性,建议采用其他检查。4.其他4.1乳腺超声由于其在鉴别囊性和实质性乳房肿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乳腺质地比较致密的患者,因而通常用于乳腺X线或体检普查发现的异常病灶的进一步筛检。4.2乳腺核磁共振(MRI)应用造影剂的乳腺核磁共振显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但检查费用昂贵,不适于大规模的人群普查。目前主要适于有乳腺癌家族史或携带乳腺癌相关基因的高危妇女的筛查和乳腺癌治疗前后的评估。4.3乳头溢液筛检对临床摸不到肿块的乳头溢液患者,常用的方法有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乳腺导管造影、和乳腺导管镜检查。4.4细胞/组织学检查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FNA)是一种安全、便捷、微创的病理检查方法,但是它仅能提供细胞学的诊断,无法区分病理上的乳腺原位癌及浸润性癌,也无法对某些细胞形态异常作出明确的判断。空芯针活检和90年代中期出现的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活检,使得诊断的准确性有显著的提高。推广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可以显著降低乳腺癌筛检的成本,并使妇女消除对住院或手术的恐惧而积极的参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工作。手术切除活检:诊断准确,对乳腺良性疾病可起到治疗作用。美国癌症协会(ACS)1997年制定的乳腺癌普查指南年龄范围普查间隔时间X线筛检临床体检自我检查一般妇女18-39岁不建议3年一次1月一次≥ 40岁1年一次1年一次1月一次高危妇女<35岁< p="">不建议4~6月一次1月一次≥35岁1年一次4~6月一次1月一次注释:n 绝经前妇女应选择月经来潮后9-11天(此时乳腺组织受体内激素影响最小);绝经后妇女选择容易记住的日子,如每月的第一天。n 高危妇女是指有明显乳腺癌家族遗传史倾向,一级亲属绝经前患双侧乳腺癌、乳腺癌相关基因(如BRCA1、BRCA2)阳性以及既往有乳腺癌或不典型增生病史的妇女。
乳房疼痛为门诊常见主诉,乳房痛可分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也可以从周期性转变为非周期性。2/3乳房痛为周期性。绝大多数为绝经前妇女,疼痛最常见部位在乳房外侧上方,月经前期症状加重。疼痛性质为胀痛、沉重感和触痛。乳房痛的原因和机理目前仍未完全了解,精神因素和性激素调节看来是其因素。乳房痛需治疗者指疼痛影响日常活动,大多数(85%)病例经检查后排除为癌,此后即疼痛缓解,故疼痛因对乳癌的怀疑消退而好转;选用紧身平坦乳罩24小时佩带可减轻疼痛。绝经后妇女用激素替代治疗可能出现乳房痛,用非甾体止痛药后可迅速好转。如上述措施无效,首选药物为r亚油酸丸6胶囊/d,但奏效慢,需2~4月用药,有70%疗效。二线药物可用达那唑100mg/d自月经14天起至28天,周期使用效果明显,或用三苯氧胺10mg/d自月经结束至下次月经开始,安全,使用2~3周期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