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社交恐惧症社恐了怎么办?社交恐惧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以下是一些针对社交恐惧可能有用的建议:1.认识自己的恐惧:尝试了解自己的恐惧,思考它们是如何影响你的生活的。2.寻求帮助:如果社交恐惧影响到你的生活,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医生或治疗师可以帮助你了解和处理社交恐惧。3.做足准备:对于一些特定的社交场合,可以尝试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提前了解场合的背景、将要见到的人等。4.练习放松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可以帮助你放松身心,减轻紧张情绪。5.参加社交活动:可以逐渐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尝试参加一些感兴趣的社交活动。6.避免过度使用酒精或药物:虽然这些可能会暂时减轻社交恐惧的症状,但长期使用会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更多的伤害。最重要的是要记住,社交恐惧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不要过于自责或感到羞耻。尝试逐步面对自己的恐惧,逐渐克服它们,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迈向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二如何扩大社恐病人的社交圈?扩大社交圈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建议:1.从小圈子开始:先从一些相对较小的社交圈子开始,例如和亲密的朋友、家人多交流,逐渐扩大到和同事、同学等相对陌生的人交流。如有人在家里把外出采购的活全包了,尝试到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都是一种锻炼。2.参加社交活动:可以尝试参加一些小型的社交活动,例如兴趣小组、社区活动等,这些场合可以让你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人。3.练习社交技巧:在参加社交活动之前,可以通过阅读一些社交技巧的书籍或者观看一些社交技巧的视频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4.接受治疗:如果社交恐惧症对你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可以考虑接受专业治疗,例如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心理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社交恐惧。对于严重的关系药物治疗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药物治疗的更有助于缓解社交时的焦虑紧张情绪,有助于上面一些社交训练的实施。5.寻求支持:在扩大社交圈的过程中,可以寻求家人、朋友或社工等人的支持,他们可以为你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建议。最重要的是要记住,扩大社交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要过于急躁或自责。逐渐地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通过练习社交技巧和提高社交能力来逐渐克服社交恐惧,相信自己能够建立更健康、更积极的人际关系。三 社恐和社牛交替出现,当心是双相情感障碍社恐和社牛交替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表现。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情绪的极端波动,包括情绪低落(抑郁)和情绪高涨(躁狂)。这种障碍通常会导致个人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出现明显的变化,例如在躁狂发作期间社交场合表现得过于兴奋、过度活跃、情绪高涨,而在抑郁发作期间则可能表现出社交恐惧、害羞、紧张等症状。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出现了这种交替的情况,建议尽早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治疗双相情感障碍通常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组合,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网络成瘾了,怎么办?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包含以下9个症状:过度沉溺于游戏,网络游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当游戏被停止后出现戒断症状,通常描述为烦躁、焦虑或悲伤,但无药物戒断的躯体症状。对网络游戏产生耐受,需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参与网络游戏。对参与网络游戏难以自控。作为结果,除网络游戏之外,对先前的爱好和娱乐失去兴趣。尽管存在心理社会问题,但仍继续过度参与网络游戏。就参与网络游戏的程度欺骗家人、治疗师或他人。通过参与网络游戏逃避或缓解负性心境。由于参与网络游戏,导致损害或失去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职业机会。如果一个人存在上述症状中的至少5个,那么他可能被诊断为网络游戏障碍。然而,最终诊断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确认。网络游戏障碍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社会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社会心理干预: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动机激励访谈、家庭治疗等。认知行为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治疗师寻找各种方法来矫正患者的想法和信念系统,使成瘾者认识到其成瘾行为背后的心理基础,帮助其识别并修正非适应性认知、重建适应性认知,最后回归现实。动机激励访谈则可以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问题,并激发他们改变行为的意愿和动力。家庭治疗则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患者,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药物治疗:目前没有针对网络游戏障碍具有临床适应症的药物,但患者可能存在精神、躯体等健康问题以及共病,需要药物对症治疗。物理治疗:目前有少量研究对网络游戏障碍患者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等干预,以增强大脑控制功能或降低玩游戏的冲动,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一致性研究。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存在网络游戏障碍,请尽快寻求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
鬼神附体症状是什么症状呢?鬼神附体症状是常见的精神症状之一,常见于癔症和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附体症状和癔症的附体症状还是有一些区别的。精神分裂症的附体症状又叫附体妄想,通常伴随有幻觉及其他妄想。有部分患者是继发于幻觉等症状,比如患者通常会在一个人的时候凭空感觉到有声音在说自己,评论自己,或者命令自己去做事情,这就是幻听,有部分患者感觉全身被控制感等等,继而产生了坚定而顽固的被鬼神附体的妄想或者体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往往会主动告诉我们他听到了有鬼神说话声,感受到了鬼神附在自己的某部位,并坚信不疑,通常都会认为这些“妖魔鬼怪”都是对自己不利的。而癔症的一些附体症状患者通常患者不会主动去诉说的,而是直接表现为“妖魔鬼怪”附体的症状,如模仿鬼神说话,或者借助于鬼神的口吻表达一些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或者模拟鬼神做一些行为,但是需要指出的这些都是患者潜意识里表现出来的东西,患者通常在意识朦胧,意识恍惚,状态出现的,并不是由患者所刻意伪装出来的。 有附体症状,不要迷信,积极治疗。
抑郁症休学在家如何做才能顺利复学并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这是医生和患者母亲之间的对话)患者母亲:你好,董医生,我是之前那个病人的妈妈,我想咨询一下,我女儿上次办了一个复学的手续,9月1号去上学,但是上学后到了6号的时候,她又突然情绪低落了,不高兴,然后这样的情况有两天就过去了,她又正常了,一直到昨天上学他又突然就情绪低落了,才上了四天学,这四天里我观察了她,一号到四号,每天背个小书包也挺开心的。高中学校有晚自习的,我女儿不想上晚自习,她自己要求跟老师请假不上晚自习,我也同意了,就这样晚上五点下课,她也挺高兴的。昨天下午突然请假了,然后晚上他又喝,就跟去年11月份发病一样的。医生:突然出现情绪低落的这种情况,她有没有什么压力呢,会不会是学习方面有潜在的压力?患者母亲:原因我问她了,我说你怎么突然不开心了,她说我也不知道,然后在那里哭,她说这样怎么办,之前没上学,她说我就好好的,怎么一开学了,现在又不受控制了,她就哭,开始有点压力了。她手上也有用手抓的那种痕迹,在学校她也比较孤僻,上课时,有的听得懂,有的听不懂。医生:这样看来她的主要压力是来自于学习的,也有可能人际关系不佳有关。在休学的这一年里她在家里是怎么度过的呢?有没有做一些合理的安排呢?患者母亲:她在家里喜欢玩玩具,有时候打打游戏,有时候到外面走走。从五六月份开始一直到八九月份,情绪都是正常稳定的,与外界交流也可以的,在家里学习的也是比较少的,我们也没有过多的催促她学习这个事,我们想着她情绪能好更重要一些,让她轻松一些也许病会好的更快些。医生:学习这个东西,你如果落下了一些,越不懂就越不想学了,休学的这一年里还是应该在她情绪稳定的时候逐渐的加一些学习内容进去的,比如说高一那部分比较薄弱,可以补习一下,为高二打好基础,其次可以预习一下高二的内容,就不至于复学后会手忙脚乱。患者母亲:她其实还是一个很爱学习很努力的一个孩子,她对自己的要求也高的,也很体贴父母的,就是休学期间我们担心她情绪不好,把学习这个事情松懈了,医生,那现在这个情况我女儿需要住院吗?医生:她如果主要是学习压力这一块引起的话,就是让她住院也作用不大的,在她的学习上家人多鼓励鼓励,尽量把落下的功课赶上去,学习上听不懂的多找老师同学问问,或者听不懂的部分,回到家里再补一下,网上查一下都可以的,因为现在的话就是好多课程,你就是不会的话,可以网上查的;再个家人和她一起可以稍微降低一下学习标准,让她的压力减小一些,这样情绪可能就会好一些。不然的话,你现在就是来住院,你一段时间没去上学,那你到时候功课落下太多了又得休学,这样学习到后面赶起来就更困难了。现在刚开学有些不适应,也是一个正常现象,多鼓励鼓励相信会好起来的。休学后的小建议如下: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刚休学的时候,由于疾病控制不佳,情绪不好,通常需要以修身养性为主,可以看看小说,听听音乐,散散步,做做运动,还要保证好睡眠等等;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休学中期阶段,可以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看看小说,加强锻,锻炼做做运动,适当的做一些学业方面的事情,每天定的任务低一些,并逐渐加强学习任务,;第三个阶段,就是快上学的时候。需要模拟学校的作息一段时间,每天要安排学习任务重一些,以复习旧功课和预习新功课为主,这样的话开学后就很快的能能融入学校生活,减轻入学的一些压力。还有可以约一下自己以前的同班同学,了解一些开学前后的事情,或者学校可能会发生的一些变化,这样的话有开学之后,有几个人聊的来的同学或者玩伴,有助于更好的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最后,LASTBUTNOTLEAST.非常重要的是要坚持服药治疗,上学前及刚开学都不是好的减停药物的时间。如果疗程完成,通常建议在上学两三个月后病情仍稳定的话再考虑逐步减停药物。因为减药物太早的话患者往往会在碰到压力等事件时不适应,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疾病的复发或加重。
近段日子有不少人在网上或者门诊咨询。精神科疾病患者,或者服药精神科药物的患者,能不能打新冠疫苗 ?这也是患者或者家属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通常来说,对于常见的普通疫苗来说 ,精神科疾病不是疫苗的禁忌症 。服用的抗精神药物也不是疫苗的禁忌症 。 通常来说,常用精神药品跟疫苗是没有冲突的。但是考虑到新冠疫苗毕竟是新生事物,是否与精神科药物有冲突,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调查研究数据。理论上是冲突不大的。但从现有的数据来看,尚未发现明显冲突的。我这边有几个服药的抑郁症病人已经打过新冠疫苗了,到目前为止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 精神病人能否打疫苗,我们不妨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 首先,如果在精神疾病的发作期或者不稳定期,是不推荐打新冠疫苗的 。出现一些不良事件,我们没法判断是疾病本身所致,还是和疫苗有关,很难说清楚。通常推荐病情稳后定再考虑。 目前还有很多地方打新冠疫苗的上面都会写慢性病或者长期服药的病人禁用或者慎用。 其次,目前中国的疫情控制还好, 疫苗防新冠持续的时间能持续多久还是未知数,是几个月还是几年,目前也不是非常确定。况且新冠病毒也在不断的变异,给疫苗预防新冠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再次,对于病情稳定的服用精神科药品维持治疗病人,还要综合考虑患者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群的多少决定。如果平日生活或者工作中接触的人比较多,风险高的人群,可以考虑接受注射新冠疫苗的。否则,可以考虑暂缓。比如你有出国计划,又在服用抗抑郁药物,如果当前病情稳定,还是建议注射,毕竟生命高于其他一些东西。 目前最新冠疫苗主要推荐所谓健康的人去打。健康人的概念是相对特殊人群来说的。对于体弱多病者,孕产妇,老人,小孩及长期服药的特殊人群暂时不推荐的。 我们医务人员大多已经完成了新冠疫苗的两针接种,毕竟是高风险职业。 对于患者个人而言,自己要不要打新冠疫苗,需要自己去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后再决定的。 当前对特殊人群不推荐,还有个原因和目前疫苗的产能跟不上有关,据报道部分地区疫苗紧张。随着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进一步确认,及群体免疫的需求,后续可能会针对特殊人群进一步放开。毕竟老年人,孩子,大多数的慢性病都不是疫苗的绝对禁忌症。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迅猛之势,降临我神州大地。这次疫情来势汹汹,蔓延迅速,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疫情悄然发生,发展又让人猝不及防。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全国打响,为生命接力,医护人员星夜驰援;与病毒赛跑,救助物资日夜兼程。面对肆虐的疫情,人们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担忧、焦虑、恐慌情绪肆意蔓延,侵扰着人们心理的堤坝,加重了疫情带来的伤害。保持平常心,加强个人防护,配合落实政府的隔离措施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言归正传,面对疫情肆虐,如果自己过度焦虑,反复担心怎么办? 首先,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最突出的情绪变化是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染病,甚至整日坐立不安;或者责怪患者或其他人;过分关注自身状况变化,对身体出现的任何变化或不适都感到惊慌失措,甚至继发性地出现心慌气短、头晕乏力等躯体“症状”,严重时可以表现为“濒死感”等而被送去急诊。情绪问题如果持续发展未得到解决,可能出现较为持久的“疑病”表现,认为自己已经患上某种疾病(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情绪也更加低落,日常兴致减退,严重者可达到抑郁障碍的程度;部分密切接触者会认为这种疾病无药可治,或者担心自己传染给子女,没尽到保护责任,或者害怕隔离解除后不被大众接受等,而出现消极自杀念头或行为;也有的可能表现为急躁易怒。随着自己担心的“被感染”问题得到排除或者彻底解决,绝大多数人的情绪困扰都会自动消失。极少数人会持续存在焦虑抑郁等症状。其实这些都是大众正常的情绪反应,最好的应对策略是去接纳我们的焦虑、恐惧和愤怒等情绪,这些情绪是人的本能反应,是我们在面对压力/危险时的正常反应,况且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警觉水平,有利于我们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如果焦虑、恐惧超过一定水平,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那我们可能需要进行情绪调节。 在病毒肆虐的特殊时期,因为对疾病的不确定,对健康的担忧,对死亡的恐惧,会有各种各样的负性情绪反应都会出现,那么如何来应对这些压力,让自己能更智慧地恢复身体健康? 首先要正常作息,保证饮食和睡眠,保持平常心。 其次觉察自己的内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的爆炸信息激流,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焦虑感和无力感。如果你是一个非常焦虑的人,当前需要的是放下手机,适当地与网络保持距离,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以下的自我对话进行内心的自我觉察和探索:此时此刻,我是什么样的心情?我很担心?我很害怕?我很愤怒?还是我很难过?我很担心,那我是在担心什么?我很害怕,我在害怕什么?如果用一幅画代表我现在的情绪会是什么?如果用一首歌曲又会是什么? 在焦虑抑郁情绪支配下,看待事物的“心态”也会发生扭曲,比如:认知范围变狭窄,容易专注于跟自身担心的“患病”等相关的内容,病急乱投医,相信各种防病“偏方”,甚至迷信,严重者为此钻牛角尖难以自拔,虽多次排除诊断仍不肯相信,到处“求治”;不再关心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事物,过度关注消极后果或者不好的信息;外界发生的任何与其关注点有关的事,都极易令其“对号入座”。(当然也有个别人潜意识里否认危险的存在,认为自己身体好、有抵抗力,不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即使感染了也会扛过去,从而不遵守隔离制度和管理规定,不注意自我防护而到处乱窜。这种意识是不可取的)。 心理脆弱者可能在巨大心理压力下早期出现茫然、发呆等行为抑制反应;在焦虑、疑病情绪支配下可能出现过分清洁、消毒,到处打听疾病相关信息,甚至四处就医等;在抑郁情绪支配下可能出现日常活动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个人生活疏懒等行为抑制表现。也有人因愤怒情绪而抱怨和迁怒他人。极少数人在面对亲友患病的打击下,可能采用饮酒、大量吸烟、胡乱吃药等来消除恐惧感,这些也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可以自我觉察情绪及想法,建立友善的自我对话:我们的焦虑恐惧,很多时候和我们的灾难化想法有关,面对疫情时,我们的生存本能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出现很多闯入性的担忧和联想:“我被传染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了,我会不会出意外?我的家人怎么办?他们也是不是被传染了”等。这个时候也许我们需要去问一问自己:“我的想法符合现实吗?”“如果不符合,那符合现实的想法是什么?支持和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除了我现在想到的可能,还有其他的可能/解释吗?”“如果我的想法符合现实,那这些想法对我有什么影响?是帮助我解决目前的困难还是让我变得更加害怕,让我束手无策,坐卧难安?如果我的朋友处于和我现在一样的处境,我会和他说什么?” 人的想法和信念对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强的暗示作用,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身体更好地恢复健康。 可以做一些保持放松的方法:如果你想使自己保持平静,请使用简单的方式,例如:深呼吸,从1数到4,然后缓慢地呼出气。正念冥想被证实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促进康复。可以每天花点时间练习,回到当下,关注呼吸,将注意力锚定在腹部、鼻腔,或者双脚与地面的接触,进行自然而缓慢的腹式呼吸,疏解压力,改善情绪。具体的步骤:(1)第一步:合上双眼,用一个舒服的姿势平躺或者坐着,轻轻闭上嘴,用鼻子缓缓吸气,心里默念“吸”。吸气的时候不要让胸部感到过度的扩张和压力。(2)第二步:用鼻子缓缓的呼气,心里默念“呼”,呼气的过程不宜过快。(3)第三步:在反复的呼吸过程中,尝试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面,感受气流与鼻腔之间摩擦的感觉、鼻腔内温度的变化。(4)第四步:重复前三步,保持5~15分钟,如果这个过程中注意力无法一直集中到呼吸上,这是很正常的,不必为此勉强或自责。 如果没法自我调节,可以寻求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适当使用一些抗焦虑的药物来舒缓情绪,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本帖将持续更新,将患者最关注的问题尽可能做详细的解答。也欢迎读完后点评,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理想的催眠(助眠)药的标准:1)迅速入睡;2)保持正常睡眠结构;3)无残余效应;4)不影响记忆功能;5)无呼吸抑制作用;6)不与酒精或其他药物相互起作用;7)无依赖现象;8)无戒断效应(反跳、戒断综合征)。无残余效应和不影响记忆功能相当重要,就是不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或者学习。(三个概念需要明确:1)药物依赖性是指对药物的渴求,病人为了谋求服药后的精神效应以及避免断药而产生的痛苦,强制性地长期慢性或周期性地服用。包括精神依赖(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和躯体依赖(physical de-pendence)。2)耐受性(tolerance)是指重复使用某种药物,其应用逐渐减低,如欲得到与用药初期的同等效应,必需加大剂量。3)戒断反应(abstinencereaction)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症候群,其机制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反跳,)二、现实中的睡眠药的种类及不足:治疗失眠的常用药物及分类: 1. 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催眠药物;2. 非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催眠药物;3.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催眠药物;4. H1受体阻滞剂催眠药物;5.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抗惊厥药物等。常见药物包括:▲ 苯二氮类:艾司唑仑、三唑仑、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奥沙西泮▲ 非苯二氮类(首选):唑吡坦、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 选择性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阿戈美拉汀、雷美替胺▲ 选择性H1受体拮抗剂:多虑平、扑尔敏、苯海拉明等三、如何吃药及注意事项服药要和药物的服用后达峰时间及半衰期有关。通常唑吡坦,劳拉西泮、阿普唑仑、地西泮等大多数药物需要睡前半小时服用。右佐匹克隆宜睡前一小时服用。而奥沙西泮达峰浓度慢,需要睡前1.5-2小时服用。目前非苯二氮类在临床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之所以首选非苯二氮类催眠药物,而逐渐少用苯二氮类药物,原因在于,苯二氮类药物非选择性拮抗GABA-A复合受体,同时具有镇静、肌松和抗痉挛作用,可改变睡眠结构,造成日间困倦、认知和精神运动损害、失眠反弹及戒断综合征,长期大量使用可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且风险越来越明显。反跳性失眠与戒断综合征不同:前者指突然停药后,失眠症状较未用药时更重;而戒断综合征指停药后,失眠症状与之前相仿。此外,苯二氮类药物的耐药性也值得关注,如阿普唑仑用于失眠时的耐受现象即较为常见。事实上,阿普唑仑被推荐用于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治疗,其助眠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很强,势必会影响患者白天的觉醒水平。抗抑郁药治疗前三个月,鉴于SSRI、SNRI起效较慢,且对游离的焦虑控制效果欠佳,联用苯二氮有助于控制焦虑症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抗抑郁药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体现在量表相关条目的改善上,但很多患者仍存在焦虑感;一旦联用苯二氮类药物,焦虑感可迅速得到缓解。抗抑郁药逐渐起效后,苯二氮类药物应逐渐减停,注意减量的速度要比较慢的。四、如何提高苯二氮类药物停药成功率?苯二氮减药过程中出现的戒断症状和反跳性焦虑是导致减药失败的常见原因。缓慢减药可缓解减药过程中的一些症状,但许多患者在减药期间仍感到十分痛苦,这就突出了加用辅助药物治疗以帮助患者成功停药的意义。就目前数据而言,褪黑素和卡马西平拥有一定的随机双盲支持证据,但卡马西平虽然出现在指南中,但实际使用可能很少;帕罗西汀、普瑞巴林、丙米嗪、氟马西尼和奥卡西平有一定的实验数据,但并非随机双盲研究;丁螺环酮、曲唑酮和丙戊酸钠的研究提示其不能缓解苯二氮类药物的戒断症状。五、催眠药物的选择半衰期<6小时的短效药物(如三唑仑、扎来普隆)维持睡眠不充分,患者容易早醒及夜间觉醒;半衰期>6小时的中长效药物(如艾司唑仑、替马西泮)更易出现残留效应,造成患者次日功能损害。催眠药物的最佳药动学特征包括:达峰时间≤1小时,药物可快速吸收,快速诱导睡眠;半衰期>3小时,药物可整夜占据受体,充分维持睡眠;半衰期小于7小时,药物可快速清除,无次日功能损害。目前来看,右佐匹克隆达峰时间≈1小时,半衰期≈6小时,比较符合最佳药动学特征;标准睡眠时间为7个半小时,其中半个小时入睡,6个小时半衰期,1个小时排泄药物,符合睡眠需求。药物对驾驶能力的影响:1)剂量加倍会维持更长时间的血药水平,从而增加驾驶障碍的可能性。2) 药物摄入越接近驾驶时间,损伤概率越大。睡前服用佐匹克隆7.5mg,可能会损害早晨的驾驶功能,但不会影响下午的驾驶功能。半夜服用的药物比早睡药物更容易损害早晨驾驶功能。3)长效和中效药物(即>6小时)睡前服用临床剂量会导致第二天早晨残留血药水平较高。服用固定剂量后,早晨仅唑吡坦(半衰期3-4小时)和扎来普隆(半衰期1小时)没有驾驶障碍。 此外,由于每个人的基因不同,对药物代谢及反应不同,用药时还要注意个体差异,个性化用药
疑病症、躯体化障碍、疾病焦虑障碍,这三个概念当中,哪个概念患者更容易接受呢?先分别看看相关概念吧。疑病症又称疑病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关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其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有的病人确实某些躯体疾病,但不能切解释患者所述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优势观念。多数患者伴焦虑与抑郁情绪。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甚至毫无根据)的疑虑或先占观念(又称躯体变形障碍)也属于本症。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尽一致,有的主要表现为疑病性不适感,常半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有的疑病观念突出,而躯体不适或心境变化不显著。有的怀疑的疾病较模糊或较广泛,有的则较单一或具体。不管何种情况,患者的疑病观念从未达到荒谬、妄想的程度。患者大多知道患病的证据不充分,因而希望通过反复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要求治疗。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又称Briquet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成的躯体不适症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和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久已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患者的症状可以跨系统出现,如有位患者感到有股热气从小腹部上冲,到腹部、胸部直接到喉咙,检查也没问题。多在30岁以前起病,女性多见,病程至少2年以上。常见症状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疼痛:为常见症状。部分涉及广泛,可以是头、颈、胸、腹、四肢等,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一般不很强烈,与情绪状况有关,情绪好时可能不痛或减轻。可发生于月经期、性交和排尿时。2)胃肠道症状:为常见症状。可表现嗳气、返酸、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复泻等多种症状。有的病人可对某些事物感到特别不适。3、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有尿频、排尿困难;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性冷淡、勃起或射精障碍;月经紊乱、经血过多;阴道分泌物异常等。4、呼吸、循环系统:如气短、胸闷、心慌、心悸、胸部胀痛,喘不上气等。5、假性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的有共济失调、肢体瘫痪或无力、吞咽困难或咽部梗阻感、失明、失聪、皮肤感觉缺失、抽搐等。疾病焦虑障碍,这个概念只有DSM-V这个诊断系统中提到,目前临床尚未广泛使用,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患者过度担心自己患有某种疾病,通常为很严重的疾病或者很难治疗的疾病,并因此焦虑不已。这三个概念当中,最不被接受的就是疑病症。病人及家属按字面意思理解。家属认为“疑病就是患者怀疑自己有病,实际上没病”,很容易这样安慰病人“你想多了,不要这样担心,不要这样想”,患者感到自己不被理解,存在痛苦心情。患者认为,“疑病就是怀疑自己有病,实际上没病”,病人容易产生“我这么痛苦,我没病,难道我装病”等不良情绪。更要命的是诊断疑病症之后,有很多患者及家属不愿意在精神科进一步诊治,认为“想通”就好了。躯体形势障碍或者躯体化障碍,这些概念比较学术化,患者通常难以理解,接受度一般,但临床诊断使用的比较多。尚未广泛使用的“疾病焦虑障碍”这一概念,给病人解释时发现患者接受度比较高。患者会承认自己有过度担心的情况,自己的确太担心生某种疾病了,也愿意接受抗焦虑治疗。此外,还有一个概念,叫做疑病妄想,不能和前面的症状混淆。疑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验证都不能纠正其歪曲的信念,这种情况被称为疑病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更年期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对自己生某种疾病的坚信程度远远高于疑病症,就是坚信自己得了某种疾病,同时可以伴有其他荒诞的思维内容,可资鉴别。
有位姓徐的大妈得了十几年的毛病,就是自己感觉到胸腔里面发热,下肢发冷,痛苦异常,曾经就诊过很多综合性医院,作了很多的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CT等,也查过血液指标,都没有发现太大问题,吃过许多西药,没有明显效果。也看过很多中医,吃过很多中药,效果也不佳,经常自己上山去采集一些“凉药”,自己煎服,效果也不明显。徐大妈经常因此担心不已,经常茶饭不思,夜不能眠,有消极厌世想法。综合医院推荐看精神科,患者家人带患者到抑郁症门诊就诊。患者勉强答应来看,很不配合,不承认自己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经过综合测评,医生诊断为:1.躯体形式障碍 2.混合型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以试试看的态度,吃了两周的药。复诊时患者诉已经好多了,睡眠好了,烦躁情绪也缓解了不少,发热的感觉也好了不少。后面继续治疗,半年后症状基本消失,一直维持治疗,也成了我的忠粉,非我不看。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董介正徐大妈这种情况为什么仪器检查、抽血化验查不出问题?吃了那么多中西药都无效呢?为什么唯独精神科治疗有效呢?什么是躯体形势障碍,请了解一下。科学定义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不适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因这些不适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也就是查不出病,或者查出的疾病不严重,不足以解释患者的痛苦,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这些躯体症状被认为是心理冲突和个性倾向所致,但对病人来说,即使症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患者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或睡眠问题。这类病人最初多就诊于内、外各科,精神科医生所遇到的往往是具体多年的就诊经历、大量临床检查资料、用过多种药物甚至外科手术效果不佳的病例。由于目前同科医生对此类病人,识别率较低,故常常造成对此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延误,并由此造成巨大的医药费资源浪费。因此,提高当代各科医生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识别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躯体形式障碍包括躯体化障碍、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躯体形式的自主功能紊乱,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等多种形式。本病女性多见,起病年龄多在30岁以前。由于各国诊断标准的不同,缺乏可比较的流行病学资料。有关躯体形式障碍的预后,少有系统的观察报告。一般认为,有明显精神诱发因素、急性起病者预后良好。若起病缓慢、病程持续2年以上者,预后较差。症状体征(一)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又称Briquet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成的躯体不适症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和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久已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患者的症状可以跨系统出现,如有位患者感到有股热气从小腹部上冲,到腹部、胸部直接到喉咙,检查也没问题。多在30岁以前起病,女性多见,病程至少2年以上。常见症状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疼痛为常见症状。部分涉及广泛,可以是头、颈、胸、腹、四肢等,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一般不很强烈,与情绪状况有关,情绪好时可能不痛或减轻。可发生于月经期、性交和排尿时。2、胃肠道症状为常见症状。可表现嗳气、返酸、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复泻等多种症状。有的病人可对某些事物感到特别不适。3、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有尿频、排尿困难;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性冷淡、勃起或射精障碍;月经紊乱、经血过多;阴道分泌物异常等。4、呼吸、循环系统如气短、胸闷、心慌、心悸、胸部胀痛,喘不上气等。5、假性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的有共济失调、肢体瘫痪或无力、吞咽困难或咽部梗阻感、失明、失聪、皮肤感觉缺失、抽搐等。(二)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常诉述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症状具有多变性,其临床表现类似躯体化障碍,但构成躯体化障碍的典型性不够,其症状涉及的部位不如躯体化障碍广泛,也不那么丰富。病程在半年以上,但不足2年。(三)疑病症又称疑病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关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其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有的病人确实某些躯体疾病,但不能切解释患者所述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优势观念。多数患者伴焦虑与抑郁情绪。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甚至毫无根据)的疑虑或先占观念(又称躯体变形障碍)也属于本症。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尽一致,有的主要表现为疑病性不适感,常半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有的疑病观念突出,而躯体不适或心境变化不显著。有的怀疑的疾病较模糊或较广泛,有的则较单一或具体。不管何种情况,患者的疑病观念从未达到荒谬、妄想的程度。患者大多知道患病的证据不充分,因而希望通过反复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要求治疗。(四)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而严重的疼痛,患者常感到痛苦,社会功能受损。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疼痛的发生,医学检查不能发现疼痛部位有相应的器质性变化。病程常迁延,持续6个月以上。常见的疼痛部位是头痛、非典型面部痛苦、腰背痛和慢性的盆腔痛,疼痛可位于体表、深部组织或内脏器官,性质可为钝痛、胀痛、酸痛或锐痛。发病高峰年龄为30岁-50岁,女性多见。患者常以疼痛为主诉说无反复就医,服用多种药物,有的甚至导致镇静止痛药物依赖,并伴有焦虑、抑郁和失眠。疾病病因1、遗传由有一些研究认为躯体形式障碍与遗传易患素质有关。但就目前的资料,尚不能做出遗传因素对此类疾病影响力度的结论。2、个性特征不少研究表现,这类患者多具有敏感多疑、固执、对健康过渡关心的神经质个性特征。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及其相关事件上,导致感觉阈值降低,增加了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易于产生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3、神经生理有人认为,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存在脑干网状况结构滤过功能障碍。个体一般不能感受人体内脏器官的正常活动,因为它们在网状结构或边缘系统等整合机构中被滤掉了。以保证个体将注意力指向外界,而不为体内各种生理活动所纷扰。一旦滤过功能失调,患者的内激感增强,各种生理变化信息不断被感受,久而久之这些生理变化就可能被患者体会为躯体症状。4、心理社会因素躯体形式障碍父母对疾病的态度、早前与慢性疾病患者生产在一起是发生躯体化障碍的易患因素。躯体化障碍和疑病症成人患者的症状常常是他们儿童期所看到的慢性疾病家属的症状模式。儿童早期的疾病、同年期受到父母过度的照顾和保护或缺乏照顾都有助于成年后躯体化障碍的形成。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躯体症状是个体对自身内部或外部环境害怕的替代,是一种变相的情绪发泄。Parsons(1951)提出了病人角色的概念,强调社会得病人角色的特权、补偿等强化效应,即通过患病,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并取得关心和照顾,又称继发获益。认知作用:由于病人具有敏感、多疑,过于关注自身的人格特点,很多病人会产生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自己患有某种尚未诊断出来的疾病。接着是焦虑的增加和频繁地看医生,这种增加的焦虑导致患者对躯体状况的感知选择性增强,患者能感受到他们心跳、胃肠蠕动。这可能导致一种恶性循环,即选择性感知增强导致患者反复求医、自我监测血压、脉搏、大小便等,一有异常又引发更多的焦虑,而焦虑又可能导致更多的躯体不适。诊断检查(一)诊断凡病人以一种或多种躯体不适症状为主要表现,而医学检查却不能发信相应的器质性病变的证据;或虽然有躯体疾病的存在,但与其症状的严重程度或持续的时间很不相称者,就要考虑到躯体形式障碍的可能。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特征,另外,还要考虑病前个性特征。不同的临床类型虽然各有其相应的突出症状,但在做出各不同亚型诊断时,均需要符合以下躯体形式障碍的总的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2)以躯体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①对躯体症状过分关心(严重性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但不是妄想;②对身体健康过分关心,如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过分关心,但不是妄想。(3)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的阴性结果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顾虑。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躯体形式障碍要求至少2年、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和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要求至少半年以上。)4、排除标准排除其他神经症性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偏执性精神障碍等。(二)鉴别诊断1、躯体疾病躯体形式障碍有些躯体疾病在早期可能难以找到客观的医学证据,因此,各类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要求病程至少要3个月以上,有的甚至要求2年以上,以便自然排除各类躯体疾病所引起的躯体不适。临床上,对年龄超过40岁而首次表现躯体不适为主要症状者,一定要谨慎,不要根据病人有心理诱因、初步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有一定的暗示性等就轻易做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而要仔细观察,以免误诊、误治。2、抑郁症抑郁症常伴有躯体不适症状,而躯体形式障碍也常伴有抑郁情绪。鉴别时一方要考虑症状发生的先后;另一方面,要分析症状的特性。如为重性抑郁,尚有一些生物学方面的症状,如早醒、晨重夜轻的节律改变,体重减轻及精神运动迟滞、自罪自责,自杀言行等症状,求治心情也不如躯体形式障碍者强烈而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等可资鉴别。3、精神分裂症早期可有疑病症状,但其内容多离奇、不固定,有思维障碍和常见的幻觉和妄想,患者并不积极求治,可资鉴别。4、其他神经症各种神经症均可出现躯体不适或疑病症状,但这些症状均系继发性的,也不是主要的临床相。治疗方案(一)治疗时应注意的问题1、重视医患关系治疗开始时要重视医患关系的建立。要以耐心、同情、接纳的态度对待病人的痛苦和诉述,理解他的确是有病,而不都是“想象的问题”或“装病”。因为,多数病人有过漫长的求医经历,其症状和痛苦可能层被其他医生否定过。事实上,确有不少病人是带着被其他医生否定后的愤怒心情前来再次就诊,甚至责骂其他医生查不出自己的病及责怪家属不理解。2、重视早期的医学评估对于这类病人的处理,早期阶段应做彻底的医学评估和适当的检查,医生应对检查的结果给予清楚的报告并给予口头的补充说明。如果轻率地要求病人去看精神科医生,只可能引起病人的反感。治疗可以从药物开始,但要重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评估。3、尽早引入心理社会因素致病的话题一旦确诊为躯体形式障碍,医生应尽可能早地选择适当的时机向病人提出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关系问题的讨论。要鼓励病人把他们的疾病看成是涉及躯体、情绪和社会方面的疾病。4、给予适当的解释、保证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给予解释和保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保证应在适当的时机给予,不能在各项检查之前和病人未能适当诉述他们的苦恼之前就轻易做出。5、适当控制病人的要求和处理措施医生要避免承诺安排过多的检查,以免强化病人的疾病行为。医生可以定期约见病人,提供必要的检查但不能太频繁,这样一分析可以避免误诊,另一方面可减轻病人的焦虑。要对病人的家庭成员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教育,因为家庭成员也可能强化病人的疾病行为。(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主要治疗形式,其目的在于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之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接触或减轻精神因素的影响,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健康状态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疗有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与认知治疗有关章节及有关专著。(三)药物治疗可用苯二氮桌类、三环抗类抑郁剂、SSRIs以及对症处理的镇痛药、镇静药等,部分患者使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有助于缓解不合理的担心和顾虑。用药时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应向病人说明可能的副作用及起效的时间以增加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心理治疗(1)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病人解释、指导、疏通,令其了解疾病症状有关的知识,对于缓解情绪症状、增强治疗信心有效。(2)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帮助病人探究并领悟症状背后的内在心理冲突,对于症状的彻底缓解有效。(3)认知治疗:对于疑病观念明显且有疑病性格的病人,予以认识矫正治疗,有远期疗效。
近期,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产后抑郁的就诊人次明显增加。这是最近门诊来的几位产后妈妈的部分有代表性的谈话内容,看了你可能会吃惊的。1.“孩子哭一下我就特别烦躁,真想拿起枕头把他的嘴巴......我意识到这种想法不对,所以我就打自己的脸”2.“不知道为什么,生完宝宝后,我就特别的烦躁,看什么都不顺眼,无缘无故地想发脾气,有时还会感到悲伤,控制不了要哭”,3.“要是有个人贩子带走我家的小孩,我就轻松了,医生,你说我这种想法变态不”,“前面看到有报道说,有妈妈抱着孩子一起跳楼,不瞒医生,其实这样的想法我也有过,有过很多次,我静下心来感到恐惧,告诉了家人,他们带我过来看一下”。同时,很多产妇的家人会抱怨脾气太大了,甚至说产妇很是娇气,生完宝宝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格外的挑剔。其实这都是产后抑郁的表现,所以要提醒产妇和家人,一定不能任其这种不良情绪发展,否则会影响到宝宝和产妇的身心健康的,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同时也会危及到家庭关系,加剧家庭矛盾,恶化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甚至让本来美满的婚姻就此画上句号。产后抑郁和普通抑郁的症状大致相同,表现为情绪低落、快感缺乏、悲伤哭泣、担心多虑、烦躁不安、容易因小事发脾气,睡眠减少,严重时失去生活自理和照顾婴儿的能力,悲观绝望、自伤自杀。但产后抑郁也有自己的特点。从时间上来说就是出现在产后,一般在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通常持续两周至半年或者更长时间。据统计,我国产后抑郁发病率高达5.45%~37.14%,但却往往被产妇、家庭乃至全社会所忽视。相关人士呼吁,应提高对产后抑郁的认知水平,破除误区,及时加以科学识别和诊疗。有些以情绪易激惹,发脾气为主要表现的产后抑郁,更加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或者同情,更得不到诊治,通常会被说成“无理取闹”、“没病,看不出来有病”、“小题大做”等。简单的产后抑郁的评估工具: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是应用广泛的产后抑郁自评量表,包括10项内容,根据症状的严重度,每项内容分4级评分(0,1,2,3分),于产后6周进行,完成量表评定约需5min。10个项目分值的总和为总分。总分在12~13者可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性疾病。总分相加≥13分者可诊断为产后抑郁症。指导语:你刚生了孩子,我们想了解一下你的感受,请选择一个最能反映你过去七天感受的答案。1.我感到开心,并能看到事物有趣的一面(1)像以前一样——0分(2)不如以前多——1分(3)明显比以前少——2分(4)完全不能——3分2.我对未来保持乐观态度(1)像以前一样——0分(2)不如以前——1分(3)明显比以前少——2分(4)完全不能——3分3.当事情出错时,我会对自己产生不必要的责备(1)大多数时候这样——3分(2)有时候这样——2分(3)很少这样——1分(4)从不这样——0分4.我无缘无故感到焦虑和担心(1)从来没有——0分(2)偶尔这样——1分(3)有时候这样——2分(4)经常这样——3分5.我无缘无故感到惊慌和害怕(1)经常这样——3分(2)有时候这样——2分(3)偶尔这样——1分(4)从来没有——0分6.很多事情冲着我来,我无法应付(1)大多数时候都是——3分(2)有时候会这样——2分(3)很少这样——1分(4)从不这样——0分7.我很不开心,以至于影响睡眠(1)大多数时候这样——3分(2)有时候这样——2分(3)偶尔这样——1分(4)从不这样——0分8.我感到难过和悲伤(1)大多数时候这样——3分(2)有时候这样——2分(3)偶尔这样——1分(4)从不这样——0分9.我因为心情不好而哭泣(1)大多数时候这样——3分(2)有时候这样——2分(3)偶尔这样——1分(4)从不这样——0分10.我有伤害自己的想法(1)经常这样——3分(2)有时候这样——2分(3)偶尔这样——1分(4)从来没有——0分评分解释得分范围0~30分9分以下:绝大多数情况为正常;9~13分:产后抑郁症的高危人群,建议去综合医院精神科或精神病专科医院检查;13分以上:可考虑为产后抑郁症,建议去综合医院精神科或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下面是从度娘那里获得的产后情绪的调适方法,可以借鉴(小编这方面做的不够,自我批评一下):1.注意心理调适在有了孩子以后,年轻妈妈的价值观会有所改变。抱着坦然的态度接受这一切,有益于帮助产妇摆脱消极情绪。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沉浸在自己的爱好中而忘记烦恼。2.放松自己的情绪产妇在产后应努力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等待着体内激素水平调整,总会形成平衡,而使自己适应新的生活。3.寻求家人帮助产妇要学会寻求丈夫、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尽量让家人明白,不要只顾沉浸在增添新宝贝的快乐中而忽略了产妇的心理变化。请他们多陪自己说说话,及时告诉自己一些育儿的经验。4.正确面对问题如果产妇出现产后抑郁症的症状,要科学地治疗,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类药物,不要轻视抑郁症的危害性。5.保持积极心态孩子是年轻妈妈的希望之源,孩子的健康与幸福是妈妈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你肯定会遇上困难与烦恼,在坏日子时你也要保持好心情,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努力做好每件事。生育和养育是家庭事件而非女性一人的职责,故整个家庭每一个成员须调整自己,共同经历角色转换。6.夫妻相互支持鼓励有了孩子,丈夫会感到压力很大,他们会更勤奋地工作,妻子要理解丈夫;而丈夫也应该理解妻子产后身体的变化与照顾孩子的辛苦,主动分担家务。夫妻之间要相互理解和交流。7.好一个好的睡眠产妇要学会创造各种条件,让自己睡觉。当孩子安然入睡时,产妇不要去洗洗涮涮,而是要抓紧时间闭目养神。8.好环境当产妇从医院回家时,要限制来探望的人,尤其是要关掉电话,为自己创造安静、舒适、卫生的休养环境。9.饮食好产妇要吃营养丰富而又清淡的食物;与此同时,享受被亲人照顾的亲情,在感谢其爱心中,使自己得到心灵的调养。10.适当运动产妇可以带着快乐心情做适量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这能够转移注意力,不再将注意力集中在宝贝或者烦心的事情上,平日多运动,保持快乐的心情可促进体内制造安多芬素,预防忧郁的发生,因为“喜乐的心,乃是良药”。产后抑郁症可以说是孕妇们的杀手,家庭成员要做到了解这个疾病,才能互相体谅,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几发展,才能使家庭变得和睦。如果已经比较严重,对生活、工作等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或者有自罪自责甚至消极想法,还是建议寻求专业医生帮助,必要时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