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经过上海市医学会专家评估、审核,神经移位正中神经、腋神经、桡神经选择性修复术等三个新技术,获批进入上海市医疗机构可开展的新增医疗技术目录(详见:沪医会科评函[2020]1003号)。这三个技术是在神经内显微水平进行精确修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新技术。
臂丛神经损伤后致残严重。用未受损神经移位作为供体修复受损神经的神经移位术是国内外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主要方法,虽然疗效不断提高,仍然有许多难题尚未解决,有待发展新的技术。其中重要的难题是可用的供体神经大都很细小(400-3000根纤维),而且神经纤维的总量远不足以匹配损伤神经纤维数量。臂丛神经包含粗细不等的神经分支,采用细小供体神经移位时,修复细小受体神经的成功率高;而在修复粗大受体神经(如正中神经、桡神经、腋神经,含有神经纤维约6000-20000根)时,由于神经纤维数量上和直径上远不能满足,修复成功率低,这是影响总体疗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提高粗大受体神经的修复成功率是提高总体疗效的重点突破方向。每根粗大受体神经都是有众多分支支配不同功能的运动感觉混合神经,在供体神经有限而不能修复所有功能的情况下,非选择性修复时,会发生供体神经与受体神经的运动-感觉神经的误配或者有限供体分散到粗大受体神经中的非重要功能肌肉的可能,影响到疗效。因此对粗大受体神经中重要功能分支进行精确修复是提高疗效、减少伤残程度的关键。在每根粗大神经的内部,是极其复杂的、不断变化的束丛结构。要在不断变化的复杂束丛中确定性地找出重要功能成分进行精确修复一直是个巨大的技术挑战。 上海华山医院赵新课题组通过对知名粗大神经的内部的显微解剖研究,找到了可以进行选择性精确修复其中主要功能的内部束组丛分布特征,于2001年在国内外首先提出神经移位选择性修复概念(selectiveneurotization)(详见国际权威的骨科专业杂志ClinicalOrthopaedics&RelatedResearch,2001,1(390):244-25),设计并建立了神经移位选择性精确修复正中神经、腋神经、桡神经等粗大受体神经内重要功能束组的方法。2004年在国际最权威的骨科专业杂志美国版JBoneJointSurg(2004;86-A(4):736-42)首先报道了神经移位选择性修复正中神经重要功能束组的显微解剖以及策略和方法,2005年再获该杂志邀请,撰文介绍神经移位选择性修复正中神经技术(2005;87Suppl1(Pt1):122-35)。神经移位选择性精确修复正中神经、腋神经、桡神经技术在华山医院应用于治疗臂丛神经损伤近20年,技术已经成熟完善。2020年神经移位正中神经、腋神经、桡神经选择性修复术三个技术通过上海市医学会评审,进入上海市医疗机构可开展的新增医疗技术目录。神经移位选择性修复正中神经、腋神经、桡神经技术是从比传统大体解剖水平更精细的神经干内部显微解剖水平进行精确修复来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新技术,提高了几个粗大神经修复精确性;同时,因此节省的供体神经可以修复更多功能,进一步降低伤残程度。而且,当臂丛为不全损伤时,粗大神经包含有损伤和未损伤的纤维,既往修复受损部分时难于避免伤及未受损部分,处理困难,而选择性修复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扩大了臂丛损伤可修复的损伤类型,也扩大了精确修复技术可应用的损伤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