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是整个下肢功能的基础,无奈踝关节比膝关节和髋关节的功能更复杂,更精细,如果练习者摸不着门道,可能适得其反。问题是,重复练习怎样的动作,可以最有效率锻炼我们的足踝功能?这套功能锻炼动图就是足踝疾患康复的理论基础。本套动图练习加强了神经肌肉的连接,这些连接负责主导足踝的运动。更具体地说,这套练习可以改进足踝的: 协调 平衡 速度 力量 响应 敏捷一、急性损伤期(损伤后1周内)处理原则:经典的RICE原则二、足踝损伤后期的下肢功能锻练:1.股四头肌锻炼:2.髂胫束锻炼:3.臀肌锻炼:4.小腿后肌群锻炼:5.髋部伸展锻炼:6.小腿伸展-拉伸小腿三头肌锻炼:7.稳定性锻炼--单腿脚趾触摸:8.稳定性锻炼--不稳定表面单腿脚趾触摸:(稳定性练习所需物品)9.稳定性锻炼--单腿旋转:10.稳定性锻炼--单腿提踵:11.稳定性锻炼--单足跃进:12.稳定性锻炼--双足跃进:13.稳定性锻炼--足踝指南针:14.松解小腿后肌群挛缩、粘连或结节:15.足踝矩阵:16.足底肌群及跖腱膜松解:17.足底筋膜伸展锻炼:18.足底筋膜及肌群力量锻炼:19.踝周韧带抗阻力锻炼--内收、外展、跖屈、背屈
先来看图吧这里痛。。。这里肿。。。这里一按就痛。。。这里经常扭伤。。。骨骼图是在这里。。。这就是那个骨突,医学称之为足副舟骨(多余的)做个对比图图A为有副舟骨足的正位X线片,红色圆圈中的骨骼即是副舟骨,图B为正常足的正位X线片,圆圈中则无该骨头;图C为外观上副舟骨的位置,内侧鼓起了一个包,图D正常足外观。言归正传 正常的一只脚有26块骨头,但部分人由于先天发育异常,部分骨骼的骨化中心未能融合,导致原来的骨头上多长了一块,被称为副骨。其中约有10%的人多长了一块副舟骨。正常情况下,维持足弓最重要的胫后肌腱大部分附着在舟骨上,但是当副舟骨存在时,胫后肌腱便舍舟骨而去,转而附着在副舟骨上,导致胫后肌腱相对延长,维持足弓的力量减弱,致使足弓发生塌陷,形成平足。这也就是说,为啥大部分的痛性足副舟骨患友多伴有平足。一,足副舟骨为啥会痛足副舟骨在足部内侧隆起,没有发生肿痛时成为足副舟骨;发生肿痛时为痛性足副舟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足副舟骨综合症。肿痛多为副舟骨与舟骨假关节异常受力导致局部组织和神经炎症改变引起,当长时间站立或走路时,可发生副舟骨疼痛。足副舟骨疼痛是青少年常见足部疾病,尤其对中、小学生来说,疼得严重的不能上体育课,影响正常升学。同时,虽然有副舟骨的人很多都有平足,但是不一定疼痛。副舟骨引起的疼痛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副舟骨引起平足,又会继发胫后肌腱的过度牵拉,肌腱疲劳导致胫后肌腱炎,引发疼痛;2.足部扭伤时,副舟骨与舟骨的稳定的纤维连接受到破坏而出现不稳定,下地负重时,胫后肌腱牵拉副舟骨时,受伤的纤维连结也收到牵拉而引起疼痛。第2种情况最常见,所以很多人足踝扭伤以后,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很快恢复了,但是足内侧长期疼痛,往往就是这个原因。二,足副舟骨的类型,不多说,直接上图3D打印图像模型显示分型图解临床医生常用分型图解重点来了。。。如何预防治疗?一、有足副舟骨,但是没有症状:可以不用治疗,但要穿宽松鞋子,避免引起症状。为预防发生疼痛症状发生或者维持足弓预防平足症,可以应用足弓垫或者足弓袜。足弓垫模型丝袜足弓垫模型(图片来至网络,不做推荐用)二、有足副舟骨,有足内侧轻微肿痛症状: 1,穿宽松的鞋子,减少活动,尤其是踮脚类活动,如跳舞和跑步等; 2,外用消炎止痛膏+口服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 3,可在鞋底加0.3cm厚的纵弓垫加以支持,以减轻疼痛。足弓垫至少使用3个月。 4,也可应用激素局部封闭治疗,但是最多一次到两次。(不推荐)三、有足副舟骨,有足内侧肿痛症状且持续,保守治疗6个月缓解不明显;同时伴有平足症的副舟骨,保守治疗6个月缓解不明显;这是要考虑手术治疗的。手术方案有:1,单纯足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2,有胫后肌腱变性需要合并肌腱转位治疗;3,伴有平足症的同时需要处理平足症病例改变。。。。。。(有点太专业了,只做了解)廷虎医生只能讲到这里了,如果还有疑问,平乐等你,我们平乐畅聊!你的足踝,廷虎医生来关爱!
骨刺表示:这锅我不背,责任不在我,没有骨刺的也痛,咋说?!廷虎医生也觉得跟骨骨刺挺冤,一块认识一下跟痛症吧。 跟痛症又称足跟痛、跟骨痛,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脚后跟)部疼痛症候群,好发于中老年人,但在文献报道中8~80岁的人都可发生,尤其是运动员、女性及肥胖者更为多见。其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可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 常见的病因有: (1)跖腱膜炎:这是跟痛症最常见的病因,占跟痛症的85%。走路时,脚趾背伸,足弓升高,足底的跖筋膜受到反复牵拉刺激,当走路过多超过它的承受能力,将诱发炎症过程,特别是肥胖、运动劳损等情况下容易产生无菌性炎性损伤,尤其是在跟骨附着部,诱发跟痛,导致在跖腱膜的跟骨附着处常有明显的压痛点。(2)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3)跟骨滑囊炎; (4)跟骨高压症; (5)跖神经卡压症等。So为“骨刺”平反:(跖腱膜炎与跟骨刺的关系:临床上有的人无骨刺也痛,有的人有骨刺而不痛,这说明跟骨骨刺本身并不引起症状而是因慢性炎症刺激而引起临床症状。)一、足跖腱膜炎的临床症状: 跟痛症多一侧发病,也可两侧同时发病,患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症状以清晨下床时疼痛最为明显,或者久坐之后走起第一步疼痛最明显,称为“始动痛”,是跟痛症的特征性症状。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可有一定程度缓解。X线可见“骨刺”,但骨刺不一定都在痛侧。在跟骨内侧结节处可有限局性压痛。(痛点)(晨起痛--始动痛)二、如何治疗?1.保守治疗之一康复锻炼: 主动活动—跖腱膜牵拉,主动活动—跟腱牵拉; 被动活动—跖腱膜牵拉,被动活动—跟腱牵拉。2.保守治疗之二消炎镇痛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消炎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注:以上两点如果能坚持4-6周,跟痛症很可能悄然离去)3.保守治疗之三局部封闭:此疗法需谨慎使用,本疗法短期内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多次反复使用时,需注意糖皮质激素导致的副作用很大。4.保守治疗之四局部PRP(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将自体静脉血通过梯度离心后得到的富含血小板的血浆部分,由于该部分含有丰富的生长因子,可用来治疗跟痛症。5.保守治疗之五针刀闭合性手术:针刀在病变部位起到适当的松解病变软组织的作用。经过针刀的松解治疗,一部分跟痛症都可以治愈。6.手术治疗:患者经过3-6个月以上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软组织松解、足底神经松解、跟骨截骨、跟骨骨刺切除及经皮跟骨钻孔减压等。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关节镜下微创治疗。三,如何预防跟痛症?穿用软底鞋或者垫鞋垫预防。宜穿用软底鞋或者垫较舒适的鞋垫,使之上下楼梯、行走及运动保证有一定缓冲,从而保证跟骨不受严重损伤。或穿可适当抬高足跟的鞋子,这样可使足部承重力线前移,减轻足跟受压,减少跟痛症。避免长时间站立、负重。不宜长途跋涉及做剧烈的运动,不宜久负重,这样会使跖腱膜长期受牵拉,脂肪垫受压,减少足跟部保护、加重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跟痛症发生。因此,“爱锻炼,取之有道”成为减少跟痛症的必备保健法宝之一。也许,关于跟痛症你还有许多问题,我这里不能完全涵盖,廷虎医生在平乐等你详聊跟痛症平乐足踝,廷虎医生,关注你的足踝健康!!!
廷虎医生也表示不理解,为啥别人都好的那么快?号外,一块看看崴脚:最常见崴脚的姿势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最常见损伤韧带--距腓前韧带一、崴脚后一定要牢记这个“RICE”四项原则(经典四部曲)RICE原则包括四个步骤,即静卧,冰敷,加压,抬高。“R”指Rest,静止休息,减少活动,韧带损伤,坚持行走会加重韧带的撕裂。“I”指Ice,在24-48小时内使用冰敷疗法,注意不要将冰块直接敷在皮肤上以免冻伤,每次10-20分钟,2小时一次,这样做的目的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出血带来的肿痛。“C”指Compression,扭伤则需要加压包扎,能减轻局部的肿胀防止进一步出血,而不能揉,或者喷红花油等,会加重急性期损伤小血管的出血,导致肿胀疼痛的加重。“E”指Elevation,在睡觉或休息时在脚下垫一个枕头,使患肢高于心脏约10公分左右即可,这样做可以促进血液回流,达到减轻肿胀疼痛的目的。(注:2012 年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建议将目前踝关节损伤治疗的 RICE 原则替换为 POLICE:保护 Protect,适当负重 Optimal loading,冰敷 Ice,加压包扎 Compression,抬高患肢 Elevation。)二、敲黑板!廷虎医生科普一下叭踝关节扭伤的分级:1级:韧带存在拉伸,仅在微观上有韧带纤维的损伤,疼痛轻微。只要能耐受,可以负重;无需夹板支具固定;可行等长收缩练习;如果能耐受可以进行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度练习以及肌力训练。2级:部分韧带纤维断裂,中等程度的疼痛和肿胀,活动度受限,可能存在关节不稳。需要应用夹板或支具进行固定,配合理疗以及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练习。3级:韧带完全断裂,存在明显的肿胀和疼痛,关节不稳定。制动以及康复训练同2 级,但康复时间更长,少数病例需手术治疗。(了解一下,非重点)三、划重点:伤后康复功能锻炼1.抗阻踝外翻:做在床上或凳子上,用皮筋套住两脚,患脚用力外翻,反复做 15 次,休息 30 秒,共做4-6 组,每天 1-2 次;2.抗阻足内翻:姿势同抗阻足外翻,皮筋在远端固定(器械或者其他),用力内翻,数量和要求同抗阻踝外翻。3.抗阻勾脚:以皮筋为阻力,远端固定(器械的地盘甚至是利用床脚),套在脚上,从伸直位尽量用力勾到屈曲位,稍作停顿(停顿一秒左右),慢慢放开,反复做 20 次,休息 30 秒,共做 4-6组,每天 1-2 次;4.抗阻绷脚:以脚踝训练带为阻力,近端固定(手握),套在脚上,从屈曲位尽量用力绷到伸直位,稍作停顿,慢慢放开,反复做 20 次,休息 30 秒,共做 4-6 组,每天 1-2 次。5.平衡练习:站在 平衡软踏上,腿伸直,挺胸抬头,重心尽量往上提,用一条腿的力量控制身体平衡,每次 3-5 分钟,休息 30 秒,共做 2-3 次每组,1-2 组每天。如果力量尚不能保证安全,可以在身旁寻求他人或扶手保护。如果力量很好完成无困难,可以手持重物完成动作或在板垫上做 0-45°半蹲起以增加难度。6.平衡板训练:站在平衡板上,用一条腿的力量尽量控制身体平衡,每次 15-20 转,休息 30 秒,共做 2-3 次每组,1-2 组每天。7.台阶提踵训练:患侧脚掌踩在台阶上,足跟及足弓在台阶以外,从充分勾脚体位用力提踵直到充分绷脚体位,动作标准、数量同方法 1、2,要求尽量在最大行程内完成动作,如果力量有限,可在上肢协助下完成;熟练之后,可手持哑铃负重训练。8.护踝的重要性:脚踝力量恢复之前,所有的户外运动如跑步等最好穿上护具,常见的脚踝护具主要有三种,一种叫弹性绷带护踝,一种叫加压式护踝,最后一种叫套式护踝。这样的损伤---康复过程大约需要2个月左右完成,这是相对科学的过程。那么过程不科学,你的崴脚到康复的时间怎么能不长呢?敲黑板,划重点:损伤累积时间过长(3-6个月),反复发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性崴脚,这可能需要微创的关节镜手术来解决了。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应该用,但篇幅有限啊,廷虎医生在平乐等你详聊,你有故事,我有技术。谢谢关注平乐足踝微信公众,关注廷虎医生。关注平乐足踝,关注足踝健康!谢谢
距骨软骨在哪里?崴脚和距骨软骨能扯上关系?崴脚(踝扭伤)是生活中常见的损伤之一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这小事一桩但是崴脚真的会导致距骨骨软骨损伤(OCD)1,距骨及距骨软骨是啥?踝关节由距骨、胫骨远端、内踝、外踝构成,距骨分为距骨头、颈、体(滑车)、后突(内侧突和外侧突),滑车上被覆白色软骨,软骨下是软骨下骨。(软骨及软骨下骨是“减震器”)↓↓↓↓↓↓↓↓↓↓↓↓↓↓↓↓↓↓↓↓↓↓↓↓↓↓↓↓↓↓↓↓↓↓↓↓↓↓↓↓↓↓↓↓↓↓↓↓↓↓↓↓↓↓↓↓↓↓↓↓(图中白色部分是距骨软骨)2,何为距骨骨软骨损伤及其原因? 距骨骨软骨损伤(OCD)指累及距骨滑车上白色软骨和(或)软骨下骨质的损伤。距骨骨软骨损伤多有扭伤病史,踝关节内翻易导致距骨内侧软骨损伤,外翻易导致外侧骨软骨损伤,内侧损伤多于外侧损伤,男性多于女性,多数患者有踝关节不稳或反复扭伤史。踝关节结构模拟图3,距骨软骨损伤会引起的症状: 患者往往会感到脚踝疼痛、肿胀,尤其是走路时间比较久了,疼痛会更明显。在疾病早期,休息后疼痛感可以缓解,等到疾病发展到后期,连休息时患者也会感到疼痛。这种疼痛并不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剧痛,而是以酸痛为主。极少数患者在脚踝转动时有绞锁感。疼痛神经传导机制疼痛实例分析4,距骨软骨损伤的病理进展(不治疗会怎样?) 距骨骨软骨损伤有自身疾病发展及转归,时间久了还会出现囊变(是一种慢性病变,是指软骨下骨中部分骨质被慢慢吸收,骨组织减少,里面逐渐变成一个空腔)。囊肿发生的机理:首先距骨软骨损伤后,关节液就会渗入到软骨下骨中,软骨下骨中的“积水”越来越多,最后内部就形成了空腔。再者,当软骨损伤后,关节少了“减震器”,软骨下骨承受的压力就会变大,时间久了,内部的骨质可能出现微小的骨折、坏死,慢慢萎缩,最后形成空腔。X线片分型,同样意味着OCD的进展轨迹MRI分型,同样意味着OCD的进展轨迹5,哪些检查可以检查出距骨软骨损伤? 诊断距骨骨软骨损伤并不困难,X线是最简便的检查。但由于X线漏诊率很高,因此,还要做MRI检查。MRI可以更准确地显示出关节软骨、软骨下骨、纤维软骨,关节液和肉芽组织,通过核磁可以准确判断损伤的范围和程度,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MRI敏感性和特异性96%,为最佳辅助检查↓↓↓↓廷虎医生划重点↓↓↓↓6,距骨软骨损伤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主要适应于X线分期属于I期和II期的患者局部制动:避免剧烈负重活动;扶拐下地,部分负重;II期需要支具或石膏固定限制踝关节活 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中医药治疗:I期可内服红桃消肿合剂,外敷1号中药封包以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平乐院内制剂)③物理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每周两次,十周为一疗程。手术治疗:适用于移位的关节内软骨碎片、急性III期、IV期距骨骨软骨损伤,或经非手术治疗 6 周~ 6 个月软骨损伤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主要包括切除与刮除、骨髓刺激术、骨 - 骨膜复合组织移植术、自体软骨移 植术、异体软骨移植术、内固定术、细胞移植修 复术与生物制剂辅助治疗。(多以微创关节镜手术为主)手术治疗旨在恢复踝关节功能及减轻疼痛症状;软骨损伤<15 mm 或深 度 <7 mm="">15 mm 或骨髓刺激术失败者,可考虑给予软骨细胞移植、软骨移植或金属垫块移植治疗↓↓↓↓图解↓↓↓↓清理并打造新创面,促使纤维软骨生长关节镜下的微骨折治疗(最经典,最常用的手术)马赛克植骨(常用手术)处理创面后再固定最新软骨细胞移植技术 一般人以为踝关节扭伤只要没有骨折问题就不大,其实有时距骨骨软骨损伤比骨折更难诊断、治疗和康复,因此需要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当然文章篇幅有限,不可能包罗所有,若你还有疑问,廷虎医生在平乐等你详聊。谢谢关注分享,帮助需要帮助的朋友!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一般可分为三期进行: 康复训练的早期 此期即伤后l~2周,此时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因比,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康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奏的静力收缩和放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绷劲和松劲,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此期的康复训练,原则上除了骨折处上下关节不运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 康复训练的中期 即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此期伤肢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骨折断端有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处日趋稳定。此期除继续做伤肢的肌肉收缩训练外,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逐渐恢复骨折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的活动和骨折处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以防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在病情允许时,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此外,可配合理疗以达到消肿、化瘀并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 伤后5~6周,骨折有足够的骨痂形成,可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力量,由一个关节到多个关节逐渐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常遗留较显著的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最好于固定2周左右就开始关节面不负重的主动运动,运动后再予以固定。这样,通过关节软骨面间的互相挤压和磨擦,可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并使其有较好的塑形,同时,可以防止关节内粘连形成。 康复训练的后期 已达到临床愈合或已经去除外固定,此时骨性骨痂已形成,X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大多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此期康复的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康复训练主要形式是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使各关节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的正常力量。恢复期进行康复的同时可配合理疗及步态训练等。 骨折治疗最终目的是使患者最早的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任何手术绝不可能是治疗的全部,故康复护理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骨折愈合,避免组织粘连、瘢痕形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我科通过护理干预,将康复训练实施于患者整个患病过程中,有计划的对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院外进行康复护理以达到促进骨折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一期康复(伤后1-2周),此时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因此,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可以肌肉锻炼为主。在骨折早期主要目标在于保持肌肉张力和减轻局部肿胀,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相结合。早期卧床休息,将患肢置于舒适位置,并保持其略高于心脏水平,可促进静脉的回流,并作向心性按摩以利于肿胀消退[1]。进行伤肢股四头肌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绷劲和松劲,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每日4~5次,每次5分钟左右,以不使患者感到腿累为原则。并结合患肢踝关节的主动背伸及跖屈运动,以上运动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尤其不能做下肢的内外旋运动。此期的康复训练,原则上除了骨折外上下关节不运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手术患者术后4-6小时进行关节主、被动锻炼,并轻轻按摩伤口以外的患肢肌肉,以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加速肿胀的消退。预防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同时上肢外展,以扩胸增进体力和心肺功能。同时做踝关节及趾间关节屈伸活动、以小腿肌肉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为主要活动。手术后1-2周,主要帮助患者做肌肉自主收缩和放松。术后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及活动情况,伤口渗血情况及伤肢肿胀程度和伤肢动脉情况;对髋部骨折,手术后几天内的翻身和患肢活动均由医护人员指导和协助。 2、二期康复(伤后2-4周),这一时期,骨、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的损伤及手术切口正在愈合,手术部位疼痛、肿胀明显缓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纤维连接,并正在形成骨痂。在此期间,可进行关节活动,指导患者在床上患肢不负重活动,进行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足的小关节主动伸曲锻炼,踝关节的内外伸展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利用牵引床以进行上臂锻炼,训练臂力,以便下地时用拐,增加髋关节伸曲活动,对于在术前牵引或石膏固定时间较长,关节又一定程度僵硬的患者应给予CPM机锻炼,再逐渐过度到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和活动范围,使全身关节达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动,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复。但此期活动仍需限制。 3、三期康复(伤后5-6周)。该期要锻炼关节和肌肉,扩大关节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恢复肌力,增加肢体运动功能。在此期间继续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训练,使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范围,根据骨折的情况,可扶双拐下床活动,尤其是活动患侧膝关节及髋关节,但是伤肢严禁负重。 4、四期康复,康复训练的后期指从骨关节等组织已经愈合到恢复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时间,此时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或已经去除外固定,此时骨性骨痂已形成,X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挖撑力,但大多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此期康复的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训练方式以抗阻力活动和加强关节活动范围为主,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再加上肌力恢复训练,训练次数、时间及强度均高于前期,使各关节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的正常力量,对仍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关节、肌肉,给予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利用器械加强活动,做器械操或徒手操,配合理疗、按摩、针灸等,使肢体功能得到恢复。 5、心里康复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骨折康复的必备条件,大量实践证明,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能够减弱骨折及康复锻炼带来的身体不适,反之,忧心忡忡、思虑过度会使身体不适加剧,抵抗力降低,康复时间延长。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会取得患者的信任,防止产生被动、依赖心理和不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的情形。针对患者的思想状态,积极引导,对康复充满信心并激发其克服困难的决心,使其积极配合,加强功能锻炼。 6、饮食指导 骨折后的康复过程还需要各种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维生素、钙等,适当地喝骨头汤、牛奶,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豆制品等,十分有益,同时要求患者戒烟。 7、院外康复 对出院病人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把各种康复知识及注意事项写成一张卡片交给患者,每周电话随访,患者也可电话咨询。嘱其定期门诊复查,以保证康复锻炼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总之,康复护理的目的就是通过针对性的训练,促进骨折后机体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康复护理的实施原则是循序渐进,主动为主,补动为辅。康复护理的成功离不了信心,恒心和小心。
好多人都还记得那部曾风靡一时的美剧《成长的烦恼》吧,这个剧的英文名是《Growing Pains》,如果直接翻成中文就是成长的疼痛。成长也有疼痛?没错!且不说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将会在心理上遭遇怎样的变数,光是生理上的痛,也是一件不小的烦心事。 疼痛趁着夜色来 近段时间,上幼儿园的齐齐每天吃完晚饭后就开始喊腿疼,特别是到了晚上,疼痛就更厉害了,偶尔几次还会从睡眠中疼醒,哭闹、折腾,弄得我们全家人都休息不好。可奇怪的是,到了第二天早晨疼痛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齐齐照样能跑能跳,丝毫没有生病的迹象。我不禁纳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带齐齐到医院一检查,医生的话让我安心不少,原来齐齐这种疼痛是典型的“生长痛”。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代谢旺盛,而发育生长对骨膜刺激会引起腿关节酸痛的不适感觉。 “生长痛”好发于3—12岁的幼儿(根据统计数字以男宝宝居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动量较大,长骨生长较快,造成局部肌肉筋腱生长发育不太协调,才会引发生长痛。 生长痛的3个特征 特征1:多为下肢疼痛 生长痛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在膝、小腿和大腿的前面,偶尔会在腹股沟区,疼痛一般在关节以外的地方。典型的是双侧疼痛,也有一侧疼痛的。 特征2:多为肌肉性疼痛 生长痛主要是肌肉疼痛,而不是关节或骨骼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也不会有红肿或发热的现象。 特征3:疼痛多发于夜间 生长痛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都在晚上发生。难道孩子白天就不会感到疼痛?其实并非如此。白天时由于孩子的活动量比较大,就算感到不舒服,孩子也可能因为专注于其他事物而不易察觉。等到夜里身心都已放松下来,准备要好好休息时,“疼痛”的症状就会让孩子感到特别不舒服,甚至难以忍受。 父母四问虽然生长痛不是疾病,但是,一旦当宝宝有此类不适状况出现,父母还是应该尽快带孩子去医院诊断,千万不要自行判断或者忽略病情。在去医院之前,爸爸妈妈最好先确认以下四个问题: 孩子疼痛的部位有没有肿胀或者发热? 孩子白天疼不疼? 走路或跑跳时疼不疼? 孩子有没有发烧? 因为医生在诊疗时,首先会检查宝宝的疼痛是否由其他疾病所导致,等到完全排除其他可能致病的因素后,才能判断其为“生长痛”。而小宝宝很多时候还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因此需要父母提前了解,掌握更多正确情况,以配合医生的诊断。缓解疼痛有良方 确定宝宝是“生长痛”之后,除非是疼到不能忍受时,医师才会开一些止痛药,大部分情况,生长痛是不需要特别治疗的。但有一些缓解疼痛的方法,父母不妨了解一下: 1.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是让宝宝忽略疼痛的有效方法。爸爸妈妈可以用讲故事、做游戏、玩玩具、看卡通片等方法来吸引宝宝。对待病宝宝要比平时更加的温柔体贴,因为家长的鼓励和精神支持,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镇痛良方,有时甚至比药物还有效。 2.局部热敷、按摩 爸爸妈妈可用热毛巾对宝宝疼痛部位进行按摩或热敷,这样能缓和孩子的紧张情绪,从而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感觉。按摩时,一定要注意揉捏的力度。让宝宝在温柔的抚摸下入睡。 3. 减少剧烈运动 生长痛不是病,不需要限制宝宝的活动,但如果疼痛比较厉害时,应该注意让宝宝多多休息,让肌肉放松,不要进行剧烈活动。 4.补充营养素 应该让宝宝多摄取可以促进软骨组织生长的营养素,如牛奶、骨头、核桃、鸡蛋,都含有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而维生素C对胶原合成有利,可以让宝宝多吃一些富含VC的蔬菜和水果,如青菜、韭菜、菠菜、柑橘、柚子等。→→链接:类似生长痛的疾病 生长痛的发生,多半是断断续续的,如果宝宝的疼痛是持续性的,就很有可能是其他疾病造成的,以下几种疾病就最容易被误认为“生长痛”。 1.骨折 由于孩子的活动量大,骨骼的发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就会造成骨折。而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骨折是最容易被误诊的项目。 2. 恶性骨瘤 恶性骨瘤亦称为骨癌,其发生原因,可能和遗传、放射线照射、骨骼过度生长、慢性炎症刺激、特殊病毒感染及骨内血液回流不畅等因素有关。 3. 儿童白血病 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以白血病居于首位,它之所以被误判为生长痛,是因为骨髓膨胀,骨膜受到拉伸,而引起骨骼疼痛,尤其是位在膝盖的下方最为明显,也常被误判为关节炎。 4.青少年关节炎 青少年关节炎容易被误判为生长痛,是因为触压关节时患者会感到疼痛;虽然肌肉疼痛才是生长痛的典型症状,但年幼的孩子分辨不出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的差别。 所以,一旦宝宝出现疼痛症状,最保险的做法还是带他去医院做检查。 专家简介:王穗芬 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职称:教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对小儿营养、婴幼儿辅食添加、平衡饮食、生长发育迟缓、语言障碍、听力障碍的诊治、康复及新生儿窒息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高危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监测、康复、早期干预方面累积了丰富临床经验。 生长痛多发生在2~13岁之间,主要表现为小儿无原因的膝关节周围或小腿前侧疼痛,但是局部无红肿压痛,活动正常。疼痛通常发生在黄昏前后,过度运动、疲劳可使症状加重,休息后自行缓解,次日清晨疼痛完全消失。原因是儿童在这个时期身高增长快,由于骨骼生长迅速,而其周围的神经、肌腱、肌肉的生长相对慢一些,因而产生一种牵拉疼痛。生长痛的原因并不在骨头,而是软组织疲劳。治疗儿童生长痛,重要的是休息,如果膝部或小腿不适,不要勉强再做运动。每天晚上睡觉前,可用热水泡泡小腿和脚,但在不疲劳时,应鼓励适当多活动。疼痛较重时,可局部按摩,也可试用维生素C200毫克,每日3次口服。小儿生长痛不会产生任何后遗症,也不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开始长身体,这时骨骼、肌肉发生变化,并伴有疼痛感(生长痛),家长朋友要正确认识生长痛以及缓解的办法。 生长痛特征一:下肢疼痛 生长痛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在大腿、小腿、膝盖部位,偶尔会在腹股沟区,疼痛一般在关节以外的地方。典型的是双侧疼痛,也有一侧疼痛的。 生长痛特征二:肌肉性疼痛 生长痛主要是肌肉疼痛,而不是关节或骨骼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也不会有红肿或发热的现象。 生长痛特征3:疼痛感夜间较明显 生长痛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夜间疼痛,有的家长问,白天就不会疼吗,其实不是的,由于白天活动量比较大,孩子把专注力都放在学习和玩耍上,就算痛也不太在意。等到夜里身心都已放松下来,准备要好好休息时,“疼痛”的症状就会让孩子感到特别不舒服,甚至难以忍受。 生长痛缓解四种方Fa 用转移注意力的方Fa让孩子忽略疼痛,例如讲故事、做游戏、看看动画片等。 局部按摩热敷也很有效,用毛巾对孩子的疼痛部位进行按摩或热敷,可以缓解疼痛感,按摩要注意力度,让孩子在舒适的按摩中入睡。 生长痛是肌肉性疼痛,要让孩子少做剧烈运动,多注意休息,放松肌肉。 生长痛就是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让孩子多摄取些促进软骨组织生长的营养素尤为重要,如骨头、牛奶、核桃等。而维生素C对胶原合成有利,可以让宝宝多吃一些富含VC的蔬菜和水果,如青菜、菠菜、柑橘、韭菜、柚子等。
本病简称CDH(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hip joint),又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或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及髋发育不全,是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股骨头在关节囊内丧失其与髋臼的正常关系,以致在出生前及出生后不能正常发育。 一:临床表现: 1.新生儿和婴儿期的表现 (1)关节活动障碍患肢常呈屈曲状,活动较健侧差,蹬踩力量位于另一侧。髋关节外展受限。 (2)患肢短缩患侧股骨头向后上方脱位,常见相应的下肢短缩。 (3)皮纹及会阴部的变化臀部及大腿内侧皮肤皱褶不对称,患侧皮纹较健侧深陷,数目增加。女婴大阴唇不对称,会阴部加宽。 2.幼儿期的表现 (1)跛行步态跛行常是小儿就诊时家长的惟一主诉。一侧脱位时表现为跛行;双侧脱位时则表现为“鸭步”,患儿臀部明显后突,腰前凸增大。 (2)患肢短缩畸形除短缩外,同时有内收畸形。 3.分类 (1)根据股骨头与髋臼的关系分类一般可将其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先天性发育不良股骨头仅略向外移,Shenton线基本正常,但CE角可减小,髋臼变浅,Dunn称此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Ⅰ级。②先天性半脱位股骨头向外上方移位,但仍与髋臼的外侧部分形成关节,Shenton线不连续,CE角小于20°,髋臼变浅,属Dunn分类Ⅱ级。③先天性完全脱位股骨头完全在真性髋臼以外,与髂骨的外侧面形成关节,逐渐形成假髋臼,原关节囊则嵌夹于股骨头与髂骨之间,属Dunn分类Ⅲ级。 (2)根据脱位的程度分类分为以下4度:①Ⅰ度脱位股骨头骺核位于Y线以下、髋臼外上缘垂线之外。②Ⅱ度脱位股骨头骺核位于Y线与Y线的臼上缘平行线之间。③Ⅲ度脱位股骨头骺核位于臼上缘平行线高度。④Ⅳ度脱位股骨头骺核位于臼上缘平行线以上,并有假臼形成。 二:检查 1.Ortolani试验和Barlow试验 适用于自出生至3个月之间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Ortolani的方法是将患儿两膝和两髋屈至90°,检查者将拇指放在患儿大腿内侧,示指、中指则放在大转子处,将大腿逐渐外展、外旋。如有脱位,可感到股骨头嵌于髋臼缘而产生轻微的外展阻力。然后,以示指、中指往上抬起大转子,拇指可感到股骨头滑入髋臼内时的弹动,即为Ortolani试验阳性。Barlow试验与Ortolani试验操作相反,检查者使患儿大腿被动内收、内旋,并将拇指向外上方推压股骨大转子,可再次感到一次弹动。 2.Allis征(Galezzi征)使新生儿平卧,屈膝85°~90°,两腿并拢,双足跟对齐,如有本病,可见两膝高低不等。这是患侧股骨上移所致。 3.套叠试验使患儿平卧,患侧髋膝关节各屈曲90°,检查者一手握住其股骨远端和膝关节,另一手压住其腹股沟,在提推患肢膝部时,如感到大转子随之上下活动,则为套叠试验阳性。 4.髋膝屈曲外展试验使受检婴儿平卧,髋膝关节屈曲,检查者双手握住其膝部,拇指在膝部内侧,其余的四指在膝部外侧,正常的婴儿一般可外展80°左右,若仅外展50°~60°,则为阳性,只能外展40°~50°为强阳性。 5.Nelaton线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正常时通过大转子顶点,称为Nelaton线,髋关节脱位时大转子在此线之上。 6.Trendelenburg试验嘱小儿单腿站立,另一腿尽量屈髋、屈膝,使足离地。正常站立时对侧骨盆上升;髋关节脱位后,股骨头不能托住髋臼,臀中肌无力,使对侧骨盆下降,从背后观察尤为清楚,称为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是髋关节不稳定的体征。 三、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出生后一旦确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应立即开始治疗,可望获得一个功能接近正常的髋关节。治疗开始时的年龄越大,效果越差。 1.保守治疗保守疗法的理论基础是Harris定律,即头臼同心是髋关节发育的基本条件。为了实现复位后髋关节的稳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选择一个维持髋关节稳定的姿势,传统的蛙式位是最理想的姿势,但不利于股骨头的血液供应。②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选择支具、夹板或石膏固定,要求稳定、舒适、方便、便于尿便管理,最好能使髋关节保持适当活动。③选择髋关节发育的最适宜的年龄,年龄越小越好,一般以3岁以下为宜。④头臼比例应相称,如比例失调,则不能维持髋关节的稳定,甚至治疗失败。⑤复位维持一定的时间,使关节囊回缩至接近正常,去掉固定后可不再脱位。通常需3~6个月的时间,患者年龄越小,固定时间相应越短。 2.手术治疗 (1)Salter骨盆截骨术Salter手术除了使股骨头复位之外,主要是使异常的髋臼方向变为正常的生理方向,相对增加了髋臼深度,使股骨头与髋臼达到同心。年龄在1~6岁的髋关节脱位者,包括手法复位失败者可采用此术。 (2)Pemberton髋臼成形术是通过髋臼上缘上1~1.5cm平行髋臼顶斜坡进行截骨,将髋臼端撬起向下,改变髋臼顶的倾斜度,使髋臼充分包容股骨头,使髋臼达到正常形态。年龄超过7岁,或6岁以下髋臼指数超过46°者可选用本术式。 (3)股骨旋转截骨术及股骨短缩截骨术股骨旋转截骨术适用于前倾角在45°~60°以上者,应与上述手术同时进行。一般于小转子下截骨,通常用线锯,截骨后近截骨端内旋或远截骨端外旋,用4孔钢板固定,但要注意矫正不要过度。股骨短缩截骨术适于年龄偏大,Ⅲ度脱位,特别是术前牵引未到位者,亦在小转子下截骨,短缩2厘米左右,也可同时矫正前倾过大,然后也用孔钢板固定。
足弓是人类脚的重要结构。有了足弓,使足富有弹性。即可吸收地面对脚的冲击力量,又可锁定中足关节,使脚变得坚硬,更好地推动人体活动。扁平足(平足)指的是正常足弓的缺失,或称为足弓塌陷。值得注意的是,平足不等于平足症,也不是所有的平足都需要治疗。如果平足者合并有疼痛等症状时,就被称为平足症,才可能需要治疗。其实,平足的人很常见,而平足症并不常见。很多平足者特别是儿童平足没有症状,也不需要治疗,只有少部分儿童平足可能会逐渐引起整个身体体态的变化,有一部分平足可能合并足部骨结构异常,如垂直距骨、跗骨联合等。在成人平足中,50岁以上的女性较多。成人平足初发时,足在非负重状态下足弓存在,负重后足弓即消失。此时由于关节的活动性尚存在,称为可复性平足或柔性平足。如果出现关节病变、活动受限,畸形不能复位,就称为僵硬性平足。 平足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儿童的足弓常常在4~6岁形成,大部分儿童及青少年平足是先天性的。成人平足可以是儿童平足的延续,也可能是其他原因继发引起,导致足弓塌陷造成的。有症状的成年人继发性扁平足称为成人获得性平足症。引起继发性足弓塌陷的原因有很多如关节退变、创伤、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神经性病变、肿瘤、胫后肌腱功能不全等。 足弓塌陷可引起下述足的结构改变:①跟腱挛缩:内侧纵弓塌陷后,跟腱作用于踝关节的力矩减小,跟腱的牵拉力不能有效地通过坚硬的足弓传达到前足部,为了推动身体向前,抬起足跟,跟腱需要变得更短、更紧、更有力;②中足的松弛。致使中跗关节不能锁定;③前足移位:内侧纵弓塌陷后,跖骨跖屈,跟骨向后半脱位,跟骨前结节不再支撑距骨头。为了适应这种位置,前足和中足均围绕着距骨向背侧和外侧移位。前足外展,足的外侧柱缩短;④胫后肌腱应力加大,易发生胫后肌腱劳损。严重者可有足内侧韧带的损伤;⑤距下关节旋前,跟骨外翻;⑥中足的不稳定使距下关节和距舟关节长时间处于异常位置,久而久之,这些关节发生退变,成为固定性畸形。这样会使踝关节承受更大的应力,最后导致踝关节退变。上述病理改变体现在临床上可表现为:1.疼痛通常位于足底内侧(后足后内侧疼痛),且于长期站立或行走后加剧,且常可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现象。偶尔疼痛也可位于踝关节外侧外踝附近。这是由于足弓塌陷造成后足外翻,继而腓骨与跟骨相撞击的结果。2.肿胀疼痛关节外肿胀,以足舟骨结节处为甚。3.步态异常患足疼痛及足弓塌陷可造成跑步甚至行走能力下降,步态异常,如外八字步态。4.疼痛及异常的步态可对身体的其他关节造成影响,如因患足的过度外翻及内旋,造成膝关节代偿性外翻及髋关节代偿性外旋等,继而可能引发膝、髋、下背等部位的疼痛和关节炎。个别平足的患者可能以下背痛为惟一的症状。5.严重的平足畸形可见足踝部其他关节受累,如距下关节和跗横关节的柔韧性降低甚至僵硬。6.平足症可同时伴发有跖筋膜炎、跗骨窦综合征等。 诊断:①有先天性足骨排列异常或足部创伤症、超限负荷、足部肌肉韧带软弱等病史。②足部纵弓塌陷,足底扁平。足跟外翻,行或久站易感疲乏、疼痛和压痛。③足印检查无弓状缺损区,并确定平足型及程度。④X线片显示足纵弓塌陷,跗跖骨轴线关系改变。 治疗:平足症的早期发现非常重要,应在发现后积极进行检查和治疗,以明确病因,预防可能出现的骨与关节的不可逆病变,不仅成人如此,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平足症也如是。足垫是较常使用的非手术疗法,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支撑足弓,使脱位的关节得到位置改善。此外,穿硬底的鞋可以达到对足底的有力支撑,摇椅底的鞋可以减少行走时足踝部应力。对于踝关节有病变者,可穿行走靴以减轻症状,但是足垫等矫形器并不能完全纠正距骨的异常位置,完全恢复正常足弓。对于畸形严重者,如果非手术治疗失败,可根据病变类型选择相应的手术。可采取一系列软组织和骨的重建手术,以重建足弓位置。近年来开展较多的距下关节稳定术通过在跗骨管内放置距下关节制动器可有效复位并稳定距骨。儿童患者放置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平足症的适合年龄为6~12岁。因为此后的机体的塑形改造,可使儿童重建足弓,即使取出了稳定器,仍能终身保持足弓。该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较为确切满意。但对于伴有固定性足部畸形或关节病变的成年平足症患者,距下关节稳定器需要结合其他骨性或软组织手术一起使用,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预防:进行足内、外在肌的功能锻炼,如足跖行走、跖屈运动、提踵外旋运动等。同时选择有良好足弓支撑的鞋子以及避免过长时间站立等,对平足症的预防均有一定意义。
足底后部疼痛一般会想到足跟骨的骨刺引起,但是骨刺本身不会引起足底后部疼痛,只有当刺激引起足底跖筋膜炎时才会引起足底疼痛。一般来讲,无论是何种原因,只要引起足底跖筋膜炎都会导致足底跟部疼痛。跖筋膜为足底腱膜的一部分,系足底深筋膜中央腱性增厚部分,起于跟骨结节内侧突,对维持足弓有重要作用。在节律性应力的反复牵引下如长跑、跳跃运动,以及越野、越障、队列,尤其是正步训练等部队训练以及长期持续站立等使足底前部负重增加,致使跖部肌腹和肌腱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因过度活动,牵拉,挤压而引起筋膜缺血,跖腱膜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纤维组织炎症,以后形成骨刺,被包在跖腱膜的起点内,这种骨刺可引起拇展肌、趾短屈肌和跖腱膜内侧张力增加,或引起滑膜囊炎,出现足跟痛称为跖筋膜炎,又称跖痛症。现代医学认为,当跖筋膜承受了超过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时,这种反复长期的超负荷将诱发炎症,形成退变、纤维化,导致跖筋膜炎。久而久之,跖筋膜挛缩引起跟骨附着处持续性的牵拉损伤,韧带和筋膜的纤维也就不断地被撕裂,人体为加强此处的强度,就引起附着处钙盐沉积和骨化而形成骨刺。典型症状是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开始站立行走时,逐渐出现跟底及足心的疼痛,体检可有整个跖筋膜的压痛,以跟骨结节内侧处明显,足趾、踝关节在被动背伸时疼痛和压痛更明显。急性伤者多有外伤史,如行走时足部突然踩着坚硬物或下楼时不小心足跟着地过猛,慢性损伤者多见于40上的中老年人,女性较男性多发,起病缓慢,可有甚至数年病史,临床表现为足底疼痛,不敢行走,检查时可见足底中部压痛明显、拒按,跛行。治疗:休息:避免跑步及其它加重疼痛的活动 冰敷:用毛巾包裹冰块敷于足跟和足底,每天4次,1次15-20分钟 药物治疗:口服阿斯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必要时局部注射类固醇类激素;支具:夜间睡觉时使用支具保持足于中立位置 矫形器具:使用特殊足垫支持足中弓区域 体疗:按医生建议开始牵拉练习以拉长跟腱和跖筋膜中医治疗常用的非手术治疗包括:鞋垫及填充物、矫形鞋、物理因子治疗、牵拉疗法、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压痛点局部封闭、体外冲击波疗法、肉毒素局部注射等。局部封闭疗法:首先对注射点进行定位,以压痛点为注射点,常规碘酒、酒精消毒,铺巾,左手拇指按压痛点,右手持针刺入,一般局部有酸胀感,回抽无血后,注入2%利多卡因+醋酸强的松龙+维生素B1+维生素12的混合液,每一痛点注射混合液3-4ml,注射后局部按摩5分钟。每周一次,一般注射2-3次为宜,治疗期间避免剧烈活动。外用膏药:中医学认为,足跖筋膜炎的病因病机为肾虚正气不足,寒湿为患。足居下而多受寒湿,肾阴肾阳的虚损导致正气不足,寒湿之邪乘虚而入,凝滞于下,致筋脉郁滞,瘀血内阻,不通则痛治疗比较理想的方法属外用膏药,外敷膏药贴于足跟肌表刺激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神经阻滞:在腓骨头和腓骨颈的连线中点,手指在皮肤表面滑动时,可以触及腓总神经在腓骨颈上滚动。消毒后,术者将腓总神经固定在左手中指与示指中间,右手持3 cm长7号短针向骨质方向穿刺。当刺至腓骨颈时一般会出现异感,如无异感,也可将药物注于此点。然后行踝部胫神经阻滞,于内踝后侧确定胫后动脉。术者左手手指将动脉压在指下,右手持3 cm长7号短针直接沿手指缘向胫后动脉的后缘穿刺。出现异感即可注药,如无异感,可将针一直刺到骨质然后退针0.5~1.0 cm注药。注射药物:布比卡因、曲安奈德、维生素B12。神经阻滞疗法治疗跖筋膜炎,经临床观察;其特点有: (1)操作简单易行,可在门诊、师医院、卫生队实施而无需住院; (2)疗效可靠; (3)副作用小,安全经济。但要注意以下几点:穿刺位置要准确,不得刺伤神经,更不能将药物注入神经;出现异感要退针少许再注药。(4)冲击波:已经证实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疗效是确定的.作用机制:有人认为高能鼍冲击波选择性地破坏了无髓鞘的感觉神经纤维;而低能量冲击波则可使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肽类物质的释放.在局部产生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进而抑制了感觉神经末梢的传导。并可引起大脑局部血流的改变,调整疼痛记忆,使对局部疼痛刺激反应的减少,从而起到了长期镇痛作用。(5)小针刀:小针刀治疗的原理在于骨膜下拨离、松解炎症造成的粘连,以促进炎症的吸收而达到治疗目的。故临床上用此方法治疗可达立竿见影之效,但松解后的骨膜可再次粘连而疼痛复发,临床屡见不鲜。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在患者足跟下仔细找到压痛点及条索状反应物后常规消毒,取1.5寸毫针从跟骨结节条索状反应物的远端和皮肤呈15°角进针,部位务必准确,如刺中条索状反应物,患者应有尖锐酸胀针感;然后将针平刺向跟骨结节,以3-5mm的小幅提插手法把触到的条索状反应物全程刺激1遍即可出针,全过程不应该超过1分钟。针刺后第2天可做推拿手法治疗巩固疗效,1周后检查效果,如不愈便可重复针刺治疗。 手术治疗 通过非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在12个月内能够缓解,但仍有10%的患者疗效欠佳,约5%的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多为骨刺切除术。 勿走健康步道 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千万不要以为走健康步道可解决足部疼痛,反而会加重发炎情况。所以有此毛病的人,最好不要赤足踏地、避免行走于凸凹不平路面。 勿做脚底按摩很多人喜欢找人做脚底按摩,认为愈痛愈好,临床上有医师发现,不少人因做脚底按摩,按出足底筋膜炎。医师表示,民众在接受脚底按摩时,千万不要硬着头皮忍痛,疼痛难耐时,一定要请按摩师放轻力道或停止。 睡觉时使用脚部护木睡觉时,在脚底放一块护木,让脚踝保持九十度,不要向下放,这样筋膜就不会这么紧了,起床的第一步就不会疼痛。 选择运动气埝鞋 要改变穿鞋习惯,不要穿拖鞋,因为拖鞋没有包复性,要穿运动气埝鞋。但有两个重点,一是鞋子的后跟是有包背的,可以像塑腰一样把脚踝底的脂肪组织塑起来;二是鞋底要软,才不会碰到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