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因高患病率和致残、致死率一直是国内外重点防治的心血管疾病和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里主要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调查发现,高血压和睡眠呼吸暂停两个疾病有很高的共存性,大约50%的OSA患者患有高血压,近30%的高血压患者同时存在OSA,文献还报道高达83%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合并OSA。早在1976年研究者就观察到OSA患者存在夜间血压增高及部分患者日间血压持续增高的现象,开始考虑OSA与高血压有关。之后,多项临床、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证实OSA可以导致和(或)加重高血压,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相关关系。 我国至少有3000万高血压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有关 OSA患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高血压高发人群,按两者患病率推算,我国至少有3000万人的高血压可能与OSA有关,如果这部分患者的高血压通过治疗OSA得到缓解甚至根治,这应该成为高血压防治的一个重要进展,有可能从总体上降低高血压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美国高血压预防、治疗和评价委员会第七次报告中把OSA作为高血压的主要病因,明确指出由OSA引发的高血压是病因明确的继发性高血压。以志愿者和不同动物为实验对象的数项研究均证实睡眠呼吸暂停模式的间歇低氧可通过、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对血管内皮舒缩功能损害、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和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等机制导致血压的持续升高。美国威斯康辛州睡眠队列研究证实24小时血压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间存在线性关系,并且这种线性关系不依赖于体重指数(BMI)等混杂因素。 200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调查了全国20家医院OSA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结果显示,我国OSA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近50%,且晨起与夜间血压增高和非杓形改变的趋势非常显著。研究证实高血压的患病率及血压升高的程度与OSA的严重程度有明确的相关关系。此外OSA引发的高血压并不仅局限于成人,研究显示OSA已成为儿童高血压的重要病因之一。儿童扁桃体、腺样体的切除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对高血压的疗效优于成年患者。 研究显示OSA患者中隐性高血压的比例高达32%。因此对于OSA患者的血压最好能做24小时血压监测。OSA患者高血压的另一个特点是顽固性高血压,研究证实,有效地治疗OSA对这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有很好的疗效。 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的治疗强调OSA治疗的彻底性和疗效的高标准 OSA的治疗和降压药物治疗是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的治疗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其中,OSA治疗包括CPAP、手术和口腔矫治器等治疗。减肥、体位治疗和一些生活方式干预(如戒烟酒和睡前禁服镇静药等)也有一定疗效,但只能作为鼾症、轻症OSA患者的治疗和中重度患者的辅助治疗。 药物治疗高血压对OSA本身没有明确的疗效,药物治疗对OSA患者日间血压的下降是肯定,而夜间的降压效果有限,需要同时给予CPAP等OSA的治疗。有些降压药物可诱导的咳嗽和鼻咽部炎症,可能会加重OSA,使患者呼吸暂停的次数增加,需引起注意。 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OSA治疗,强调OSA治疗的彻底性和疗效的高标准,即治疗必须使AHI低于5次/h,睡眠低氧得到完全缓解,只有这样才能评价OSA治疗是否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目前,CPAP治疗是OSA的首选,特别是对同时患有高血压的OSA患者。CPAP犹如一个气体支架,将睡眠中阻塞的上气道撑开,以达到治疗OSA的目的。目前疗效最佳的一项研究证实,CPAP可使日间血压降低10.3/11.2 mmHg,夜间血压降低12.6/11.4 mmHg。然而,多数研究表明CPAP对日间降压效果是轻度的,对夜间高血压的降压效果较显著。病情较严重的OSA、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及CPAP治疗依从性更好的患者CPAP治疗后血压下降更多。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CPAP、口腔矫正器都能有效治疗和减轻OSA,从而降低血压。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病,常由于鼻泪管的阻塞或狭窄而引起,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常见于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息肉、下鼻甲肥大等阻塞鼻泪管。常见表现1.流泪。2.挤压眼角泪囊部,有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3.可导致泪囊扩张,眼角处隆起。4.由于分泌物长期潴留刺激,易引起眼部急性感染,甚至造成角膜炎、角膜溃疡及眼球内感染。治疗方法1. 传统鼻外径路手术:手术导致面部瘢痕,损伤内眦韧带,不能同时处理合并的鼻腔疾病,泪囊与鼻粘膜吻合口鼻侧暴露不清楚,创伤较大。2. 经鼻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术:泪囊与鼻腔解剖距离近,手术进路方便,鼻内镜下手术视野清晰开阔,利于操作,手术相对简单,创伤小,不留面部瘢痕,能同时处理鼻腔病变,手术效果明确,复发后再次手术简单。经鼻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术适用于多数慢性泪囊炎患者,不适用于泪小管阻塞的患者。存在鼻泪管阻塞的溢泪患者可以选择去耳鼻喉科行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QSAHS),俗称打鼾或打呼噜,是指睡眠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呼吸暂停和低通气,通常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样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病症,并可能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Ⅱ型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常见病因:打鼾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睡眠时上呼吸道的阻塞或狭窄造成的,因此,从鼻腔到气管任何部位的狭窄或阻塞,都可能导致呼吸暂停,常见的有下列疾病:1.鼻部疾病:各种原因造成的鼻腔狭窄或阻塞,如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腔黏连,鼻息肉,鼻腔鼻窦肿瘤等;2.鼻咽部疾病:常见的有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鼻咽腔闭锁,颅底肿瘤等;3.口咽部疾病:如扁桃体肥大,软腭低垂、肥厚,腭垂过长、肥大,口咽腔瘢痕狭窄,咽旁间隙肿瘤等;4.下咽部疾病:如舌根肥厚或淋巴组织增生,舌根肿瘤,会厌囊肿,会厌肿瘤,下咽肿瘤等;5.口腔科疾病:如舌体肥大或巨舌,舌体、舌根、口底的肿瘤,先天性小下颌或下颌后缩等;6.其他疾病:病理性肥胖,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低下,颈部巨大肿瘤等。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为睡眠时打鼾及呼吸暂停,多伴有憋气,严重时有睡眠中突然憋醒,感心慌、胸闷、气短;2.白天精神差,易瞌睡、疲倦,有些患者可立即入睡,而无法控制,有时在开会时入睡,工作时也可入睡,相互交谈时入睡,进食时入睡,甚至骑自行车时可入睡而摔倒;3.长期慢性缺氧可导致性格变化,包括急躁、压抑、幻觉、极度敏感、敌视、好动,易发生行为失当、嫉妒、猜疑、焦虑沮丧、智力和记忆力减退以及性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可伴发心血管系统和其他重要生命器官的疾病表现。主要影响:打鼾导致机体慢性缺氧,对全身各系统脏器都会产生危害,打鼾人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并且打鼾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危害有:(1) 引起或加重高血压;(2)冠心病、夜间心绞痛、心肌梗死;(3) 夜间发生严重心律失常;(4) 夜间反复发作左心衰竭;(5) 脑血栓、脑出血;(6) 癫痫发作;(7) 痴呆症;(8) 精神异常:焦虑、抑郁、行为怪异、性格变化、幻视、幻听;(9) 肺动脉高压、肺心病;(10) 呼吸衰竭;(11) 夜间哮喘;(12)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滞度增高;(13) 遗尿;(14) 性功能障碍:阳痿、性欲减退;(15) 胃食管反流;(16) 神经衰弱;(17) 糖尿病;(18) 肥胖加重;(19) 小儿发育延迟等。诊断依据:1:睡眠时打鼾、反复呼吸暂停,通常伴有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嗜睡、易疲倦、情绪障碍;2.多道睡眠监测(PSG)AHI≥5次/小时,以阻塞性呼吸时间为主。治疗:目前打鼾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手术治疗;二是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及阻塞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