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的钙化灶是通过乳腺影像检查,发现乳房内的钙质沉积。 发生乳腺钙化原因解释很多,其中比较公认的是乳腺癌细胞内存在异常钙质代谢,引起局部过多钙质沉积。 钙化灶有大小、粗细细之分,粗大钙化灶常为乳房良性病变,如乳房内血管的钙化、陈旧性损伤、炎症、哺乳期积乳囊肿、良性肿瘤等,而细小钙化灶常位于细胞生长分裂较快的部位,乳腺癌可能性较大。 乳腺癌性钙化多表现为成簇、针尖样微小钙化。尤其1厘米范围内钙化数目超过15-20枚,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较大。 当然,乳腺癌临床表现多样,有研究表明大约50%以上的乳腺癌存在钙化灶,但确诊乳腺癌必须进行病理检查,不能仅靠有无钙化灶来判定是否存在乳腺癌。
人体中的碘 80%以上来自食物,10%~20%来自饮水,0~5%来自空气。 膳食和水中的碘主要为无机碘化物,经口进入人体后,在胃及小肠上段被迅速、完全吸收(一般在进入胃肠道后 1 小时内大部分吸收,3 小时内几乎完全被吸收),被吸收的碘很快转运至血液,遍布于全身各组织中,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生成甲状腺激素。与氨基酸结合的碘可直接被吸收,肺、皮肤及粘膜可吸收极微量的碘。蛋白质、能量不足时会妨碍胃肠道内碘的吸收。钙、镁以及磺胺等药物对碘的吸收有一定阻碍作用。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约 90%的碘通过肾脏从尿中排出;10%左右的碘通过唾液腺、胃腺分泌及胆汁等排泄,最后从粪便排出;剩余的少量碘通过皮肤汗液、毛发及肺呼吸排出。 通过乳汁排出的碘,对母体向婴儿供碘有重要的作用,使母乳喂养的婴儿能得到所需碘。乳汁中含碘量为血浆的 2~3 倍,母体哺乳会消耗体内较多的碘。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thyroiditis,HT),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淋巴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甲状腺肿。日本医学家桥本策(HashimotoHakaru)于1912年在他出版的《甲状腺淋巴瘤报告分型》一书中,根据组织学特征首先报道该病,医学界后来用“桥本氏甲状腺炎”命名这一疾病,故又名桥本甲状腺炎,简称桥本氏病(HT或AIT)。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通常认为于遗传、免疫、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导致。诱发因素:遗传易感性,长期过高的碘摄入,辐射环境,细菌或病毒感染,硒缺乏。病理: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病理可见大量的淋巴细胞,甲状腺也常发生不同程度肿大。它的病理与免疫变化与Grave’s甲亢相似,即在遗传缺陷与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因精神因素,过度劳累,感染与其他应激反应,环境污染,饮食结构不合理(如高碘饮食)等均可引起患者自身免疫反应或加重自身免疫反应,诱发桥本氏甲状腺病。因此Grave’s甲亢与桥本氏甲状腺病可以相应转化,更多的是Grave’s病向桥本氏甲状腺病方面转化。由于自身免疫系统产生了攻击甲状腺的抗体,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被不同程度破坏,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流行病学:发病率约1-2%,女性居多,男女比例可达1:5~10,好发于30-50岁,有一定家族性。主要症状:早期甲状腺大小及功能可正常,后期随着损伤的程度,甲状腺不同程度肿大(约70%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过程通常较缓慢。少数(不到5%)可出现甲状腺毒症状。极少数可有突眼表现;可与1型糖尿病、艾迪森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并存。当甲状腺肿大压迫气管可出现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声带可出现声音嘶哑,压迫血管出现面部水肿。当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出现相应甲减症状。如低代谢症群(易疲劳、怕冷、体重增加、行动迟缓、体温偏低等),精神系统(记忆力、计算力、注意力、理解力减退等),皮肤改变(颜面虚肿、表情呆板、鼻/唇增厚,毛发干燥稀疏,指甲厚脆、开裂等),消化系统(食欲减退、便秘等),心血管系统(心率减慢等)检查:甲状腺功能+抗体化验,甲状腺超声,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甲状腺核素扫描等。鉴别:需要与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等鉴别。治疗:目前尚无针对病因的有效治疗,如出现相关症状,一般予以个体化对症治疗。如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需口服左甲状腺素片口服替代治疗,且不能随意停药,尤其是孕妇,防止出现体内甲状腺激素不足。注意:注意休息,注意保暖,保障充足睡眠,适当体育锻炼,保持身心舒畅;均衡饮食,适当限碘,但仍需保证合适的碘摄入,少食用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可定期化验尿碘,评估碘摄入情况;注意补硒,如蛋类、瘦肉、玉米、大蒜、虾仁、生蚝等;定期体检。
乳房早发育一般多指单纯性乳房早发育。通过药物检测和动物试验发现,一些滋补品中存在类似性激素的物质。长期服用不仅可使乳房早发育,甚至还会产生促使性腺发育的作用。假性性早熟患儿常常是在服用营养品2至3个月时发生乳房增大,乳房早发育,可呈进行性或波动性,但如能及时发现停止服用,一般可于半年左右恢复。性早熟是儿科内分泌系统的常见发育异常,是指女童在8岁前,男童在9岁前呈现第二性征发育的异常性疾病。中枢性性早熟(CPP)是缘于下丘脑提前增加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和释放量,提前激活性腺轴功能,导致性腺发育和分泌性激素,使内、外生殖器发育和第二性征呈现。CPP又称为GnRH依赖性性早熟,其过程呈进行性发展,直至生殖系统发育成熟。但值得注意的是,虽乳房早发育和性早熟不是同一回事,但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有研究发现即便是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在无任何临床先兆表现的情况下,部分中枢性性早熟(PICPP)也可能会转化为中枢性性早熟(CPP)。因此,针对乳房早发育既不能过度紧张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凡经诊断为PICPP后均需定期随访,尤其是对乳房反复增大或持续不退者,更应提高警惕,必要时重复GnRH激发试验,如果确诊为性早熟,一定要尽早治疗干预,改善发育。
本文参考文献:《中国居民补碘指南》(中华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2018.5) 碘在自然界含量稀少,除海水中较高外,大部分土壤、岩石和水中含量都很低。为使严重碘缺乏病得到有效控制,我国长期以来普及加碘食盐(水源性高碘地区未加碘,如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山西等110个县),当前我国居民一般人群整体处于碘营养适宜状态,但仍有2/3省份孕妇存在碘缺乏,部分县儿童碘缺乏超过5%。碘的每日参考摄入量:1-10岁推荐为90μg/d(最高摄入量为200-500μg/d)。14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为120μg/d(最高摄入量为600μg/d)。孕妇和哺乳期为230-240μg/d(最高摄入量为600μg/d)。一般人群补碘: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每天从饮水中可摄入10μg,食物中约25-50μg,5g盐补充约100μg(除去烹饪加热时约20%损失,加热时间越长丢失越多),故除水源性高碘地区外,其他地区居民均应食用加点盐。特殊人群补碘要点:1)备孕、妊娠、哺乳妇女:选用加点盐或碘含量较高的盐,鼓励摄入含碘丰富的食物。除满足正常生理需要量外,更对胎儿、婴儿生长发育、脑发育至关重要。2)婴幼儿:母亲摄入足够碘,辅食中应富含碘;非母乳喂养婴儿奶粉,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奶粉(均已加碘)。3)儿童和青少年:食用加碘盐。补碘最佳方法:食用加碘食盐。加碘食盐小包装采购,存放于阴凉干燥处,菜品快出锅时再放盐。哪些情况下应限碘:甲亢,甲亢或甲状腺癌需要放射性碘131治疗前(至少7天以上),自身免疫甲状腺炎患者(如桥本甲状腺炎,适当限碘,可使用碘盐,限制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
乳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有一些是我们难以主动甚至无法控制的,例如遗传、家族史、月经史、分娩年龄、乳房密度等等。很多乳腺癌患者在被诊断时总会质疑她们是如何患上乳腺癌的,同样也会询问还能做些什么来改善她们的预后。尽管还没有单一的作用或者因素可以用来预防乳腺癌,但一些危险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减少酒精摄入量、健康的饮食,保持正常的体重,加强体育锻炼,适龄婚育和母乳喂养等。
经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治疗和全乳切除治疗后生存率及远处转移的发生率相似。同样病期的乳腺癌,保乳治疗和乳房切除术后均有一定的局部复发率,前者5年局部复发率为2%~3%(含第二原发乳腺癌),后者约为1%,不同亚型和年龄的患者有不同的复发和再发乳腺癌的风险。保乳治疗患者一旦出现患侧乳房复发仍可接受补救性全乳切除术±乳房重建,并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针对临床Ⅰ期、Ⅱ期的早期乳腺癌,肿瘤大小属于T1和T2分期(一般≤2cm),且乳房有适当体积,肿瘤与乳房体积比例适当,术后能够保持良好的乳房外形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对于多灶性乳腺癌(同一个象限的多个病灶),也可尝试进行保乳手术。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经术前治疗降期后达到保乳手术标准时也可以慎重考虑。 保乳治疗包括保乳手术和术后的辅助放疗,其中保乳手术包括肿瘤的局部广泛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或SLNB。乳房原发灶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肿瘤周围一定范围的乳腺组织,并根据肿瘤位置和乳腺厚度决定是否切除部分皮下组织及肿瘤深部的胸大肌筋膜。肿瘤周围切除范围根据术中病理结果确定,直至切缘阴性(即达到切缘无肿瘤细胞)。有研究表明 为便于术后辅助放疗定位原发病灶部位,通常在保乳手术时在病灶区域放置4-6枚钛夹等标记物进行标记。 若术中或术后病理学检查报告切缘阳性,可行全乳切除,或尝试扩大局部切除范围以达到切缘阴性。虽然对再切除的次数没有严格限制,但当再次扩大切除已经达不到美容效果的要求或再次切除切缘仍为阳性时,建议改为全乳切除。
除了定期自检和到医疗机构。日常生活还是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事项,供大家参考。1.适龄婚育并足够时长的哺乳。纯母乳喂养尽量能达到6个月,后续继续哺乳超过2年,且缓慢逐渐断奶。2.适当多生育。3.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不要过大压力,注意保障良好的睡眠。4.避免肥胖。减少高油脂和热量食物的摄入。5.均衡饮食。可适当多吃各种蔬菜、橄榄油、豆类、鱼肉等。6.适当体育运动。特别是挥拍类运动(活动上肢及胸部)。7.避免长期使用含雌激素药物、保健品、化妆品等。8.和谐的夫妻生活。9.避免乳房受伤。如外伤、过度挤压、或粗暴按摩等。10.也是最重要的——有异常情况一定要及时检查,并听取专科医生的建议祝您健康愉快!
图 4 男性乳房发育症(Gynecomastia)的 X 线检查图像 男性乳房发育症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男性乳房疾病。男性乳房发育症的临床表现是存在乳晕下质地柔软无痛感可移动的肿块,请牢记这个断句:乳晕下-质地柔软-无痛感-可移动。首先,男性乳房发育症的病灶仅限于乳晕下,其他位置的肿块一律不算。其次,肿块的质地要柔软、触及时可移动。 男性乳房发育症主要有三种不同样式:结节状腺样(急性扩增阶段);树枝状(慢性纤维化阶段);弥漫性腺状。 图 5 一例病灶呈结节状腺样式的男性乳房发育症 注意观察,它的病灶是如何浸润周围脂肪组织的。病灶以乳头为中心呈扇形辐射状。从图中可以看出,乳房上外象限的病变情况可能更为严重,该位置病灶与周围脂肪组织交联。如果不告诉你这是一张男性乳房发育症的图像,你很可能将其诊断为女性乳房恶性肿瘤。 男性乳房发育症通常伴随导管和基质增生,所以它的病灶必须与周围的脂肪组织融合。 因此,牢记:男性乳房边界模糊可能是乳房发育症的前兆。与女性不同,男性乳房发育症一般不会伴随小叶增生,所以男性很少患发源于小叶的恶性肿瘤,例如泌乳性腺瘤、纤维肿瘤、乳腺叶状肿瘤、浸润性小叶癌。 图 6 左图为一位患乳房发育症年轻男性的乳房 X 线检查图像,右图为患有青少年乳房肥大 8 岁女性的乳房 X 线检查图像 注意观察,两位患者的乳房检查图像十分相似。 图 7 男性单侧乳房发育症的 X 线检查图像,病灶呈结节状 这是一位男性 CT 扫描时的意外发现。男子乳房发育症的定义是非肥胖男性乳晕下出现 2 cm 或更大的肿块。这看似是个正常现象,因为尸检发现 55% 男性均有这种肿块。男性乳房发育症的发病高峰为 60~69 岁。 如果肿块是突发性的或伴有其他症状,就应该警惕了。对老年人来说,乳房发育症约占男性乳房所有病变的 65%。另外的 25% 和 10% 分别是癌症和其他病变。 1. 结节型 结节型主要出现在男性乳房发育症发病的早期阶段,它始于导管数目增多和成纤维细胞间质的上皮增生。不要担心,该阶段是可逆转的。 图 8 结节型男性乳房发育症患者的 X 射线检查和超声图像 注意病灶位于乳头后方。超声图像呈现了男性乳房发育症的典型外观:伴有小叶或毛刺的低回声肿块。如果这是张女性乳房的检查图像,你大概会认为是小叶和毛刺肿块,例如 Birads IV 或 V。然而,这是男性乳房发育症的典型特征。 2. 树枝型 图 9 呈树枝型的男性乳房发育症 树枝型主要出现在男性乳房发育症发病的晚期阶段,并伴有扩张的导管、中度上皮增生和纤维化。如图 9 所示,乳晕下方的病灶已经严重浸润周围的脂肪组织。通常情况下,树枝型乳房发育症的病灶体积小于结节型。 图 10 典型的慢性良性男性乳房发育症 可以推测,该男性乳房的纤维化已经浸润乳房脂肪组织,这与男性乳房发育症急性阶段的腺水肿状外观不同。 从这些病例中可以看出,男性乳房发育症可能表现女性乳房恶性病变的某些特征。不幸的是,男性乳房的一些恶性病变通常看起来却是良性的,大家要当心,下节将详细介绍。 3. 弥漫性腺型 图 11 弥漫性腺型乳房发育症的 X 线检查图像 弥漫性腺型乳房发育症常见于雌激素水平高的男性。图 11 是前列腺癌患者经雌激素治疗后的乳房,看起来像胸小女性的乳房。 4. 假性男性乳房发育症 图 12 假性男性乳房发育症(Pseudogynecomastia) 假性男性乳房发育症的病灶通常是双侧的,而且没有可触及的肿块。不要忘记,男性乳房发育症的特征:乳晕下-质地柔软-可移动的肿块。假性男性乳房发育症一般源自乳房区域的过度脂肪沉积。这是一种正常变异,常见于肥胖患者和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患者。
乳腺疾病与女性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女性的性压抑可以增加乳腺小叶增生与乳腺肿瘤的发病几率。在女性性反应周期中,乳房会有明显的变化,如乳头勃起,乳房增大肿胀等。性学专家指出,女性如果总是有性兴奋而不能达到性高潮,身体就会感到极度不适,未能释放的性张力很容易演变成痉挛和疼痛。从中医角度讲,长期性生活不协调的女性容易发脾气,即为肝郁气滞,气滞则乳络瘀阻聚结而成癖。乳癖即包括西医所说的“乳腺小叶增生”和“乳腺纤维瘤”等。 因此,和谐的性生活,高质量的性爱直接影响到女性乳房的生理健康。国内有调查显示:患有乳腺小叶增生的妇女86%的人在性生活中从未达到过性高潮。另有资料显示,初婚年龄越大,或过晚结婚生育,其乳腺癌发病率均相对升高,这也反映出正常的性生活对维持乳腺正常生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