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需要通过手术解除病痛的情况下,手术疤痕是无法越过去的坎儿。谁都不想在自己完美无瑕的肌肤上留下疤痕。妇科手术发展至今天,从最初的开腹手术,到后来的传统腹腔镜手术,再到今天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正在以越来越微创的技术理念满足爱美女士的需求。通过下图我们来比较开腹手术、传统腹腔镜手术、经脐单孔腹腔镜以及经阴道单孔腹腔镜手术伤口的区别。开腹手术:手术切口大,术后疤痕明显。传统腹腔镜:3-4个小疤痕,疤痕不明显经脐单孔腹腔镜:只在脐部有一个疤痕,肚脐可以遮挡,疤痕几乎不可见。经阴道单孔腹腔镜:手术切口在阴道,术后愈合良好。腹部完美无痕。单孔腹腔镜手术是指通过1个切口进入人体,置入腹腔镜器械进行的手术操作。常规的腹腔镜手术需要在人体做3-5个切口,可以看作是多孔腹腔镜。根据入路的不同,单孔腹腔镜可分为经自然腔道的腹腔镜手术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经脐单孔腹腔镜是在肚脐部位做一个2-3cm的切口,置入腹腔镜的器械完成操作的手术技术。之所以选择肚脐作为手术入路,是因为肚脐是人体唯一一个天然的疤痕结构。在这里进行手术不会增加额外的疤痕,通过肚脐的天然凹陷可以遮盖手术疤痕,有利于美观。优势在于: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易于取标本、较强的美容效果。手术切口选择在阴道最深处,打开阴道后穹窿或前穹窿3-4厘米的切口,置入腹腔镜的器械完成手术操作。这是最近几年兴起的妇科手术的入路,从阴道这个自然腔道操作,手术疤痕隐藏在阴道深处的皱褶内,术后几乎无痕迹,而且对肠道干扰小,术后肠功能恢复快,由于阴道上段神经分布特点,术后疼痛明显较经腹部手术轻,是将来微创手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妇科肿瘤综合诊治中心目前熟练开展经阴道单孔腹腔镜手术,可以完成子宫切除术、输卵管妊娠手术(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开窗取胚术)、卵巢切除术、卵巢囊肿剥除术等手术。结合术后快速康复理念,本中心以患者以更小的创伤,更轻的疼痛、更快的康复,更好的就诊体验为服务宗旨,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HPV疫苗目前有二价、四价和九价三种。有人觉得价别越高越好。其实从目前的数据和观察结果来看,从预防宫颈癌角度,三种疫苗是一样有效的,都可以达到90%以上。从疫苗可及性角度,二价疫苗就是很好的选择。 四价疫苗和二价疫苗相比,多了两种尖锐湿疣的hpv型别。也就是说四价可以预防尖锐湿疣,而二价不可以。 另外,三种疫苗不推荐混着打。
宫颈囊肿是怎么形成的很多人在妇科检查或盆腔B超检查后被告知有"宫颈囊肿",就以为自己得了肿瘤,是很严重的病。其实,宫颈囊肿和肿瘤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知道,宫颈上是有腺体的。什么是腺体,就是具有分泌功能的一种结构,例如汗液是由汗腺分泌,泪水由泪腺分泌的。宫颈上的腺体分泌的是一种透明的粘液。腺体是有开口的。当宫颈腺体开口被堵塞,腺体分泌的粘液不能流出就积聚在腺腔内,越积越大,就形成了所谓的“宫颈囊肿” 宫颈囊肿是不需要治疗的因此,宫颈囊肿并非是什么肿瘤,也没有必要乱担心了。如果长得很大可以刺破让囊肿内的液体流出来,但可能还会再长。 虽然宫颈囊肿是不需要治疗的,但它可能和宫颈的其他病变同时存在,因此规范的宫颈检查如宫颈癌筛查,还是要做的。如果发现有宫颈癌前病变,需要规范的治疗。
引言在所有人类癌症中,5%的恶性肿瘤发病都与人乳头瘤病毒(HPVs)有关,而宫颈癌和HPV是关系最密切的。E6/E7两种病毒蛋白对于恶性肿瘤的发展和维持是至关重要的。维持细胞稳态的关键通路是这两种蛋白主要的作用位点。它们对细胞作用的结果是营造一个有利于病毒存活的环境;但是当受到干扰时就会导致对宿主细胞的改变,最终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简介HPVs是一种小型的双链DNA病毒,特异性感染上皮细胞。HPV家族包含约200种病毒亚型。每种病毒亚型的组织特异性是不同的。大多数的HPV亚型引起的病变均为良性的,具有自限性;只有少部分病毒为高危亚型,可以引起人类的恶性肿瘤。这些肿瘤包括宫颈癌,肛门生殖器以及头颈部肿瘤。HPV高危亚型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他们能够干扰宿主对细胞增殖和基因组稳定的调控能力。几乎所有的宫颈癌(>99%)都与高危HPV感染有关。HPV感染的最初几个月,患者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并且大约90%的感染会在2年内通过宿主的免疫系统清除。只有那些不能通过免疫系统清除的高危HPV持续性感染,才会导致宫颈癌的发生。HPV16,18是导致宫颈癌的最常见亚型,全球80%宫颈癌发病都与他们有关。其他高危亚型包括31, 33, 35, 39, 45, 51, 52, 56, 58和59。 HPV诱导癌变的特征之一,即表现为E6/E7两种病毒蛋白的持续表达,贯穿于肿瘤发生的全程,并维持癌症表型。如果抑制E6和或E7的表达和功能,肿瘤细胞的增殖停滞并发生凋亡。因此,他们是治疗HPV诱导的恶变的理想靶点。 HPV生命周期:从感染到恶变的演进 HPV生命周期与宿主上皮细胞的分化密切相关。复层鳞状上皮因为微小损伤导致基底层暴漏,HPV感染基底层细胞。HPV生命周期由此开始,因为只有基底层细胞是具有增殖能力的。HPV感染宿主细胞后,以染色体外元件或附加体的形式构建基因组,依靠细胞复制蛋白调节病毒DNA合成。HPV感染过程中,非基底层细胞大部分处于正常的细胞周期,而一小部分细胞重新进入S期完成HPV病毒基因组的扩增。与此同时,病毒衣壳蛋白及病毒体组装随之完成,最终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被释放出来。E6/E7蛋白与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Rb蛋白,E2F转录因子,P53等)相互作用,细胞周期节点(chekpoints)被废除,最终导致感染细胞的“永生”。由于E6/E7蛋白干扰细胞正常周期,导致细胞不断合成DNA,DNA损伤监控失控,很容易引起突变的发生。突变可以是点突变,也可以是大段染色体突变。HPV感染宫颈细胞,一般情况下出现程度较轻的细胞异常,组织学上表现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2)。这种程度的病变伴随着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清除可以在1-2年内消退。然而HPV有多种机制可以抵抗免疫系统,即免疫逃避,从而导致宿主细胞的持续性感染,最终形成宫颈癌。 在低级别病变中,HPV以游离体的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而在高级别病变中,其基因组是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内的。目前这些整合位点还没有被识别,但引起基因组不稳定的脆弱位点已经被发现。近年研究发现,在宿主细胞染色体的脆弱位点有HPV基因组的复制,并“劫持”宿主的DNA损伤应答,病毒整合到这些位点的几率增加,反过来进一步促进这些区域的DNA重组。HPV诱导细胞恶变过程中病毒基因组整合的精确作用存在争论,似乎与E6/E7的表达失控有关。维持宫颈癌细胞株持续增殖的必要条件是E6/E7蛋白的持续表达。众多实验通过抑制E6/E7的表达,获得了这方面的证据。 E6/E7的分子靶点E6蛋白有众多的与其相互作用的伴侣蛋白;这些蛋白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其中P53肿瘤抑制因子是最重要的一个。E6蛋白与泛素连接酶结合使其维持稳定状态,再与P53蛋白结合形成三聚体,使P53蛋白发生多聚泛素化,失去了对细胞生长、凋亡和DNA 修复的调控作用。E6蛋白的这种作用一般只见于高危HPV。E6的靶蛋白均具有一个共同的α螺旋结构,调节E6与泛素连接酶的结合。因此,如果对α螺旋结构进行干预,势必会影响E6蛋白的多种生物学功能。目前还无法明确每个伴侣蛋白与 E6结合后发挥的具体生物学作用。低危HPV的E6蛋白虽然也与P53相互作用,但主要对病毒生命周期发挥作用,而不会诱导癌变。高危HPV亚型E6蛋白的羧基端有一段特殊的氨基酸,可以与细胞内的一组特异蛋白结合,这被认为是其致癌潜能的标志。而这种结构在低危HPV亚型的E6蛋白中是缺失的。与E6蛋白特殊结构域结合的细胞蛋白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例如细胞粘附、细胞链接以及细胞极化等。E6蛋白与这些细胞蛋白结合,使细胞更具有侵袭性,或者可以使E6维持高表达。 和E6蛋白类似,E7蛋白可以和伴侣蛋白结合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和活性。高危HPV亚型的E7蛋白最重要的结合靶点是肿瘤抑制因子pRB蛋白,在cullin 2泛素化连接酶介导下,使pRB蛋白功能失控。E7蛋白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蛋白激酶从而使细胞周期失调控。 E6/E7蛋白对DNA损伤应答、表观遗传调控的作用HPV表达的E6/E7蛋白不能直接将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他们可以使宿主细胞发生基因组不稳定性,而后者正是细胞恶变的必要条件。宿主细胞染色体出现单倍体、三倍体、双微小体等异常均与E6/E7蛋白的表达有关。使细胞发生基因组不稳定是E6/E7蛋白诱发癌变的早期事件,早于其基因组整合入宿主细胞染色体。有研究发现宫颈癌的癌前病变中存在染色体非整倍体现象,这与前面的理论不谋而合。而在低危HPV感染的细胞中却没有这种现象。另外,高危E6/E7蛋白的表达使有丝分裂缺陷出现,包括多极有丝分裂、后期桥体、非整倍体等。多极有丝分裂常与异常中心体数目、核异型共同存在。研究表明,异常的中心体扩增是基因组不稳定的早期变化。E7蛋白使细胞在单一的S期内发生多次中心体合成,而这些中心体是由一个母系中心粒转变而来,具有不成熟性。正常情况下,出现异常有丝分裂会导致细胞死亡;而E6/E7的协同作用让细胞携带这些异常有丝分裂而继续存活,最终结果是多倍体细胞的不断积累增多。过度生长的异常细胞最终导致癌变的发生。 E6/E7蛋白的表达,通过抑制P53功能使细胞正常的DNA损伤应答失活;它们都可以独立的诱导细胞DNA损伤,增加了HPV基因组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的几率。宿主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也出现异常,是有缺陷的损伤修复。DNA损伤应答的异常导致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出现,最终导致癌变的发生。 HPV的致癌作用高危E6/E7蛋白可以影响细胞多个调节通路,并通过多种方式打乱细胞内稳态的环境。使宿主细胞发生癌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感染时间长短。一个完整的病毒生命周期需要2-3周,只有在足够长的感染时间内宿主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进而才会促使细胞恶变。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是HPV感染的宿主细胞是否具有干细胞的特点。宫颈转化区的干细胞或储备细胞是HPV感染的主要宿主细胞。HPV感染使宫颈转化区细胞形成不典型增生是HPV感染长期潜伏的基础,尤其是宫颈鳞-柱交接部的细胞,与HPV相关的宫颈癌发生有主要关系。鳞-柱交接部的细胞为胚胎起源,是一种单层的立方上皮,其基因表达系统不同于转化区其他位置的宫颈细胞。在宫颈CIN病变和宫颈癌中发现一些特殊蛋白,体外的鳞状上皮细胞E6/E7不能诱导这些蛋白表达,尤其当宫颈鳞-柱交接部的组织通过锥切或leep手术切除后,这些蛋白的表达缺失。 有学者正在寻找鉴别宫颈干细胞的方法,有研究发现CD66+的细胞具有恶变潜能。虽然宫颈干细胞的假说证据有限,但还是比较令人信服的。“宫颈干细胞”、“储备细胞”以及鳞柱交接部细胞和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是当前宫颈癌研究的热点。肿瘤细胞的异质性是临床治疗的巨大挑战,继续寻找这些细胞的标志性特点成为治疗的新靶点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结论综上,E6/E7蛋白在HPV相关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作用。方兴未艾的“组学”技术以及个体化医疗,给我们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对E6/E7蛋白诱导HPV相关癌症的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可能会成为临床宫颈癌治疗的新靶点。 文献来源: 1.Suruchi Mittal, Lawrence Banks,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human papillomavirus E6 and E7 oncoproteininduced cell transformation, Mutation Research-Reviews in Mutation Research. http://dx.doi.org/10.1016/j.mrrev. 2016.08.001 2.Julia Durzynska, Krzysztof Lesniewicz, Elzbieta Poreb, Human papillomaviruses in epigenetic regulations, Mutation Research 772 (2017) 36–50. http://dx.doi.org/10.1016/j.mrrev.2016.09.006
宫颈机能不全(CervicalInsufficiency,宫颈环扎CI),也叫宫颈早期扩张,是一种导致早产或流产的常见原因。正常情况下,宫颈在妊娠期充当着支撑胎儿的“门槛”,防止胎儿过早从母体中排出。然而,某些情况下,宫颈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就会提前扩张,导致胎膜早破或宫内胎儿过早分娩,这种现象被称为宫颈机能不全。宫颈机能不全一般出现在妊娠18~25周,孕妇出现复发性中晚期流产,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它是早产和重复流产的常见原因,尤其对于那些曾经有过早产或流产经历的女性,发生宫颈机能不全的风险更高。宫颈机能不全的症状可能并不明显,许多女性可能没有任何不适感。然而,如果孕妇有以下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宫颈机能不全的可能:早期宫颈扩张:孕期在没有任何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宫颈就开始扩张,可能会导致胎膜破裂或流产。早产:部分女性可能会在怀孕中期出现早产现象。阴道分泌物增多:特别是孕中期时,若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可能是宫颈机能不全的早期迹象。无痛性宫颈扩张:部分患者可能在产检时发现宫颈扩张,而没有任何疼痛感。对于有早产史、流产史或宫颈手术史的女性,尤其需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监测宫颈的健康状态。宫颈机能不全的诊断主要通过超声检查、宫颈长度测量及宫颈形态检查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孕期情况、病史以及检查结果来确定是否存在宫颈机能不全。当诊断为宫颈机能不全时,针对性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宫颈环扎(CervicalCerclage)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常见手术方法,它是通过在宫颈部位放置缝线来加固宫颈,从而防止其过早扩张。传统的宫颈环扎手术多通过阴道进行,但近年来,腹腔镜宫颈环扎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经阴道或腹腔镜宫颈环扎各有自己的适应症和优缺点,今天主要谈谈腹腔镜宫颈环扎手术。微创手术,创伤小腹腔镜宫颈环扎采用腹腔镜技术,通过几个小切口将腹腔镜器械插入腹腔,操作精细,创伤较小,相比传统的开腹环扎,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较短。术后恢复快腹腔镜手术通常需要更少的住院时间。大部分患者术后可以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活动,并且术后疼痛较轻,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视觉精准,手术更安全腹腔镜能够通过高清晰度的视频图像提供清晰的视野,使医生能够准确地观察宫颈和子宫位置,精确完成手术。腹腔镜手术能够避开周围的组织结构,减少了手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腹腔镜宫颈环扎手术推荐在怀孕前完成。如果怀孕后诊断宫颈机能不全,首选经阴道环扎。如果在妊娠8周-14周,也可以选择腹腔镜环扎。单孔腹腔镜相对于传统的腹腔镜手术,创伤可以更小,腹部切口更少(仅在肚脐位置有一个切口),能够完成妇科大多数手术,包括恶性肿瘤的手术。宫颈环扎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单孔腹腔镜可以完美完成。术后观察:术后需要观察宫颈的恢复情况,特别是环扎部位是否有出血或感染的迹象。遵医嘱休息:术后要避免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宫颈受到过度压力。定期复查:患者在术后需要定期回医院复查,确保宫颈环扎位置的稳定,监测胎儿发育情况。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术后保持健康的饮食和作息,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恢复。腹腔镜宫颈环扎的成功率较高,大多数患者术后能够顺利怀孕并成功分娩。根据多项研究显示,腹腔镜宫颈环扎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效果显著,特别是在早期宫颈扩张和有早产史的患者中,手术后早产率明显降低。然而,宫颈机能不全的治疗效果仍然取决于多个因素,如患者的年龄、宫颈损伤的程度以及术前的整体健康状况。因此,在手术后,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保持良好的孕期管理。腹腔镜宫颈环扎手术,尤其是单孔腹腔镜手术,作为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有效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多重优势,为很多有早产或流产历史的女性提供了新的希望。通过这一微创技术,患者不仅能够更快恢复,还能够减少对未来生育能力的影响。希望通过普及相关知识,能够帮助更多患者早期识别宫颈机能不全并及时采取治疗,确保母婴健康,顺利度过妊娠期。
在传统观念中,子宫切除手术总伴随着明显的手术切口和术后疤痕,即使传统的腹腔镜手术也需要三、四个小切口。然而,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单孔腹腔镜手术,让手术更精致、恢复更轻松。什么是单孔腹腔镜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仅需通过肚脐处一个小切口完成复杂的手术操作。这一切口隐藏在肚脐中,术后几乎“无痕”,真正实现了“看不见的手术”。单孔腹腔镜也可以通过人体的自然腔道(如阴道)完成手术。单孔腹腔镜的优势切口更少,几乎“无痕”:手术切口隐藏在肚脐中,术后无需担心明显疤痕,特别适合爱美的女性。术后恢复更快:单孔技术减少了手术创伤,术后疼痛更轻微,住院时间缩短,日常生活更快恢复。感染风险更低:减少多个切口的风险,降低术后感染的可能性,手术更加安全。美观度提升:手术后的肚脐保持自然外观,手术痕迹几乎难以察觉。患者体验:真实改变“手术后几乎没有疤痕,术后疼痛也很轻微,我很快恢复了正常生活,这让我感到自信又安心!”近日一位在我中心成功接受单孔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如是说。许多接受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都对这种技术的效果和术后恢复感到惊喜。她们表示,术后仅需短时间的休息便能重新投入工作或生活,不再像传统手术那样需要忍受长时间的疼痛和恢复期。更重要的是,肚脐处的隐蔽切口几乎看不到痕迹,消除了很多患者对疤痕的顾虑。技术革新,患者受益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技术优势虽然得到了越来越来的患者认可,但这项技术的应用也对手术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孔腹腔镜手术的确比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更加微创,但其操作难度和学习曲线也相对较长。这是因为单孔手术需要在一个小切口中完成所有的手术操作,器械的角度和活动范围受限,对医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经验要求更高。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妇科肿瘤综合诊治中心自2019年成立以来,在坚持妇科肿瘤治疗的规范化、个体化同时,始终在追求以最微创的手术带来更完美的感受为目标;已经熟练开展单孔腹腔镜盆腹腔淋巴结清扫术、全子宫切除术、卵巢囊肿剥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异位妊娠手术以及其他常规妇科手术。如果您有相关问题或需要进一步咨询,请联系我们的妇科肿瘤中心门诊,让单孔腹腔镜手术为您的健康和美丽保驾护航!
王继东医生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妇科肿瘤中心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均授予了人工智能(AI)领域的突破性研究。物理学奖授予了约翰·霍普菲尔德(JohnJ.Hopfield)和杰弗里·辛顿(GeoffreyE.Hinton),以表彰他们在人工神经网络及机器学习基础方面的贡献。化学奖则颁给了大卫·贝克(DavidBaker)、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Hassabis)和约翰·M·乔珀(JohnM.Jumper),以表彰他们在计算蛋白质设计和结构预测领域的创新成果。这些奖项的颁发凸显了AI在科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并引发了对其在医疗等传统领域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AI在医疗领域的现状与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医疗领域的实践模式。从辅助诊断到手术机器人,从新药研发到个性化治疗,AI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为提高医疗效率和患者体验带来了革命性变化。AI在医学影像分析中的突破AI影像识别技术是AI在医疗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已经在放射学和病理学中取得显著成果。例如,AI可以精准分析医学影像,包括X光片、CT扫描和MRI成像,快速发现早期病灶。特别是在肺癌、乳腺癌等疾病的早期筛查中,AI算法的准确率甚至超过了人类专家。谷歌开发的深度学习模型已被证明能以高精度识别肺癌早期迹象,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AI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在药物研发领域,AI通过筛选化合物、优化药物设计以及模拟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大幅缩短了新药问世的周期。传统药物研发可能需要10年以上,而利用AI技术的药物设计可以将这一过程缩短至几年。例如,AlphaFold预测蛋白质结构的能力大大加速了药物研发的进展,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设计针对复杂疾病的靶向药物。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AI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组数据、生活习惯和病史,能够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例如,AI算法可以预测不同患者对某种药物的反应,帮助医生选择最优治疗方法。基于AI的肿瘤精准治疗已经在多个癌症中心得到了应用,通过分析患者的肿瘤基因图谱,AI为患者匹配最适合的靶向药物或免疫疗法。手术与辅助治疗的智能化AI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和辅助治疗中。例如,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通过AI技术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AI在术中还能实时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医生提供关键数据支持。此外,康复机器人和AI辅助的物理治疗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术后康复,提高了患者的恢复速度。医疗大数据分析AI在处理医疗大数据方面的能力令人瞩目。它不仅能够整合医院管理系统中的患者数据,还能通过分析电子病历、健康监测设备和遗传信息,为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建议。例如,AI可以根据患者的数据预测疾病进展风险,帮助医生提前采取干预措施。IBMWatsonHealth通过其认知计算能力,为肿瘤患者提供了详尽的治疗方案建议,展示了AI在复杂医疗决策中的潜力。AI对未来医疗职业的影响人工智能(AI)的发展正在引领医疗行业迈向一个全新的未来。尽管AI已在部分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其潜在影响远不止于现状,未来更可能在以下方面引发深远变革:医疗流程的再定义AI将彻底改变传统医疗服务流程。未来,智能化系统可能实现从初诊、诊断到治疗全流程的自动化。例如,患者通过AI驱动的健康监测设备生成实时健康数据,系统会自动分析并给出初步诊断,随后自动预约最适合的专家,甚至制定初步治疗方案。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还将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个性化与预测性医疗的普及随着AI与基因组学、环境数据和患者行为数据的整合,预测性和个性化医疗将迎来全面普及。例如,AI可以通过分析患者基因、生活方式和病史,预测可能患上的疾病,并提前提供干预方案。这将推动医疗从“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的模式,从而改善全社会的健康水平。医生角色的转型AI不会取代医生,但会改变医生的职能。未来,医生将更多地担任医疗决策的引导者和协调者,而不是重复性工作的执行者。例如,在多学科治疗团队中,医生需要根据AI提供的建议,结合患者的特殊需求和伦理考虑,做出最终的临床决策。同时,医生还需要充当患者的教育者,帮助他们理解复杂的AI诊断和治疗建议。医疗教育和跨学科融合AI技术的普及将对医疗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未来,医学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解剖学、病理学等学科知识,还需要学习数据分析、编程和AI算法的基础知识。此外,医学领域将与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更加紧密地融合,催生出多学科交叉型医疗人才。新兴岗位的崛起随着AI的应用,医疗领域将出现一系列新兴岗位。例如:AI系统设计师:负责为医疗机构定制AI解决方案。医疗数据分析师:专注于分析患者大数据,为医生和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AI伦理与法律顾问:处理AI应用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确保技术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医疗公平性的提升AI的广泛应用有望改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通过远程医疗和智能诊断,AI可以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未来,AI或将成为全球医疗公平的重要推动力量。医生的核心竞争力:AI时代的必备能力在人工智能(AI)快速发展的今天,医疗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医生如何在这一变革中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一位从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以下是AI时代医生需具备的几项关键能力,以及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和理由:与AI协作的能力医生需要学会如何高效地与AI工具协作,理解AI的工作原理、优势和局限性。AI可以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诊断建议甚至治疗方案,但最终的临床决策权依然掌握在医生手中。AI虽然强大,但其算法依赖于数据质量和模型训练,对于复杂病例或伦理决策仍存在短板。例如,AI可能在大样本中表现良好,但对于稀有疾病的诊断则可能不够可靠。因此,医生需要具备甄别和验证AI建议的能力,确保其适用于具体患者。终身学习的精神医学知识和AI技术都在以飞快的速度更新。例如,新药研发、手术技术、医疗设备和AI算法的迭代速度都非常快。医生必须不断学习以跟上最新的发展。一方面,医学的核心是持续创新;另一方面,AI技术的使用需要医生理解其基本逻辑,以避免“黑箱操作”。例如,医生需要了解AI在影像诊断中的误差范围,才能更好地解释诊断结果并指导患者决策。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AI时代要求医生突破传统的医学思维模式,掌握跨学科知识,将医学与计算机科学、生物工程、数据科学等领域结合。未来医疗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多学科的交叉。例如,基于基因组学和AI算法的精准医疗依赖于医生与数据科学家、生物信息学家的紧密合作。同时,掌握跨学科思维还能帮助医生参与医疗设备或诊断工具的研发,推动行业进步。伦理思维与领导力AI的使用引发了许多伦理和法律问题,例如患者隐私、数据偏见和医疗责任划分等。医生不仅需要在临床决策中融入伦理考量,还应在团队和行业中发挥领导作用,确保技术的合理应用。AI的决策过程可能缺乏透明度,容易引发伦理争议。例如,AI在诊断中可能基于数据偏差产生错误建议,而患者却可能盲目信任。医生需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平衡技术优势与潜在风险,同时在团队中担任“伦理守门人”的角色,确保AI的应用符合医学的核心价值——以患者为中心。沟通与共情能力尽管AI在诊断和治疗中表现出色,但它无法替代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情感连接。医生需要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帮助患者理解复杂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提供心理支持。AI的分析可能过于技术化或数据导向,缺乏人性化的表达。患者在面对疾病时,不仅需要专业的治疗方案,还需要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医生的共情能力是建立医患信任的关键,也是AI无法取代的核心优势。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意识随着AI和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患者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重要课题。医生需要了解数据使用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法律规范,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如果数据泄露或被滥用,不仅会损害患者利益,还可能导致医患关系的破裂,影响医疗机构的声誉。医生作为患者信任的代表,需要主动承担数据保护的责任。危机管理与应对能力AI虽然强大,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失效,例如面对算法错误或数据不全时。医生需要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在AI失效时依然能够独立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依赖AI的医疗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医生的专业判断将成为最后的保障。这要求医生拥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患者安全。手术医生的不可替代性手术医生的核心能力涉及多个维度,这些能力在目前和未来都难以被AI完全替代:复杂决策与灵活应对手术过程中可能遇到解剖变异、设备故障等意外情况。手术医生能够根据经验和直觉快速做出判断和调整,这是AI难以达到的。人文关怀与沟通手术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安抚患者情绪,解释手术风险并制定术后康复计划。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共情是AI无法复制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手术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医生不仅需要执行手术,还要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如其他合并症)制定术前和术后方案。AI在处理多维复杂信息时仍存在瓶颈。创新与实践能力医疗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医生的创新。例如,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正是由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的结果。AI仅能辅助现有技术的优化,而医生则是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伦理与责任承担手术医生承担着巨大的伦理和法律责任,需要在医疗决策中兼顾患者利益和社会价值。AI无法独立承担这些责任,医生的角色无可取代。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AI无法完全取代手术医生,但它将成为医生的重要助手,推动手术方式的变革。未来手术医生的职责可能更多地转向以下领域:与AI协作:掌握AI工具,结合其建议优化手术方案。复杂手术主导者:负责AI难以处理的高风险复杂手术。技术创新引领者:参与新技术的研发与临床应用推广。患者沟通与教育者:帮助患者理解AI技术的应用,增强信任感。结语AI和机器人技术将继续推动手术领域的进步,为医生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工具。然而,医生的综合能力、情感共鸣和责任担当是AI无法取代的核心价值。在AI时代,医生与技术的协同合作将成为未来医疗的重要方向,而不是单纯的取代关系。医生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拥抱技术变革,才能在未来医疗生态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作者简介:王继东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妇科肿瘤综合诊治中心主任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梅奥医学中心(MayoClinic)访问科学家山东省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指导组专家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妇科肿瘤综合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妇科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公共卫生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宫腹腔镜微创手术,擅长单孔腹腔镜手术主要研究方向为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