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该手法是解放前王雅儒先生跟师王文先生数十年,将手法原理及病例汇集而成《脏腑图点穴法》一书,于1962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特点:取腹部诸穴,先后调顺中下上焦气机,理顺胃肠气分,恢复脏腑气机升降,从而达到升清降浊、调理脾胃,调和阴阳的作用。原理:取穴首取阑门,阑门为大肠小肠的交会之处,此穴是开中气的关键,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故无论虚实,都先点开此穴,此穴点通,胃与小肠浊气才能下降,清气才能上升顺畅。次取建里,点通阑门后即取此穴,以开通胃气,使浊气下降,故有“点阑门,泻建里,泻下肚腹诸般积”之称,;三取气海,气海是先天元气汇聚之处,是人体的生气之海,点通此穴激发清气,使清气上升。次取带脉,带脉可约束诸纵向经络,因此放带脉可活动周身气血,有开结通经,疏滞散瘀之功。次取章门,章门属小肠部位,与阑门同时治疗能通顺小肠气分,待下部与旁部气分通畅后再调左梁门右石关,此二穴同时取着重调理胃部气机,左梁门在胃下口与小肠交会之处,右石关在胃囊部位,同时使用,调顺胃部气机,进一步使胃中浊气下降。巨阙为心之募穴,位置大抵在胃之上口,推按进一步降胃部浊气,是开胃纳食的要穴。最后再推按中脘、建里、阑门及气海,以通降浊气,升清气,再复脾胃升降之机。最后并压三把,活动大肠之气,再用引起归元,导气于丹田。治法:患儿放松平躺,于腹部诸穴点揉操作,每次推拿操作20-30分钟左右。适应人群:任何年龄段患儿能放松平卧配合。适应症:厌食、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睡眠障碍,遗尿等儿科常见病。
小儿推拿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临床疗效显著,治疗无痛苦,不但避免了小儿服药之苦,还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是用来预防和治疗儿科疾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也是儿科的最佳治疗方法之一。 小儿推拿流派较多,手法不一,我科采取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 源流:清代徐谦光著有《推拿三字经》,创立了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建国后,由著名小儿推拿专家李德修先生继承发扬并发展创新,是当今小儿推拿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疗效享誉国内外。 特点:三字经流派推拿以左上肢肘以下穴位为主,其取穴少而精,手法简练,推拿持久力专,故以其疗效高,重复性强,操作方便著称。 治法:治疗取患儿左上肢肘以下穴位为主,不需要身体其他部位的操作。患儿接受治疗时,坐位即可,右手可自由活动。每次推拿操作30分钟左右,一般每天1次,重症1天2次,疗程为3-5天。 适应人群:6岁以下儿童,3岁以下疗效更佳。 适应症: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发热,急慢性腹泻,呕吐,便秘,厌食,夜啼等小儿常见病。
夜啼是指半岁以内的婴儿,白天安静,夜间啼哭不安,甚则通宵达旦,每夜如此,似有规律。常以心热、脾寒、惊吓等为发病原因。若因伤乳或奶水不足,或因疾病发热惊厥等证所引起,以及夜间喜见灯光习惯的啼哭,均不属于本病范围。常见分型:心热型、脾寒型、惊吓型。病案举例:患儿男,9个月,2周前从床上跌落,当日夜间出现高热伴惊厥1次,至某医院就诊,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又发作惊厥一次,给予退热,镇静,降颅压等治疗。出院回家后出现夜间啼哭不止,通宵达旦,最多睡10-15分钟后既惊醒哭闹,咳嗽,流涎多,多汗,纳少,大便稀溏,日一次。既往:发育迟缓,9个月仍不能独做,在某院确诊为脑瘫。查体:面色苍白,口鼻周发青,舌红,苔黄根腻,指纹紫滞气关。 取穴:阳池、平肝清肺、天河水,每穴十分钟,捣小天心三分钟。第1次推拿后患儿午后可睡2小时,夜间仍哭闹,咳嗽减轻。第2次推拿后患儿夜间可连续睡4-5个小时,日间睡眠安稳。推拿3次恢复至跌落前睡眠状况。 分析:患儿从床跌落,猝受惊吓,神气散乱,引动心肝二经之火,加之患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考虑内蕴风痰,风痰与火相搏发为惊厥。心肝二经之火炽盛上扰神明,故通宵达旦啼哭不止。 取穴阳池以清脑开窍;平肝开郁除烦,平肝熄风;清肺可疏风清热,顺气化痰;天河水以清心除烦安神;捣小天心以通窍散郁,安神定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