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蓝嘉盈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 指导:招远祺随着夜幕一起降临的,除了天上的月亮,还有大街小巷里热闹的小吃摊。在广东某一小县城有一家肠粉店,虽称不上家喻户晓,倒也是络绎不绝,经营小摊的夫妇常常忙到凌晨,为了生计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慢慢养大了三个小孩,平凡的小日子也是甜滋滋。直到一个月前,夫妇二人照常摆起了小摊,妻子却发现平时擅长调味的丈夫失手了。那天,一位常常光顾的老客人反应今天酱料的味道又咸又奇怪,妻子尝了尝,果然毫无平时的水准,连连赔着不是,而一旁的丈夫好像并不关心这些,一反平常亲切友好的态度。之后又发生了一连串令妻子不解的事情:丈夫总是给客人上错菜,不仅不换成对的,反而让客人将就着吃吧;回到家里,丈夫径直坐在椅子上就睡着了,任妻子怎么叫都没有反应。“怎么会有人坐着睡觉呢?”妻子想,她不禁生起气来,想着丈夫肯定是因为什么事情和她赌气,才会不理不睬,正当她气急败坏要指责沉睡的丈夫时,她猛然想起,丈夫像这样贪睡、难醒似乎发生了好些日子了,他总是倒头就睡,难以叫醒,有时候连饭都不吃,身体似乎越来越疲乏无力……想着,妻子察觉到有一些不对劲了。于是,夫妇俩惴惴不安的到当地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诊断为“中风”,妻子很讶异年纪轻轻才41岁的丈夫竟然中风了,她印象中这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更讶异这中风悄然无息的发生着,她竟然未察觉。十几天的治疗过去,眼前的丈夫仍然是陌生的,他迟钝的行动,空洞的眼神,他嘴上和妻子说着话,内容却一点也不匹配,甚至,他连自己小孩的名字都记不得了。妻子急匆匆的带着他来到广州进一步求治。接诊这对夫妇时,一眼瞧见的是张先生(化名)“硕大”的体型,168cm的身高,200斤的体重,严重超重,张太太在一旁显得小鸟依人。仔细询问之下,发现张先生的肥胖体型并不是先天的,而是由“一天三顿正餐,餐餐两大碗米饭,最爱吃油腻的煎炸的肉类,青菜和水果几乎不吃,甚少运动锻炼”这种生活习惯养出来的。也许有些人并不在乎肉眼可见的肥胖,殊不知身体里面因肥胖而造成的改变正在威胁着人体的健康,这是不能够掉以轻心的。据1990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资料报告,在我国,男性肥胖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男性肥胖者脑出血发生率是非肥胖者的3.6倍,女性脑出血发生率是非肥胖者的1 .7倍。其发生原因是由于肥胖者血液中脂类增加,导致动脉粥样硬变,使血管弹性减弱,进而发生成为高血压病,以致脑梗塞与脑出血的发生,形成中风。肥胖会增加民众患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这似乎越来越被重视。人体的血管好比水管,血液中的脂类就像粘稠的水,水垢附着在管壁,造成官腔狭窄,水流通过水管的速度减慢,水压增大压迫管腔,管子的弹性减弱,久而久之,造成堵塞或破裂,这就形成了中风。古人也曾发表过类似的意见,金元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所谓肥人多中风者,盖人之肥瘦,由血气虚实使之然也。……故血实气虚则肥”,说的就是机体内机能的紊乱、新陈代谢的不平衡是产生肥胖的原因所在。一方面机体抵抗力的降低,(气虚)和血液粘度的增加(血实)是中风发生的重要病理改变所在。更有相关研究显示,脑中风病人中多为痰湿体质的病人,而痰湿体质的病人多是肥胖的病人,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联系,相信能够提高大家对肥胖是脑血管疾病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的认识。因此,无论是在疾病发生以前,或是在中风发生以后,肥胖都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粗略的讲还是那句百说不厌的话“管住嘴,迈开腿”,展开来说,便是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进行运动锻炼,定期检查身体,抛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等。如果说每一个小家庭都是夜空中闪烁的一颗星星,疾病带给家庭的打击使得星星黯淡光辉,如何尽可能避免这些遮挡的云翳,不妨从减肥开始,控制体重,改善痰湿体质,降低中风的风险,还给一个健康的您!(截止发稿日期,张先生经过治疗,控制体重等相关危险因素,恢复良好)参考文献:[1]肥胖者易中风[N].中药报,2000-12-08(1).[2]刘艳骄.王琦.肥胖人痰湿体质与脑卒中[J].辽宁中医杂志,1993,12(10):10-12.[3]Mary E. Kroll, DPhil, et al.Adiposity and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Neurology.Sept.7.2016
奥斯卡经典电影《她比烟花寂寞》,以英国著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为原型,讲述了天才音乐少女因病不得不告别舞台的传奇故事。这位音乐天才少女五岁展现过人音乐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她演奏的艾尔加协奏曲至今无人能及。然而,一种怪病让她渐感手指灵敏度下降,日渐无法流畅娴熟地进行演奏,最终病情进展,只得告别舞台。杜普蕾患上的这种“怪病”名为“多发性硬化症”,因多发于中青年女性而被成为“美女病”。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一种不为人熟悉的病,患病群体仍然急切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广东省中医院脑病内科招远祺“多发性硬化症”是什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中医师招远祺教授介绍,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终身、慢性、进展性的罕见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好发于20-40岁中青年群体,其中女性发病的人数大约是男性的1.5至2倍。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病变,引起神经髓鞘的破损和剥落,导致脊髓、大脑以及视神经的功能受到损害,随着不断经历复发、缓解的过程,大多数患者会出现神经功能不同程度的损伤,包括视力下降、复视、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膀胱或直肠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可丧失自理能力、失明、甚至失去生命。患者承受极大心理压力招远祺说,由于多发性硬化多好发中青年人群,患者不但承受着疾病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年轻有位、事业处在上升期,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顶梁柱,突然患病心理落差巨大,担忧生活无法自理、无尽治疗的烦人副作用……实际上,多发性硬化虽然是慢性进展性疾病,经过系统治疗大多数不会影响生活以及工作等社会功能。据美国国家多发性硬化协会统计,有将近30%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在患病20年后仍能保持全职工作,因此正确认识疾病、合理的心理辅导、家人的鼓励支持,对于多发性硬化患者非常必要。早确诊早治疗预后好据介绍,多发性硬化在发病初期,就已经出现神经系统的损伤,但由于症状不够明显,初期临床表现多样性,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对于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如果出现视力明显下降,肢体麻木,排泄功能障碍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寻求神经内科专科治疗。招远祺说,尽管目前还无治愈方法,但是提倡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今年5月27日是第12个世界多发性硬化日,今年的主题是“连接”。省中医院脑病科发起了“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线上病友会”,希望提供一个病友之间互相连接、互相鼓励;医疗团队和患者家庭之间互相连接、携手面对病魔的平台,同时让更人人认识多发性硬化症、了解治疗的方法、中医治疗的特色、家庭护理的常识等等。发起人简介招远祺教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中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医院最强科室之实力中青年医生,广东省中医院“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张小培护师:硕士,主管护师,广东省中医院神经科护士长,广东省老年专科护士;广东省护士协会老年专科护士分会副会长;广东省护士协会研究护士分会副会长;广东省护理学会慢病康复与家庭照护专委会常委。许浩游医师: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全国名中医刘茂才教授师承弟子。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周洁莹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吴婉虹
门诊中常常会碰到患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医生,您好,通常来说,医生告诉我,高血压药不能停、糖尿病药物不能停、中风后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不能停……,中药需要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副作用吗?” 关于药物的使用,是患者中经常会问到的问题。在此,我从一位临床医生的角度来回应一下这个问题:“中药需要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副作用吗?”。中医药使用的原则,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症状、症候、舌脉来进行辨证治疗;如果患者有其证(症),则可以选用相应的药物治疗。举个例子,如果患者出现咽喉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等热毒症状,则可以使用寒凉清热解毒之品进行治疗。那么,如果病症消除,则无需继续药物治疗,让身体保持“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即可,一句话来概括“对于药物的使用,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药物有偏性,不建议长期“盲目”服用,哪怕是相对“安全”的药物。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刘玲玲 ;指导:招远祺神经内科门诊经常可以遇到一些面瘫的年轻人来就诊,常常一来就问“医生,我的嘴突然就歪了,是不是中风啦?”对病情也很是焦虑,害怕从此就毁掉了盛世美颜,然而真的是“中风”吗?NO,NO,NO!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临床最常见的面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为Bell麻痹,是因为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确切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炎性反应、自身免疫等有关。临床病人多见于受凉、感冒、过度疲劳后发病,可能是因为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所致的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所以说,夏日炎炎,下班回家,空调西瓜,面瘫来找你茬啊!不要贪凉,让冷风直吹脸部,注意气候变化,注意休息,增强体质,避免感冒,这些生活细节对于保护你的“面子”也很重要。那么Bell麻痹会有什么表现呢?通常为急性起病,患者常在晨起洗漱时发现一侧口角下垂,流口水,讲话漏风,不能皱额,眼睛也闭不全,眼泪不自主外溢;而且上述症状多在3天左右达到高峰。有些病人在发病前的几天会觉得有同一侧的耳朵及周围面部有轻度的疼痛。当然,临床上引起面瘫的还有其他原因,除了这里所说的Bell麻痹,中耳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症等也可能会引起相类似的情况,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到医院就诊,让专业的神经科医生帮你明确诊断,然后尽快治疗。一般而言,对于Bell麻痹的典型患者,医生主要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而不用做常规的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就可以明确诊断,但对于某些不典型患者,则需要开展相关针对性的检查来鉴别诊断。所以,病友们也无需互相比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是因人而异的。明确诊断后,就要及早的进行治疗。临床目前主要是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辅以神经营养剂。如果存在眼睛闭合不全的情况,要选用滴眼液防止眼睛干燥,外出及睡眠时要用眼罩保护。发病1周后可进行针灸、浮针等中医特色治疗,临床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当然,患者也要积极配合,如进行面部操的康复训练等。及早治疗,大约80%的病人在几周及1-2个月内能够基本恢复正常。但是也有少部分的患者不能够恢复,甚至是伴发面肌痉挛、挛缩等,当然这是少数的情况。健康生活很重要,得了面瘫也别慌,尽快就诊早治疗,盛世美颜还君脸。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2):84-86.2.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 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32-133
实际上头晕是人类很常见的一个症状,头晕常常大体可分为头昏及眩晕;一、头昏:是指头昏昏沉沉的感觉,患者总会有一种说不清的昏沉感觉,坠重感,常有睡眠差,精神疲倦等等症状,常见的原因有脑动脉硬化、脑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等等原因,通常是一种慢性疾病,可选择神经内科医生进一步行脑血管的评估及颈椎的评估,如行头颅多普勒、颈动脉及椎动脉彩超等;二、眩晕:是指一种伴有天旋地转感,往往突然起病,患者自觉像晕车、晕船的感觉,不适感会特别明显,往往会伴有恶心呕吐、心悸心慌、甚着有部分有说话不清,肢体乏力等症状。常见原因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耳石症、中风(小脑或脑干),因此,必须及时就诊,如果伴有说话不清,偏侧肢体乏力,则预示中风的可能性大,若不伴有上述症状,则预后相对较好。
中风病作为中国古代四大“顽疾”之首,也是当今社会“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四高”疾病。四高基本上囊括了本病的特点。中风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缺血中风作为卒中的主要类型,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全国每年用于治疗中风病的费用估计要在100亿元以上,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很多患友第一个最关心的问题是“中风病能不能治愈?” 这个问题很重要,也问得很实际,但问得不是很“客观”。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中风的治疗手段。目前对于治疗中风(本文局限于缺血中风,因为这占中风的70%左右,也就是脑梗塞、脑梗死)有以下几个全世界公认的有效手段:1.时间窗内(发病4.5小时内)进行r-tpa溶栓,因为要求时间比较严格,据部分学者统计,中国不到1%的患者能在时间窗内接受此治疗,溶栓治疗最大的风险在于出血;2.卒中单元,是指改善住院卒中患者医疗管理模式、提高疗效的系统,为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卒中单元的核心工作人员包括临床医生、专业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语言训练师和社会工作者,简单而言就是综合治理,并不是一针一药就能解决的;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也就是大家俗称的阿司匹林口服,但本治疗主要是二级预防,也就是说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风险;4.房颤患者进行抗聚治疗,也就是常说的口服华法令。 当然,以上治疗就是大的治疗原则,也就是国际上大家都基本上认同的“指南”。但可以说,中风不单独是一个病,它可能是多种病最后导致的病理结果,比如说房颤、高血压、糖尿病等都是造成中风病的常见高危因素。 好了,再来回答大家,中风病能否治愈?这问题就复杂了,如果说中风的部位在相对的“静区”也就是说不是很重要的区域,范围又小,这样的中风患者治愈的几率就很大了;但是如果中风的部位比较重要,虽然很小范围,比如说是在脑干(人类呼吸、心跳等高级中枢),那治愈的难度就相对较大,但并不是没有机会;再者,如果是大血管狭窄,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要恢复到起病前的状态,那就相当的困难;。因此,希望大家在提出类似的问题之前,可以参考本人所写的“怎么样描述自己的求医病历”,这样,医生才能更接近客观地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嗅觉障碍或味觉问题? 多数患者会觉得味觉及嗅觉均有不同成都受累,嗅觉改变一直是味觉丧失的常见原因,大多数患者会认为这属于味觉功能紊乱。品尝出咸、酸、苦、甜的能力可仍保持完好,该功能由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分支组成的鼓索 神经支配嗅觉功能紊乱的程度——失嗅症是嗅觉的完全丧失。多数患者属嗅觉减退(即对部分或全部气味敏感性下降)。味觉丧失或嗅觉障碍对生活有影像吗? 通常而言,患者因为味觉改变而“食之无味”或常担心不能辨别食物变质或有毒的气味,可导致体重减轻。通常有什么原因可导致出现这种情况呢?常见的原因有:阻塞性(鼻息肉、鼻中隔偏移、鼻腔肿瘤);感觉性(病毒感染、慢性鼻窦炎 、过敏性鼻炎、吸烟、毒性物质暴露、吸毒);神经性( 头外伤、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甲状腺功能减、颅内肿瘤等) 对多数病例,病史有助于诊断,包括症状的性质、时间变化、发作情况、持续时间和类型等。有无鼻腔嗅觉传导通路的改变或感觉神经的病变。比如有关鼻塞、流涕和后鼻滴涕——提示慢性鼻窦炎可能性大。近期感冒或流感样症状,继发嗅觉丧失提示为病毒性因素可能性大。近期有无头外伤、烟草、可卡因的等均可影响嗅觉。值得注意到是,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也会影响嗅觉。
很多患友总觉得医生大包围检查一样,其实不然,每种检查都有它的优缺点。脑血管病的检查,通常要一下手段:1.心脏彩超及动态心电图:因为心脏是一个“泵”,它里面如果有“杂质(如风湿性瓣膜病变有血栓)”,它会直接从上脑部堵死脑血管,会出现脑栓塞;因此,临床上如果有怀疑,是有必要行心脏彩超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的;2.颈动脉及椎动脉彩超:颈部供给大脑的血管,通常有颈动脉及椎动脉各两条,共四条血管,任何一条闭塞或狭窄都可以引起相应的梗死灶;3.TCD(多普勒):颅内的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双重椎动脉及基地动脉,可以通过多普勒来观察血流的速度及频谱的形态,来判断是否有狭窄及代偿情况。但多普勒跟操作者的水平密切相关。4.CT/MR检查:本检查相对客观,CT对判断出血敏感,而MR不是作为判断出血的首选方法。因为中风通常有两种(出血和缺血),如果是CT,通常要症状发生在24小时后才会显示出来(就如我们今天撞伤了软组织,明天才看到软组织肿起来一样),但MR(DWI)会对缺血很敏感,哪怕是起病半小时,都可以看出病灶。5.CTA/MRA这两项检查均是检查血管的:CTA要打造影剂,而MRA无需打造影剂,相对而言CTA比MRA会更接近真实,但两者需要重建。不是每个医院都有开展。6.DSA(全年血管造影):迄今为止,全脑血管造影是通过局部打造影剂来讲血管放大显影,更能真实地看清楚血管的狭窄程度,因此目前仍诊断血管狭窄的金标准。但因为其有一定风险而且为有创检查,临床上通常有指征才做。附上一张脑血管的图谱希望能有助于大家了解以上我所写的。
很多患者在网上草草几句话来问医生怎么样治病。如果医生没有了解清楚情况,有时候连诊断都下不了,何来医疗建议呢?因此,有必要在这里给患者们提供一下建议,如果你这么做了,医生得到的信息会越详细,给您的意见越有针对性。1.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家人或自己的不舒服:举例,我的阿姨,今年65岁,在2010年3月1日,早上吃早餐时候,右手拿到筷子,突然掉在地上了,过来半小时后,右手右脚都动不了,然后送到某某某医院....;2.既往病史的描述:他有糖尿病10年,平时测血糖在10-15mmol/l左右,血压升高有5年多,平素最高血压高压在180mmHg,最近半年都没有吃降压药;3.尽可能地将您所做的检查结果,如果是图片类的报告特别是CT/MR,最好能扫描后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