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把中西医弄混了,解释病情时哭笑不得。其实大家可以这样理解,中医、西医完全是两回事。西医靠近自然科学,向无限微观发展,实验室技术、化学药物、外科技术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是主要手段,中医更靠近社会科学,向无限宏观发展,脉诊、辨证、临床疗效、中草药、针灸、按摩是主要手段。可以说西医离开仪器寸步难行,中医离开诊脉动手便错。西医的目标是把疾病的来龙去脉用现代科学(看得见摸得着的道理)说清楚,如细菌、病毒、细胞、、炎症、基因、病因治疗、对症治疗、介入治疗等理论,是纯医学的概念;中医是用中医的传统文化概念(只限于中国)表述人与自然的一种生命状态,如阴阳、五行、气血、寒热、虚实、表里、五味、标本、真假等,不是纯医学的概念,完全可以是社会学概念。了解了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麽中医不象中医?关键在这儿!中医的问题并不多,不管西医诊断什么病,总是要弄清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然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完了。为什么病人吃了药“浑身较劲”、“病情加重”,道理就在此。不过说起来简单,但临床由于个体、环境、家庭、职业、病情、治疗、夹杂等因素的不同,弄清这些“大是大非”问题其实是很困难的,就像我们中国的社会问题,“是改革开放还是阶级斗争、是市场还是计划、是科学还是宗教”等等,都是始终存在的问题。大夫看病时是 很紧张的,古代医家称之为“战战兢兢、如邻危谷、如履薄冰”,清朝大家叶天士就告诫子女“若非天资聪慧切勿为医”!!很显然,中医如果大原则(辨证)错了,不但不治病救人,可能是“害人”了!怎样才能“不错”呢?就是十六个字:刻苦学习、反复实践、脉诊过关、四诊合参。中医书中论述脉者有24脉(晋朝王叔和的《脉经》)、27脉(明代李时珍的《瀕湖脉学》)、28脉(明代李士材的《诊家正眼》)。作家个人体会不同,但大同小异,我临床记录脉象感觉十三种比较合适,并且有利于理解、有利于学习、有利于交流,不容易产生歧义,现在正好又有利于网上交流。1迟:每分钟小于60次,表示阳虚生寒和气机凝滞。2数:每分钟大于90次,表示热、南、难。(大家网上就数一分钟记录下来就行了,如82次/分。不要用“迟”“数”)3结:就是有心脏停跳,感觉心跳间隔长短不同。表示气机不能连续。(网上应该描述不齐的多少,但可以用心电图来代替)4浮:触及皮肤就感觉明显,越向下按越不明显。邪在表、假象。5沉:触及皮肤没有,越向下按越明显。病在里、被压制。6长:三个手指触按时,向上(寸上)、或向下(尺下)、或上下同时还有脉搏跳动,三个手指压盖不住。表示由于、过分。7短:三个手指按下去,食指、或无名指、或食指和无名仅有一点儿脉搏,相当于帽子大脑袋小。表示不足、不充实。(网上描述为寸脉长或短、尺脉长或短、寸尺均长或短、寸长尺短、寸短尺长)8粗:按葱的宽度感觉。(邪气多了)9细:按丝线的宽度感觉。(正气虚了)10软:按棉花按水的硬度感觉。表示“体质差了”11硬:按木头按铁棍的硬度觉。表示“积累糟粕”12滑:象冰上的摩擦感觉。表示“不踏实”13涩:象粗面水泥的摩擦感觉。表示“不通”大家只要心点图报告+浮或沉+长或短+粗或细+软或硬+滑或涩。现在结脉少了,而且最好用心点图代替,实际描述脉就六个字。如:“沉细涩软迟短”。十三脉 简化就是“六脉”特别提醒:学些诊脉方法,只为网上服务,只为享受专家水平但又路途遥远者,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可能代替大夫诊脉的感觉,千万不要自己分析,否则就会误入歧途。能来面诊的还是要来,尤其是疑难病,哪怕就来一次也好,北京及周围100公里的病人我不主张网上开方(除非行动不便或经济特困者)。
西医认为,肺小细胞癌与吸烟有密切的关系。还与职业暴露、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饮食、遗传、肺部病史相关。主要症状是无痰或少痰的阵发性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或咯血、喘鸣、胸痛等。肿瘤阻塞气管后,可出现持续高调金属音样咳嗽或呛咳。 根据临床经验结合西医认识,我认为,肺小细胞癌的辨证论治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病机、两个辨证纲领和治疗原则、七个常见证型、八个具体治法。 一个核心病机是:肺燥 两个辨证纲领是: 外邪:风燥之邪、烟毒霾气。 内伤:情志不遂、饮食所伤、痰瘀阻肺。 两个治疗原则:扶正、祛邪。 七个常见证型: 1风寒风热燥邪羁肺型 2心肝火犯肺型 3烟霾毒气犯肺型 4瘀血型 4肺虚型 5心虚型 6脾虚型 7肾虚证 八个具体治法: 宣肺祛邪法、 解毒散瘀法、 疏肝理气法、 清火潤燥法、 养阴润燥法 补脾潤燥法、 补心潤燥法、 补肾潤燥法。 这七证八法可以演变为数证数法,变化多端,就需要临床大夫遵循医圣张仲景的教诲:“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常用药如:麻杏剂、止嗽散剂、清燥救肺剂、沙参麦冬汤剂、逍遥剂、八珍剂、百合固金汤剂、麦味地黄丸剂、桃红四物汤剂等。常用药物如:炙麻黄、杏仁、桔梗、前胡、紫苑、百部、浙贝、川贝、沙参、麦冬、玉竹、白薇、醋柴胡、当归、白芍、陈皮、沉香、香附、郁金、穿山龙、桃仁、地龙、水蛭、土鳖虫、花蕊石、三七、白花蛇草、金银花、半枝莲、全蝎、黄蜀葵花、蛇莓、白英、蚤休、西黄丸、梅花点舌丹、巴戟天、生熟地、山萸肉、黄芪、白术等。
确诊了肿瘤,如果整天担惊怕死,堆药成山,是不行的。因为没有快乐的心情,肿瘤细胞就会活跃,向我们的健康挑战!临床发现,长期憋死窝火生闷气最容易患肿瘤。而心情宽广乐观快乐的人不容易长肿瘤。同时注意到,心情放松下来,“看破红尘”也是防止肿瘤复发的主要方法。 快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快乐也不能等待施舍!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上,快乐才真实才厚实才长久。快乐太重要了! 有人说了,我家里家外总有烦心事,让我快乐我快了不起来!于是就破罐子破摔,爱咋地咋地。其实不是这样。人在江湖,怎能没有烦心事,谁都躲不过,快乐的人不过是有一颗豁达的心而已。要具备这种豁达,就需要学会自己去创造快乐!有句广告词叫做“快乐很简单”,如果你想明白了,就是这样!其实痛苦的背面就是快乐,我们只需要翻过来或者改变一个角度看,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快乐流淌。可以这样说,一切让你不快乐的事都在你自己的心态!你要知道,谁也没时间没义务送给你快乐。尤其时当前激烈竞争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在忙事业忙家庭忙锻炼身体,生活都充满了艰辛充满了矛盾,快乐只能靠自己去创造!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换个角度看,就没事了。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所以只要有哲学的头脑,辨证地全面地长久地看待当前的不快乐,就变不快乐为快乐。需要说明的是,创造快乐,必须在创造生活中完成,也就是说要去干事去付出,多干利它利社会的事,才容易产生心安理得从容自然的心情。因为人是感情动物,离不开人际关系,而利它利社会的行为是人际关系的基石。没有底线唯利是图,就没人敢接近你;怨天尤人危害社会,那社会也会抛弃你;私心太重嗜欲无穷,就会心胸狭窄忧患不止。如果这样,你就没有快乐的时候。如果反过来,量力而行,珍惜已经拥有的,靠辛勤的汗水去生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内心装着爱:新鲜的空气,蓝蓝的天空,周围花草,孩子、父母、爱人,粗茶淡饭等等,我们都可以去爱!……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到就有点难,因为很多人都在整天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攀比不可能平齐的事情,很难有放松快乐的时候。其实思想一变就海阔天空!快乐很简单!快乐不在别人,而在自己。不在物质,而在精神! 回到开始的话题,肿瘤是渐渐积累出来的,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药物和快乐,慢慢扭转产生肿瘤的内环境,医患配合,经过持久战,带瘤生存,最终战胜肿瘤。光明就在前头,就在脚下。
我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很高,比如: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特异性的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哮喘、食物过敏等。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由于找不到病因,只能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严重者用糖皮质激素。比如口服抗组氨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静脉用钙剂、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这是西医目前的认识。中医则不然。 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表明,中医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论和自然界丰富的药源基本可以解决问题。其中思维方式最关键。 众所周知,中医西医是两套科学体系,西医诊断治疗离不开微观局部,中医病症论治离不开宏观整体。这就决定了中西医各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往往可以优势互补。治疗过敏性疾病就是中医有优势。 对于过敏性疾病,中医更强调内因,也就是哲学原理说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从临床看,也确实是这样。简单地说,中医治疗过敏性疾病,不受“过敏”两个字的束缚,而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名言)。也就是说,通过询问病史,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明确虚实寒热阴阳表里,明确脏腑经络在气在血,然后确定治则治法,最后选择方药。你看,它不是找过敏源,不是脱敏,不是对症抗过敏。所以中医治病是平衡阴阳调理全身的功夫,任何病都是这个思维。这就是辩证的哲学的思维方式。所以中医疗过敏性疾病法无定法方无定方药无定药,因人因地因人因病而变化。一旦方药固定,就离僵化甚至死亡不远了,因为自然社会和人的心理无时不在变化,中医就是要不断洞察和抓住这些变化,见微知著。 至于过敏性疾病的预防,自然就是“使自己不断变得强大”,也就是增强体质,生活规律,减轻压力,调节心态。这些也是当前慢病防治公人的方法。只不过中医认识的更深而已。 举个临床治疗的例子:一个读研的男性青年,食物过敏,只吃苹果等三种水果,吃面食则低烧,辗转几家过敏顶尖医院,无效。我就用宏观调理的方法,寒热并用,调和阴阳,一个月就解决了问题。再如,治疗一个过敏性哮喘的年轻人,当我判断他是由于运动少体胖工作压力大后,就在用药的同时要求他运动减肥减压,结果不到两个月就基本痊愈了。 而且,我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时,不要求忌口,因为以前不过敏,现在过敏,说明是“内因”出了问题。避免接触不是最佳的办法。当然,对于出生之后就对某种物质过敏者,还是要避免的,这是体质问题。
记得三十多年前在北中医上大四临床实习课的时候,老师回答我们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同学问怎样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后来才知道那是中医界的泰斗),我清楚地记得他的回答和他的表情:学习中医要经历三个阶段,人家会治你还不会治,人家会治你也会治,人家不会治你会治。他当时表情特和蔼并充满期待。后来我又请教了几位大家,都有类似的表达,我今天综合一下给喜欢中医的或正在从事中医的年轻医生欣赏。第一境界我命名为“方歌境界”,比如“药性歌括四百味”、“医方集解”、“成方切用”,只要你背下这些方歌,到临床去对号入座,就能治好很多病。。因为方歌都是经过临床反复检验非常有效的方子。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可以概括代表当前的中医基础理论及其他大学教科书。大约十年,相当于“人家会治你不会治”阶段。第二境界我命名为“金鉴境界”。“金鉴”是“医宗金鉴”,代表古今所有的类似的适用的医学专著。比如“金贵要略”“千金方”“肘后方”“温热论”“温病条辨”“宣明论方”“脾胃论”“医学启源”等等。之所以用“医宗金鉴”为代表,是因为它内容丰富、临床效果好、实用、好掌握、实际临床各科。也就是说熟读一本医宗金鉴,就能打动“人家会治你也会治”的阶段。这要用十年以上甚至一辈子。第三境界我命名为“伤寒境界”。“伤寒”是“伤寒杂病论”,是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为什么用汉朝的著作为代表?就是因为他代表了中医学术的最高境界,即通过“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阶段达到“见病知源”的境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具备了创新的能力,能够获得“诺奖”了。就是“人家不会治你会治”的阶段。我临床体会。伤寒论太有意思了,可以用“永不过时、奥妙无穷、出神入化”来形容。我觉得是有理、有法、有方、有疗效、有哲学。刚刚学习伤寒论时就不理解中医大师们为什么那么推崇她,不久那么点文字、那么点药、那么点儿小方子吗?甚至怀疑能否治病。但随着临床感悟的深入,越来越喜欢。“伤寒境界”就是艺术境界,就是中医解决疑难病可以比西医有临床优势的地方,也是中医被被国家重视的原因。可以自信地预测,中医必将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如果用疗效作为评奖的依据,中医可以得到成百上千的“诺贝尔奖”。达到这个阶段就有难度了,需要敬业精神,需要专一,需要勤勉,也需要悟性。所以笼统询问某一个病中医能不能治疗,我很难回答。因为确实存在大夫的经验水平的差距,引用一句话回答就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根据部分读者反馈,文章过长,所以将原文分上中下发表,上篇主要谈医学面临的困境,中篇介绍中医学科的特色优势以及发展脉络,下篇提出中医方案的个人思考) 3中医方案框架 什么是中医方案?我觉得就是用中医学理论方法指导慢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医方法不应该排斥西医学,相反必须在吸收西医学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有人疑惑:这还是中医吗!这其实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个问题可以在从隗合坤先生〈遵循自身规律发展中医药学〉的论著中得到答案。吸收不等于抄袭,不等于排斥,而是“战略合作伙伴”!是东方文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握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对接,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是微观方法与宏观思维的并重,是健康与疾病的重新审视!它更强调心态、精神的关键作用!我想这个中医方案的框架是这样。 第一、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从哲学角度看,疾病、健康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绝对的健康和绝对的长寿是不存在的。所以人类应该笑对疾病藐视健康!健康问题不是生活第一位的事情!试问战争有健康吗?愚昧有健康吗?贫穷有健康吗?不平等有健康吗?所以,人类大不用在健康上自己制造紧张。从日常点滴做起,从观念改变做起,从心态调节做起,首先做”健康事”,自然就是健康人。从某种角度讲,就是佛家的基本理念:因果。我们当然不用那种消极等待的因果,而是积极、热情、创新地工作,平静、自然、收敛地去消费,既遵守法律和竞争规则,又提醒自己力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慎独”境界,健康应该不会太远!这也是中国文化的贡献! 第二、“生活方式”的调整,根本是人的发展和自我完善。其实,人类社会就是精神境界不断提高的过程,物质是基础,但可以有限,而精神追求空间无限。人生最大的考验不是生死,而是“生不如死”!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等在外的东西,而是精神!一个人家庭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中医就是有这个理念。中医的养生防病原则方法都是理想的生活方式。但现在也不能照搬,因为时代不同了。但思想可以吸收。尤其是带走人生哲理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就像大城市的周末,需要农家院的心灵安静调节。具体的方法应该参照”现代研究”和“国际公认”,但需要家庭医生的“私人订制”。 第三、中医学理论方法以及中药、针灸等治疗手段可以治疗慢病和疑难病,为什么人类不去共享! 第四、中医教育是关键 不断造就大批中医药不同层次需要的临床人才是当务之急、根本之策、长远之策。中医本身就是全科,但还要学习西医,又是一门实践性强、成才周期长的学科,所以国家的扶持是必须的!我看现在国家政策非常好,我们不必担心了但还是要提醒,政策必须长久、必须深谋远虑我、不能受过多政治干扰,这是我们的“瑰宝”!中医人才必须是分高能高悟性喜欢中医。 第五、医学知识普及很重要 其实,往往最简单的道理最难懂的!有病找医生,应该是常识和真理,但往往不是这样。该用降压药吧,不用,怕“伤肾”!医生建议不吃药吧,不成,“有病不吃药怎么好呀”!……医生说的话还得非医生判断对错!真是彻底的糊涂! 所以,简单地说医学普及就是让人没病会预防,有病会治疗。“会”就是听“家庭医生”的私人定制。而不是象那些所谓大师们宣扬的“求人不如求己”的误导!要让人得了病用科学方法看病,而不是再出让人“喝绿豆汤”、“消业”、“找绝方根治”等愚昧做法。 “私人定制”应该说中医“天然擅长”!当然一定是吸收了西医的东西。或叫“中西联手”!
2刷新思维,寻找新大陆,全球中医热 我觉得,现代医学的出现,还是福!不能光看现在,还要看昨天和明天。他的活力和特点就在于他的自然科学属性,是自然科学在人类健康的应用。否定西医就是否定科学。 虽然,面对“抑郁状态”,人们不得不全球总动员,寻找“副作用小”或者“无副作用”的“自然疗法”。不得不由治疗转向预防。经过这种“有病乱投医”的过程,似乎感觉到,原来被视为“迷信”“不科学”“旧医”,差点儿被废除的中医学似乎有很多东西值得借鉴,于是乎全球出现中医热!针灸热!可作为中医人,我并不很兴奋,因为光“热”不成,要能持久。其实中医真正的精华和优势并没有被世界理解普及,他们所应用的中医是用来解决”吃坏了肚子”的问题,而中医的精华是“不让你的肚子坏”!客观事物的无限可分性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性很难一致,所以人们懂得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只用微观,还要用宏观和用经验。光明可能就在身边! 2.1看看古今中医临床实况 大家可以看看我网上发表的实际验案,比如:食物不耐受案、肝硬化案、隐球菌感染性脑膜炎案、脑白质变性案、动脉闭塞案、面红如潮案、助孕保胎案、儿童多动症案、过敏性哮喘案、顽固性咳嗽安、肿瘤术后调理案、糖尿病并发症案、干燥综合症案、疑难皮肤病(湿疹脱发荨麻疹)案等等,都是西医学不能治愈的疾病,中医学就能解决。我们周围的前辈、同辈甚至新生代都能达到或超过这个水平。古今名医医案都是解决疑难问题,身经百战临证能“圆机活法”“出神入化”的中医大家比比皆是!关于学医的自身条件,徐灵胎认为“医之为道,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也”。这个很重要!不能让那些只想挣钱的垃圾人进入医学界!这就是真中医!这就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中国知识分子!难道这不说明什么吗? 2.2看看〈黄帝内经〉有关防病治病的论述 “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提出内外因)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养生方法之一)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疾病病因)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疾病预防原则原理)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养生方法之二) 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养生方法之三)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谈诊断)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彪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谈治法) 2.3看看〈伤寒论〉自序了解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学术特征。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谈健康的重要性) “……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谈创新过程) 2.4看看〈大医精诚〉了解中医的自身要求。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医德要求) 现在看来,中国古代的这种“入职宣誓”恐怕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吧! 2.5看看〈串雅序〉就知道中医“为疗效是求”的学术风格 “……是知笑之为笑,而不知非笑之为笑也。……名之曰《串雅》使後之习是术者,不致为庸俗所诋毁,殆亦柏云所心许焉。昔欧阳子暴利几绝,乞药於牛医;李防御治嗽得官,传方於下走。谁谓小道不有可观者欤?亦视其人善用斯术否也。”(谈中医学术态度和方法) 2.6看看《本草纲目》原序可以了解中药发展成就和中医学术方法 “……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着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 2.7读〈温热论〉序可以了解清代官方的“社区卫生服务”以及中医学总结应用情况。 “……向慕吴门叶天士先生为当世卢扁,留心觅其医案约计盈万,分门选刻,共成十卷,名曰《临证指南》,已通行海宇矣。壬申岁,又将其续补医案《温热论》与平生所集各种经验……倘于乡陬僻壤,症患奇难,一时罕有良医调剂,备此查考,对症用药,立能起死回生,功效匪浅。” 2.8看看中医学史(尤其是金元学术争鸣)最能体现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这个问题隗合坤先生在他的论著〈遵循自身规律发展中医药学〉中已有精辟论述。 (未丸待续)
1医学的兴奋与抑郁 百余年来,伴随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自然诞生了现代医学,并且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日新月异,给人类带来福音和期望。比如,抗菌素、激素、手术、介入、生物工程、科学仪器……等等所有有别于传统医学的东西。可是,百年后的今天回头一看,传染病等感染性疾病解决了,但慢病来了,而且更多更难治危害恒大。美国两人总统信誓旦旦要攻下癌症,结果无功而返!全球全球气氛骤然变化,人们的心情从兴奋转向抑郁! 看看“百度百科”对慢病的描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研究证实,慢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慢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病是全球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慢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慢病导致了全球疾病负担加重。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沮丧和无奈!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危害最大。第二、不能解决。第三、是人类自己“作孽”。 人们不禁要问:对人类长远健康而言,现代医学来了,究竟是福还是祸?有识之士、业内人士当然首先开始了思考。
往往是受医学发展水平的局限,自然认为这种免疫疾病,“只能控制,不能治愈”。这种观念不但左右医生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也给病人心里投射了阴影。很自然,西药“控制”是必须用的,在加上中药“配合”。这种病人认为“没有希望”心理状态,加上大夫“没有希望”的治疗方案,结果可想而知。我在临床总结了“立体化”、“多靶点”、纯中药治疗干燥症的方法。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干燥症”并不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可以这样说:干燥症越早治疗越好。“立体化”指情志调节、病因阻断、药物治疗并用。情志调节相当于现在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但比较简单,主要是经过诊脉分析告诉病人病情及大概治疗时间,给病人点燃希望,调动病人积极性,医患形成合力。“病因阻断”是帮助病人找出得病因素,然后帮助病人充分认识其危害,并加以克服。这是个难点,可能需要大夫有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认识,有对病人的体贴和亲和力,才能“点到病人的穴位上”,激励病人去做。我的关于调节心态的文章都是为了这个目的。第三点药物治疗最主要,既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确定治疗方法。以往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就在于“因循守旧”,沿用古人方法,脱不出“养阴润燥”的圈子。其实这不是真正的中医,真正中医的方法很类似于“社会学”,类似于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轨迹,就是在发展进步的思路指导下,不断吸收一切先进的的东西,就是“与时俱进”的方法。其实西医对干燥症的认识对于中医疗效的提高很有用。我总结的方法是“两纲十法三要点”。“两纲”是虚证和实证两纲。虚实是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干燥症如果虚实辨证错了,后面肯定错误。临床常犯的错误是容易把实证当成虚症来治疗。“十法”是包括清心安神法、清肝解郁法、清脾散火法、活血化瘀法、理气化痰法、补心法、补肺脾法、补肝肾之阴法、补天癸法、补血润燥法。体现这十法的方药就可以从古人的经验中找了,相当丰富。我个人分别喜用宋朝《局方》的“导赤散”、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的“化肝煎”、宋朝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泻黄散”、汉朝张仲景《金贵要略》的“大黄蟅虫丸”、明代李梴《医学入门》的“柴枳半夏汤”、明代薛己《校注妇人良方》的“天王补心丹”、元朝李仲南《永类钤方》的“补肺汤”、清末张山雷《柳州医化》的“一贯煎”、 金朝李杲《医学发明》的“巴戟丸”、宋金刘完素《宣明论方》的“地黄引子”等方剂加减运用。“三要点”是该并最多见最主要的病机 就是“气”、“瘀”、“虚”。“气”是气郁,气郁则化火,年轻体实及发病初期多见,治疗要以理气清热为主。“瘀”多见于多种疾病存在、身体状况复杂、误治错治、舌质见到瘀点或瘀斑、脉涩者,各种年龄都可见到。治疗要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虚”主要是肾虚,即“天癸”竭之时 易出现,常常与类风湿并见,或继发于类风湿,多见于40岁以后女性。治疗要以补肾为主。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病人的病情都是不一样的,病因内容和轻重比例也不一样,必须不断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跟患者疾病相关的所要情况,才能做到“审证求因”,制定并不断调整“个体化”治疗方案,如同层层剥皮一样,使疾病逐渐治愈。
干燥综合症是风湿免疫科发病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以中年女性居多,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以泪液、唾液分泌减少为特征,病理表现为外分泌腺被淋巴细胞破坏、腺体功能逐步丧失。眼部表现轻者眼内干燥、烧灼感,重者眼结膜、角膜感染和溃疡,并可导致葡萄膜炎、白内障和青光眼。口腔表现口干、舌质干裂、甚至咀嚼和吞咽困难以及口臭、龋齿,、牙龈萎缩等。病情进展可影响汗腺的分泌,出汗一般减少,甚至无汗。女性则可伴有阴道干燥、烧灼感、外阴萎缩。部分病人还有关节疼痛、以及血管炎、周围神经炎、肺纤维化等表现。诊断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原发性干燥综合症可能与EB病毒感染以及遗传因素有关,而继发性干燥综合症则常继发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以及多发性肌炎等风湿病。诊断比较容易,风湿免疫专科一般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血液免疫学检查以及唇活检等经鉴别后就可确定诊断诊。但目前西医学尚无理想治疗手段,主要是对症处理及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治疗。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在吸收中医古今医家以及现代医学知识的基础上,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整体观思想,发现中药治疗是有效的,并逐渐形成了核心基础方剂,我将之命名为“调免疫治干燥汤”,一目了然,试奉献给我患者朋友参考。 自拟经验方调免疫治干燥汤组成:巴戟天10-30克、金银花20-40克、乌梅10-25克、白芍10-30克、生白术3-10克、合欢皮10-30克、羚羊粉0.3-0.9克、白花蛇舌草15-30克、玄参10-30克 方义:该方融补肾、健脾、解毒、解郁、活血、软坚散结于一炉,以巴戟白术之属温养阳气启气化、玄参白芍滋养阴津以随之使阴阳互生扶正气以治本为君臣,以金银花白花蛇舌草之属解毒活血、羚羊粉合欢皮之属平降安神以治其标、乌梅酸敛生津润燥以为对症治疗为佐使。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每日分三次服用。 适应症:35岁以后原发或继发干燥综合症。 加减变化:更年期症状明显属阴虚者可加入生地、旱莲草、沙参、枸杞子等;阳虚明显者可加入淫羊藿、制附子、肉桂、紫河车等;情志郁结气滞血瘀者加入水蛭、土鳖虫、徐长卿、刘寄奴等; 疗程:一般两周开始起效,八周为一个疗程,一般服用两至四个疗程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