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到春节了,亲朋好友聚会难免喝酒助兴,但是很多人得痛风后,医生就告诉他,“以后不能喝酒了”,这让很多人很苦恼,因为酒里面没有太多嘌呤,为什么是痛风患者的大忌?今天就给大家说一说这酒里面的事儿。痛风发作是事出有因的,对其发生环节进行干预可以减少发作频率。痛风病人可能通过治疗和自我管理,尿酸水平正常,但是节假日打破了原来的规律,比如这两天吃的太好了,突然尿酸水平升高了,或者是治疗期间,尿酸降低的太快,突然从一个高水平降低到一个很低的水平,也会诱发痛风的发作,这个也就是我们在痛风急性期不能降尿酸的原因。导致尿酸水平升高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均衡,许多食物中都含有大量的嘌呤,这些嘌呤在身体中代谢产生尿酸。和喝酒有什么关系呢?酒精进入人体后,要到人体代谢的大本营——肝脏进行代谢,肝脏“接了这活儿”后,得需要大量的水分来完成任务,只好就近到血液中争取水分,这样一来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就增加了,进入组织形成结晶。人体的嘌呤只有30%是食物中来的,那70%是人体自身代谢产生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严格忌口痛风还发作的原因,酒精的一个作用就是使人体自身尿酸代谢的增多。所以痛风患者一定要节制烟酒,尤其不能酗酒,特别是啤酒。如果近三个月或者春节期间没有处于痛风发作时间段,身体的尿酸水平控制得当,可以适量喝一点嘌呤含量较少的红酒。啤酒称为液体面包,因此酒精外成分的嘌呤含量较高,黄酒次之,白酒本身的嘌呤浓度相对较低,红酒相对最低。红酒是由葡萄酿制成的,原料的蛋白含量较低,红酒的嘌呤浓度含量是酒类中最低的。痛风急性期一定不能喝酒,如果刚过急性期,缓解期啤酒是一定不能喝,白酒最好不喝,如果非要喝,就少量喝一点红酒。节日的痛风病往往首发或复发于酒宴之后,常在半夜里1~2点钟,突然发生,急剧加重,常发生在脚的拇指和手拇指关节,剧烈疼痛、红肿发热,也可累及其他关节如踝关节,并可反复发作。如果发现身体有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中药比西药控制痛风更彻底,中药可以协助西药一起降尿酸, 继续打破患者产生痛风的体质。中药可以治本,可以改变患者的体质,使患者不再合并其他的心脑血管疾病,从而解决了患者的根本问题。春节生活忙碌多,身体健康要关注:早睡早起精神好,作息规律体安康;大鱼大肉要减少,荤素搭配益身心;油腻食物尽量少,多吃蔬果健康来。祝春节快乐!春节期间建议继续服用药物治疗。不要听信“过年吃药不吉利”的传言,不要擅自停用药物,以免耽误治疗。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而衰老则是女性最大的“敌人”。延缓衰老、留住女人青春魅力,是人们特别是女人千百年来永恒的梦想。时间对每个人都很公平,不管你有多年轻,都会有老去的时候。而大多30岁同龄的女性却比男性显老一些,这是为什么呢?早在3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上,老祖宗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很明显,女子的成长周期是七年,男子是八年。从生命由盛到衰的时间来看,女子经历的是“七七”四十九年,男子则为“八八”六十四年。女性为什么在30岁之后就开始衰老?《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女子35岁阳明脉衰,脸色发黄、憔悴,头发脱落。这里所说的“阳明脉”主要指的是十二经络中的胃经,这条经脉经过大半个面部。当胃的消化能力减退后,会直接导致气血不足。这不仅影响脸色,使人出现“黄脸婆”征兆或黑眼圈和眼袋;还会表现出体力下降,也就是衰老。所以衰老的主要原因是脾胃的运化能力减弱了。同时现代科技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加,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胶原蛋白流失的速度高于男性,女人25岁后弹性蛋白急剧下降(红线)会出现有皱纹、毛孔粗大、皮肤松弛等问题,35岁以后胶原蛋白快速流失(蓝线)皮肤不再饱满光泽。再加上阳光暴晒等外界因素,都会损伤皮肤,导致皱纹的形成,从外表皮相上看起更容易显老。除此之外,还受现代的一些影响,女性肩负着生儿育女的重任,单纯医学角度看来,女性生孩子并不会导致衰老,但生完孩子之后带来的一系列劳作,却让女性更加显老。而且还要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和男性承担着一样的工作压力。从女性的操劳程度来说,就要比男性要更多一些,也是导致衰老的一个原因。无论先天还是后天的影响,如果生活不规律,熬夜、生气,加上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多次做人流不注意养护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女性加速衰老。如何延缓衰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想要延缓衰老,首先要养血,而且要有血可养,血来自哪里,气血最重要来源就是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吃进去的食物需要脾胃的运化,升清降浊,才能转化为气血。气血如果供应充足,除了日常消耗之外,还有剩余的,就会转化为肾精,女人的肾精充足,肾主生殖,那就是卵巢的功能就会旺盛,排卵功能正常,卵子的质量也好,卵巢衰老得也慢。女性到了35岁逐渐开始衰老,这时更要注意自己生活起居的规律,早睡早起,一日三餐饮食健康,定期的做运动,经常做身体皮肤的保养等等。衰老状态和症状比较严重的,说明身体消耗亏空的比较多,我在临床经常会给这类患者,开一些健脾补肾的药膳,可以很好的补充肾精,调理气血,延缓衰老,效果都很不错。【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同于我们熟知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医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而其中的长夏指的就是农历六月。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脏属脾,在五气属湿。因此,长夏养生,首先就得护好脾胃。“长夏”为何要养脾?长夏季节多雨潮湿,水汽上升,空气湿度大,加之或因外伤雾露、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淋雨涉水、或久居潮湿之地,人体易感受湿邪而引发诸多疾病。中医理论认为,长夏季节在脏为脾,五行属土。脾脏的特点是“喜燥而恶湿”。长夏是湿热多雨季节,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就会百病丛生,所以长夏是脾脏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一年四季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什么是脾?西医脾:在西医中脾只是作为*的一个脏器,属于免疫器官。脾脏占有全身的1/4的淋巴组织,脾脏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所以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免疫器官同时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由此看见脾对人体的重要性。中医的“脾”指的是身体器官的功能。在中医理论中脾虚泛指是脾气虚损造成的一系列身体脏器失调的多种生理现象。脾虚包含运化失常导致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水液失于布散导致体湿痰多,甚至是出现败血症。肾有先天之本的说法,而脾则是后天这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虚不宜小看。脾胃与五脏的关系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中医里有一句话,“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心脏病要从脾胃治。从中医角度来说,脾统血,心主血,心的血脉需要脾胃化生的气血来不断的濡养,如果失去脾胃气血的营养,人就会出现失眠、心悸、六神无主等症状。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心率失常80%都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化生气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肝与脾胃互相影响。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千古名言,流传至今日。常有患者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治肠胃的药也不管用。其实,这一般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脾与肺就像一对母子。从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所以中医治疗方法常用培土生金,脾胃功能差的人,会感觉乏力,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肺像个“宰相”,专门辅佐心脏这个“君主”。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虚往往肾也虚。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但先天之本,需要后天之本源源不断的供给,才能够使肾气充足。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宫寒不孕、腰膝酸软、面色发灰黑、发质差。脾虚有哪些表现?1. 脾虚会肥胖现在不管是男人、女人都在追求好身材,但是很多很会出现越减越肥,而且刚到夏季还没开始减肥就发胖了,这些其实都是脾虚造的。首先,脾虚导致运化能力下降,代谢困难,食物的能力过多的积存在体内出现肥胖。肥胖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增加心脏负担,人会因为肥胖引起的疾病早早衰亡。其次,脾虚导致肌肉松软不再紧致,腹部就会出现“游泳圈”,突然发现自己肚子上揉越来越多也是脾虚的一种表现。2. 脾虚成为“黄脸婆”脾虚不仅仅会导致肥胖,也会有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脾主肌肉,这些人往往因为脾虚导致食物无法运化,出现体弱乏力,精神不振,血虚,面色蜡黄或苍白、脸上多有黄褐斑。往往这一类人不能负重,抵抗力差,因其他疾病导致死亡。3. 脾虚怕冷又怕热脾虚的人怕冷,又怕热。因为阳气不足导致气不足,所以怕热,动不动就容易出汗。阳气不足,又不耐凉,所以也怕冷。例如很多产后的宝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4. 脾虚拉肚子、月经量多拉肚子是脾虚最典型的的症状,主要由于脾阳虚,造成食物无法运化,湿气入侵,大便溏稀。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不统血,导致血液不安正常的血管运行,出现月经淋漓不尽、月经量过多和其他的一些脾虚症状。“长夏”如何养脾?现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运动少,工作压力大,心情抑郁多见,容易导致痰湿内滞,再加上长夏季节,天气闷热潮湿,故长夏养脾的原则是“健脾祛湿”,可从日常饮食起居做起。饮食宜定时、规律,要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给予调理。脾胃虚弱的人可用茯苓、荷叶、薏米、大枣、山楂等具有健脾、醒脾、消食、利湿的药食同源的食材制作药膳。特别在长夏之际,不建议大量吃冷饮,容易伤脾胃阳气。长夏既是养生保健的最佳时间,也是患病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借助长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时期,积极预防和医治顽固疾病,由于阳气不足或者气滞血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都可以在长夏节气调理治疗。【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长夏属湿,属脾,很多人都会说自己体质“湿热”。这个“湿热”到底是什么呢?“湿热”也叫湿热证,是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气机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湿为阴邪,阻碍气机,易伤阳气,粘滞、趋下特性。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内湿,则是身体内部,属于病理性变化,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能力,一旦消化不良、暴饮暴食、饮食不当或者压力大,长久思虑,容易造成脾脏受损。火具有炎热特性,因夏季主火,故火与心气相应。但是火并不象暑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一年四季皆可发病。火与热同类,均属于阳邪,唯在程度上有差别,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火与热常并称,统称“火热之邪”。所谓的热,它其实是一种热象。指的是人体组织器官失调所产生的一种邪气,热邪会使机体功能器官组织代谢活动异常,出现阳盛阴衰的局面。热邪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浑身发热、感觉非常口渴并且异常喜欢喝冷的东西、脸色红润且眼睛也呈红色、小便带血红色、大便干燥结实、舌头红色且舌苔黄而干燥。在体内,湿和热很容易混合,如同狼狈为奸。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很常见,想要去除湿热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湿热互结,如油入面,难舍难分。湿热体质人群一般表现为:头发和面部容易出油,脱发,容易口苦,嘴里有味儿,出汗味道比较大,总是乏力,睡眠不好,大便粘腻。女性带下较多,或有黄带;容易面部起痘痘,女性脾虚,面色容易黯淡发黄。湿热体质产生的5大原因1、先天因素。先天的脾虚、脾胃虚弱,容易招惹湿气,遇到湿热环境或遇到热性疾病,便容易发展为湿热体质。2、饮食不节。由于现在的人工作压力都大,应酬也比较多,经常在饭局喝酒,还有工作时间不规律,晚上吃饭晚,或者到饭点没来得及吃饭,这样容易暴饮暴食,还有一些人夏季贪食冷饮,甚至一口冰啤酒一口火锅的吃,等等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都会伤害脾胃,因为脾主运化,长期脾虚就容易生湿,湿又容易化热,从而导致湿热体质。3、过度滋补。现在的人经济条件好了,都愿意吃人参、阿胶这些滋补品来调理身体,但是由于一些人本身脾胃功能比较弱,身体湿气也比较大,这样再服用滋补品就容易生内热,结果就会催生或加重了湿热体质。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常说的“虚不受补”。4、思虑过度。现代人由于长期情绪压抑等不到释放,加之无节制的熬夜,再像林黛玉一样,长期思虑过度,就会导致脾胃运化无力,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忧思伤脾”,因此化生湿,加上熬夜,生热伤阴,导致湿热。5、生活环境湿热,夏季多雨,加之暑湿严重,所以大部分地区湿气比较重,如果再加上长期居住的环境比较潮湿、闷热,这样也容易产生湿热体质。湿热体质如何调理?1、饮食调养脾胃湿热本身就是“病从口入”的一个症状,因此日常生活和养生一定要注意饮食,多吃些高蛋白的鱼、虾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养护脾胃。还可以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和药膳,但应注意用量和搭配,不可一次吃太过量。比如:薏米红豆粥、芡实茯苓小米粥、冬瓜汤。麦冬菊花陈皮泡茶。不建议吃太多寒凉食物,还要忌口辛辣,因为辛辣食物容易上火;忌口油腻,因为油腻容易加重脾胃负担;忌口甜食,因为甜食容易生湿气。2、起居调理尽量不要熬夜,早睡早起身体好。房间注意多开窗户通风,切记刚进入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调的太低。3、运动调养湿热质的人身重易倦怠,所以要长期坚持锻炼,增强体质,加快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快了,会把身体多余的“垃圾”消耗掉或者排泄出去。从而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但是注意,活动量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消耗人体的正气。推荐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球类、游泳、太极,八段锦等均可选择。4、经络调理湿热重的人可以通过刮痧,拔罐,等中医外治的方法帮助调理经络。在脊柱两侧的华佗夹脊穴拔罐,具有疏经通络祛湿的作用,可以增加身体的正气。针对于改善湿滞经络,阻滞气机而引起的疲劳感,肌肉关节酸痛、身体沉重感有一定的效果。5、中药泡洗,夏季湿气阻滞在脾胃中,容易造成内热上炎,口舌生疮,用中药泡脚,有助于引火下行,祛除暑湿,还可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改善睡眠。6、药膳调理,我在临床,经常给患者开一些健脾祛湿、安神补脑的药膳,服用以后症状改善良好,药膳既可防病治病、又可保健强身、延年益寿。7、药物调理,湿热体质严重的人还可以采用一些中医药物调理的方法,建议听从医嘱,不能够自己乱抓药,以免加重病情。想要治疗和改善湿热体质,一方面要减少体内的湿气和多余的“垃圾”的生成,另一方面提升身体运化排泄水湿的能力,也就是增强脾胃的功能。湿气和热气都是很容易进入人体的,如果长时间的不能将其排出,就会很容易造成湿热体质的出现,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也很大,很多人身体体质越来越差,所以大家逐渐的意识到了运动锻炼的必要性,所以就开始加强运动,给自己制定超高大量的运动目标,比如晚上参加夜跑或者骑行,甚至晚上泡健身房撸铁,动感单车,各种运动APP打卡晒圈,消耗多少卡路里。我们长期久坐不运动对身体不好,那晚上9-10点以后这样剧烈运动好吗?《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体运行规律和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是一致的,人的饮食起居也应该迎合大自然的规律。所以古人几千年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早上阳气升发,开始一天的劳作,晚上太阳下山,月亮升起,阴气逐渐上升,人体阳气也开始收敛潜藏,逐渐进入睡眠阶段,所谓“阳入于阴则寐”。中医讲,动则生阳,晚上运动会激发身体的阳气,特别在晚上9-10点以后剧烈运动会让人兴奋,这样既损伤阳气,也耗损阴精,阴阳不调容易造成失眠。而且据研究发现,我们在睡觉的时候只有达到深度睡眠,才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如果晚上太晚做剧烈运动,大脑皮层过于兴奋,一般来说要1-2个小时以后,人才能慢慢的放松下来,进入睡眠,这样从时间上来说,进入深度睡眠的时间就会缩短了,相对应的身体自我修复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了。就相当于一台机器经过白天一整天的运转已经处于劳损状态,晚上不给关机保养,反而加大马力继续运作,这样的代价只能是提前维修或报废。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竞技运动的比赛,一般都是晚上7点左右开始,这个时候运动员的状态最好,而从来不会9、10点才开始,其中一方面原因是收视率的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间太晚,人体由于白天一天的消耗,会感觉到身体疲乏,精力不集中甚至影响比赛状态的发挥。也正是近几十年,随着电子科技、网络信息的出现,才出现了熬夜,过度透支自己的身体,导致阴阳不平衡,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比如:容易上火,失眠、乏力、月经不调、反复感冒等等。根据子午流注时辰来看,每日的12个时辰对应人体12条经络,这和现代西医的“生物钟”理论暗合。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对应脏腑机能相互协调的。比如早上5-7点,大肠经运行时间,就该上厕所排便,7-9点胃经运行时间,就该吃早饭补充体力。对于晚上来说,经过了一天的劳累,也要提前为睡眠做准备。19点至21点,心包经当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此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这个时候要保持心情舒畅,以利于入睡。21点至23点,三焦经当令,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23点-凌晨1点,这个时候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也阴气最盛、阳气衰弱的时候,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此时是肝脏修复的最佳时间。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睡觉,或者是由于剧烈运动过后的兴奋还没有入睡,长此以往会是机体的阴阳平衡紊乱,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因此,对上班一族来说,白天上班没时间,运动最好在9点前结束。如果非要在晚上9、10点钟再运动,尽量保证运动力度不能过大,运动时长不要过长,饭后不要立即运动。而且要通过运动后,身体感觉舒畅,睡眠香甜,第二天神清气爽精神好,就说明这样的运动对身体健康有帮助。如果第二天疲劳乏力,精神萎靡,就是运动不当。
传统中医认为三伏天是人体阳气生发之时,因此三伏天最适宜扶养体内阳气,而且现在各大中医院也在推崇冬病夏治的治疗理念,很多人都会选择去中医院做“三伏贴”、“三伏灸”等治疗,那么“冬病夏治”到底是什么?什么病适合冬病夏治,对应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冬病夏治是指对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特别是一些阳虚体质的人所患的虚寒性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调理。以温补阳气、祛除寒邪、温经通络、提高机体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从而使一些疾病得以治愈或减轻的常用治疗方法。如何判断你是否需要冬病夏治?一般阳虚体质的人,明显比他人怕风、怕冷,腰膝酸冷,尤其手脚不温。对季节转换特别敏感,稍不注意就着凉感冒。经常慢性腹泻,特别是受凉或者熬夜后、吃寒性食物后容易拉肚子。在寒冷的秋冬季节,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以上这些都是我们亚健康人群常见的一些症状,多由于脾肾阳虚、肺气不足等导致的。利用夏季这个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辅助正气而驱除风寒湿邪,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夏治”的方法不止有穴位敷贴,还有外用泡洗、内服汤药、夏季膏方、以及针灸、艾灸等。中药泡洗熏治疗法有2000多年的历史,使用足浴能促进气血循环,所以在我配置的泡洗足浴包中,除了艾叶以外,还配合其他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中药材。其热力更能帮助药力渗透,有温阳行气、活血消肿、散瘀、健体强身兼防病的功效。只要是由于阳气不足或者气滞血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比如:亚健康、风湿关节疼痛、宫寒痛经、失眠多梦、疲劳乏力等,坚持用中药泡洗都是可以治疗的,临床治疗来看,有很好的效果。方法:泡洗药物可以一次煎煮2遍,把药水倒在一起。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以上膝关节以下,没过小腿肚为宜。如果水量不够,可以加热水。一周2-3次,以微微出汗为宜。除此之外,针对阳虚体寒的人,还可以配合艾灸一些保健穴位,起到温经通络,培元固本的功效。三伏贴大多使用温热养阳的中药制成的,对调理呼吸道问题有一定的效果。如果想要进行冬病夏调,应注意少吃生冷、不要长期呆在空调房,保持乐观的情绪、适当的锻炼、充足的睡眠,这样可以让调养效果加倍!中医冬病夏治、冬令进补,都是为了维持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冬病夏治只能作为预防保健的手段而不能完全替代日常治疗,但是疾病程度较重的患者,不能仅仅予以冬病夏治,最好到医院来面诊,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马上就要入伏了,天气是越来越闷热,经常听到很多人把“出汗排毒”挂在嘴边,为了追求出汗排毒,甚至减肥的效果,很多人晚上下班去撸铁,跑步,认为增加运动量,排汗就是排毒。还有一部分人,怕天气热出汗,就把自己关在空调房里,24小时吹着空调,感觉很舒服,导致了夏天本该是出汗的季节,却出不了汗。夏天到底要不要出汗?怎么样出汗是正常,哪些部位爱出汗,代表了提醒身体可能有问题?中医认为,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汗是由汗腺分泌的液体。由于夏天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旺盛,阳气鼓动阴液,所以我们会出汗。汗的本质是水,水被喝进人体,那是要经过人体的转化,在正气的作用下,转化为津液。所以,中医说:“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等。出汗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通过汗液蒸发,可以带走多余的热量,降低体温,适当出汗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好处。如果是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或是刚刚运动过后等情况,大量出汗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同等条件下,和你一起吃饭的人无汗,而你却满头大汗,就说明有可能出汗异常。简单地说,如果不是因为运动、穿衣厚或炎热而导致出汗,或稍微运动就会大汗淋漓,甚至汗液的颜色和气味都发生改变,就意味着身体可能出现了异常情况,应当引起重视。按照人体三焦来看,一般头面部出汗比较多的,一般是上焦心肺功能的问题,肚脐以上容易出汗的是中焦脾胃的问题,肚脐以下出汗是下焦肾大小肠的问题。常见的非正常出汗有以下几种:盗汗如果晚上睡觉的时候,温度并不是很高,可是胸口、背部、手脚心等位置出汗很多,醒来的时候又不再出汗,这种症状在中医上被认为是盗汗。盗汗主要是由于肾阴虚兼并肝火旺盛导致的。出现盗汗的人,多数会出现失眠,口干咽燥,手脚心热等特点,中医治疗以滋阴降火、宁心安神为主,在去肝火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补肾。日常饮食上要多吃滋阴清润的食物,比如:莲藕、银耳、木耳、雪梨等。少吃辛辣燥热的食物,比如:火锅、麻辣烫、烧烤等。建议有盗汗现象的人应注意合理安排生活,切勿劳累、作息时间要有规律,及时进行调理养生。自汗还有一些人,没有运动,环境的温度不高,身体也会不由自主的冒汗,这种称之为自汗,身体虚弱的人,气虚比较厉害的,多数会有这种表现。因为天气热,热能够伤津耗气,所以夏天的时候,人们基本上都是会多多少少有一些气虚在里面,因为气的作用主要是固摄作用,气能够固摄津液,汗液也是一种津液,气机充足的时候,汗液就能够被固摄到机体里面,当气机不充足的时候,汗液就会大量的外出。气虚还可能会表现为,不活动时也会出汗,身体虚弱,说话声音低沉,容易感冒等身体特征,大家可以对号入座。日常生活中除了可以多吃山药,滋阴补肺气以外。也可以用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的中药进行调理,熬粥、煲汤、煮水喝都是很好的方式。偏汗还有一些人身体局部出汗,比如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属于偏汗,也叫半身汗。夏季半身汗多数因为气血不足,经络阻塞所致。这种情况多发于风湿病或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因此一定要注意是否有中风偏瘫的先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做相应的检查,以免延误治疗。冷汗“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相信大家对于这句话并不陌生,经常冒冷汗的人,还会伴有怕冷、头晕、四肢冷颤、饥饿、心慌等症状。冷汗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血糖低的人常出现这种症状,因此,当出现冒冷汗的情况时,可以考虑是否是低血糖的反应,如果是,可以通过含服糖块来及时补充糖分和体力。有低血糖问题的人最好身上常备糖块。巧克力,饮料这些食品虽然含有甜味,但是对于补充糖分是不够的。出汗少或不出汗出汗太少也可能是异常,比如盛夏时节,别人都大汗淋漓,自己虽感觉身体燥热却不出汗,或者出汗很少,这也属于异常出汗。这样的人一般是阴阳失调所导致的,要么阳虚或者是阴液不足才会没汗。对于这类人群可遵循滋阴补阳的原则调理身体,对于阴液亏损的人,宜养阴生津;对于阳虚气弱的人,治疗宜以益气壮阳。日常饮食可以吃一些滋阴补阳食物:枸杞、山药、海参、黑芝麻等。另外,还可适当做些运动,运动同时,还要多喝温开水。对于天气原因或者运动后正常的出汗,要及时补充水分,防止汗出过多,引起脱水,并且大量出汗以后不要贪凉,不要马上进入空调温度很低的房间。如果异常出汗的问题,就需要从根源进行治疗和控制,异常出汗的症状也会相应减轻。如果有以上气虚、自汗、偏身出汗,甚至是不出汗的症状,除了上述调理方案外,还可以搭配董主任自己配置的中药泡洗包,对以上症状均有一定的效果。汗是健康的晴雨表,很多疾病往往就从微不足道的小症状开始的,还是需要多加重视。【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近多地连续阴雨,感觉整个人泡在水汽里,头发衣服总是潮乎乎,就连刚拆开包装的薯片,也不到半小时就软了;皮肤问题更是频发,脸上长痘痘,手脚长水泡,越挠越痒,这是怎么啦?手上总莫名有汗疱疹是因为爱出汗吗?这种小水泡,是皮肤湿疹的一种,多发于手指(掌)和足趾(底)。因为它发生的部位在手脚这种汗腺特别发达的地方,又以水泡为主要的表现,所以在以前一度以为它和汗腺流汗有关,而将它命名为汗疱疹。现今已经证实它和汗腺、流汗这些因素都没有关联。疱疹初期多呈小水泡或丘疱疹样,有的人会有瘙痒感,如果不做任何处理,1-2周后水疱里的液体会变干,然后开始脱皮,之后皮肤会自愈。这样的症状常常会反复发作,甚至会连续发作数年,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灼热及瘙痒给很多人带来了苦恼。发病原因是什么呢?当前医学对于汗疱疹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只有少数病人发现和身体他处的霉菌感染或金属过敏甚至情绪压力有关。可能与精神紧张、手足多汗、真菌感染及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汗疱疹在中医最常见的是脾虚,脾是主运化的,如果脾的运化功能不好,整体的水液代谢就会失调,再加上季节原因,长夏属湿,而湿本身是阴邪,容易损伤阳气,所以在春夏交替的时候,或者夏天人会出现很多的汗疱疹。常见治疗思路有哪些?有些人会把它戳破,或者把水泡挤破,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会增加皮肤的破损。日常常见的方法,是外用一些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但是往往治标不治本,当时止痒可以,后面还会反复发作。中医治疗汗疱疹是从改善体质、巩固脾胃的机能做彻底的根治。常见治疗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原则,以达到驱邪扶正止痒的效果。食疗推荐经常吃点具有健脾、利湿功效的食物,如冬瓜、赤小豆、白扁豆、茯苓、山药等,可以煲汤、煮粥。具有淡渗利湿的作用,可以将湿热从小便排出,更不会助湿助热,并且根据每个人体质不同,可以对食物搭配进行加减法。夏季高温,饮食上尽量清淡,以清蒸、水煮为主,减少煎炸,少放油盐,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在脾胃比较弱的夏天,饮食清淡,不吃寒凉食物可以减少脾胃的负担。日常防护要注意1,保持手脚的清洁、干燥,避免挠抓。2,情绪的控制,保持心情舒畅。3,在季节交替时,要少碰水少碰清洁剂,多擦护肤霜。4,做饮食日记,找出自己的汗疱疹和金属是否相关,如果有相关要尽量避免。【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摆摊经济”政策的放宽,在这个火热的夏季,路边摊的各色小吃陆续登场,很多人下班以后,喜欢到夜市大排档喝啤酒,吃烧烤、海鲜、再搭配一些花生毛豆,吃起来很爽,感觉也很过瘾,普通人偶尔这样吃一两次还可以,高尿酸痛风的患者也可以这样吃吗?痛风主要与尿酸密切相关。人体代谢会产生嘌呤,从食物中也会摄入嘌呤,嘌呤代谢之后产生尿酸,正常情况下,尿酸主要经肾脏从尿液排出。但如果尿酸过多,或者人体排出尿酸的通路不畅,尿酸就会在体内蓄积,到一定浓度,尿酸会结晶析出,导致痛风,严重的甚至会对肾脏产生不良影响。夜市摊上烧烤、海鲜、啤酒都是高嘌呤食物,尤其动物的内脏和大脑是嘌呤含量最高的,比如肝、腰、心等。此外,很多海鲜产品都是高嘌呤食物,尤其是贝壳类的海鲜比螃蟹的嘌呤还要高,比如扇贝、生蚝这些。虽然啤酒本身嘌呤含量不高,但它含有分解嘌呤核苷酸的催化剂维生素B1,和高嘌呤食物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体内产生的尿酸过多,啤酒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所以,高嘌呤食物+啤酒,急性痛风几率会大大增加!啤酒、海鲜、烧烤都是痛风的高风险因素,无论是单独吃、还是一起吃,都会增加痛风的风险,建议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对于喝酒,如果实在有应酬,红酒可以少喝一点,不要喝啤酒、白酒。痛风患者如果实在忍不住嘴馋,想吃肉怎么办?痛风急性期,出现红肿热痛症状的,这时候再摄入高嘌呤食物,会诱发痛风再次发作,加重病情,所以肯定是不能吃的。急性期过后,虽然尿酸指标还没达到正常,可以适量少吃一点,先把肉煮一下,再加工食用,这样可以减少嘌呤的摄入量。对于现在城市的人来说,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也不缺乏营养,所以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足够补充体内的所需要的的蛋白质。如果怕蛋白不够,可以吃两个蛋白,一个蛋黄。对于现在城市的人来说,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也不缺乏营养,所以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足够补充体内的所需要的的蛋白质,如果怕蛋白不够,可以吃两个蛋白,一个蛋黄。
之前网上有一则消息称,常州有老人在吃了西瓜后,就出现了呕吐,腹痛的现象,家人还以为是胃肠出现了问题,结果第二天老人竟不幸离世了,这是怎么回事?▲图片来源:网络在夏季天热的时候,西瓜是很有存在感的食物了,很多人喜欢吃冰镇西瓜,虽然这样吃起来比常温的更甜,也更爽口,但是容易增加很多疾病的风险。尤其夏天一身汗回家,立马从冰箱拿出西瓜吃,这样外暑内寒非常容易给身体造成刺激,冠心病的病人,或者一些亚健康,平常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人,这样大量的食用冰镇西瓜会诱发急性心梗。▲图片来源:网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西瓜甘寒无毒,不仅“消烦止渴,解暑热”,而且“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治口疮”。医书中还把西瓜称作“天生白虎汤”。▲图片来源:网络西瓜可分为红色的西瓜瓤,白色的西瓜内皮和翠绿色的西瓜外皮,三者均有除烦止渴、清热解暑、利小便的功效。西瓜瓤:含糖量较高,口感甘甜,适用于血糖正常、身体代谢较好的年轻群体,可榨汁饮用。西瓜的内皮和外皮:含糖量较低,甘淡无味。白色瓜瓤,清内热的效果比较好,如果口腔溃疡,实热便秘,可以多吃些白色瓜瓤。▲图片来源:网络西瓜“太水”,感冒能不能吃?西瓜92%几乎都是水分,水果中含水分比较高的,而且水分不是普通的水,是天然植物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和营养素。天气炎热,西瓜可以生津止渴,清热解暑,还能给身体补充营养,即使不吃饭,单独吃西瓜也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能量物质。夏季感冒,出现了高热、口渴、咽痛、尿黄赤等热症时,在正常用药的同时,可吃些西瓜,有助于感冒的痊愈。尤其暑湿感冒,除了服用藿香正气,另一个良药就是西瓜。▲图片来源:网络西瓜太甜,高血糖患者能不能吃?日常认为糖尿病人不能吃甜食,但是从检测数据来说西瓜含糖量只有4%-7%左右,苹果的含糖量高达15%,所以西瓜不是一个高糖食物,所以高血糖的患者血糖稳定的时候,控制摄入量,不多吃就可以,但是如果糖尿病患者在血糖不稳定的时候,最好不要吃。▲图片来源:网络可见夏季吃西瓜好处很多,但是也不能贪多,尤其不能贪凉吃冰镇的。平时体质比较差的人,比如说脾胃不太好、月经期、冬天手足凉的女性,最好不要从冰箱里直接拿冰西瓜吃,因为这样非常伤你的阳气,会导致痛经,关节不舒服,晨僵、局部关节疼痛,还会导致胃痛胃寒,消化不良、腹泻等。所以不要贪一时的凉爽,从冰箱里拿出的西瓜,也要在室温放置一小时后再吃。除此之外,要注意夏天气温高,细菌易繁殖,打开时间过久的西瓜,容易产生大量的病菌,即使冰箱冷藏,最好也不要超过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