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心跳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房颤时,心房激动快且不规律,导致心房有效的收缩功能丧失。房颤患者可出现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症状严重程度受心率快慢的影响。当心室率特别快时患者可以感到心跳快并且紊乱,容易疲劳、头晕、胸痛、气短,甚至可诱发心肌缺血或心力衰竭。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相比,房颤最大的特点就是“乱”,发作没有固定的诱因,发作时间没规律,发作一次持续时间长短没规律,每次发作时心跳的快慢更没规律,是一种完全“失控”的心跳。房颤可以称得上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据估计2010年全球房颤患病人数约3350万。预计到2050年,中国房颤患者男性520万、女性310万。4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一生中患房颤的风险为26%,女性为23%,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一生中可能有四分之一的概率会患上房颤。一、如何发现房颤一些患者自觉心慌、心跳不整齐、乏力等,可自测脉搏,如果脉搏不整齐,持续时间较长,高度提示房颤。如果不会自测脉搏,可利用血压计,若发现测血压时,水银柱下降不规律,也提示可能是房颤。然而,要确诊房颤需在发作时行心电图检查。如果发作时间短,来不及做心电图,但发作频繁,可做24小时甚至48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来确诊房颤。因一些患者可完全没有自觉症状,随着年龄的增加及患房颤危险因素的增加,建议常规体检时查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房颤。二、房颤有什么危害?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房颤导致的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且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此外,房颤使心力衰竭发生率增加3倍,死亡率增加2倍。此外,房颤可显著增加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发生率。三、“侦破”房颤误区1、阿司匹林不能预防房颤导致的血栓栓塞:房颤患者中血栓高危人群应该接受抗凝药物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这里所说的抗凝药物主要指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不包括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栓,并且其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并不低。房颤卒中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2、硝酸甘油不是急救药:硝酸甘油因其起效迅速、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强,常常作为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急救药品使用。然而硝酸甘油不具备缓解或终止房颤发作的作用,因此很多房颤患者即使服用硝酸甘油仍感“没有效果”。3、没症状不代表没危害: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房颤发作时是没有症状的,使得房颤这种疾病具有极大的隐匿性。很多患者都是因为体检检查心电图才发现房颤,更有甚者是因为房颤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就诊,寻找病因时才发现房颤。更为重要的是,房颤带来的危害,并不是和症状明显程度成正比的。没有症状的房颤患者,仍可以有很高的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风险,但却比有症状的患者更易忽视和拖延治疗,无形中更增加了危险。四、得了房颤怎么治?1、最重要的是预防卒中抗凝治疗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70%。国际上公认的CHA2DS2-VASc积分可以用来指导患者抗凝治疗。CHA2DS2-VASc积分: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女性和年龄65-74岁分别积1分,既往栓塞史和年龄75岁及以上分别积2分,总分≥2分的患者,就是卒中高危患者,应该规律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作为口服抗凝药物有很久远的应用历史,但是该药和很多食物药物有相互作用影响药效,在服用期间需要经常抽血化验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INR在2.0-3.0之间,才能既减少出血风险,又能有效抗凝。因为这一弊端,导致华法林的服药依从性不佳,统计发现接受华法林治疗房颤患者1年内约30%停药。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包括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具有起效迅速,剂量固定,与食物药物相互影响小等优点,此外目前研究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相比华法林出血风险小,尤其是颅内出血风险降低50%以上。虽然抗凝药物是把双刃剑,存在出血风险,但是对于卒中高危患者而言抗凝利大于弊。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房颤抗凝现状堪忧。全球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应用率约34.4%,而中国仅达到13.5%。让房颤患者尽早意识到自身危险,建立抗凝意识,迫在眉睫。除了抗凝药物之外,还可以选择介入治疗的手段预防房颤导致的脑卒中。由于房颤的血栓90%以上来自左心耳,选择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进而达到预防卒中目的,可作为抗凝药物因出血等原因不能坚持的替代治疗。2、抗心律失常药物要合理慎重使用目前国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药物副作用大,长期服用可导致心脏或心脏外副作用。比如:胺碘酮长期服用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间质纤维化、心动过缓等,发生率非常高。因此要尽量少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尽量避免长期使用胺碘酮。3、导管消融可以根治房颤并改善预后20世纪末出现的房颤导管消融术为房颤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研究表明,至少95%左右的阵发性房颤与肺静脉异常激动关系密切。射频消融术即通过外周静脉血管(常为双侧大腿根部的股静脉)将直径与普通圆珠笔芯类似的心导管送入心房,在心房与肺静脉连接部位发放高频电磁波即射频能量,沿肺静脉开口消融一周形成环状疤痕,从而隔离肺静脉的异常激动达到根治房颤的目的。有少数情况下,异常激动也可来源于其他部位(如:上腔静脉),此时这些部位也要隔离。对于发作时间超过7天的持续性房颤,可能还需要对心房进行更多的干预。由于各个中心的病例难易程度不同,导管消融的成功率也有着一定差别。一般来讲,阵发性房颤患者单次导管消融手术成功率约70%,持续性房颤患者单次手术成功率约50-60%,二次或三次消融后也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成功率水平。一些临床因素可能影响手术成功率,如年龄、病程长短、房颤类型、左房大小,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肥胖等。总体来说,房颤射频消融术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手术。但与其他有创性操作一样,房颤射频消融术也存在风险。最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包填塞、脑梗塞和左房食管瘘等。数据表明,房颤导管消融致命性并发症发生率仅为0.1%,且在有经验的中心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导管消融不仅在控制房颤发作,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房颤负荷方面显著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更为重要的是导管消融对于患者临床获益和预后改善方面也有诸多优势。很多数据均显示,房颤导管消融可以降低卒中率和死亡率;对于房颤合并心衰的患者也明显改善生存率。对于不同人群如高龄、长时程持续性房颤及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即使初次消融后复发的患者,研究仍然显示再次消融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导管消融使房颤患者获益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改善症状,这也正是导管消融在国内外房颤治疗指南中推荐级别越来越高的主要依据。【延伸阅读】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行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拥有丰富的病例资源和庞大的医生队伍,需要马上行动起来,组织我国优秀的临床团队和人工智能团队,建立基于中国心血管临床大数据的AI心脏医生,为中国患者提供高品质低价格的服务,为十四亿人民高水平的心血管健康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在因心律失常住院的病人中,有近33%为房颤患者,且房颤患病率具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的特点,在40~50岁人群中患病率小于 0.5%,但到 80岁时患病率则可升高达5%~15%。近年来,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在房颤治疗中的作用发展很快,在疗效和安全性上都有很大进步。对于符合适应征的患者,射频消融术的疗效要优于药物治疗。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对术前术后准备工作及手术过程的大致了解可以帮助患者消除部分紧张情绪,那么我们就来讲一讲“射频消融治房颤,手术前后我准备”。“带齐资料,收好药,个人物品整理好”择期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住院周期一般为一周左右。入院时,需将个人的相关检查结果整理好交给主治医生,以便制定具体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化验单(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免疫、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单(胸片、超声心动图)还有十分重要的心电图以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其中,除房颤发作时记录到的心电图或Holter外,最好能找到既往窦性心律即房颤未发作时正常心电图;术前房颤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长时间的心房顿抑,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所以术前应常规行食道超声(TEE)检查,检查是否有血栓形成。为防止特殊用药短缺,请在入院前带上原先服用的一切处方药,比如降压药、降糖药等等。通常,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不要自行停用,应向主治医生报告目前用药情况,并遵医嘱决定是否停药。入院前最好不要化妆和涂指甲油,穿舒适的便服,准备宽松一点的裤子或其他下装,方便术后活动。最好不要携带首饰(包括结婚戒指和手表)及其他贵重的物品。“术前禁食,术中醒,严重不适早报告”为避免术中呛咳或者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等,通常术前禁食、水8-12小时。手术开始的前一天晚上可以正常饮食。但是午夜12点之后避免进食及进水或者咀嚼其他食物。如果因为服药必须饮水,那么尽量只喝一小口水。刷牙时也要避免大量吞咽水。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在导管室进行。手术开始前,护士会帮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即在手上埋置留置针,连接一些监测设备,比如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血氧监测等。术前行常规消毒和铺巾(颈部,胸部、手臂及腹股沟区将会进行消毒),手术部位局部麻醉。手术过程中,患者一般保持清醒状态。经腹股沟穿刺部位送导管至心脏,并进行心电检查和消融治疗。消融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的胸部不适感或烧灼感。术中应保持安静,制动,并避免深呼吸。如果在术中感到明显疼痛,应及时报告给医生或护士,但不要自己乱动。手术过程将会持续2~3小时,结束后医生将会撤除导管并在穿刺点加压包扎防止出血。穿刺点伤口较小,一般不需要缝线。“短期制动,早下床,规律服药和复查”手术结束后,为确保伤口有效止血,需要加压包扎,在伤口处放置沙袋,有效制动6-8小时。因此,建议必要时可提前准备好进食用的吸管和排便用的尿壶等。术后无须长期卧床休息,可做适当的活动帮助恢复身体的功能(如短时间散步),但应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通常术后48小时即可正常活动,但是在一个星期内应避免举起超过10磅的物品。术后五天内不要游泳,洗澡尽量采用淋浴,避免盆浴,保持穿刺点干净和干燥。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前3个月,因心房肌顿抑的存在,心房机械收缩功能不能立刻完全恢复,通常术后2~3个月需服用抗凝药,预防血栓形成。3个月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了解有无房颤复发,咨询医师后决定可否停用抗凝药物。房颤射频消融能量对心房的损伤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因此房颤消融术后3个月内仍有可能出现房颤、房扑、房速等的发作,即早期复发。此时,房扑或房速为房颤导管消融改良后心房激动变规律的表现,无需特别焦虑,可向医生咨询后适当服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电复律,因为3个月后仍有60%的机会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如上所述,当出现心慌症状时,首先要去做一份心电图或进行24小时Holter检查,证实确为心律失常复发。因为很多时候可能仅是术后早搏比较多引起的症状。如果3个月后再无房颤、房扑、房速等发作,说明此次房颤手术成功,术后3个月需做超声心动图评价心房功能是否恢复。若3个月后房颤仍反复发作,可以考虑再次手术。此外,术后3个月后,患者尚需监测房颤是否发作。如果出现心慌的症状,随时做心电图。如果没有症状,需每个月复查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确保没有无症状的房颤发作。
基本信息问:什么是房颤,有什么危害?答: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表现为不规律的心脏搏动。房颤发作时心脏的心房无法规律、有效的收缩,从而导致心脏无法将足够的氧和血液泵出输送到全身。问:常见的房颤症状有哪些?答:房颤发作时可以出现心跳加快、心慌或者心悸、气短、头晕等,也可能表现为没有任何可识别症状。没有症状的房颤患者可能在日常就诊医生体查时发现,或者体检心电图(ECG)检查发现。风险评估问:得了房颤最大的风险是什么?答:房颤带来的最大的风险是脑卒中。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没有房颤的人群的5倍。此外,房颤能导致心肌功能减退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也就是说,房颤还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问:为什么房颤能增加5倍的脑卒中风险?答:当心脏处于房颤状态时,心脏内部左上方的腔室(称为左心房)内的血液流动缓慢或停滞。当血流缓慢或者停滞时,就可能形成血栓。一旦形成的血栓脱落,就能随着心脏泵出的血流,到达脑部,从而阻塞脑部动脉,脑部动脉一旦被阻塞,由这一支动脉供血的“下游”脑组织无法获得氧合血液,脑组织就会死亡,导致脑卒中。问:出现哪些信号提示发生了脑卒中?答:突然出现的面瘫、肢体乏力、言语困难等这些脑卒中的危险信号时,需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其他提示可能发生卒中的信号还包括突然出现的麻木感(尤其是一侧身体的)、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或者说话/理解困难)、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眼球视物模糊、突然出现行走困难(或者眩晕,或者失去平衡)、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为什么我会得房颤?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得房颤,实际上,房颤通常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可能的房颤危险因素包括:心脏相关因素:既往心肌梗死或其他基础心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生活方式相关:过量饮酒、吸烟、长时程高强度体育锻炼问:我有房颤,不过我没有房颤症状,我是否仍然有发生卒中的风险?答:是!不能因为没有明显的房颤症状就停止服用治疗药物。许多房颤患者需要通过合理服用抗凝药物来降低发生卒中的风险。问: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答:当你发现自己出现房颤症状时,请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即便症状随后消失了,请医生全面评估和监测心脏活动仍旧十分重要。房颤症状包括:心跳加速、心慌、心悸或者心跳搏动不规律感;乏力、眩晕、头晕;呼吸困难或晕厥;焦虑问:我可能需要接受哪些治疗?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医疗干预来恢复心脏的正常频率和节律,此外,许多房颤患者需要药物来降低卒中的风险。房颤干预可能包括心脏复律、“血液稀释剂”、用于控制心脏频率和/或节律的药物,如果其他治疗不能降低风险和症状,可能需要接受导管消融或手术治疗。就诊时需要告知医生你的不适症状,并遵医嘱接受治疗。如何与房颤相处?问:得了房颤是否意味着我需要佩戴一个医疗警示手环或者在我的钱包内存放一个医疗信息提示卡?答:在任何紧急情况下,患者的病史记录对进一步有效及时诊疗处理非常有帮助的。 确保记录好您正在服用的药物和剂量。 如果您正在服用口服抗凝剂药物(“血液稀释剂”),及得佩戴医疗警示手环或者在钱包内存放一个医疗信息提示卡,这样就能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为您提供更好的照护。问:我能预测什么时候会发生房颤吗?答:有些人可以感觉到他们在发作房颤,有些人就没有感觉。 无论是哪种情况,您可以控制“诱发因素”。在一些人中,不同的因素可以导致房颤发作。常见的诱发因素可能包括:咖啡、过量饮酒、压力或焦虑、睡眠不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对于某些人来说,运动时心率超过某一界值。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多数房颤或者而言,运动是有益的。问:得了房颤我还能运动吗?答:能!只要医生没有禁止您进行体育运动,那么您能够耐受的任何强度的体育锻炼或日常活动都能都可以开展。问:得了房颤我还能开车吗?答:大多数房颤患者能开车,不过最好事先跟医生确认,因为有些房颤患者发作时伴随有头晕甚至晕厥。如果您开车出现眩晕或者头晕时,最好到路边停车休息。记得咨询医生,出现什么样的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房颤的治疗问:医生可能会给我开哪些药,这些药物起什么作用?答:医生应该为有卒中风险的人处方相关药物,来预防可导致卒中的血栓。 医生还可能处方控制心脏频率或节律的药物。 您还可能需要接受治疗其他潜在疾病的药物。就诊时您还需要告知医生您目前正在服用的药物,方便医生判断处方的药物有没有相互作用。常见药物:控制心脏频率的药物:能够减慢心跳频率,调节由心房向心室传导的生物电信号。控制心脏节律的药物:能够帮助恢复和维持心脏规整地跳动。抗凝药物或“血液稀释剂”:这些药物能够减少导致卒中的血栓形成风险,也能治疗已经存在的血栓。关于房颤患者服用抗凝药物减少卒中风险你还需要知道这些:1.许多存在卒中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能从药物预防卒中治疗中获益。如果没有这些预防房颤卒中的药物,约35%的房颤患者会发生脑卒中事件。因此,如果您得了房颤且存在卒中危险因素,您需要与医生仔细讨论您的卒中预防方案。2.计算您的房颤卒中风险评分。目前已有的房颤卒中风险评分工具能够帮助您理解您的卒中风险,就诊时,您需要与医生讨论您的卒中风险评分,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3.规律服药的重要性。如果医生给您处方了降低房颤卒中风险的药物,切记遵医嘱服药,调整药物前需要咨询医生。房颤的长期预后如何?问:房颤可以治愈吗?或者说房颤是一种长期持续的状态?答:我们通常不会说房颤是可治愈的,但是通过治疗包括睡眠呼吸暂停在内的一些可以治疗疾病,来减少房颤负荷。控制心率和节律的药物和手术同样也可以帮助降低卒中风险。不论房颤的持续时间长短,一旦发生,就需要接受系统性定期的监测和治疗。问:我可能死于房颤发作吗?答:一般来说不会。房颤本身通常并不导致死亡,但是由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可以导致死亡。 患有房颤的人卒中风险增加,其它心脏相关并发症(如心力衰竭)的风险也增加。你可以做的最重要的是,与医生一起尽最大可能的预防和减少任何由房颤引起的的并发症。问:得了房颤我还能长寿吗?答:房颤患者同样可以长期、健康和积极地生活。控制心血管疾病和卒中的危险因素,了解和避免可能诱发房颤发作的因素,这些都有助于改善您的长期房颤管理。本文系马长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时,心房内激动传导的方向不一致,频率快而且不规则,使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时心房的激动频率高达300~600次/分,虽然由于房室结的保护作用可使这些激动不能全部到达心室,但是心室率(心率)仍然可以达到100~160次/分,这比正常窦性心率快,而且节律绝对不整齐。患者常有自觉心跳快且不规律,脉搏不整齐等表现。房颤时的心电图下图所示。 根据患者房颤发作的时间和特点可以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和长程持续性房颤五类(见表1)。阵发性房颤是指能在7天内自己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房颤的持续时间<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或者医生和患者已经接受房颤持续存在不打算转复为窦性心律的;当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并考虑转复窦性心律(如拟行射频消融手术)时称为长程持续性房颤。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或者医生和患者已经接受房颤持续存在不打算转复为窦性心律的;当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并考虑转复窦性心律(如拟行射频消融手术)时称为长程持续性房颤。<-->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或者医生和患者已经接受房颤持续存在不打算转复为窦性心律的;当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并考虑转复窦性心律(如拟行射频消融手术)时称为长程持续性房颤。<-->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或者医生和患者已经接受房颤持续存在不打算转复为窦性心律的;当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并考虑转复窦性心律(如拟行射频消融手术)时称为长程持续性房颤。<-->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或者医生和患者已经接受房颤持续存在不打算转复为窦性心律的;当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并考虑转复窦性心律(如拟行射频消融手术)时称为长程持续性房颤。心房颤动心电图房颤的分类初发房颤首次出现或首次诊断的房颤,不论其持续时间和症状的严重程度阵发性房颤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48小时< font="">持续性房颤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者医生和患者已经接受房颤持续存在不打算转复为窦性心律长期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并考虑转复窦性心律
房颤的主要危害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 房颤时,心房机械收缩功能丧失,血液瘀滞而易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栓子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可引起脑梗塞或体循环栓塞而致残、致死。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17倍。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抗凝状态下年卒中率为5.3%,35%的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脑卒中,老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心衰病史都是房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卒中高危的房颤患者抗凝是必要的。 其次,房颤患者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过快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最终导致心功能下降甚至心力衰竭。
导致房颤的常见原因有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外科术后、心肌病、冠心病、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等。大量饮酒、吸烟会增加房颤的发病风险,其他诱因还包括: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摄入咖啡因、缺氧、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及某些药物的影响等。有时候,房颤还可以发生在65岁以下、没有任何基础心脏疾病也无其他常见的房颤触发因素的个体中,称为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之前,我国房颤最常见的病因是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特别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近几十年来,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风心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由其导致的房颤也大大减少,高血压性心脏病已成为目前房颤最常见的原因。老年房颤患者中部分是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的心动过速期表现。 房颤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基础、心室率快慢及发作形式等。特发性房颤和心室率不快时可无症状,反之可有心慌、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有些患者还合并有大汗、小便增多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心跳特别快的患者可以出现血压下降、心功能不全等,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肺水肿、心绞痛或心源性休克等。在部分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在心跳由房颤自动恢复为窦性心律时,会出现心跳减慢甚至心脏暂时停跳的情况,如果2-3秒钟没有心跳出现,患者会发生眼前发黑,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以致晕倒在地。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然而房颤的危害依然存在,这样的患者很多是在体检时甚至是出现脑中风时偶然发现的。为了便于房颤患者的随访,国际上根据房颤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对房颤症状进行了量化,即EHRA评分。房颤-相关症状的分级(EHRA评分)EHRA级别表现EHRAⅠ“无症状”EHRAⅡ“轻度症状”正常的日常活动不受影响EHRAⅢ“重度症状”正常的日常活动受到影响EHRAⅣ“致残症状”不能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EHRA:欧洲心律协会
一些患者自觉心慌、乏力时,可自测脉搏,如果脉搏不整齐,持续时间较长,高度提示房颤。要确诊房颤需在发作时行心电图检查,其他基本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胸片、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 心电图 心电图是确诊房颤最直接、最安全且经济的方法。通常我们所说的心电图检查指的是静息12导联心电图检查,患者仅需在心电图室平卧约1分钟即可完成检查,可反复多次描记。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房颤发作当时描记心电图才能确诊房颤。心电图检查前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放松心情,以免检查时心率过快。检查过程中不要讲话、咳嗽、肢体活动,避免产生过多伪波。如果患者心慌发作时间短来不及在发作当时做心电图,但发作比较频繁,可做24小时甚至48小时动态心电图(即Holter监测)来确诊房颤。动态心电图会连续记录下患者24小时所有心电信号,通过计算机分析,发现事件,得出诊断。患者做此检查时需将一个小“盒子”背在身上,尽量按日常正常活动量进行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电极片脱落。患者需记录好日志,包括活动类型和时间,心慌或心脏不适发作和终止的准确时间,以便医生分析心电图变化与患者活动和心脏不适之间有无关系。此外,因一些患者房颤时可完全没有自觉症状,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及患房颤危险因素的增加,建议常规体检时查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房颤。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检查即心脏超声,是一项对患者无损伤的心内科常规检查,此项检查可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并可以发现可能引发房颤的原因(如:风湿性心脏病),还可评价房颤对心脏结构的影响,患者做此检查时需配合超声科医生采取适当的体位。 胸片 患者确诊房颤后需常规做胸片检查,胸片不但可以初步确定心脏大小、形态,还可了解患者有无肺部疾患。胸片可以发现一些可能引起房颤的肺部疾病,还可为医生决定患者是否可以服用胺碘酮提供参考。患者查胸片时需配合放射科医生采取适当体位,去除身上金属配饰,以免干扰影像。 化验检查 房颤确诊以后还需要一些基本的化验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这些检查将指导医生对房颤患者抗凝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调整提供依据,以便给患者制定最合理和安全的治疗方案。另外,还需做病因的筛查,如甲状腺功能。如前所述,甲亢是引起房颤的原因之一,通过抽血检查甲状腺功能可以排除因甲亢引发的房颤。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房颤患者可能需要做的特殊检查,是心脏超声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不少房颤患者存在心房血栓,但由于普通的心脏超声从体表探查有时难以发现血栓,因此在必要时还需要做一个经食管的心脏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血栓。此项检查前需确认患者有无肝炎、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即患者需提前抽血查免疫。患者检查前6小时需禁食水,检查时超声科医生会将一个超声探头经口腔放入食管,以观察心脏内是否有血栓形成。此项检查类似胃镜,患者稍有恶心等不适,但对于确认心脏内有无血栓是必要的。
房颤治疗的目标 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都可能导致房颤的发生,如果房颤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可能会引起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等并发症。而房颤治疗根本目的就是降低病人的卒中率、住院率和病死率,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房颤的治疗目标可具体的分为以下几点: 寻找和纠正病因:很多疾病特别是心脏有关的疾病都可以导致房颤,围绕房颤的病因治疗至关重要,积极治疗原发性心脏病才容易使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使之转复后长期维持。在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所致房颤者,当心肌缺血改善、心衰纠正、血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房颤转复的机会明显增加,并能长时间维持窦性心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房颤患者,实行手术去除病因后许多患者能在复律后长期维持窦性心律。 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恢复窦性心律为房颤治疗的最佳结果。尽量使房颤患者恢复窦律并维持窦律,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并能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终止心房结构的改变(心房重构),从而阻断房颤的进程,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 控制心室率:尽管对于房颤患者最理想的治疗为恢复窦性心律,但对于左房内径过大(一般大于55mm)、合并没有纠正的二尖瓣狭窄及其它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来说复律成功的比率不高,或者即使复为窦性心律也很难维持,这种情况下可退而其次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以改善症状。 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房颤主要并发症是血栓栓塞并发症,最为严重的为脑梗塞,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在控制心室率的同时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和脑梗塞的发生。●恢复窦性心律 房颤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主要有药物复律、电复律和手术治疗,针对某一例房颤患者需要根据房颤发作的特点、合并症的特点和患者的意向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复律方法,下面分别就房颤常见的复律方法分别予以介绍。 心脏电复律 心脏电复律是利用两个电极片放置在患者胸部的适当位置,然后通过专用除颤仪发放高能电脉冲瞬间通过心脏,使房颤、房扑、室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同步直流电复律。由于心脏电复律是一种专业的治疗过程,往往需要住院进行。房颤电复律的适应症为:(1)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或症状严重,但药物治疗未能奏效时需尽快复律;(2)无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时无需紧急复律,但考虑到复律后可望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以改善心功能,缓解症状时可考虑择期复律,具体包括:①房颤时心室率快(超过120次/分),用西地兰、倍他乐克等药物难以控制,或房颤反复诱发心力衰竭或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转复为窦性心律后症状有可能得以改善;②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患者;③慢性房颤病程在1年以内,心脏超声检查左心房内径小于45mm的患者;④其它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梗死、肺炎、肺栓塞等)诱发房颤在基本病因去除后房颤仍持续存在的患者;⑤二尖瓣瓣膜手术后4~6周后仍有房颤的患者。电复律前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1)择期复律前,主管医生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电复律的利弊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患者需签订知情同意书,并于复律前禁食水至少6小时。(2)房颤复律前后抗凝药的应用:由于心脏由房颤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心房恢复舒缩功能,如果复律之前心房内已存在有血栓,复律后就有血栓脱落导致脑栓塞、外周血管栓塞的可能,统计数据表明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引发的栓塞发生率为1%~5%。一般认为房颤持续超过48小时即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此本次房颤发作起始时间不清楚或者已经超过48小时的患者,转复前需口服华法林3周(控制INR范围为2~3),复律后继续服用4周。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如果没有血栓的征象可以直接复律,复律前需应静脉应用肝素。如果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有血栓征象时,则需要进行严格的抗凝治疗(一般为口服华法林,达标后3个月再行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后再决定复律。如果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立即复律,之前需要静脉应用肝素一次,转复后至少继续抗凝治疗4周。(3)复律前的镇静:复律前适当的镇静能够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及减少电复律带来的不适感,临床上一般采用静脉注射安定针的方法,具体的剂量决定于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4)复律前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电复律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提高复律的成功率,减少放电的能量,并能了解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以利复律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因此房颤复律前医生会根据患者房颤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无论何种类型的房颤,恢复窦性心律后需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保持窦性心律,否则极易复发。 药物复律 采用口服或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被称作房颤的药物复律。新近发生的房颤用药物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可达70%以上,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房颤药物复律成功率比较低。药物复律比较适用于那些房颤持续时间不超过半年、心房不大、无结构性心脏异常、房颤的诱发因素已经去除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复律前后参照房颤电复律的要求进行抗凝治疗,一般需要口服华法林达标后3周(经食道超声检查排除心房内存在血栓时应用肝素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药物复律)才能进行复律,复律成功后需要继续口服华法林至少4周。常用的复律药物包括:(1)普罗帕酮(心律平),为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少于同类药物,目前仍被广泛使用。用法:口服150~300mg/次, 3 次/d,静脉2mg/kg 或70mg/次静脉注射。需要注意的是心律平具有负性肌力的作用,因此不适宜用于合并有冠心病等其它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的患者。(2)胺碘酮(可达龙)。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该药发挥作用很慢,对心脏收缩力的抑制作用比较小,合并心功能不全时可以应用,胺碘酮使用剂量和方法要因人而异,具体用法:①口服给药,第1周0.2g/次,3次/天,第2周减为0.2g/次,2次/天,以后改为维持量0.2g/次,1次/天;②静脉给药,首先以150mg/10分静注,随后1mg/分静脉点滴6小时,随后的18个小时以0.5mg/分静脉点滴,静脉应用胺碘酮一般3~4天,继之改为口服。胺碘酮治疗房颤的效果可靠,但副作用也较多。常见的副作用包括:①心血管系统:心率过慢、心脏传导受阻、低血压等;②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生率约1~5%,停药数周到数月可完全消失;③甲状腺功能减低,老年人较多见,可出现典型的甲减征象,停药后数月可消退,少数需要药物治疗;④肺纤维化,需停药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⑤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增高,与疗程及剂量有关;⑥角膜色素沉积,光过敏等其它副作用。由于胺碘酮副作用较大,所以不建议长期服用。在服用胺碘酮期间应注意监测血压、心率,服用2~3个月时注意复查心电图、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半年复查胸片。 尽管药物复律更为大多数房颤患者所接受,但研究表明,药物转复和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成功率很低,6个月仍成功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为50%左右,1年时70~75%的房颤会复发,而且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服用,其副作用出现机率明显增加甚至会增加死亡率,药物致心律失常效应和心外不良反应也多为常见。●控制心室率的治疗 哪些房颤患者需要控制心室率 对于永久性房颤、不易维持窦性心律的房颤、有复律禁忌症和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必须进行减慢和控制心室率的治疗。心室率减慢后患者的症状会减轻,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可达到预防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和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危险性等目标。 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的目标 所谓心室率控制,就是允许房颤存在的同时将心室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房颤的室率控制不是说心室率越越好,一般认为房颤心室率控制的目标为:休息状态下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分,轻、中等程度活动时心室率控制在90~110次/分,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房颤室率控制的常用药物 β受体阻滞剂为临床中控制房颤心室率最常用的药物,该类药物可以有效的降低房颤患者的心率。但因其对心脏抑制的作用比较大,易导致支气管痉挛、运动耐量下降等不足,因此老年患者、慢性肺部疾患的患者、既往有Ⅱ度以上心脏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应慎用。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及常规剂量见表2,但具体剂量的调整患者需到房颤门诊咨询医生。表2 常用的控制心室率的β受体阻滞剂化学名商品名常规剂量用药次数美托洛尔倍他乐克12.5~50mg2次/天比索洛尔康可/康忻/博苏2.5~10mg1次/天索他洛尔施太可80~160mg2次/天阿替洛尔氨酰心安12.5~50mg3次/天 钙通道阻滞剂 常用药为地尔硫卓(合贝爽)或维拉帕米(异搏定),前者常用剂量为90mg,1~2次/天,后者常用剂量为80~120mg,1次/8小时,此类药物为迅速控制心室率的一线药物。地尔硫卓因心脏抑制作用小而应用较多,应该根据病情的急缓采用静脉或口服的给药方式。维拉帕米因为生物利用率低等原因,临床应用较少。 洋地黄类药物 常用的静脉制剂为西地兰针,口服制剂为地高辛(常用剂量0.125~0.25mg,1次/天)。该类药对控制活动时心室率不及前两类,常应用于伴有心功能欠佳的房颤患者。 控制房颤心室率的注意事项 房颤合并预激如果患者心室率极快(300~400次/分),并有低血压,应立即直流电复律。若心室率中度增快且血压稳定可静脉应用心律平、胺碘酮。西地兰和维拉帕米在房颤伴预激的时候易诱发室颤而导致不良后果,因此这种情况下应禁用。需要注意的是,房颤控制心室率是在房颤未能彻底治愈时的一种姑息性治疗方法,房颤持续存在时患者血栓的风险并没有解除,所以控制心室率往往需要和抗凝预防血栓同时进行。本文系马长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 为什么房颤患者需要抗凝治疗? 房颤最主要危害是血栓形成和栓塞。为了降低房颤栓塞发生率需服用抗凝药物,这是房颤治疗非常重要的部分。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栓塞发生的风险进行评分,高危患者服用华法林,低危患者可以口服阿司匹林或暂不服药。这些危险因素包括:既往栓塞病史、短暂脑缺血发作、年龄≥75岁;心力衰竭或中重度心脏收缩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40%)、高血压、糖尿病、女性、年龄65-74岁、血管疾病等。危险因素越多,风险越大。另外,同时还需评价患者出血的风险,若患者出血风险过大也不能服用华法林。2. 哪些患者服用华法林出血风险大? 患者服用华法林之前要了解自己的出血风险。服用抗栓药物出血风险高的因素包括: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卒中、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INR(国际标准化比值,一个反应凝血功能的指标)不稳定、年龄>65岁、使用抗血小板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嗜酒等。如果患者有其中≥3个危险因素,则出血的风险较高,此类患者服用抗栓药物(无论是华法林还是阿司匹林)需谨慎的定期进行复查。3. 服用华法林抗凝需要注意的问题 因为许多食品和药物都会对华法林的抗凝作用有影响,所以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一定要定期门诊复查INR。通常建议晚上服药,第一次门诊复查是在服药3天后,以后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剂量并决定下一次复查时间。通常在开始服用华法林时需1周左右复查一次,INR值稳定后1个月复查一次即可。服用华法林期间要注意有无皮肤粘膜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大小便带血等,一旦出现需立即到医院复查INR。如果服用了对华法林有影响的药物或饮食结构有较大的改变要主动复查INR,调整华法林用量。另外,华法林一般不与阿司匹林同时服用,会增加出血的风险。4. INR的最佳目标值 由于低水平的INR卒中风险高,而高水平的INR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华法林抗凝即需调整INR在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欧美国家的临床试验证实抗凝强度为INR 2.0~3.0时,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事件,使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从4.5%降至1.5%,相对危险性降低68%,并不明显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如INR低于2.0,出血并发症少,但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显著减弱;INR高于4.0,血栓形成减少,但出血并发症显著增多。然而,有证据证明亚裔人与华法林有关的颅内出血是白种人的4.06倍。国内有研究对中国人INR的最佳范围进行了观察,结果提示保持INR2.0~2.5可能较为适合中国人群。但中国人服用华法林的最佳抗凝强度还需要更多的证据。5. 如何进行华法林剂量的调整 在刚开始服药时,华法林的剂量调整不但要根据INR的测定值,还要注意INR的变化趋势。一般在应用华法林后第5天,如INR已有上升趋势,但还未达到治疗目标的下限,就应该注意,必要时需要减量了。应该指出,华法林剂量调整后数天INR才会变化,故剂量调整不要太频繁。 如果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患者INR多次测得结果稳定的位于目标范围之外。以靶目标为2.0~3.0为例,连续三次INR测定结果为2.0、1.8、1.8时,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华法林剂量;而当连续测定结果间差异很大时,如2.0、3.0、1.8,最好还是维持原剂量。INR波动大的患者最容易发生血栓栓塞或出血并发症,应提醒这些患者注意饮食中维生素K的摄入量保持稳定,按医嘱服药,并规律的监测INR。 如果服用华法林的患者近来INR有波动,低于目标范围0.2或高于目标范围0.4,这时应寻找INR波动的原因,包括:实验室测量误差,没按医嘱服药,临时应用与华法林有相互作用的药物,饮食中维生素K的摄入量有很大波动,或健康状况改变等。如果没有找到造成INR波动的原因,应改变华法林的剂量,并重新调整INR,2周内需重复测定。 华法林剂量的调整要根据INR偏离目标范围的大小和患者以前对华法林剂量调整的反应。大多数情况下华法林增减的剂量在5%~20%,变化过大,如超过原剂量的1/3,INR可能会矫枉过正。更需要提醒患者的是,开始服用华法林时一定要在医生的监督下调整剂量,因为华法林在不同人之间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状态下都会有抗凝强度的不同,如果患者自己调整剂量,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6. 可能影响华法林药效的因素 可以增加华法林抗凝效果的常用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莫雷西嗪、奥美拉唑、西米替丁、红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甲硝唑、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可以降低华法林抗凝效果的常用药物、食物包括:巴比妥酸盐、利福平、环孢素A、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见表3)等。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几乎对华法林没有影响。需要您注意的是,上述药物或食物并非不能服用,而是在饮食上每天吃的要相对固定,新增药物要及时复查。在相同食品和药物背景下调整的华法林剂量是可靠的。表3 常见食物中维生素K含量食物维生素K含量( μg /100g)芫荽熟1,510生310西芹熟900生540菠菜438甘蓝 145莴苣120-210青豆47豌豆23芹菜12花菜10黄瓜、西红柿、土豆、豆腐等<10苹果(带皮)60苹果(削皮)0.4其他水果<20蛋2肉、鱼<57. 服用华法林这么麻烦,有什么替代药物吗? 华法林是一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药,由于它抗凝治疗效果确切、价格低廉,因此一直以来是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标准治疗。但是它需要定期检测凝血指标、容易受食物和其他药物影响、剂量调整复杂,因此很多医生和患者对这种药的使用都很保守。医药厂家也在积极开发新的抗凝药物,目前,正处于研究并陆续上市有望代替华法林的新型抗凝药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服用这些药物无需监测凝血指标。或许不远的将来,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会变得更加安全、方便。8. 阿司匹林可以代替华法林吗? 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华法林是维生素K依赖的抗凝药,通过抑制一些起凝血作用的因子在肝脏的合成达到抗凝作用。研究表明,用华法林进行适当抗凝能使非瓣膜病房颤脑卒中率减少约70%,死亡率减少26%,而阿司匹林能减少脑卒中发生率约26%,死亡率减少约10%。因此,在房颤需要抗凝治疗的患者,阿司匹林不能代替华法林。
什么是房颤的导管消融术? 有研究表明,至少95%左右的阵发性房颤和左心房的肺静脉有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人类有四根肺静脉从心脏左心房的后部汇入,少数患者可以多于或少于4根。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周围静脉血管将直径2.67mm(与普通圆珠笔芯类似)的射频消融导管送入到左心房,在心房与肺静脉连接的部位发放高频电磁波,即射频能量,沿着肺静脉开口消融一周,射频能量产生热量使得周围心房肌肉组织温度升高(一般不超过40℃),形成环形的疤痕,将引起心房颤动发作的肺静脉的异常激动阻断在肺静脉内,使之不能传导至左心房,从而达到根治房颤的目的。对于持续性房颤,消融手术会更加复杂,但均局限在心房内。 房颤射频消融术为介入性手术,手术创伤很小,仅在左右股静脉(大腿根部)有两处穿刺点。手术为局部麻醉,患者全程处于清醒状态,多数患者术中消融时可有轻微烧灼感,但多可耐受,手术时间约3小时左右。术后需平卧12小时,即可下床活动,观察1天,无复发、无并发症的患者即可出院。 房颤肺静脉隔离手术 图为Carto-Merge技术重建出的左心房三维构型,红色点为环绕两侧肺静脉消融过的地方。消融点集点成线,形成两条环状的消融线,从而将肺静脉内导致房颤的异常电活动与左房隔离开来,使之不能再激动心房形成房颤哪些患者适合做导管消融术 (1)比较适合射频消融的房颤为:①无基础心脏病的房颤,即所谓的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患者;②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合并的房颤;③甲状腺功能异常得到控制后的房颤患者(控制6个月以后比较好)。上述这部分患者基础心脏病比较轻,相对而言房颤可能带来较大的危害,实施射频消融风险低、收益高,建议这几类患者首选射频消融术。 (2)可以实施射频消融术的适应症:①合并冠心病的房颤,经充分抗心肌缺血治疗后;②合并肥厚型心肌病的房颤患者;③风湿性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的房颤;④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患者;这几类患者合并有较严重的心脏病,手术风险大,但房颤为这几类患者带来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害更大,考虑到房颤纠正后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益处,因此在经验丰富的房颤中心,也作为射频消融的适应症。房颤导管消融的风险 总体来说,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手术。但与其他有创性操作一样,房颤射频消融术也存在风险,最严重的并发症包括:①心包填塞:即术中心房穿孔。此并发症虽然凶险,但可通过心包穿刺引流或外科手术止血解除;②脑梗塞:原因主要是术前患者心房内即有血栓术中或术后脱落,或因为术后心房机械收缩功能暂没有完全恢复导致血栓形成。此并发症可通过术前严格仔细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围手术期抗凝来减低其发生率。③左房-食管瘘:该并发症一旦出现死亡率很高,但在有经验的中心,该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很低的。上述3种并发症均可通过一些防范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并可通过补救措施降低患者死亡率。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准备 房颤手术前需做如下准备:(1)完善术前检查:血尿便常规、出凝血时间、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等;记录正常和房颤发作时的心电图;消融当天或前1天常规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左心房是否有血栓。如有心房血栓的证据,必须正规抗凝至少3个月,证实血栓消失后再做导管消融治疗;x线胸片了解是否有脊柱畸形及肺部疾患;经胸超声心动图了解心腔大小和心脏功能;心脏和肺静脉多排CT或MRI成像不但可了解肺静脉形态和解剖变异,术中可用三维标测融合MRI或CT影像技术指导消融。(2)消融术前抗凝:一般所有房颤患者,均需口服华法林(维持INR1.6~2.5)至少3周,术前停用3天,静脉注射普通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即打肚皮针)替代,但也有证据证实术前不停用华法林并不增加出血并发症风险。故目前各个医院策略可能稍有不同。(3)消融术前药物治疗:根据治疗需要,可继续应用与房颤无关的药物;为避免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消融过程中的影响,除胺碘酮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停用5个半衰期。但在心律失常症状严重时,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继续应用。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和影响成功率的因素 阵发性房颤患者单次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约70%,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患者单次手术成功率约60%,第二次或第三次手术后累计成功率可达90%。患者的心脏解剖形态将影响手术操作是否顺利,与手术成功率有关。一些临床因素也影响手术成功率,如年龄、病程长短、房颤类型、左房大小、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肥胖等。术者的经验与成功率亦有一定关系。房颤射频消融术是否成功的评价 治疗成功:是指手术3个月后,不使用治疗房颤的药物而无房颤、房扑或房速发作。如术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判断时间应是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后或停用胺碘酮3个月后。治疗有效:是指消融术后使用术前无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而无房颤、房扑或房速发作;或消融术后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早期复发:消融术后3个月内发生的房颤/房扑/房速,如持续时间≥30s,视为早期复发。观察发现,约60%的早期复发会自行消失。晚期复发:消融3个月后发生的房颤/房扑/房速,如持续时间≥30 s,均视为晚期复发。有人将消融术12个月以后的复发定为更远期复发。房颤的导管消融术的后续治疗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前3个月,因心房肌顿抑的存在,心房机械收缩功能不能立刻完全恢复,通常术后3个月需服用华法林抗凝,预防血栓形成。3个月后若证实房颤无再发,可停用华法林。服用华法林需定期复查INR,调整药物剂量。此外,患者尚需监测房颤是否发作。如果出现心慌的症状,随时做心电图。如果没有症状,需每个月复查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确保没有无症状的房颤发作。术后3个月需做超声心动图评价心房功能是否恢复。若术后服用胺碘酮,需两个月复查一次甲状腺功能和肝肾功能。房颤术后复发了怎么办? 房颤射频消融能量对心房的损伤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因此房颤消融术后3个月内仍有可能出现房颤、房扑、房速等的发作,即早期复发。此时,房扑或房速为房颤导管消融改良后心房激动变规律的表现,无需特别焦虑,可适当服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电复律,因为3个月后仍有60%的机会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如上所述,当出现心慌症状时,首先要去做一份心电图或进行24小时Holter检查,证实确为心律失常复发。因为很多时候可能仅是术后早搏比较多引起的症状。如果3个月后再无房颤、房扑、房速等发作,说明此次房颤手术成功。若3个月后房颤仍反复发作,您可以考虑再次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