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第25个世界睡眠日!2024年中国睡眠日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人人共享”为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发起了一项全球性活动,旨在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把“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国。目前我国超过3亿人正在遭受睡眠障碍的困扰,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病率达4%,6成以上90后觉得睡眠时间不足,6成以上青少年儿童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睡眠障碍的危害主要体现在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及认知功能受损三方面。睡眠与许多躯体疾病都存在关联。睡眠片段化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睡眠障碍与冠心病、心力衰竭、卒中和房颤的发病和病程发展有关。睡眠障碍是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长时间的睡眠不足将增加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而改善睡眠有利于心理健康,例如精神疾病患者在失眠得到治疗后其幻觉、偏执、焦虑、抑郁、噩梦等精神疾病症状减轻。认知功能方面,睡眠不足时大脑功能受损,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及奖赏相关脑区功能均发生改变。睡眠障碍会增加痴呆发生风险,加重认知受损程度,诱导神经炎症反应。睡眠不足可能损害前额叶活动,不利于情绪调节,对清醒时的认知功能也有显著影响。长期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增加。长期睡眠不足小鼠大脑中出现β淀粉样蛋白沉积。偶尔熬一次夜依然可能会带来危险。在熬夜后大脑神经元活动会比平时更慢、更弱。会让你处于精神不集中,反应慢半拍的状态中,像喝醉了酒一样。常见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睡眠呼吸障碍、过度嗜睡、昼夜节律障碍及异态睡眠等。一、失眠主要表现1.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2.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3.早醒4.睡眠质量下降5.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6.伴日间功能障碍日间困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伴紧张、不安、情绪低落,部分患者因过度关注自身睡眠产生焦虑,而焦虑又加重失眠,恶性循环。治疗:1.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和认知行为疗法(CBTI),及饮食疗法、芳香疗法、按摩、顺势疗法等;2.药物治疗: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类)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催眠药,可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时间和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是安全性、耐受性较好的催眠药。缺点是比较容易形成药物依赖。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催眠药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和扎赖普隆等,这类药用于单纯性入睡困难,有起效快、半衰期短、一般不产生日间困倦等特点,长期使用无显著药物不良反应,但可能突然停药后发生一过性失眠反跳。此外还包括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以及抗抑郁药物。睡眠小贴士睡好子午觉:中医上讲子时生精、丑时生血、寅时生气。夜里11点前躺下休息,23:00-3:00这个阶段睡眠质量很重要,养肝血,养肾精,肝肾精血通过白天睡觉不能弥补,晚睡伤身,早起无妨,气能速生,而精血是有形之物不能速生,靠睡眠和饮食共同创造。研究表明持续的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多都会导致死亡率升高,7小时是“最佳的睡眠时间“。英国牛津大学研究:晚上22:00-23:00才是入睡的最佳时间点。这个时段入睡可以很好地降低患心脏病风险,《健康中国行动》建议中国成年人每天睡觉时间平均在7-8小时,早起时间在6:00-7:00点!活动后8点左右吃早餐,开启一天能量及维持稳定的血糖。午休不要太久:午休对高强度脑力和体力劳动者尤其重要,半个小时即可,不超过一个小时,下午3点以后不要午休,否则会造成夜间更难入睡。睡眠不需太久:你只需睡到第二天能恢复精力即可,睡眠时间并非要严格按7-8h,花费过多时间在床上会导致浅睡眠或片段睡眠。坚持固定作息时间:就寝时间设闹钟,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同一时间起床。避免过量咖啡因:咖啡、可乐、某些茶和巧克力都含咖啡因,需8小时才完全清除。锻炼有益,但不要太晚:每天锻炼30分钟,但睡前2小时不宜运动。避免睡前兴奋:避免睡前看电子产品。不在床上玩游戏看电影,大脑兴奋更难睡眠。睡前喝一杯热牛奶:牛奶含色氨酸对睡眠有帮助!市场以全脂牛奶多见,高龄与高脂人群可以选低脂、脱脂牛奶。睡前泡脚:泡脚有助于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放松精神而助眠。营造黑暗环境:室内不放置灯光与电子产品。室内变暗时身体分泌褪黑激素,它提醒你该睡了。褪黑素夜间浓度比白天高3-10倍。晚上9-10点分泌,凌晨2-4点达峰,早上7-9点减少。35岁后褪黑素分泌开始下降,老年下降更明显。旅行时差也影响褪黑素分泌。所以倒时差和倒班人群如空姐、三班倒两类人适合用褪黑素。缓解时差又同步睡眠节律;老年人松果体萎缩可适量补充。调整呼吸:正念冥想也有助于入眠,放下手机冥想十五分钟,放空思绪,等待睡意来临;在床上保持心态平和,慢慢深吸,慢慢吐气,从上到下逐次提醒自己放松,如此反复数遍。其它:睡前梳头,按摩头部穴位;听舒缓助眠轻音乐;吃点酸枣仁、核桃、桂圆、莲子、百合养心安神;避免睡前饱腹和饥饿等助眠方法。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SAS)是指再在连续7小时的睡眠中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次数30次以上或每小时5次以上,通常用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表示,需到医院做睡眠呼吸检查来进一步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OSAHS)是由于睡眠期反复发生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出现打鼾、呼吸睡眠暂停及白天过度睡意等症状,发生呼吸暂停时口鼻无气流,但胸腹式呼吸仍然存在。OSAHS是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成人发病率约为4%-7%,男性高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病因及危险因素:①年龄;②男性;③肥胖及颈围增粗;④鼻咽部疾病和气道解剖异常,如扁桃腺及腺样体肥大、鼻中隔偏曲、下颌后移、小下颌等;⑤长期大量饮酒及服用镇静药物;⑥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肢端肥大症等;⑦遗传体质和遗传疾病也明显影响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Treacher-Collins综合征、Down综合征、Apert综合征、软骨发育不全等。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打鼾,并伴有呼吸暂停,鼾声不规律,可时高时低,有时可完全中断,严重者可憋醒,醒后出现心慌、气短等。此外还可出现睡眠行为异常,如夜间出现恐惧、周期性肢体抽动、夜游、谵语等。在仔细询问睡眠史时,患者主诉常有睡眠障碍,如频繁夜间觉醒、睡眠片段、窒息感、夜间排尿次数增多等,但多数患者没有入睡困难。晨起头昏、白天疲倦、午后困乏,容易在开会、听课、晚间读书、看报或看电视时睡觉。多数患者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怒、烦躁、性格改变、性功能减退、心悸或心律失常、高血压、肺动脉高压、水肿、红细胞增多、认知功能减退。更严重者可合并心力衰竭和其他脑功能减退的症状和体征。治疗治疗OSAHS主要目的是增加咽部气道的张力、扩大气道容积、建立旁道通气、消除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以改变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一般治疗:有效控制体重和减肥、戒烟酒、睡前勿饱食、慎用镇静催眠药物及其他可引起或加重OSAHS的药物、适当进行运动、尽可能侧卧位睡眠。病因治疗:对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可补充甲状腺素;肢端肥大症者可手术切除垂体瘤或生长抑制剂;鼻塞者可使用萘甲唑啉或麻黄碱滴鼻;鼻腔疾病或扁桃体腺肿大者可手术治疗。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是成人OSAHA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口腔矫正适用于单纯鼾症及轻中度OSAHS患者,特别是有下颌后缩者。手术治疗包括腭垂-软腭-咽成形术等,主要是切除扁桃体、部分软腭后缘、腭垂,以扩大咽腔,或者使其组织形成瘢痕增加气道张力等。药物治疗:尚无疗效确切药物可使用。我们脑病科临床使用中药治疗OSAHS有近20年经验,部分患者临床有效。预后OSAHS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疾病,尽早发现并及时治疗者预后良好,对于已经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脑缺氧症状的患者,经过治疗后上述症状可明显改善或消失;对长期末治疗患者除合并前述并发症外,还可增加健忘、痴呆、心脑血管意外、甚至睡眠中猝死等风险!三、快动眼相睡眠行为障碍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REMsleepbehaviordisorder,RBD)是指在睡梦中突然做出动作、讲话或喊叫,有时甚至会导致自己或同床者受伤。正常情况下人们夜间睡眠在REM睡眠和非REM睡眠间交替进行。REM睡眠期间双眼会快速转动,但身体一般不动,大多数梦境出现在此期间。RBD患者在此期间无法正常静卧,而是出现与梦境相关的动作。RBD不同于睡行症(“梦游”),梦游是在睡眠中行走或说话,多见于儿童,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RBD患者症状通常出现较晚,一般在60-80岁,且起病缓慢、逐渐加重。临床表现RBD的核心症状是将梦境内容付诸行动(即所谓“梦境演绎”),如梦到打架时可能真的会在床上拳打脚踢、在睡梦中说话或喊叫。大多数发作持续不到1分钟。发作激烈时可能会惊醒,但较缓和时可能不会。激发患者行为的梦境通常是恐怖或令人不快的,可能造成坠地或碰撞损伤,动作粗暴时还可能危及床伴。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REMsleepbehaviordisorder,RBD)的危害RBD危害极大,不仅威胁着患者及家属的人身安全,还是多种α-突触核蛋白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危险预警!纵向研究表明多达80%原发性RBD患者将在10年或更长时间内发展为帕金森病(PD)、路易体痴呆(DLB)或多系统萎缩(MSA)等突触核蛋白病。除α-突触核蛋白病外,RBD还与阿尔茨海默病(A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亨廷顿病(HD)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等非突触核蛋白病相关。目前RBD已被认为是α-突触核蛋白病的前驱期。因此早期发现并重视RBD至关重要。如何自行防范?可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如:勿在床边摆放易碎物(如灯具热水瓶等)。危险物品如剪刀、菜刀不要放在卧室。床上增加护栏。用软泡沫包裹尖锐的桌角、接近床边地面铺上泡沫垫等。四、发作性睡病临床表现:日间过度思睡(EDS)是发作性睡病主要临床表现,白天难以遏制的困倦或睡眠反复发作,可在上课、驾车等情况下发生,甚至在吃饭、走路、洗澡时都可发生,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猝倒发作是发作性睡病1型最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发生率75%。表现为觉醒时躯体随意肌突然失去张力而摔倒,持续几秒至几分钟,无意识丧失,大笑是常见的诱因,生气、愤怒、恐惧等也可诱发。夜间睡眠障碍夜间睡眠中断、觉醒次数和时间增多、睡眠效率下降、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梦魇等,最具特征性的是与梦境相关的入睡前幻觉(包括视、听、触的成分)和睡眠瘫痪(刚入睡或刚觉醒时,表现为肢体不能活动,不能言语,发作时意识清楚,患者常有濒死感,这种发作可被轻微刺激所终止)。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神经内科罕见病,猝倒型发作性睡病全球患病率0.02%-0.18%,我国患病率约0.033%。治疗:发作性睡病暂无法治愈。总体治疗目标如下:1.通过心理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减少EDS、控制猝倒、改善夜间睡眠。2.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3.尽可能减轻共病的症状。4.减少和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不良反应。非药物治疗:患者首先需保持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控制体重、避免情绪波动、白天有意安排小憩以减轻症状。其次应尽量避免较有危险的活动,如登山、游泳、驾车及操作机械等。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患者,容易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故应加强对本病的心理普及。药物治疗:其中在夜间睡眠紊乱治疗中,γ-羟丁酸钠(Ⅰ级推荐,A级证据)仍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对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夜间睡眠障碍有确切疗效的药物。但由于其可能会增加睡眠呼吸障碍或肺换气不足的风险,对可能存在以上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服用γ-羟丁酸钠前需进行nPSG和血二氧化碳监测。小结睡眠障碍危害全身上下各个脏器,是众多慢性疾病的源头性疾病!对高血压、脑梗死、痴呆、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焦虑、抑郁、不孕不育、皮肤、衰老等多种疾病都有严重的影响,在躯体疾病、精神疾病以及认知功能三个方面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睡眠人人共享”,从行为、认知、情绪三方面改变自己;培养良好的生活及睡眠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睡早起、规律作息、冥想、锻炼、积极亲情互动,改善睡眠与情绪认知,顺应睡眠生物节律,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一觉醒来,神清气爽!健康睡眠帮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充沛的体能和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和机遇!
中国疾病负担报告显示,过去11年间,阿尔兹海默病死亡数增长了57.8%,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五。2017年我国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的20.2%;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的16.7%;慢阻肺死亡率占总死亡9.2%;肺癌死亡率占总死亡的6.6%;阿尔兹海默症死亡率占总死亡的4.7%。《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显示每3秒钟,全球就有1名痴呆病患者产生。中国痴呆患者超过1000万,AD约占60%,轻度认知功能减退患者3100万,卒中后痴呆患者950万,总计5000多万痴呆与认知障碍人群。而且老年性痴呆发病率与年龄增长正相关。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5%,80岁以上发病率超过30%。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未病先防,早期干预及治疗关口的前移,显得尤为必要。由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牵头的,历时5年多的全球首个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指南近日发布了。在阿尔茨海默病18条预防推荐意见中,近三分之二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血管性痴呆是导致痴呆的第二大病因,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所以,及早干预血管因素,对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预防老年性痴呆的18条建议1.保持健康体重。小于65岁者应保持或减轻体重,通过合理均衡体育锻炼、热量摄入及正规行为计划以期使体重指数达到并保持在18.5-24.9之间。65岁以上老人不宜太瘦。65岁以上老人若出现体重减轻趋势,应密切监测其认知功能状态。 2.多进行体育锻炼。每个人,尤其是65岁以上者,均应坚持定期体育锻炼。 3.认知活动。多从事刺激性脑力活动,如阅读、下棋等。 4.戒烟。不要吸烟,同时也要避免接触环境中的烟草烟雾;吸烟者要戒烟。 5.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 6.防治糖尿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应密切监测其认知功能减退情况。 7.防治脑血管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用药,维持脑血管系统良好状态,避免罹患动脉粥样硬化、脑低灌注或其他脑血管疾病;对于卒中患者,尤其是脑微出血患者,应密切监测其认知功能改变,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其认知功能。 8.保护头部,避免外伤。 9.晚年保持健康强壮的体魄。对于越来越虚弱的人群,应密切监测其认知功能状态。 10.控制血压。65岁以下人群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高血压。对于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应密切监测其认知功能状态。 1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已有抑郁症状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其认知功能状态。 12.防治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给予合理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延缓房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的发生。 13.放松心情,避免精神紧张。 14.早年应尽可能多地接受教育。 15.定期检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应用维生素B和/或叶酸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其认知功能状态。目前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预防措施。 16.补充维生素C。饮食摄入或额外补充维生素C可能会有帮助。 17.不推荐雌激素替代疗法。对于绝经后女性,不建议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18.不推荐应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预防老年性痴呆。对于认知损害的患者,不建议应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综上所述,把上述建议联合应用可能是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最佳选择。 预防痴呆、衰老的中国传统医学思维“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是我国传统医学抗衰老的核心思想。早在西汉时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不亦晚乎?”中医养生防老的方法都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在方法上,《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首先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根据正确的养生方法进行锻炼,饮食有节制,夜卧早起,不过度劳累(包括房劳),才能形神俱备,“终其天年”。中医养生包括了顺应自然、形神共养、饮食调养、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调息益气等理念。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有异曲同工之妙。 日常生活可行的方法有: 1.饮食治疗:以食物之偏性,纠正身体之偏性。如冬吃萝卜夏吃姜、羊肉御寒、桂圆养心安神等说法早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动以养身: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运动养生。 3.静以修心:打坐冥想、内观呼吸可安静养生。而太极拳、瑜伽、韵律体操舞蹈都可以做到动静结合,身心同调。 4.针灸养生:针灸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是一种治疗手段,也有一定养生作用。针刺须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医务人员操作。而灸法便于操作,相对安全。在医生指导下,可根据身体和季节选取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神阙、神门、三阴交等穴位进行保健艾灸。艾灸或按压足三里可改善脾胃功能;点按神门穴,睡前搓涌泉穴有助于睡眠。 5.药物养生:防治衰老、痴呆都主张补先天固后天,以脾肝肾亏虚、痰瘀阻滞为主要病机。药物调理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提醒大家:当身边的家人朋友出现记忆力减退、行为异常(行为异常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以精神行为异常为特点的额颞叶痴呆,就常在中年阶段发病)、性格改变等现象时,应及时找专业医生诊治。 面对老龄化大潮,应用现代和传统医学手段,未病先防,早防早治,干预及治疗关口前移是明智的选择。对于减少痴呆、减轻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改善生活质量都有现实而积极的意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以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日间思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呼吸疾病。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经过反复讨论,制定了《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学科诊疗指南》。 研究表明,OSA人群发生卒中的概率是对照组的4.33倍,病死率是对照组的1.98倍。因此,OSA是脑卒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危险因素。 OS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 诊断标准 满足下述(A+B)或C。 A:出现以下至少1项:(1)患者主诉困倦、非恢复性睡眠、乏力或失眠;(2)因憋气或喘息从睡眠中醒来;(3)同寝室或其他目击者报告患者在睡眠期间存在习惯性打鼾、呼吸中断或二者皆有;(4)已确诊高血压、心境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或2型糖尿病。 B:多导睡眠监测(PSG)或者睡眠中心外睡眠监测(OCST)证实监测期间发生呼吸事件≥5次/h,包括阻塞性呼吸暂停、混合性呼吸暂停、低通气和呼吸努力相关性觉醒(RERAs)。 C:PSG或者OCST证实监测期间发生呼吸事件≥15次/h,包括阻塞性呼吸暂停、混合性呼吸暂停、低通气和RERAs。 推荐意见 (1)推荐采用Epworth思睡评分(ESS)辅助评估日间思睡程度[1C]。 (2)病因及并发症的评估应包括:①是否存在相关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肢端肥大症、耳鼻喉科和口腔科疾病等[1B];②有无并发症和合并症,如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红细胞增多症等[1B];③有无合并其他睡眠疾病[1C]。 2. 鉴别诊断 (1)单纯鼾症:夜间有不同程度打鼾,但无日间症状,PSG提示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30kg/m2)且清醒时动脉血CO2分(PaCO2)>45mmHg (1mmHg=0.133kPa),可出现明显日间思睡,而打鼾可能不作为基本特征,此类患者多可合并OSA。 (4)睡眠相关肺泡低通气:患者PSG或OCST显示反复SaO2下降,但无明确气流阻塞,证实存在夜间高碳酸血症(PaCO2>55mmHg持续10min以上,或较清醒平卧位上升10mmHg且>50mmHg)可诊断。需要注意,如果睡眠期存在明确呼吸暂停或低通气,则应诊断OSA或在OSA基础上增加睡眠相关肺泡低通气的诊断。 (5)发作性睡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难以克制的日间思睡、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多在青少年起病,主要诊断依据为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显示快速眼动(REM)睡眠期起始的异常睡眠和平均入睡潜伏期<8 min。鉴别时应注意询问发病年龄、主要症状及PSG监测结果,同时应注意该病与OSA合并的可能性,避免漏诊。 (6)不宁腿综合征和周期性腿动:不宁腿综合征患者有日间困倦、晚间难以控制的腿动,常伴异样不适感,安静或卧位时严重,活动时缓解,夜间入睡前加重。周期性腿动在入睡后出现,PSG监测具有典型特征,但应与睡眠呼吸事件相关的腿动鉴别。后者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后常可消失。通过详细向患者及同室睡眠者询问患者睡眠病史,结合查体和PSG监测结果可鉴别。 (7)惊恐发作:夜间惊恐发作是睡眠中的喘气与窒息的症状,与OSA憋气症状类似。然而,夜间惊恐发作患者夜间PSG监测不显示OSA特征性的低通气或低SaO2模式。惊恐发作的频率较低,伴有强烈的自主觉醒,无过度困倦,OSA患者通常无惊恐发作病史。 (8)药物或其他物质所致的失眠或思睡:物质使用和物质戒断(包括药物)可产生失眠或思睡。详细的病史通常足以确认相关的物质/药物,随诊可显示物质/药物停用后睡眠紊乱的改善。使用药物的患者,如果有与OSA一致的症状和体征,应给予诊断。 多学科治疗推荐意见1. 一般治疗推荐意见 (1)推荐对所有超重患者(BMI≥23 kg/m2)应鼓励其减重;肥胖患者根据不同病情,减重方法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1B]; (2)推荐OSA患者戒烟[1B]、戒酒、慎用镇静催眠药物及其他可引起或加重OSA的药物[2D]; (3)建议体位治疗,包括侧卧位睡眠、适当抬高床头[2C]; (4)建议避免日间过度劳累,避免睡眠剥夺[2B]。 2. 无创气道正压通气(NPPV)治疗推荐意见 (1)NPPV下作模式的选择: ①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为一线治疗手段,包括合并心功能不全者[1A]; ②自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APAP)适用于CPAP不耐受者、饮酒后OSA、体位及睡眠时相相关OSA、体质量增减显著的患者等[1B];③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适用于CPAP治疗压力超过15cmH2O (1cmH2O=0.098kPa)、不能耐受CPAP者以及合并CSA或肺泡低通气疾病,如慢阻肺、神经肌肉疾病及肥胖低通气综合征[1B]。 (2)压力滴定: ①PSG下整夜人工压力滴定为金标准,可选用CPAP或BiPAP进行[1A]; ②APAP和人工CPAP滴定对于无合并症的中重度OSA中的应用价值相同[1A]。 3. 氧疗推荐意见 (1)CPAP治疗消除所有呼吸事件后,若SaO2仍有较大波动,尤其是在REM睡眠期SaO2≤88%,可辅以氧疗[2B]; (2)对于合并慢阻肺、心力衰竭或神经肌肉疾患的OSA患者,首先需给予有效的治疗模式如BiPAP,解除患者上气道塌陷,消除阻塞性与中枢性呼吸事件及肺泡低通气,可在此基础上适当辅以氧疗[2B]。 4. 口腔矫治器治疗推荐意见 (1)口腔矫治器可作为单纯鼾症和轻、中度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1A],可与手术或NPPV联合应用治疗重度OSA[1A]; (2)口腔矫治器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或定制[2C]; (3)建议口腔矫治器治疗前后均进行PSG监测[2C]; (4)建议头颅定位侧位片和曲面断层片为常规影像学检查[2B]; (5)口腔矫治器为长期医疗过程,推荐制定长期复诊方案[1B]。 5. 外科治疗推荐意见 鼻腔手术 (1)单独鼻腔手术并不能有效降低AHI,故不推荐作为OSA的一线治疗[1B]; (2)鼻腔手术有助于降低鼻腔阻力从而提高CPAP治疗依从性,但需注意保证鼻腔支架的稳定性,推荐术后再次行压力滴定调整相关参数后继续CPAP治疗[1C]。 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 (1)推荐术前AHI
痴呆的定义痴呆(dementia)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减退的综合征。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涉及记忆、学习、定向、理解、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功能、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在病程某一阶段常伴有精神、行为和人格异常。在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Ⅴ)中痴呆被描述为"神经认知障碍"。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痴呆的诊断需根据病史询问及神经心理检查证实智能衰退。 痴呆的主要分型一、按是否为变性病分类 分为变性病和非变性病痴呆,前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路易体痴呆(DLB)、帕金森病痴呆(PDD)和额颞叶变性(FTLD)等。后者包括血管性痴呆(VaD)、正常压力性脑积水以及其他疾病如颅脑损伤、感染、免疫、肿瘤、中毒和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痴呆。AD占所有类型痴呆的50%~70%。DLB发病仅次于AD,占痴呆的5%~10%。PDD约占痴呆的3.6%, FTLD占痴呆的5%~10%。VaD是最常见的非变性病痴呆,占痴呆患者的15%~20%。继发的痴呆患病率尚无准确的统计。 二、按病变部位分类 可分为皮质性痴呆、皮质下痴呆、皮质和皮质下混合性痴呆以及其他痴呆。皮质性痴呆包括AD和FTLD;皮质下痴呆类型较多,包括VaD、锥体外系病变、脑积水、脑白质病变等;皮质和皮质下混合性痴呆包括多发梗死性痴呆、感染性痴呆、中毒和代谢性脑病,也见于DLB;其他痴呆包括脑外伤后和硬膜下血肿痴呆等。 三、按发病及进展速度分类: 近年来病情发展较快的"快速进展性痴呆"(rapidly progressive dementias,RPD)备受关注。RPD通常指在数天、数周(急性)或数月(亚急性)发展为痴呆的情况,可能的病因归结为"VITAMINS",依次序分别代表血管性(vascular)、感染性(infectious)、中毒和代谢性(toxic-metabolic)、自身免疫性(autoimmune)、转移癌/肿瘤(metastases/neoplasm)、医源性/先天性代谢缺陷(iatrogenic/inborn error of metabolism)、神经变性(neurodegenerative)以及系统性/癫痫(systemic/seizures)引起的痴呆。另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克-雅病(CJD)也可引起发病较快的痴呆。 痴呆临床诊断思路痴呆是一类综合征,其诊断需要根据病史、一般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神经心理评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1)首先明确是否为痴呆;(2)明确痴呆的病因;(3)明确痴呆的严重程度。 一、确立痴呆诊断 对于既往智能正常,之后出现获得性认知功能下降(记忆、执行、语言或视空间能力损害)或精神行为异常,影响工作能力或日常生活,且无法用谵妄或其他精神疾病来解释的患者,可拟诊为痴呆。认知功能或精神行为损害可通过病史采集或神经心理评估客观证实,且至少具备以下5项中的2项:(1)记忆及学习能力受损;(2)推理、判断及处理复杂任务等执行功能受损;(3)视空间能力受损;(4)语言功能受损(听、说、读、写);(5)人格、行为或举止改变。国际痴呆诊断标准主要有两个: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Ⅳ-R)。 二、明确痴呆病因 引起痴呆的病因很多,不同病因,治疗效果和预后不同。诊断痴呆后,要结合患者认知障碍起病形式、各认知域和精神行为损害的先后顺序及特征、病程发展特点以及既往史和体格检查提供的线索,对痴呆的病因做出初步判断,然后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最终确定痴呆综合征的可能病因,尤其注意识别可治性、可逆性痴呆。 神经变性性痴呆多隐匿起病,呈慢性进展性病程;非神经变性性痴呆多急性起病,呈快速进展性病程。变性性痴呆若单纯表现为认知/行为异常,则考虑患者是否为AD、FTLD、DLB等;痴呆叠加其他症状,如合并锥体外系症状则考虑是否为PDD、DLB、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质基底节综合征等,合并运动神经元病症状则需排除额颞叶痴呆合并肌萎缩侧索硬化(FTD-ALS)。非变性性痴呆中,VaD占较大比例;其他引起急性、快速进展性痴呆病因众多,如感染性、代谢性、中毒性、自身免疫性、肿瘤、外伤等,其中以Creutzfeldt-Jakob病、桥本脑病、Wernicke脑病、边缘叶脑炎等较多见。根据上述痴呆诊断步骤,可确定大多数痴呆患者的病因。 三、判定痴呆严重程度 根据临床表现、日常能力受损情况或认知评估等确定痴呆的严重程度。临床一般常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或总体衰退量表(GDS)做出严重程度的诊断。日常生活能力减退是痴呆的核心症状,对于不能完成神经心理评估者,可根据以下标准判断痴呆的严重程度:(1)轻度:主要影响近记忆力,但患者仍能独立生活;(2)中度:较严重的记忆障碍,影响到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可伴有括约肌障碍;(3)重度:严重的智能损害,不能自理,完全依赖他人照顾,有明显的括约肌障碍。
失眠与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失眠并发率高,失眠对心血管疾病影响重大。 失眠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可能机制主要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及炎症因子增加等。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是失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支配和调节机体各器官、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和分泌,并参与调节葡萄糖、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以及体温、睡眠和血压等。失眠患者以迷走神经张力下降为主,交感神经功能活动相对亢进。研究显示,急性睡眠剥夺时,舒张压升高、肌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中午和夜间皮质醇升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均可导致失眠与心血管疾病共病的发生及发展。长期失眠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从而使失眠更加严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更加明显。 失眠也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而增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的分泌,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使心脑血流量增加,诱发心绞痛,甚至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衰等并发症的发生。 失眠与高血压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失眠会显著影响高血压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失眠与冠心病失眠患者可能因为交感神经亢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紊乱及炎症因子面临冠心病高患病风险。 失眠与心衰有调查显示,约有一半以上的心衰患者受到失眠的影响,其中以睡眠维持障碍最为常见。 失眠、心理问题与心血管疾病目前心理问题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已被充分证实,生活中具有精神压力的人比无精神压力的人患心肌缺血的风险高2倍,抑郁症合并心肌梗死、心绞痛病史或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患者比无抑郁症的患者死亡率高2~3倍。 失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合并失眠,约三分之一的失眠患者的睡眠监测显示存在OSAS。而OSAS又与脑血管病、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伴行。 失眠的诊断1.至少存在下列1个或多个睡眠障碍症状:(1)入睡困难:儿童或青年>20 min,中老年>30 min;(2)难以维持睡眠;(3)早醒:比平时睡眠模式早醒30 min以上;(4)睡醒后无恢复感。 2.存在1个或1个以上与失眠相关的症状:(1)疲劳或全身不适感;(2)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3)影响学习、工作、家庭和社会交往能力;(4)情绪紊乱、烦躁;(5)白天困倦;(6)出现行为问题(如冲动、易激惹);(7)精力和体力下降;(8)工作或操作过程中易出现失误;(9)对因过度关注睡眠而产生焦虑不安。 3.失眠不能单纯用没有合适的睡眠时间或恰当的睡眠环境来解释。 4.失眠及与之相关的日间症状每周至少发生3次。 5.失眠及相关的日间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6.失眠及相关日间功能障碍不能用其他睡眠障碍解释。 失眠的鉴别诊断 失眠本身可以作为独立疾病存在称为原发性失眠,也可以与其他疾病共病或成为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在诊断失眠时需要区别是原发性失眠还是继发性失眠,继发性失眠需要进行详细检查,通过病史询问、相应的临床检查以明确病因。需要与失眠鉴别的睡眠疾病: 1、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多见于中年肥胖男性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出现打鼾、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憋气等现象,醒后常感疲劳或无恢复感,白天易出现头晕、头痛、过度嗜睡或记忆力减退等。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也常伴发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伴发高血压者给予降压治疗效果不佳。多导睡眠监测能记录到典型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事件可以帮助鉴别。 2、不宁腿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时或处于安静状态下,双下肢出现极度的不适感,迫使患者不停地活动下肢或下地行走,当患者一旦返回到休息状态时症状会再次出现,并因此严重干扰睡眠。不宁腿综合征常伴发周期性腿动,在多导睡眠监测发现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觉醒次数增多、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增高(>5次/h)。对多巴制剂治疗有效。 3、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 睡眠中出现昼夜周期性的、反复发作的、高度刻板的肢体运动,患者对睡眠中的周期性肢体运动现象并未察觉,而常常被同睡者发现,患者常感睡眠不足,醒后无恢复感,白天也可表现过度嗜睡现象,多导睡眠监测在胫前肌的肌电图上可以记录到肌肉重复地收缩,每次持续0.5~10 s,至少连续出现4次可帮助诊断。 4、生物节律紊乱性睡眠障碍: 因各种原因导致睡眠觉醒周期时间发生变化,可表现为睡眠觉醒周期提前或延迟,如果按照社会常规作息时间运行时则呈现入睡困难或早醒,但总睡眠时间不少于6 h。 5、继发性失眠: 内科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科疾病(如帕金森病、痴呆)及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患者)都可以出现失眠,因此对失眠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生化检验、相关量表评估等有助于鉴别。 6、主观性失眠: 在失眠患者中并不少见,患者往往自身感觉的睡眠时间与实际睡眠不相符,甚至夸大失眠主诉,且增加镇静催眠作用药物剂量也不能缓解。 7、短睡眠者: 属正常睡眠的变异,尽管睡眠时间不足6 h,无因失眠所导致的醒后无恢复感和日间功能障碍等。
1、夏天气温高,人体皮下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会较平时增加很多,导致回心血流量减少,心脏、大脑等重要脏器血流减少。 2、夏天容易出汗,如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黏稠,从而诱发急性脑血管疾病。 3、天热使人心气浮躁,情绪激动,交感神经剧烈波动会影响血压、心率,加上过劳、睡眠剥夺很容易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继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事件,这也是中青年人脑卒中、“过劳死”多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4、心脑血管病高危患者,常合并肥胖、糖尿病、夜间鼾眠者。睡眠呼吸暂停,高血糖、夜间张口呼吸与水分散失增加,可以使脑缺氧与血液浓缩同时出现,所以夜间发病的脑中风屡见不鲜。 5、既往脑梗死患者以及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的高危人群,常因腹泻或进食减少而导致急性脑梗死,这是因为在原有颅内供血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再发腹泻导致颅内压过低,诱发了急性分水岭脑梗死。 小结:脑梗死发生的常见原因,除了血压、血糖、血脂等“三高"外,年龄、性别、家族史以及肥胖、多肉少菜、久坐少动、夜间鼾眠等危险因素愈越加突出。夏季出汗多,回心血流下降,水分散失多,情绪波动,睡眠剥夺都容易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结合上文谈到的危险因素,针对脑梗死高危人群及中老年人群,安全度过夏天的建议如下: 1、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夜间鼾眠等高危因素,建议定期门诊就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有不适,应随时就诊。 2、夏季炎热,饮食宜清淡。多吃时令青菜,烹饪宜多生调、清蒸,少煎炸、烧烤。避免空调饮冷,适当吃点藿香、十香菜、香薷、生姜等祛湿和胃健脾之品。正如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 3、天气炎热,出汗多,应及时补充水分及少量盐分。建议口渴前补水,多次少量饮水,每次300ml左右。 4、防暑降温,适度运动。避免午后高温时段外出,避免中暑及过度汗出。运动时间建议放在晨起或傍晚,每次半小时左右,每周三到五次,以快走、慢跑中等强度运动为宜。 5、规律作息,平稳情绪,避免过劳和睡眠剥夺。每天睡眠7~8小时,中午小憩半小时,子午觉最好。 6、注意饮食卫生。夏天避免食用不洁、变质食物,冰箱食物宜充分加热。外出进餐常带几瓣大蒜,以防急性胃肠道炎,以免诱发急性分水岭脑梗死。 本文系王伟民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卫生计生委 一、基本理念和知识 1.中医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保健活动。 2.中医养生的理念是顺应自然、阴阳平衡、因人而异。 3.情志、饮食、起居、运动是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全面保养、调理,从青少年做起,持之以恒。 5.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6.中药保健是利用中药天然的偏性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服用中药应注意年龄、体质、季节的差异。 7.药食同源。常用药食两用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 8.中医保健五大要穴是膻中、三阴交、足三里、涌泉、关元。 9.自我穴位按压的基本方法有:点压、按揉、掐按、拿捏、搓擦、叩击、捶打。 10.刮痧可以活血、舒筋、通络、解郁、散邪。 11.拔罐可以散寒湿、除瘀滞、止肿痛、祛毒热。 12.艾灸可以行气活血、温通经络。 13.煎服中药避免使用铝、铁质煎煮容器。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14.保持心态平和,适应社会状态,积极乐观地生活与工作。 15.起居有常,顺应自然界晨昏昼夜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持之以恒。 16.四季起居要点:春季、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 17.饮食要注意谷类、蔬菜、水果、禽肉等营养要素的均衡搭配,不要偏食偏嗜。 18.饮食宜细嚼慢咽,勿暴饮暴食,用餐时应专心,并保持心情愉快。 19.早餐要好,午餐要饱,晚餐要少。 20.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21.妇女有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生理周期,养生保健各有特点。 22.不抽烟,慎饮酒,可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23.人老脚先老,足浴有较好的养生保健功效。 24.节制房事,欲不可禁,亦不可纵。 25.体质虚弱者可在冬季适当进补。 26.小儿喂养不要过饱。 三、常用养生保健内容 27.情志养生:通过控制和调节情绪以达到身心安宁、情绪愉快的养生方法。 28.饮食养生:根据个人体质类型,通过改变饮食方式,选择合适的食物,从而获得健康的养生方法。 29.运动养生:通过练习中医传统保健项目的方式来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常见的养生保健项目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 30.时令养生:按照春夏秋冬四时节令的变化,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 31.经穴养生: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按照中医经络和腧穴的功效主治,采取针、灸、推拿、按摩、运动等方式,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养生方法。 32.体质养生:根据不同体质的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日常养生方法,常见的体质类型有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 四、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 33.叩齿法: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34.闭口调息法: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35.咽津法:每日清晨,用舌头抵住上颚,或用舌尖舔动上颚,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36.搓面法: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37.梳发: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有助于疏通气血,清醒头脑。 38.运目法: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39.凝耳法: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可使头脑清净,驱除杂念。 40.提气法:在吸气时,稍用力提肛门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再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的运行。 41.摩腹法:每次饭后,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42.足心按摩法: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大家注意到了吗,2014中医版养生指南突出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清淡饮食、调畅情志、规律作息、不忘作劳等中医传统养生理念。2016版膳食指南 在指导日常 饮食及运动的方面更具有操作性。结合起来更实用,更适合中国国情。
建议18至64岁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活动,或从事75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或同等强度的高中强度组合活动。注意有氧运动应至少持续10分钟;对5--17岁儿童少年,建议每天至少完成6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高强度活动;对65岁以上老年人,应参加平衡和预防摔倒的锻炼活动,每周三天以上。特殊人群:心血管住院者,应据患者耐受能力,先从运动2--5分钟开始;非住院者应每周运动4--5次。超重和肥胖者,每周至少运动5次,最大限度消耗热量;代谢综合征患者建议初期适量运动,后逐渐增加,努力达到每周300分钟的运动量。 人体2/3的肌肉集中在下半身,所以六十多岁的人可以有年轻人七成的握力和臂力,但下半身力量却只剩下四成。温和的健步行走,具有神奇的抗衰老功效,比慢跑安全 。“行走健身要求迈大步,速度较快,双臂摆动,抬头挺胸。”“之所以推荐行走而不是慢跑,是因为行走比慢跑更安全。”普通人每跨一步,脚底所受的冲击大约是体重的1~2倍,仅为慢跑的1/3左右,冲击不大,健身效果却很好。对膝关节疼痛而不耐行走的人群,在齐颈深的水中(泳池)用力向前急行也是不错的方法。
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从1997年开始,将每年4月11日确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这一天也是最早系统描述帕金森病的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今年“世界帕金森病日”的主题为---“和谐共生,美好生活”。先看个病例:宋女士是本地居民,中年女性,9年前发现自己走路速度变慢,动作有点迟缓,当时她并没有到医院就诊,7年前症状逐渐严重,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质量,就到当地医院看诊,诊断为“帕金森病”,服用抗帕金森药物治疗后症状控制,以后几年规律服药,病情比较稳定。但近1年她的病情有所加重,出现了言语反应迟钝,时常出现丢三落四、抬头低头忘事儿,偶尔有幻听症状,便秘、夜间梦境激烈、情绪波动也比较突出。我们在详细询问病史、神经系统查体、完善认知功能、焦虑抑郁等量表测评、头颅核磁共振海马冠状扫描等辅助检查基础上,发现她的认知功能已经低于正常人群,于是增加了帕金森痴呆(PDD)诊断,酌情调整了改善认知功能、稳定情绪、改善睡眠、通畅大便等药物,同时配合针灸、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治疗,经一周多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多年的睡眠障碍、便秘显著改善,情绪也较前稳定,原本淡漠的面部表情也出现了喜悦之情。临床表现:宋女士符合帕金森病合并认知障碍的诊断,帕金森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和非运动两类症状。运动症状包含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及姿势平衡障碍。(1)静止性震颤:此类症状常为首发症状,大多开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部位,静止体位时出现或症状明显。发病时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2)肌强直:患者肢体可出现类似弯曲软铅管的状态,称为“铅管样强直“;在有静止性震颤的患者中,可出现断续停顿样的震颤,如同转动齿轮,称为“齿轮样强直”。严重时患者可出现特殊的屈曲体位或姿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3)运动迟缓:早期可以观察到患者手指精细动作缓慢,如解纽扣或扣纽扣、系鞋带等动作,尤为明显。(4)姿势平衡障碍:在疾病中晚期出现,表现为患者起立困难和容易向后跌倒。有时患者迈步后,以极小的步伐越走越快,不能及时止步,称为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非运动症状主要包括嗅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认知障碍等。(1)感觉障碍:早期可能出现嗅觉减退,疾病的中晚期伴有肢体麻木、疼痛。(2)睡眠障碍:夜间多梦,伴大声喊叫和肢体舞动。(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伴有便秘、多汗、排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4)精神障碍:约有50%的患者伴有抑郁,也常常伴有焦虑情绪。在疾病晚期约15%~30%的患者出现认知障碍,甚至痴呆。最多见的精神障碍是视觉出现幻觉,即幻视。几个容易混淆的鉴别诊断: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是一组神经退行性变疾病,通常比帕金森病变累及的范围更广,包括黑质、纹状体和(或)苍白球。它可以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的表现(强直和运动迟缓),但临床表现与帕金森病略有不同,这反映了其潜在病理基础的不同。(1)多系统萎缩(MSA)多系统萎缩(MSA)可以有帕金森综合征、小脑及自主神经系统受累的综合表现,从而可以分为帕金森综合征为主型(MSA-p)和小脑为主型(MSA-c)。在临床上,当患者出现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的表现且有小脑的体征和(或)早期典型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的是直立性低血压)时应当疑诊MSA。MSA的病理特点是黑质、纹状体、小脑下橄榄核神经元变性并胞内包涵体形成,后者的主要成分是α-突触核蛋白。MRI的T2序列可以显示MSA-p型的病理性铁沉积,即在其壳核外表面(壳核边缘)出现高信号,或是显示MSA-c型的小脑及脑干的萎缩。(2)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是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的另一种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眼球慢扫视、眼睑失用、眼动受限,可表现为向下凝视。患者常感觉颈部僵硬感,早期出现步态异常和跌倒。在晚期将会出现明显的语言和吞咽困难及痴呆。MRI检查提示特征性表现,即中脑萎缩明显而脑桥相对保留(矢状位可见“蜂鸟征”)。从病理上来讲PSP特点是黑质和苍白球神经元变性并胞内神经纤维缠结、包涵体形成,后者主要成分是tau蛋白。(3)皮质基底节变性 皮质基底节变性并不常见,常表现为不对称的肌张力障碍,单手笨拙及皮质感觉功能异常,包括失用、失认、局灶性肌阵挛或是异己肢体现象(患者难以感知肢体在空间的位置)。痴呆可能出现在疾病进程的任何一个阶段。MRI通常可以显示皮质的不对称性萎缩。病理发现包括无色神经元变性并tau蛋白聚集,这和PSP的表现类似。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均有明确的病因,如药物、中毒、感染、脑外伤和脑卒中等。(1)药物性:与帕金森病在临床表现上很难区别,重要的是有无吩噻类、丁酰苯类、利血平、锂剂、甲氧氯普胺、氟桂利嗪等用药史。当停用药物数周至数月后帕金森综合征的症状即可明显减轻或消失,可以鉴别。(2)血管性:见于部分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又卒中病史、假性球麻痹、腱反射亢进、锥体束损害体征,但震颤多不明显。(3)外伤性:颅脑外伤的后遗症可以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见于频繁遭受脑震荡患者,如拳击运动员等。预防(1)适当的运动:体育锻炼对于降低帕金森病发生风险是比较肯定的因素。适当的运动有益,但老年人不宜过于剧烈的运动,首先推荐太极拳、八段锦、慢跑、散步等有氧运动,每周3次,轻中度抗阻运动每次1-2次。(2)健康饮食:①摄入足量蔬菜、适量水果和鱼肉等,也可能降低帕金森病的风险。②适当饮用咖啡和茶(绿茶和红茶),有研究证实适量饮用咖啡和茶可降低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而且这种保护作用在男性中更明显。③减少酗酒,研究认为高剂量的烈酒会使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升高。(3)避免发生创伤性脑外伤。(4)避免农药暴露环境:农药暴露(包括百草枯、鱼藤酮等)会增加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5)同时可运用针灸、拔罐舒筋通络,改善肢体僵硬;穴位贴敷、中成药等缓解大便困难;经颅磁及经颅电治疗调畅情志,改善睡眠等中医特色治疗,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