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根据这几年见到的孩子频繁眨眼情况,归纳一下主要有几种可能: 一、结膜炎,这种一般都是在感冒上火等原因引起的,多数伴有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根据不同原因给于相应的抗炎或抗病毒治疗。 二、也可以是视疲劳后引起的,这种一般伴有干涩、异物感等症状,也可以有少量分泌物,这种以缓解疲劳、营养角膜治疗为主。 三、还有一些孩子是不良的习惯引起的,比如说是结膜炎引起的,但治疗不及时,等结膜炎好了,孩子留下了不良的生活习惯,这种需要家长来经常提醒孩子,板一板。 四、另外孩子也可能是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这个症状,如抽动症等,就需要到儿科和精神科就诊。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本病病变过程早期结膜有浸润如乳头,滤泡增生,同时发生角膜血管翳;晚期由于受累的睑结膜发生瘢痕,以致眼睑内翻畸形,加重角膜的损害,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 解放前沙眼在我国是致盲的首要原因,解放后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对沙眼开展了广泛的防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现在沙眼的发病率已大为降低。 一、具体的诊断依据为: ①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二者兼有。 ②用放大镜或裂隙灯角膜显微镜检查可见角膜血管翳。 ③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出现瘢痕。 ④结膜刮片找到沙眼包涵体。 在第一项的基础上,兼有其他三项中之一者可以诊断为沙眼。沙眼如果单凭医生看一眼就诊断为沙眼,那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准确的。我国将沙眼分为三期。第Ⅰ期:进行期即活动期,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有活动病变(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滤泡形成,有角膜血管翳);第Ⅱ期:退行期,自瘢痕开始发现至大部变为瘢痕,结膜有活动病变,同时出现瘢痕;第Ⅲ期:完全结瘢期,结膜仅有瘢痕,而无活动病变,无传染性。第Ⅰ、Ⅱ期沙眼按病变严重程度又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者即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总面积1/3以下;中度者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面积的1/3~2/3范围;重度者其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2/3以上。 沙眼的治疗方面分为三部分: 局部治疗:可以用利福平、氯霉素眼水就可以。不过要坚持每天都点4-6次,坚持最少3个月以上,有的可能更长。 全身治疗:急性期或严重的沙眼,应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成人可口服多西环素300mg每周一次,或100mg/次/日,共1-2周。也可口服四环素250mg,4次/日。孕妇、哺乳期妇女、7岁以下儿童忌用四环素,可口服红霉素或螺旋霉素,持续6周。 并发症治疗:针对沙眼导致的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睑内翻时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内翻矫正术,角膜血管翳严重影响视力可以手术切除,行羊膜培养的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或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等。 沙眼的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儿童要特别强调卫生教育和早期治疗。
正常眼压及影响眼压的因素: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所施加的压力称为眼内压(简称眼压)。维持正常视功能的眼压称正常眼压。在正常情况下,房水生成率,房水排出率及眼内容物的体积处于动态平衡,这是保持正常眼压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三者的动态平衡失调,将出现病理性眼压。我国人正常眼压值绝大多数是在1.33~2.79kpa(10~20mmHg)之间,超过3.19kpa(24mmHg)者为病理现象,介于2.79-3.192kpa(21-24mmHg)为可疑病理眼压。但是有4.55%的正常人眼压超过3.192kpa(平均值±3个标准差)而没有青光眼状态,换言之,这些人的眼压虽然超过一般正常人的高限,视神经却未遭受损害。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值作为划分病理性眼压的标准。将眼压分正常、可疑病理及病理三个范围比较合适。 病理性眼压的范围:如果房水通道的任何部位受阻,将导致眼压升高。正常人在一天24小时内眼压有以轻微的波动,一般傍晚最低,夜间休息后眼压逐渐上升,至清晨醒前最高,起床活动后又慢慢下降,眼压波动范围不超过0.665kpa(5mmHg),双眼眼压也基本相等,或差别不大。如24小时眼压差超过1.064kpa(8mmHg),最高眼压超过2.793kpa(21mmHg)或双眼眼压差大于0.665kpa(5mmHg)时,应视为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 高眼压、视盘微循环障碍是引起青光眼性视盘凹陷症、视野损害的主要原因。高眼压虽然是青光眼损害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绝对的。在临床上,有些病人眼压虽已超越统计学的正常高限,但经长期观察,并不出现视盘和视野损害,称为高眼压症。也有少数病人的眼压在正常范围或临界值,而视盘和视野损害已十分明显,这种类型的青光眼。称为低眼压性青光眼或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1、养成多眨眼的习惯。干眼病是一种压力型病症,问题出在眼睛长时间盯着一个方向看。因此避免眼睛疲劳的最好方法是适当休息,切忌连续操作。 (1)配一副合适的眼镜是很重要的,40岁以上的人,最好采用双焦点镜片,或者在打字时,配戴度数较低的眼镜。 (2)工作的姿势和距离也是很重要的,尽量保持在60cm上以距离,调整一个最适当的姿势,使得视线能保持向下约30°,这样的一个角度可以使颈部肌肉放松,并且使眼球表面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到最低。 2、长期从事电脑操作者,应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同时增加维生素A、B 1、C、E的摄入。为预防角膜干燥、眼干涩、视力下降、甚至出现夜盲等,电脑操作者应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维生素C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胞氧化。维生素E主要作用是:降低胆固醇,清除身体内垃圾,预防白内障。核桃和花生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维生素B1可以营养神经,绿叶蔬菜里就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每天可适当饮绿茶,因为茶叶中的脂多糖,可以改善肌体造血功能,茶叶还有防辐射损害的功能。 3、为了避免荧光屏反光或不清晰,电脑不应放置在窗户的对面或背面,环境照明要柔和,如果操作者身后有窗户应拉上窗帘,避免亮光直接照射到屏幕上反射出明亮的影像造成眼部的疲劳。通常情况下,一般人每分钟眨眼少于5次会使眼睛干燥。一个人在电脑前工作时眨眼次数只及平时的三分之一,因而减少了眼内润滑剂和酶的分泌。应该多眨眼,每隔一小时至少让眼睛休息一次。 4、为减少眼部的干燥,可以适当在眼部点用角膜营养液。如:贝复舒眼液、萧莱威眼液及一些人工泪液。另外眼保健操也可以起到放松眼睛,减少视疲劳的作用。
手术因素 ● 虹膜周边切除术 单纯周边虹膜切除术而诱发恶性青光眼很少见,原因可能是该手术对虹膜睫状体的刺激较小,但是若一眼已发生恶性青光眼,则另一眼作周边虹膜切除时应加倍小心。在周边虹膜切除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病例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通过周边虹膜切口,可以见到前移的睫状突与晶状体赤道部相贴。而当眼压下降后,晶状体与睫状突又分开,这进一步支持恶性青光眼是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推论。近年来 Nd:YAG 激光虹膜切除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病例时有报道。但是有作者对此提法提出质疑,认为行激光打孔的病例往往有用匹罗卡品眼水的历史,因此究竟是何机理有待研究。 ● 全视网膜光凝术 在激光治疗视网膜疾病的同时和治疗后数小时,均有发生高眼压的可能,但这种高眼压随时间而缓解,少数也需药物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在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糖尿病性眼底病变时,Mensher等报告在45例患者中,有44例前房变浅,14例 (31%)发生房角关闭,且检眼镜下可见脉络膜和睫状体平坦部水肿或脱离,超声波测量睫状体变厚,眼压可达55mmHg,且缩瞳剂治疗无效。据推测是因脉络膜渗出液进入玻璃体腔和环状脉络膜脱离造成晶状体-虹膜隔前移而引起。 ● 视网膜脱离手术 Weiss等报道一例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两天,前房变浅及脉络膜广泛脱离,服用甘油和滴用毛果云香碱后前房更浅,排放脉络膜上腔液未能控制青光眼,经用睫状肌麻痹剂略有缓解,最后行巩膜切开,晶状体摘出和虹膜切除术方可控制。在手术中发现睫状突覆盖于晶状体前。Smith 报道1000例巩膜缩短术,恶性青光眼的发生率为 4%。 非手术因素 ● 缩瞳剂的使用 占非手术诱因的第一位,国内报道占恶性青光眼的24.7%。不仅单独应用缩瞳剂可诱发恶性青光眼,术后应用缩瞳剂也同样可引起恶性青光眼。国内报道手术后应用缩瞳剂而诱发恶性青光眼者占恶性青光眼的 14.12% 。最初报道在闭角型青光眼用缩瞳剂后诱发恶性青光眼,随后也有报道开角型青光眼应用缩瞳剂也诱发恶性青光眼。其发病机理是缩瞳剂虽可使滤帘间隙开大,增加房水流出,但另一方面,减少了房水经葡萄膜和巩膜间的排出量,而加大了前后房之间的压力差而造成前房更浅和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同时,缩瞳剂使睫状肌痉挛,从而使睫状环缩小,促使恶性青光眼的发作。 ● 葡萄膜炎 前段及后段的葡萄膜炎均可诱发恶性青光眼。国内报道占恶性青光眼的7.4%,其发病机理与炎症导致的睫状体水肿、增厚和脱离有关。另外,风湿及原田氏病致恶性青光眼的直接诱因与葡萄膜炎症有关。 ● 眼外伤 Levene报道由外伤所致的恶性青光眼,是由于炎症或晶状体皮质等原因引起睫状体的水肿,从而造成睫状环的缩小而导致睫状环阻滞。某些严重的眼外伤可以引起晶状体、睫状突、玻璃体之间发生相互粘连,使得房水不能通过正常轨道进入前房,而迷流入玻璃体。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Hyams(1972)等和Grant(1973)报道,闭角型青光眼由于中央静脉阻塞而诱发恶性青光眼;Weber(1987)报道开角型青光眼由于中央静脉阻塞而有诱发恶性青光眼。其发病机理认为是液体由闭塞的视网膜静脉渗漏至玻璃体,造成了晶状体-虹膜隔前移所致。Eisner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有明显的渗漏进入视网膜和玻璃体内。Bloom(1977)用房角镜发现睫状突增大,提出其发病机理为睫状体肿胀及移位而引起。 ● 真菌性眼内炎 Jones (1955)提出真菌性眼内炎的概念。认为由于虹膜晶状体粘连造成房水流向改变而致恶性青光眼。 Mclean (1963)认为玻璃体脓肿可致前房变浅。 Lass(1981)报道一例星形诺卡氏菌感染,其前房浅,眼压增高,行部分虹膜切除无效,后行玻璃体抽吸联合前房注气,术后前房恢复。据此建议,细菌性玻璃体脓肿和眼内炎伴有恶性青光眼样改变者应及早手术治疗。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与睫状体粘连,当其收缩时,牵拉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可继发恶性青光眼。Hittner(1979)等和Pollard(1980)认为青光眼是因晶状体-虹膜隔前移所至。而Kushner等报道用睫状肌麻痹剂可解除房角关闭,而且抽吸玻璃体和晶状体摘出术可治愈这类青光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无论是哪一种眼病,其病情只要发展到影响房水正常循环以及排出,正常的房水通路被截流,房水就会迷失方向,另走一条错误路线—进入玻璃体内,使其容积逐渐膨胀增加。玻璃体积水肿胀后,再向前拥挤,将眼前结构进一步推向前,加重浅/无前房及眼压继续升高的恶性循环。 分析所见,眼前节的解剖因素,对恶性青光眼的发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晶状体、睫状体、玻璃体,这三者关系的异常变化,对恶性青光眼病情的转归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晶状体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及前后沟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首先,青光眼患者及家属要明确一个问题,青光眼是不能完全根治的。我们药物治疗也好,手术治疗也好,都是为了降低眼压,以避免高眼压照成的视功能损害。而视功能的损害包括视力和视野等,所以青光眼的治疗目的以及最好结果就是让视力及视野不在下降。 青光眼的治疗现在主要的几种方式: 1.药物治疗。如果用少数的药物就能控制住眼压,打到治疗目的,这样是最理想的,就不需要手术。不过这种治疗最不好的一点就是需要长期的点眼药,就是吃饭一样。同时一些药物治疗,时间长了还会有漂移现象,也就是药物效果不理想,需要换药及调药等。同时长期使用眼药水,由于眼药水中的防腐剂等成分,也会导致干眼症等病变,这种情况在青光眼患者中是非常常见的。 2.激光治疗。一些患者如虹膜膨隆等情况,可以适用YAG激光,打通虹膜的根部,以解决问题。 3.小梁切除术。这种术式在青光眼的所有手术中是最常用的,尤其现在联合丝裂霉素后,首次手术的成功率高达80-90%。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及手术操作技巧等的区别,术后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滤过泡无功能、滤过泡渗漏等情况的出现,这个时候可以再次手术。总之,这种手术简单、易操作,是现在青光眼手术的常规,以及首选。 4.青光眼引流阀的植入。这种手术在很多地方都在开展,优点是术后降眼压效果快,缺点是引流阀时间长了易包裹,而失去引流功能,同时刚做完手术后可能出现低眼压等,而引起脉脱等情况。所以我个人觉得,第一次手术我不推荐这种手术,如果反复多次效果不理想,以及一些特殊类型青光眼,可以考虑这种术式。 5.其他还有一些术式,如Schiemm管成型术,睫状体光凝术,睫状体冷冻术等就较少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