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案举例李XX,男,31岁,2018年4月4日初诊。患者于2017年5月急性扁桃体炎发热数天后出现眼睑及足踝部浮肿、尿中泡沫增多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压165/90mmHg,查血白细胞8.61×109/L,血白蛋白22.9g/L,总胆固醇14.24mmol/L,尿红细胞3-6/HP,尿白细胞8-10/HP,24小时尿蛋白定量12.15g,抗PLA2R抗体251RU/ml,否认既往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肾脏病相关病史。行肾活检病理报告(病理号2017-0580):光镜:肾穿刺组织可见24个肾小球,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轻度弥漫增生,局灶节段性中度加重,基底膜增厚,上皮下、系膜区嗜复红蛋白沉积,伴节段性钉突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及颗粒变性,灶状萎缩。肾间质灶状淋巴及单核细胞浸润伴纤维化。小动脉管壁增厚。免疫荧光:可见13个肾小球,IgA(+~++),IgG(+++~++++),IgM(++),C1q(++),C3(+++),FRA(-),HBsAg(-),HBcAg(-),沿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呈团块及颗粒样沉积。电镜:送检标本未见肾小球。符合:不典型膜性肾病。 2017年7月起先后应用美罗华、环孢素A、他克莫司+激素、环孢素A+骁悉+激素等多种西医方案治疗,24小时尿蛋白定量波动于5.79-14.96g,效果不佳,就诊时症见,气短乏力,口苦口粘,大便粘滞,腰沉困痛,双下肢浮肿,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无力。查体:BP130/80mmHg,咽部充血,心肺腹(-),双下肢中度指凹性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0.4×109/L,红细胞 4.28×1012/L,血红蛋白128g/L,血小板586×109/L,中心粒细胞计数14.7×109/L,淋巴细胞计数6.75×109/L。血生化:白蛋白12.9g/L,总胆固醇17.29mmol/L,甘油三酯3.86mmol/L,低密度脂蛋白9.98mmol/L,肌酐85.0umol/L,尿酸382.0umol/L,血钾3.78mmol/L,血钙2.13mmol/L,血糖5.13mmol/L,C反应蛋白22mg/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9.6s,凝血酶原活动度41.0%,国际标准化比值1.79。尿常规:白细胞30.6/ul,红细胞38.3/ul,蛋白3+,比重1.030,PH6.5。24小时尿蛋白定量14.9g(尿量2.1L)。四诊和参,辨证为气虚血瘀湿热证,治以益气活血,清热化湿,方用:生黄芪50g,郁金20g,黄芩14g,生栀子15g,杏仁15g,厚朴20g,黄连15g,枳实20g,酒大黄3g,槟榔20g,土茯苓60g,黄柏20g,白花蛇舌草30g,川芎18g,水蛭9g,连翘30g,川牛膝15g,水煎服,1剂/日,分两次温服。二诊(2018年4月17日):咽痛好转,尿中泡沫较前减少,,双下肢浮肿减轻,仍乏力、腰困痛,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微数。辅助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7.8g(尿量2.4L),加生黄芪为90g,苍术20g,水煎服。三诊(2018年4月29日):腰困痛好转,但患者面部出现疮疖,余症同前。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6.5×109/L,红细胞3.94×1012/L,血红蛋白118g/L,血小板454×109/L,中心粒细胞比率68.8%。生化:白蛋白23.6g/L,肌酐63.8umol/L,尿酸411.5umol/L,总胆固醇15.93mmol/L,血钾4.01mmol/L,血钙1.96mmol/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25.7s,国际标准化比值2.43,D-二聚体定量0.12mg/L。尿常规:白细胞-,蛋白3+,潜血-,比重1.025,PH5.5。24小时尿蛋白定量9.31g(尿量3.1L)。去苍术、槟榔、生栀子,加连翘为5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赤芍20g。患者定期门诊复诊,诸症好转,处方用药随症加减,规律减停激素,期间偶因感冒、腹泻等导致病情略有波动,监测血中白蛋白逐渐升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逐渐减少趋势,2018年9月5日复查血白蛋白35.1g/L,24小时尿蛋白定量4.53g(尿量2.35L),2019年6月19日复查血白蛋白44.5g/L,24小时尿蛋白定量2.0g(尿量2.05L),嘱患者继续巩固治疗。2.按:患者中年男性,因感受外邪诱发起病,以尿中泡沫、肢体浮肿为主要表现,病程迁延不愈。处方中以重用黄芪,《本草汇言》言其“补肺健脾、实卫敛汗、祛风运毒”,现有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黄芪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认为大量黄芪可有效减少肾病蛋白尿,刘教授临床应用黄芪剂量多在50-120g之间,甚至可用至180g,足见其对于黄芪之效重视程度;常用清热利湿解毒药,如黄芩、黄柏、土茯苓、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等,湿邪黏滞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且《湿热条辨》“热得湿则愈炽,湿得热则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故刘教授重视清热祛湿,分消走泄,使湿热两分,湿邪得祛,则孤热难留。如土茯苓,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体外抑菌、免疫抑制、抗炎镇痛、改善心脑肾血管循环等作用,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含量,缓解血管内皮损伤,一定程度上缓解尿蛋白和减少肾脏损伤;善用虫类及藤类药,肾络细小,易入难出,并与瘀血相互攀援,结成巢穴,非一般草木金石类药物可达,当以“蠕动之物松透病根”,以虫类药血肉之质、动跃攻冲之性,体阴用阳,深入络道,搜络剔邪,逐邪拔根。如水蛭,《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癖积聚,无子,利水道。”药理研究表明,水蛭素有极强的抗凝、抗栓、抗血小板聚集及纤溶作用,可干预内皮细胞损伤,可清除免疫复合物,减少肾小球内纤维蛋白相关抗原沉积、减轻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肾小球硬化,减轻尿蛋白,改善低蛋白血症,保护肾功能。 (孙莉娜整理 )
患者郭某某,男,24岁,主因“发现血尿伴血肌酐升高1个月”于2015年9月8日就诊。患者于2015年8月体检时发现血尿伴血肌酐升高,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肾穿刺病理诊断:局灶增生性IgA肾病,予激素冲击治疗未见显效,遂就诊导师刘玉宁教授。就诊症见:乏力气短,腰酸时痛,面肢浮肿,心烦易怒,口干苦而粘,反酸呕恶,阴囊潮湿,眠差易醒,溺赤多泡沫,大便粘滞。舌红苔黄厚腻,脉沉弦滑数。尿常规示:BLD 3+,PRO 3+,RBC-M 59.8/HPF;肾功能示:Scr 158umol/L,BUN 8.61m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示:4.14g/d。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理化检查及肾穿病理报告,西医诊断:①局灶增生性IgA肾病,②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诊断:①尿血,②尿浊,③慢肾衰。中医辨证为脾肾气虚、湿热蕴毒损伤肾络、络痹挟积。治以补脾益肾,解毒利湿通络,兼以软坚消积。处方:生黄芪50g、金银花藤30g、络石藤30g、黄连10g、黄芩15g、土茯苓30g、萆薢30g、栀子15g、连翘30g、丹参30g、郁金15g、三棱15g、莪术15g、川牛膝15g。以上方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9月余,同时规范减停激素。2016年6月29日复查尿常规示:BLD -,PRO -,RBC-M 1.6/HPF;肾功能示:Scr 76.3umol/L,BUN 4.45m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示:0.041g/d。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血尿转阴,蛋白尿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随访至今病情仍稳定。按:本患者素体脾肾不足,络气亏虚,饮食不能化生精微而酿生湿热,湿热蕴肠,藉肠络浸淫于肾,伏藏肾络,化火成毒,灼伤络体,迫血妄行,导致血尿。病程中,热毒灼津为痰,炼血为瘀,痰毒瘀血盘结肾络而致息以成积,从而导致肾功能损伤,在病理上表现为系膜细胞增生,新月体形成,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等。治疗上予生黄芪健脾补肾、益气充络;金银花藤、络石藤皆藤蔓之属,直达肾络以解毒通络;黄连、黄芩清解中焦热毒;黄柏、蒲公英清下焦热毒;土茯苓、萆薢淡渗利湿,渗湿于热下,栀子泻肝肾之火,清湿中之热、连翘辛凉清解,透热转气,以期火熄络宁而血止。同时予丹参、郁金凉血解毒、化瘀通络;三棱、莪术软坚化积。诸药共奏补脾益肾,解毒利湿通络和软坚消积之功。 (张帅星整理)
尊敬的谢院生主任委员、李平名誉主任委员,各位专家和同道:大家晚上好!今晚我们在这里通过现代化网络平台共同探讨经方在肾脏病的临床运用,意在发扬仲景学术,探微索隐,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启迪后学,提高中医治疗肾脏病的整体水平和临床疗效。我代表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向参会专家和同道表示热烈欢迎,向筹备本次会议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肾内科占永立教授所带领的团队表示衷心感谢。经方,顾名思义是经典著作中方剂。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是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方剂,共计280方,载药206味。徐大椿在为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一书做序时指出:“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其所谓经方之主。” 经方组方谨严,配伍精当,药简力专或多而不乱,出神入化,方证病机针对性强,思维缜密而又圆机活法,久经临床运用而疗效不衰,且经得起临床重得验证,是足堪我辈探研师法的千古名方。经方在肾脏病临床运用上有着独特的效果。如小柴胡汤、五苓散、半夏泻心汤、真武汤、猪苓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肾气丸等经方治疗肾脏病的有效案例见诸古今医藉和杂志中,有关经方治疗肾脏病的循证研究和机制探讨也多有报道。去年京、津、冀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年会设专场探讨经方在肾脏病临床运用之长,受到代表们广泛欢迎。今天我们再次聚焦经方在肾脏病临床上运用的探讨和交流,所请专题演讲和点评专家均既是中医肾脏病临床大家,又是经方运用典范,相信今晚专家的讲座和点评会给大家带来一场令人惊喜和回味无穷的学术盛宴。谢谢大家! 大会主席:刘玉宁 2020年8月13日
肾海探骊论坛(第1期)中西医结合诊治肾脏病的思考为了更好地通过中西医结合路径实现中西医并重的国家战略,切实解决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主办了“肾海探骊”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系列论坛,将分期分批组织国内外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针对肾脏病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讨论,旨在探求肾脏病领域的“骊珠”,提升中西医结合诊治肾脏病的能力和水平。 本次(首次)论坛的主题是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诊治肾脏病。参加本次座谈和讨论的专家分别是: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李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谢院生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占永立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余仁欢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方敬爱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玉宁教授和刘伟敬副教授。座谈会在东直门医院举行,刘玉宁教授主持讨论。东直门医院肾病科的数十名医生和研究生旁听了会议。肾脏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匮乏。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的诊断与治疗上具有较大优势,而中西医学如何有效地结合仍面临很大困难和挑战,本次论坛特邀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围绕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科研和临床上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明确优势,寻找问题,碰撞出中西医在肾脏病科研与临床上的新思路。1.中西医学互补共进 学科体系开放包容刘玉宁教授认为中西两种医学皆具有开放性,二者同怀海纳百川的气度,能够不失时机地吸收人类科技进步的最先进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新成就来发展自已,完善自身。西医自不待言,它的发生、发展与现代科学的进步息息相关。而中医学早在二千年前展现在人们面前就是一幅多学科的生动画巻。从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来看,书中广泛涉及医学、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历法、数学等多方面内容,堪称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内经以降,中医学也与时俱进地吸收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多学科先进成果,逐步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框架,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为学科基础,以整体的宏观观察和直觉领悟思维为方法的开放性理论体系。中西医两个学科所面临的问题皆关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其目标高度一致,只是学术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有所不同,二者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完全可以通过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以实现两个学科的融合发展。谢院生教授提出现代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揭示中医经典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新的手段,现代医学从基础理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证实中医“肾藏精、主骨、生髓、通脑、生血,开窍于耳,其华在发”等经典理论之立论科学,内涵丰富,值得深入研究。李平教授对中医“肝肾同源,肝肾同治”的现代研究做了详尽阐释,“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深刻揭示了同居下焦的肝肾两脏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的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在此理论指导下,应运而生了“肾病治肝”、“肝病治肾”、“肝肾同治”之法。现代医学的研究发现,很多毒物或药物可以同时导致肝肾损害,一些疾病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可以同时出现多囊肾和多囊肝,肝衰竭可以导致肝肾综合征等,都为“肝肾同源”的现代医学证据。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认为:中医药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医学的支持,而经典理论也为现代医学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肾脏病诊疗水平的必由之路。2.中西医结合大有可为,肾脏病研究成果丰硕中西医结合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刘玉宁教授认为自西医家东渐以后,中医学在与西医学融合发展中,产生了汇通中西两种医学的流派,出现了唐容川、恽铁樵、张锡纯等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恽铁樵认为西医重视生理、解剖、细菌、病理、病灶的研究,中医侧重形能、气化及四时五行等自然界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中医可以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但结合的基础是以中医为主。此说至今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张锡纯在《衷中参西录》中用石膏阿斯匹林汤治疗外感热邪入阳明胃腑或斑疹之毒郁而未发。反应了中西医汇通派联合运用中西药物的思路与实践,亦有较大借鉴意义。从中西结合肾病学科发展现状来看,参加论坛专家认为,叶任高教授在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源于中医,高于中医;源于西医,高于西医”的学科发展方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上已取得丰硕成果。陈香美院士领衔的团队开展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的研究,陈以平教授的团队开展的“斡旋三焦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树立了一个典范。李平教授带领团队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对复方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中医“肝肾同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谢院生教授在中医“肾主骨”的研究方面取得节段性成果,发现胚肾干细胞具有增强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作用,补肾强骨中药骨碎补有效成分柚皮苷可以通过ERK通路促进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分化【1,2】;方敬爱教授对CKD非透析患者的中药结肠透析进行深入研究,认为该治疗方法源于中医,而又与国际防治CKD的“肠-肾轴”理论有相合之处,并从肠粘膜屏障损伤及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等的调节上揭示其作用机制; 刘玉宁教授从衰老相关基因的调控探讨中药金蝉花对高血压肾损害防治的研究,验证了抗衰老蛋白SIRT1 等表达下调与高血压肾损害密切相关,认为上调 SIRT1 是金蝉花防治高血压肾损害的关键机制。刘伟敬副教授以糖尿病肾病为对象,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对中医“肾藏精”的经典理论进行了一系列详尽的研究,揭示了“肾藏精”在维系脏腑经络稳态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上诸多成果都与时俱进地把众多西医先进的研究成果引入到中医药研究上来,成果也非常富有时代意义,凸显出中西医结合在本学科基础与临床研究上的优势。3.中西医结合仍面临挑战,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刘玉宁教授指出基于中医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学和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基础上的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命名,与肾脏病在西医学上的临床诊断、病因诊断、病理诊断、肾功能诊断、基因诊断及合并症诊断等所获得的诊断结论方枘圆凿,二者之间既难以对应,更难以统一,成为肾脏病中西医结合的最大难题。在中医治疗学上,重辨证而轻辨病,缺少对肾脏疾病诊疗的总体把握和调节。在临床辨证论治上,因慢性肾脏病之病程冗长,病位广泛,病机复杂,常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甚至虚实、寒热之真假难辨之状况,需要在肾脏病准确辨证和恰当用药方面下大功夫。而西医学也面临着疾病复杂而治法简单、疗效偏低的困境,同时一些药物还存在着较大的毒事作用。如在糖皮质激素治疗IgA的临床研究中,因存在不良反应而提前中断这一研究工作。此外,西医在面对无论是原发性肾病还是继发性肾病导致的肾小球硬化或间质纤维化的结局时,除了采用替代疗法之外,用药措施更是捉襟见肘。二者在获取理想的临床疗效结合上亦存在较大困难。此外,在肾脏病的疗效评价上中医缺少评价方法,而西医尚有争议。邓跃毅教授曾撰文指出【3】:慢性肾脏病到达透析或死亡的终点事件时间较长,多年来学界以尿蛋白量作为临床疗效指标。但近年随着长期随访研究的进展,对蛋白尿作为疗效指标也提出了质疑。有研究发现,IgA肾病有的轻度蛋白尿或单纯血尿的IgA肾病患者的肾脏病理比较严重,甚至可出现较重的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或肾间质纤维化等提示预后不佳的病理改变。荟萃分析显示,尿蛋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也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病理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也会出现显性蛋白尿。蛋白尿是否作为某些肾脏病的疗效评价指标还有待商榷。如何建立早期、公认的预后判断指标是临床上的一大难点。谢院生教授针对中医在肾脏病的科研上存在的问题指出:迄今为止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临床研究还存在许多局限性,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①由于缺乏公认的规范化中医分型标准和量化评价标准,结果重复性差;②由于缺乏相同证型的对照药物,设计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很少;③缺乏长期的队列研究,加上主要观察指标客观性差、观察时间短,结果缺乏说服力;④中医与西医治疗肾脏病的研究遵循各自的理论和标准,缺乏中西医结合的合作性研究,对各自的研究结果缺乏共识;⑤中医药治疗效果虽好,但国际公认的现代医学语言及方法却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描述。李平教授认为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取得了一些成果,针对临床疑难肾病研究缺乏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缺乏对中医原创思维的研究成果。上述诸多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西医在肾脏病学科的高水平结合,需要尽快寻找对策,提高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水平。4.中西医结合要厘清思路,知难而进守正创新从肾病诊疗的客观要求来看,肾脏病复杂多变,中西联合诊疗有极大必要性。但要明确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所在,厘清思路,找准最佳结合点,从而知难而进,守正创新。谢院生教授认为西医对肾脏病的精准诊断做了众多深入研究,但也指出在精准治疗方面存有短板;而中医在优化治疗方面优势明显。通过把西医精准诊断和中医优化治疗结合起来,可以发挥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作用。占永立教授强调中西医结合既要明确中西医学共性的目标,更要明确各自的优势,找准最佳结合点。如对于IgA肾病,中西医学共同目标即治疗蛋白尿和持续性血尿,西医还要治疗高血压;而中医在高血压治疗方面相对乏力,对蛋白尿和血尿的治疗是中医的优势。另外,在蛋白尿治疗方面,ACEI、ARB,加低蛋白饮食,是西医治疗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的基石。而中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蛋白尿有着丰富的认识,如对肾封藏失职所致精微外泄的蛋白尿多以补肾为主;再发展到后来湿热外邪扰乱精室,导致肾失封藏的“湿热不除,蛋白难消”的理论认识;再到风邪湿邪扰乱精室,从祛风除湿着手治疗蛋白尿的认识等都是中医的理论突破和多样化的诊疗优势。此外,占教授从粘膜免疫异常的炎症性肠病和慢性咽炎两种疾病对中医治疗IgA肾病的用药启示方面,指出中医辨证与辨病结合的显著优势。余仁欢教授从肾病临床用药方法如何将现代诊疗手段转换为中医思维,用中医思维判断西药用法是促进中医发展,达到中西医学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如在中医和激素的配合用药方面,用偏热性的激素来治疗阳虚或气虚的病人,其效果比阴虚内热的患者要更有效;还有按中医的思维精确运用热性的激素配合苦寒的环磷酰胺,同样可以提高疗效;此外,偏热性的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等导致的牙龈增生,可以中药辅助治疗;当然,如果配合不当也会产生的副作用,甚至导致疗效消减,中药和西药的配合使用也应该注意七情合和的问题,中西医结合研究在这方面的梳理很有必要。谢院生教授针对中西医结合诊治肾脏病的临床研究方面强调必须做好以下几个“结合”:①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相结合;②辨证论治、病证结合;③循证医学与个体化医疗相结合;④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病因治疗与改善症状相结合;⑤中药和西药相结合。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开展多中心、大样本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记录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及西医临床症状及相关辅助检查指标,采用符合中医辨证理论的数理方法进行分析;在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对证候要素的相关因素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并赋分,建立量化诊断标准;对证候要素的组合进行研究,确定常见肾脏病的证型;与已有的中医证型进行对比研究以及开展与现代医学的临床、生化、病理、基因指标的对应研究,建立不同肾脏病中医主要证型的量化诊断模型。制定标准化的征候量化评估方法,客观、科学地评价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促进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②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循证医学研究,通过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证明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某种疾病(或某种病证)的确有效或与现代医学治疗同样有效但副作用少,这可能是中西医结合重要的发展方向。除了RCT研究以外,进一步探索解决中医个体化治疗与现代医学RCT研究方法之间的矛盾,开展顶层设计完美“真实世界”长期随访的队列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③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临床实践中证明治疗某种疾病确实有效的中药(单味药、复方或中成药),尽可能提取、纯化、验证其有效成份,并通过体内外的细胞、动物和人体干预试验,揭示其有效成分的分子结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和生物学效应。刘伟敬副教授立足现代医学研究前沿,认为医工交叉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新希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医工协作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为中西医结合诊治肾脏疾病及其他多种疾病取得重大进展提供突破口。李平和刘玉宁教授最后提到中西医结合最大的难点是人才的匮乏,缺少有“中西汇通融合”的高水平复合人才,必须在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中西医专家要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中西医结合对肾脏病的科研和临床诊疗水平。在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上我们需要增强民族自信,更好地加强经典著作的学习,使中西医结合真正做到:源于中医优于中医,源于西医高于西医。 参考文献1. Wei K,Xie Y,Chen T,et al.ERK 1/2 signaling mediated naringin-induce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immortalized 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J].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17,489:319-325.2.谢院生,魏凯,尹智炜.用现代医学诠释中医"肾主骨"的科学内涵[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6,17(6):471-474.3. 邓跃毅.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诊疗难点及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39(7):776-777.作者简介:1.谢院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副所长。2.李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3.刘伟敬,副教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肾病研究所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占永立,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肾内科主任。5.余仁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内科主任。通讯作者简介:1.刘玉宁,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副所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内科学术带头人。2.方敬爱,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常务副主编兼社长,.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
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丰富多彩的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成立三周年庆典活动将要拉下帷幕了。今天的活动给我们很多惊喜,很多温暖,很多感动。三年来,中心的工作得到了市、区领导的亲切关怀,广大专家的鼎力支持和联科医院上下同心的辛勤运作, 在此,我代表中心表示衷心地感谢。今天上午,中心主任谢院生教授用五、四、三、二、一高度凝炼地总结了中心三年来的工作,他的讲话道出了我们耕耘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字字句句透出老人家对中心的呵护和关怀;市局王欣处长对中心的一期创建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代表禇局长为中心的未来绘画了新的蓝图。中心成立三年来,为了给广大肾脏病疑难病患者提供最精准的诊断、最优化的治疗和在最短时间内解决肾病患者最大的痛苦,先后多次组织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专家及国际联合会诊,并开展了多位专家定期会诊活动。专家们的辛付出和无私奉献象甘露一样滋润着每一位患者。本次庆典活动,市局领导对三年来为会诊中心工作立下汗马功劳的章友康、郑法雷教授等多名专家颁发了优秀会诊专家和优秀学术专家等称号,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将载入中心的史册。会诊中心三年来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得益于联科医院的大力支持。医院灵活的管理机制和高效的运作能力为中心工作增添了亮丽的光彩。会诊中心成立以来,又先后在河北省,山东省和广东省建立了分中心,他们的加盟,而使我们的舞台更大,资源更广,合作共赢的信心更足。本次庆典活动,我们有幸邀请了多位专家做了学术讲座,专家们精心的准备和精彩的演讲给大家带来了一道丰盛的学术大餐,会议执行主席画龙点睛的点评,产生了良好的互动作用。现在我们会诊中心将要踏上新的征程,有市、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有专家们的守望相助,有属地医院的不断发力,我对中心的未来充满信心。行船待发东风助,正是扬帆远航时,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为中心工作书写新的篇章。谢谢大家! 刘玉宁 2020年8月8日
新年伊始,肾海探骊第3期于2020年元月8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如期举行。本期讨论的主题为蛋白尿的中西医诊治思路。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谢院生教授,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李平教授和东直门医院刘玉宁,周静威,刘伟敬教授等出席讨论;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郭兆安教授,宁夏中医院童安荣教授通过远程视频参与讨论。多名肾内科医师、博硕土研究生、进修生及规培生与专家们进行互动。谢院生教授从定性、定量、定因等方面对蛋白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梳理。李平教授分别就从脾肾论治、从肝论治、从湿热论治和从瘀论治等方面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诊治方法。周静威教授借用风湿免疫病的治疗思路,介绍了对穿山龙、青风藤、青蒿和白芍等药物的应用经验。郭兆安教授重点介绍了他的“培土固堤”治疗蛋白尿的临床体会。童安荣教授介绍了脾肾亏虚在蛋白尿发病中的作用和自己的用药经验。刘伟敬教授介绍了保肾方、金蝉益肾通络汤治疗蛋白尿的思路与研究成果。刘玉宁教授强调尿蛋白是人体精微物质,属中医脏腑之精范畴。它生化于脾、宣发于肺、封藏于肾、施泄于肝、总领于心。五脏失调,重在脾肾,本虚标实、虚实互见是蛋白尿形成的重要机制。在治疗上要重视收散结合的方法,其收法重在补脾固肾; 散法要紧扣风、湿、热、瘀进行辨治。并着重从和血、活血、化瘀和破血四大方面讲解了袪瘀法在蛋白尿治疗上的运用。大家各抒已见,场内学术气氛十分热烈。本次论坛丰富了大家对蛋白尿的中西医认识和临床诊治经验。 王珍供稿
李某某,女,56岁以尿泡沫增多伴浮肿4年,加重1月为主诉,于2017年12月5日来我院门诊请刘玉宁教授诊治。患者4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尿中泡沫增多,伴有下肢水肿,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 给予缬沙坦80mg, qd以控制蛋白尿,效果不佳。后于2015年4月就诊于西安某医院,经肾脏病理诊断为“淀粉样变性肾病”,并骨穿除外多发性骨髓瘤。给予服用马法兰10mg,qd ;地塞米松40mg, qd。3个月后因尿蛋白量无改善,白细胞下降至1.8×109/L而停药。后给予服用氯沙坦钾100mg, qd;百令胶囊5#, bid。因尿泡沫增多,水肿加重来我科转求中医治疗。既往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曾于2011年右侧膝关节半月板撕裂,手术治疗后无活动受限。查体:体温36.5℃,脉搏80 次/分,呼吸25 次/分,血压110 / 75mmHg,神志清楚,面色无华,双眼睑浮肿,心肺检查无异常。腹部膨隆,肝脾触诊不满意,双肾区叩击痛(+),腹水征(+),双下肢高度浮肿。刻下症见气短乏力,眼睑及下肢水肿,尿多浊沫,心烦急躁,两胁作胀,脘痞腹胀,腰部胀痛,肢体困重,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畅,时有初硬后溏。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无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5g/L,红细胞3.05×1012/L,白细胞 3.2×109/L,血小板156×109/L;血肌酐100.0μmol/L,eGFR-EPI 54.21ml/(min1.73m2)血尿素氮6.7mmol/L,血清白蛋白 25.4g/L,血清总蛋白52.7g/L;24小时尿蛋白定量5.29g/24h(尿量1.30L);肾脏病理诊断:符合肾淀粉样变性病。西医诊断为肾淀粉样变性病;CKD3期。据以上四诊资料,刘玉宁教授辨证为脾肾气虚,痰、瘀与水热互结,兼有肝气郁滞,治以健脾益肾,化痰逐瘀散结,兼清热利水,舒肝理气法。处方如下:黄芪60g、法半夏15g 、浙贝25g、 地龙20g、僵蚕20g、炙杏仁12g、川芎18g、水蛭6g、 厚朴15g、黄连10g 、炒枳实20g、酒大黄(后下)3g、柴胡15g、郁金15g、土茯苓60g、泽泻15g、大腹皮20g、川牛膝15g 。水煎服日1付,水煎分2次服,早晚各1次饭后服用。2诊(2018-1-5)患者尿沫明显减少,水肿减轻。气短乏力,脘痞腹胀,腰部胀痛,肢体困重,心烦急躁均有改善。仍有口中粘腻,大便粘滞。舌脉同上。实验室指标复查:血红蛋白98g/L,红细胞3.05×1012/L,白细胞3.5×109/L,血小板185×109/L;血肌酐Cr 98.0μmol/L,eGFR-EPI 55.55ml/(min1.73m2)血尿素氮6.9mmol/L,血清白蛋白 29.8g/L,血清总蛋白54.6g/L;24小时尿蛋白定量2.17g/24h(尿量1.30L)。与上方加虎杖15g清热利湿,导滞通便。此后复诊均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加减。经治8个月后,患者诸症悉减,血中白细胞复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2克左右波动,血清白蛋白>30g/L,肾功能稳定。本例患者病理诊断、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支持肾淀粉样变病的诊断。患者就诊有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据eGFR-EPI计算,患者已进展至慢性肾脏病3期。结合中医四诊所见之气短乏力,面肢水肿,尿多浊沫,量少色黄,腰部胀痛,肢体困重,口中粘腻,大便粘滞。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无力等,其病机已具备“虚、痰、瘀、水”四大方面。且其虚当责之脾肾气虚。又兼夹痰瘀水留滞化热和肝气郁结之候。患者岁近老年,脾肾之气虚衰。脾虚则运化无权,聚湿生痰;肾虚则气化乏力,水泛为痰。痰浊浸淫肾体,并内结成块,易阻滞气机,殃及气化,从而导致肾之形气俱伤,气化失常,水湿内停则尿少、浮肿;肾虚痰滞,封藏失职则见蛋白尿;痰浊阻抑脉道,以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痰、瘀、水互结,郁而化热,并进一步损伤正气,导致正虚邪结益甚,肾之体伤用废,以致精微失藏,溺毒不泄,故可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血肌酐增高。方中重用“补气诸药之最”的黄芪以大补脾肾之气。其黄芪味甘性温,得土之气味俱全,而长于健脾益气,且有补后天以壮先天之功,诚如《药性论》所言,“黄芪其补肾者, 气为水母也……因此黄芪既能补脾气,又可滋肾气”。炙杏仁行气开痰,《长沙药解》称其“疏利开通,破壅降逆……调理气分之郁,无以易此”从而收气行则一身津液皆随气而行之功;法半夏燥湿祛痰;浙贝、 地龙、僵蚕清热化痰;枳实、槟榔下气消痰。诸药相合,开之、燥之、清之、下之,则痰浊自无结聚留滞之患。川芎、水蛭、酒军长于活血化瘀。枳实、槟榔与酒军相伍,又长于行气导滞,通腑降浊。大腹皮、土茯苓、泽泻行气利水,亦清水中之热。柴胡、郁金疏肝理气,调畅三焦。又方中以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厚朴辛散苦降,行气宽中,二药相伍,直走中焦,取其苦辛通降,以清蕴郁之湿热,开壅塞之气机。以川牛膝补肾化瘀,引药下行。诸药共奏健脾益肾,化痰逐瘀,清热利水,疏肝理气之功。 本方紧扣病机,攻补兼施,故能获效。 (戴润 王旭 张帅星等)
2019年11月6日肾海探骊第二期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如期举行,本期讨论的主题为肾单位血尿的诊断与治疗,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谢院生教授,西苑医院余仁欢教授,望京医院张宁教授,东直门医院刘玉宁教授,李侠教授,刘伟敬教授出席讨论,吉林省中医院张守琳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魏连波教授远程视频参与讨论。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围绕着血尿的诊断、鉴别诊断进行了系统梳理,针对单纯血尿是否治疗以及治疗思路与方法各抒己见并展开热烈讨论,场内学术气氛热烈,专家们的临床智慧和功力为论坛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会议从晚7点持续至晚9点30分,会场座无虚席,本次论坛丰富了大家对血尿的认识和临床实战思路。 肾海探骊论坛问世得到了众位专家的关爱,巜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社社长方敬爱教授亲自参与论坛的创建,东直门医院肾内科一区周静威主任给论坛诸多支持,刘玉宁和刘伟敬教授的研究生团队,康仁堂戚万里先生的团队为论坛做了大量的工作。论坛将继续围绕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诊治上的热点、难点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登坛论道,以期守正创新,提升肾病诊疗水平,惠及广大患者。
为深化医学研究生、本科生和规培生的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的临床教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内科、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和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社联合主办肾海探骊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系列论坛。该坛针对中西医肾病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和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科研方面议题,通过现场和远程视频研讨相结合方式,列专题分期进行讨论,每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5至7名登坛论道,时间定在每年1、3、5、7、9、11月第1周的星期3晚7点至9点30分,每期专题讨论的相关内容将在《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上发表。首期论坛已于2019年9月4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办,本期邀请了中日友好医院李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谢院生教授,广安门医院占永利教授,西苑医院余仁欢教授,山西医科大学方敬爱教授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玉宁、刘伟敬教授就中西医结合诊治肾脏病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气氛热烈,亮点纷呈,受到在场专家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肾海探骊中西医结合肾脏病论坛组
刘玉宁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副主任。刘教授幼从其父刘庆国先生学医,后师从杜雨茂、叶传蕙和陈以平教授,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肾病医、教、研凡四十余年,在肾脏疾病疑难及复杂病证的诊疗上颇多创新,简介如下:1. 提出伏邪致病观点慢性肾脏疾病之隐匿起病,隐匿进展是其最为显著的临床特点,多数病人一经发现患有慢性肾脏疾病,则病程已历数载。基于此,刘教授提了伏邪致病说。所谓“伏邪”是指感邪后不即发病,移时而发的病邪。清代王燕昌《王氏医存》认为:“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可见伏邪有内外之分,外为六淫之邪,内为痰、饮、水、湿、食、郁、瘀、积、虫等,皆可隐藏于身体某个部位而成为伏邪。慢性肾脏病的发生与发展之所以与伏邪关系密切,与慢性肾脏病多发于肾小球不无关系。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其与中医所谓络脉各异实同。由于肾之络脉具有络体细小,络道狭窄,络血动缓之特点,因此,经中之气、血稍有亏损,而络中之气、血就显见不足,从而导-致“络脉空虚”,而六淫中湿、火(热)之邪以风为先导窜入肾络,以致“贼邪不泄”,隐匿伏藏于虚络之中,阻气碍津,蕴郁化热,从而灼津成痰,炼血为瘀,以致风、热、湿、痰、瘀等诸邪相互攀援,结成窠囊,伏藏于肾络之中,渐致络体受损,络道瘀痹,从而导致肾脏损害,并且表现出伏邪致病之隐匿起病,隐匿进展之“伏”的特点;但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亦可呈现出病情急性发作,快速进展之“发”的病态。指出伏邪致病的病机关键是伏邪潜藏,邪正相持,因加而发;邪伏肾络,正虚邪恋,易于反复。治疗上主张扶正达邪、分消走泄,透邪外达以及虫药疏逐等。为慢性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1]。2. 提倡从络辨病论治病是戏曲全部,它囊括了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和转归等全部内容。多年来,刘教授把中医辨病论治做为肾脏病临床诊治的重要内容。刘教授强调西医所谓肾小球疾病是中医的肾络病变,故从络病辨治肾脏病是刘师临床上最为推崇的思路和方法。由于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枝,是从经脉支横旁出,逐层细化,纵横交织成网状。络脉以其上述独特的形态结构而具有以下病理特点:①易虚易实:②易弛易急:③易渗易溢;④易胀易滞:⑤易入难出:⑥易息成积。在肾络病的分型论治上,可分为①肾阴亏虚,络脉失养证,治以滋阴养络,清热凉血,方以知柏地黄汤加减;②气阴两虚,肾络不荣证,治以益气养阴,补虚充络,方以参芪地黄汤加减;③气阳两虚,肾络失煦证,治以温肾煦络,化气行水。方以济生肾气汤加减;④风湿扰肾,肾络失和证,治以搜风胜湿,祛邪安络,方以搜风胜湿和络汤(自拟方,由荆芥、防风、青风藤、络石藤、苍术、土茯苓、茵陈、滑石、薏苡仁、乌梢蛇、地龙、僵蚕等组成):⑤ 湿热伤肾,络脉阻滞证,治以清热利湿,泄浊通络,方以三仁汤加减;⑥毒滞肾络,络体受损证,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和络,方以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⑦痰浊内盛,肾络壅滞证,治以理气化痰,散结通络。方以金蒲通络汤(自拟方,由郁金、菖蒲、全瓜蒌、茯苓、陈皮、法半夏、苍术、厚朴、僵蚕、地龙等组成);⑧瘀水互结,肾络痹阻证,治以活血化瘀,利水通络,方以化瘀利水通络汤(刘师自拟方,由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柴胡、茯苓、三棱、水蛭、地龙、泽兰、川牛膝等组成);⑨ 痰瘀结聚,络息成积证,治以温肾通络,化积降浊,方以补肾化积降浊汤(自拟方,由黄芪、仙灵脾、菟丝子、桃仁、川芎、三棱、莪术、制鳖甲、土鳖虫、酒大黄等组成)[2]。从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从络病辨治慢性肾脏病的方案。3. 构建三焦辨证框架肾脏病的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最具特色之处。证是戏曲一幕,是疾病在不同个体和不同阶段的临床反映。在肾脏病诊治上既要重视辨病论治,还要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方不失中医治疗之特色。在肾脏病的辨证治疗方法上,刘教授将吴鞠通三焦辨治温热疾病的方法引入肾脏病的辨证论治之中,提出三焦存在水火两大系统,三焦水火失常,气化失职,气机郁滞是肾脏病发病的重要条件,强调三焦的水火失调主要表现为水盛火衰,三焦之水失于命火的蒸腾气化;火盛水少,则三焦之火失于水之协调互济。临床上,三焦水火失调决定邪气的易感性、证候的性质与趋向性。如三焦火盛水衰则易感热邪,易生痰热,感邪后易从热化;而三焦水盛火衰则易感寒邪,易生饮寒,感邪后易从寒变。三焦气化失常主要表现为三焦及其相应脏腑肺、脾、肾与膀胱等在水液代谢方面的失常,从而生湿聚水。三焦气机不畅可导致水火郁滞,从而化生湿热,湿热之邪充斥三焦,弥漫于上焦,壅塞于中焦和困阻于下焦则可出现三焦湿热证候。建立了上、中、下焦寒化证、热化证和寒热合化证以及三焦合病、并病的辨证论治的理论框架和诊治方案。提出“调理水火、畅达气机、助推气化”之“斡旋三焦”总的治疗原则和“宣调上焦、疏调中焦和通调下焦”的三焦分治方法[3]。 4.力倡选用虫、藤药物:由于肾脏病的发生与发展是由外感、内生之邪伏于肾络而致病,故有邪气易入难出,疾病缠绵难愈之临床特点。因此,刘教授主张选用虫类药和藤类药。虫类药物的最大特点是动而不居,性善窜透,能深入络脉,搜逐络中伏邪。正如叶天士所说:“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虫类药物又为血肉有情之品,而长于补人体气、血、阴、阳之虚。既使是以攻毒散结、息风止痉、化瘀通络、软坚破积为专长的虫类药物如全蝎、蜈蚣等,其补益作用也不可小视。诸多虫类药物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酸基酸以及微量元素铁、锌、锰、、钙、镁等。对于凝痰败瘀,混处络中导致的络脉瘀阻的病证,用一般活血化瘀通络药物难以奏效者,则正是虫类药物之所长,诚如吴鞠通氏所云:“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至,无坚不破”,药如水蛭、地鳖虫、全蝎、地龙、虻虫、僵蚕、蜈蚣等。虫类药的解毒攻毒作用更为治疗肾脏病之专长,如蝉蜕、僵蚕、全蝎、蜈蚣等,不论是风毒入肾,或慢性肾脏病合并有疮疡肿毒、皮肤疥癣,痰核瘰疬均可用之。一些虫类药物如蟋蟀、蝼蛄、蜗牛、螺蛳等还有行水利尿之功。而水蛭、僵蚕、土元、地龙等皆味咸而更具软坚消积之能。近年来刘教授借虫类药入络窜透搜剔之性,广泛用于各种难治性肾脏病的治疗,以深搜细剔肾络中的伏邪,清除络中痰浊、瘀血,从而逐邪拔根,力克顽敌。既使是络息成积,出现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亦可藉虫类药物化痰、逐瘀、攻毒、散结之力以缓解病情[4]。藤类药以其“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本草汇言》)之性而能深入络道经隧,搜剔逐出滞留在肾络中的伏邪。如络石藤、鸡血藤、海风藤、雷公藤、忍冬藤、青风藤等皆有入络搜风剔邪之功用。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藤类药多属祛风湿类药,在临床上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并且具有免疫调节的功能。对免疫介导的肾小球疾病可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同时,藤类药又兼具补虚荣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熄风通络、通络消积之功用。如首乌藤、鸡血藤长于滋养络血,鸡矢藤功擅温补络气,故对络血亏虚或络气不足有较好的补益作用。鸡屎藤、海风藤、忍冬藤、红藤、络石藤、桂枝、青风藤功擅化瘀通络,临床应用于治疗肾络瘀痹证;络石藤、忍冬藤、大血藤擅长解毒通络,常用治疗有前趋感染的IgA或非IgA的系膜增生性肾炎之毒损肾络患者。钩藤、夜交藤具有平肝潜阳熄风之功,对肾性高血压之络伤风动证可为首选;部分藤类药又直接有散结消积的作用,如络石藤、青风藤、海风藤、宽筋藤等,从而以收消积化癥之效[5]。以上刘教授在慢性肾脏疾病的中医病因学,病、证治疗学以及用药特色上的诸多论述,是对中医肾病学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对开拓中医对慢性肾脏病的诊治思路,提升临床疗效有较大裨益。 参考文献1.刘玉宁,方敬爱,王珍,陈以平.从伏邪论治慢性肾脏病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7,18(2):95-97.2.刘玉宁,肾小球病络病分型辨治[J].新中医,2011,43(5):5-7.3.刘玉宁,方敬爱,陈以平.肾脏病三焦辨证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6,17(5):377-380.4.刘玉宁, 王耀献. 运用虫类药治疗肾小球疾病的临床体会[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45(12):35-37.5.刘玉宁,王耀献.藤类药治疗肾小球疾病临床运用体会[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