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热,关于退热,关于中药,我们必须知道的重要内容都在这里1.基本常识⑴什么是发热:正常人口腔温度大致在36.3~37.2℃之间,高出这一范围,称为发热。如果自己感觉身体热,但体温正常,不算发热。⑵发热的病因:有感染和非感染性两大类病因。只有感染引起的发热才需要用抗生素。⑶医治发热的重点:控制体温+寻找病因,两者一样重要,缺一不可。⑷怎么退热:①物理降温(常用的有冰袋降温、酒精擦浴),②药物退热(外国人只有西药,中国人还有中药)。⑸还有一种发热叫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特指发热持续2~3 周以上,体温≥38.5℃,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者。FUO的原因复杂,治疗棘手。由于病因未明,西医只能对症治疗,退热效果差,用中药治疗更为合适(在国外就没办法了)。⑹传染病要小心!根据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在禽流感、SARS等传染病流行期间,所有急性发热患者都必须先到医院专设的“发热门诊”就诊,除外相关传染病后,才能转其它科室!2.医患合作指南良好的医患合作是治疗成功必不可少的环节。合作之一,诊前沟通。发热疾病的复杂性要求医生必须全面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诊疗经过、既往病史乃至个人的生活状态。因此,在初诊之前,建议先行“网上问诊”,完成必要的诊前沟通,以便初步判断发热病因、病情轻重,决定是否需要住院、是否需要空腹就诊、是否先去发热门诊、是否应到相关专科就诊等关键事项,提高诊治效率。合作之二,测量体温。每天测量并记录至少4~6次体温。要求时间固定,便于前后对比观察,通常需要记录的时间点为6:00、10:00、14:00、18:00、22:00,以及病人自我感觉“发热最高”时候的体温。(体温测量的任务在住院期间由护士完成,但依然建议自己记录一下测量结果)合作之三,自我观察。中医治疗发热疾病,要求观察的内容比西医多,比如:自身的冷热感觉(怕冷还是怕热)、是否怕风、出汗情况、口渴及饮水情况、胃口怎样、小便的颜色及尿量、有无便秘或腹泻以及其它与发热伴随的不适症状。这些症状是中医判断病情、拟定处方的重要依据,看似“细枝末节”,其实必不可少。合作之四,谨遵医嘱。和用药相关的医嘱①服法:一般要求每天服药4~6次,而不是大家熟知的“1天2次”。②煎煮法:部分治疗感染性发热的处方主要由含挥发油的药物组成,不能久煎,通常煮开后10到15分钟即可。和饮食起居有关的医嘱①饮食清淡:大部分发热疾病要求饮食清淡,特别是感染性发热和风湿免疫病引起的发热,牛羊肉、海鲜以及过于油腻的食物都应避免。饮水以白开水为主,微温为宜,可适当多饮水(湿热发热者除外)。②慎避风寒:避免吹风,特别是空调冷风,出汗后吹冷风更是大忌。但是,不可因此而门窗紧闭,室内仍需适当保持空气流通(雾霾天另当别论)。3.特别说明⑴中药退热,是对发热疾病的整体治疗,不以降低体温为唯一目的。所以,当服用中药退热见效后,疾病即趋向好转,继续用药,发热通常不再反弹。(退热见效,是指服药后持续24小时体温趋向正常,且全身情况好转)。⑵对于感染性发热而言,中药的起效,往往首先表现为“感觉轻松”、部分症状减轻,而后才是体温下降。⑶对于中、高热患者,大多数情况下,在中药退热过程中身体会有明显汗出,这是药物“发汗”的成效,表现为持续出汗、绵绵不断,直到体温下降或药力不足。⑷在药物发汗时,大部分患者会感觉有些怕冷、怕风,此时必须注意保暖、避风,切不可同时使用“冰袋”等物理降温手段,不然会导致汗出不畅,不利治疗。⑸当中药退热见效后,不可立即停药,应及时复诊、继续用药(维持原方或调整用药),直到连续3天无发热,且不再持续出汗、不再怕冷怕风,此时才算完成退热任务。当然,成功退热不等于疾病治疗的结束,大多数情况下,治疗仍将继续。⑹在整个退热治疗过程中,随着病情的变化,常常需要动态调整处方,少则3~7天调整1次,多则一天一换。虽然“麻烦”,但必须如此——病情在变、病机在变、方必须变,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辨证论治”。
明白这些事儿,可以让晚上睡得更香,白天精神更好(失眠必读)晚间“五不”晚上,宜静,不宜动1.晚餐不吃太饱、太油。“胃不和则卧不安”。晚饭吃得太饱、太油腻、太丰盛,临睡时胃还撑着,胀得心烦,肯定睡不着!当然,饿着肚子也是睡不着的……所以,晚饭7分饱足矣,更别吃什么宵夜。2.晚上不喝浓茶、咖啡,也别喝太多水。晚上喝浓茶、咖啡,人容易兴奋、失眠,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不过,即便不喝咖啡浓茶,也别喝太多水,水喝多了,容易起夜,影响睡眠质量。3.睡前不看令人兴奋的小说、电影,不思考伤脑筋的问题。好看的小说、电影,看了会使人久久不能平静……然后,必须失眠!考虑各种“深刻”问题(小孩升学问题、投资、买房、晋升、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吃这么少还不瘦、睡不着怎么办、明天还睡不着肿么办……),也一律令人辗转反侧睡不着。睡觉,就是睡觉,什么都别想。4.睡前不做大运动量的锻炼。据说锻炼有助于治疗失眠?夜跑、keep、各种器械,然后洗洗上床,发现还兴奋着——照样失眠。锻炼没错,只是不能放在睡前。5.睡不着,也不要起来刷朋友圈、打游戏、看电视、吃东西……这个,不解释,都懂。白天“二戒”白天,宜动,不宜静1.戒午睡。不要午睡,除非实在太倦(且影响下午的活动)。要睡也不可以睡2、3小时,甚至一下午!很多人因为前一晚失眠,第二天就一定要午睡?岂不知前一晚睡不好正是由于前一天中午午睡了,要知道今天午睡了,今晚也一定失眠。2.戒无聊。不工作,整天无所事事,或者工作太清闲,达不到白天的基本消耗,就容易失眠。所以,找点事儿做吧:不工作,可以做公益(助人为乐);不工作,可以做家务(别请钟点工了);不工作,可以带孩子(把保姆辞了吧);不工作,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旅游、体育、艺术)……总之,不无聊,开心就好。平时“三坚持”坚持,就是胜利1.坚持早睡早起。不管是否睡得着,扔下手机,按时上床,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很重要!春夏天,自然醒得早,如果12点睡着,5点醒了,就起床吧,切莫赖床,第二天争取早2个小时睡就行了。2.坚持锻炼身心。坚持锻炼,最好在早上。锻炼对身体素质的提高是全面的,不仅是有利睡眠而已。建议采用中国传统的健身方法,以条畅气血、锻炼筋骨、宁心定性为目的,比如八段锦、易筋经、练功十八法、太极拳等。当然,现代的一些体育健身项目也可以,动起来就好,开心就好。(注意避免运动损伤)3.坚持规范治疗。部分比较严重的失眠需要医学手段干预,中西医皆可(中西医各有所长)。治疗,必须规范。不能因为治疗了几天效果不满意就随意停止,不能随意变换各种中西疗法,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治治停停),不能随意加减药物剂量,不能随意尝试各种道听途说的保健养生方法。不随意,才能规范。能坚持,才会胜利。愿大家早日摆脱失眠的困扰。本文系孙玄厹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膏方并非人人能吃,真正需要进补的是他们……1.慢性疲劳者▲人群特征▼加班加点、压力山大、睡眠不足、精神不济……多为30~60岁的职场人士▲典型症状▼乏力神疲,感冒不断,虚汗频频,多梦健忘,心烦焦虑,面黄少泽,筋骨不舒,项强背痛。〖人群分析〗很多“慢性疲劳”者其实只是处于亚健康状态,但也有不少已伴有明确的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冠心病、脂肪肝、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女)、子宫肌瘤(女)、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颈椎病等。这些疾病的存在会使“慢性疲劳”状态更难缓解。所以,对于慢性疲劳者,必须“防”、“治”并重。2.产后体虚者▲人群特征▼胎产之后、气血亏虚、诸事烦劳、日渐憔悴……多是高龄产妇,常在二胎之后▲典型症状▼倦怠少气,心烦健忘,面黄发落,色斑渐起,骨节酸楚,手足怕冷,夜寐难安,月经渐少。〖人群分析〗大部分妇女在产后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多因气血亏虚而起,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通常不能发现问题,少数妇女可能被确诊风湿免疫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精神心理疾病等。无论有无确诊患病,这种虚损状态都是不健康的,容易使身体向疾病转变,理应尽早得到改善。3.年老体弱者▲人群特征▼年过六旬、精气日衰、操劳不减、力不从心……多为退休之后仍在忙碌的老人▲典型表现▼头昏目糊,耳鸣腰酸,足冷腿痛,夜尿频多,神倦难寐,不耐劳作,遇事多忘,力不从心。〖人群分析〗老年人中不少已有一种或几种慢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有时候他们会发现,尽管血压、血糖等各项指标控制得都不错,但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舒服,总觉得力不从心。这种“力不从心”实际上是机体衰老的征兆。但是,衰老并非疾病,调治得当,老人依然可以拥有健康的生活。★进补须知★(预约膏方门诊前必须知道的事儿!)⑴有“慢性疲劳”或“产后体虚”或“年老体弱”的特征表现,平时没有确诊的慢性疾病,近1、2年体检也没啥问题,可以直接预约膏方门诊。⑵有上述特征表现,且有明确疾病,如果病情控制平稳,也可直接预约膏方门诊;如疾病控制不理想(比如血糖、血压还明显偏高),则必须先在门诊治疗,等各项指标稳定后,才能考虑膏方进补。⑶有上述特征表现,但平时疏于体检、就诊,以致“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当务之急是去门诊问问医生“该查些什么”,等检查结果出来,再考虑是否需要服用膏方。⑷产妇服用膏方宜在结束哺乳后,如尚未结束哺乳,但自觉体虚明显者,应先咨询医生,再决定是否预约膏方。⑸胃肠功能不佳、食欲不振者,应先调理脾胃,再预约膏方。⑹肝肾功能不全、病毒性肝炎、风湿免疫病患者服用膏方须谨慎,必须先咨询医生,再决定是否预约膏方。
1.怎么预约?推荐网上预约,有三种方法:① 通过“曙光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②进入手机“微信钱包”>“城市服务”>“挂号平台”,也可预约。2.预约不成功怎么办?一般不会约不成,除非发生以下几种情况:◎微信平台出现故障。◎您不会操作您的设备(手机或电脑)。◎约晚了,平台预约显示“截止”或“约满”。出现这些情况,一般也能解决:◎三种网上预约方法轮番尝试,直到约成为止。◎让会操作的家人、朋友教您怎么预约,学会、约成为止。◎早点预约,至少提前二天,最好提前一周,都能预约成功。还是预约不上,怎么办?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如果发生,记得找我。☆如果是初诊,请先通过您正在使用的网络医疗平台完成线上问诊,以决定是否需要加号。☆如果是复诊,实在约不上就来现场加号吧!但是,当天如果加号的人次超过上限也可能挂不上号。所以,请大家一定一定网上预约,掌握方法,99%都可以预约成功!3.怎么挂号?为保证就诊秩序,门诊全部实行预约制,挂号前必须预约。没有预约,无法挂号。有极少量现场加号,可在加号完成后直接挂号。挂号请在人工窗口完成,不要用自助挂号机,挂号时请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有预约。4.如何初诊? 门诊留给每一位病人的时间有限,您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情况和需求没有遗漏地告诉医生。这是有难度的!做到以下几点,可以帮您顺利完成这一难题。★就诊前一天在家用一张纸写下所有的症状,并标明主次。★门诊时开门见山地说出您的诉求(是调理身体还是解决病痛?)。★对于疑难病证,比如难治性水肿、风湿病、恶性肿瘤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等,建议您提前通过网上咨询,向医生提供完整的病情资料,并与医生进行充分的诊前沟通。疑难病的诊治,需要医患双方全力以赴。希望大家顺利预约,及时看诊,早日康复!
入夏防中暑,防的是“暑湿”还是“暑热”?千万不要傻傻分不清……(暑令必读)湿>热,就是暑湿1.什么是“暑湿”?夏天的特点原本是又湿又热。现在有了空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躲避“热”,却很难避免“湿”。炎炎夏日,很多人喜欢吃冷饮、凉菜、冰啤酒、冰西瓜……于是,脾胃中的“湿”反而更重了。热不多,湿很重,人觉得昏沉、倦怠、乏力、嗜卧、恶心、纳呆、便溏,甚至有几分低热——这便是“暑湿”2.怎样预防“暑湿”?第一,少吃冷饮和各种冰镇饮食。这些食物容易伤脾胃、助湿气,大热天吃一些解解馋就行啦,切莫过度、过“瘾”。第二,不要在浑身是汗的情况下,进入很凉爽的室内——正确的做法是把汗擦干再进屋。最忌讳空调冷风直吹身体!第三,每天早晨或晚上应有一段时间关掉空调,开窗通风,此时人可在室内活动活动,或外出散散步。夏天出些汗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出汗恰是祛湿的好办法。3.怎样治疗“暑湿”用藿香正气散。它是去除暑湿、改善胃肠功能的首选,建议选用软胶囊或滴丸(参见家庭用药指南(二))。通常服药一、二顿,即可明显改善症状。治暑湿,不难。热>湿,就是暑热1.什么是“暑热”?以前,没空调,夏天最大的麻烦是“热”,不是“湿”。现在,室内虽然有空调,但有些人却不得不在烈日下工作——农民、工人、交警、快递……最容易伤害他们的还是暑热。暑热致病,初期可见发烧(比暑湿引起的热度高)、烦躁、口渴、多汗、头昏、头痛,严重者会出现频繁呕吐,甚至昏迷、抽搐。可见,暑热比暑湿危险得多!2.怎么预防“暑热”?第一,一定要避免长时间在在烈日下或闷热环境中劳作。(到迪士尼、野生动物园等室外场所玩很长时间也不行!)第二,可以预防性地服用“人丹”,也可以随身带些凉茶、绿豆汤、乌梅汤,时时饮用,有不错的祛暑效果。另外,还可多食西瓜,西瓜是我们天然的消暑佳品。3.感受了“暑热”,怎么办?怀疑感受暑热,必须立即转移到阴凉处,有条件的话,马上吃些上面提到的祛暑食品(冰淇淋、雪糕、汽水也有些用,可以降温,但祛暑效果不如西瓜、绿豆汤等好)。记住:如果短时间内没有好转,必须送医!如果一开始就出现神志不清,必须送医!那么,什么是中暑呢?感受“暑湿”不叫中暑,感受“暑热”才会中暑。严重的中暑有生命危险!发现中暑,必须立即送医!附:3个小问题。1.中暑了,刮痧有用吗?没用。中医所说的“痧症”也发生在夏天,不过起因是感受秽浊邪毒,不是感受暑热,痧症病人无汗,不同于中暑者的“大汗”。二者病因、症状不同,治疗岂可混搭。2.中暑了,艾灸行吗?不行!火上浇油能行吗?!3.多用空调容易感受暑湿,所以夏天不要用空调,不管天多热,应该多出汗,才有益健康。对吗? 不对。对于体质较弱的老人、小孩、病人以及先天不容易出汗的人,大热天使用空调可以避免引起中暑。要知道,中暑一旦发生,后果很严重!本文系孙玄厹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吃了中药,为什么会腹泻?发生腹泻,该怎么办?第1种情况:寒药致泻。服用药性寒凉的处方时,某些脾胃虚弱者常常会有腹泻现象,程度较轻者,一天有1~2次稀便,可认为正常,不必处理;程度较重者,通过减少寒凉药剂量或加用温脾止泻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腹泻(如从每天4、5次稀便减至1、2次),但不建议完全止泻,因为过度减轻寒药剂量或加用温药可能使疗效大幅降低。另外,当清热中药与某些抗生素合用时,也容易出现腹泻,其机理类似于“两寒相加”。第2种情况:“润”药滑肠。某些兼具润肠作用的药物也常引起腹泻,如地黄、白芍、桃仁、首乌、苁蓉等,换用功效近似但无润肠作用的药物,可以基本消除腹泻。减轻药量的办法也适用于此。不过,不论更换药物还是减少剂量都有可能降低预期疗效。部分病人服此类中药初期有腹泻现象,但数日后即自动适应(不再腹泻),无需处理。第3种情况:饮食不慎。有时候,中药本身并不足以产生副作用,但饮食不慎可能“叠加”药物的偏性,从而引发腹泻。比如,在服寒性中药的同时喝绿豆百合汤,很容易让人“一泄如注”。同理,服汤药时过食油腻也有滑肠之弊。所以,吃中药时饮食最好清淡些,各种“食疗方”一律停下。第4种情况:泻药致下。中药里有专门的泻药,吃了本应腹泻,腹泻了病才能好,这在中医学中被称为“下法”。 须注意,“下法”用药,中病即止:如果一天原本应该吃三碗药的,吃了一碗就腹泻了,其余两碗就不要吃了。泻药致下,虽属“正常”,但要防止泻下无度。第5种情况:其他情况。腹泻本来就是一个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很多疾病都可能有。比如,服药期间恰好得了“急性胃肠炎”,此时不管在吃什么中药,均有可能发生腹泻。这种情况下,腹泻虽与处方无关,但既然出现新病,就不可原方续服——病情已变,必须及时复诊,更改处方。注:以上5种情况,1、2、3较为常见,多加了解,有助于消除顾虑,坚持治疗。第4种情况,医生在开处方时都会有特别说明,这里稍稍知道一下就行。第5种情况,纯属巧合,较为少见,但也应明白,不可纠结于药物反应而耽误诊疗。本文系孙玄厹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煎药该怎么吃?问1:煎药一天分几顿服?答:一般慢病,一天分2次服。如果每帖药量偏大,每次煎煮后的药汁较多(超过200ml),也可以分3次服。某些急性病,比如常见的高热类疾病,需要缩短服药间隔时间,维持退热效果,那么每天通常需要服2帖药,每帖药分2至3次服,一天共须服药4至6顿。问2:饭前服,还是饭后服?答:饭后半小时服药较合适,如果经常空腹服药容易导致胃部不适。当每天需要分4至6次服药时,无法做到每次都在饭后,但仍应尽量避免完全空腹状态下服药。问3:汤药应该趁热喝,还是凉了喝?答:温服,不要太烫。问4:觉得药苦,吃药时能否加糖?答:最好不要加,可能会影响部分处方的疗效。中药是讲究“四气五味”的,加糖后原本味苦的中药变甜了,功效也会改变。问5:服中药时需不需忌口?答:大部分处方没有忌口要求,但疾病本身可能需要忌口。由于忌口是因人、因病、因药而异的,医生在处方后大多会有相应说明。问6:服中药时能不能吃西药?答:大多可以,但不要同时吃,应间隔半小时左右。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开始服中药而自行停用原来的西药,必须询问医生后再做决定。问7:突然“感冒”了、正好“大姨妈”来了,中药要不要停?答:感冒了,如果在吃有补益作用的中药,应该暂停,等感冒愈后再服。月经来了,如果所服中药偏于寒凉、或过于活血,原则上应该暂停。但是,“大姨妈”每月必至,医生在处方时大多已经考虑到这些因素,所以,通常情况下,经期不必停药。问8:上述问题答案中有没有例外的情况?答:有,上面用了“较”、“通常”、“一般”、“大多”、“可能”、“最好”、“尽量”等词语,说明一定会有例外情况。限于篇幅,也是为了便于大家记忆,答案不能面面俱到。未详之处,大家可在门诊时当面咨询。本文系孙玄厹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急性胃肠炎,几乎每个人都遭遇过。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会发烧。引发疾病的罪魁祸首主要是两个:一是食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二是病毒感染。得了急性胃肠炎,很多人会选择去急诊:补液、抗生素、止泻药、粘膜保护剂等一大堆药物……通常有效,有时效果也不理想。不管有效没效,都很麻烦。实际上,大多数急性胃肠炎在家里就能解决——用好两种药就行。1、藿香正气散目前市面上真正的散剂很难买到,可以用软胶囊、滴丸、水剂等其它剂型代替。由于水剂含乙醇,一般用软胶囊或滴丸更合适。藿香正气散的主要作用是止呕、缓解脘腹胀满,有较弱的止泻、退热作用。适用于以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胃肠炎,也可用于暑湿感冒。该方药性偏温,对于平时怕冷、稍有不慎就会腹泻的人效果很好,但如病人有明显口干、口苦、口臭及舌苔黄腻,则不适合。2、香连片片剂,色棕黑,闻着有明显的木香气味,咽下时则能感觉到黄连的清苦。香连片的主要作用是止泻,有较弱的退热、止痛作用。适用于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胃肠炎。由于木香性温,黄连性寒,配伍之后整体的寒热倾向并不明显,所以对大多数急性胃肠炎引起的腹泻都有较好的疗效(不必严格辨别寒热病性)。这两种药起效迅速,通常服药一顿即见疗效,一天内吐泻症状明显减轻。如果24小时内症状不改善,说明药不对症,或病重药轻,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常见问题与回答。问一:藿香正气散和香连片,一个擅长止呕,一个专门止泻,如果病人呕吐和腹泻都比较严重怎么办?答:两个药一起吃。问二:两个药貌似都不擅长退热,要是急性胃肠炎伴发热怎么办?答:38.0℃以下,一般不必加退热药。38.0℃以上,这两个药力量不够,需要加用或改用其它药物。
从小到大,几乎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几次发烧。发烧的感觉不好受,怕冷、乏力、浑身酸痛、头痛欲裂,甚至寒战、恶心、呕吐……发烧,在医学上称之为发热。发热不是一种病,它是许多疾病都会有的一个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发烧是因为感冒,除了发热,我们还可能会有鼻塞、咽痛、咳嗽等典型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情况下,感冒引起的发烧,不用药也会退,用些感冒药则症状缓解得更快,我们可以感觉舒服不少。对于感冒发热,建议少吃或不吃相关的西药,因为这些药仅仅是对症治疗,效果一般,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得了感冒,中成药是首选。1. 大部分症状较重、伴有发热的感冒属于风热型,早期可用银翘散,市售成药中配方与之类似的有同仁堂、雷允上的银翘解毒片*,效果不错,平时家里可以买一些备着。另外,像连花清瘟胶囊、感冒退热冲剂等效果也还行。发热比较高的,可以合用小柴胡冲剂*。记住,感冒用药一定要趁早,越早效果越好。2. 有些风热感冒的病人主要表现为喉痒咳嗽,痰不是很多,色偏黄,那么就要配合使用止咳药了,推荐曙光医院自制的蝉芩颗粒*,一般在2~4天内可控制咳嗽。有些人则是以鼻塞、黄涕为主,多在感冒3、4天后出现,发热已不高,此时应该用清热通窍的药,比如鼻渊舒口服液*。3. 有少数病人属于风寒感冒,发热不高、怕冷明显、咽不痛,常伴头痛、颈项板滞,有鼻塞、清涕,可以用川芎茶调散*。用药后多在当天即可缓解头痛、鼻塞、怕冷等症状。4. 小部分感冒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胃肠道,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这时上面说到的一些中成药可能无效。(具体用药我会在日后发表的胃肠炎指南中说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某些初期伴随有“感冒”样症状的发热,有可能不是普通感冒,而是其它更为严重的感染,比如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所以,大家在按照上述建议用药后,如果48小时内无效,就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切莫在家等候。实际上,中药如果对证,疗效是很快的。对于急症,如果短期内无效,必须更改处方。注:*如果在药店买不到文中提及的几种中成药,又吃不准该用哪种药替代,可以通过手机APP问我,现场把药品外包装上的有效成分拍照上传,我帮你判断是否应该出手。
家庭医生如是说(二):医疗,本应如此才好公立的大医院,都很忙。因为忙,留给每个患者的时间就很少,特别在门诊。通常来说,一个内科医生半天的门诊量在30到60人次,按一个上午3.5小时计,平摊给每个病人的时间在3.5到7分钟。对于病情稳定的复诊病人,在电脑不卡的情况下(实际上经常卡壳),简单的交流加调整处方,5、6分钟够了,特别忙时勉强可以压缩到2、3分钟。然而,每次门诊必然会有不少初诊病人,初诊需要相对全面的问诊和检查,加上拟定治疗方案,耗时多在10分钟以上。而且,这些病人中一定会有少量疑难(或复杂)病例,此时诊病好比破案,半个小时瞬间即逝。结果是,半天的门诊常常会延长至4到5小时。即便如此,我们仍感仓促,医生觉得应该更细致些,避免遗漏重要的线索,患者觉得自己没有被重视,想说的话也只说了一半。看病,本不该如此。作为医生,为了保证每位患者的基本就诊时间,我只能将半天的门诊量限定在30号,总时间延长至4小时。但是,这样依然不能达到门诊的理想状态。参照国外的医疗模式,理想状态应该是:复诊15分钟,初诊半小时,疑难病1小时——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这完全不可能。不过,假如我们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情况将通过另一种途径得到明显改善。★家庭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这一过程相当于初诊,但不在日常门诊时进行,而是采用预约面谈的方式,时间相对充裕,气氛轻松,更有利于沟通。★由于医患逐渐相熟,甚至成为朋友,简单的复诊常可远程进行,或在医院外的场所完成,不存在时间上的严格限制(甚至是下班时间)。★对于一些需要转至其他专科的疾病,家庭医生可以协助准备病历资料,使专科医生能够快速全面地了解病情,从而做出准确判断,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因时间不足而可能导致的误判。医疗,本应如此才好。为此,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只是两件事:第一,培养足够多的合格的家庭医生;第二,为每一个人配备值得信赖的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