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上有一个器官,它虽然很小,但非常的重要,那就是胰腺。对于胰腺,日常大家了解比较多的是急性胰腺炎,对胰腺癌的认识比较少,而著名的苹果之父乔布斯、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就是因为胰腺癌而去世的。胰腺癌是一种早期难以发现,恶性程度高、生存率低、又难以治疗的一种癌症。那么,胰腺是一个什么样的器官?它为什么是癌中之王?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长期饮酒 小心得这种“癌中之王” “胰腺是位于腹膜后的一个长条状的器官,它分为胰头、胰颈、胰体、胰尾四个部分。与乳腺癌、甲状腺癌这些发生于比较表浅部位的肿瘤不同,早期胰腺癌并没有明显表现,因位置隐匿,患者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陈汝福说道,“如果得了胰头癌,要等到肿瘤生长到压迫旁边的胆管才会出现黄疸这些症状,患者才会就医。”胰腺癌起病隐匿、位置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患者已是晚期,癌细胞的转移扩散,使患者失去手术的机会。 胰腺癌为什么号称癌中之王呢?胰腺癌的发病率在近20年逐渐上升,5年的死亡率达到95%,生存率仅为5%,远低于我国总体癌症生存率的40.5%,胰腺癌是预后最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胰腺癌正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癌症死亡负担,预计2030年胰腺癌将成为致死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 胰腺癌的死亡率这么高,它的风险因素是什么?第一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比如经常吸烟、酗酒,吃高糖高脂的食物。第二是慢性疾病,例如过度肥胖、患有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这都是引发胰腺癌的高危因素。突然暴瘦食欲不振 胰腺可能出现了问题 胰腺癌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一是黄疸,包括眼睛、手掌、全身皮肤变黄,还有尿色加深成褐色。二是脂肪泻,胰腺出现了问题,胰腺分泌的脂肪酶水平下降,病人对脂肪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可能出现障碍,从而出现油花样的腹泻。三是慢性胰腺炎,四是会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 提示晚期胰腺癌的症状有哪些?首先是胰腺癌侵犯后腹膜神经丛,会导致顽固性腰背痛,如果患者就诊时诉有持续、明显的腰背部疼痛,往往提示肿瘤已经浸润到腹膜后神经丛;其次是胰腺癌如果已经在腹腔广泛种植、转移播散,就出现腹水的情况;三是胰腺癌发生远处转移可以导致锁骨下淋巴结等体表淋巴结肿大。 胰腺癌相对早期的表现有哪些?主要有反常体重下降和新发糖尿病,还有一个相对早期的临床表现,就是新发糖尿病。超过50%的胰腺癌患者确诊时伴有血糖异常,其中大部分为确诊胰腺癌前2-3年内新发的糖尿病,实际上其中绝大多数为极早期胰腺癌导致的糖尿病,目前一般称为3型糖尿病,与我们通常讲的2型糖尿病不同,它是一种癌源性糖尿病,可以提前在胰腺癌能够影像学发现前的2-3年出现。”注意新发糖尿病 准确识别胰腺癌高危人群 早期胰腺癌5年生存率大于80%,晚期胰腺癌5年生存率小于5%,早期发现胰腺癌是提高其预后的重要因素。首先是遗传,如果有胰腺癌家族史或其他肿瘤家族史,要十分小心。 其次是生活环境,如果人们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加班劳累、熬夜、高度紧张会引起胰腺疾病。晚上经常吃油腻的夜宵,也会对胰腺产生伤害。最后是疾病,慢性胰腺炎、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这都是引发胰腺疾病的高危因素。因此,专家建议,年轻人需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健康的饮食习惯,降低吃夜宵的频率。此外,陈汝福教授特别强调,要注意胰腺癌特殊早期症状:新发糖尿病。胰腺癌在所有人群发病率约为15/10万,而新发糖尿病3年胰腺癌发病率约为1/100,新发糖尿病人群胰腺癌风险提高50-100倍,因此,要重点关注新发糖尿病人群。陈汝福教授表示,现在已经建立了重新发糖尿病人群中筛查胰腺癌患者的综合策略,准确率非常高。胰腺癌需科学治疗 胰腺疾病早期难以发现,需定期做检查。传统的B超、CT等方法虽难以发现小病灶,但可以模糊发现胰腺出现了问题,如胰腺发炎。此外,患者也可以做肿瘤指标血液里的检查,如果发现血液里消化肿瘤指标高,需要引起重视。如果上述两项检查还不容易诊断,需要做进一步的创伤检查,如超声内镜,PET-CT等。陈汝福介绍,胰腺癌手术的关键是神经清扫。胰腺癌具有噬神经性,神经侵犯是胰腺癌细胞突破神经丛侵犯神经,并沿着神经转移的显像,神经侵犯在胰腺癌中发生率高达90%,远高于其他肿瘤,联合神经清扫可能改善患者预后。此外,陈汝福向我们介绍了胰腺癌的微创手术,他认为微创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视野更清晰,清扫彻底,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美观,无明显切口。
12月2-3日,由广东省医师协会、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主办,广东省人民医院胰腺中心、华南胰腺微创联盟承办的2022年华南国际胰腺精准诊治高峰论坛在广州举办。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胰腺中心主任陈汝福教授分享了胰腺癌诊疗新进展,他表示,以腹腔镜微创技术为特色优势,辅以细胞免疫治疗、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形成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分期胰腺癌的个体化综合诊疗体系,这让更多患者获得了治疗机会,延长生存期。他和团队还留意到,胰腺癌与新发糖尿病存在相关性,通过临床研究寻找到特异性标记物,为胰腺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提供了依据。微创化腹腔镜手术2小时除“癌王”胰腺癌具有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的特点,5年生存率低于10%,被称为“癌中之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胰腺癌的根治性手术方法,被业界公认为普外科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类手术。手术切除范围广,涉及十二指肠、空肠、胃、胆囊、胆管、胰腺多个脏器,且围绕肝胆部位的大血管交织紧密,血供充盈,极易造成术中大出血。因手术风险极大,往往令高龄患者望而却步。就在一个多月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胰腺中心,一台为86岁高龄卫老太(化姓)实施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通过现场直播的形式与国内专科领域的医生分享学习,当天直播观看人次超过2.5万人。主刀的陈汝福教授凭借高超的微创手术技术,通过患者肚皮上几个1-2cm长的小切口、仅用2个多小时就顺利完成了胰头癌根治术,术中视野干净,几乎不出血,令观者称叹。这样高难度的胰腺癌微创手术,在该中心已成为常规。将复杂手术“简单化”,是陈汝福教授数十年临床经验的累积和凝练。在大量胰腺癌微创手术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一套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程序化流程,通过规范化操作完成胰周神经淋巴清扫、消化道重建等过程,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常规手术两小时内完成),提升手术质量。在全程、精准快速康复管理下,卫老太术后第1天拔除胃管,第2天进食流质和下床活动,术后8天康复出院。随诊至今,老人少食多餐,体力已恢复至术前状态,目前正准备评估接受术后辅助治疗。陈汝福教授表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不仅要“流程化”,也要“个体化”。针对肿瘤位置、大小不同,制定最适合的手术入路,精准操作术中出血少,对组织损伤小,减少了胃瘫、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术后快速恢复,为术后辅助治疗的尽早开展创造了条件。随着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在临床的应用,其放大的视野、灵活的操作等优势使该类手术更为精准和安全。目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胰腺中心,80%-90%的患者接受了微创外科技术,90%以上胰腺手术患者在术后10天之内可以康复出院。精准化个体化综合诊疗延长生存期陈汝福教授强调,胰腺癌手术发展越来越微创、精细,但不能为了手术而手术,也不能一开始就盲目上靶向治疗,应根据肿瘤生物学特性精准评估,选择最优治疗方案,形成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分期胰腺癌的个体化综合诊疗体系,结合营养、康复、心理治疗等,开展一体化全程管理。中外专家已达成共识,胰腺癌诊疗需要多学科参与,胰腺癌MDT(多学科诊疗)包含胰腺外科、影像学、内镜超声、肿瘤内科、放疗等,MDT使可切除及可能切除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27%。目前,结合循环标志物、功能影像学、基因组学指导的精准术前评估,能够明确肿瘤和血管的关系,血管走形、是否存在变异,判断手术预后等。针对可切除胰腺癌,通过腹腔镜或开腹开展联合神经清扫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根治性顺行模式化胰脾切除术等规范化根治性手术,提高胰腺癌手术切除率和安全性,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针对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开展外科为主的多学科诊疗。对于肿瘤恶性程度高的高危患者,建议行新辅助治疗,经化疗降低肿瘤活性再手术,必要时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术中放疗等技术提高手术切除率、延长生存时间。免疫+靶向的“双靶点”治疗,使转化率提高,部分晚期胰腺癌患者也获得了手术机会。对于局部晚期胰腺癌,以纳米刀消融和腹腔热灌注为特色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能提高疗效。尤其是纳米刀消融,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不破坏血管、神经、胆管、骨骼,特别适用于伴有血管侵犯而无法达到切缘阴性的胰腺癌。据了解,陈汝福教授创新开展的“联合神经清扫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纳米刀用于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治疗”、“三针法改良腹腔镜胰肠吻合效果”等临床技术革新,在疗效上显著提高胰腺肿瘤手术切除率和长期生存率,并通过技术推广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利用培训班、学术会议等多种途径形式,让基层医院医生也能够有机会获得胰腺微创技术的规范化培训。早诊断新发糖尿病与胰腺癌有相关性陈汝福教授指出,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针对不同临床分期的胰腺癌制定最优治疗方案。目前,胰腺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预计2030年将成为致死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而小于1cm的早期胰腺癌生存率超90%,早发现患者获益大。临床发现,胰腺癌可引发糖代谢紊乱,有超过50%的胰腺癌患者确诊时并发糖尿病,统计显示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发生风险增加约80%。不同于Ⅰ型、Ⅱ型糖尿病,胰腺癌伴发的糖尿病症状按常规降血糖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学界认为,新发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表现。针对国际近年来十分关注的“新发糖尿病”人群,陈汝福教授团队通过临床研究,比较伴或不伴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的蛋白质组学等,首次在宏观机制层面揭示了炎症反应是胰腺癌相关新发糖尿病的关键机制,并提出TNFSF13是新发糖尿病患者合并胰腺癌的标志物,开发了胰腺癌早诊试剂盒,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陈汝福教授表示,得了胰腺癌之后出现的糖尿病被认为是“3型糖尿病”,这类群体占胰腺癌比例不太高,但对胰腺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团队正在积极开展转化研究,整合肿瘤标志物、影像学表现、代谢组学等,以期通过大数据从新发糖尿病患者中筛选出胰腺癌患者,从而提高患者的早期诊断率。【记者】江玲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ductaladenocarcinomaPDAC)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侵袭性恶性肿瘤,预计到2030年会成为肿瘤致死的第二大原因。PDAC对化疗、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具有明显的抵抗性。这要归因于肿瘤内异质性、纤维高度增生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肿瘤异质性导致肿瘤对靶向药物具有抵抗性。肿瘤微环境中致密的结缔组织和免疫抑制细胞群,极大的限制了T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fibroblastsCAFs)可以通过产生细胞外基质蛋白和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生长与纤维化,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靶向肿瘤间质可以减少肿瘤生长并增加肿瘤化疗、免疫疗法的反应,但是却不能使肿瘤明显消退,这表明只靶向肿瘤微环境还不足以抵抗肿瘤。脯氨酸异构酶Pin1的异常激活会导致60多种致癌蛋白,也会使30多种肿瘤抑制蛋白失活,达到促肿瘤效应。其中多种底物蛋白在PDAC中占据主导地位。最近有研究发现全反式视黄酸和三氧化二砷ATRA+ATO协同作为Pin1抑制剂,可抑制多种促肿瘤信号和肿瘤干细胞,并增加肿瘤对化疗等的敏感性。近日,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KunPingLu和XiaoZhenZhou合作在Cell上发表题为TargetingPin1renderspancreaticcancereradicablebysynergizingwithimmunochemotherapy的文章。本文发现靶向Pin1可以明显抑制CAF增殖,联合PD-1抗体治疗可以达到消除PDAC效果。作者首先利用两种Pin1抑制剂作用于三种不同PDAC小鼠模型。两种抑制剂是ATRA+ATO和sulfopin,三种小鼠模型是源自患者的异位移植模型,LSL-K-RasG12D/+;LSLp53R172H/+;Pdx1-Cre(KPC)小鼠模型,GEMM同种异体移植模型。与对照组相比,Pin1抑制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减少胶原蛋白沉积,抑制CAF激活和增殖,增加CD8+T浸润,降低免疫抑制性免疫细胞数量。联合化疗和抗PD-1治疗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中位生存期增加一倍以上。联合处理明显抑制肿瘤中纤维增生,改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接下来作者分析了167里PDAC患者肿瘤样本中Pin1的表达情况。Pin1在肿瘤细胞中的过表达与肿瘤的进展呈正相关。而Pin1在CAF中的过表达与胶原蛋白沉积相关,而且较差的患者存活率正相关。CAF中Pin1的过表达与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浸润较少,CD163+TAM较多相关。敲除Pin1可以抑制CAF增殖,并且能够抑制CAF分泌多种细胞因子。Pin1的缺失可以导致肿瘤细胞的IL6、TGFβ分泌较少,CAF来源的IL6、TGFβ、LIF释放减少。这些细胞因子分泌增多会导致T细胞募集到肿瘤组织受到阻碍,促进纤维增生。利用人PDAC类器官移植模型的方法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敲除CAF中的Pin1未能促进肿瘤纤维化、肿瘤细胞增殖。分析多个信号通路,作者发现Pin1的抑制可以抑制多种肿瘤信号通路,并且能够提高肿瘤细胞表面PD-L1和ENT1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Pin1可以通过作用于磷酸化的HIP1R而促进PD-L1和ENT1通过溶酶体降解。再检测靶向Pin1联合PD-1抗体和GEM可以诱导人和小鼠PDAC类器官的细胞凋亡。体内实验则发现Pin1抑制剂可以联合PD-1抗体和GEM破坏肿瘤的纤维化,抑制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诱导PD-L1和ENT1的表达,明显抑制肿瘤,甚至达到消除肿瘤的水平。而单独使用Pin1抑制剂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本研究发现靶向Pin1协同抗肿瘤免疫化学疗法是一种潜在消除PDAC的治疗策略。本文也为开发新的Pin1抑制剂应用于临床试验奠定基础。原文:BioArt微信公众号,雪月编辑:韦禄胜
3月23日至26日,2023年广东省医学科技周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学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会上,由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团队共建的广东省人民医院肝胆胰精准诊疗中心正式揭牌,董家鸿院士及其团队成员,以及广东省人民医院余学清院长、周琳书记和中心主任陈汝福等出席了揭牌仪式。董家鸿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精准外科”新理念,创立了精准肝胆外科范式,构建了以可视化、可量化和可控化为特征的关键外科技术体系,破解了肝胆外科手术中定位、定量、定构和精控的重大难题,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提升了肝脏肿瘤、胆道肿瘤等复杂肝胆病的外科治疗效果,并创立了亚洲唯一的整合式肝胆胰疾病防治研究中心“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在医院的统筹规划下,广东省人民医院将借鉴清华肝胆胰中心的整合式研究中心建设成功经验和董家鸿院士团队深耕肝胆胰精准诊疗领域的杰出成果,对标国际标准,合作共建广东省人民医院肝胆胰精准诊疗中心。通过建设面向国际的医学人才团队、发展新兴前沿临床诊疗技术、建立高水准的医学研究转化平台,形成具备优质的专科发展理念、卓越的临床诊疗能力、高精的专科人才队伍、科学的临床试验管理、成熟的产学研转化体系的国家化肝胆胰精准诊疗中心;通过聚焦肝癌、胆管癌、胰腺癌等重大疾病,针对肝胆胰肿瘤精准诊治与微创治疗领域的重大、关键、卡脖子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和临床转化,形成突破性成果,引领肝胆胰肿瘤精准诊疗发展方向。中心主任由董家鸿院士和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普外科学科带头人陈汝福教授共同担任。董家鸿表示,肝胆胰肿瘤发病率高,病人基数大,诊治相对复杂,涉及学科范围广,现有单一学科管理模式下,很难真正且快速实现对疾病的多学科合作管理模式,因此需要以精准医疗范式和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为肝胆肿瘤患者提供一站式精准诊疗和系统化全程管理。陈汝福教授提出未来将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聚焦肝癌、胆管癌、胰腺癌等重大疾病,以个体化精准治疗理念为导向,在前沿医疗技术、重大医学转化研究、人才高地培养等方面开展针对性建设工作,将中心发展成为区域引领、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肝胆胰精准诊疗中心。
胰腺癌在消化道肿瘤中恶性程度极高,早期诊断率低,预后极差,手术难度大[1],国内与国外的差距更大,多年前曾是一个少人问津的研究方向。 他热爱挑战,选择胰腺癌作为对手,带领团队潜心研究,创新术式,将胰腺手术推向微无创化。 他牵头成立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大力倡导帮扶基层医院,指导基层医院打造胰腺外科特色科室,实现患者、医生、医院多赢局面。 他就是中国胰腺外科百强名医,本期【追光 · 礼想家】栏目特邀嘉宾,现任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胰腺中心主任,陈汝福教授。 陈汝福 教授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广东省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胰腺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国名医百强榜胰腺外科Top 10,岭南名医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微创与综合治疗分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促会胰腺疾病分会副主委、胰腺疾病微创治疗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腹部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医师分会主委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会长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肝胆胰微创分会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委 《中华胰腺病杂志》副总编 01 静极思动,挑战外科领域的高难度 1983年,陈汝福教授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老家的县医院普外科,在那里一干就是十年。县医院条件艰苦,手术器械不完备,经常停电,下雨时手术室还会漏水,但他回忆起那段岁月,最大的感受却是单纯的快乐:“那时的我被大家需要。” 尽管县级医院设备基础不好,手术难度高,但手术量很大,陈教授经常一个晚上要做四五台手术,一年下来要做300~400台,这样的手术量让他博得了“手术狂人”的称号。大量的手术锻炼了陈教授的手术技巧和外科临床能力。他说,一个患者需不需要手术,需要什么手术,需要怎么做最好,我一眼就能判断出来。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陈教授逐渐感觉到了瓶颈,在基层医院只能解决一个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病痛,要为卫生健康事业做更多的贡献,还需要进行深造。 为了在医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陈教授觉得有必要去充电。道路有两条,一是进修,二是考研,他决定两手准备,把自己锁在房里突击复习。当时陈教授毕业已有十来年,很多知识都忘记了,而且县城学习的氛围、竞争的压力都比大城市小得多,所以选择这条路,也是和自己拼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陈教授如愿来到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硕博连读继续深造。他的博士导师是有“中国外科之父”美名的裘法祖教授和胆胰外科大家邹声泉教授,师长们的言传身教对陈教授影响甚深。 陈教授说,裘老平易近人,治学严谨,为人廉洁,对新知识一直保持着渴求的态度,而邹教授则特别能为他人着想,我不仅从他们身上学习医术,在做人做事上也学到了很多。 其实在十几年前,从事胰腺癌研究的医生比较少,选择胰腺作为研究方向算是很大胆。陈教授笑言,我就是很喜欢挑战性的东西,别人觉得难,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去做。 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陈汝福教授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行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科研工作,在毕业后的近10年里,陈汝福教授始终致力于胰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在他的带领下,经过不懈努力,2009年广东省最早的胰腺外科中心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成立,并成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普通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原有的术式上,陈教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胰腺癌在消化道肿瘤中恶性程度极高,发生率约占全身各种癌肿的1%~4%,5年总生存率仅为1%~5%[2],预后极差。目前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唯一有希望使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方法,但超过8成的患者却在根治性切除术后的1年内复发[3]。 为减少复发率,近年来不少专家提出扩大胰腺切除范围概念,即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和联合血管切除,可效果并不明显[1]。 陈教授认为,术后胰周腹膜后神经组织内癌细胞残留可能是胰腺癌复发及影响术后长期生存时间的重要原因[4]。 为了证实这一点,自2012年起,陈教授联合10家医疗机构设计了一个多中心、大宗病例、前瞻性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400多例胰腺癌患者观察胰周后腹膜神经清扫对其病情影响,通过规范化、专科化的手术,初步结果发现Ⅰ、Ⅱ期胰腺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我们期待最终研究结果的正式发表,能够为胰腺癌手术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术式。 目前,胰腺外科中心的手术量已经领先华南,全国前十,陈汝福教授个人主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已经超过1000例,从开腹手术,到腹腔镜手术,和最新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陈教授带领的团队已经掌握了所有手术方式,他却说,我们只是在攻克胰腺癌的道路上完成了一个小目标。 02 迎难而上,勇攀胰腺微创技术高峰 胰腺外科中心由陈汝福教授创办,目前设有一个病区共计46张床位,以及一个330m?的胰腺疾病研究所实验室,主要开展临床转化研究。 陈教授介绍道,他所带领的诊疗团队有医护人员30余名,专职科研人员多名,其中包括一些具有国家级人才工程头衔和广东省杰出青年等人才项目的引进人才。 陈教授作为带头人,是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微创与综合治疗分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医师分会主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主委,《中华胰腺病杂志》副总编,给学科奠定了很好的学术影响力基础。 团队骨干均具有丰富的胰腺外科从业经验,对胰腺外科的诊疗工作最少开展十数年,基本都具有博士学历,每人都获得了胰腺肿瘤方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有高水平科研成果发表。 胰腺外科中心的主要优势,首先是经过多年的潜心发展,已经成为为医教研一体化发展,集胰腺疾病研究、诊疗与转化应用的综合性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覆盖不同分期胰腺癌的个体诊疗体系。 陈教授说,不同临床分期的胰腺癌患者来到本中心,都能够通过开放、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纳米刀、射频消融、术中放疗等局部手段,以及化疗、免疫、靶向综合治疗等全身综合手段,通过规范的多学科诊疗体系,接受最合适、最恰当的治疗措施。 具体而言,对于良性、低恶性胰腺肿瘤,开展腹腔镜、超声内镜引导下的微创精准手术,明显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和医疗费用;针对可切除胰腺癌,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联合神经清扫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RAMPS手术)等规范化根治性手术,以高质量的手术提高胰腺癌手术切除率、根治性和安全性,努力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针对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开展外科为主的多学科诊疗,结合循环标志物、功能影像学、基因组学指导的精准术前评估,给予患者最佳个体化治疗路径,有效提高患者的转化率和疗效,必要时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术中放疗等技术提高切除率、延长生存时间;对于局部晚期胰腺癌,本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纳米刀消融治疗的团队,并获得卫生部项目支持,形成了以纳米刀和腹腔热灌注为特色技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经过长期耕耘,胰腺中心受到了华南乃至全国患者的广泛认可,目前手术量已经做到华南领先,每年总量超过附近几家三甲医院的综合。 患者的认可源于看得见的疗效,而这离不开陈教授团队的精湛技术。但胰腺癌手术是难度最大的腹腔手术之一。 陈教授团队全面掌握胰腺外科手术技术,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胰体尾切除、胰腺部分切除,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以及联合动脉、静脉修补或重建的手术。 其中经典的胰腺癌根治性手术,称为 Whipple 手术,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因其高难度被誉为外科手术中的皇冠,而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即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难度要更上一层楼。 近些年来微创技术的发展,其概念也早已深入患者心中,且微创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明显降低。据观察,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早术后7天便出院,平均住院日期比传统开腹手术少3~5天。 陈教授告诉团队,微创手术既然对病人有益,那我们就要克服难关。 自2015年开始,陈教授团队大力开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不断摸索中,凭着自己的经验坚持推动这项技术前进。经过几年的努力,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团队归纳出了一整套规范化、程序化流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如今,陈教授团队已完成胰腺癌微创手术的全覆盖,包括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达芬奇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及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等。 在将胰腺手术推向微无创化的过程中,陈教授说,有三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2018年6月在为一位患者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实现零出血; 2018年10月他在一周之内完成7台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5台为胰腺癌根治切除; 2019年12月创造了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最快纪录,历时1小时50分钟。 陈教授告诉大家,练就腹腔镜技术没有所谓的秘诀。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诀窍的话,第一是勤学苦练——团队在科室中放置了腹腔镜练习设备,每天工作之余,都要练习腹腔镜基本操作,只有把调针、缝合这些基本动作做到位,才能在实战中得心应手。 第二是善于思考,不断总结每台手术的优点和缺点,吸取优点,反思缺点,不断调整技术细节。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不断有自己的突破创新,比如针对不同临床分期为胰腺癌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设计不同的手术入路,能让每个患者受益更大;比如针对各种意外情况有自己总结的经验去应对;陈教授本人更是针对胰肠吻合难以愈合这一长期困扰胰腺外科医师的难题,独创更加适合腹腔镜操作的“三针法”胰肠吻合技术,只需要使用三根带线针,在腹腔镜下就能实现牢固的胰肠吻合,操作简便,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 第三就是锻炼一支稳定的团队,陈教授团队成员都经过大量的、规范的腹腔镜训练,长期形成默契配合,做起手术来就像一个人一样,自然手术效果得心应手。 经过多年努力,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陈教授团队归纳了一整套规范化、程序化流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此基础上,他更是联合院内消化内科、肿瘤放疗科、化疗科、影像科、介入科、病理科、营养科的专家组成了个体化、多学科团队协作(MDT),基本上每位患者都是多学科决策,给予患者最适合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另外,诊疗团队长期与国外知名胰腺中心,如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合作,定期通过线上或邀请专家来华的形式,组织国际化MDT,共同解决胰腺疑难危重病例。 围手术期方面,陈教授团队提倡胰腺癌术前精准评估、术后个体化管理。有些患者适合直接手术,有些患者更适合先接受术前新辅助治疗,待肿瘤病灶缩小以后能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有些患者没有手术机会,更适合姑息的局部治疗和全身综合治疗。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诊疗团队术前形成了一套综合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病理指标、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综合评估体系,能够合理分配患者到最合适的处理措施上去,给予患者最大程度的获益。 术后管理上,经过大量的经验积累,诊疗团队在并发症的预测、预防、处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尽可能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患者术后并发症。团队在胰腺中心推行快速康复外科(ERAS),在MDT模式下,通过术前营养支持、呼吸功能锻炼、目标导向的液体管理、早期下床活动、早期进食、早期拔出引流管等,让患者尽早恢复互动能力,加快康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 陈教授介绍,团队不仅重视患者的疗效,也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倡人文理念。很难从治疗中生存获益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因此提高了生活质量、疼痛得到控制、营养状态获得改善、黄疸得到一定缓解。 他说,让患者有尊严、有质量地活得更长、更好,这也是胰腺肿瘤科医生的本职工作之一。 陈教授最后总结道,目前团队已初步达成两大阶段性目标:一是建立了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分期胰腺癌的个体化综合诊疗体系;二是完成了胰腺外科技术从开腹到腹腔镜,再到机器人手术的全面覆盖。 但目前胰腺癌的预后还是很差,其疗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胰腺癌的诊治问题绝不是仅依靠单个学科就能完全解决的,未来诊疗团队准备融合早期诊断、微创治疗、内镜消融、高难度外科手术、靶向和免疫综合转化治疗等技术,同时大力开展绕胰腺癌外科综合的临床转化研究,在短时间内将学科建设成为华南最大的胰腺病综合诊疗中心;优化胰腺肿瘤诊治的准确性和精准性,最终达到更好的改善患者预后的目标,实现胰腺癌预后改善的小跨越。 03 心系基层医疗,帮扶胰腺外科建设 05:09 虽然现在站在了更广阔的大平台上,可陈汝福教授从没忘记过基层的那段岁月。他深深地清楚基层人民群众对健康、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以及基层医院医疗工作的困难。 陈教授深造后,陆续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医院任职,更是感受到基层医院与大医院之间的差距,他想为基层医院做一些贡献,另外也是顺应国家医疗政策发展,结合国家在医疗领域强基层的政策,牵头成立了基层医药学会,为基层医院搭建平台,促进基层医院发展。 2017年10月,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成立。陈教授表示,希望通过学会能够成立以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为主的多个专业委员会,分别到基层医院进行调研,结合医院需求,帮助基层医院制定学科规划、技术发展、人员培养方案,也会定期到基层医院进行实实在在的帮扶。通过项目的形式,不仅让基层医院受益,也让帮扶专家收获价值,使大医院扩大服务范围。最终使医疗资源能够有效下沉,造福基层。 学会成立初期确实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不受认可,在人员储备、资金上面临不足等。不过,这些都是发展中的困难,很快就被克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军教授成立了学会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引进第一批优秀有情怀的人员,半年后,学会逐渐进入正轨。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目前已经拥有80多个专委会,会员近3万人。学会成立的初衷是帮扶基层医院,解决基层医院的资源不足,缺乏人才等困境,本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基层医院提供建议,帮助基层医院打造特色科室,医院有了特色、医生有了特色,医院才能发展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现在学会很受欢迎,是因为我们实现了多赢,患者、医生、医院都能从学会获得帮助。 在推动基层医胰腺外科建设上,陈汝福教授牵头组织,不定期开展“胰腺微创知识学习班”,目前已经累计开班40余期,培训医师数千人,来自全国各地。陈教授还与同道们创立了岭南胰腺外科高峰论坛这一学术品牌,每年的论坛大会成为了华南地区交流胰腺外科知识的最大学术平台。 对未来医学生和年轻医生们,陈教授强调“天道酬勤”,勤奋才能有收获,要具备学科思维,推动临床发展和进步,同时又能做好学术推广。陈教授期待年轻一代不忘初心,牢记医学誓言,在医疗实践中,既要尊重科学,更要以人为本,保持克服困难、勇攀医学高峰的进取精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开拓医学的美好未来。 文档编号:PP-GC-CN-1001 转自微信公众号ONCO前沿 参考文献: [1]张太平, 刘悦泽, 曹喆. 新辅助治疗背景下胰腺癌扩大切除术的应用价值[J]. 中华外科杂志, 2020, 58(07):E001-E001. [2]金爱花, 朴熙绪, 金海燕. 胰腺癌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进展[J]. 吉林医学, 2010, 31(17):3. [3]王成锋. 胰腺癌的综合治疗[J]. 实用肿瘤杂志, 2009, 24(003):209-212. [4]陈汝福. 胰周神经清扫在胰腺癌根治术中的意义[J].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2.
明确脂肪液化不是切口感染处理方法:每日检查切口,由切口两侧向中央挤压,观察有无渗液,如有淡黄色油性液体渗出,应注意有无红肿、压痛、硬结,结合体温、血象,并常规作渗出液细菌培养,排除切口感染后,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净,然后于切口表面敷盖聚维酮碘( PVP -I) 纱布, 并予切口频谱仪照射30 分钟,一日二次。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者, 酌情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于术后8~9 天先拆除未渗液处切口缝线, 渗液处缝线于渗液完全停止2~3 天后拆除。预防方法:(1) 作腹壁切口时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全层, 避免反复多次切割脂肪层;(2) 脂肪层止血时避免过度电凝;(3) 手术时注意用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4) 缝合脂肪层时应对合良好,避免错位。(5)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生于肥胖病人。切口液化的预防高频电刀致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利用高频电流在患者机体组织产生热效应。高频电切和电凝产生的局部温度可达200-1000℃,高频电刀与皮下脂肪接触时间长,反复、大功率灼烧可造成皮下脂肪浅表性灼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因热凝固作用而发生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由于术后患者体质弱,切口液化进一步发展可继发切口感染及其他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的预防: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可以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1) 严格控制使用电刀,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如同本文做法,在皮下组织层仅使用普通手术刀及结扎止血。(2)关腹时,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及干纱布擦除游离失活的脂肪组织。(3)尽量缩短切口暴露时间。(4)术前30min使用抗生素。α 糜蛋白酶的应用α 糜蛋白酶是从牛胰脏提取的生化制剂,为蛋白分解酶,能迅速分解坏死组织使其变得稀薄,利于引流排除,加速创面净化,从而有利肉芽组织生成,因此现用于创伤或手术后创口愈合、抗炎及防止局部水肿、积血等 .先用生理盐水冲洗裂口两遍,再用无菌纱布行裂口清创,吸净渗液,若表皮未裂开,可不打开,而是将创口内渗液挤出,然后将α 糜蛋白酶粉2mg均匀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固定创口,消灭死腔,3、5天后换药。此方法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方法简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高渗糖在脂肪液化中的应用应用糜蛋白酶治疗脂肪液化是个好点子,但我们用高渗糖治疗脂肪液化数十例效果也不错,首先明确伤口脂肪液化无感染。拆除液化处缝线,给予清创换药数次,待渗出减少后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干纱布拭干,将适量50%高渗糖倒入伤口碟形胶布拉合对拢。其原理是利用高糖使伤口周围细胞处于高渗状态,减少创面渗出,并有粘合作用,配碟形胶布拉拢消灭残腔更利组织愈合。来源:医脉通普外科
胰腺在人体中可以算是“默默奉献”的器官。这么说一是因为其位置隐蔽:胰腺是腹膜后一个细长条的器官,只有两三厘米宽,胰腺和胃、十二指肠、肝、胆等器官相邻,从正面看“躲”在胃的正后方,贴着背部;从后面看,又有腰肌、脊椎等遮挡。在一般的体检中,胃镜、肝胆B超都是常见项目,但少有人会想起给胰腺照个B超。 因为位置隐蔽,早期的胰腺癌变在体检中难以被发现,而胰腺本身神经不丰富,早期肿瘤不会引起疼痛,也缺少典型症状。大多数患者只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吃饭时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容易被误以为胃病。这就使胰腺癌有“难发现、易转移”的特点。临床上发现的胰腺癌患者,八成病情已经到了晚期,不少病人发现时肿瘤已经转移而丧失了手术机会。在出现下列症状时,请及时就医检查!!不能解释的腹痛腹痛为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多见于胰体及胰尾癌,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右上腹,性质为绞痛,阵发性或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钝痛,大多向腰背部放射。梗阻性黄疸一般胰头癌黄疸较多见,且出现较早,癌肿局限于体、尾部时多无黄疸。黄疸多属阻塞性,呈进行性加深,伴有皮肤瘙痒,尿色如浓茶,粪便成陶土色。体重突然明显下降近期出现的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超过10%。约九成胰腺癌患者有迅速而显著发展的体重减轻,在胰腺癌晚期常伴有恶质。消瘦原因包括癌的消耗。血糖突然升高很多胰腺癌病人在临床中出现无诱因的糖尿病病史。因此对于年龄超过5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糖尿病症状者,均要高度怀疑并排除隐藏的胰腺癌病变。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胰腺癌早期的症状之一,如果近期出现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钡餐检查消化道正常,那么要高度怀疑并排除隐藏的胰腺癌病变。食欲不振胰腺癌的初期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如果近期出现饭量突然减少,甚至没有一点胃口,饭后消化不太好,还总是想吐的情况,那么要高度警惕。脂肪泻部分病例可出现脂肪泻和高血糖、糖尿。不喜欢脂肪性菜肴,也会出现脂肪性下痢,这是脂肪未被消化,而和粪便混合、排泄出来的下痢症状。自发性胰腺炎发作自发性的胰腺炎发作是胰腺癌早期重要症状之一,如果病人是嗜烟者应加倍怀疑。由于癌肿溃烂或感染,亦可因继发胆管感染而出现发热。
胰腺囊性病变是否需要手术切除?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患者在门诊或体检中检查出胰腺囊性病变,此类呈囊性或囊实性的胰腺占位性病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门诊时患者常常关注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种常见的胰腺囊性病变。首先根据囊液性质,可进一步分为黏液性囊性病变和非黏液性囊性病变,前者主要包括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有潜在或明显恶性倾向;后者主要包括浆液性囊性肿瘤(SCN)和实性假乳头状瘤(SPN),一般为良性或低度恶性。注,目前认为实性假乳头状瘤均为低度恶性。本文主要根据这几种常见类型进行简单介绍。1、浆液性囊性肿瘤(SCN)最常见病理类型为:浆液性微囊性囊腺瘤,一般为良性。常单发,多见于胰腺体尾部,病变常较大,囊内大量薄壁小囊肿围绕中央瘢痕紧密排列,切面呈“蜂窝状”或“海绵状”,囊腔不与胰管相通。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有临床表现亦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肿块、恶心、呕吐、腹泻和体重减轻等。是否需要手术?SCN一般无恶变倾向,但可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其手术指征为:有临床症状、>4 cm及囊性病变性质不确定。2、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常单发,多见于胰腺体尾部,病变体积较大,呈单腔或多腔,囊腔较大,由一层厚的纤维囊壁包裹,部分形成壁结节并突向囊腔,局部囊壁可见钙化。腔内可见分隔,腔内液体黏稠,偶呈水样或血性,一般不与胰管交通。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有临床表现亦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肿块、恶心、呕吐、腹泻和体重减轻等。是否需要手术?MCN具有恶变倾向,建议采取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两侧的部分胰腺,断端无肿瘤残留。可根据病变位置选择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节段性胰腺切除术或胰腺远端切除术等。由于恶性MCN的淋巴结转移率亦较低,通常不必清扫胰周淋巴结。3、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多为单发,常见于胰头或钩突部,与胰管交通,20%一30%为多灶性,5%一10%可弥漫分布于整个胰腺。按累及部位将IPMN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主胰管型表现为主胰管部分或弥漫性扩张(>5mm),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梗阻;分支胰管型表现为分支胰管囊性扩张,直径>5 mm,且与主胰管交通。IPMN典型的大体表现为弥漫性或节段性胰管扩张,扩张的胰管内充满黏液,部分可见胰管内乳头样结节,提示浸润性IPMN可能。临床表现:IPMN患者可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且可反复发作。是否需要手术?主胰管型或混合型IPMN均建议手术治疗。主胰管扩张大于10mm为高危指征, 扩张5-9mm为报警指征。可根据病变范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远端胰腺切除术等。对于分支型IPMN,由于其恶变倾向相对较低,治疗和随访异于其他类型IPMN。其手术指征如下(仙台指南):① 病变>3 cm;②有壁结节;③主胰管扩张>10 mm;④胰液细胞学检查可疑或呈阳性结果;⑤囊肿引起症状。注:2012年国际胰腺学会指南指出,对囊腔直径>2 cm的较年轻患者(<65岁)手术与否尚存在争议,但鉴于其不断累积的恶变风险,推荐手术治疗。4、实性假乳头状瘤(SPN)通常单发,胰腺各部位均可发病,确诊时瘤体多体积较大(平均直径9~10 cm)。病灶多位于胰腺边缘部位,突出于胰腺轮廓之外。SPN多边界清晰,病变可呈实性、囊实性或囊性,囊性成分多由囊内出血和肿瘤组织退变坏死形成,约1/3可见钙化;少数SPN(尤其是较小的病变)主要呈实性。临床表现:SPN在确诊时其瘤体往往已非常大,多因压迫症状(消化道梗阻、黄疸、腹痛、包块等)或体检发现。是否需要手术?SPN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本文根据《中华胰腺病学杂志》发布的《我国胰腺囊性肿瘤共识意见(草案2013,上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