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在耳科就诊后医生开了滴耳药液,可是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或者由于滴耳方法不正确导致耳部疾病无好转。下面介绍一下正确的滴耳方法: 首先将滴耳液握在手心加温(尤其是冬天),使之与体温接近,因为药液太凉滴入耳内会导致眩晕。平躺在床上,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提起,使外耳道尽量拉直,将滴耳液对着耳道口滴入,注意不要触碰耳道皮肤,以免污染药液,然后按压耳屏(耳道口前方的突起)数次,使药液进入耳道深部,保持患耳向上10-20分钟再起身,倒出药液。 常用的滴耳药物有氧氟沙星滴耳液或氧氟沙星滴眼液,都可用于滴耳,根据情况医生有时会在滴耳液内加入地塞米松针,混合滴耳。一般情况下,一日三次(每8小时一次),每次4-5滴。 其它滴耳药物还包括氯霉素、利福平、氟康唑、硼酸溶液等,可根据感染的微生物不同选用合适的药物,具体用药应咨询耳科医生。如果有鼓膜穿孔切忌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耳毒性药物滴耳,这类药物可导致内耳损伤,出现眩晕和感音神经性耳聋。 本文系陈蓓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耳朵有两大功能,但是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认为耳朵只有一种功能,那就是听声音,而耳朵的解剖实际上由两部分构成即耳蜗和前庭。前庭又包括半规管和耳石器,半规管和耳石器是用来维持身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因此耳朵还有一个被大多数人忽视或不知道的重要功能,那就是保持身体的平衡,当前庭出现发生病变时,就会出现眩晕-即看东西旋转或者物体在运动。所以当出现眩晕时首先要考虑耳朵里的平衡器出了什么问题,应先到耳鼻喉科就诊。“耳石可不是耳屎!”它是内耳里的耳石膜,非常微小,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耳石是一种灰色的微细碳酸钙结晶,黏附在内耳中的前庭内,主要功能是让人感应直线运动和转弯。比如说,我们坐车上时即使打瞌睡,但仍然能感受到急刹车,就是耳石在传递信息,耳石脱落刺激半规管会引起眩晕。眩晕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耳石症,临床也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大部分患者发病表现为起床、后仰倒床或者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时、抬头、低头时引起天旋地转的感觉。眩晕发作时间短暂,几秒钟,一般不超过1分钟。此病老年人为高发人群,特别是中老年女性,是男性的2倍左右。美国统计,50岁以上的人群,至少有一半都曾患过耳石症。但是近些年,青年人患病的比率在逐年增加。年轻人长期伏案工作、长时间的玩电脑、频繁的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但是患耳石症的导火索。本文系刘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近门诊总能遇到EB病毒阳性的病人来咨询会不会是鼻咽癌,一大部分人已经在外院做了很多检查,基本排除鼻咽癌的可能,仍担心是不是漏诊?我想他们主要还是心理问题,在此有必要就此问题想大家解释一下,希望各位患者能理解EB病毒阳性什么意思!谈到EB病毒阳性,有一点谈虎色变的感觉,其实也不是那么可怕,有一点得承认那就是EB病毒抗体阳性者其鼻咽癌发病率的确比阴性者高一些,但阳性者中患鼻咽癌的毕竟还是极少数人,两者不是百分百关系!打一个比方,大家都知道吸烟容易得肺癌,那么我们把EB病毒阳性比作吸烟,鼻咽癌比作肺癌,是不是这个问题就好理解一点,吸烟的人得肺癌的比不吸烟的多,但是不是吸烟的都得肺癌,看看身边的吸烟的人你所知道有多少吸烟但没肺癌的人。同理,EB阳性的病人很多都不会得鼻咽癌的。广东省是鼻咽癌高发地区。而EB病毒和鼻咽癌密切相关,在广东EB病毒抗体阳性率占5%-10%,鼻咽癌的检出率为253/10万,显然EB病毒阳性并不说明就一定是鼻咽癌。EB病毒阳性基本说明有病毒感染,但不得不说一个情况,那就是假阳性,主要还是现在检验手段不够精确,另外感冒、长期的疲劳不适或者一过性升高都是EB阳性的病因。EB病毒在人类的自然感染非常普遍,所以如验血查到EB病毒的免疫球蛋白G(lgG)抗体阳性并不奇怪,只不过表明已有EB病毒感染而已。但如果是免疫球蛋白EA(lgA)抗体阳性,就要引起警惕。特别是,“抗体阳性”还有“滴度高低”之分。在临床上,高滴度阳性发展为鼻咽癌的可能性较低滴度大。资料显示,连续数年检查阳性滴度呈持续升高的患者,如从1:5阳性持续升高至1:80阳性,或1:10阳性上升至1:360阳性,三年内发展为鼻咽癌者占18.5%,五年内发生鼻咽癌者为33.3%。因此,抗体阳性滴度持续升高者属“高危人群”,尤应引起关注。发现EB病毒阳性怎么办?我想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首先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以下症状:耳鸣、耳闷、听力下降、头痛(单侧)、头晕、面部麻木、视力变化、复视、颈部肿块等如果有必要去专业耳鼻喉科检查一下。如果没有以上症状,也可到医院检查一下鼻咽部,没问题可3个月到半年复查一次,根据EB的滴度变化我们可以粗略判断是怎么个情况。一般不要太过太担心,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到医院检查。另外强调一个鼻咽癌问题:家族聚集性现象,有家族史的危险人群后,有如下症状应重视:EB病毒阳性,滴度持续升高,持续性鼻塞、流鼻血,听觉不灵、耳鸣,头痛、面部麻木,复视,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若年龄超过40岁,长期吸烟饮酒,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进行性增大、无痛、质地较硬的症状,更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很多鼻中隔偏曲的患者都纠结在“我到底需不需要手术”这个问题上。其实约有90%的人,鼻中隔都有不同程度的偏曲,有的可能是天生的,也有的是因为外伤。鼻中隔偏曲是骨和软骨形态结构的异常,所以用药物是没有治疗效果的,只能通过手术矫正。但不是说只要发现鼻中隔偏曲就要做手术,而是要明确患者的鼻塞、头痛、鼻出血等症状到底是不是鼻中隔偏曲造成的。与鼻中隔偏曲有关的鼻塞鼻中隔偏曲后,凸出的一侧鼻腔通道会狭窄,另一边通道则过于宽大(图1)。由此会造成鼻腔两边气流不对称,宽大的一侧鼻腔鼻甲黏膜加倍工作,长此以往会形成慢性鼻炎。鼻中隔结构的改变,还可能影响鼻窦的引流(鼻窦的黏膜上有很多毛发状的纤毛,这些纤毛能有效率的将鼻窦黏膜的分泌物,经由鼻窦开口流到鼻腔内),从而引发鼻窦炎。鼻黏膜持续处于充血状态还会出现下鼻甲肥大。鼻塞往往先是狭窄侧明显,后来因为继发慢性鼻炎、鼻窦炎、鼻甲肥大而导致比较宽大的一侧也出现鼻塞。长期鼻塞还可能引发打呼噜、睡眠困难、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这些症状都属于我们常说的慢性缺氧状态。(图1)与鼻中隔偏曲有关的头痛也许您会说,只要出现鼻塞长期缺氧,不就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吗?这我都知道。但鼻中隔偏曲引起的头痛没有这么简单。鼻中隔偏曲后可能会压迫、刺激鼻腔侧壁的鼻甲(图2),引起鼻甲充血、水肿、炎症等反应,刺激黏膜下的神经末梢,引起反射性头痛。特别是鼻中隔偏曲位置比较高时,可能压迫中鼻甲,阻塞鼻窦开口,那么头痛症状就与鼻窦炎一样,常为一侧较重,有时还伴有嗅觉减退。(图2.鼻中隔、鼻甲)与鼻中隔偏曲有关的鼻出血由于鼻中隔前端血管分布非常丰富,变形弯曲后经常会出现血管畸形,黏膜表面张力变大,在气候干燥或者挖鼻后容易破裂出血,凸的一侧比凹的一侧更容易出血。一般C形偏曲的鼻中隔形状比较均匀,症状尚不算严重。若鼻中隔出现嵴突或棘突,形成了锐利的畸形,就容易反复出血了(图3)。(图3.鼻中隔偏曲的类型)CT检查可明确鼻中隔偏曲与鼻部症状之间的关系也许您又会问了,那怎么能确定我的鼻部症状和鼻中隔偏曲有关呢?一般医生会建议患者做一个CT鼻窦扫描。CT可以看出鼻中隔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帮助医生分析出:①鼻部症状是否与这种位置变化有关;②患者的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的关系;③需要手术矫正的部位和范围;④可能影响鼻内镜下手术操作的因素;⑤手术影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及导致术后鼻腔粘连的可能性。您可以对照这些标准,大致了解自己是否需要手术。对于手术能达到怎样的效果,术后是不是就能和正常人一样,请看下一篇文章。本文系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原创作品,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随着对家长儿童疾病防治知识的不断普及,以往不被熟知的腺样体肥大已经成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的儿童就诊疾病。大家对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以及手术可能比较熟知,而对腺样体由于其位于比较隐蔽的鼻咽部,通常无法直视,所以顾虑和问题较多。那么,什么是腺样体,腺样体有什么生理功能,腺样体肥大可以引发什么症状,对健康有何危害,什么程度的腺样体肥大需要手术可能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首先,腺样体和扁桃体(腭扁桃体)一样是咽部淋巴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又称咽扁桃体或增殖体,在幼儿期发育旺盛,普遍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性增生,通常对正常呼吸等生理功能没有明显的影响,腺样体虽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但趋于退化,一般在青春期就明显萎缩,成年后趋于消失,所以除非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腺样体切除一般不会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腺样体和扁桃体一样可以发生急性炎症,但经治疗后可以消退。如果反复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刺激形成慢性炎症就可以表现为以腺样体肥大相关的系列症状。由于腺样体所在的鼻咽部是一个十字路口,上下联系鼻腔与咽腔,左右毗邻双侧中耳在咽部的咽鼓管开口,所以腺样体肥大可以影响上下左右的相关器官,其主要局部表现是阻塞呼吸道的鼻通气障碍、张口呼吸、打鼾以及并发鼻-鼻窦炎后的流涕等鼻部症状,或可伴有阻塞咽鼓管咽口引发的分泌性中耳炎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腺样体阻塞后鼻孔示意图当然部分患儿也可伴有全身症状,主要为慢性中毒、营养发育障碍和反射性神经症状。表现为全身发育和营养状态差;睡眠多梦易惊醒、磨牙;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和性情暴躁等。极个别患儿由于长期鼻式通气差代偿性张口呼吸致使颌面部骨骼发育不良,表现为上颌骨变长、腭骨高、鼻中隔弯曲、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的所谓“腺样体面容”。腺样体面容对于腺样体肥大的诊断,家长及监护人提供准确的病史非常重要,鼻咽部内镜检查或触诊虽有助于诊断但儿童不易配合,所以影像学检查是最常用的辅助诊断依据,通常采用X线鼻咽侧位片或带有矢状位断层的CT扫描,如果腺样体与鼻咽腔前后径比率大于71%或伸入后鼻孔则可判读为病理性肥大,即对鼻咽腔有明显的阻塞。以下是腺样体术前术后鼻咽侧位片的模拟图:综上,如果患儿有明确的以打鼾、张口呼吸为主的症状且持续至少1个月以上或伴有反复不愈的分泌性中耳炎,影像学上支持病理性腺样体肥大则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就很大。对于间断具有类似症状,就需要排除感冒、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体质的干扰,可以进行相应的药物试验性治疗进行甄别(可以参考我的其它相关文章),不宜匆忙做出手术决定。但对于病史确切、检查诊断明确、试验治疗无明显效果的病例还是主张及时手术治疗,不宜长期观望等待以免形成耳部、鼻部、面部等不良影响。经过临床观察如果适应证选择正确,麻醉、手术医生的技术过硬,单纯腺样体手术可以不受年龄的限制。对于同时合并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的患儿要考虑到较大的扁桃体也可以单独或协同腺样体肥大造成打鼾、张口呼吸等症状,往往需要分别或同时手术治疗;对于同时伴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也可以同时进行鼓膜穿刺、切开或置管术;而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鼻-鼻窦炎由于具有自愈倾向或随着腺样体问题解决而消退的趋势,故除特定病例之外无须同时进行鼻腔或鼻窦手术干预。至于手术方法,目前全麻内镜辅助下的低温等离子消融或机械吸切术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其中等离子消融出血极少或不出血,术后反应轻,但对术者技术要求高,费用较高;机械吸切较普及便于处理突入后鼻孔的增生组织但术中出血稍多,至于传统的局麻盲目刮匙刮除法甚至内镜下刮除法都已经淘汰不宜采用。腺样体不像扁桃体没有完整的被膜,所以理论上完全切除不容易实现也不提倡,以免创伤过深引发一些并发症,即使个别淋巴组织发育旺盛者可能术后有局部的淋巴组织再次增生,但发生率极低,再次手术也有效。本文系李慧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耳鼻喉科医师在检查患者的口咽部有无异物,在耳鼻喉科处理口咽部的鱼刺是一个很简单的操作。但如果自行吞咽饭团,将鱼刺咽至更深的位置,则取异物的难度将极大的增加,痛苦也会增加。急诊值班时最常遇见的情况就是各种咽部异物了,往往鱼刺最多见。询问病史时,患者常常会告诉我:“医生,我今天吃鱼的时候不小心吞下了一根鱼刺,家人让我吞馒头,咽饭团,也喝了很多醋。可是半天过去了感觉越咽越深,还是觉得里面有东西。”听到这样的主诉,心里就在想,有些基本的医学常识还是很有必要去普及的。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有的人还有夜宵的习惯。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的餐桌越来越丰富,每天都能吃鱼也不再稀奇。然而,鱼类食物比例的提高也让鱼刺卡喉的机会比以往高很多。这本无可厚非,但人们对误咽鱼刺的处理方式却让每个耳鼻喉科医生印象深刻。也让每个耳鼻喉科急诊医生恨不得能够告诉每个人该怎么处理鱼刺卡喉的情况。图1 口咽、喉咽、食管及临近重要结构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食管在行进至胃的过程中会在很长一段与气管及主动脉伴行,并于心脏临近。图中绿色字体标注的部位的异物可以在耳鼻喉科以较小的代价予以取出,而在这之下的部位则取出较为困难,代价也将极大的增加。图2两种较小的鱼刺图3一种较大并有锐利尖端的鱼刺不慎卡鱼刺后,期望通过吞咽来咽下异物的方式显然不妥。即使吞下去了,吞咽过程中鱼刺也有可能会损伤咽部及喉部组织和食管粘膜。食管在通向胃的行程中会经过主动脉和气管,并在很长的距离内与之伴行,并与心脏临近[1](如图1)。所以较大的鱼骨、尖锐的鱼刺在吞咽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划穿食管壁,进而损伤沿途的气管和大血管甚至刺穿心包,导致气管食管瘘、致命性大出血、纵隔感染等令人遗憾的并发症[2]。图2中的两种鱼刺较小,但取出的鱼刺中依然占有很大比例,说明这样的鱼刺也是难以下咽的。而图3中的鱼刺则绝少能被自行咽下,因为这样的鱼刺多深扎在肉中。因此,很多时候鱼刺并没有被吞下去,造成过多的痛苦不说,鱼刺往往也被吞咽至更深的部位。来到医院后的处理难度和代价都将增加很多。所以,对待鱼刺卡喉的情况应及时去就近的医院处理。此时,鱼刺卡在口咽部、扁桃体和喉咽部的机会会多很多,处理也相对容易,因而风险和代价也更小。以上总结的是针对鱼刺卡喉的情况,而其实也适用于误咽骨头、假牙等各种类型的异物。对待各种异物的处理原则基本一致。最后建议大家,吞咽时一旦感觉食团中有异物,不应存在侥幸心理而试图将其咽下,应及时吐出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对于老人和幼儿应避免喂食诸如鱼肉之类含有坚硬骨头的食物,可用鱼泥代替,并避免吃东西过快和吃饭时说笑打闹。参考文献:[1]F. H. Netter,ATLAS OF HUMAN ANATOMY, 5th ed.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10.[2]黄选兆,汪吉宝, 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本文系周雷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原创文章,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该病是引起小儿听力减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咸宁市中医医院眼耳鼻喉科杨后民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俗称耳咽管,就是一个连通鼻腔最后面和中耳腔的管子,起着调节中耳气压的作用)不通畅或阻塞后引起的。耳咽管功能障碍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粘膜血管内液体渗出到中耳内。开始积液较清,久治不愈后,可变粘,严重者可出现“胶耳”。分泌性中耳炎绝大多数都能治愈,所引起的听力下降也是轻微的,随着积液的消失听力也能够恢复正常。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耳内的液体没有被吸收,则会导致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治疗非常困难。(注意:很多家长都以为中耳积液是水从外耳道进去的,其实是自己中耳腔产生的)咽鼓管功能障碍包括机械性阻塞、肌肉无力及软骨弹性差等,咽鼓管纤毛运动障碍也是原因之一。当然,最主要和常见的就是机械性阻塞,在小儿最主要的因素是腺样体肥大,加上小儿咽鼓管短而宽,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中发病率明显高于成人的原因;慢性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也是常见原因,另外坐飞机、高速电梯、蹦极时气压的改变也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成年人单侧分泌性中耳炎需要检查鼻咽部以排除鼻咽癌的可能(可能性极小,重视但也没必要成天提心吊胆),有些时候,鼻咽癌患者仅有分泌性中耳炎表现而无其他临床症状,因此成年人分泌性中耳炎医师让病人作个鼻咽镜检查是很有必要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12周以上者)多因急性未得到及时恰当治疗,或由急性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常见有以下几点:1.听力减退: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前大多有感冒病史,以后听力逐渐减退,伴自听增强。当头位变动,如前倾或偏向患侧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暂时改善。慢性者起病隐匿,患者常说不清发病时间。小儿患者大多表现为对别人的呼唤声不予理睬,看电视时要调大声量,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如小儿患者的另一耳正常,也可长期不被家长察觉。2.耳痛: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起病时可有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3.耳内闭塞感:耳内闭塞感和闷胀感是患者常见的主诉之一,按压耳屏后该症状可暂时减轻。4.耳鸣:部分患者有耳鸣,多为间歇性,如“噼啪”声。当头部运动、打呵欠或撸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一:非手术治疗1.应该避免用力擤鼻涕,经常、多嚼口香糖。2.抗生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以选用青霉素类、红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用5-7天。3.糖皮质激素:可考虑使用,早间7:00口服强地松片,一次3-6片(用量与成人、儿童、体重有关),用5天。4.如有鼻塞症状,鼻腔局部可应用诺通或达芬霖(二选一即可,以下类同)(通气作用)用5-7天,可加用辅舒良或雷诺考特等消炎消肿,用7-14天。5.粘液促排剂:标准桃金娘油胶丸或桉柠蒎肠溶胶囊或沐舒坦溶液口服10一30天,可促进咽鼓管纤毛摆动及稀化中耳腔积液,以促进积液排出。6.咽鼓管吹张治疗,(可*宝网搜8446788进店查看或直接点链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526545323612)可从鼻腔鼻咽腔经咽鼓管吹入部分空气到中耳腔,以疏通咽鼓管、改善中耳腔的负压状态,减少积液的生成及促地积液向鼻咽腔排出。以下内容摘自《实用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权威教材),仅供参考。咽鼓管吹张法(eustachiantubeinflation)是受试者或其家属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规定的动作,或医务人员用简单的器械,将空气从鼻咽部的咽口经咽鼓管吹入中耳的方法,可粗略评估咽鼓管的通畅情况。主要用于鼓膜完整者,鼓膜穿孔者亦非禁忌。咽鼓管吹张还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操作。常用的咽鼓管吹张法有以下3种:1、瓦尔萨尔法(Valsalvamethod)亦称捏鼻闭口鼓气法,受试者以拇指和食指将自己的两鼻翼向内压紧,同时紧闭双唇,用力摒气。咽鼓管通畅者,此时呼出的气体经鼻咽部循咽鼓管冲入鼓室,检查者用听诊管可从受试者的耳道口听到鼓膜的振动声;也可从电耳镜中观察到鼓膜向外的鼓动。受试者自己亦可感到鼓膜向外膨出。若咽鼓管不通畅,则无上述现象。2、波利策法(politzermethod)亦称饮水通气法主要适用于小儿。嘱受试者含水一口,检查者将波氏球(politzerbag)(图)前端的橄榄头塞于受试者一侧的前鼻孔(图1),并以手指压紧另一侧前鼻孔。告受试者将口中所含之水吞下,于受试者吞水之际,迅速捏紧橡皮球,向鼻腔内吹气。咽鼓管功能正常者,在此软腭上举、鼻咽腔关闭,同时咽鼓管开放的瞬间,从波氏球内压入鼻腔中的空气即可从咽鼓管逸入鼓室(图2),检查者从听诊管内可听到鼓膜的振动声。此法不致引起咽鼓管咽口的外伤,患者亦无痛苦。3、导管吹张法(医院内的专业医师操作,不作介绍)咽鼓管吹张法的禁忌证无论采用瓦尔萨尔法,波利策法,均有以下禁忌证。(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鼻腔或鼻咽部有肿瘤、溃疡等病变。(3)鼻出血(4)鼻腔或鼻咽部有脓液、脓痂而未清除者。二:手术治疗1.鼓膜穿刺术:抽出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2.鼓膜切开加置管术:凡病情迁延、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及胶耳等,可于鼓膜切开并将积液充分吸尽后,在切口处放置一通气管,以改善中耳的通气,有利液体的引流,促进咽鼓管功能的修复。3.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ET):对于慢性ET功能紊乱,已成为治疗该病的新技术。BET应用简单可行、安全、微创,已使很多患者受益。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尽早行BET手术,疏通咽鼓管,防止并发症。4.其他:积极治疗鼻咽或鼻部疾病,如腺体切除术、鼻息肉摘除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等。本文系杨后民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m.haodf.com/touch)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按理说都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耳鼻喉科医生都会做出科学的建议,但是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患者问这样的问题,是保守治疗好还是手术治疗好?三方面原因导致患者纠结我分析,这可能是三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是患者对医院的普遍不信任,不相信医生的建议,害怕医生是不是想赚钱。第二,是因为患者本身恐惧手术,或者因为工作情况没有时间,从而希望保守治疗。第三,大部分的患者对嗓音医学及艺术嗓音知识缺乏,医生建议作嗓音训练时,患者无法接受,导致医生只有建议患者“少说话”,而这个建议又很难有说服力和可行性。比如,患者问:“我怎么样才能不长声带息肉,或者不让息肉复发?”医生回答:“少说话!说话太多,声带振动过度,就会产生小结、肥厚或者息肉。”患者听了,感觉似乎有道理,但是患者心里想,“我是做生意的,天天面对顾客,怎么能够少讲话呢?”或者“我是做培训的老师,天天要讲课,怎么能够少讲话呢?”或者“我是学声乐的,经常要练嗓子,怎么能够少讲话呢?”或者“我退休了,主要活动就是每天和老伙伴们参加老年歌唱团,怎么能够少讲话呢?”面对这样质疑的患者,医生也会觉得很无奈,也更增加了患者的不信任和纠结。这8种情况不需要手术治疗我们医院嗓音咽喉疾病专科门诊开诊以来,也遇到很多这样那样困惑的患者,我也亲自给他们不断的重复地解释,普及一些嗓音医学常识。但门诊的时间毕竟有限,我每周才出一天门诊,很多患者也表示周一他们都忙着上班来不了。所以,决定把声音嘶哑相关疾病,也就是大家经常困惑的问题,再解释下。首先说不建议手术的,或者做手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几种情况。1.因为受凉感冒或者过度用声,如连续演唱会或讲课导致急性声带损伤、出血性息肉,比如喊了一晚上KTV,跟哥们弟兄划拳喝酒,和人吵架等等引起声带黏膜的水肿、充血导致急性短期声音嘶哑,一般做做雾化、短期休声、对症用药就可以解决。2.因为经常用声,出现的早期的声带小结,一般通过调整发音方式,改掉过度用嗓的习惯,必要时加上辅助药物可以完全治愈。3.靠声音吃饭的群体,比如学习声乐和播音主持专业的人群,出现的声带小结或者较小的声带息肉,手术如果不能在精细的喉显微外科科条件下完成的,担心声音无法恢复原有的质量,从而影响职业生涯,这些人手术需要慎重。4.长期不正确发音或过度发音,导致声带慢性刺激,形成的声带肥厚,常规的手术很难达到理想的声音效果。5.因为咽喉反流疾病,胃酸的刺激或其他接触刺激,在声带后端、声带突附近形成的肉芽肿,手术往往无法根除复发率很高,这种情况建议结合治疗反流病的药物,综合处理。6.年龄相关性的声带萎缩导致的声门闭合不全,发音无力,首选发音训练。7.单侧声带麻痹的,或者单侧声带切除的,治疗了原发病之后,在手术之前首先可以选择发音训练,尝试通过另一侧正常声带代偿,发出高质量的声音,不行再考虑脂肪注射、甲状软骨成型等手术。8.一些功能性的声音问题,比如“男声女调”“癔病性失声”“过度禁声后失声”等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纠正发音,多可快速恢复正常。这4种声带病变要手术治疗那么,以下4种情况就需要手术治疗了。1.明显声带息肉,保守治疗观察3个月无效的。2.双侧声带较大息肉,尤其累计前联合的,手术可根据情况选择保护前连合一次手术或直接分两次手术,以预防术后声带粘连。3.声带上的白斑、乳头状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等可能癌变的病变,建议手术切除,一般都容易复发,需严密随访,发现恶变及时处理。4.声带上长的任何性质不明的东西,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压力,需手术活检定性诊断的。息肉术后复发多因发音不正确此外,很多人也在纠结,既然声带息肉术后也容易复发,那还不如不做。这就要大家了解嗓音医学的一个专业知识,为什么会长息肉?为什么做了还会复发?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同一个原因,就是发音、用嗓方式不正确。手术只是声带息肉治疗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完整的治疗包括“手术+发音方式的纠正(祛除病因)”。很多人不理解这个问题,感觉“我说了几十年话了,你说我不会发音?”所以有抵触心理,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天然懂得正确的科学的发音方式,要不然为什么大家都一样说话,有的人长息肉,有的人不长,有的人开了一场演唱会,声音都不嘶哑,有的人唱两首KTV声音就哑了。了解了这个问题,就知道为什么一般医生给你的建议是少说话。因为你的发音方式纠正需要在专门的嗓音训练医生指导下进行,而且不是两天就学会,所以,只能让你减少说话,也就是减少错误的发音,来降低声带长小结、息肉或者复发的可能性。分享几张和香港新声会高级语言训练师交流的照片。本文系马玉龙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