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丙型肝炎的治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新药相继上市,这些药物的有效率可以达到90%。尽管这些药物还没有在我国上市,但部分已经在我国开展的临床试验。 抗丙型肝炎药物归纳了两张表,供大家参考。 表1.近年来上市的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 表2.在部分国家或地区获批的抗丙肝病毒“鸡尾酒”复方制剂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3月12日刚刚发布的《预防、关护和治疗慢性乙肝感染者指南》。在这个指南中,有一段专门论述儿童慢性乙肝治疗的推荐意见。指南认为,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通常属于免疫耐受期,绝大多数肝功能正常,无明显症状,肝脏组织学损害极小,肝病进展的风险也很低,而且治疗效果差且长期治疗存在耐药的风险,因此大多不主张过早开始治疗。但是,少数儿童,尤其是有乙肝肝硬化和肝癌家族史者,可能较早地出现肝功能异常,肝病进展,甚至发展成肝硬化。这种情况还是需要及时治疗的。以往,干扰素、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在儿童中获得了一些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与成人相似。但不建议1岁以内的婴儿使用干扰素治疗;而拉米夫定长期应用容易耐药。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已经批准替诺福韦用于12岁以上的青少年,恩替卡韦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2岁以上需要治疗的儿童慢性乙型肝炎使用恩替卡韦治疗。12岁以上的青少年体重在35 kg以上者,替诺福韦的用量与成人一样,为每日300 mg。2岁以上的儿童体重在30 kg以上者,恩替卡韦的用量与成人一样,为每天0.5mg。在国外,恩替卡韦口服液已经上市,10 ml的剂量为0.5 mg。而我国还没有恩替卡韦口服液,只能用成人服用的片剂。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体重在30 kg以儿童恩替卡韦口服液的用量大致折算了儿童服用恩替卡韦片剂的用量,见下表。以供家长们参考。附表. 2岁以上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儿童恩替卡韦的服用剂量References[1] WHO.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care and treatment of person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2015-3-12. http://www.who.int/hiv/pub/hepatitis/hepatitis-b-guidelines/en/.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预防、关护和治疗慢性乙肝感染者指南》[1]中推荐利用APRI评分进行无创性肝硬化诊断。 什么是APRI评分? APRI评分是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小板(PLT)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的英文缩写。它的计算公式是: APRI评分是由来? 以往肝硬化的诊断往往要通过超声波和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肝硬化的表现才能确定。而通过这些方法确诊为肝硬化时,肝脏病变已经非常明显。医生也可通过肝穿刺病理检查把肝纤维化程度分为4级,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但肝穿刺毕竟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检查,会引起疼痛,不能反复进行。另外,肝穿刺取出的肝组织只占整个肝脏的1/50000左右,而肝纤维化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医生也曾想通过检测血清中一些纤维蛋白的变化来诊断肝纤维化。但这些指标太不准确了,很容易受到身体其他组织病变的影响。怎样才能减少对病人的损伤,又能早期对肝纤维化程度做出评估呢?近年来,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以在身体外面探查肝脏硬度的机器,根据其英文名称(FibroScan)的译音,一些网民称其为“飞波测肝”或“飞波试肝”,还有人简称其为“飞波”。但是,这种检查并非所有医院都能提供。如果利用最简单的方法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进行诊断和评估呢? 2003年一位美国医生首先提出利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小板(PLT)比率指数评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都是肝病患者经常进行的检查指标,只用这两项指标就能对肝脏的纤维化和肝硬化程度进行评估,那真是太简单不过了!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和验证,这种方法得到了大多数医生的认可,并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1, 3]。 如何利用APRI评分诊断肝硬化? 经过多年的研究,如果APRI评分>2,则预示患者已经发生了肝硬化。 例如:1例男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检查报告显示:AST 80 U/L(正常参考范围:0~40 U/L),血小板95×109/L,那么他的APRI评分为: 这例患者的APRI评分>2,说明他可能已经发展到肝硬化阶段。 美国的丙型肝炎在线网站(Hepatitis C online)把APRI评分的公式程序直接放到了网上(http://www.hepatitisc.uw.edu/page/clinical-calculators/apri)。患者只要在网上直接输入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其正常值上限和血小板(PLT)的检测值,即可直接得出自己的APRI评分。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乙肝和丙肝患者常常爱用联苯双酯、双环醇、五脂胶囊等降酶药。这些降酶药有可能导致ALT下降,而AST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计算APRI评分是不准确的,需要在未服降酶药的情况下计算APRI评分。References[1]WHO.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care and treatment of person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2015-3-12. http://www.who.int/hiv/pub/hepatitis/hepatitis-b-guidelines/en/.[2]Wai CT, Greenson JK, Fontana RJ, et al. A simple noninvasive index can predict both significant fibrosis and cirrh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Hepatology. 2003. 38(2): 518-26.[3]Lin ZH, Xin YN, Dong QJ, et al. Performance of the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 for the staging of hepatitis C-related fibrosis: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Hepatology. 2011. 53(3): 726-36.
乙肝疫苗是现代科学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乙肝病毒的基因片段插入酵母细胞或仓鼠卵母细胞的基因中,重新组成新的基因,利用这些细胞的复制生产出来含有乙肝病毒片段的疫苗。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发布的关于乙肝疫苗的立场性文件是指出[1]:“一般认为,国际市场上现有的各种乙肝疫苗产品在免疫学上是相当的,可以交替使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的《疫苗可预防疾病流行病学和预防》一书在乙型肝炎一章中指出[2]:“尽管疫苗的抗原含量不同,但不同厂家生产的疫苗可以互换使用,仅11~15岁青少年所用的2剂程序例外,该程序仅适用于默克疫苗。”但这种由美国默克公司生产的11~15岁青少年2剂程序未在我国上市。无论哪个厂家生产的乙肝疫苗都含有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作用的病毒基因片段,它们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因此可以交换使用。 少数儿童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反应较差,这可能与机体对疫苗的反应有关,也可能与疫苗的抗原结构有关。因此有医生认为,对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后低应答或无应答者换用高剂量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疫苗或甲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可提高免疫成功率[3, 4]。 乙肝疫苗与儿童常规使用的其他疫苗没有相互作用。国内早有研究表明,乙肝疫苗与卡介苗、百白破疫苗、三价混合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和乙型脑炎疫苗一起免疫接种相互间无干扰作用[5-8],国外也有文献报道同时接种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是安全的,对免疫效果无影响[9, 10]。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乙肝疫苗的立场性文件是指出[1]:“乙肝疫苗既有单价配方,也有与其他疫苗(如百白破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甲肝疫苗和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一起制成的固定配方联合疫苗,这些联合疫苗的免疫应答和安全性与各疫苗成分单独使用时相当。只有在出生时要求使用单价乙肝疫苗。”因此,除出生第一针乙肝疫苗外,以后也可以改用含有乙肝疫苗成分的其他联合疫苗。
乙肝表面抗原能自然转阴是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发生的乙肝病毒自发性清除。这种情况确实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发生率较低。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HBeAg血清学转换后每年大约有0.5%~1.0%发生HBsAg清除。”在没有完全治疗的情况下,经过20~50年,体内免疫系统自发地将乙肝病毒清除,HBsAg自然阴转,抗HBs出现,达到自愈,被称为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或乙肝表面抗原“自然转阴”。这种自然转阴率每年大约为0.5%~1.0%。乙肝表面抗原自然转阴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①e抗原阴性,即:乙肝“小三阳”;②表面抗原的数值较低,一般<200 IU/ml;③病毒复制水平低,一般HBV DNA<2000 IU/ml;④年龄:一般来说,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一生中,HBsAg自然阴转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0~20岁,每年的自然转阴率约为2.7%;第二个高峰发生在50岁以后,每年的自然转阴率可以高达6.6%。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凡是丙肝病毒复制(HCV RNA阳性)的丙肝病毒感染者,无论其是否出现肝功能异常,只要没有抗病毒治疗的禁忌证,都应该考虑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有明显肝纤维化的患者应该立即开始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HCV感染者治疗程序丙型肝炎是可以治愈的。丙型肝炎治疗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清除丙肝病毒,改善肝脏疾病,预防和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二是减少丙型肝炎的继续传播。丙肝病毒感染者的治疗越早,效果越好,90%以上可以达到病毒完全被清除,疾病完全治愈;肝脏有明显纤维化或已经形成肝硬化的患者可阻止或延缓肝病的继续进展,减少失代偿性肝硬化和和肝细胞癌的发生,降低丙型肝炎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病死率。治愈后的丙肝病毒感染者则再无传染性,减少了丙肝病毒的传播。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是干扰素+利巴韦林,对于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以选择新一代的直接抗病毒药治疗。这些新一代的直接抗病毒药已经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上市,我国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不久将会在我国上市。经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90%以上的丙肝病毒感染者可以治愈。治疗前应对丙型肝炎的疾病发展阶段、病毒的基因型等进行评估,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期间应定期到医院复查,评估药物的疗效,监测药物毒性。
【2013年美国医学理念的颠覆和改变】2013年美国医学理念的颠覆和改变1。“明智选择”-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2012年4月美国内科资格审查委员会(ABIM)发起了一个《明智选择Choose Wisely》运动,到目前已有80多个医学专业团体加入。《明智选择》的宗旨是促进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交流,帮助病人根椐下列条件选择检查和治疗:循证,不重复,无伤害,必须。每个权威专业机构提出5个不必要的检查或治疗。可参考我的系列报导#明智选择#。今年7月,由美国医院认定联合委员会(JC)组织了一个全国医学学术团体,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会议,确定了5个应用广泛,但对病人安全和质量有害的5项治疗:普通感冒用抗生素,输血,儿童放置鼓膜管,提前安排分娩,和择期心脏支架。http://www.jointcommission.org/assets/1/6/National_Summit_Overuse.pdf2。新指南废弃了LDL控制指标今年11月AHA/ACC发表了新的胆固醇监测,评估,和治疗指南,指出没有明确的随机对照实验结果支持将胆固醇控制到某个水平以下。因此,新指南对LDL和非HDL胆固醇在初级和二级心血管病预防方面没有规定靶目标,而强调应用他汀类药物相对降低LDL胆固醇。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11/11/01.cir.0000437738.63853.7a.full.pdf+html3。肥胖被定义为一种疾病在6月的AMA年会上,与会者一致同意将涉及1/3美国人和每年耗费1千9百亿美元的肥胖症列为一种疾病,以进行全方位的预防和治疗。4。主要几个药物的警告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可以导致扭转性室速;氟喹诺酮(Fluoroquinolone)类药物可以增加永久性末梢神经年炎的危险;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对已服用抗高血压钙拮抗剂的病人可增加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低血压住院率和死亡率;他汀类药物与包括脱臼,肌腱损伤和关节扭伤在内的骨骼系统损伤有关。5。主要几个营养添加剂的警告钙添加剂可以增加包括心血管在内的所有原因的死亡率(脑卒中除外);每周超过28杯咖啡可增加男性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无热卡的人工糖饮料可以增加体重,增加代谢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危险;一个新的假设提示了抗氧化剂不但不预防反而可能引起肿瘤。6。有益处的益生菌和肉桂规律食用含益生菌酸奶的女性,可以改变控制情绪和感觉脑组织的活动;服用肉桂营养品可改善II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胆固醇水平。7。药代对医生超过10美金的贿赂要报告可支付医疗法案(ACA)内的阳光法案(The Sunshine Act)今年8月生效,要求药物和医疗器械代理商上报向医生一次提供超过10美元价值的礼品(transfer of value)。如每次少于10美元,但一年超过100美元也要上报。阳光法案要求医疗保险与救助中心(CMS)到2014年9月要对每个医生的受贿总额在网上公布。
促甲状腺素异常治不治?听哪科医生的? 北京地坛医院 蔡晧东教授分类:其他健康知识| 标签:妊娠促甲状腺素流产医学分科2014-02-15 20:30阅读(8)评论(0) 现在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各学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确实有利于医学的发展,但对病人来说,有时也未必是好事。 上周四门诊,我碰到了一位刚刚怀孕的乙肝准妈妈,她在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她焦急地催我提前给她诊治,说是还要去协和医院取甲状腺功能的化验单。我奇怪地问她:“我们医院也有内分泌科,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呀!”她叹了一口气说:“哎!别提了!我怀孕后,咱们医院妇产科的刘敏主任为我检查了甲状腺功能,发现促甲状腺素升高,建议我到内分泌科治疗。于是,我又挂了咱们医院内分泌科的号。可是,内分泌科医生说我没事儿,不用治疗。我回到妇产科,刘敏主任坚持让我治疗,并让我去其他医院内分泌科就诊。我到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协和医院的医生也同意刘敏主任的意见,建议我一定要治疗。所以我只能两家医院来回跑了。” 这位乙肝妈妈的一番话,使我突然想起春节前我门诊遇到的类似事件。临近春节,我治疗成功的一位乙肝姑娘高兴地告诉我,她怀孕了。这真是一见喜事。这位病人一直在我门诊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1年多前,她终于治疗成功,可以停药怀孕了。但事与愿违,她的怀孕过程很不顺利。今年春节前夕,她终于怀孕了。这真是天大的喜事呀!我和她都非常高兴。我亲自陪她来到妇产科,把她交到我们医院妇产科医生的手中。春节前的最后一次门诊,病人焦急地来找我,说妇产科的检查结果出来了,促甲状腺激素升高,刘敏主任让她去内分泌科治疗,但内分泌科的医生说她不用治。她回到刘敏主任那里,刘敏主任却坚持让她治疗,并建议她去其他医院。她不想去,说是已经买好了回家过春节的火车票。但刘敏主任生气地说:“是回家重要还是你的孩子重要呀!你别回家,赶快治疗!”病人坐在我门诊哭了起来。我一时也很为难:我是肝病科医生,对妇产科和内分泌科不太了解,只是因为近些年来做了一些乙肝和妇产科两科之间病人的研究工作,听说过甲状腺功能异常对胎儿有影响,而且有可能造成流产,但到底什么程度需要治疗,我根本不知道。两科医生的意见不一致,听谁是呢?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于是,我一边安慰病人,一边帮她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你回老家医院的内分泌科诊治可以吗?”病人就这样走了。 下班回家,我还在想门诊时遇到的这两位病人。我立即上网查文献。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真是隔行如隔山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对妊娠和结局有很大的影响。甲状腺功能异常对妊娠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国有研究显示,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患者流产率为62.5%,促甲状腺激素升高大于2.5 mIU/L的亚临床甲减患者流产率高达为66.7%[1]。还有研究显示,250例正常妊娠妇女中50例发生流产。在50例流产的母亲中,有18例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10例促甲状腺激素大于2.5 mIU/L同时伴有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还有1例促甲状腺激素大于2.5 mIU/L但伴有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2]。不仅如此,促甲状腺激素升高还可以引起早产和妊娠高血压[3]。而北京地区的筛查发现,有9%的妊娠妇女促甲状腺激素升高[4]。这是因为妊娠期间,雌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增加、肾脏对碘的清除率增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妊娠母亲的甲状腺功能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导致的[4]。为了防止甲状腺功能异常对胎儿的影响,现在妇产科对妊娠妇女常规进行甲状腺功能的检查,而促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功能异常最敏感的检测指标。看到这些文献,我立即为那位春节回家的乙肝妈妈担心起来。她还好吗?回北京了吗? 晚上,我打开邮箱,开始给网上咨询的患者回信。最不想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回家过春节的女孩流产了。从她的来信中可以看出,她很伤心。我也很伤心。我答应她在周末为她写一篇博客,告诉她刘敏医生是对的,她的流产很可能与她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关。同时,我想告诉其他怀孕的女孩,一定要重视甲状腺功能的检查;我还要告诉那些不知道甲状腺功能异常对妊娠影响的内分泌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告诉所有的医生,病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绝对不可能把自己分割成块,肝让肝病医生治疗,肾让肾病医生治疗,子宫交给妇产科医生。医学分科并不是让医生把自己局限在越来越小的医学“水井”里,只往深挖只能越挖越穿窄,最终死路一条。各科医生要相互学习跨科的医学知识,相互沟通,跨科的研究才能使医学更深入,更进步。References[1] 董丽, 孙丽芳. 甲状腺自身抗体和促甲状腺素预测流产的价值.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1. (03): 191-193.[2] 陈晓. 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和促甲状腺素预测流产的价值. 安徽医药. 2013. (09): 1542-1543.[3] 陶欣. 孕妇促甲状腺激素异常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18): 2361-2362.[4] 郑莹, 徐春, 夏义欣, 安军, 陈琳, 张颖莹. 北京地区妊娠早期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筛查的临床意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 (07): 3198-3199.
AASLD高峰论坛(9-3495)Chairs: Kittichai Promrat, Mary E. Rinella非酒精性脂肪肝:一些新观点利用代谢产物分析来预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使用维生素E治疗疗效的评价Jianfeng Cheng, Andrew Joyce, Arun J. Sanyal背景:最近的研究显示, 43%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经维生素E治疗后状况能得到改善。目前只有通过肝脏穿刺才能评价这种治疗反应。因此急需一些生物标记物来评价以及预测维生素E的治疗反应。目标:利用代谢产物来进行以下研究:1.筛选出维生素E的疗效判定的生物标记。2.筛选出维生素E疗效预测的生物标记。方法:在PIVENS研究中入选的三组患者分别在基线以及治疗终点留取血液标本:1.维生素E有效组(16例);2.维生素E无效组(15例);3.安慰剂有效组(15例)。有效的定义是达到试验的主要治疗终点。代谢产物利用GC/MS 和 LC/MS平台进行分析。分类数据采用卡方检验,Tukey后检验联合方差/协方差分析来分析连续性变量。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维生素E治疗反应性的基线预测因素。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除了评价整体状况外,还对脂肪变、气球样变以及小叶内炎症情况也进行分别评价。结果:三组患者在人口统计学、临床特征以及基线组织学上具有可比性。治疗反应的生物学标记包括:与维生素E治疗无反应的患者相比,维生素E有效组谷氨酰基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和缬氨酸)显著下降(分别下降0.82,P=0.02和0.80,P=0.03)。在组织学有应答的患者中,鞘氨醇水平也是下降的(下降0.64倍, p=0.02)。同时这两个生物标记也是安慰剂有效组的标记(谷氨酰基氨基酸0.85, p=0.05和鞘氨醇0.63, p=0.02)。另外的指标主要是与个体的组织学特征有关:气球样变(低胆红素0.55,p=0.04和高琥珀酸盐1.28,P=0.03);炎症(高氢化肉桂酸盐1.35, p=0.05和高丁二酸盐1.28, p=0.03)。维生素E疗效的基线预测因子包括:3-苯丙酸盐(OR: 29.4,95%CI: 1.23-707.0), 门冬酰胺(OR:20.2, 95%CI: 1.2-338.6) 吲哚丙酸盐(OR:16.2, 95%CI:1.45-180.7)。结论: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经维生素E治疗后或者自然改善后氧化应激反应标记物的下降与组织学的改善密切相关。鞘磷脂酶活性的降低与治疗的反应性有关。在治疗前疗效预测因素中均为来自肠道微生态代谢产物(吲哚丙酸和苯丙酸盐)提示维生素E可能部分通过改变利用斯提柯兰氏反应的特殊细菌群落来起作用。这项研究表明,使用代谢产物来判定以及预测维生素E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疗效是可行的。
250MaternalObesity Promotes Offspring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throughDisruption of Molecular Circadian RhythmsAngelina MouralidaraneInstitute of Liver and Digestive Health,UCL, London, United Kingdom肥胖产妇通过破坏分子的生物周期节律促进后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生英国伦敦UCL消化和肝病中心概述:最近,我们发现肥胖产妇通过一种未知的机制导致后代发生NAFLD。生物钟是一种转录机制,在白天到夜晚的一个24小时循环节律中负责同步休息/活动和能量利用中生理和行为进程协调昼夜节律。昼夜节律的改变可以对中枢和外周代谢途径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假设中枢性的节律改变对于在肝脏为中心的时钟机制起作用,导致后代发生NAFLD。方法:在怀孕前6个星期、整个妊娠期间以及哺乳期,给C57BL6雌性小鼠喂食标准或(OD)。以8个幼崽为标准的一窝,后代随即给予标准的断奶或者致肥胖饮食,分为四组。在6个月时间内,以12:12小时白天夜晚交替,每4小时为间隔进行研究。对运动行为进行评价。留取血液和组织对肝脏表型和典型的时钟基因的表达进行生化学和组织学分析。结果:肥胖母鼠和断奶后致肥胖饮食(OffOb-OD)的子代小鼠与那些产后暴露(OffCon-OD)或者对照组(Off-Con-SC)的小鼠相比,NAFLD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证据就是ALT升高(p<0.001),NAFLD炎症活动积分(P<0.01)和肝甘油三酸脂(P <0.001)。OffOb-OD和OffCON-OD组相比,夜间运动行为活动降低10-15%,同时每天的总活力显著下降(p<0.01)。在肝脏能观察到典型的时钟基因表达,尽管肥胖母鼠子代导致CLOCK,BMAL1和Per2mRNA转录相位超前(p<0.01)以及CLOCK双向节律模式(p<0.05)。不依赖于MO的OD导致REV-ERB-α时相延迟1.1-1.8小时(P<0.01)。在发生NAFLD的小鼠中发现BMAL1和Cry2mRNA转录上调(p<0.05)。然而,通过余弦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LOCK,BMAL1, REV-ERB-α 和Cry1基线组成型表达水平较高(p<0.05)。另外,肝脏促炎和纤维化介质、IL-6、TNF-α和α-SMA、TGF-β和胶原蛋白的节律在OffOb-OD组全部受到干扰(p<0.05)。结论:肥胖产妇和出生后高热量喂养极大地破坏子代肝脏分子昼夜节律的循环。理论上讲,这可能与NAFLD肝纤维化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