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们留在家里上网课,就像让孙悟空看守蟠桃园。”这是最近流行的一个小段子,我觉得特别形象。因为疫情的关系,孩子们暂时不能去学校了,网课成了保证学习进度的重要手段。但孩子们面对着电脑、Ipad,还要管理自己不受游戏、小视频、网站的诱惑,挑战是很大的。 “屏幕管理(Screen-time Management)”是我这些年和孩子们“斗智斗勇”的课题。趁这个时间,我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分享一下。 为什么要管理屏幕时间? 简单说是因为“两害一利”: 第一害是“眼睛变坏”。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家长们普遍理解的。电视、手机等的屏幕都是“闪屏”,虽然肉眼看不出来,但如果你对着屏幕拍张照,捕捉到的画面中会有波纹、颗粒、小色块。想象一下,双眼长时间盯着闪烁的灯泡会是什么情景?而老式电视机的显像管其实就是个大灯泡。几年前,《成都商报》曾经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三位眼科医生通过实验发现,玩ipad、iphone(现代液晶屏)对孩子视力屈光度(指近视、远视或者散光的度数)和疲劳程度的影响,响远远大于电视和投影。打个粗略的比方,看10分钟液晶屏,就相当于看了30分钟老式电视屏幕。孩子天天在家网课,每天要对着液晶屏看几个小时,对视力的伤害很大。常常远眺,做些劳逸结合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害是“脑子变笨”。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点不一定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很多人觉得孩子看电视可以学到不少知识,打打游戏还能练习反应能力,对大脑发育应该有好处吧。关于电视对儿童的影响,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琳达·帕加尼联合美国鲍灵格林大学和密歇根大学曾经做过专门的研究,涉及1300多名1997年或1998年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的儿童。他们发现:看电视是一种消极的智力活动,也是一种消极的体力活动。儿童的大脑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逐渐养成,这一时期看电视具有非常消极的长期影响。如果一个2岁的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1.2小时,那么在他十岁的时候,数学能力低6%,体育活动时间减少13%,垃圾食品摄入量增加9%,学业、社交和健康状况都受到影响。而电子游戏更是以“作弊”的方式在大脑中以极低的成本刺激“多巴胺”分泌,造成“成瘾”的风险,从而对大脑形成更大的伤害。说的更直白一些,“电子屏幕”会让孩子变笨,变懒。所以,当孩子天天处于“屏幕诱惑”中,他们是非常需要父母的帮助来进行“屏幕管理”的。 “一利”是因为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强大吸引力,其实创造了一个极佳的训练“自制力”的机会。 (图片来自网络) 斯坦福大学的沃尔特·米歇尔博士的“棉花糖试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从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通过棉花糖对幼儿的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自制力”的实验,并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在实验中表现出更强自制力的孩子们长大之后,也更有成就。现在的孩子们不会再像当年那样对棉花糖趋之若鹜了,但他们如果能在电子产品的诱惑下,管理好自己的行为,我相信那是了不起的。 如何帮助孩子做“屏幕管理”? 简单说就三个途径:管人;管设备;管帐号 先说“管人”。 我们限制孩子屏幕使用的终极目的不是管住他们的行为,而是发展他们的“自制力”,也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管理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粗暴的方式不可取。管“人”的核心是管“人心”,让孩子理解限制屏幕使用的原因。上面讲的“两害一利”要让孩子也理解。另一点就是在如何限制如何使用上,要与孩子协商,当父母和孩子双方达成共识后,再按照协议来执行。还需要提醒一点,因为在家网课本来就是一种临时的应急状态,期间可能会有很多情况变化,我们对协议要保持开放的态度,父母和孩子任何一方觉得之前的约定有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商量。合理的规则才有意义,也才有机会执行到位。 (图片来自网络) 再说“管设备”。 其实就是硬件如何保管的问题。家里和屏幕使用相关的硬件,常用的有三类,平板手机算一类,电脑算一类,还有一类是路由器。 先讲一下路由器,作为硬件它不需要直接管理,但在“网络管理”方面,路由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是父母要有意识利用起来的。 家里如果让孩子用台式电脑的,那尽量把它放在公共区域,如客厅,这样孩子用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监管起来就比较方便和自然了。 如果是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就会涉及到你们约定的管理方式。如果约定这些设备是由家长保管的,那孩子在使用前跟家长领用,用好了要及时归还。父母需要肩负起保管的责任,如果时而管时而不管,孩子就会有很多空子可钻。这样会使孩子多了很多不合理的“屏幕使用”,还容易让孩子蔑视规则,既影响父母的权威,也不利于自制力的养成。如果约定的是孩子们保管这些设备,那我们就需要通过“账号管理”的技术手段,来帮助他们抵制诱惑。 接着我们就来说说“管账号”。 现在科技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高效的管理手段,利用好它们可以免去我们很多人盯人的辛苦,减少很多我们与孩子之间不必要的正面冲突,也能起到培养和激发孩子自我管理的作用。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一一来谈。 首先,无论手机、平板还是电脑,为孩子开设他们的专属账号。这是账号管理的基础,也为后续的管理提供了方便。 很多网站、APP对未成年人的使用原本就设了限制,比如“不到年龄不能使用”、“未成年人每天使用时间不能超过90分钟”、“未成年人仅能在特定时间段使用”等等。所以,只要用的是孩子自己的账号,你不需要跟他讨论怎么玩“王者荣耀”单机版,也不需要跟他讨价还价“我的世界”能不能再多玩一会儿……因为根本玩不了,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 另外,如果孩子没有自己的账号,他大概率就是和某个家长共用一个账号,这个风险是很大的,因为成人的使用权限就是孩子的。如果你允许设备共享账号,你下载什么APP,孩子的设备上就会有什么APP;你拍的照片视频,孩子在设备上都能看到。你要是还绑定了其他一些账号,孩子就有可能直接消费。我们听到的那些新闻,孩子之所以有机会刷掉父母那么多钱,是因为他们在共同账号。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账号后,我们可以通过“家庭共享”来管理它们。 以IOS为例,“组织者”可以要求“成员”下载APP前询问,APP内消费前询问,这样孩子就不能擅自下载游戏或消费。 “组织者”还能限制“屏幕使用时间”和“APP使用”。我们可以先与孩子做沟通约定,然后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来做系统设定。IOS的“使用时间限制”是用“停用时间”的设定来实现的,也就是规定什么时间不能用,限定时间一到,设备会自动锁屏,相关APP会自动停止。 接着我们就来说说“管账号”。 现在科技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高效的管理手段,利用好它们可以免去我们很多人盯人的辛苦,减少很多我们与孩子之间不必要的正面冲突,也能起到培养和激发孩子自我管理的作用。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一一来谈。 首先,无论手机、平板还是电脑,为孩子开设他们的专属账号。这是账号管理的基础,也为后续的管理提供了方便。 很多网站、APP对未成年人的使用原本就设了限制,比如“不到年龄不能使用”、“未成年人每天使用时间不能超过90分钟”、“未成年人仅能在特定时间段使用”等等。所以,只要用的是孩子自己的账号,你不需要跟他讨论怎么玩“王者荣耀”单机版,也不需要跟他讨价还价“我的世界”能不能再多玩一会儿……因为根本玩不了,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 另外,如果孩子没有自己的账号,他大概率就是和某个家长共用一个账号,这个风险是很大的,因为成人的使用权限就是孩子的。如果你允许设备共享账号,你下载什么APP,孩子的设备上就会有什么APP;你拍的照片视频,孩子在设备上都能看到。你要是还绑定了其他一些账号,孩子就有可能直接消费。我们听到的那些新闻,孩子之所以有机会刷掉父母那么多钱,是因为他们在共同账号。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账号后,我们可以通过“家庭共享”来管理它们。 以IOS为例,“组织者”可以要求“成员”下载APP前询问,APP内消费前询问,这样孩子就不能擅自下载游戏或消费。 “组织者”还能限制“屏幕使用时间”和“APP使用”。我们可以先与孩子做沟通约定,然后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来做系统设定。IOS的“使用时间限制”是用“停用时间”的设定来实现的,也就是规定什么时间不能用,限定时间一到,设备会自动锁屏,相关APP会自动停止。 如果孩子有特别的需求,系统支持“组织者”开放额外的时间。我还常常用这个功能作为对孩子们的奖励,如果他们在晚上9点前完成了所有的作业,就给他们开放15分钟游戏时间。这个奖励还是很有诱惑力的,能有效促使他们更好得管理自己的时间。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APP限制可以分类别来做。比如把视频类的APP都归在“娱乐类”,游戏类的APP也归在一起,然后分类别设定使用时间。孩子在总时长内可以自由分配使用某个或某些APP,让他们更有选择权和自主性。 如果用手机或平板上网,系统对网站的管理逻辑和APP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设定孩子可以上哪些网站多长时间。同理,视频类网站可以直接归入“娱乐类”,游戏类网站归入“游戏类”,分组管理。 如果孩子使用的设备是电脑,那么我们要在上面分别设置“管理员”账号和孩子的账号。孩子要安装软件时,需要通过“管理员”的同意,就可以实现软件的管理。 由于电脑上不能直接限制网站的浏览,我们需要借助路由器。家长登录到路由器管理界面,通过“家长控制”可以对每天上网的时间进行设置,也可以编辑允许登录网站的列表。 (图片来自网络) 我不是技术人员,以上是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分享,相信专业人事一定有更高级的管理方法,欢迎抛砖。 另外,所有的技术手段都只是辅助。我一开始就强调,父母对孩子屏幕使用的管理目的,并非只在孩子们当下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的驱动和发展。技术手段可以使父母节省在“讨价还价”、“叫停”过程中不必要的消耗,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因为不被满足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因为无法抵御诱惑而暴露的软弱,因为自我管理而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在这些部分对孩子的支持更能帮助他们内在力量的成长。 我常常对孩子们说,“我现在对你们的屏幕管理是为了将来你们自己可以管理自己。这非常不容易,因为我也有过打游戏欲罢不能的经验,为了让自己停下来,我把软件删了又装装了有删,直到我把热情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才彻底不玩那个游戏了。然而我也还是有刷微信刷淘宝停不下来的时候,只是现在的我已经有能力确保不因为刷手机而耽误正事了。我现在用来管理你们的所有技术手段,也是你们可以用来管理自己的。这是我们在屏幕时代的共同学习和成长。” 孩子们的网课还在持续中,神兽在家带给父母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这样的时候常让我想起一句话: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by 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 爸爸妈妈们,加油! Peggy Zhong Peggy专栏 2022-03-16 23:06
孩子口吃,父母怎办?口吃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表现为言语间断、重复和延长等现象。通常情况下,口吃患者说或读单个词语的时候可能看不出有口吃现象,但是在自发性的讲话或文章阅读过程中,尤其是在句子开头,他们的言语往往会出现不流畅。一般人群中(除学前儿童外)口吃发生率约1% ,学前儿童发生率为3% ~5% , 2~5岁发生率最高,男女比例为1.6~ 5:1,约有5%的人在一生中有几个月口吃持续时间。儿童时期出现的口吃现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口吃,一般称为“发育性不流利”,即指发生于5岁前、暂时的言语不流利,主要与该期间语言发育的特点有关。儿童的口吃很少发生在单词阶段,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只会用单词表达的时候是不会出现口吃现象的,他们可以说得很流利。当儿童语言发展到要将单词组合成词组或句子的时候才出现口吃现象,即儿童学习语法的阶段是发育性不流利的主要发生时期。口吃现象最早可在18个月出现,即语法开始发展的时候;口吃发生最频繁的时期在2—5岁,与儿童获得句法的阶段正好吻合。当儿童已经熟练掌握了句法规则,口吃现象就自然消失。大约8O% 的发育性不流利能自然消失。儿童口吃的自然恢复和持续存在与否既受基因的影响,也受基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关于口吃的成因有多个理论模型,比较适合儿童的是“要求和能力模型”。当环境对儿童讲话流利的要求超出了儿童的认知、语言、运动或者情感能力时,口吃就产生了。它假设儿童产生流利话语的能力不能满足环境的要求,直接导致了说话的中断。 “要求”是使儿童产生说话不流利的环境事件(包括内部环境),它来自诸多方面,如父母或成年人较快的说话速度,与语言过度刺激有关的时间压力,或需要组织复杂的句子,兴奋和焦虑,表达复杂思想的过度认知要求。“能力”是发展流利言语的、个人固有的或后天获得的品质,包括流畅而快速地移动发音器官(即快速说话)的能力,组织句子的能力,激动时产生和维持流畅运动的能力和语言技能等。虽然发育性不流利是正常发育过程中的暂时现象,绝大部分可自然恢复,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因引起重视,并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口吃的同时较快出现次要症状(有面红、面肌紧张或呼吸不畅、抽动、眨眼、伸颈、跺脚、握拳)和躲避行为(逃避某些场合的行为如打电话、与陌生人说话、问路、发言等)、儿童在意自己的口吃(有心理压力)、具有家族史的儿童是慢性口吃的易感人群。如何更好地帮助儿童顺利渡过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的配合,以下几点可供参考:1.不要提醒或指出孩子讲话的不流利。2.耐心倾听孩子讲话的内容,而不是听他讲得是否流利;对他的讲话内容作出反应,而不是对他的口吃作出反应。3.让孩子将所想的表达出来,不要打断、催促他,让他使用自己的词汇。在孩子表达不出恰当词汇的时候给予一些提示。4.慢慢地、平静地重复孩子所讲的内容,并随之作出应答。5.在对孩子的话作出应答前等待1~2 秒,以帮助他稳定情绪。6.每天至少花5分钟时间与孩子谈话,做到语速缓慢、语言简单、轻松愉快,这既是示范慢速、流利言语的好方式,有可帮助儿童掌握句法规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 章依文 2011.6.13
“家庭中如何帮助孩子学说话” ——献给处于困惑中的家长(章依文主讲)如果你的孩子正面临着学说话的困难,如开口迟、说得少、不主动交流、语言理解困难等,到底应该观望等待还是积极干预?大量研究证明,2岁儿童约15%-20%会面临学说话的困难,其中约50%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另外50%将持续困扰于语言学习中,导致今后的学习困难,交流障碍、注意缺陷等。家长在孩子的语言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许多家长苦于经验不足、方法不当,难以有效帮助孩子学说话。我们已举办多次家长培训,前期的培训获得了家长们的高度肯定,参加培训的家长均表示课程的实用性高,能指导家长在家庭中有效开展语言训练。2018年3月16日“家庭中如何帮助孩子学说话”的家长培训又将如期举行。通过授课、录像等互动交流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传授儿童语言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使家长掌握切实可行的亲子互动方式、有效帮助孩子学说话。时间: 2018年3月16日(周五)晚上6:30-8:30地点: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大楼会议室(七楼)收费: 父母课堂专科特需门诊挂号费96元(有医院发票凭证)仅限家长参加,请不要带孩子。有意参加者请于开班前报名,报名电话38626920,名额有限,额满为止。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
如果你的孩子正面临着学说话的困难,如开口迟、说得少、不主动交流、语言理解困难等,到底应该观望等待还是积极干预?大量研究证明,2岁儿童约15%-20%会面临学说话的困难,其中约50%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另外50%将持续困扰于语言学习中,导致今后的学习困难,交流障碍、注意缺陷等。 家长在孩子的语言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许多家长苦于经验不足、方法不当,难以有效帮助孩子学说话。应广大家长的强烈要求,我们将提供这次家长培训的机会。2017年12月13日“家庭中如何帮助孩子学说话”的家长培训将如期举行。通过授课、录像等互动交流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传授儿童语言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使家长掌握切实可行的亲子互动方式、有效帮助孩子学说话。 时间: 2017年12月13日(周三)晚上6:30-8:30 地点: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大楼会议室(七楼) 收费: 儿童保健照顾特需门诊挂号费62元(有医院发票凭证)
2岁孩子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的确会出现比较多的“咬人”现象,仅靠说教基本不管用,因为孩子在事情发生的当时不知道不咬人还能怎么办。以下措施可供参考:1、家长平时与孩子亲昵时不要采取咬孩子的做法,以免孩子简单模仿。2、在家逐渐让孩子学习与家人分享吃的、玩的东西,不能只是他一个人独占。平时家长和孩子可以玩争东西的游戏,但不是总让着孩子,让孩子明白这次你拿,下次我拿,让孩子慢慢适应。3、在孩子咬人后,示范给孩子看应该怎么做,或让孩子观摩其他孩子是如何做的,如分享玩具,与他人交换物品,提出请求等。平时找机会让孩子观摩“好的榜样”,如引导孩子观摩这样的场景,你在一边解说“这哥哥把玩具给妹妹玩了,妹妹玩两次又给哥哥玩了,他们是好朋友。”4、孩子无故推小朋友,可能并不无故,只是你没真正发现他的原因,可能是打招呼,可能是担心他又要来抢我的玩具,等等,仔细观察,针对原因给孩子帮助或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