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时间:2020年09月06日21:00主讲人:佘生林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成人精神科专家门诊)周二夜诊(17:30-20:00VIP夜诊特诊)周三上午(VIP特诊)预约门诊挂号方法:方法1(微信预约):成人精神科周二/三门诊:微信关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服务号”--诊疗服务--预约挂号--芳村总院/成人精神科门诊--周二/三--佘生林-挂号;或通过微信扫码预约:方法2(电话预约):通过我院门诊前台咨询电话:020-81580392或020-81268070进行预约挂号;注意:本人停诊会适时在好大夫发布停诊公告供查询,或咨询我院门诊前台咨询电话:020-81580392或020-81268070;芳村门诊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明心路36号,地铁一号线芳村站下车B2出口沿“芳村大道东”向东行走400米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广州市惠爱医院/广州市脑科医院)。如对就诊环境、就诊时间、隐私保护等有特别较高要求,可通过好大夫线下门诊管理预约周日广州天河-优眠门诊特诊,具体可咨询好大夫客服或在线咨询佘生林医生;
直播时间:2020年10月04日20:00主讲人:佘生林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
直播时间:2020年12月31日19:59主讲人:佘生林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
1.只在有困意的时睡觉;2.如果你20分钟内无法入睡,起来做点事情直到有睡意;3.不要小睡;4.每天同一时间起床和上床睡觉;5.睡前至少4个小时内避免锻炼;6.养成规律性睡眠的习惯;7.只使用自己的床睡觉或进行性生活;8.睡前至少4小时远离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9.睡前4小时不吃过多的、辛辣的或油腻的食物;10.确保床和卧床安静、舒适;11.利用阳光来设定你的生物钟;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日常生活被“新型冠状病毒”涮屏,持续存在的疫情不仅威胁着人群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着人群的心理健康。疫情之下,有些人经历灾难化的场面带来急性应急,有些人面对与日俱增的防控压力出现慢性应急;疫情之下,很多人经济状态受到影响,经济衰退、股市熔断,给老百姓带来了实质性的影响;生活空间的受限、人际交往模式的变化,社会支援、生活节律亦产生一些变化,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或多或少也面对一些新的适应。总之,疫情不断拨弄着大众敏感的神经。在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格外地关注身体的感觉和变化,十分留意周边的可能存在的风险;你可能会感觉到自己情绪的失控,比如焦虑、担忧、恐惧、无助或悲伤;你可能会出现睡眠不好、食欲减低、身体疼痛等身体反应;你也可能会感到坐立不安,懒言懒语,做事变得莽撞冲动等,如果没有很好的调整,疫情对我们的情绪、认知、行为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一般来说,这些都是人们在非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并非是你的意志不够坚强,也不是你的性格软弱。当人处于危机状态的时候,焦虑和紧张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会触动我们内在的预警系统,提醒我们迅速采取行动以应对危机。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有良好的自我认识,然后适当的做出一些调整,适当的做一些放松,通过一些监测和调试来防治情绪的恶化,改善自己的状态。以下是一些我们可以尝试自我调整的方法: 1.三秒呼吸法 当你感到焦虑的时候,你的呼吸可能会变得急切而且短促,你可以试着放慢你的呼吸,慢慢地吸气,并在心里从1数到3,再慢慢地呼气,同样从1数到3。 2.渐进肌肉放松 你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慢慢紧张然后放松你每一块肌肉,从你的脚趾到你的头部。让肌肉紧张的感觉维持3秒钟,然后快速地放松,这可以放松我们焦虑时紧张的身体。 3.活在当下 即便灾难并没有发生,但焦虑会让你的想法停留在糟糕的未来,试着将自己带回到当下,网络上一些“正念”的音频可以协助你。 4.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非常重要,即便你目前宅居在家,尽量维持往常的生活习惯,适当的室内运动和合理的饮食可以增加你的抵抗力。虽然不能外出聚会,但你可以通过电话、视频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减少对疫情的过度关注。 5.挑战忧虑的思想 忧虑的思想常常会让你把危险的代价评估得过高,同时把模凌两可的结果解释为更危险的事情,也就是说“万一”发生了怎么办。检查你的想法并不意味着你能阻止某些糟糕的事情,但或许能让你不那么着急做出坏的判断,试着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寻找更客观的现实去反驳你的忧虑。 6.为焦虑留一点时间 每天腾出一个固定时间段来思考焦虑的问题,比如20分钟,但建议不要在睡觉前做。在指定的时间里,你可以用纸写下任何出现在大脑里的负性想法,注意,其他时间的担忧应该尽量被克制和延迟到担忧的时间段。 7.监测你的焦虑 每天监测你的焦虑——什么时候最好,什么时候最差,总结情绪的规律并计划你每天或每周的生活,这会帮助你增强对情绪的掌控感。但如果你由于悲伤、紧张,以至于不得不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和自己的身体状态、抑或你监测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不断恶化,惶恐不安、持续的心情低落,难以调试,难以专注日常生活工作的时候, 那么你应当向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求助,他们会为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抑郁焦虑症本身是一种患病率非常高的精神卫生疾病,2019年Lancet Psychiatry发表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抑郁焦虑成为了中国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超过10%),在这样大社会心理学时间的影响下,不仅原有精神疾病可能会复发波动,新的精神卫生问题,特殊焦虑抑郁这一类疾病的患病率也十分可能出现大幅度增加。所以我们需要及时识别,及时向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求助,以便医生及时诊治,这样才有可能及时有效的得到有效的治疗。
焦虑是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的自然情感体验,它是人类共同具有的体验之一。而焦虑障碍又是人群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许我们无法做到消除所有让我们感到难受的情绪,但需要学会如何更好地去理解与接纳焦虑体验,应对焦虑障碍。1.区别“焦虑情绪”和“焦虑障碍”罗洛·梅曾说:人们几乎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会遇到焦虑问题。正常的焦虑情绪往往产生于对现实问题的担忧,是个体适应性的反应,会促发一系列的行动来应对问题,比如面对即将到来的重要考试,焦虑会促使我们提前做出准备;而焦虑障碍患者的担忧则往往缺乏现实的依据或者与现实的处境不符,焦虑障碍患者所担忧的事物通常构不成什么伤害,或者不太可能发生。比如,惊恐发作的人担心自己突然倒地身亡,但这事极不可能发生。除此之外,两者还存在着其他明显的差别。感受适应性焦虑中的人们所经受的恐惧感和他们面临的真实威胁成正比,但焦虑障碍患者所经受的恐惧感和可能造成的伤害是不成比例的。比如社交恐惧症患者想到要到公众场合发言,就紧张不已。在现实的威胁消失后,正常的焦虑反应会逐渐减弱,与之不同的是,焦虑障碍患者的担忧还会继续存在,甚至有增无减,而且还可能对未来产生预期性焦虑。比如,肾结石发作后,经手术治疗彻底恢复,但还是非常担忧。焦虑障碍可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惊恐发作)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焦虑障碍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因素可能占30%~50%,而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关注患者早期童年的生活经验(诸如父母的丧失、获得父母安慰和保护需要的受阻、与父母的分离、父母离婚、父母的过度保护、父母认为这个世界是危险的等)在发病中的作用。对自己和他人不现实的期望,关系的冲突、使用酒精或咖啡因、缺乏应对技巧以及其他因素都与患者的焦虑经验有关。还有研究发现过去50年,一般人群的焦虑水平逐渐增高,这极有可能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接性和社交群体性的下降、对于生活的非现实性期望、过分关注媒体中负面的新闻以及其他社会文化因素有关。2.焦虑障碍的药物治疗战胜焦虑障碍,首选药物治疗,一般来说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疾病预后就越好。经过专科规范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临床康复。根据患者病情、身体以及经济情况等综合因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一般建议服药1~2年,停药及加量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切记不可自行改变药物治疗方案。在服药期间,注意和医生保持联系,出现副作用或其他问题及时就诊。(1)苯二氮卓类药物(又称为安定类药物),具有见效快(多在30~60分钟内起效)、抗焦虑效果明显以及价格较便宜等优点,而不足的地方在于存在镇静作用,有可能产生依赖,不适合长期大量使用。常用药物包括劳拉西泮(罗拉)、阿普唑仑等,一天2~3次,一般低剂量起始,缓慢加量,病情稳定后需要视情况缓慢减量,总的来说,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还是安全的。(2)抗抑郁药。焦虑会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神经递质失衡,而抗抑郁药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焦虑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广泛性焦虑常用治疗药物是度洛西汀、文拉法辛、帕罗西汀等,而惊恐发作常用治疗药物是帕罗西汀(赛乐特)、艾司西酞普兰等。(3)其他抗焦虑药,非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物如:丁螺环酮;β-受体阻滞剂;此外近期一些研究表明某些抗精神病药物也具有一定的抗焦虑作用,如喹硫平。3.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存在一定疗效。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或心理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沟通,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基础,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和帮助患者改变行为习惯、认知应对方式等。心理治疗是药物治疗的有效补充,对于存在明显心因性因素的焦虑患者显得更为重要。常见的心理技术包括以下几种:·降低生理唤起水平。当人处于过度焦虑或恐惧的状态,会唤起明显的生理改变,如心跳加快、出汗、浑身颤抖、恶心等,而进一步使恐惧加剧,无能感不断加强。你的心理师可能会教你呼吸和放松训练,学习如何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降低机体的唤醒水平,调整因紧张刺激而紊乱的功能。此外,瑜伽和冥想通常也是有效的。但不管是哪种方式,规律的练习和训练都必不可少。·识别和面对恐惧。心理师会帮助你识别和理解那些烦扰你的具体情境、感觉和想法,他会邀请你把诱发恐惧的情境从轻到重进行等级排序,并通过有序地渐进地引导性暴露,帮助你重新修改面对这些情境的内在体验。·修正思维方式。心理师会帮助你识别和修改你的负性思维方式。你可能存在个性化和灾难化的思维习惯,常常为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而紧张不安,预言的灾难到头来往往只是一件小事。许多担忧者都拥有一套关于生活的规条,诸如“如果我不完美,我就是个失败者”、“如果有人不喜欢我,这将是一场灾难”、“我必须知道这是确切的”或者“我应该永远不感到焦虑”。你可以学会使用认知的技术来识别和修正你的思维方式,使之变得对你更加现实和更加公平。·学会如何处理担忧。与大多数担忧者一样,你可能认为保持担忧会让你对危险有所准备,以至于能够保护你免于意外。你可以学会如何区分建设性与非建设性的担忧,学会如何接纳局限性和与合理的不确定性在一起,学会如何以一种非评判的方式欣赏当下,以及学会如何把你的“担忧”看作不是非要控制你的“背景噪声”,你还可以学会如何关闭掉让你时常处于压力之下的急迫感觉。·发展“情绪智力”。许多担忧者在处理他们的情绪时感觉非常困难。他们通常认为情绪将会淹没他们,情绪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其实生命过程本身的目的不是消除情绪,而是学会与你的情绪有意义地在一起,情绪会给你的生命带来极大的丰富性和意义。·改善人际关系。你的焦虑通常与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误解有关系。心理治疗能够帮助你识别出这些有问题的主题,发展出更加有效的人际模式,并且积极地应对以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沟通、倾听、坚定、彼此解决问题和增加积极的经验都是你心理治疗的重要部分。·成为问題解决者。担忧者通常会制造出大量并不存在的问题,但是通常他们又回避去解决本可以处理的问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受到焦虑的回避性经验的影响。心理师能够帮助你成为一个注重现实的和建设性的问题解决者,这将使你在面对“潜在”问题时更有信心。4.最后送上焦虑情绪自助干预小贴士:让自己成为有效的治疗者。·放松你的精神,放松你的身体。进行肌肉放松和正念呼吸训练。学会怎样专注于此时此刻,放下你的想法和不安。·检查放下担忧后的益处。诚实地对待自己关于担忧的矛盾心理(动机),其中部分动机来自于想减少担忧,另一部分动机需要担优来防备意外发生。这里最关键的是要知道你的担忧是否导向具有建设性的行动。如果不是,那么你的担忧就是一个无价值的精神能量消耗。·请记住:想法就是想法,它不是现实。把你的想法留在头脑中,并且要认识到现实未必像你想的那样。当你变成一个正念呼吸的观察者时,你就会有能力简单地观察自己的各种想法了。你就有能力对自己说,“那只不过是又一个想法。”这时候,你就具备了“放下”的能力,并且说:“让它去吧。”·问问自己你的担忧是否是真实合理的?检查你的担忧信念的支持和反对证据;问问自己你将给在同样处境下的朋友什么建议;回顾一下过去,有多少次你所担忧的是错误的,等等。·为你留出“担忧时间”,写下你的预言,并坚持写担忧日志以便检验真正会发生什么?最后你将发现你所担忧的事情几乎都是错误的预言,而且你可以把你的担优放在所设定的“担优时间”里面,我们希望最终是你只在“担忧的时间”里面被烦扰。·见证你的情绪。坚持每天都记录你的情绪,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确认你的情绪为什么是有意义的,为什么它们不是危险的,而且为什么其他人也会有许多同样的感受。·接受不确定性,同时接纳你的局限性。你不可能控制或知道任何事情,不是全部事情都会依着你。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接受自己所做不到的事情,你在现实世界中就会拥有多大的掌控感。·要认识到凡事都不能着急。你不需要马上知道结果。即便你不知道,也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你要关注并欣赏当下的每时每刻,并且充分利用你面前的每时每刻。·训练自己习惯不去控制,直面最严重的恐惧。与其竭尽全力阻止或控制你的担忧, 不如容许担忧想法烦扰你,担忧是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发展,你将会发现你的意象和想法逐渐变得无聊和无趣。反复思考和想象它们,适应、接纳也是治愈的一部分。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是指以明显阳性症状(幻觉妄想症状等表现)、阴性症状(孤僻少语、亲情淡漠、社交退缩等表现)、精神运动性障碍及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为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临床中以精神分裂症最为多见,多发生于青壮年,常有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损害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症状复杂多样,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差别很大。但其均具有特征性的思维、情感、行为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环境的特点。一旦被诊断这一类疾病,患者家属最常见的问题是患者为什么得这个病?能被治愈吗?西药副作用大吗?可否换用中药?家属该注意什么?本文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一阐述,以释惑患者和家属。1.精神分裂症病因。 临床诊治过程中,经常有家属会说,医生,我的孩子是不是因为压力大,因为被别人欺负等得了精神分裂症?首先可以明确的说:压力大,复杂的人际关系,轻微的脑外伤与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并无因果关系。精神分裂症病因目前尚未明确。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与遗传有关。也许很多人会说,我的父母、亲人并没有这个疾病,为何会有遗传?其实这也正常,目前多数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遗传,所以虽然有些家属携带相关基因,但是并不表达,未表现精神分裂症状,而且在代代遗传过程中也存在基因变异可能。精神分裂症不仅是一种遗传学意义上的静态疾病,而且是一种多系统功能失调的动态疾病过程,其病理学级联反应涉及多个神经递质系统如DA、Glu、5-HT和GABA等,以及多种信号载体如受体、激酶、蛋白质和激素等,上述信号载体在精神分裂症各递质系统的级联反应中交互作用,形成精神分裂症复杂的病理生理和症状学机制。日前对精神分裂症症状学发生机制的研究仍无明确结论,与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之间的关系也尚待进一步研究。神经生化和脑影像学研究己取得了长足进展,神经递质在精神分裂症症状学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影响这些神经递质系统功能是药物改善精神分裂症样症状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的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的原因。同时也回答了有些家属的问题:是否换个环境、压力没那么大,患者的病就好了,答案是否定的。2.精神分裂症能否治愈。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容易导致严重功能残疾的精神疾病,现代医学国际研究进展表明:目前还没有任何彻底“根治”精神分裂症的方法。但经过精神科系统治疗后很多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然后预防或减少复发要靠规律服用抗精神病西药来维持治疗,如果病情稳定,剂量可以小些,尽量做到少影响正常生活。现代医学多主张,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临床痊愈后至少维持3年以上抗精神病西药治疗,第二次发作临床痊愈后就至少需要维持5年以上抗精神病西药治疗,三次以上发作就需要终身服药治疗了。按照严格的专家建议坚持维持期服抗精神病西药治疗,对未来病人康复是至关重要的。从临床研究看,的确有些患者在首次发作、二次发作临床痊愈后按照规定3-5年以上维持服抗精神病西药治疗后,在医生指导下停药后,还是有一部分病人是不再复发的了。至少从统计学数字看,有百分之十几的病人是这样的。这一点研究结果,这还是给很多病家带来了希望。此外,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和精神康复技术培训是有研究依据提高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目前专业的精神科还是能够达到消除症状、临床痊愈、恢复社会功能的目标的,西药+精神康复还是可以做到的,至少是部分病人可以做到非常满意的临床痊愈程度,这样的综合治疗可以降低复发风险,但没有人能够保证不再复发,所以专业的医务工作者提醒各位患友,千万不要自行减药停药,否则很容易导致病情复发加重。3. 治疗是西药还是中药经常患者/家属对药物会有这样的困惑:精神科药物(西药)会不会让人变傻,副作用大怎么办?单用中药行不行?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前全世界公认的主要还是以西药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主要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及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确实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副反应、心血管系统(心率变化、体位性体血压)、肝脏损害(转氨酶升高)、过敏反应(皮疹)、抗胆碱能副作用(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困难等)、内分泌系统(泌乳、体重增加、性功能下降、月经紊乱、糖尿病)等。但多数副作用是轻微的,且并非所有副反应都一定会出现,而且程度也不尽相同,大部分的副作用只要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及按时随诊其实都是可以很好预防及治疗的,副反应并不可怕,它们大多可控以及可治,医生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帮助减少服药的不良反应和及时调整药物。切勿因小失大,因为惧怕副反应而自行减停药物导致病情反复。精神科药更不会让患者变傻,这个问题流露出了大众对精神科药物的担心与不解,其实抗精神病药物本身就是用来控制精神症状的,服药后患者的幻听、奇怪的思维内容会慢慢减少,但药物本身并不影响智力。相反,如果疾病本身没有得到及时或充分的治疗、病情迁延反复,出现阴性症状:思维贫乏、亲情淡漠、社交退缩,会给外人带来“变傻”的现象。既然西药存在副作用,那用中药行不行?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分支,其临床病理学、诊断学的出现仅有100多年,精神药物学的发展、心理学以及物理治疗等治疗学的发展也仅有半世纪有余,应该说对精神疾病从科学的角度系统认识是从西医开始的。中医虽然历史悠久,但100多年前,人们对待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却没有好的办法,绝大多数患者要么流浪街头、招人唾弃,饿死病死,自生自灭,要么被围关在牢房、家中苟延残喘。因为有了西医的发展,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通过西药治疗控制症状,人们对中医有种神秘感,期待中医能根治精神疾病,以为某一秘方能把精神病一次治断根,不再复发。这是一种急于求成的普遍心态,也是一种误解。有一些媒体网络“中药根治疗精神病”的广告宣传自行停服西药而改服某中药,往往这样的后果就是病情复发,只得再次住院治疗,给病人和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所以,中医治疗能断根这种说法目前来看是不妥的。从目前来看,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疗效非常有限,当然个别药物有些辅助作用。如近几年“九味镇心颗粒”、“舒肝解郁胶囊”、“银杏叶”都能针对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另外有一些中药对改善药物的副作用也有它独特的优势。与此同时,我们也强调中药并不是无副作用,可以随时服用,尤其认为补益药可以多服、久服,越多吃身体就越好的观点是错误的。时常可以看到有些患者长期服大量中药治疗,结果病情加重,并出现肾功能、肝功能损害。后经住院治疗,经系统的调理和对症处理,才使病情缓解,肝功能和肾功能恢复正常,这样的事例在临床并不少见。这是由于人们不了解中药特性而产生的误区。中药有其中医的药理特性,而不是盲目随心的应用。一旦乱用、滥用,也会产生相应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严重的副反应。4.生活中注意事项 经常有家属会问,患者生活中该注意什么,能不能工作,能否出去交朋友?如果病情康复良好,患者可以参与社交、参与社会工作,适量的饮茶也没什么问题,最好不要饮酒吸烟,因为可能影响药物代谢。此外,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高、社会支持不足,病前社会功能和自主性差、敌意,与生活所在地的文化背景不同,工作、生活压力等构成了常见的导致病情康复不佳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也发现在高情感表达家庭(过度的包办、关注)、缺乏照顾或支持的家庭或较高应激程度的家庭中,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不良。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该注意的。 最后我想说,罹患精神分裂症这一类重性精神疾病,或许有茫然、惶恐、惊讶,但也并非那么可怕,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它可控可治,生活依然充满希望。
在过去的十年间,女性在怀孕期间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比率约增加了一倍。究其原因,一方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又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具有作用谱广,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点,主要包括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咗,齐拉西酮等药物。)对患者的生育能力影响很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疾病改善回归家庭有孕育的需要。那么,女性孕期抗精神病药物对发育中的胎儿影响如何呢?结合国内外近10-20的一些研究及综述,大概有一下一些研究结果:1.奥氮平及氯氮平并不会显著增加致畸风险,而关于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咗和齐拉西酮的证据则相对较少;2.一些研究表明妊娠期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会导致孕妇患高血糖的风险增加;3.尚无充分证据说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婴儿神经系统发育有影响,仅有散发个案报告,当然现有的研究仍不能明确指出抗精神病药物与胎儿先天畸形的关系,这可能与目前开展的相关研究较少,数据量有限有关。流行病学研究的结论也不一致。4.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主要对胎儿的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胎儿的先天畸形以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为主。5.现有少量研究表面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孕妇的自然流产率没有显著差异,而使用抗精神病药的孕妇采用人工终止妊娠的比率显著征增高。6.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现有观察来看新生儿死亡率并没有显著差异增加。7. 现对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被更多的推荐。一项美国的全国性调查纳入了134万名妊娠女性,对妊娠早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总体致畸率及心脏方面的致畸风险进行了探讨。现有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并未发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会增加胎儿先天畸形的风险,但目前的研究有限且结论仍不一致,需要大量研究来支持临床决策。同时也要明确指出,由于伦理学的限制,目前缺乏高级别的临床研究来证实以上结论。美国产科医师协会建议:由于药物中断导致严重精神疾病复发,在妊娠期应避免停止药物治疗。精神疾病患者孕期用药的临床选择需考虑以下因素:1.谨慎评估胎儿和新生儿药物暴露的风险和收益比;充分评估疾病本身风险及药物带来风险;最后权衡利弊,共同决策是否用药;2.谨慎评估怀孕女性患者的精神疾病严重程度,既往复发风险,合理选择用药及剂量,临床实践中由于考虑到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往往倾向于减少剂量,而这一做法没有足够的合理性,事实上,妊娠期女性生理条件改变例如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导致药物清除率增加、妊娠期总液体量增加导致血药浓度降低、经过细胞色素P450代谢途径药物增加导致血浆血药浓度降低。因此同样剂量下患者体内血药浓度和效果降低,从而需要更高的剂量来控制症状。如果减少剂量,将会导致疾病复发或者症状控制不佳,母亲和胎儿/新生儿各种风险增加3.谨慎选择能够均衡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药物,典型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风险不一致,各个药物影响存在个别差异,具体需要咨询医生,切忌自行用药。1. Huybrechts, KF, et al (2016). Antipsychotic Use in Pregnancy and the Risk for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 JAMA Psychiatry.2. Galbally M, et al (2014). Antipsychotic drugs in pregnancy: a review of their maternal and fetal effects.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Drug Safety.3. Mitchell AA, et al (2011). National Birth Defects Prevention Study. Medication use during pregnancy,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prescription drugs: 1976-2008. Am J Obstet Gynecol.4. Gentile S (2004). Clinical utilization of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in pregnancy and lactation. Ann Pharmacother.5. Cohen LS, et al (2016). Reproductive safety of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current data from th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National Pregnancy Registry for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Am J Psychiatry.6. Habermann F, et al (2013). 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s and pregnancy outcom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Clin Psychopharmacol.7.Tosato, S., Albert, U., Tomassi, S., Iasevoli, F., Carmassi, C., Ferrari, S., ... & Fiorillo, A. (2017). A Systematized Review of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in Pregnant Women: Balancing Between Risks of Untreated Illness and Risks of Drug-Related Adverse Effects.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78(5), e477-e489.
日常工作中,失眠几乎是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在难治性睡眠患者诊治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患者对睡眠常识缺乏了解,对常见的睡眠卫生缺乏认识,而这又是我们睡眠障碍治疗的基石,因此无论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我们都需要了解以下关于睡眠的常识。一、如何才是一个正常的睡眠1.关于睡眠时间: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睡眠的需求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青壮年需要7~9小时睡眠,少年和幼儿增加1~3小时,老年人减少1~3小时。有人认为,晚上一定要睡足8小时才算正常。其实,睡眠时间的长短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需要睡足10个小时,次日才有充沛精力;有的人只需睡5~6个小时就够了。区别“觉少”和失眠的关键并不在于睡眠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次日的精神状态,“觉少”的人虽然睡眠时间短,但第二天精力充沛;失眠症患者晚上睡不着,第二天精神萎靡。2.强调睡眠质量:上床半小时内即能入睡,整夜不醒或只醒一次,无间断多醒或早醒;不做梦或少梦;睡眠深沉,不易受环境干扰而惊醒。相对睡眠时间,质量更重要。3.常见的良好的睡眠习惯:晚饭后不喝咖啡、茶及含酒精的饮料,不要吸烟;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一般地说,最佳睡眠时段为晚10时~次日清晨6时,老年人为晚9时~次日清晨5时,儿童为晚8时~次日清晨6时。大家应遵照生物钟的运行规律,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起床,都应有固定的习惯,不要轻易改变。最重要的是,当有睡意的时候,一定要马上睡觉。卧室内避免强光和噪声,温度适宜;不要在睡觉前想今天的烦恼与明天的工作;睡前不要剧烈运动,也不要看惊险刺激的小说、电影或电视;失眠者白天不要午睡;不要勉强睡觉,睡不着时,可听轻音乐助眠;注意睡姿,最宜取南北朝向、双腿弯曲右侧卧位;睡前用热水洗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利安眠;;睡前喝杯热牛奶,牛奶中的色氨酸有轻度催眠作用。二、以下我们常见的不正常的睡眠打开模式,我们在此特地列出:1.许多上班族工作日缺觉,周末大睡特睡,试图“补觉”,这种做法正确吗?适当“补觉”可以视为对“缺觉”的一种“补偿”,有助于恢复精力。不过,若睡眠时间过长,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睡眠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少了,都不行,过多“补觉”其实是一种无效睡眠。2.日常小睡、打盹,这种做法正确吗?很多患者夜间睡眠不佳,而经常日间小睡、打盹,甚至我们在公交车上,经常能看到很多乘客头枕靠背闭目养神,一些年轻人更是睡得“东倒西歪”。实际上,这种做法也不可取。因为人们只有在经历“深睡眠”后,才能使疲劳得到充分消除。在汽车上睡觉、打盹,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人很难进入深睡眠状态,消除疲劳的作用不大。3.睡前喝酒可以助眠,是这样吗?不少人喜欢在睡前喝点酒,认为这样有助睡眠,有的失眠者还以此作为治疗失眠的手段。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酒精的最初反应是诱导睡眠,但随之而来的是频繁的觉醒和睡眠的断断续续。也就是说,尽管人在喝酒后可以较早入睡,但喝酒带来睡眠质量却是非常糟糕的。调查显示:在10个慢性失眠者中,就有1个是酒精惹的祸。睡眠实验研究表明,睡前喝酒虽能缩短入睡时间,但会使睡眠变浅、中途觉醒次数增多,使睡眠变得断断续续。酒精看似对睡眠有益,实则会严重干扰睡眠。4.睡前多运动,把自己搞得很累,更容易入睡吗?很多人认为,睡前做些运动,把自己搞得很疲劳,更容易入睡。其实不然。临睡前过量、剧烈运动,会令大脑兴奋,反而不易入睡。但日间的适当出汗的运动是非常有助于睡眠的,一般提倡每天20-30分钟适度适当强度的运动(睡前5-6小时)5.“数绵羊”有催眠作用吗?“数绵羊”会使大脑处于“计算”或“分析”的状态,得不到充分放松,常常会“越数越清醒”。三、基于以上一些睡眠常识,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有利于睡眠的环境,同时为自己设定以下目标:目标1:自我训练,实现真正的规律作息1、在基本固定的时间起床及就寝,周末也不要相差过大。2、无论前一天晚上睡了多长时间,3小时还是7小时,尽可能在固定的时间起床,不要赖床或睡回笼觉。这其实有一定难度,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你的睡眠会越来越好。3、如果你前一天晚上没有睡好,白天感到疲劳,那么想小睡一会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你可能会在短期内精力充沛,但睡眠周期会越来越糟。因此,白天可以可适当休息,但不要躺下或打瞌睡。目标2:建立卧室/床与睡眠的强有力联系1、只使用卧室睡觉或进行性生活,不要在床上阅读或看电视。2、只有在感到困的时候才上床。3、如果你睡不着,那么就爬起来,走走或听听轻音乐等。4、尽可能减少你醒着呆在床上的时间。如果你能够稍微多睡一会儿,那么就逐渐延长你在床上的时间。目标3:避免就寝前的过度刺激1、下午3点之后,避免摄入咖啡因。2、在你试图躺下入睡至少1小时之前,停止活跃的脑力劳动。3、尝试每天锻炼一下,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睡眠;如果你累了,就稍微锻炼一会儿,尽力即可。然而,尽可能不要在晚上锻炼,因为这可能构成刺激,进而影响睡眠。4、建立一个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遵循的“仪式”:可能是泡澡或淋浴,一段明快的阅读,或者一些具有疗愈效果的音乐。5、避免就寝时过饱,晚餐后至少2-3小时再试图睡觉;如有必要,可以吃少量零食。6、考虑学习一套放松锻炼方法,白天及晚上躺下入睡前加以练习。松弛训练的方法可以咨询专业人员。7、不要试图使用酒精镇静助眠。酒精或许可以帮助你入睡,但事实上,你这一晚上很可能得不到真正的休息。四、在良好的睡眠习惯的基础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原因,心理治疗也是很重要的治疗手段。失眠可以视为正常调控睡眠的神经生理机制失调而产生的现象,其病因会随着病程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心理与行为因素经常在失眠的慢性化扮演重要的角色。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是一个有实证研究基础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地矫正心理与行为因素对于睡眠调控机制的干扰,进而有效治疗失眠。对于具体专业的治疗也欢迎各位病友进一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