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2.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3.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4.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 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5.方法 5.1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份蒸发,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5.2煎煮次数与方法 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两次。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20~30分钟,二煎10~20分钟。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l0~20分钟即可,,并趁热服用。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 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5.3煎煮榨渣取汁中药煎后所取得的药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学龄期儿童100毫升,婴幼儿50毫升为宜。按一日2次服用,,成人每剂300毫升日服2次,学龄期儿童200毫升日服2次,婴幼儿100毫升日服2次为宜。6.服法 服用中药,许多人的习惯是一剂中药煎两次,分头汁和二汁分别服用。其实,这种服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中药中易溶的甙类、多糖类、挥发油等有效成份在头煎中含量较多,其它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时,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多,故两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药效也差异很大。所以,服用中药一般应将煎煮2次的中药液体合并,搅拌均匀后分为2份,分别于早晚服用才能发挥药效至最佳程度。 一般而言,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宜饭前空腹服用;治疗外感疾病及头面部疾病的药物宜饭后服用;安神的药物宜临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药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间服食。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宜饭后服用。饭后服用的时间一般为进食后半小时左右。7. 适当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饮食方面应注意忌食生、冷、黏腻、辛辣的食品,没必要另外补充维生素。一般患热性病者忌辛、辣、油腻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烟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黄疸、过敏性疾病、痈疽、肿瘤及某些皮肤病忌食鱼、虾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肿病人忌食盐;补血药忌饮茶等。8. 特殊中药的处理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入药方法。 9. 1.先煎:矿物类、贝壳类、甲壳类、骨类、化石类药物的质地坚硬,这些药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时间内很难煎煮出来,因此要单独先煎。另外,还有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川乌、附子、草乌等,通过长时间的高温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以减少其毒性,久煎后的水解产物才能起到治疗作用,使其应用更为安全。 9. 2.后下:花、叶类以及一些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份多的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会致香气挥发,药性损失,故宜后下,部分根茎类有效成份煎煮时中药成份对热不稳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应后下。如藏红花、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在其它药煎煮以后,停火前的5~10分钟时再将其纳入,煎沸5~10分钟即可,叫后下。 9. 3.包煎: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它药一起煎。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类药物,一是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等,煎药时特别粘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药汁也不容易滤除:二是有些药物如蒲黄、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等,煎时容易上飘在药液表面或沉淀锅底,所以需要包起来煎煮;三是有些有绒毛的药物,如辛夷、旋覆花、枇杷叶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绒毛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四是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山药,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焦化,需包煎;煎煮上述药物时先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再放入药锅内与其它药物同煎,叫包煎。包煎时药袋尽量松些,以免药物膨胀时空间不足导致无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9. 4.另煎:有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三七、羚羊角、虫草、鹿茸等),可单独煎煮取汁,再兑入煎好的药液中同服。以免在与其它药物的煎煮过程中损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费。 9. 5.溶化:又称烊化,是指有些胶质性中药(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或黏性易溶的药物(如饴糖),煎煮时容易与其它药物粘结成团块,或造成溶液胶体渗透压提高,不利于药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响整个药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锅底,容易熬焦且浪费药材,不宜与其它一般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搅拌,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药液溶化后服用。 9. 6.泡服:一些用量少,而且药物中的有效成份易溶出的中药(如番泻叶、胖大海等),不须煎煮,直接用开水浸泡后即可服用。 9. 7.冲服:一些难溶于水的药,某些粉末样的药物(如琥珀粉、朱砂)不宜煎煮,或某些较贵重的中药(如三七粉、人参粉)或不宜煎煮的药物(如芒硝),液态药物(如竹沥、姜汁等),可直接冲入煎取的药液中混匀服用,或直接用温水冲服,以避免药物损失。一些药物较为贵重而且用量又小,如果与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其药汁就会被别的药物吸附,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如牛黄、麝香、珍珠粉、琥珀、冬虫夏草、三七粉等。另外,还有一些药物如贝母粉,虽然不是贵重药,但研成细粉冲服,比加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后服用效果要好些。
不少病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早晨起床坐起时或者晚上睡觉躺倒时,或者在半夜向一侧翻身的时候,突然出现剧烈的天旋地转,有的时候甚至只是做抬头、低头的动作也会诱发眩晕。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很有可能是由耳朵的问题所引起,这种疾病的名字叫“耳石症”,医学术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什么耳朵的疾病可以引起眩晕呢?这是因为耳石脱落引起的,当耳部的位置变化使内耳平衡功能出现问题,从而出现眩晕症状。正常人的平衡功能是由视觉系统、本体感受器和前庭感受器组成的,耳朵里面的前庭感受器是负责平衡的主要器官。内耳感受人体的位置以及运动变化,再把这些信息输送到大脑。如果一旦出现问题,错误的信息输送到大脑,患者就会感觉天旋地转,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眩晕。之所以会发生“耳石移位”,医学上主要有3种理论学说,简单地解释,就是头部外伤、病毒感染和内耳循环障碍。 耳石复位可治疗耳石症,经过耳石复位疗法会获得很好的效果。耳石复位疗法其实就是患者在医生的协助下,仰卧在床上将头部悬空再转往不同方向,经反复数次后让耳石回到原位,而且疗效比较明显。由于目前临床上没有任何检查项目可以对耳石症进行确诊,医生多数都是凭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临床检查来对病情作出判断。复位疗法也不一定能使耳石症完全断根,虽然大多数患者在治疗1~2次后就完全治愈,但部分患者在治愈数月或数年后可能出现复发,不过即使如此,只要重复用相同方法进行治疗就可以了。莫把耳石移位引起的眩晕误诊为颈椎病。由于现代社会中颈椎病越来越多,很多患者甚至一些医生对耳石症也不很了解,一旦出现眩晕,首先想到的是颈椎病。当颈椎照片检查后再发现一些问题,就容易简单地把这种眩晕和颈椎病画上等号。究竟眩晕是由于耳石症引起,还是颈椎病的原因,不能简单地通过照片就下结论,即使是颈椎照片发现一些问题。最终还是要根据医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再通过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参考辅助检查,最后通过归纳分析才能得出正确诊断,分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眩晕。当然,除了耳石症、颈椎病会引起眩晕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疾病也会引起眩晕,应当注意鉴别排除,常见的有高血压、脑梗塞、血管硬化斑块形成、抑郁症、焦虑症等等。
摘要: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口服六味地黄汤加味,对照组使用弥可保注射液肌肉注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2%,对照组总有效率64.6% (P<0.01)。结论:中药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六味地黄汤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病人带来严重不适和痛苦,其发病主要由于长期糖尿病所致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醛糖还原酶活性升高以及微血管病变引起的神经缺氧缺血等因素有关。治疗该病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多采用B族维生素类、血管扩张剂及镇痛药等,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目前显示出一定的优势。笔者采用经方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共入选病例99例,所有入选病例均来自我院2002—2005年门诊和住院病人,为Ⅱ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42例;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83岁,平均年龄62.5岁;糖尿病病程10个月至23年,平均11.22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个月至8年,平均4.13年。入选病例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1例,对照组48例,两组病例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后平均空腹血糖水平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2 诊断标准 以上全部病例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1]:①1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7.0mmol/L;②1次或2次以上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尿糖多为阳性,半数以上伴有口干、多饮、多尿、消谷善饥、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同时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和体征[2]:①患者皮肤呈对称性麻木或疼痛,下肢重于上肢,夜间尤甚,有虫爬感或手套袜套样感觉,或烧灼样疼痛、针刺样疼痛、电击样疼痛、感觉迟钝等;②肌肤粗糙或有皮肤瘙痒,或有皮肤深浅感觉减退等;③肌萎缩或肌无力,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④肢体肌电图检查提示,周围神经传导异常;⑤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周围神经病变。1. 3 排除标准:年龄40—83岁以外;严重的心、肝、肾功能异常;严重的其他糖尿病并发症;有3次以上的糖尿病昏迷史;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中风);存在有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因素(铅、苯等有机溶剂,或其他毒物接触的职业);过度肥胖(超重40%以上)。2. 治疗2.1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在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基础上血糖控制良好。对照组使用弥可保注射液是否需要生长厂家500ug,肌肉注射,隔日一次,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组口服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20g,山药15g,山萸肉102g,泽泻10g,丹皮10g,鸡血藤20g,三七20g,葛根15g,丹参30g水煎服,日两次。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病人依从性好,无脱失病例。3. 疗效观察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两组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肢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3.2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腱反射基本正常,肌电图NCV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减轻,腱反射未完全恢复正常,肌电图NCV增加5m/s;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NCV)无变化。 统计学方法 有关数据采用t检验或X2检验。4. 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51例,其中显效29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2%;对照组48例,其中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4.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下表: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MNCV(m/s) SNCV(m/s)分组 FBG 2hPG 正中神经 腓神经 正中神经 腓神经 对照组(前) 9.37± 1.83 15.6±5.4 42.3±4.0 38.3±3.3 38.4±3.5 32.2±3.9(后) 6.4±1.3· 8.22±1.31· 47.3±4.1· 41.9±3.6· 41.8±3.4· 36.7±4.2·治疗组(前) 9.45±2.17 10.85±2.14 36.7土3.9 36.9土4.0 40.1土4.7 41.6土4.2(后)6.8±1.82· 8.3±1.6· 40.9土3.9·△ 41.9土3.9·△ 45.1土4.7·△ 47.5土5.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5. 讨论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糖尿病控制不良造成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使血脂升高,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力增高和血液凝固功能亢进等使血流动力学、血管形态和血液有形成份等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动脉硬化和微循环障碍,神经细胞因缺血缺氧发生渗出、变性、坏死、萎缩等病理改变形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是引起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另一主要因素,大血管病变通过促进动脉硬化,造成脑缺血性疾病发病率增高。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肿胀和增生、透明变性,管壁内有脂肪及糖蛋白沉积,管腔狭窄,从而导致神经缺血缺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病机多为经络淤滞,血脉失养而致。而糖尿病发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无水难以行舟,日久而致血行瘀滞,血脉痹阻不通而出现肢体疼痛,麻木,发凉怕冷,甚则肌肉萎缩无力,与中医“久病必虚”、“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的理论相吻合。而高血脂,高血粘度,血小板聚集力增高,血流缓慢都是中医瘀血形成的基础[3],因此,瘀血既是糖尿病的病理产物,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继发因素和重要的病理基础。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六味地黄汤乃滋补肾阴之经典方药,方中熟地、山药、山萸肉可以滋补肝脾肾阴以固本,泽泻、茯苓、丹皮泻热渗湿使其补而不腻,复加活血化瘀之三七、葛根、鸡血藤、丹参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血糖,而且可以改善血供。方中重用丹参,其有效成分之一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血小板肌动蛋白激活的Mg2+—ATP酶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从而使血小板收缩蛋白活性降低,颗粒内容物不易释放,血浆TXA2水平降低,减轻全身小动脉痉挛和血小板聚集,使微循环明显改善,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减轻,增加组织供血供氧。经本实验证明,以上诸药合用可以明显改善正中神经和腓神经的传导速度,在改善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的同时也有辅助降糖的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 钱荣立(摘译).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1:5 2. 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433. 丁爱国,江翠红.论阳虚血瘀是Ⅱ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J].江苏中医药杂,2003,24(6):13.4. 马建英.复方丹参滴九治疗高粘血症致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99全国中药(复方丹参)现代化学术研讨会,1999,116 邹继红,许曼玲,陈海红.复方丹参滴九对老年糖尿病甲壁微循环的作用.铁道医学,1999,27(3):1
摘要:目的:观察活血复聪汤对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中药活血复聪汤和维生素B1、烟酸、ATP、地巴唑等西药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中药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活血复聪汤能够有效改善神经性耳聋的听阈阈值,为治疗神经性耳聋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感音神经性耳聋 活血复聪汤 中医药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ralDeafness,简称SD)是由于耳蜗、听神经及其中枢通路中的器质性病变所致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听力减退,包括突发性耳聋、噪音性耳聋、爆震性耳聋、药物中毒性耳聋、老年性耳聋等,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既往药物或手术治疗方法对恢复患者听力效果不佳。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观察,认为血瘀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变化,采用中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于2003年6月~2004年6月期间,我们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系统观察了中药治疗SD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共入选病例120例,均来源于我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16~60岁,平均为37.23±12.14岁;耳聋程度27~90dB;病程1天-7年。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17~59岁,平均36.26±13.62岁;病程1天~8年,平均4.6±4.3年;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18~60岁,平均37.23±12.14岁;病程5天~7年,平均3.6±3.3年。两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久聋”“暴聋”“血瘀”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郑氏《耳鼻咽喉科诊断学》[2]神经性耳聋的诊断标准:双耳听力突然下降或逐渐下降,伴有耳内蝉鸣,夜间较甚;兼见舌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结代者;发病无特殊年龄限制,病史上排除其它原因致聋者;耳科检查多为正常耳膜及外耳道;听力障碍可为单侧或双侧耳聋;听力检查,纯音听力多为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多表现为高频区听力下降。1.3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上述标准并自愿接受治疗者。1.4 病例排除标准:①听神经瘤等蜗后占位病变;②耳硬化症;③先天性耳聋;④遗传性耳聋;⑤传导性耳聋;⑥混合性耳聋;⑦极度耳聋;⑧年龄在18岁以下或6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本药过敏者;⑨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1.5 剔除病例标准: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中途停止治疗者;临床资料不全,无法判定临床疗效者;应临床需求或患者要求加用其他治疗耳聋药物或疗法者。2 治疗方法治疗组:自拟活血复聪汤依据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之通窍活血汤为基础方加柴胡、菖蒲、香附而组成:柴胡10g,香附10g,当归15g,石菖蒲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0g,麝香0.05g(包煎),每日1剂,分2次口服。对照组:维生素B110mg、烟酸100mg、ATP20mg、地巴唑20mg,均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连续服药30天。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听阈检查,每次测听2遍,以基本重合为准。3 疗效评定标准3.1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996年制定的“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析” [3] 制定疗效评定标准。痊愈:0.25~4kHz各频率听阈恢复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无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dB。3.2 症状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症状部分缓解;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4结果 两组耳聋总疗效比较组别 病耳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治疗组 60 15 24 13 8 86.7对照组 60 10 20 12 18 70.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耳聋总疗效经Ridit分析,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耳聋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5典型病例 病案举例:王某某,女,42岁,工人。2003年8月21日初诊。半年前曾因肺结核肌注链霉素,半月后出现耳鸣,呈高频调,声如雷鸣,继之听力下降,经中西药物治疗无效。查体:双耳外形正常,耳道无分泌物,乳突无压痛,任内氏试验(Pimetest)阳性,韦伯氏试验(Webertest)偏于左侧,但明显减弱,施瓦伯氏试验(Schwabachtest)骨导听力减弱。诊断为药物中毒性耳聋。临床症见:耳鸣耳聋,头晕,头痛拒按,夜间加重,伴有胁肋胀痛,舌暗红有瘀班,苔白,脉细涩。辨为气滞血瘀,清气不升,耳窍失养。治以活血化瘀,升清降浊开窍。治以活血复聪汤日一剂,水煎空腹服,半个月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耳鸣消失,听力明显恢复。两个疗程后诸症均消,1年后随访无异常。6讨论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复杂,目前学术界认为内耳血供障碍是其主要特征之一。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性耳聋的病变部位在耳蜗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其病因可能与耳部血流和神经障碍及缺血缺氧,代谢障碍以及噪声,耳毒性药物损伤,老年退行性病变等因素有关,目前尚无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手段。一般治疗以营养神经、扩张血管药物和溶栓治疗为主。神经性耳聋属中医“暴聋”或“久聋”范畴",临床上常合并血瘀症状。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管通透性、抗炎抗渗出,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及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恢复毛细胞及再生功能等作用[4]。可见活血通窍法在改善微循环,防治血栓形成及改变血液流变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基本病理—内耳微循环障碍学说正是各种原因导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微循环障碍,从而影响内耳血供的结果。因此,对感音神经性耳聋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活血通窍法为主治疗,不仅符合祖国医学理论,更具有现代医学科学基础。自拟活血复聪汤依据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之通窍活血汤为基础方加少阳引经药之柴胡,芳香开窍之菖蒲,调畅气机之香附而组成。通窍活血汤乃《医林改错》中的经典方,方中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养血活血为基础药,加用麝香、老酒辛香通窍,主治头面部瘀阻之证。《本草纲目》:“川芎,血中气药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香附入肝、三焦经,乃气病之总司,疏肝之要药;柴胡入少阳耳之所居,直达病所,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通气开窍。” 以上诸药合用,上行耳窍,活血散瘀,通达气血,促使内耳微循环改善,以达治疗耳聋之目的。 参考文献1. 国家中医药管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22. 郑中立.耳鼻咽喉科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13.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及疗效分级.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724. 蒋中晋.中医对耳聋的认识和治疗.中国中医耳鼻喉口腔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68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加用化痰逐瘀汤(颅压平)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痰逐瘀汤(颅压平),观察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差异。结果:加用化痰逐瘀汤(颅压平)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小脑水肿体积,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中西医结合基础上加用化痰逐瘀汤(颅压平)可明显促进脑水肿的吸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使患者早日康复。关键词:脑出血 中医药 化痰逐瘀汤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多发病,死亡率和病残率极高。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缺血、脑水肿和继发性神经元损伤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大约15%~40%的脑出血患者死于急性期。现代医学在降低中风死亡率、致残率上无重大突破。急性脑出血属祖国医学出血性中风范畴。找到确切有控制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的方药,在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上发挥中医优势,从而最大限度的挽救残存神经是目前临床的迫切要求和研究重点。本研究试图证实中成药化痰逐瘀汤(颅压平)在脑出血急性期的有效性,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1、资料与方法: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1~2005年住院患者,经询问病史、NS检查及头部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按病历号单双数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1.1.病例入选标准①年龄45~80岁,性别不限;②发病48H内;③出血量10~40ml;④单侧基底节区出血;⑤瘫侧肢体肌力<Ⅳ级;⑥意识清醒,轻度嗜睡,能被唤醒。1.2.病例排除标准:①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②可能为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或血液病出血者;③多灶出血者;④脑幕下出血者;⑤脑疝形成者;⑥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肺部及泌尿系感染者;⑦混合性中风或出血性脑梗死;⑧毒品及药物滥用导致脑出血。1.3.治疗方法:1.3.1对照组使用甘露醇及神经细胞营养药,如有血糖升高、发热、癫痫等予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每日服用化痰逐瘀汤(颅压平)一剂。两组均治疗21天后比较疗效。1.3.2.药物:化痰逐瘀汤(颅压平)方药组成为钩藤l5g,水蛭10g,三七10g,甘遂10g,红参l.2g。加水煎煮,过滤,浓缩,加乙醇提取,分装于洁净的250ml高温瓶,密闭贴签,每ml含生药量1g。20%甘露醇注射液由深圳市中医院制剂室制备。1.4 观察指标同一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于入院时、治疗后第21天时检查下列项目(1)脑血肿体积:头部CT片按多田法计算脑实质内血肿体积,按公式abc×π/6(a:血肿最大长径;b:与最大长径垂直之直径;c:血肿层面数)计算。(2)血肿周围水肿容积:按abc×π/6.(A:血肿最大层面水肿区域的长径;B:与最大长径垂直的直径;C:血肿层面数)计算。实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等于血肿周围水肿容积减去同一患者同一时间血肿体积。(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据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法(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据既往史评分标准进行既往史评分。(4)统计学方法:数据以X±S表示,进行t检验。2、结 果2.1 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表1 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X±S).组别例数年龄既往史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体积(ml)水肿体积(ml)治疗组3061.38±10.757.6±2.434.26±12.3628.74±11.2614.28±11.71对照组3061.29±12.847.5±3.334.32±12.4728.67±12.4814.37±11.63由表1可知,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年龄、既往史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2.两组治疗后血肿体积比较表2.两组治疗后血肿体积变化(X±S,ml)组别例数1.day21.day治疗组3028.75±11.2614.52±12.83对照组3028.67±11.3814.57±14.33注:治疗21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由表2可知,治疗21天后两组血肿体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两组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3 两组治疗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比较。表3 两组治疗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变化(X±S,ml).组别例数1.day21.day治疗组3014.8±11.7213.44±12.67对照组3014.37±11.6419.64±11.72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由表3可知,治疗21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脑水肿体积明显较对照组缩小。2.4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表4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X±S)..组别例数1.day21.day治疗组3034.26±12.3520.65±14.31对照组3034.33±12.4824.69±13.25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由表4可知,治疗21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明显好转。3、讨 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水肿带形成并不断加重,形成颅内压增高,甚至形成脑疝,是脑出血急性期病情恶化或死亡的重要原因,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处理的重要环节。西药以甘露醇为代表的高渗脱水剂的临床疗效并未得到广泛肯定和认同,中医迄今尚未找到确切有控制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方药。也未见到中药对颅内压影响的报道。为此,进行了本研究。本研究在综合当今医药治疗脑出血的经验和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认为脑出血的病机为气血逆乱,肝阳扰动,痰浊上犯,致脑髓肿胀受压,阳气损伤。辨证特点为:中脏腑为主,闭脱兼见证居多。治疗应综合采取平肝、逐瘀、止血、逐饮、涤痰、通腑、固脱等法。据此法制成逐瘀化痰汤 (颅压平)。方中钩藤平肝潜阳熄风;大黄苦寒沉降,峻下腑实,行瘀破积,直挫上逆之肝阳气血,使痰浊、水饮、瘀血从肠腑排出,一举三得;甘遂泻水逐饮涤痰,减轻脑水肿;三七散瘀止血,水蛭破血逐瘀,丹参活血通络,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血肿吸收;人参补气扶正。全方具有平肝通腑,祛瘀止血,逐饮涤痰,补气扶正之功效。脑出血急性期的表现很复杂,脑出血1周左右是病情进展不稳定时期,发病4~7天出血灶周围的水肿带最宽。因此,研究中用7天的治疗加上由发病到入院的时间,并通过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这些客观指标,可以较客观地评价中药对脑水肿、颅压的影响。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缺血、脑水肿和继发性神经元损伤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近来动物实验证实: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损害不亚于血肿本身,脑出血周围水肿缺血区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重要原因。本文临床观察表明,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逐瘀化痰汤 (颅压平)具有促进脑水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从轻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到严重的痴呆。抑郁症可造成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主要表现在注意力、执行能力、学习、记忆和精神运动速度等方面,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重视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其机制、治疗的研究,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对病情康复,减轻患者内心痛苦,预防复发,恢复社会功能以及提高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西药方面传统抗抑郁剂的镇静及抗胆碱能副作用将加重患者的认知缺损,新型抗抑郁剂受体选择性作用强、不良反应少,对抑郁症患者伴发认知功能损害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价格较为昂贵,而且也由于人们的文化差异难以被不少抑郁症患者接受。为寻求更安全,有效,不良反应更小,价格低廉的抗抑郁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眼光投向资源丰富的天然植物,尤其是中草药方面[1]。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副作用较小,价格低廉,多靶点作用的中医药疗法对此类疾病有较大优势。我们经过总结我科门诊近5年约1800名患者的中医发病特点,分析病因病机,得出心肝郁热是最为常见的证型,开发我科的专病专方-郁乐冲剂。本研究比较郁乐冲剂与盐酸氟西汀对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纳入标准:年龄l7~60岁,性别不限;经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用定式临床检查提纲检查,符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首次发病,未服用过抗抑郁药及其他精神病药物;汉密顿抑郁量表l7项版本(HAMD)总分≥l7分;5入组患者符合中医辨证心肝郁热型;获得患者知情同意。1.2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精神障碍者;目前患有严重的躯体疾病者或药物依赖者;有严重药物过敏史者;近期内受过严重感染或曾手术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参加其他临床药物研究者。1.3健康对照组:为同期深圳市中医院职工与进修人员,符合以下标准:无严重躯体疾病;目前精神状况良好,既往无精神障碍史;无精神疾病家族史。2、方法2.1 药物治疗方案:2.1.1 郁乐冲剂:由深圳市中医院制剂室提供,每小袋重量10g,服用方法:每天3次,每次1小袋,150ml温水冲服,饭后半小时服用,根据病情用量可调整每次1-2小袋。方剂组成:知母、百合、麦冬、郁金、香附、白芍、川芎、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珍珠母、远志。方解:主药重用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臣药中百合养阴而清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除烦;郁金、香附合用清解心肝郁火、舒肝理气;酸枣仁、柏子仁能益血养心,两者共补郁火暗耗心之阴血,濡养心神。佐使药川芎行气以解郁,白芍滋补肝阴,生龙齿、珍珠母、远志三药安神定志,以免缺少阴血濡养的心神涣散。2.1.2 百优解胶囊:为盐酸氟西汀胶囊,由美国礼来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30017,规格:1粒20mg,服用方法:每天一次,每次1粒,根据病情调整剂量。2.1.3 健康对照组:正常饮食、起居、工作,若因疾病服用药物者需知会研究者。2.2 精神病理学评定: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项版本量表分别在治疗前及服药十二周评定。2.3 神经心理学测评: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对照治疗前后均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WCST)测验(能反映患者的抽象概括、工作记忆、认知转移等方面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评。2.4 皮质醇测定:抑郁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十二周后早8—9点取静脉血5ml,2小时内进行离心分离血浆,置于一20℃冰箱冻存待测。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严格按试剂盒内的说明书操作,皮质醇浓度单位为ng/ml。3、数据处理所有统计学资料均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ean±SD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参数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4、一般资料本研究为非同期对照研究,选取2008年1月-2008年12月在深圳市中医院脑病心理科住院的单相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收集病例60例,查随机数字表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均为各30例,郁乐冲剂组30例,百优解组30例;健康对照组选取深圳市中医院健康(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等、定式精神临床检查提纲检查无抑郁发作者)职工、在院研究生、实习生,共20名。表1 病人基本资料比较组别 男(例) 女(例)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 HRSD评分郁乐冲剂组 13 17 30.34±7.45 1.49±0.13 27.98±2.22百优解组 11 19 31.21±6.67 1.26±0.47▲ 28.01±3.40●健康对照组 10 10 30.27±7.01* 6.44±1.56三组比较: *: P>0.05;郁乐冲剂组与百优解组比较:● P>0.05;▲: P>0.05。3组病例在一般资料(性别构成比、年龄)F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郁乐冲剂组、百优解组患者治疗前HRSD 17项评分(27.98±2.22,28.01±3.40),病程(1.49±0.13,1.26±0.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5、结果分析表2 两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分析组别完成病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郁乐冲剂组30689776.67%百优解组308116583.33%*两组间比较:P>0.05治疗12周后,郁乐冲剂组总体有效率为76.67%,百优解组为83.33%,两组间差异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郁乐冲剂与百优解胶囊治疗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相当。 表3 3组患者治疗后HRSD积分及各因子积分变化情况比较(X(___)±SD)检测项目HAMD总分认知障碍迟滞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郁乐冲剂组治疗前28.43±3.525.37±1.846.64±1.1811.73±1.964.21±1.43治疗后7.14±2.13▲1.84±1.03▲1.96±0.96▲2.21±1.03▲0.56±0.86▲百优解组治疗前29.39±2.935.04±2.386.59±1.3711.98±1.544.63±1.29治疗后6.39±2.98▲◇2.33±1.29▲◇2.64±1.20▲◇2.01±1.11▲◇0.83±0.97▲◇健康对照组治疗前6.76±1.210.73±1.211.76±0.822.73±1.160.59±0.37治疗后6.94±2.84△○ 0.94±1.17△●1.43±0.86△●2.49±1.21△○0.66±0.49△○注:各组组内比较:△P>0.05;▲P<0.05。治疗后,郁乐冲剂组、百优解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P<0.05。治疗后郁乐冲剂组与百优解组比较◇P>0.05。由表3可知,经过12周治疗后,郁乐冲剂组与百优解组患者HRSD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在各因子分所代表的靶症状群改善上,郁乐冲剂与百优解表现略有不同:其中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两个因子分两者改善程度接近(P>0.05),与健康对照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障碍因子分上和迟滞因子分改善上,两者改善程度接近(P>0.05),但郁乐冲剂组、百优解组此两因子得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3组患者治疗前后WCST因子积分变化情况比较(X(___)±SD)检测项目正确数错误数持续错误数随即错误数分类数郁乐冲剂组治疗前30.68±6.579.98±4.523.93±3.8511.11±5.643.80±1.49治疗后33.11±4.18▲7.11±3.42▲2.33±1.38▲8.39±4.63▲4.51±1.07▲百优解组治疗前30.11±7.019.91±4.663.63±3.5610.99±5.663.88±1.51治疗后33.13±5.57▲◇7.68±3.52▲◇2.42±1.58▲◇8.41±4.71▲◇4.71±1.10▲◇健康对照组治疗前35.73±3.225.78±2.421.27±1.817.10±3.725.54±0.77治疗后36.01±3.52△●5.65±2.31△●1.41±1.98△●6.40±3.93△●5.63±0.79△●注:各组组内比较:△P>0.05;▲P<0.05。治疗后,郁乐冲剂组、百优解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P<0.05。治疗后郁乐冲剂组与百优解组比较◇P>0.05。由表4可知,经过12周治疗后,郁乐冲剂组与百优解组患者WCST因子分正确数、分类数提高,错误数、持续错误数、随即错误数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郁乐冲剂与百优解五个因子的改善程度接近,无明显变化(P>0.05)。但与健康对照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5 三组治疗前后血清皮质醇比较(X(___)±SD)检测项目百优解组郁乐冲剂组健康对照组血清皮质醇治疗前499.7±154.25490.1±156.25410.4±135.22治疗后 468.4±135.22▲457.4±143.22▲◇390.5±138.35△●注:各组组内比较:△P>0.05;▲P<0.05。治疗后,郁乐冲剂组、百优解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P<0.05。治疗后郁乐冲剂组与百优解组比较◇P>0.05。由表5可知,经过12周治疗后,郁乐冲剂组与百优解组患者血清皮质醇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郁乐冲剂组与百优解组血清皮质醇的改善程度接近,无明显变化(P>0.05)。与健康对照组皮质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6 两组抑郁症患者治疗前血清皮质醇与WCST测验相关性(N= ,R)正确数错误数持续错误数随即错误数分类数皮质醇-0.3390.2150.1560.205-0.318由上表数据可知,皮质醇与错误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确数、分类数呈负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6、讨论抑郁症是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其主要临床特症是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虽然抑郁发作可以通过及时干预得到有效控制,但大部分病例复发倾向十分普遍。即使主要抑郁症状长期缓解,仍有其他一些残留症状,如消沉、自觉状况差、社会适应功能减退及自杀死亡率高于一般人群。近年来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可能独立于抑郁症状之外[2],这是抑郁症病人即使在缓解期内仍不能恢复社会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认为抑郁症发病在思虑、忧虑等过多诱因下,气机结滞,失其运行常度,肝不能及时疏泄郁滞之气,气郁日久不愈,久而化热,热郁于内,耗气灼血,心神扰动且缺少阴血之濡养而发病。在这由气及血、由阳至阴的病理过程中,以心肝两脏为核心,涉及脾肾等多个脏腑,变化多端,可引起多种症状。郁乐冲剂是我们针对抑郁症心肝郁热证型开发的,由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等经方合方化裁而来,方中所用药物均是在我们从大量的临床用药经验中总结、筛选出来,其组成包括:知母、百合、麦冬、郁金、香附、白芍、川芎、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珍珠母、远志。功效滋阴清热安神,解郁理气疏肝,其中清泄郁热与滋阴养血共举,养心安神与镇静安神同用,理气药物芳香走窜又不耗伤阴血,而且全方性味较为平和,既无温热之嫌,又无寒凉之辟,针对抑郁症常见的心肝郁热证型。本次研究表明,郁乐冲剂及百优解均能有效治疗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皮质醇水平改变,提示郁乐冲剂与百优解在治疗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理机制及途径上可能相近,均能够降低血清皮质醇水平。因此可以认为对于心肝郁热型抑郁症,郁乐冲剂与百优解的治疗效果相当,并且郁乐冲剂较百优解具有价格适宜、副作用小等特点,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各种患者,有利于推广。但抑郁症患者主要症状得到缓解后,认知功能仍然没有完全恢复,仍会残留社会功能缺损,这可能正是疾病复发的常见应激原。而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在国内外开展还不够完善,尤其在国内。我们应该将此作为抑郁症诊断与治疗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诊疗水平。参考文献:[1]. 方芳,李春波,吴文源.抗抑郁中草药研究进展,上海精神医学,2003,15(suppl).[2].Reischies FM,Neu P:Comordity of mild cognitive disorder and depression:a neuropsychol- ogical analysis.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0;250(4):186-193.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多发病,死亡率和病残率极高。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缺血、脑水肿和继发性神经元损伤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大约15%~40%的脑出血患者死于急性期。现代医学在降低中风死亡率、致残率上无重大突破。急性脑出血属祖国医学出血性中风范畴。找到确切有控制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的方药,在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上发挥中医优势,从而最大限度的挽救残存神经是目前临床的迫切要求和研究重点。本研究试图证实中成药化痰逐瘀汤(颅压平)在脑出血急性期的有效性,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1、资料与方法: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1~2005年住院患者,经询问病史、NS检查及头部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按病历号单双数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1.1.病例入选标准①年龄45~80岁,性别不限;②发病48H内;③出血量10~40ml;④单侧基底节区出血;⑤瘫侧肢体肌力<Ⅳ级;⑥意识清醒,轻度嗜睡,能被唤醒。1.2.病例排除标准:①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②可能为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或血液病出血者;③多灶出血者;④脑幕下出血者;⑤脑疝形成者;⑥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肺部及泌尿系感染者;⑦混合性中风或出血性脑梗死;⑧毒品及药物滥用导致脑出血。1.3.治疗方法:1.3.1对照组使用甘露醇及神经细胞营养药,如有血糖升高、发热、癫痫等予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每日服用化痰逐瘀汤(颅压平)一剂。两组均治疗21天后比较疗效。1.3.2.药物:化痰逐瘀汤(颅压平)方药组成为钩藤l5g,水蛭10g,三七10g,甘遂10g,红参l.2g。加水煎煮,过滤,浓缩,加乙醇提取,分装于洁净的250ml高温瓶,密闭贴签,每ml含生药量1g。20%甘露醇注射液由深圳市中医院制剂室制备。1.4 观察指标同一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于入院时、治疗后第21天时检查下列项目(1)脑血肿体积:头部CT片按多田法计算脑实质内血肿体积,按公式abc×π/6(a:血肿最大长径;b:与最大长径垂直之直径;c:血肿层面数)计算。(2)血肿周围水肿容积:按abc×π/6.(A:血肿最大层面水肿区域的长径;B:与最大长径垂直的直径;C:血肿层面数)计算。实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等于血肿周围水肿容积减去同一患者同一时间血肿体积。(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据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法(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据既往史评分标准进行既往史评分。(4)统计学方法:数据以X±S表示,进行t检验。2、结 果2.1 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表1 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X±S).组别例数年龄既往史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体积(ml)水肿体积(ml)治疗组3061.38±10.757.6±2.434.26±12.3628.74±11.2614.28±11.71对照组3061.29±12.847.5±3.334.32±12.4728.67±12.4814.37±11.63由表1可知,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年龄、既往史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2.两组治疗后血肿体积比较表2.两组治疗后血肿体积变化(X±S,ml)组别例数1.day21.day治疗组3028.75±11.2614.52±12.83对照组3028.67±11.3814.57±14.33注:治疗21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由表2可知,治疗21天后两组血肿体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两组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3 两组治疗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比较。表3 两组治疗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变化(X±S,ml).组别例数1.day21.day治疗组3014.8±11.7213.44±12.67对照组3014.37±11.6419.64±11.72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由表3可知,治疗21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脑水肿体积明显较对照组缩小。2.4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表4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X±S)..组别例数1.day21.day治疗组3034.26±12.3520.65±14.31对照组3034.33±12.4824.69±13.25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由表4可知,治疗21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明显好转。3、讨 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水肿带形成并不断加重,形成颅内压增高,甚至形成脑疝,是脑出血急性期病情恶化或死亡的重要原因,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处理的重要环节。西药以甘露醇为代表的高渗脱水剂的临床疗效并未得到广泛肯定和认同,中医迄今尚未找到确切有控制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方药。也未见到中药对颅内压影响的报道。为此,进行了本研究。本研究在综合当今医药治疗脑出血的经验和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认为脑出血的病机为气血逆乱,肝阳扰动,痰浊上犯,致脑髓肿胀受压,阳气损伤。辨证特点为:中脏腑为主,闭脱兼见证居多。治疗应综合采取平肝、逐瘀、止血、逐饮、涤痰、通腑、固脱等法。据此法制成逐瘀化痰汤 (颅压平)。方中钩藤平肝潜阳熄风;大黄苦寒沉降,峻下腑实,行瘀破积,直挫上逆之肝阳气血,使痰浊、水饮、瘀血从肠腑排出,一举三得;甘遂泻水逐饮涤痰,减轻脑水肿;三七散瘀止血,水蛭破血逐瘀,丹参活血通络,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血肿吸收;人参补气扶正。全方具有平肝通腑,祛瘀止血,逐饮涤痰,补气扶正之功效。脑出血急性期的表现很复杂,脑出血1周左右是病情进展不稳定时期,发病4~7天出血灶周围的水肿带最宽。因此,研究中用7天的治疗加上由发病到入院的时间,并通过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这些客观指标,可以较客观地评价中药对脑水肿、颅压的影响。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缺血、脑水肿和继发性神经元损伤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近来动物实验证实: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损害不亚于血肿本身,脑出血周围水肿缺血区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重要原因。本文临床观察表明,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逐瘀化痰汤 (颅压平)具有促进脑水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作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