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过,两类人需要接受心理咨询:一类是要让自己紧绷的人,一类是要让自己放松的人。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中说道“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治疗师”。
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大多数精神疾病发病于青壮年,发病时往往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很多病人在接受治疗的同时,面临结婚、生育等人生的关键事件。对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生小孩是否有影响,是患者经常考虑、医生经常被询问的话题。为了孩子健康而放弃用药,可能会导致病情复发;为了巩固治疗延迟生育,可能会错过“生育的黄金期”,因此,怀孕期间是否继续用药,或者是用药期间能否怀孕,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美国最早对药物对怀孕的安全性做出分类分级。分为A\B\C\D\X五级,依次是:A级:经临床对照观察,未见对胎儿有损害,是最安全的一类;B级:动物试验中未见对胎畜有损害,但尚缺乏临床对照观察资料;或动物试验中观察到对胎畜有损害,但临床对照观察研究未能证实;A、B级药物属于对胎儿和孕妇没有或几乎没有危害的药物,孕期一般可安全使用;C级:动物实验和临床对照观察资料皆无;或对动物胎畜有损害,但缺乏临床对照观察资料;这类药物的选用最为困难,很多常用抗精神病药物都属于此类;D级:已有一定临床资料说明药物对胎儿有损害,但临床非常需要,又缺乏替代药物,此时可权衡其危害性和临床适应证的严重程度做出决定;C、D级药物对胎儿有危害(致畸或流产),但对孕妇有益,须权衡利弊后慎用。X级:动物实验结果和临床资料说明对胎儿危害性大,一般已超出治疗应用所取得的有利效益,属于妊娠期禁用的药物。 精神科常用药物中,多数药物属于C级,有一些是属于D级或X级(如:丙戊酸钠、碳酸锂、阿普唑仑<苯二氮卓类>等)。 服药期间能否生育,我个人的建议是:对男性而言,用药与否对胎儿影响相对较小。妻子怀孕后可以继续用药,怀孕前如果用药计量较小、药物安全性较高(C级以上的药物),可以不用停药。 对于女性而言,如果年龄偏小,如30岁以内,建议“先治病、后怀孕”;年龄较大,怀孕意愿迫切的,首先考虑药物安全性,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或调换安全级别低的药物为安全级别更高的药物。停药到怀孕最短时间建议一个月+药物的5个半衰期(一个生理周期+5个药物半衰期的时间)。如果不得不用安全级别很低的药物(如X级),强烈建议不要怀孕,否则对胎儿造成不良的影响,回过头对孕妇的心理和身体伤害更大。 同时,想提醒面临这种选择的病人注意,精神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时候,不建议怀孕。因为怀孕期间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生活环境及生活节律的改变,可能会增加孕妇的心理负担,导致精神疾病的加重。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失眠?有人做过调查,发现大约有43%的人群受睡眠问题的困扰,一大半是失眠。也有其他睡眠障碍,比如睡行症(梦游)、梦魇、嗜睡(贪睡)、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本文着重讲述失眠症的起因、治疗及自我调适。就像离不开食物,人类同样也离不开睡眠。刚出生的婴儿每天睡眠时间长达20多个小时,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缩短。中小学学生每天睡眠时间约需10个小时,成年后每天大约需要睡眠8个小时,老年人每天大约需要5~7小时的睡眠。当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睡眠时间不是完全一样。有些人每天睡眠时间很短,而有些人睡眠时间较长,两类人群并没有健康上的差异。那么,多长时间的睡眠才是良好的睡眠呢?一般来说,判断睡眠时间和质量,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对于失眠的判断,有以下几点参考:1.第二天醒后自己是否感觉精力充沛;2.夜间11点-凌晨1点之间是否经常睡不着;3.是否夜里睡不着、白天醒不了的感觉;4.是否入睡时间过长;5.是否噩梦连连;6.是否经常醒来,然后很难入睡。在睡眠门诊会遇到这样的朋友,他们对自己的睡眠时间过分关注,总认为自己睡眠时间不够7小时而担心,尽管他们没有以上种种。显而易见,这些人并不属于“失眠患者”,他们只是过分关注自身的睡眠时间。总而言之,判断前一天的睡眠好坏,最主要是看第二天自己的精力状况。失眠的患者有相似的感受,他们害怕夜晚的降临,因为夜晚会让他们恐惧,担心夜里不眠、辗转反侧;他们害怕上床,因为床上不能带给他们愉悦舒适的睡眠,相反,这里是他们痛苦的开始。是什么让我们失眠?导致失眠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状况:a.身体疾病的影响,包括疾病本身导致失眠,还有我们自己对疾病的过分恐惧;b.白天过度兴奋或悲伤,遭受严重的心理打击等;c.睡觉前没有处理好手头的事情,导致躺在床上思考问题;d.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睡前饮用咖啡、可乐、茶叶等刺激性饮料,晚餐过饱或过饿,睡前喝太多水等;e.不良的生活节奏:白天睡眠过多或午休过长,经常熬夜,缺乏运动等;f.环境因素:如住房环境恶劣,或生活环境的改变:如搬家、外出学习、旅游等;g.对睡眠的认知异常:如缺乏“睡眠感”,对睡眠本身的过分关注;h.老年人常有白天“打盹”,“消耗”了睡眠时间而引起夜间睡眠时间的减少;i.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导致失眠,或者突然停用某些常用药物导致失眠等。如果失眠了,我们该如何调整?1.保持心情舒畅;2.营造相对适宜的睡眠环境:如相对安静、不过冷或过热等;3.上床睡觉之前,处理好手头上的事情,不要带着事情或问题上床;4.床是睡觉的地方,不要躺在床上看书或看电视、看手机;5.有了困意再上床,不要提前上床,否则躺在床上睡不着会越来越着急;6.午后不要饮用刺激性的饮料:咖啡、可乐、酒、茶叶水等,最好不抽烟;7.晚餐不要进食过饱或进食过少,睡前不要饮用过多的水(会导致频繁起夜);8.睡觉时穿宽松的棉质内衣,选用保暖、轻质一点的被褥,过重或过紧的衣物会影响睡眠;9.下午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明显改善睡眠;10.头一天睡不好,第二天千万不要“补觉”,因为“补觉”会把“生物钟”打乱;11.睡前饮牛奶、温水泡脚会促进睡眠;12.如果有身体疾病,应配合医生积极治疗;13.白天多做一些脑力或体力活动,一方面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这些活动本身也能改善睡眠;14.偶尔的失眠不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太大的影响,因此不必要过分在意;15.每个人的睡眠时间、睡眠节律都不完全相同,请不要用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16.难以调节的失眠,不要避讳看医生。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有个好睡眠。顺便提醒六安(皖西)地区的失眠朋友,六安市精神卫生中心能为您的睡眠保驾护航。
精神疾病不同于其他躯体疾病,目前还没有哪一种仪器或检查手段能够确诊。几乎所有精神疾病都是基于临床症状,排除其他疾病后作出诊断。因此,有许多患者及家属会有这样的疑问“病人的各项检查都是正常的,为什么会得‘精神病’”。 那么,“精神病”的病因到底是什么,不同种类的“精神病”,病因会一样吗?现就目前医学界对精神疾病病因学的认识,作简要介绍。 对中枢神经介质的认识。许多研究和调查发现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在内,几乎所有精神疾病都发现中枢神经介质的紊乱,涉及多巴胺、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等等多种类。大部分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机理都是基于对中枢神经介质的调节。中枢神经介质紊乱发生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对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认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患者的大脑广泛性萎缩,颞叶、顶叶、前额叶最明显。血管性痴呆、弥漫性硬化症所致精神障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精神障碍、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等等,均有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躯体疾病的影响。在内分泌、营养、代谢、血液等系统疾病过程中,由于影响脑功能,而产生精神障碍。患者对躯体疾病产生的心理反应,与疾病产生的生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精神症状的发生。大部分病例,上述两种因素往往很难区分。 精神疾病的遗传学基础。精神疾病有家族聚集倾向。除了与遗传有关外,教养传递、致病的行为、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通过学习或模仿在家庭中由上一代延续到下一代,或由于家庭成员暴露于共同的环境因素增加发病风险。和许多疾病一样,大部分精神疾病为多基因遗传疾病。也有少数与精神科密切相关的疾病是单基因遗传,如亨廷顿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另外,近亲婚配时,子女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 心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卫生。良性应激可使人心情愉悦,增强动力,促进生长发育。不良应激多指较严重的、延续和失去控制的应激状态,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机体出现生理功能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损伤,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生活中各种重要事件均可视为应激源,但对应激的反应,明显受到个人特点(人格特点、文化素质、既往经验等)的影响,差异很大。文化由人的观念、激情和意志所创造。文化蕴含并折射出社会团体或民族的心理特征,个人的内心世界明显受到特定文化影响而形成心理特质与行为模式。一些精神、心理症状的表现形式与其所属的文化氛围有密切关系。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研究不断深入,与精神疾病的相互关系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各种心理学理论学派对精神疾病的产生有不同的见解。如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心理动力及早期的成长经历;行为学派认为异常行为是一种足习得的反应类型;认知理论更强调“不恰当的预期”;等等。 精神活性物质及非成瘾性物质与精神卫生。这一点,已渐被医务人员及非医务工作者所重视。以酒精为例,世界卫生组织(WHO)2004年指出,酒精的有害性使用在全球都是对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同时,与酒精相关的社会损害也急剧上升(如酒驾酿车祸等)。中国酒精相关精神神经障碍的发生率与识别率相距甚远,应当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宣传。酒精相关精神神经障碍主要包括急性酒精中毒、酒精戒断症状、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等。 精神疾病的产生不可能是某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即便就某个病人,医生也不可能完全解释他的发病原因。
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接受的治疗是以口服药物治疗为主,这一点在重性精神病房(封闭式病房)尤为明显。因此,很多复发的精神病患者对于医生的住院建议提出质疑。那么事实究竟如何,住院治疗比门诊治疗的优越性到底在哪?美国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长期只接受门诊治疗而从不接受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造成的疾病负担大约是接受过住院和治疗患者的34倍。如何理解?也就是说,同样的病情,如果从未接受过住院治疗,疾病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包括治病以及因病导致的经济损失),比那些至少接受过一次正规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要高出大约34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治疗比门诊治疗效果好是毋庸置疑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住院期间,每天有医生、护士查房,准确把握病情,对症用药;药物对患者的治疗是否有效,能够及早地被医生发现,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服药期间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能被及时发现和诊治;(这一点最关键,却常被家人忽视)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每天都在进行,能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更充分的认识;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在以后的人生轨迹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帮助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或降低精神疾病的致残;还有一点就是,并非像大部分人认为的,在医院期间就是服药治疗。同时开展的还有其他包括心理治疗、暗示治疗、松弛治疗、体育治疗、工娱治疗、脑功能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放松治疗等等;尤其要说一下心理治疗。很多患者及家属认为心理治疗很神秘,而当心理医生解释心理治疗很多时候就是“谈话治疗”的时候,他们又很难理解,因为这种“神秘感”的打破会让人倍感失落;我国家现有的医保制度,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补偿实际上是很高的,住院治疗的费用非常平民化。而对于经济特困的家庭,民政部门也会有多种补助和救济。既然住院治疗有这么多好处,是不是所有的精神病人都一定要接受住院治疗呢?当然不现实,也不科学,更不合法。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参照2013.5.1颁发的《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那么,除非病人本人愿意,或者是病人出现伤害他人或伤害自身的行为(或倾向)时,公安机关、相关单位和家庭才有权利(也有义务)送患者接受强制治疗。有人会问,患者没有达到强制治疗的条件,可有不愿意接受住院治疗,怎么办?当然,我们应该充分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自此基础上,可以求助于医生。临床经验显示,不愿意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是因为对自己疾病的认识不充分、精神疾病产生的“病耻感”以及他们没有找到摆脱痛苦的方法。求助于医生,会得到医生的专业指导,患者因此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症状和疾病,并能够理解医院是帮他摆脱痛苦的地方。
在临床接诊过程中发现,很多病友家属对精神/心理障碍是轻度还是重度很在意。实际上,精神/心理障碍是个连续谱系,它们之间没有截然划分。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重性精神病”的6种精神疾病,大部分病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除外)不认为自己有病,甚至没有主观痛苦的体验;而其余的没有被划为“重性精神病”的300余种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却大多数有强烈的主观痛苦体验。 那么一般来说,严重的心理障碍都有哪些表现呢? 1. 初期表现: 性格改变,比如原本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的人,突然变得对人冷淡,与人疏远、孤僻不合群,生活懒散,不守纪律。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了往日的激情。 有的出现情感紊乱:情感变得冷漠起来,对亲人漠不关心,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脾气开始变得暴躁起来,经常会为一些小事而乱发脾气,会莫名其妙的大笑或嚎哭。 有的行为诡异:行为举止开始变得诡异起来。喜欢发呆、独来独往,常人很难与其交流。 还有表现出敏感多疑:对任何事都敏感起来,把周围的一切都附加在自己身上。以为别人都在议论他,不吃、不喝,认为有人想要加害于他,有时甚至会出现幻视、幻觉的症状。 当然,最常见的还是睡眠障碍:逐渐或突然变得入睡困难,即使入睡也易惊醒或睡眠不深,彻夜失眠多梦或睡眠过多。 2.常见症状(1)感觉障碍包括为感觉过敏、减退、倒错、内感性不足等。(2)知觉障碍包括错觉、错视、幻觉和感知综合征。(3)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奔逸、迟缓、贫乏、松弛、病理性赘述,思维不连贯,中断,云集,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诡辩性思维,持续重复模仿,刻板性等言语,以及思维妄想,释意妄想,形象性妄想。思维插入等。(4)注意障碍包括主动注意障碍和被动注意障碍。(5)记忆障碍包括记忆增强、减退、遗忘、错构、虚构,潜隐记忆和似曾相识症。(6)智能障碍分为先天性智能能低下,后天获得性痴呆。(7)情感障碍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悲、忧等的体验和表情。常见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欣快、低落、焦虑、脆弱、激动,迟钝、淡漠、倒错、恐怖,矛盾等。(8)意志行为障碍包括意志增强、减退、缺乏、倒错、矛盾、木僵、违拗以及动作刻板、模仿、作态与行为怪异等。
①减少或避免白天的睡眠、打盹、养神时间,因为这些会占去晚上的睡眠; ②不要补觉,因为补的只是今天的睡眠,而不是昨天的睡眠; ③适当运动和接触阳光; ④日事日毕,不要带着负担上床; ⑤等困了再上床,减少睡眠准备时间; ⑥睡前半小时不看电脑、手机、电视等,减少蓝色光照时间,因为这些会影响脑内褪黑素分泌,导致生物钟紊乱; ⑦睡前可看一些轻松的纸质图书,但不要靠在床上看,也不要看惊悚或悬疑恐怖的; ⑧晚上不要喝太多水,避免经常起夜; ⑨睡前泡脚、喝点牛奶都能帮助睡眠; ⑩喝酒和抽烟都会导致失眠,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也会,所以,下午到晚上尽量不要使用; 本文系王昆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精神卫生又叫心理卫生,不少人一提讲卫生就想到注意公共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摄取适量的营养,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等等,这些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是,这样做只能预防显微镜下看到的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只能把筋骨肌肉锻炼得更有力量,还不能确保人们的健康。这时因为,人生在世,难免遭受种种矛盾与挫折,因而社会、心理因素也同样危害人的健康。譬如,一个人身强力壮,却理智欠佳,人格异常,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那怎能说他“健康”?所以WH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说,人要做到健康,必须体魄健全,身心健康,这种健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讲求心理卫生在某种意义上说比生理卫生更为重要。人的心理如果不正常,一方面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会危害人们的躯体健康,甚至造成疾病,特别是各种慢性病,如各种心身疾病。另一方面,一旦人们的心理陷入了反常状态---轻者形成神经官能症或人格障碍、重者形成各种精神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受到破坏,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家庭和社会活动,从而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苦恼和不幸,以至给整个社会造成危害。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既往称为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 psychoses)。它是一组以心境(情感)显著而持久地高涨或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心境障碍的表现具有很大的变异,较轻的可以是对某种负性生活事件的反应,重的则可成为一种严重的复发性甚至慢性致残性障碍。病情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常反复发作,多数可缓解,少数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这类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15岁以前和60岁以后发病者均少见。躁狂症的发病年龄一般比抑郁症早,女性比男性早。女性抑郁症患病率高,但男性抑郁症自杀率较高。有的心境障碍发病与应激性事件或生活处境有关。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躁狂症以春末夏初发病较多,而抑郁症发病多见于秋冬季。有些女病人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或在月经期病情加重。临床上可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双相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4个类型。抑郁的核心症状包括心境或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这是抑郁的关键症状,诊断抑郁状态时至少应包括此3种症状中的1个。 心理症状群:抑郁发作包含许多心理学症状,可分为心理学伴随症状(焦虑、自责自罪、精神病性症状、认知症状以及自杀观念和行为,自知力等)和精神运动性症状(精神运动性兴奋与精神运动性激越等)。躯体症状群:睡眠紊乱(失眠最常见),食欲紊乱,性功能减退,精力丧失,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如疼痛、周身不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在青少年病人中非典型的表现尤为常见。在某些病例中,心境的改变也可能被易激惹、酗酒、戏剧性行为或原有的恐惧强迫症状或疑病观念所掩盖。尽管如此,某些症状对诊断抑郁发作具有重要意义,如对平素令人能体验到乐趣的个人爱好丧失兴趣和愉快感;对通常令人愉快的环境缺乏情感反应;较平时早醒2h或更多;早晨抑郁加重;肯定的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食欲明显下降;体重降低比1个月前减少5%或更多;性欲明显降低等,均应高度注意。 躁狂发作(manicepisode)病人一般存在所谓“三高”症状即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行为增强。 情感高涨或易激惹,这是躁狂状态的主要原发症状常表现为轻松、愉快热情、乐观、洋洋自得兴高采烈无忧无虑。这种情感反应生动鲜明,与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症状轻时可能不被视为异常,但了解他(她)的人则可以看出这种表现的异常性。有的病人也可以以易激惹的情绪为主,常因细小琐事而大发雷霆,尤其当有人指责他的狂妄自大或不切实际的想法时,表现为听不得一点反对意见,严重者可出现破坏或攻击行为。病人常常在患病早期表现为愉快而在后期则转换为易激惹,个别病人(起病初起)也可出现短暂的情感抑郁或焦虑。 思维奔逸:是指思维联想速度的加快,病人言语增多口若悬河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感到自己说话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思维速度,有时可出现音联或意联。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常随境转移。在心境高涨的基础上可以表现自负言谈,多是对自己评价过高,出现自我感觉良好,言辞夸大,说话漫无边际,认为自己聪明异常、才华出众、能力无比,出身名门权位显赫腰缠万贯,神通广大等甚至可达到妄想的程度。有时可在夸大基础上产生被害体验或妄想,但其内容一般并不荒谬,持续时间也较短暂。幻觉较少见。 意志行为增强:即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其内心体验与行为,行为反应与外在环境均较为统一。与精神运动性迟滞恰恰相反,病人活动增多,忙碌不停。喜交往爱凑热闹,主动与人交往,与人一见如故。好开玩笑或搞恶作剧,好管闲事,好抱不平。但做事虎头蛇尾一事无成,尽管自己感觉什么都能干成,脑子灵光至极,但由于不能专心于某一事物之上,因而成事不足甚至败事有余。办事缺乏深思熟虑,有时到处惹事。兴趣广泛但无定性。乐于助人但往往有始无终。行为轻率不顾后果,如有时狂购乱买,乱请客。处事鲁莽欠深思熟虑,行为具有冒险性。 伴随症状:躁狂发作病人由于活动增多,常伴有睡眠需要减少。终日奔波而不知疲倦。由于体力消耗过多,饮食可明显增加,有的病人饮食无节,暴食或贪食。有时因无法正常饮水、进食和睡眠而消瘦明显,甚至可衰竭而死亡,尤其是老年或体弱病人。轻躁狂症病人仪表常浓妆艳抹,尤喜色彩鲜明的服饰。部分病人性欲亢进,偶可出现兴之所至的性行为。有时则可在不适当的场合出现与人过分亲热、拥抱、接吻而不顾别人的感受。抑郁病人可能保持一定自知力,而躁狂病人一般自知力不全。躁狂发作的几种形式:典型的躁狂发作以情感高涨愉快感为主要症状,是与抑郁症恰恰相反并具有所谓“三高”症的临床状态。而在某些躁狂状态的变型中是以易激惹为主;谵妄性躁狂是躁狂状态的一种极端形式,病人在一段时间躁狂发作后由于过度耗竭而导致意识障碍;混合性发作是在躁狂发作的同时伴有抑郁症状,躁狂和抑郁两类症状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在一段时期内交替出现。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是一种严重的躁狂症亚型。自我评价过高夸大可达到妄想程度。易激惹,以及多疑可发展成被害妄想,严重而持久的兴奋可引发攻击或暴力行为,对饮食及个人卫生的忽视可造成脱水和自我忽视的危险状态。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是一种严重的抑郁症亚型。自我评价过低和自责自罪可达到妄想程。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是反复(至少2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又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和轻抑郁)。发作间期通常缓解或基本缓解。但应注意抑郁心境伴发连续数天至数周的活动过度和言语迫促以及躁狂心境和夸大状态下伴有激越、精力和主动性降低的情况也不罕见抑郁症状与轻躁狂或躁狂症状也可以快速转换甚至每天不同。如果在目前的疾病发作中两套症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很突出且发作至少持续2周,则应作出混合性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
一个21 岁的女孩来找艾瑞克森,称自己需要帮助。她希望有个丈夫、有个家和孩子,但却从未有过男朋友,她感到自己没有希望了,注定要成为一个老处女。她说:“我想我太差劲了,不该活下去。我没朋友,总是一个人,我太丑了所以没人会娶我。我想我在自杀前应该看看精神科医生。我给你3个月的时间,如果事情没有进展,一切就结束了。” 这个年轻女孩在一家建筑公司做秘书,她没有社交生活,也从来没有约会过。每次她去自动饮水机倒水时总会碰到办公室里的一个男青年,尽管她觉得他很有吸引力,甚至他主动表示过,她还是忽视了他,也没和他说过话。她一个人住,父母已经去世了。这个女孩很漂亮,但她努力使自己没有魅力,她头发蓬乱,衬衫和裙子一点也不搭配,裙子还裂开了,鞋子也磨损了并且很久没有擦拭。按照她自己所说,她的主要身体缺陷是门牙间有缝隙,她说话时会用手遮住它们。那个缝隙实际上只有八分之一英寸左右,并不难看。 一般而言,这是一个状态每况愈下、对自己感到无望,并且面临自杀的女孩,她会抗拒任何能够帮助她达到她结婚生子目标的行动。 艾瑞克森用了两个主要的干预手段来处理这个问题。他向女孩提议,既然她怎么样都是在走下坡路,或者她也可以最后一次的飞翔。这最后的飞翔包括取出她在银行的存款全花在自己身上。她要去一家特殊的商店,在那里有人会帮助她挑选一件有品位的外套;然后去一家特殊的美容店,让人把她不的头发打理一下。这个女孩很乐意接受这个主意,因为这不是改变她的方法,而是她走下坡路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最后一飞罢了。 然后艾瑞克森又给了她一个任务:回家在浴室里练习从门牙的缝隙里往外喷水,直到她能达到准确喷出六英尺的距离。她想这简直太愚蠢了,不过也正是部分地由于这个要求的荒谬,才使她回家认认真真地练习起了喷水。 当这个女孩穿着得体,看起来充满魅力,并熟练地从门牙缝隙往外喷水时,艾瑞克森提议她下周一上班时开一个玩笑。当她去自动饮水机倒水、男青年也同时出现时,她就喝上一口水然后喷向他。然后转身就跑,但不只是逃跑,她得先跑向那个男青年然后再转身,并且“要像穿过走廊那样飞奔”。女孩觉得这不可能,拒绝了这个主意。后来她又觉得有点好玩,不过是荒诞的白日梦而已。最后她决心试试。她心里想,不管怎样,反正这是最后的一飞了。 周一,她穿着新外套,头发也修饰一新地去上班。她去了自动饮水机那里,男青年出现时她嘴里含满了水向他喷去。男青年说了一句“你这个该死的坏蛋”,这使她一边笑一边跑,男青年跟在她身后并抓住了她,令她惊愕的是,他吻了她。 第二天,女孩子有点担心地来到自动饮水机处,男青年从电话亭后跳了出来,还用一把水枪向她喷射。第二天他们就一起出去共进晚餐了。她向艾瑞克森汇报了发生的事情。她说她正在修正对自己的看法,并希望他能够认真地评价一下她。艾瑞克森答应了,向她指出了一些她很配合的事,比如,她以前不修边幅,但现在穿着得体;以前她认为自己的牙齿有缺陷而并未考虑到它的价值。 不到几个月,她送给艾瑞克森一份剪报,上面刊登了她和那个男青年的结婚启事,一年后,她又送给艾瑞克森一张她孩子的照片。 这个案例显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流派的治疗方法,这也不是任何治疗性训练的常规内容,包括催眠治疗。但这就是艾瑞克森工作的特点。我想这是由催眠治疗导向演化而来的,就像催眠师通常会接受催眠对象的阻抗、甚至鼓励他一样,艾瑞克森会接受这个女孩对待自己的方式并鼓励她——不过采用了一种会令改变发生的方式而已。这个女孩定义自己正走向人生道路的尽头,艾瑞克森接受并鼓励它,只是增加了她应有“最后飞翔”的条目。这个女孩对男人有敌意,也不懂得怎样和男人友好相处。艾瑞克森接受了这个行为,最重要的是他安排了她向这个男人喷水,然而结果是女孩没有预料到的。他促使她主动遵从要求的方法,以及处理她阻抗的方法,是催眠治疗的特点。不过,他还把社会环境运用到了治疗中去。不是让她任意地服从指令,导致发生自发的改变,而是让她服从指令,然后由于另一个人的反应而使她产生了改变。 当然,这个案例中还有其他一些艾瑞克森的独特方面。他把症状转变为有用之处的方法很具特色,他的干预也导致改变的发生;并且当他通过检验确定病人可以继续改善后,自己便脱离出去,使病人可以发展出不依靠他帮助成长的意愿。他会利用病人社会环境中任何可以利用的环节,这也是他治疗的独特之处。他不仅利用了可以利用的时尚顾问和美发师,还利用了女孩周围的小伙子——后者随即成为女孩未来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