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降低主动脉瘤术后神经损害的发生几率,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和围手术期的管理都十分重要。如有神经受损表现,及时干预,早期药物治疗有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防止主动脉瘤术后神经损害发生?主动脉瘤是一种危险程度很高的疾病,发生破裂时容易引发大出血和休克,未经治疗者病死率高,往往需要积极行介入或外科手术。神经损害是主动脉瘤患者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可影响预后,积极防治甚为关键。怎样防止主动脉瘤术后神经损害出现呢?下面就为大家进行介绍。为预防主动脉瘤术后神经损害出现,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注意手术方式的选择,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保健。术前完善CT、彩超、主动脉造影、核磁共振等检查,控制好血压。术中维持适当的体循环压力,适当应用神经保护药物,深低温下进行。在手术阻断主动脉期间,注意监测是否发生脊髓缺血,保持酸碱和电解质平衡。在稳定血压、止痛、镇静等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发生主动脉瘤者须及时进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或人工血管置换手术。手术有助于恢复正常血运,改善长期预后。若患者基础疾病多、年龄大,不能耐受手术的,考虑微创介入进行腔内修复,用支架隔绝主动脉瘤,重建血流通道,以防高速血液冲击引起破裂,风险小,术后并发症也比较少,病情特别复杂的可行杂交手术。如果术后发生神经损伤,尤其是脊髓缺血性损害,早期用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发生神经损害并发症者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注意营养支持,以促进康复。临床上,术后神经损伤常常表现为下肢肌力弱、截瘫等,因此,主动脉瘤术后须密切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和肢端血运,及早发现,及时处理。由此可见,为降低主动脉瘤术后神经损害的发生几率,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和围手术期的管理都十分重要,在手术或介入治疗主动脉瘤,阻断主动脉期间,应重视神经系统的保护,术后注意病情观察,控制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加强自我调养,如有神经受损表现,及时干预,早期药物治疗有望使得肢体感觉部分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主动脉夹层发作是引发猝死的常见急症之一,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诊断治疗,发病48小时内死亡率达到30%至70%,发病一周后死亡率达到60%到90%,是医学界的"旋风杀手"。主动脉夹层发作是引发猝死的常见急症之一,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诊断治疗,发病48小时内死亡率达到30%至70%,发病一周后死亡率达到60%到90%,是医学界的"旋风杀手"。很多急症患者送到医院尚未诊断出病情就发生猝死,事后发现竟然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发病凶险,但却并非无迹可寻,大部分患者发病时会出现心前区剧烈疼痛,但是很多患者认为是心绞痛而没有及时就医。临床上主动脉夹层出现误诊、漏诊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大家要注意区分主动脉夹层与心绞痛,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与心绞痛,心肌梗塞疼痛部位及时间都不同,心绞痛是心前区疼,放射到左肩左臂,但是主动脉夹层患者是在后背部肩胛间区,而且大约一半以上患者伴有腹部疼痛,有近七成的患者有起病很明显的、典型的胸痛历史。而且心绞痛含服硝酸甘油后会得到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短,一般3至5分钟,而主动脉夹层持续半小时以上甚至几个小时,一发病就是剧烈胸痛,而心肌梗塞虽然持续时间都是半小时以上,但疼痛程度是随病情发展逐渐加重。主动脉夹层不是独立的病,主动脉是全身输血的大动脉,一旦发病会累及全身的供血供氧,出现脊髓缺血、脑缺血、肾脏缺血、肢体缺血等,产生系列的并发症。这也是主动脉夹层为何如此凶险的原因。因此患者还容易出现肢体麻痹、少尿无尿、肢体发冷坏死的症状,严重者会引发心包堵塞,甚至主动脉破裂,造成患者猝死。主动脉夹层累及到腹腔动脉、肠系动脉时,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黑粪等症状;压迫上腔静脉导致上腔静脉综合症;延伸至肾动脉会出现血尿、尿闭及肾缺血;压迫颈交感神经节引起霍纳综合症;累及喉返神经使声音嘶哑;夹层涉及气管和食管时,会出现咯血、吐血。左侧出现胸腔积液也是夹层的常见表征之一。主动脉夹层最大的危害就是死亡,犹如定时炸弹,死亡如影随形,患者朋友们要提高警惕,尽快就医进行手术。
摘要:主动脉夹层发作是引发猝死的常见急症之一,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诊断治疗,发病48小时内死亡率达到30%至70%,发病一周后死亡率达到60%到90%,是医学界的"旋风杀手"。主动脉夹层发作是引发猝死的常见急症之一,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诊断治疗,发病48小时内死亡率达到30%至70%,发病一周后死亡率达到60%到90%,是医学界的"旋风杀手"。很多急症患者送到医院尚未诊断出病情就发生猝死,事后发现竟然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发病凶险,但却并非无迹可寻,大部分患者发病时会出现心前区剧烈疼痛,但是很多患者认为是心绞痛而没有及时就医。临床上主动脉夹层出现误诊、漏诊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大家要注意区分主动脉夹层与心绞痛,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与心绞痛,心肌梗塞疼痛部位及时间都不同,心绞痛是心前区疼,放射到左肩左臂,但是主动脉夹层患者是在后背部肩胛间区,而且大约一半以上患者伴有腹部疼痛,有近七成的患者有起病很明显的、典型的胸痛历史。而且心绞痛含服硝酸甘油后会得到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短,一般3至5分钟,而主动脉夹层持续半小时以上甚至几个小时,一发病就是剧烈胸痛,而心肌梗塞虽然持续时间都是半小时以上,但疼痛程度是随病情发展逐渐加重。主动脉夹层不是独立的病,主动脉是全身输血的大动脉,一旦发病会累及全身的供血供氧,出现脊髓缺血、脑缺血、肾脏缺血、肢体缺血等,产生系列的并发症。这也是主动脉夹层为何如此凶险的原因。因此患者还容易出现肢体麻痹、少尿无尿、肢体发冷坏死的症状,严重者会引发心包堵塞,甚至主动脉破裂,造成患者猝死。主动脉夹层累及到腹腔动脉、肠系动脉时,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黑粪等症状;压迫上腔静脉导致上腔静脉综合症;延伸至肾动脉会出现血尿、尿闭及肾缺血;压迫颈交感神经节引起霍纳综合症;累及喉返神经使声音嘶哑;夹层涉及气管和食管时,会出现咯血、吐血。左侧出现胸腔积液也是夹层的常见表征之一。主动脉夹层最大的危害就是死亡,犹如定时炸弹,死亡如影随形,患者朋友们要提高警惕,尽快就医进行手术。
摘要:主动脉瘤支架术后,如果支架放置成功,隔离完全,在主动脉瘤和人工血管之间多能形成继发性血栓,出现机化,能促使其逐渐变小。主动脉瘤属于较为常见的大血管疾病,是各类原因所引起的动脉血管壁瘤样突出。主动脉瘤一旦形成,如果破裂很可能会导致大出血和休克,患者存在生命危险。血管内支架介入可以隔离主动脉瘤和高速流动的血液,降低破裂风险,主动脉瘤支架术后会变小吗?下面就请我院专家为大家进行介绍。主动脉瘤支架术是一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微创治疗技术。主动脉瘤支架术后,如果支架放置成功,隔离完全,在主动脉瘤和人工血管之间多能形成继发性血栓,出现机化,能促使其逐渐变小,患者猝死风险降低,有助于患者获得长期生存。主动脉是血液进入心脏的重要通路,承受的压力很大,一旦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外伤、感染等导致主动脉局部或弥漫性的变脆弱,很容易引发血管向外膨起,出现瘤样扩张。保守治疗很难改善主动脉瘤患者的长期预后,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是通过切除病变部位,替代以人工血管,达到治疗目的的,手术可能创伤较大,高龄、体弱患者不易耐受。血管内支架介入方法具有微创、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应积极进行。动脉瘤支架术后,应注意定期门诊复查,做血管超声或CTA扫描等检查,以了解术后主动脉的情况。术后注意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达标,如有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发病,也应积极治疗。坚持清淡饮食,预防便秘,保证休息,避免劳累,戒烟戒酒,适当活动,减少感染发生,保持平稳、放松的情绪,有助于康复。综上所述,主动脉瘤支架术后是有可能会变小的,前提是血管内支架介入术要及时、成功,将主动脉瘤与高速血流隔离开,重建血流通道,有助于促使瘤体变小,降低破裂风险,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术后应定期复查,做好日常调理,控制原发疾病,有助于避免并发症的出现,获得较为理想的生活质量。
摘要:心脏粘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原发良性肿瘤,多数有瘤蒂,可发生于心脏各房、室腔,最常见于左心房,约占75%。粘液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动脉栓塞和全身表现。心脏粘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原发良性肿瘤,多数有瘤蒂,可发生于心脏各房、室腔,最常见于左心房,约占75%。粘液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动脉栓塞和全身表现三个部分。血流动力学紊乱心脏粘液瘤体积增大至相当程度,尤其是蒂长有活动度者,可阻塞二尖瓣口,引起血流障碍,产生瓣膜狭窄的症状和体征。如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晕厥、咯血等。如果这种梗阻为间歇性发作,患者可出现短暂的昏厥,且常与体位的变化有关,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猝死。少数患者由于肿瘤梗阻或瓣叶损伤,而出现二尖瓣或三尖瓣口关闭不全。肿瘤也可阻塞肺静脉和腔静脉开口,导致肺静脉和腔静脉引流障碍。动脉栓塞动脉栓塞的原因可以是肿瘤的碎片,也可能是整个肿瘤随血流漂动,引起体动脉栓塞,息肉状和葡萄状的粘液瘤较易脱落导致栓塞。50%的体循环栓塞发生在脑血管,引起昏迷、偏瘫、失语等症状。体循环栓塞还可引起急腹症,肢体疼痛、坏死等。全身表现大约30%的心脏粘液瘤患者可出现全身反应,表现为发热,消瘦,食欲不振,乏力,关节或肌肉疼痛,杵状指(趾),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g球蛋白升高,肌酐激酶及转氨酶升高等。瘤体较大的左房粘液瘤更易出现全身反应,这可能与粘液瘤的出血、变性、坏死,而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一般药物治疗无效。手术摘除肿瘤后,症状通常可立即缓解或消失。
摘要:主动脉瘤术后复查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发现术后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术后复查的具体项目和间隔时间应遵照医嘱,一般多需要进行胸腹部CTA、超声等检查。主动脉瘤是一种扩张性大血管疾病,由于感染、外伤、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等原因,可造成主动脉血管壁变得脆弱,易出现局部或弥漫性的瘤样突出,破裂出血时病情凶险,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主动脉瘤术后需要复查吗?下面就为大家解答这一问题。主动脉瘤患者在术后也应注意定期复查,具体复查的时间间隔应遵循专业医生指导。通常复查项目主要包括胸腹部CTA、超声等,以了解主动脉情况,以便于及早发现术后病情变化,采取合理的措施干预。患者应积极配合,按时复查,有利于改善长期预后,恢复正常生活。迄今为止,针对主动脉瘤的治疗主要依赖于人工血管置换手术、血管内支架介入以及杂交手术的方法。外科手术通过切除病变主动脉部位,以人工血管替换,手术视野清楚,但可能创伤较大,高龄、体弱的患者难以耐受。血管内支架介入属于微创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出现几率较低,若病情尤其复杂,考虑行内外科杂交手术。患有主动脉瘤者在经积极、规范的治疗的基础上,日常保养方面也应符合疾病治疗的要求,以降低主动脉瘤的复发风险。适当吃些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的食物,远离辛辣刺激。保证充分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改善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适时调节心理状态,不要过度激动。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如已置入支架,须接受规范的抗凝治疗。若是存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应及早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药物控制。由此可知,主动脉瘤术后复查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发现术后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术后复查的具体项目和间隔时间应遵照医嘱,一般多需要进行胸腹部CTA、超声等检查,可反映主动脉直径是否异常。由于主动脉瘤破裂后可引发猝死,积极治疗甚为关键,做好术后调理,控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可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复发,帮助患者及早重获健康人生。
摘要:主动脉夹层是由主动脉内膜裂口由于血流的流动造成血管壁进一步撕开、分裂、扩展,形成"夹层",是身体里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有血管破裂的危险。如何辨别主动脉夹层与心绞痛呢?主动脉夹层是由主动脉内膜裂口由于血流的流动造成血管壁进一步撕开、分裂、扩展,形成"夹层",是身体里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有血管破裂的危险。主动脉夹层患者典型症状是胸部出现撕裂般的疼痛,非常容易被认为是心绞痛,那么如何辨别心绞痛与主动脉夹层呢。疼痛部位不同虽然心绞痛和主动脉夹层都会出现撕裂般绞榨样胸痛,但是疼痛出现的部位是不一样的,心绞痛是心前区疼,而主动脉夹层患者是在后背部肩胛间区,而且大约一半以上患者伴有腹部疼痛,有近七成的患者有起病很明显的、典型的胸痛历史。并发症状不一样主动脉夹层是人的输血大动脉出现病变,往往容易造成脊髓缺血、肾脏缺血、肢体缺血等,因此患者还容易出现肢体麻痹、少尿无尿、肢体发冷坏死的症状,严重者会引发心包堵塞,甚至主动脉破裂,造成患者猝死。检查方法不一样心电图是诊断心绞痛最方便、最经济、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但对于确诊主动脉夹层有局限性,基本上观察不到变化,只有ST端稍微有些改变,容易导致误诊,必须通过CT,而且不是一般的平扫CT,要通过打药水将才看得到真假两腔。治疗主动脉夹层关键是控制血压急性主动脉夹层特别容易在早上6至10点发病或冬春寒冷的季节。年龄、血管壁结构异常和高血压是其诱发因素,临床发现,有近七八成的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非常多患者血压高达180至200㎜Hg以上。血压高,对本就薄弱的主动脉血管腔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很多中壮年发病的患者,平时身体没有什么毛病,只是血压控制不好。因此,主动脉夹层预防、治疗、预后回复的关键是控制血压。
摘要:主动脉夹层是指内膜局部撕裂,由于血液冲击,内膜渐渐剥离、扩展,使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破裂的可能性非常大,将会造成死亡。主动脉夹层是指内膜局部撕裂,由于血液冲击,内膜渐渐剥离、扩展,使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临床表现有撕裂疼痛、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肢体肾脏缺血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心衰、晕厥甚至突然死亡。众所周知,主动脉是我们身体的主干血管,心脏的工作离不开它,血流量很大,每天主动脉都要承受直接来自心脏跳动的压力,出现内膜层破裂,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破裂的可能性非常大,将会造成死亡。那么哪些人容易患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发病原因有哪些?患上主动脉夹层怎么治疗呢?主动脉夹层是比较常见严重的大血管病之一,出现主动脉夹层预示着您的生命可能随时受到威胁。美国女运动员海曼和男排运动员朱刚都是因此而倒在运动场上的。那么为什么会患上主动脉夹层呢?这是主动脉异常中膜结构和异常血流动力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我们的主动脉结构发生病变时,在承受血流、血压等各方面压力不变情况下,主动脉发生撕裂的可能就越大;另一方面,血流动力学改变时,血流、血压增大,对我们的动脉壁形成更大压力,长此以往,动脉壁受损严重,就患上主动脉夹层了。因此,高血压容易引发主动脉夹层,控制高血压对于其预防和治疗有着重大作用。妊娠妇女也是主动脉夹层高发人群之一,因为妊娠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主动脉夹层危害极大,患上此病一定要高度重视,因为您的大动脉随时有撕裂的危险,一周的死亡率曾高达50%。那么现在针对主动脉夹层,有哪些治疗方法呢?目前有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几种方法。保守治疗,主要指借助强有力地药物控血压,控制疼痛,一般针对急性夹层患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用药也要承担极大风险。目前,临床患者多采用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相结合,具体治疗方式要根据患者病情确定,选择正规专业的医院对于患者手术成功率、预后康复有很大影响。
摘要:真性主动脉血管瘤的预后相对较好,但直径超过5厘米者也需要及时治疗,尽早手术,以免破裂大出血猝死。 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真性主动脉血管瘤的预后相对较好,但直径超过5厘米者也需要及时治疗,尽早手术,以免破裂大出血猝死。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如下:(1)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在急性期(6周内)病死率很高。近端夹层内科治疗病死率约70%,外科治疗病死率约30%。远端夹层内科治疗组为20%,外科治疗组为50%。内科治疗组复发率高于外科组,故远端夹层若条件适宜,应选择外科手术治疗。无论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抢救成功后仍应继续服用降压药物和减弱心肌收缩力的药物,以防复发,如β受体阻滞剂,将收缩压控制在17。3kPa(130mmHg)以下,即可避免分裂继续发生。“(2)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病例,一旦疑为主脉夹层动脉瘤,就立即给予处理,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夹层血肿扩展。因为夹层血肿不断扩展,可使重要脏器受压,造成脏器缺血与功能障碍,血肿向外破裂等,这势必会严重危及病人生命,所以,必须降低收缩压和心室喷射速度,以减少对主动脉的激惹作用。①止痛:可用杜冷丁或吗啡静脉注射。因该药有抑制呼吸等副作用,应由内科医师应用。②降压:尽快将收缩压降至13。3~16。0kPa(100~120mmHg)以下,可用硝普钠静脉滴注,以减轻心脏后负荷和降压,但应注意按血压控制水平,及时调节滴速。另外,还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心得安等,以减轻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疼痛缓解是夹层动脉瘤停止发展、治疗显效的指标,只有疼痛缓解后,才可行主动脉造影检查。另外,该病发病较突然,病情重且发展快,好发于60-70岁的有高血压病史的男性及妊娠后期的40岁以下的妇女,故该组人群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一旦出现剧烈胸背或腰腹部痛应及时就医,不可延误诊治时机。该病除少数情况外,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经检查确定需手术时,应尽早手术。
摘要:冠心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冠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最重要的外科方法。相对冠脉介入治疗,适应证范围广泛,可有效缓解症状。据调查,我国人民疾病死亡的原因,癌症不是最主要的,占首位的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有逐年上升趋势,这是值得注意的严重问题。冠心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疾病的疗效、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冠心病也不例外。如果出现不适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发现冠心病,以免延误病情。冠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最重要的外科方法。通常是取病人本身的一段血管(如大隐静 脉、乳内动脉),移植到主动脉根部和缺血的心肌之间,绕过狭窄或堵塞的位置建立起一条通路,从而达到血运重建的目的。相对冠脉介入治疗,适应证范围广泛,可有效缓解症状,缺点是开胸手术,创伤大,并发症相对多。冠脉搭桥手术在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状况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大多数患者术后有比较满意的生活质量。一些研究证明,术后2-3年有50%的患者能从事中等量或剧烈的活动。冠脉搭桥手术后血管桥中,静脉桥10年通畅率约为50%-60%,乳内动脉10年通畅率约为90%。美国心脏病学会统计患者术后1个月、1年、5年、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96.5%、95%、88%、75%、60%。影响术后生存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移植的血管闭塞及本身冠状动脉病变进展所致,还与患者术前心绞痛的程度、类型、冠脉病变的程度、范围,心功能状况、是否存在糖尿病、肺功能不全等相关。
加入的其他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