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臂丛神经损伤。既然认识了这类疾病,那接下来更重要的就是治疗的问题了。虽然这类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疾病名称,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臂丛神经损伤不是一个病,而是一个疾病群,不同的病人伤情都会有差异,因此治疗上自然也需要区别对待了。原则上,对于大多数的外科疾病来说,治疗都是分为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两大类,往往我们都可以先选择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后如果无效或者效果不明显再进行手术治疗。但这种规律似乎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却不完全行得通。不合适的保守治疗非但对于患者没有好处,反而会影响手术的时机,最终影响治疗效果。在我们科里,常常会听到医生对病人说,你这情况如果早点来手术,效果就会更好。今天我先来聊聊臂丛损伤的保守治疗。问题一: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进行保守治疗呢?简单的说,不完全的神经损伤可以接受保守治疗。那什么叫不完全损伤?就是这个不完全的判定,难倒了许多的骨科医师。上一回中我说到,臂丛神经并不是一根神经,而是一组神经。只要是这一组神经没有彻底完蛋,都算是不完全损伤。诊断上而言,这没错,但依此来进行治疗可就要吃大亏了。举个例子:病人甲和乙,都诊断为臂丛神经损伤。甲表现为肩膀完全抬不起,胳膊一点儿也屈不起来,但是手腕与手指的功能都是正常的。乙表现为肩膀功能基本正常,胳膊能弯能伸,但是手腕手指只能轻微的进行屈伸活动。从臂丛损伤的角度而言,都算是不全损伤,但对于这两位而言,治疗可是完全不相同的哦。暂时放下这个例子,我们来仔细说说什么样的不完全损伤可以保守治疗。首先来看看神经损伤的症状。一般情况下,从运动的角度上讲大致可以分为活动完全正常,活动范围正常但力气变小,能活动但不到位,能看到肌肉动但是看不到动作,还有就是完全动不了。用医生的话来讲就依次是5级、3-4级、2级、1级以及0级肌力。这其中中间的那3种情况就当属于是不完全损伤的范围。简单说来,就是可以动,但是无力。对于感觉而言,也有类似的分级方法,这里我就不详说了。简单的归纳起来也是一句话:叫做有感觉,但是麻。如果说一根神经损伤的症状表现为以上两种情况中的一种或两种都有,那说明神经没有完全断裂,这样就有机会接受保守治疗。而对于臂丛神经而言,必需是其中的每一根受损的神经均有上述的表现,才可以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先行治疗。回到上面的例子中,病人甲的症状表明他臂丛上干(肌皮神经、腋神经功能)是完全损伤的表现,因此对于他而言,无论手的功能有多么好,还是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而对于病人乙来讲,上肢所有神经的功能都不处于完全损伤的状态,因此他可以接受保守治疗。问题二,可以保守治疗的患者就一定不需要手术了吗?那可以保守治疗的病人就一定能保守到底,不需要手术了吗?也不尽然哦。神经可是很任性的,完全有可能就长着长着就不长了。所以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也要定期复查肌电图,以保证神经确实还在恢复当中。如果发现神经停止生长超过3个月的时间而功能明显还没有恢复的话,那多半也要通过手术才能使神经继续乖乖生长了。还有一些患者因为神经生长缓慢,等到神经长到肌肉,肌肉早已失去了恢复的可能。遇到这类的情况也就需要接受一系列的手术来重建肌肉的功能了。问题三:如何进行保守治疗?对于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而言,保守治疗方法相对简单。我们将其分为三点。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功能锻炼。简单的说,就是啥动作做不了、做不好,就重点练啥动作。当然,如果合并有其他的损伤,那就要询问过主治医师后才能进行练习了。这一点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神经恢复缓慢,往往需要坚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最终得到满意的结果。有一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了,但因为缺乏锻炼导致关节僵硬,肌肉挛缩,结果无法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对于这些病人,我们往往也只能是一声叹息!第二点,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在神经的恢复过程中,也是需要营养支持的,而这些营养物主要就是B族维生素。因此,在神经损伤患者的处方里,常常能见到维生素B1、B6、B12之类的药物。第三点,理疗。对于神经损伤,诸如神经电刺激仪之类的理疗设备也是能够起到帮助患者加速恢复的作用的。但需要记住的是,第二、第三点仅仅是作为第一点的辅助,在进行保守治疗的过程中,千万不可颠倒了主次。下期预告:臂丛损伤的手术治疗,神经松解术、缝合术、移植术、移位术、功能重建术,傻傻分不清楚,我来给大家理一理。
有这么一群人,遭遇车祸或工伤。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他们的手臂上外伤早已愈合,骨头也早已接上,甚至于有些人的手臂上都看不到有受伤的痕迹,但是这条手臂却不听使唤了,既没有感觉,也不会活动。他们是中邪了吗?还是被下了降头?甚至于有些人认为他们是在装病,骗保。那真的有这样的病存在吗?在华山医院手外科,你就能经常看见这样的病人,对,病人。他们的确有病,需要治疗。这一类的疾病叫做臂丛神经损伤。什么是臂丛神经?臂丛神经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绝对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这臂丛神经既不像眼睛、鼻子那样可以看到,也不像胃呀、胆囊呀这些器官被老百姓所熟知。那这臂丛神经究竟是个怎么样的神奇存在呢?臂丛神经的名称里首先有一个“臂”字儿,顾名思义,就是告诉大家这与手臂有关。臂丛神经的名称里还有个“丛”字儿,字典上对于“丛”这个字的解释是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因此,这臂丛神经,也就是一组聚在一起的,管理我们手臂的神经。那“神经”又是干什么的呢?神经系统遍布全身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我们医院最最有名的神经外科与神经内科就是看这个部分毛病的),周围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的神经,包括脑神经与脊神经。这样说的话估计大家还是明白不了。那么我来打个比方。如果将中枢神经系统比作电源,手臂上的各个肌肉或是皮肤比做各种不同的用电设备的话,那周围神经系统就是连接这两者之间的电线。而臂丛神经的主要功能就是连接大脑与手臂。当臂丛神经损伤后,大脑与手臂失去了联系,就好比断了电的电器,那自然也就不会动,也没有感觉了。臂丛神经的分分合合在臂丛神经损伤的病人当中,如果受伤的部位不一样,表现出来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区别。有的是整个手臂都不能用,而有的只是几个关节不能动,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这牵涉到一个臂丛神经损伤平面的问题。刚才我讲了,臂丛神经是一组聚在一起,共同管理手臂的神经。但是,在臂丛神经这一个组织里,神经还有各自的小组。神奇的是,这些小组还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脖子到手臂的不同平面,这些小组还在不停的进行着分裂与重组。这些复杂的变化,在之前的数百年内弄懵了全世界的医生。直到上个世纪,医学大家们才渐渐了解清了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绘出了臂丛神经“根、干、股、束、支”的结构图。而直到近50年,我们才搞明白了臂丛神经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臂丛神经从脊椎出来的时候分成了五组,分别是我们的C5、C6、C7、C8以及T1神经根。就是我们臂丛神经的“根”部。但是这些根发出没多少,就开始拉帮结派了,C5与C6神经根走到了一起,而C8与T1神经根跑到一起去了。C7神经根很清高,不愿与其他的神经根混在一起。这时,我们将C5与C6合起来的神经称为上干,而C8与T1合起来的神经称为下干。C7和谁都不挨着,单独又多了个名称,便是中干。这就是“干”部。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臂丛是合了不久就分。这些“干”部合在一起没到1cm就又分开了。这个时候,臂丛刚好走到了锁骨的后面,趁着有锁骨的遮挡,每个干竟然都一分为二,偷偷摸摸的从三个干变成了六个股(上干前股、上干后股、中干前股、中干后股、下干前股、下干后股)。到这里,我们臂丛神经已经从五组(根)经过合并成三组(干)后,又分成了六组(股)。而在这里,上干竟然还出现了一小股不合群分子,这一小股掌管肩关节外展的神经自封为“肩胛上神经”,从大部队开溜,跑到肩膀背面去了。且不论这开溜的肩胛上神经,我们还是回到大部队里来。穿过了锁骨,臂丛走到了锁骨下的区域,眼看着三个干分裂成六个股的行为就要被发现了,这些神经赶紧又组合了起来,又变成了三个大组。但是慌乱中,这些神经组合时没组成锁骨上的模样。组错了怎么办?重新起个名字不就行了嘛。这回,上干与中干的前股走到了一起,对外改名为外侧束。而下干的前股一时没找到伙伴,干脆独立,以内侧束自居。上、中、下干的后股商量着既然大家都是后股来着,得了,合并吧,就叫后束。于是,我们的“束”部诞生了。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这慌乱间拼凑起来的大组肯定长久不了。这不,这三个束又继续开始分裂了。内侧束里有一大部分,掌管的是手部最精细的动作以及手靠小指这一侧的感觉,又闹独立了,扯了一面大旗,上书“尺神经”三个大字。而外侧束也有样学样,一部分管肘关节弯曲的家伙也分裂了,给自己封号“肌皮神经”。内、外侧束剩下的部分一看没有要,便本着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精神,合在了一起,既掌管手大拇指一侧的感觉,也管手腕的弯曲与手指的抓握。因为都是靠手臂中央的部分,得,就叫“正中神经”吧。于是,臂丛神经结构中的一个大写的“M”形成了。后束一看,你们都分了,我也分吧。于是管手臂伸的、手腕伸的、手指伸的神经由于都要从手臂的前面绕过骨头到背面,组合在了一起,就叫做“桡(绕)神经”。走了一大部分,后束剩下的那一部分神经这下没地儿去了,这些神经管的也是肩膀外展的功能,当时还看不起开溜的肩胛上神经,现在没有组织收留,只得默默的在腋部(也就是咯吱窝那里)也钻到背面,找肩胛上神经分地盘去了。虽说没人要吧,那总也得有个名字吧。为了永远记住他们离开的路线,便以腋神经命名。至此,臂丛神经从锁骨后面的六组(股),经过了锁骨下区的三组(束),最终又回到了五组(五大神经),最算是找到了最终的归属。臂丛神经损伤如何定位?费尽了洪荒之力,我们总算是搞清楚了臂丛神经的爱恨情愁,分分合合。这下,我们就可以根据临床病人的临床表现来定位臂丛神经损伤的位置了。如果手臂完全不能动,也没有感觉,那就证明整个臂丛神经都坏了,那就可以定位在“根”或“干”的位置,也就是锁骨上区。如果肩膀能动,而其他功能都有受损,那这抬肩膀的功能很可能来源于肩胛上神经,我们的定位就要下移到锁骨下区,也就是“束”部了。如果说只是肩膀不能抬、肘关节不能弯曲,也就是肌皮神经、腋神经功能受损,我们可以根据神经的分与合之间的位置,找出这两个神经汇合的地方,最终定位于上干,称为上干型臂丛神经损伤。而如果是尺神经与正中神经的功能都有损伤,那就可以定位到内侧束了,如果再加上伸手指不行这一桡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我们就可以再向上定位,诊断为下干型臂丛神经损伤了。当然,我们医生在判断臂丛神经损伤具体定位的时候不仅仅要参考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这五大神经的功能情况,还要结合臂丛一些小分支的功能来判断,有时还需要根据骨折及软组织损伤情况来进行综合分析。在辅助检查方面,我们也需要肌电图、磁共振或B超来帮助我们判断神经损伤的程度。唯有在手术前对损伤情况有了充分的判断,才能选择更为合适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至于臂丛神经损伤后如何治疗,且听下回分解。TIPS:上肢各大神经的功能简述尺神经:手靠小指侧的感觉,手指的分开并拢正中神经 :手靠大拇指侧的感觉,手指的抓握,拇指与其他手指对捏桡神经:肘关节、手腕以及手指伸直肌皮神经:肘关节弯曲腋神经:肩关节向外展、向上举在这里给大家剧透一下,臂丛神经损伤无论伤得多重,在我们华山医院手外科,都是可以通过手术来恢复一部分功能的。如果原来的神经还可以修复,那我们可以通过神经移植的方法来治疗。就算是原来的神经没有办法修了,我们还有神经移位、功能重建等手段来重建所丧失的手功能。好拉,就剧透到这里了,想了解更详细的治疗手段,记得来看我们的第二篇:如何让不会动的手臂再动起来。
老宋,高高瘦瘦,一名儒雅的中年男士。认识他,是因为他正是我们医院LOGO的设计者。而在此之后,我又先先后后因为各种设计的事情屡次求教于他。这一次,为了年会领带的设计,我再一次走进了他的办公室。但这一次在我向他提要求之前,他先请教了我一个问题。他说,最近他那每天拿着鼠标的右手最近总是出现冷、麻的现象,正在考虑是不是要上医院去检查一下。作为一名专业的手外科医生,当我听到“冷”与“麻”这两个字,瞬间联想到的就是血管与神经出了问题。血管如果受到压迫,手臂缺乏血液供应,就会冷;而如果神经受到压迫就会表现出“麻”。当冷与麻同时出现时,我的脑子里就出现了一个病:胸廓出口综合征,又称为臂丛神经血管受压症。相信这个疾病对绝大多数的人而言都非常陌生,但其实在我们手外科,并不少见。从生理的角度上讲,这个疾病更好发于中青年的女性,特别是苗条且脖子长的女性。发病的主要原因简单的说就是因为肩部肌肉力量不足使得上肢出现下垂,然后纳容臂丛神经血管通过的通道变窄,甚至于拐了弯所引起的。而老宋虽然不是女性,但是高高瘦瘦的身材也使得他成为了这一疾病的好发人群。而每天在电脑前工作的他,的确也缺乏肩部肌肉的运动,那得这一个疾病也就见怪不怪了。有了初步的推断,那就要验证。对于医生来说,最有力的武器就是问诊与体格检查。从进一步的询问中我得知,老宋出现麻木的范围在前臂的内侧,也就是靠近小指的那一侧,而其他的部位基本上没有这一情况。而在接下来的体格检查中,当我将老宋的右手放置在招财猫的姿势时,腕部桡动脉的搏动瞬间消失。这个检查我们称为肩外展试验,如果桡动脉的搏动变弱或消失,那就说明血管受到的压迫。有了这两个新发现,我就更加肯定老宋就是一名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患者了。如果来医院,我们也可以通过拍摄颈椎的正位片来判断颈部有无异常的骨性结构,或是做一个肌电图来判断神经受压的程度来更精确的进行诊断。当然,老宋的症状目前还是间歇出现,那就说明疾病尚处在轻度的状态。在目前的阶段,我给老宋的建议如下:一是加强肩部的运动以增加肩部肌肉的力量;二是经常将右手搭到左肩上以减轻右上肢的下垂状态;三是多做做颈部的各方向运动以增强颈部肌肉的弹性。但如果症状是持续存在的,甚至已经出现手的精细活动无力时,那就要小心,这病可能已经发展到中度或是重度的程度,那就需要手术才能解决问题了。TIPS:1、胸廓出口综合征好发于较瘦且脖子较长的人群,以中青年女性为主2、主要表现为上肢发冷,以及前臂靠小指侧的麻木,严重者可表面现为手无力3、颈椎正位片以及肌电图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4、加强颈肩部的肌肉的活动可以预防该疾病或在起病早期缓解症状
这是我手术干了什么系列的第三篇,也是一个手外科的常见疾病:肘管综合征。至于这个病的相关情况,也请参考我的科普文章《手部常见症状与治疗第一篇:麻》。对于肘管综合征这个疾病,其实大部分的患者确诊后都是需要手术的,但与腕管综合征不同,对于不同程度的患者,所要采取的手术方式是有区别的,这就不是一个18分钟的故事了。相对而言,这个故事的时间要长一些了,而且,还有支线剧情。从麻醉讲起。哪怕我再喜欢我的独家麻药配方,我也不得不承认,在对于肘管综合征这个疾病的手术治疗上,我更愿意让麻醉医师来帮助我实施麻醉,因为我需要麻醉的不仅仅是一个局部,而是至少一整条胳膊或者是对患者而言更为舒适安全的全身麻醉。麻醉完成以后,我们的手术就要正式开始了。对于肘管综合征的手术,常见的是两种,一种叫做单纯松解,另一种叫做松解+前置。先说说单纯松解。对于症状比较轻的患者或是年龄很大的患者,我会选择这一个术式。相对而言,这个手术的操作比较简单,时间也比较短。大体上,这个手术的步骤与腕管综合征就比较类似了。就切口而言,我仅仅需要在肘部内侧的地方做一个3-5公分的小口子,然后从切口内找到尺神经表面的韧带组织,这一层韧带就好比腕管综合征里的腕横韧带一般,是肘管的盖子。将这个盖子切开,将尺神经从狭小的肘管内放出来。然后,我还会再向两侧检查一下,有无其他的组织对神经造成压迫,如果有的话,也要一并切开。当所有压住尺神经的因素全部解除后,这个手术的主要部分也就结束了。剩下的止血,缝合之类的与其他手术也没啥差别了,我也就不赘述了。重点讲讲前置术这一个多出来的支线剧情。对于程度比较重、骨关节有异常或是尺神经松解后会滑脱(尺神经是在静静躺在尺神经沟里的,如果松解后,手臂弯曲后尺神经就要跑出来的情况就称为滑脱)的患者,为了减少肘关节弯曲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我就会采用松解+前置这样的终级手术方案了。首先松解,与前面的单纯松解一样,需要松开压迫神经的所有结构。但是为了一会儿能使神经顺利的、不受阻挡的移动位置在松解+前置时,我需要松解的范围就需要更广一些,否则移了位置后的神经就会拐好几个弯了。基于这种情况,为了更顺利的进行手术,3-5公分的小口子显然是不够的。这时,我需要一个10-15公分的切口来实施手术。切口大了,会碰到的东西就多了。至少,在做这个手术的时候,十有八九会碰到另一根叫做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神经。如果损伤了这条神经,那手术后也许手麻是变好了,但是前臂的内侧就要麻木了。所以,在做这个手术的时候,我首先会找到这根细小的神经保护好,然后再开始进行比较广范围内的尺神经松解。松解完后,就要进行前置这一步骤了。先解释下什么叫前置,顾名思义,前置就是放置于前方的意义。那问题来了,我们要将尺神经放在什么东西的前面呢。这里我们首先要介绍一个解剖结构,叫做肱骨内上髁。肱骨内上髁是一个体表标志,也就是可以摸到的地方。这个结构就在肘关节的内侧,那个突出的骨头就是它了。在它的后面,有时我们能摸到一条麻筋,其实那就是尺神经。也就是说,原本的尺神经是在肱骨内上髁的后面的。所以,我们前置就是要将尺神经放到肱骨内上髁的前面去。为什么要放,因为放过去以后屈伸肘关节时,对尺神经的影响就小了很多。经典的前置方法有三种,皮下前置、肌内前置与肌下前置。所谓的前置方法,是指将神经放到肱骨骨上髁前面后的层次。但是随着手术的发展,肌肉与肌下前置这两种方法因为手术创伤比较大,已经很少采用了。我一般采用皮下前置,或是另一种改良的前置方法,称为肌膜下前置的方法来实施前置这一环节。具体的做法是用皮下的软组织或者肱骨内上髁前面肌肉表面的肌膜在肱骨内上髁表面形成一层阻挡层,防止前置后的尺神经再掉回去。前置以后一般我还要被动的活动一下肘关节,确认在活动的过程中,尺神经没有不顺畅的地方才放心。是不是听上去复杂了好多?与单纯松解而言,前置术的确复杂了不少。但对于有经验的手外科医师而言,也就是个把小时的事情,轻松就能搞定。人们的恐惧心理往往来源于陌生。去了解是降低恐惧的有利武器。希望我这些流水账似的经验之谈可以帮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肘管综合征,减少陌生感,降低恐惧感。
这是我手术干了什么系列的第二篇,说说手外科的另一个常见疾病的手术: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科普许多专家教授都写过,我也写过,可以参见我医学科普之《手部常见症状与治疗:第一篇麻》。在这些科普文章里,都提到了,严重的腕管综合征需要手术治疗。那今天我就来聊聊这腕管综合征的手术。在门诊会碰到不少腕管综合征的患者,每当我提到手术的时候,患者或多或少会表现得有些害怕或紧张,似乎手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我会告诉患者,开这个刀,我只需要18分钟。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这18分钟的故事。第1分钟 麻醉: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我个人喜爱局部麻醉。以我个人的独特配方配制的麻药(其实就是几种不同时效的局麻药混合)从手腕部注入,注入麻药时,会有种胀痛的感觉,这就对了。打完麻药后,我会让患者主动握拳。随着我对护士的一声呼喊:上止血带。手术就开始了。这个时候,患者会有种手臂被勒紧的感觉,这就是止血带的作用,目的是在我手术时手术区域不出血。第2-4分钟 铺垫:在这短短的三分钟内,我需要将手术部位(在手掌靠近手腕的地方)的皮肤切开,然后再切开一层叫掌腱膜的东西。用我钟爱的手术撑开器暴露出接下来要切断的腕横韧带。看过其他科普文章的朋友应该对这个名词不陌生吧,这玩艺儿就是腕管综合征的罪魁祸首,也就是我们手术重点要处理的部分。第5-6分钟 关键:手术做得如何,主要看这两分钟。在这两分钟里,我要仔细的自掌心向手腕的方向将增厚的腕横韧带切断,还要注意不能伤到神经、肌腱等。基本上,这一个步骤成功做完后,这个手术就大部成功了。第7-8分钟 检查:腕横韧带切断以后,我还要花一点的时间,看看正中神经的情况,以及腕管内还有没有其他会压迫到神经的东西。如果有,需要一并去除,然而十有八九并没有。第9-13分钟 清扫:这时,我会让护士将止血带松开,检查伤口内有无出血,给神经周围用点药,然后将伤口冲洗干净,准备缝合伤口。第14-15分钟 缝合:一般而言,腕管综合征的患者,最后我都会缝合5针,这5针缝好后,手术的主体部分宣告结束。第16-18分钟 尾声:将伤口一层一层的包扎起来,然后打上石膏。整个手术的全过程就真正完全结束了。18分钟的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当然,做手术不可能像机器一样,每一个部分的时间都那么精确,也会有一些小偏差。一些严重的患者或是术后复发的患者,手术时间就会相对的延长一点。同样的,对于不同的医生而言,手术与麻醉的方式也会有些许不同地方。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进行腕管综合征手术中的一些情况,供大家参考。
腱鞘炎是手外科最常见在也是最简单的手术之一。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手术的短短时间内,手术医师到底干了些什么?首先给大家讲讲腱鞘炎的本质。首先先正个名。腱鞘炎其实有很多种类的,我们今天讲的是里面最常见的一种,也就是平时我们简称为腱鞘炎的那一种,这一种腱鞘炎的全称是狭窄性腱鞘炎。关于这种腱鞘炎的详细情况,可以参见我去年在华山医院公众号上的那一篇科普文章《我的大拇指为啥伸不直了?》,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今天,我主要来解释一下,手术中间我们在做什么。刚才讲了,这种腱鞘炎的全名是狭窄性腱鞘炎,那关键就是狭窄二字。我们手术要解决的就是这狭窄的问题。接下来就产生了如下两个问题,第一是什么狭窄了,第二是如何解决这个狭窄。先回答第一的问题,狭窄的东西是腱鞘的一部分。当然,不同地方的腱鞘也有不同的名字。如果是手指的狭窄性腱鞘炎,那狭窄的这部分腱鞘我们称为A1滑车(这是一个解剖名称)。如果在手腕靠大拇指那一侧发生的腱鞘炎,那狭窄的部分我们称为伸肌腱的第一间室(这也是一个解剖学名称)。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怎么处理:其实很简单,切开就好。有一些医生(比如我)还会切除一部分增厚的腱鞘组织,以降底复发的概率(虽然不切,也极少复发)。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将狭窄的那一部分腱鞘切开,就是这么简单。但是,手术虽然简单,风险也是有的,抛开麻醉风险不谈,就手术而言,也有不少风险。这风险来大多也来源于手指本身。腱鞘组织的边上往往有神经与血管,而腱鞘里面更是有管手指活动的肌腱。在切开腱鞘组织的时候,就有损伤到这些组织的风险。伤了血管就会出血;伤了神经会有麻、痛的情况发生;把肌腱切断了,手指的活动会受到影响;而如果手术中与手术后不注意伤口的保护,还有感染(发炎)的可能。是不是听上去也挺吓人的?但请放心,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手术医师,这些情况的发生率是极低的,也许几千个甚至几万个病人里才发生一个,也许从来也没有发生过。最后,我想说的是,手术只是许许多多治疗方法中的一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正视疾病,多与医师交流,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法才能最有效的治疗疾病。
手上也经常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肿块,这些肿块的出现,往往使人非常担心,怕是恶性肿瘤,危及生命。的确,手上确实会长一些恶性的肿瘤,但是手部恶性肿瘤发生的概率非常低,大部分的肿块都是一些愈后良好的良性肿瘤。我们看看,都有哪些良性的肿块会长在手上。腱鞘囊肿:在关节附近长出的硬硬的肿块往往是最容易发生的,病人往往会认为是自己骨头上长出来的东西,但其实不然,这肿块往往来自于屈肌腱鞘或是关节囊,是一种囊肿,因其来源得名腱鞘囊肿。这种囊肿一般不会太大,按上去有疼痛感,其发病原因与腱鞘炎的发生类似。这种囊肿就好比一个气球,本质上就是个泡泡,泡泡里装的是关节液,这就是为什么腱鞘囊肿可以通过挤压或是抽除囊内液体的方法来治疗。那么问题来了,关节液是如何进入囊肿的呢?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公认的答案。我个人认为,这与反复活动以后关节囊出现破损或软化,使得关节液流出,在经过相对致密的组织后停留而形成的。也就是说,腱鞘囊肿是关节存在损伤的一个表现,这也就可能解释为什么这类肿块容易复发了。针对腱鞘囊肿的治疗,发生时间较短的囊肿,因其囊壁较薄,可以通过挤压来去除。发生时间相对较长,无法按破的囊肿,可以通过抽去关节液来治疗,但是如果囊肿已发生分隔的现象,这种方法就不是很适用了。上述两种方法相对比较容易,但因为没有完整的将关节液流出的途径阻断,所以相对比较容易复发。手术是治疗这一疾病的最后办法了。有经验的医生在切除该囊肿的同时,去找寻关节液的来源处,在医学上,我们把囊肿与关节相连接的地方称为囊肿的蒂部,只有将蒂部也一并切除,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复发的概率。黏液囊肿:有时我们也会看到黏液囊肿这样的诊断,其实这种囊肿与腱鞘囊肿没有太大的区别,医学上,我们将长在手指最末关节背侧的囊肿称为黏液囊肿,治疗上与腱鞘囊肿基本相同。腱鞘巨细胞瘤:又称为黄素瘤,好发于手指上。如果手指上长出不规则的、硬硬的肿块,边界清楚但无法活动,那很有可能就是腱鞘巨细胞瘤了。这是腱鞘组织上长出的良性肿块,但这一肿块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占“。随着它的长大,会慢慢占领肌腱、骨骼等组织的位置,影响功能。所以这一类肿块还是建议尽早手术的。表皮样囊肿:如果手指上长了一个软软的肿块,而且这个部位以前破过皮,那很有可能就是长了个表皮样囊肿。这是破损的皮肤进入手指后的产物。虽然这也是囊肿,但它与腱鞘囊肿完全不同,不能通过挤压、抽吸等方法来治疗,只能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当我们将囊肿切开后,会发现,这囊肿里不是粘粘的关节液,而是类似豆腐渣一样的物质。脂肪瘤:这也是一个软软的肿块,有时会痛,一般长在皮肤较松且皮下脂肪较多的地方,在手上,拇指与食指间的虎口位置是脂肪瘤最喜欢占领的部位,这也是良性的肿块,切了就好,不切也没事。炎性肉芽肿:也有叫做出血性肉芽肿的。如果有一个小伤口,没长好,里面出现一个红色的小肉芽,过几天后表面结了层痂,等痂掉了又出血了,如此反反复复,小肉芽越来越大,那就是这一肿块没错了。治疗不麻烦,手术切掉,只要切除的时候将肉芽连根切除,伤口就能长好拉。血管球瘤:这是一个肿瘤,但在表面上,我们并不能看到哪里突出一块。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肿块喜欢长在指甲盖的下面。那怎么发现呢?痛,指甲上出现一个固定的压痛点,就要高度怀疑这肿疾病了。手术也是治疗这一肿疾病的唯一方法。掌腱膜挛缩:这不是肿瘤,但看上去他确确实实的有那么一块东西。如果在掌心发现多个硬硬的小结节,而且与周围组织粘在一起,没有办法活动,不痛不痒,慢慢的连成一片不规则的肿块,更严重的会发现,这个肿块以远的手指慢慢伸不直了,那多半就是得了掌腱膜挛缩了。这一疾病在欧美非常常见,我国以前很少,但近来也多起来了,好发于中老年的男性。它不是肿瘤,只是因为掌腱膜组织(手掌皮肤下的特有组织)皱缩起来引起的,皱缩的严重的时候就牵拉到了手指,影响伸直了。对于这种疾病,我的建议是,如果没有功能影响,无需治疗,如果影响手指伸直了,那在疾病稳定后,也就是手指不再进一步弯曲后半年,再来接受手术治疗。黑痣:并不是说,凡是黑色的痣就是恶性黑色素瘤,那些只是普通的痣,良性。指甲上出现的黑线也往往是这一类良性的疾病引起的。如果担心的话,切掉就好。至于手上的恶性肿瘤,并不是很多。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皮肤肿瘤,也是手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如果说手上有经年不愈的伤口,而且伤口的形态有点像火山口,那就要怀疑是鳞癌了,需要尽快手术。虽说这是一种恶性肿瘤,但如果尽早治疗的话,也有不错的结果,甚至不影响手的功能。
手部疼痛往往比手部麻木更为多见,疾病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来说说手部疼痛最多发生的几类疾病吧。腱鞘炎:如果疼痛的部位位于掌指关节,也就是手指与手掌连接的那个部位掌心那一侧,而且这个部位有明确的压痛,那一般情况下就是得了腱鞘炎。腱鞘炎的发病与反复的手指活动有关,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出现弹响或无法伸直或屈曲的现象,所以也被称为弹响指或扳机指。这一疾病主要有三种治疗方法,一是保守治疗,减少相应手指的屈伸活动并给予热敷,这对于相对较轻的患者比较有效,尤其是还未出现弹响的患者。二是封闭治疗,通过局部注射类固醇激素来减轻症状,可以治疗疼痛或出现弹响的患者。三是手术治疗,通过切开磨擦卡压肌腱的屈肌腱鞘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往往用于其他方法无法治疗的严重的腱鞘炎患者。甲沟炎:如果疼痛的部位位于指甲边,且伴随有红肿的表现,那就是甲沟炎无疑了。如果疼痛仅仅是胀痛而没有出现随脉搏的跳痛,那相对还是比较轻的,一般而言,这种情况只需要外敷诸如安尔碘之类的消毒药水就能有效的控制症状了。但当跳痛出现后,就需要到医院切开引流脓液了。骨关节炎:如果1个或多个手指的小关节均有疼痛,而且活动后加重的话,那多半是因为骨关节炎所引起的。关节炎分为很多种,有风湿性、退行性等多种,如果要明确原因的话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但在治疗方面,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减少活动与热敷对于无论哪一种的骨关节炎都有一定的作用。本文系韩栋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手麻是一种常见的手部不适,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睡眠。在常人的经验中,手麻是与颈椎病划等号的,而在治疗方面,也被冠以很难治疗的概念。但实际上,麻并不是颈椎病的特有症状。麻,是告诉我们神经出现了问题的一个信号,而可以引起麻木的疾病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神经自身出现问题,比如神经炎,神经变性,神经肿瘤等等,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往往还伴有许多其他的症状,相对比较难以治疗,但也较为少见;第二类是全身性的疾病引起的继发的神经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尿毒症患者也会有类似的症状;第三类是神经受到外界的压迫,从而导致出现症状。这一类往往是最常见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颈椎病可以算是其中的一种,但更多的是神经在其他的部位受到压迫。这一类的疾病,我们给予一个专有的名称,叫做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在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中有两种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叫做腕管综合征,而另一种叫做肘管综合征。先说说腕管综合征,从专业的术语上来解释,腕管综合征是腕部正中神经受到压迫所引起的疾病,多见与中老年的女性,其病因与常期反复的活动腕关节与停经后体内激素水平出现变化有关。如何判断手麻是不是与这肿疾病相关呢?第一,仔细辨认一下麻木的手指,一般而言,腕管综合征的患者拇、食、中指中的一个或几个麻木的比较厉害,无名指麻木的较轻,小指则最轻,甚至不麻。感觉较敏感的人甚至可以发现无名指两侧麻木情况不同,靠中指的那一侧比较麻,靠小指的那一侧较轻,甚至不麻。除了部位以外,麻木的时间有时也能帮助我们来判断,晚上麻的比较厉害甚至因为麻木不适而醒来的往往提示存在腕管综合征。 对于程度较重的患者,除了麻木以外,还会发现大鱼际肌萎缩(手掌面靠拇指那一侧的肌肉),同时伴有拇指与小指对捏无力。对于腕管综合征的治疗,不同程度的患者需要接受不同的治疗。如果麻木是间歇的,而且没有其他的症状,那属于轻度的表现,往往仅需要减少腕关节的活动以及适当热敷就可以改善症状,也可以服用一些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地巴唑等)。如果麻木为持续性的,那就提示疾病已经进入中度阶段了,在这一阶段,保守治疗的效果相对就比较差了,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到了这一阶段,建议到医院就诊,检查肌电图,精确的明确其程度,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果再进一步到了有肌肉萎缩,拇小指对捏力量减退的时候,那多半已经到了重度,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靠手术来缓解症状了。再谈谈肘管综合征,这是尺神经在肘部受到压迫引起的症状,与腕管综合征相较而言,这种疾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与反复的肘关节活动有关。临床上也是主要表现为手麻,但麻的范围与腕管综合征截然相反,最麻的是小指,无名指次之,而其他的三个手指基本不麻。感觉敏感的人也会发现无名指两侧的麻木不一致,但在这一疾病中,是靠小指一侧比较麻。比较严重的病人,也会发现肌肉萎缩与手功能的障碍,但这次萎缩的肌肉换成了骨间肌(手背拇指与手掌间那块肌肉)与小鱼际肌(手掌靠小指一侧的肌肉)。同时,可能会出现无名指与小指伸不直与手指间夹不紧。对于治疗而言,这种疾病的保守治疗方法与腕管综合征类似,需要减少肘关节的活动,热敷以及服用神经营养药物,但这种疾病保守治疗的适应范围较小,仅对于只有麻木,没有其他功能障碍,且发病时间在1月内的患者可能有效,大部分的患者都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还有一些其他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也时有发生,症状与上述的两种常见疾病类似,以肢体某一固定部位的麻木为主要表现,严重的伴有肌肉萎缩与活动受限。在辅助检查方面,肌电图可以很好的帮助医师判断此类疾病的部位与程度。治疗上,保守治疗以减少关节活动,热敷以及服用神经营养药物为主,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总之,这一类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方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本文系韩栋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