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现开展一项名为“舌下含服黄花蒿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II期临床试验。针对18至60周岁的秋季花粉症(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我们将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免费检测、免费脱敏治疗及对症药物治疗。请符合条件的患者及家属相互告知,到我科进行入组筛选。
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科室是北京市卫生局唯一注册的变态反应独立学科,设有诊室、治疗室、实验室、国际化脱敏治疗中心、过敏原皮试检查室、体外过敏原检测中心、变态反应专家门诊及中医变态反应专家门诊,另外还设有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病房,床位10张。2007年牵头成立了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 现有医护人员9人,其中兼职2人,科室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 过敏性疾病在各项检查中最有诊断意义的就是查找过敏原。明确病因后避免接触,及做特异性脱敏治疗。 我院变态反应科具有先进的检查方法和丰富的变态反应疾病治疗经验。开设常规检查有:过敏原皮肤试验、贴冰试验、结膜试验、鼻黏膜激发试验、皮肤点刺试验100多项,班贴试验24项。皮内试验46种:吸入20种,食物26种,此方法是操作简便,敏感性强,15-20分钟观察结果,价格低,患者易接受,缺点是受年龄、药物、病人身体状况的影响,急性发作期不能查,用激素类药及抗组织胺药物需停药3-7天,长效激素类和长效抗组织胺药需停药2-4周。皮肤试验六岁以下儿童不宜合作;老年人反应低,易出现假阴性反应。最新引进了意大利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自动过敏原检测系统,能检测400多种过敏原,能够对食物、药物、接触物、花粉、尘螨、霉菌、吸入物等进行体外特异性IgE、IgG精确定量检测,病人无痛苦。 自从引进新设备,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吸引了大量病人。病人不仅仅是北京地区,病人来自全国各地,还涉及到国外、新加坡、日本、美国。 目前,我院使用进口抗原,治疗各种过敏性病人500多例,治愈率在80%以上,收到良好效果。
根据一项近期发表在《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杂志上的研究,饮食消除治疗有效地缓解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成人患者的症状,并改善内镜下表现。(点击下载全文)“通过从患者的饮食中消除特定的食物,71%的患者症状得以缓解,同时改善54%的患者内镜下表现,” W.Asher Wolf教授和同事Evan S.Dellon教授(North Carolina大学医学院胃肠病和肝病科)在美国胃肠病协会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些有力的结果支持饮食消除治疗作为一种成人EoE(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有效治疗。”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回顾性数据队列分析,这些数据来自2006年到2012年,该分析用来确定饮食消除治疗是否能有效治疗EoE患者。临床组织学改善和治疗反应预测在31例接受针对性消除饮食(TED,n=22)或者six-food排除饮食(SFED;n=9)成人(中位年龄,36岁;52%女性;90%为白种人)中进行评估,治疗维持6周,开始方案前至少4周没有接受类固醇治疗。总体而言,有71%的参与者(68%的TED组成员和78%的SFED组成员)症状得以缓解;54%的参与者(53%的TED组和56%的SFED组)观察到内镜下表现改善。治疗后,总嗜酸粒细胞计数每高倍视野(eos/hpf)从基线时平均78 eos/hpf下降到43 eos/hpf(P=0.004)。整体上,39%的参与者计数下降到不足疾病诊断阈值15 eos/hpf(32% TED vs 56% SFED;P=0.41)。有9例患者接受食物重新引入以确认过敏症状,蛋类和奶制品是最常见的,每一种会影响约44%的人群。临床,内镜,或者病理学变量不能预测治疗反应,在不同时间接受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26例患者,对饮食治疗应答率统计学上相似。“直到最近,饮食消除的实用性在成人中是未知的,”根据发布会上的内容。“然而,证据是增加的;2014年6月消化科荟萃分析报道称饮食干预对EoE儿童和成人患者的组织学缓解是有效的。”编译自:Dietary elimination therapy improved symptoms of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Healio,July 21, 2014 医脉通
嗜酸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oE)于1978年首次报道,是一种相对新的疾病,许多临床医生对该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易于漏诊和误诊。本文简要介绍美国胃肠病学院2013年发表的嗜酸性食管炎诊治指南的核心推荐意见,以期引起对该病的重视。该指南共有21项推荐意见,包括诊断7项,治疗 11项,预后3项。一、诊断食管嗜酸细胞增多的定义和原因:食管嗜酸细胞增多,即食管鱗状上皮发现嗜酸 细胞,属于异常,应寻找其原因。(推荐强度:强;证据 等级:中)EoE的定义和诊断标准:EoE是一种临床-病理疾病,诊断时必须同时 考虑临床和病理信息,二者不可分割。EoE的诊断标准:(1)食管功能紊乱相关的症状;(2)食管活检显示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其特征是嗜酸性粒细胞≥15/HPF;(3)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局限于食管,PPI试验治疗后持续存在;(4)除外食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继发原因(见表1);(5)治疗(饮食剔除、局部皮质激素)有效支持诊断,但非必需。(推荐强度:强;证据等级:低)氟替卡松:多次吸入剂型,指导患者于屏气时喷入口中,然后咽下。布地奈德:1mg/2ml水剂。食管嗜酸细胞增多相关疾病嗜酸性胃肠病、PPI-反应性食管嗜酸细胞增多症、 乳糜泻、克罗恩病、感染、高嗜酸细胞综合征、贲门失弛缓症、药物过敏、血管炎、天疱疮、结缔组织病、移植物抗宿主病。EoE的诊断必须经食管活检;所有疑诊病人均应在食管近端和远端各取2~4块活检标本。(推荐强度:强;证据等级:低)初诊时,对所有伴有胃或小肠症状或内镜异常的儿童和成人,应于胃窦和/或十二指肠活检以除外食管嗜酸细胞增多的其他原因。(推荐强度:强;证据等级:低)诊断挑战:PPI-反应性食管嗜酸细胞增多症(PP1-REE)和 GERDPPI-REE的诊断依据患者的食管症状和组织学 发现食管嗜酸细胞增多,PPI治疗有症状和组织学改 善。目前认为此症不同于EoE,也不一定是GERD的表现。(推荐强度:有条件;证据等级:低)为除外PPI-REE,可疑EoE患者应给予2个月PPI治疗,并内镜活检随访。(推荐强度:强;证据等 级:低)临床、内镜和/或组织学对PPI有反应并不能确定胃食管反流是食管嗜酸细胞增多的原因。为确定 反流是否与食管嗜酸细胞增多有关,推荐常规进行GERD的其他评价,包括连续pH监测。(推荐强度:有条件;证据等级:低)二、治疗EoE的治疗终点EoE的治疗终点包括临床症状和食管嗜酸性炎症的改善。虽然症状和病理学完全缓解是理想终点,但接受一定程度的症状和组织学缓解是临床实践中更为实际和实用的目标。(推荐强度:有条件;证据 等级:低)症状是EoE治疗反应的重要参数,但不能单独作为疾病活动和治疗反应的可靠指标,因为代偿饮食 和生活方式因素可掩盖症状,以及食管狭窄可能对药物治疗无效。(推荐强度:有条件;证据等级:中)药物治疗局部类固醇(如氟替卡松fluticasone或布地奈德budesonide,吞咽而不是吸入,初始疗程8周)是 EoE的一线药物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等级:高)如果局部类固醇无效,或在需要快速改善症状的患者,强的松可用于治疗EoE。(推荐强度:有条 件;证据等级:低)局部类固醇治疗没有症状和组织学改善的患者,延长局部类固醇疗程、加大局部类固醇剂量、全身 应用类固醇、饮食剔除或食管扩张可能获益。支持肥大细胞稳定剂和白三烯抑制剂的资料较少,生物治疗仍处于实验阶段。(推荐强度:有条件;证据等级:低)饮食治疗饮食剔除可作为儿童和成人EdE的初始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等级:中)应根据患者个体化需求和现有资源,决定采用一种饮食剔除措施(要素饮食、经验或靶向食物剔 除)。(推荐强度:有条件;证据等级:中)临床改善和内镜食管活检是评价饮食治疗反应的指标。(推荐强度:有条件;证据等级:低)应邀请变态反应专家会诊以发现和治疗食管外遗传性过敏症、协助治疗EoE、帮助指导要素饮食和 饮食剔除。(推荐强度:有条件;证据等级:低)内镜治疗食管扩张,作为保守措施,对有症状食管狭窄药物和饮食治疗后症状持续存在的患者是一种有效治 疗;症状严重的食管狭窄患者可作为初始治疗。(推荐强度:有条件;证据等级:中)应充分告知患者EoE食管扩张的风险,包括扩张后胸痛(发生率可高达75%)、出血和食管穿孔。(推荐强度:有条件;证据等级:中)三、预后EoE的自然史有关EoE自然史的知识非常有限。由于本病 的慢性特征,应告知患者停止治疗后症状复发的可能 性很大。(推荐强度:强;证据等级:中)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总体目标是减轻症状和防止EoE的并发症,保持生活质量,减少长期治疗的副作用。(推荐强度:有条件;证据等级:低)所有患者应考虑用吞咽的局部皮质类固醇和/或饮食限制维持治疗,尤其是伴有严重吞咽困难或食物嵌塞,以及初始治疗后症状/组织学迅速复发的患者。(推荐强度:有条件;证据等级:低)相关阅读:美国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的患病率饮食消除治疗改善EoE症状食物过敏史患者可能发展为食管炎EoE诊断延迟可增加食管狭窄发生率
1、 对于荨麻疹,好多朋友都不是很了解,刚才我简单介绍了一下。首先请您给我们作一个权威的、专业的介绍,到底什么是荨麻疹?A:荨麻疹俗称风疹块、风疙瘩、这个病是指由于皮肤粘膜的小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所导致的一种局部的水肿反应。临床上的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风团、伴有瘙痒,有时可以伴有血管性水肿。血管性水肿是指发生在疏松组织部位的局部水肿反应,和荨麻疹类似。一般来讲,病程不超过6周的我们叫急性荨麻疹,超过6周,每周发作大于2次的我们叫慢性荨麻疹。荨麻疹根据病因分类,还可以分为特发性荨麻疹、物理性荨麻疹(寒冷性、压力性、热性、日光性、人工性)、感染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水源性荨麻疹等。2、 可能有的听众还是不清楚荨麻疹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平时起的疹子就是荨麻疹吗?起了荨麻疹之后,皮肤会是什么样子?A:皮肤起的疹子不全是荨麻疹,只有典型的风团疹才叫荨麻疹,它的特点是红色或苍白色,边缘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部分可以融合成一片,压之可以褪色。风团可突然出现,突然消失,一般在2小时至24h消退。而皮肤上出现的疹子,如果不是这种形态的,还可以是湿疹、过敏性皮炎、病毒疹、药物疹、银屑病、毛囊炎等等,需要到医院由专业医师加以鉴别。3、 身上哪些部位更容易长荨麻疹?还是全身都会长?A:荨麻疹的风团分布部位没有规律,理论上来讲,全身各个部位,从头到脚均可以出现风团,包括头皮里、手上、外阴部位等。但是,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荨麻疹,比如日光性荨麻疹,好发在日光暴露部位,如面颈部和双上肢;寒冷性荨麻疹易出现在受凉部位,如面部和双手;胆碱能性荨麻疹易出现在皮肤出汗皱褶部位和运动摩擦的部位等等。4、 除了皮肤上的表现,全身还会伴随有其他症状吗?荨麻疹最主要的侵犯部位是皮肤,绝大多数患者仅有皮肤的表现。但个别重度患者可以累及身体其他部位。我们知道荨麻疹是发生在皮肤粘膜的一种水肿反应,如果这种水肿发生在胃肠道粘膜,就会出现腹痛、腹胀和腹泻的现象。急诊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病人往往去看两个科.通过肠镜可以发现.有的中年女性反复肚子痛伴有荨麻疹的,要考虑节育器的问题:节育器的例子如果荨麻疹伴有血管性水肿的话,会出现眼睑、嘴唇、舌头的肿胀、麻木和酸痛感。吃完桃子后引起血管性水肿.也有的人吃完榛子/核桃/开心果后引起.面部美容填充物可以引起荨麻疹.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还会出现喉头水肿,引起呼吸困难、憋气胸闷,有的人甚至有心慌、手抖、头昏、一过性昏厥的现象。年轻男性饭后运动打球休克的例子,对尘螨过敏.还有的人吃小麦面国过敏,也会引起休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有的人出现了风团疹,同时伴有发热、关节痛、腹痛、尿蛋白等问题,要考虑患者可能得了荨麻疹性血管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血管炎,病情比荨麻疹重,严重时需要激素治疗,需要及早到医院诊治。如我们发现临床上有的患者身上的风团几天不消退还有加重的趋势,就要考虑这个诊断.5、 荨麻疹有没有高发人群?A:荨麻疹的高发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过敏体质患者,这类人包括家族里有过敏性疾病病史的,如家里有亲属患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或自身有这些过敏性疾病的。 二类是身体有一些慢性疾病的,特别是患有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牙周炎、慢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还有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如甲状腺疾病等。三类是老年人和儿童、更年期妇女:由于抵抗力低下,和体内内分泌水平紊乱,可以导致荨麻疹的发生。四类是青壮年由于情绪打击、生活不规律、劳累等导致免疫力低下,可以引起荨麻疹。五类是一些特殊职业的人:这些人可以长期接触到一些过敏原,如橡胶、化妆品、部分药物、尘螨等等,更容易患荨麻疹。6、 荨麻疹又叫“风疙瘩”,很多人也都觉得是吹到了风引起的,是不是这样呢?A:荨麻疹确实有这个俗称,也有一部分患者确实受风后会出现风团疹,但这并不代表所有荨麻疹患者。部分胆碱能性荨麻疹和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在外出时受风遇冷会出现风团,其他原因引起的荨麻疹则遇到风以后不会引起风团。7、 我之前的了解,引起荨麻疹的原因特别多。那么具体有哪些原因?荨麻疹的病因是不是很复杂?您遇到的农村病人大多是由什么原因引起发病的?A:是的,荨麻疹是一个病因非常复杂的疾病。一般来讲,可以分为外源性病因和内源性病因。外源性的病因包括物理刺激(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运动)等、过敏原(气传性、动物蛋白、水果、坚果等)、食品添加剂和腐败变质食品、药物(青霉素、磺胺、血清制剂、疫苗、阿司匹林等)、植入剂如人工关节、心脏瓣膜、骨科的钢板、妇科的节育器等。内源性的主要包括慢性隐形感染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内分泌改变(月经前后及女性更年期),劳累和精神紧张、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等。对于农村病人来说,由于经常务农劳动,摩擦、日光照射、运动引起的较多,另外,使用青霉素、磺胺药物较多,也容易引起荨麻疹。而部分自身免疫病如SLE在农村发病率高,也会引起荨麻疹。8、 还有一个大家很关心的问题,这荨麻疹会不会传染呢?A: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不会引起传染,但是有遗传。9、 有的荨麻疹患者说,好像几个小时过去后疙瘩就下去了,自己就好了,是这样的吗?A:是的,荨麻疹的风团属于飘忽不定的,像云彩一样,突然出现了,突然又消失了,一般来讲2个小时到24个小时之间可以消退,但是第二天还会再起。所以不能说消退了就叫好了,只有连续数周都不起风团了才叫好了。10、 像这种会自愈的,是不是不用就治疗了?什么情况下您建议到医院就诊?A:我国的荨麻疹的患者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据统计发病率约有10%-15%左右,也就是说有数亿人曾经得过或者正在得荨麻疹,大多数人都是急性的,几天或几周就好了,甚至不用药物治疗,也有的人就起一次风团,这些患者均不用担心,如果起了风团,可以在家口服抗过敏药物,甚至较为轻的皮疹不用药也可以。但是如果皮疹范围很广,累及全身,或者引起了心慌、憋气、头晕、腹痛等不舒服,或者时间很长,超过1个月了,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11、 在医院通常都采取什么方法治疗?A:如果患者到医院就诊,医生一般会详细询问病史,寻找荨麻疹的发病病因,通过消除诱因、避免刺激因素,可以改善临床症状,甚至自愈。另外,药物治疗主要分为这么几类:一类是抗组胺药物,主要选用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丁、依巴斯丁等,这些药物不经过血脑屏障,不会或较少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比一代抗组胺药,如大家熟悉的扑尔敏等更有效。如果一种抗组胺药物疗效不好,还可以两种连用,或者家用白三烯拮抗剂等。对于重度的顽固性荨麻疹,这种常规治疗无效的,医生还可能会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但相对副作用较大,易复发,不经常使用。另外,根据相关过敏原检查结果,可以考虑对病因明确的患者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也就是脱敏治疗,调节免疫治疗。12、 对于这种疾病,多长时间可以治好?如果反复发作,该怎么办?急性荨麻疹一般6周之内会好,甚至部分患者数天即可痊愈。对于慢性荨麻疹来说,也就是反复发作的荨麻疹来说,找到发病原因非常重要,祛除诱因,最为重要,找对病因,有时不用药可以好。但是部分顽固性患者,病程可以长达十几年到几十年。一般脱敏治疗约2-3年。部分特殊类型如人工性荨麻疹可以持续终生.13、 如果身上起了疹子,觉得特别痒,这时候能挠吗?可以用家里的花露水、清凉油止痒吗?尽量不要搔抓,可以凉毛巾敷一下,或拍一下,最好外用止痒药,如止痒洗剂,甘油,炉甘石洗剂等,严重时可以外用激素药膏,如派瑞松等花露水,清凉油含有香料/酒精/其他中药材等刺激成分,会加重瘙痒,尽量不要使用.也不要用花椒水和盐水来洗.14、 荨麻疹的患者在饮食上和生活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饮食上:尽量到医院查找过敏原,根据检查结果忌口.少进食高蛋白食品如牛奶鸡蛋海鲜肉类,少吃易变质腐败食品,少喝酒少喝咖啡,少吃含防腐剂和添加剂的食品,清淡饮食,多喝水,必要时服用维生素C也有帮助.生活上:1)情绪放松,不要过多去想这个病,正确看待复发,工作适度,别较真. 2)少接触发病因素: 如粉尘螨,花粉,日光,物理摩擦,运动,冷水等 3)加强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15、 荨麻疹既常见又易反复,预防复发应该注意什么?找到发病原因,尽量避免,不接触:如避免日晒,避免出汗,避免受寒,避免接触粉尘,避免食用某些食物,不要滥用药物等提高身体抵抗力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如慢性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文献标题:Gut microbiota metabolism of dietary fiber influences allergic airway disease and hematopoiesis.文献来源:Nat Med 2014 Jan 5人们普遍认为,蔬菜和水果中的纤维能够帮助机体平息过于活跃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活性过度会引起多种疾病,例如肠易激综合症和克罗恩病,甚至还会导致大肠癌。最近来自瑞士洛桑大学(University of Lausanne)的研究人员发现,富含纤维的膳食还可以改变骨髓中的免疫细胞生成,帮助机体抵御哮喘。哮喘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会引起肺部气道发生紧缩。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当我们食用蔬菜和水果时,肠道内天然存在的细菌会帮助我们消化纤维。这些微生物能摄取“可溶”的纤维(例如苹果、梨、草莓、柑橘和洋葱中的果胶),将其发酵生成特定类型的脂肪酸。这些脂肪酸能够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帮助其对炎症进行控制。此前,人们还不清楚这种抗炎症效应是否能扩展到消化道以外。不过,这些脂肪酸的确能够在血液中循环,很可能对机体内的免疫细胞产生影响。这意味着,膳食纤维也可能影响其他炎症性疾病,例如哮喘。人们发现,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纤维消耗量慢慢减少,同时哮喘的发病率逐步增加。而在不那么发达的地区(例如非洲),水果和蔬菜还是膳食的主体,哮喘在这些地区也没那么普遍。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给小鼠喂以低纤维含量的食物。两周后,研究人员让小鼠接触来自尘螨的过敏原,这种过敏原是人类过敏和哮喘中的关键触发因素。他们发现,小鼠表现出过度的哮喘反应,包括肺部出现炎症物质以及气道紧缩。气道紧缩是哮喘患者的常见症状,会导致气喘和呼吸短促。研究人员又给另一组小鼠喂了两周富含果胶的食物,然后再让它们接触尘螨提取物。研究显示,这些小鼠的炎症反应有所减弱,其体内的免疫细胞(嗜酸粒细胞)和 IgE 水平几乎减半,小鼠的气道紧缩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发生过敏或哮喘时,机体内的嗜酸粒细胞和 IgE 水平通常会升高。随后,研究人员将小鼠分为正常膳食、低纤维膳食和高纤维膳食三组,并对它们的粪便进行分析。他们发现,在喂食果胶的小鼠中,最能生产抗炎症脂肪酸的细菌更为普遍,大约是低纤维膳食小鼠的两倍。进一步研究显示,在高纤维膳食组的粪便和血液中,抗炎症脂肪酸的含量都很高。那么是血液中的脂肪酸对免疫系统进行抑制么?这种抑制是否足以平息哮喘反应呢?为此,研究人员给小鼠注射了抗炎症脂肪酸中的一种,丙酸酯(propionate)。两周后,在面对尘螨提取物时,这些小鼠体内的炎症标志物减少,气道紧缩得到改善。另外,小鼠体内的树突细胞也发生了改变。树突细胞是一种关键的免疫细胞,它既能降低免疫系统的活性,也能增强免疫应答,这完全取决于树突细胞给其他免疫细胞发出的信号。研究显示,在高纤维膳食的小鼠中,树突细胞更少启动效应细胞,而效应细胞在过敏性哮喘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最后研究人员发现,注射丙酸酯的小鼠体内,生成了更多的前体细胞,这些前体细胞分化成了抵御哮喘的树突细胞。“我们的研究首次展现,膳食能够影响骨髓中的免疫细胞生成。这将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免疫细胞前体离开骨髓并扩散到各组织的过程,” Marsland 说。研究人员准备进一步研究,是否可以将提纯的丙酸酯或其他类似脂肪酸作为膳食补充剂,为哮喘患者提供帮助。不过他们强调,富含纤维的平衡膳食,是抵抗炎症的最佳途径。(转自生物36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以及排便习惯改变。在西方国家IBS发病率为15%~20%,国内人群为5%~10%。因该病目前尚无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且在治疗方面尚无有效的手段,临床只是通过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症状,故该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消耗大量医疗资源。目前研究显示,IBS与饮食、精神、肠道敏感性增强、胃肠动力异常及肠道菌群失调等诸多因素有关。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饮食习惯与IBS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饮食习惯在IBS的发病中的作用。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虽然IBS的发病机制复杂,但饮食因素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已经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公认,有报道显示高达67%的IBS患者可于餐后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研究发现,进食不适宜的食物可引发或加重IBS患者的症状。王维达等也报道了IBS的症状发作与饮食有一定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着变化,可能与近年报道的国内IBS发病率增高有关。本研究从饮食习惯入手,通过对比IB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饮食习惯,发现饮食习惯与IBS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食物过敏史者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物过敏主要是由于患者进食食物中的某种成分诱导体内LgG或LgE介导的局部或者全身的变态反应。虽然目前认为饮食与IBS发生存在密切关系,但对于这种密切关系尤其是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还较少。IBS患者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可能是食物导致IBS的根本原因。IBS患者中存在肠道黏膜的长期低度炎症,肠道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对外界刺激产生过度反应,导致IBS样症状。食物过敏在IBS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IgE、IgG、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在内的一系列黏膜免疫因素介导肠道黏膜长期轻度炎症和内脏高敏感。同时,过敏原亦可改变胃排空、肠道渗透压及提高胃肠道激素水平,这些反应均可引起内脏感觉的异常。故可以通过针对性地寻找致敏食物,减少该食物的摄取,从而减少IBS的发生及缓解IBS样症状。在IBS的发病机制中,肠道动力异常及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同样起到重要作用。任何可以改变IBS患者肠道动力及增加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因素都可能导致IBS样症状的发生。由于进餐时口腔、咽部感受器受到食物的刺激,正常的胃肠道生理可以产生反射性作用,引起胃容受性舒张及适应性舒张,肠道的运动也会相应增加,并且刺激胃肠道激素分泌。但IBS患者的胃肠道会放大这种刺激产生的效果,进而导致胃肠功能的紊乱,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本研究发现,喜好甜食、浓茶、咖啡及习惯暴饮暴食者在IBS 患者中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能是上述不良习惯进一步加重胃肠道的反应,从而产生IBS样症状。故IBS患者尽量改变上述不良饮食习惯,可能会减轻腹部不适及排便的异常。本研究同时发现不当节食为IBS患者的危险因素,而正常进食早餐则是IBS患者的保护因素。其机制可能为经常节食及不进食早餐会改变胃肠道正常生理节律,导致胃肠道的运动、分泌等生理活动紊乱,从而产生胃肠道不适症状。本研究还发现进食水果及蔬菜的频率高是IBS的保护因素,考虑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IBS患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比例显著增高,且存在肠道菌群紊乱。长期不合理饮食如进食大量高脂、高蛋白食物,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增加的产气菌易造成腹痛及腹胀症状;同时有害菌群的大量繁殖会刺激肠道黏膜免疫应答及释放炎性因子,提高肠道的敏感性。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可能会拮抗上述作用,从而缓解IBS症状。另有报道提出肠内菌群的代谢毒素可引发食物不耐受或IBS症状的假设。水果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有利于肠道毒素的代谢,缓解IBS症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进食口味和主食的类别对IBS症状和发病无明显影响,因此IBS患者在这两方面可以不必刻意选择。总之,饮食习惯在IBS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经常节食、喜好甜食、喜好饮茶或咖啡为IBS的患病危险因素,而进食早餐、进食水果蔬菜频率高为IBS的保护因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控制IBS症状和发病有一定的意义。(转载: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年2月第26卷第2期)
文献标题:The effect of parental allergy on childhood allergic diseases depends on the sex of the child.(全文)文献出处: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12 Aug ; 130 (2): 427-434.e6期刊影响因子:11.003 对儿童过敏性疾病遗传机制的研究得出了有趣的结果:如果父母 中有一人患有过敏性疾病,那么与他/她同性别的子女具有更高的过敏风险。母亲患有哮喘,则女儿罹患哮喘的风险就高,父亲则与儿子的哮喘患病情况一致。美国南安普顿总医院变态反应和免疫学的Hasan Arshad教授及其同事开展的这项研究发表在8月刊《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上。研究者做了什么? 研究者采用了怀特岛出生队列研究的数据,后者对近 1,500名儿童从出生一直随访至满18岁,在受试者1、2、4、10和18岁时对其进行检查。 怀特岛位于英格兰西部海域,居民结构非常稳定,绝大多数受试者在研究与随访期间都不会离开。 Arshad教授是怀特岛出生队列研究的发起者之一,该研究旨在前瞻性观察总体人群 (约13万人)的哮喘和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并确定任何相关的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 队列数据包涵详尽的遗传与环境暴露的信息,收集了从出生到每次随访的信息,每次随访时均由受试者的家长填写哮喘和任何其他过敏症(如湿疹和鼻炎)的调查问卷。 在4、10和18岁随访时,对受试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检测14种常见的食物和空气传播过敏原。10岁和18岁随访时还进行肺量测定和支气管激发试验,并且采集血样以检测免疫球蛋白E(IgE)。 受试者的家长也进行了检查与评估。例如,在受试者出生后不久,研究者就检测其家长是否患有过敏症,并检测母亲的IgE水平。研究者发现了什么? 研究者们分析发现,母亲患有哮喘与女儿罹患哮喘有关,而与儿子的哮喘风险无关;父亲则与儿子的哮喘患病情况一致,而与女儿无关。 对于罹患湿疹的情况亦是如此:母亲患有湿疹与女儿罹患湿疹有关,而与儿子的湿疹风险无关;父亲则与儿子的湿疹患病情况一致,而与女儿无关。对于其他过敏症,研究者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在分析母亲总IgE水平与子女 10~18岁时总IgE水平的相关性,以及父母过敏性疾病对儿童特应性体质的影响时,我们也发现了相似的趋势。”研究潜在的意义! 研究者认为,上述发现可能改变儿童过敏症的评估和预防方式。例如,采集女童患者母亲和男童患者父亲的过敏史可能对诊断有帮助。这项研究在探索遗传性疾病的性别依赖效应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该研究由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 摘译自:Child's Allergy Risk Higher If Parent Of Same Sex Has It,Medical News Today,2012年8月12日(转自医脉通)
儿童过敏性结膜炎(allergic conjunctivitis,AC)是由变应原激发的,由IgE介导的眼部炎症疾病,主要由I型及IV型超敏反应引起,是儿童非感染性眼表疾病。近年来,全球变应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西方国家中,近1/3的儿童罹患过敏性疾病,亚洲国家中,新加坡对2005年2岁以内的儿童进行普查,发现有42.2%的儿童出现一种或多种过敏症状。10岁的小伟从小喜欢眨眼、揉眼,父母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因为眼睛发痒难忍。特别是一遇到气候变阴冷,发痒症状更加明显,有时先是鼻子不舒服,连连打喷嚏,接着眼睛就痒起来,所以忍不住就用手揉,眼睛常变得又红又肿。父母曾带他到很多医院就诊,均诊断为过敏性结膜炎,点过很多眼药水,症状时好时坏,总是未能根治。那么,过敏性结膜炎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久治不愈呢?最常见眼病之一据统计,在眼科门诊中,约有1/5的病人患过敏性眼病,其中过敏性结膜炎占50%左右,可见,过敏性结膜炎是眼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成人或小孩都可能受影响,但以小孩居多,特别是具有过敏体质的小朋友更容易发病。广义的过敏性结膜炎主要分为5种类型:枯草热性结膜炎(又称季节性变应性结膜炎)、接触性变应性结膜炎、巨乳头性结膜炎、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和特应性角结膜炎。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以中青年最常见,起病迅速,接触致敏物即可发生,脱离致敏原症状缓解。接触性过敏性结膜炎有明确接触史,例如药物或化妆品接触史,避免接触后症状缓解。巨乳头性结膜炎常有隐形眼镜(角膜接触镜)配戴史。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多见于青少年,常在春夏季发生或加重。特应性结膜炎多见于中年男性,早期常有轻度过敏史。某些春季角结膜炎和特应性结膜炎可发生角膜并发症甚至危害视力。专家详解儿童过敏性结膜炎儿童过敏性结膜炎(allergic conjunctivitis,AC)是由变应原激发的,由IgE介导的眼部炎症疾病,主要由I型及IV型超敏反应引起,是儿童非感染性眼表疾病。近年来,全球变应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西方国家中,近1/3的儿童罹患过敏性疾病,亚洲国家中,新加坡对2005年2岁以内的儿童进行普查,发现有42.2%的儿童出现一种或多种过敏症状。而过敏性眼病,美国1988年统计结果,仅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的患病率达15%左右,1993年Abelson等统计的过敏性结膜炎的患病率则高达25%左右。国内外许多学者曾对过敏性结膜炎进行流行病学的研究。在针对过敏性疾病的防治中,儿童过敏性结膜炎越来越受到关注,变应性疾病是一个系统性疾病,而过敏性结膜炎、变应性鼻炎、变应性皮炎、哮喘是这个系统中不同的临床表现,研究证实过敏性结膜炎与变应性鼻炎、哮喘、特应性皮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治疗也有其共性。Messmer认为眼部过敏是一个影响整个眼表的疾病,包括结膜、眼睑、角膜、泪腺和泪膜。除了IgE介导的过敏反应,一种复杂的慢性炎症也参与了许多眼部过敏的病理表现,根据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眼部的过敏可分为轻型(包括季节性和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巨乳头状结膜炎)和潜在致盲型(特应性角结膜炎和春季角结膜炎)。针对儿童眼部过敏,临床多见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春季角结膜炎、特应性结膜炎和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而巨乳头状结膜炎因常与戴角膜接触镜史有关,在儿童中较为罕见。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表现为:一 病因:(1)、患儿具有特应性体质,指患儿体质异常,对某些刺激物特别敏感,表现在皮肤和黏膜有变应性或渗出性病变倾向;(2)、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过敏性结膜炎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研究指出患者IgE水平增高可能受控于第11对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而在第6对染色体上的HLA区域附近也存在着对某种变应原起免疫应答基因(immune response gene,Ir基因)。临床上对AC的患者调查中发现约40%家族成员中有特应性体质的出现;(3)、变应原:通常可分为吸入性变应原(如花粉、屋尘等)、摄入性变应原(如牛奶、鱼虾等)、接触性变应原(如尘螨、药物等)、接种性变应原(如疫苗、动物血清等)。临床上主要检出集中于室内尘土(67%)、春季花粉(63.4%)、尘螨(58%)以及真菌(70%)[19],食物主要以虾蟹为主;(4)、季节、天气因素:大多数患者在过敏季节中均有过敏症状出现,Takano 等[20]统计日本以5,6,9月为过敏的高发季节,针对常年过敏性结膜炎在此季节症状更为严重,而在2,3,4月为相对低发季节,过敏症状也相对较轻。干热天气症状加重,湿冷的天气症状较轻;(5)、其他因素:如精神压力、感染、冷刺激均可诱发儿童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生或使症状加重。二 症状:出现眼痒、流泪、畏光、异物感、反复眼红、晨起粘稠样分泌物、喷嚏、流涕等症状,以眼痒(发生率为 99%~100%)和异物感(发生率为72%~80%)为主要症状,婴幼儿以揉眼和流泪为主要症状。也有以咳嗽及全身不适为主要症状的儿童过敏性结膜炎。当儿童出现上述症状,家长要特别留意,及时到眼科就诊,查清是否有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生。三 眼部专科检查结果:儿童过敏性结膜炎出现结膜充血、球结膜水肿、眼睑肿胀、滤泡及乳头增生、球结膜及穹隆部结膜色泽的改变、眼周青斑(黑眼圈)、角膜缘胶样增生,重症时出现角膜上皮浸润,溃疡形成。同时患儿出现鼻部及皮肤过敏的体征。相对成人的过敏性结膜炎而言,儿童过敏性结膜炎出现球结膜及穹隆部结膜的水肿及色泽的改变和黑眼圈的出现更具有临床诊断意义。且过明显结膜炎的症状和体征间存在不平衡性。综上所述,一个准确过敏的诊断对于对证治疗患者和潜在防止或延迟过敏疾病的发展非常重要。(1)、有好的临床病史包括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或过敏原虽不明确,但在某一特定环境、特定季节、特定气候等发病;有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或哮喘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也有助于诊断,特别是针对儿童不典型的过敏性结膜炎诊断有决定性意义。(2)、具有眼痒、眼红、流泪、畏光、睑结膜乳头与滤泡、球结膜颜色的改变等临床表现。(3)、抗过敏治疗效果显著。(4)、必要时细胞学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但Abelson指出涂片无嗜酸性粒细胞并不能排除过敏性结膜炎,因该细胞位于结膜深部,Bonini等也发现结膜基质中的过敏反应更严重;皮肤试验、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和酶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IgE水平的阳性结果有助于过敏性结膜炎的诊断。同时,由于哮喘、变应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和过敏性结膜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变应性疾病,临床上也常见到过敏性鼻炎同时罹患过敏性结膜炎、哮喘,或者特应性皮炎患者先后罹患变应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哮喘。我国统计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中52%的患者有过敏性疾病史,而对于儿童过敏性结膜炎来说这个数据更大。(转载自39健康网)
根据密歇根大学的最新研究,鸡蛋过敏的儿童,包括那些有鸡蛋过敏史的儿童,现在能安全地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 以前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不建议鸡蛋过敏的儿童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而密歇根大学最新的研究则帮助修改了于2011制定的这一建议,因此这一警告仅仅针对于那些患有严重鸡蛋过敏的儿童。 眼下的这一季节流感开始普遍盛行,最新发表于《变态反应、气喘和免疫学年鉴》(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上的研究报告对于鸡蛋严重过敏的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马修.格林豪特说,在研究中,没有一个对鸡蛋严重过敏的孩子在接种疫苗后产生过敏反应。马修.格林豪特是医学博士,并同时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和理学硕士头衔,他是这次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也是密歇根大学的C.S. Mott儿童医院变态反应和免疫学助理教授。 格林豪特说:“流感疫苗生长在鸡胚中,含有大量残余的卵清蛋白,后者是一种主要的鸡蛋过敏原。这一事实曾一度引起人们对于鸡蛋过敏儿童接受疫苗安全性的关注。” “但是这一研究表明,不管是有过敏反应的儿童还是鸡蛋严重性过敏的儿童都能接受疫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知道儿童能通过接种疫苗这一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来避免流感,尤其是在今年流感传播之广、疫情之重的情况下。接种疫苗利大于风险。” 甲型H1N1流感是导致每年高达21156例不满5岁儿童入院治疗的罪魁祸首。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报告称流感活动已经高速并广泛传播至整个国家。美国的30个州和纽约市都已从1月6日到12日持续报告流感高发活动,2012年至2013年由流感引起的相关儿科死亡总人数达到29例。不下于三分之一的患有食物变态反应的儿童都有哮喘,并且这个群体特别容易受流感影响。 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ACAAI)这个月宣告流感疫苗接种是安全的,甚至可以用于鸡蛋严重性过敏儿童。在这个推荐中,ACAAI引用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报告。 鸡蛋过敏史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食物变态反应,一旦超过16岁,70%的青少年都会摆脱过敏。 研究表明单一剂量的流感疫苗注射是安全的,格林豪特补充说,过去那种为了减小过敏反应而分两次注射的方式是没有必要的。他补充说,过去为降低接种疫苗风险而进行皮试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已经在200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中得到证明。 格林豪特说唯一需要警惕的是,对于鸡蛋过敏的儿童在接种疫苗后,应该在有医疗条件的地方观察30分钟,包括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场所。从而可以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若有,能得到及时的纠正治疗。 “因为鸡蛋过敏在儿童中流行程度毕竟有2%,而我们所知道的是,有大量儿童没有接种流感疫苗。这一研究成果能打消患儿家长对疫苗的顾虑,并且有望帮助更多的孩子避免流感。”他说。 (转载自医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