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年主刀完成各类胆囊和胆道手术816例;采用超微创技术(单孔、二孔和针孔技术)完成例数>400例。 ??2.连续第3年保持零并发症发生(切口感染除外)(2019,2020,2021)。 ??3.连续第2年保持腹腔镜手术零中转(2019年中转1例)。 ??4.腔镜成功处理复杂胆囊手术例数>70例(残留胆囊2例,胆囊十二指肠瘘3例,胆囊结肠瘘2例,穿刺造瘘后胆囊6例,上腹部大刀后胆囊>20例,高龄、肝硬化、坏疸等复杂胆囊>40例)。 ??5.自主刀以来,共计完成腹腔镜胆囊手术近10000例,无1例胆管损伤发生,术后出血二进宫1例,术中损伤结肠造瘘回纳结肠1例,中转开腹4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4000,中转率<1/2000)
原创胆病博士徐安安2021-05-17 19:28:58胆(囊)结石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超过10%,也就是说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患有胆结石,是名副其实的“大众疾病”。
明天手术日的最大挑战:甘肃慕名而来患者,萎缩性胆囊炎,二次ERCP术后,胆囊管汇入低位右后支? 越挑战,越刺激[拳头]
原创胆病博士徐安安2021-04-16 20:15:01门诊和平时网络咨询中,经常会遇到患者拿着超声或者CT报告来咨询:医生,我到底得的是肝内胆管结石还是肝内钙化灶?困扰确实,对患者来说,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内钙化灶是两个严重性完全不一样的疾病,因此搞清楚到底得的是哪个病对患者来说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有些时候(特别是肝内胆管结石早期阶段)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内钙化灶在超声或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基本一致,难以鉴别,导致无论是影像医生还是临床医生都难以给出明确判断。那究竟该如何判断得的是肝内胆管结石还是肝内钙化灶呢?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科普:一、两个疾病的发生特点不一样肝内钙化灶指发生在肝脏实质中类似结石一样的高密度组织、物质。在20~50岁的人群多见,男女出现率差异不大,一般为单个钙化灶,右肝多于左肝,很少同时出现左右肝钙化灶。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通俗讲就是长在肝脏里面管道(肝内胆管)的石头。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同时存在,多见于肝脏左叶。发病人群以30-50岁为多,男女比例近似,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高发。目前城市人群中并不多见,农村高于城市。肝脏二、两个疾病发生原因不一样。肝内钙化灶的主要原因为肝脏的慢性炎症或创伤,少见的包括寄生虫感染、肝脏良恶性肿瘤和肝内转移瘤钙化,极少数为先天畸形所致。肝内胆管结石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由于肝内胆管弯曲度增大, 肝细胞所生成的胆汁在肝内胆管中流动速度缓慢,容易造成肝内胆管胆汁排泄不畅、淤积而形成结石;第二:各种原因导致肝内胆管炎症,造成病变部位胆管狭窄,从而继发胆汁淤积而形成结石。为什么?三、两个疾病生长位置不一样。从生长位置来说,结石长在肝内胆管,而肝内钙化灶位于肝实质而非肝内胆管。所以,从形态特点来说,肝内胆管结石容易长成串珠样或线状,而肝内钙化灶容易表现为“品字”或“等号”状。肝脏解剖四、两个疾病症状不一样。除了极少数寄生虫或肿瘤引起的肝内钙化灶,一般肝内钙化灶都不会有临床症状。早期肝内胆管结石或者小范围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基本上不会有明显特殊症状。典型或者多发的肝内胆管结石常见症状表现为肝区轻微疼痛;严重者,当肝内胆管结石引起胆道不通畅,甚至梗阻,可表现为腹痛、高热、黄疸等。五、两个疾病典型影像学表现不一样肝内钙化灶:(1)强回声病变可出现肝实质任何部位,孤立的,可伴有声影;(2)与肝内胆管走行不一致,无肝内胆管扩张;(3)其周边的肝组织正常(肝实质无其它病变);(4)多发生于肝右叶,定期复查及随访无明显变化。肝内胆管结石:(1)肝内出现细点状、斑点状、条索状、念珠状、类圆形或团块状的强回声(或中等偏高回声),边界不规则,在肝内常表现为孤立性、散在性或融合性,后方常伴声影;(2)以上形态的强回声沿肝内胆管走行分布,常伴肝内胆管呈树枝状、囊状扩张,结石位于扩张的胆管之中,为可靠的诊断依据;(3)由于结石梗阻所在肝段、叶的胆汁淤积,以致肝内某一段或某一叶多处损害;(4)肝左叶受累较多见。联合CT和胆道磁共振检查(MRCP)可更好的鉴别肝内钙化灶和肝内胆管结石。超声检查最常用六、两个疾病危害和治疗方法不一样肝内钙化灶是肝脏某些病变稳定或愈合后的一种病理改变,形成后即长期稳定存在。根据临床观察结果,病灶不会自行消退,也不会继续发展。因病灶多较小,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明确诊断后一般不需要治疗,定期行B型超声检查,随访观察即可。早期肝内胆管结石或者小范围的肝内胆管结石一般无明显危害,建议半年左右定期随访即可,如有继续增大、增多需要咨询专科医生建议。严重的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胆汁淤积或炎症感染,导致结石所在肝叶、段肝胆管以上的肝实质萎缩及肝门移位、胆源性肝脓肿、胆汁性肝硬化,长期反复胆管炎症刺激可导致肝内胆管癌。因此,对于明确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且发生胆汁淤积、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肝萎缩等的患者时需要及时治疗。严重程度不同的肝内胆管结石需采取的处理和手术方法不一样,需要根据患者综合情况决定最佳治疗方案。治疗方法不一样总结:早期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钙化灶确实难以鉴别,但由于都不需要处理,因此可采用定期随访复查超声的方法处理即可。一般肝内钙化灶在随访过程中不会有大变化,但肝内胆管结石会出现逐渐增大、增多的情况,因此会逐渐容易鉴别。一旦超声或CT检查提示肝内胆管结石或肝内钙化灶,不必惊慌,更不建议乱用溶石及排石药,甚至采用碎石疗法,建议咨询专业医生后再决定进一步诊治方案,以免不必要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原创胆病博士徐安安2021-04-10 17:52:59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徐安安近几天,好大夫平台里有好几位患者向我咨询胆囊泥沙样结石的问题。因此,今天我将就胆囊泥沙样结石做一详细介绍,希望对广大患友有所帮助!一堆细沙什么是泥沙样结石?泥沙样结石迄今没有公认的定义,一般指超声或CT等影像检查里发现的胆囊内较小的结石(小于1cm),数量不等。典型超声影像表述为:胆囊腔内片状或堆状强回声,可随体位改变活动,范围根据结石多少而异。为什么会得泥沙样结石?根据临床观察和总结,我认为按泥沙样结石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胆固醇泥沙样结石,其形成主要和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有关。常见于合并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缺乏运动锻炼的一类人群。临床随访发现,这一类泥沙样结石和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原因是一致的,属于胆固醇结石的一个阶段,后期继续发展的话,会形成大结石和多发结石。第二类是色素结石,主要见于一些有肝脏硬化或者是做过胃肠道手术的患者。近几年的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在胆囊存在结构异常,比如胆囊分节、狭窄的,胆囊管异常的,这一类患者的结石,一般都是色素结石,且多表现为泥沙样。临床上我们通过腹部CT检查即可明确泥沙样结石的性质:CT中不显影的结石即为胆固醇性泥沙样结石;反之,CT上可见的结石则为色素结石。CT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胆囊结石性质胆囊泥沙样结石有什么症状?大部分的胆囊泥沙样结石都是体检发现的,平时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少数人可能会有类似于腹胀、消化不良的“胃病”症状。因此,泥沙样结石通常并未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一些患者,在油腻饮食或者某些因素(如怀孕)影响下,泥沙样结石容易发生结石嵌顿于胆囊管甚至进入胆总管的情况,这时则会引起明显的胆绞痛。正是基于泥沙样结石的症状特点,我专门给他起了个名字:沉默的杀手!因为杀手的特征是:多数时候沉默,一旦爆发,杀人放火,后果严重!杀人于无形的沉默杀手胆囊泥沙样结石有什么危害?对于胆囊结石的危害,有很多患者甚至包括一部分医务工作者都存在一个误区:大家普遍认为结石越大,风险越大,越危险;结石越小,风险越小,不着急处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实际上,大结石最主要的危险是引起胆囊癌,并且癌变的风险和胆囊结石的大小以及罹患的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其危害需要耗费5-10年以上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胆囊癌(结石诱发)多发生50-60岁之后的原因。胆囊小结石或者泥沙样结石主要的风险是结石容易嵌顿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诱发胰腺炎。 一旦发生这一类风险,不仅需要切除胆囊、可能需要联合手术治疗,还可能在手术以后造成长期的后遗症,如慢性腹痛、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等。遗憾的是,小结石引起这一类并发症的风险无法预知、预判。胆囊泥沙样结石如何治疗?前面提到,由于胆囊泥沙样结石多数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因此,绝大部分患者未给予重视,倾向于观察治疗或者药物治疗。通常等到并发症发生才后悔莫及,但也已经无济于事!临床上,这类“悲剧”经常可以碰到,尤其是一些待孕女同志,在孕前的检查中已经发现胆囊泥沙样结石,但出于侥幸心理,往往选择“带石怀孕”,在孕期由于需要补充营养且子宫逐渐抬高,因此结石发作的概率增大,如果在妊娠早期或晚期发作,往往会把孕妇置于危险和尴尬境地,在治疗上也将医生置于两难处境。对医生而言,考虑结石的并发症风险,一旦发现患者有胆囊泥沙样结石,往往倾向于建议切除胆囊,以免后患!但对一部分患者而言,切除的胆囊仍具有较好的功能,因此,胆囊被过早或“错误”的切除了。那胆囊泥沙样结石到底该如何治疗最好!对不同患者、不同胆囊、不同结石而言,最佳治疗方法不尽一致!根据临床观察和实践,我总结了胆囊泥沙样结石的治疗流程图,希望能让广大患者受益!胆囊泥沙样结石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胆病博士徐安安2021-02-03 19:16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当前胆囊良性疾病手术治疗首选方式,患者切口小、痛苦少、恢复快,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诸多优点。但在术后恢复和门诊随诊过程中,我们也常遇到一些患者在胆囊切除术后仍然存在上腹痛情况,引起这类腹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值得医生和患者重视并给予积极正确处置。今天,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一周内患者出现腹痛或腹痛不能缓解的常见原因,希望对广大医患有所帮助!胆囊切除术后腹痛常见原因分析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手术相关的上腹痛1. 切口痛当前,绝大部分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基本上采用三孔的方式进行(通常为肚脐10mm切口,剑突下5mm切口,右侧肋弓下5mm,也有医生采用肚脐10mm切口,剑突下10-15mm切口,右侧肋弓下5mm切口),在大的中心,还有二孔、单孔以及针孔的方式。引起术后腹痛的切口多见于肚脐和右侧肋弓部切口,如果医生通过剑突下切口取标本,则此切口疼痛会明显增加。主要表现:肚脐周围和右侧肋弓部损伤性疼痛,按压、咳嗽或体位改变时疼痛会加重,休息时疼痛减轻,其余腹部无疼痛表现。肚脐切口疼痛原因及特点:三孔法胆囊切除一般肚脐切口均超过1cm,且胆囊等标本多通过此切口取出,因此术后肚脐疼痛常见,尤其在腹胀、咳嗽、弯腰等导致腹部压力增大动作时疼痛明显。此疼痛最大特点为随时间推移逐渐缓解。右侧肋弓下切口疼痛原因和特点:由于右侧肋弓下的切口处有肋间神经前支分布,穿刺该切口时如果紧贴肋弓容易损伤神经,加上肋弓的骨性结构及肌肉附着,因此术后在呼吸、体位变动时切口受牵拉引起上腹壁疼痛。此外,Trocar穿刺时穿刺锥在腹壁内反复滑行及角度较大的斜行穿刺,造成腹壁较多组织损伤,也可引起上腹壁疼痛。因此,根据我的经验,术者在取此切口时把部位选在肋弓下两横指处,并且尽量垂直穿刺可明显减少该切口疼痛。处理:绝大部分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口疼痛会逐渐好转,如疼痛明显可考虑行局部封闭治疗。目前我院部分麻醉医生在术后采用此方法进行术后减痛,患者切口疼痛情况明显改善。如术后三天患者切口仍有明显疼痛甚至加重,需排除切口感染所致疼痛。2. 戳孔感染:如上所述,一般切口疼痛在术后三天基本缓解,如术后三天患者切口仍有明显疼痛甚至加重,需排除切口感染。肚脐切口感染一般开始于术后三天左右,一周左右明显,此时如果出现肚脐切口红肿、压痛,伴有流脓、流液,则可诊断感染,需积极清创、引流、换药,一旦感染通畅引流此疼痛会明显缓解!3. 手术残留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或继发胆总管结石对于胆囊内大结石(>2cm)患者,术后发生残留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或继发胆总管结石的情况非常少。对于胆囊多发小结石或泥沙样结石患者,有三种可能出现术后胆总管结石:第一、 患者术前已有胆囊结石掉入胆总管,但由于未行CT或MRCP等检查,医生未发现已存在之胆总管结石,在胆囊切除切除术后,胆管压力增大,导致胆总管结石引起上腹痛。第二、 胆囊颈部结石或胆囊管结石患者,由于三角结构不清楚手术难度明显增加,手术医生有时为避免发生胆管损伤,远离胆管操作,可能导致残留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术后疼痛不能缓解。第三、 术者术中反复挤压胆囊有可能造成胆囊内小结石进人胆囊管或胆总管,术后上腹部疼痛。第四、 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或胆囊管结石,医生处理不当或推挤结石或夹闭胆囊管时可能致结石碎裂,引起胆囊管残端结石残留或碎石滑人胆总管,术后上腹部疼痛。无论哪种情况所致,这些疼痛均需行手术或介入治疗来处理才能缓解疼痛。4. 手术并发症所致上腹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肝胆外科常见手术,安全可靠,一般并发生发生率1%左右,当然,这和手术医生经验和手术习惯、态度明显相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胆道损伤、肠管损伤、出血等。这些损伤均可引起术后腹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一直是微创胆道外科比较关注的问题,发生率可达0.19%,有些损伤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胆道损伤原因除了与解剖、病理因素有关外,还与术者经验操作有关。术中如发生胆管损伤,术后会出现胆漏、胆汁性腹膜炎从而引起上腹部疼痛,严重可合并发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出血也可能引起上腹痛,但一般程度较轻,更多的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降低,伴有腹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引起的肠道损伤也可导致上腹痛发生,但患者逐渐出现腹痛加重、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也可合并发热。手术并发症所致腹痛需在并发症处理好后疼痛才能缓解!5. 手术后胆汁、炎症、气腹等刺激所致腹痛对于一些术中胆囊破裂的情况,胆汁外溢会引起术野的化学性刺激,如术中未及时吸除或冲洗不净也可引起术后上腹部疼痛不适,甚至可合并低热,查体会有局部压痛,但症状仍胆汁吸收会逐渐缓解。对于一些炎症较重的胆囊,常见的有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周围组织常伴有炎症、水肿,且有大量炎性渗出。这些积液和炎性渗出如果引流不畅导致集聚也会造成上腹部疼痛不适。此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使用CO2,气腹压力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及胆囊切除术后胆汁、炎症、包括麻醉对肠功能的影响,均可能导致肠蠕动恢复较慢,引起腹胀,严重者可出现腹痛。这类刺激引起的腹痛一般随刺激减少或吸收而逐渐改善。j为什么痛?二、手术之外原因导致的上腹痛1. 并存疾病引起的疼痛临床上,当患者以“上腹痛”就诊时,绝大部分医患双方往往会用胆囊炎、胆囊结石(息肉)的“一元论”来解释临床症状,从而忽视了并存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可能,如胆管小结石、各种类型的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特别是右半结肠癌)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尽管胆囊疾病所致症状可能消失,但术前并存的疾病未能缓解甚至加重,从而导致上腹痛持续存在。我曾遇到过患者同时合并胃溃疡、胆结石的情况,术前并无消化道出血表现,在胆囊切除术后发生溃疡出血的情况,实际上患者术前腹痛即为溃疡而非胆结石表现。因此,针对这些术者可能并存的情况,术者应该给予重视并在许可的情况下积极排除。2. 其他需要和胆囊炎鉴别的疾病由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肝胆外科“小”手术,很多医生并未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重视,往往仅凭一张超声报告就轻易给患者做了胆囊切除术。没有很好的去和常见的右下肺炎、尿路感染、阑尾炎等疾病鉴别。一些年纪大的患者还需与考虑排除心肌缺血和心梗存在。这些都和血和泪的教训!三、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切口小、痛苦少、恢复快,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诸多优点。对于术后仍有上腹疼痛的患者,医生应耐心询问患者疼痛发作特点,与术前疼痛区别等,认真体格检查,排除切口疼痛或感染等常见原因,对原因不明的患者可有针对性的完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指导进一步合理治疗,对需再次手术或介入处理的,充分告知患者,及时处理,往往能有理想的结果。切不可以害怕患者责怪或推脱责任,草率定论而延后病情。此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是肝胆外科最常见手术,但医生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把每台手术都当成第一台来做,注重每个细节。术前积极准备,术中精准操作,术后仔细观察,只要我们具备高度责任心,术后疼痛是可以减少的。
胆囊疾病中,胆囊腺肌症(Adenomyomatosis of gallbladder,GBA)属于小众,小众到一些肝胆专业医生对其也不是很了解,合理的治疗建议就更无从谈起了。 胆囊腺肌症,顾名思义,是胆囊腺体和平滑肌出现了问题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以腺体和平滑肌层慢性增生为主的胆囊良性疾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学说颇多。 目前多数研究报道胆囊标本中合并腺肌症的比例为10% 左右,但近年来我们胆石中心胆囊术后病理中合并腺肌症的比例超过20%。胆囊腺肌症的病因和分期 迄今为止,暂未检索到关于胆囊腺肌症的分期报道,根据我们胆石中心近十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病理资料反馈,我将胆囊腺肌症按发生发展过程分为两期: 早期(代偿期):胆囊腺肌症发生早期阶段,各种原因造成胆囊中胆汁浓稠后,胆囊排空阻力增大,使得胆囊平滑肌增生以增大排空力,从而达到排空胆囊目的。在平滑肌增生允许范围内,胆囊排空功能增加。此阶段,胆囊粘膜腺体增生可能滞后于平滑肌增生,因而影像学上仅表现为肌层增厚,并无经典腺肌症的罗-阿窦(Rokitanskv-Aschoff sinus,RAS),且多数未见结石合并情况。病理学上,很多标本在此阶段并未被诊断为“胆囊腺肌症”。我们中心近年胆囊切除术后GBA 比例增高与此期诊断增加有关。 典型期(失代偿期):当胆囊平滑肌增生超过代偿范围后,出现胆囊排空力下降,胆汁排流受限,囊内压力进一步升高,使黏膜陷入肌层从而形成憩室及特征性的RAS。此时病理学上可出现典型的胆囊腺肌症表现:胆囊粘膜和肌层过度增生导致胆囊壁增厚,增生的粘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多数小囊状突出(RAS),类似壁间小憩室,它们与胆囊腔相通。罗-阿氏窦内易瘀胆,继发感染可产生囊内微结石,又称壁内结石。囊的形态不一,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胆囊腺肌症的分类 按胆囊壁增厚的部位和范围分为: 局限型:胆囊壁局部发生明显增厚,常为单发,多数位于胆囊底部,易被误为肿瘤。 节段型:胆囊壁的一段发生增生,多位于颈体部,容易造成胆囊环形狭窄、胆囊分节呈葫芦状,狭窄部壁厚明显,导致远端胆囊胆汁排泄不畅。 弥漫型:整个胆囊壁均弥漫增生。胆囊壁增厚,胆囊造影时,造影剂可进入罗-阿氏窦,可在增厚的胆囊壁内出现点状阴影。临床表现 胆囊腺肌症临床表现与分型和分期密切相关。 早期阶段,特别是局限型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典型期患者,特别是节段型和弥漫型患者,因为胆囊排空功能减弱,患者可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GBA 常合并胆囊结石及胆囊炎,这类患者主要表现则为胆囊结石、胆囊炎症状,有部分患者可有典型的胆绞痛表现。术前诊断 胆囊腺肌症的临床症状与胆囊结石、胆囊炎极其相似,且缺乏临床特异性,故其影像学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因增厚的胆囊肌层内出现 RAS是 GBA的特征性表现,故 RAS的显示是影像学检查的关键。以前,超声是诊断胆囊疾病的首要选择,但由于它视野小、易受肠道气干扰及患者肥胖等原因使得其在胆囊疾病的诊断上产生困难。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及CT、MRI 广泛普及,GBA的漏诊、误诊率有了明显降低。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对大部分患者做出正确诊断。无论选择何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本病的关键是要对它有较全面的认识,熟悉本病的病理,才能提高诊断准确率。目前临床实践中,由于较多早期阶段胆囊腺肌症缺乏RAS特征性表现而被忽略。 胆囊腺肌症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 慢性胆囊炎。(2) 胆囊癌。 (3) 胆囊扭曲。(4) 先天性胆囊膈膜。胆囊腺肌症癌变风险 既往研究多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为胆囊良性疾患,无恶变潜质。但近年来国内外均有较多关于胆囊腺肌症癌变的报道。关于胆囊腺肌症是否属于癌前病变值得进一步研究,因为: 1)同为胆囊腺肌症,仅仅因为部位不同,把节段型视为癌前病变,而范围更广的弥漫型与胆囊癌无关,难以解释,除非节段型与其它类型为根本不同的疾病。( 2)如果仅靠发生在腺肌症的少数个案报道而将其视为癌前病变,我们也在正常粘膜基础上发现原位癌,能否将正常粘膜也视为癌前病变呢? 随着国内病理学家对本病的逐渐重视,发病率逐渐提高,国内文献至今未见胆囊腺肌症伴胆囊癌的报道。 从我们中心近年研究来看,我认为胆囊腺肌症早期(代偿期)癌变风险非常小,在此阶段增生粘膜腺体无结石刺激,因而炎症程度较轻,而炎-癌途径是胆囊癌发生主要途径;此外,平滑肌无癌变风险,只有肉瘤风险。但进入失代偿期后,胆囊腺肌症癌变风险则会增大,主要原因为伴随结石产生,增生粘膜腺体刺激增大、炎症加重,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胆囊癌的发生,这与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癌发生机制类似。胆囊腺肌症个体化治疗策略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胆囊腺肌症有不同分型和分期,如果对其采用“一刀切”的治疗策略,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我建议,在临床实践中,一旦考虑胆囊腺肌症诊断,首先我们应该完善超声、胆囊功能测定等检查,充分、仔细评估其分型分期,然后根据分型分期对不同患者采用个性化的治疗策略: 对于早期(代偿期)局限型胆囊腺肌症患者,积极的处理措施为微创手术切除胆囊腺肌部分,保留正常部分胆囊,同时为预防术后腺肌再生或复发,给予患者一些干预措施减少胆汁粘稠度,从而降低胆囊排空阻力。被动的处理措施为每半年左右的超声复查,如腺肌持续进展或者进入失代偿期后考虑行胆囊切除术。 对于早期(代偿期)节段型胆囊腺肌症患者,如狭窄发生于底体部,积极的处理措施为微创手术切除狭窄远端部胆囊腔,保留剩下正常部分胆囊,同时为预防术后腺肌再生或复发,给予患者一些干预措施减少胆汁粘稠度,从而降低胆囊排空阻力。被动的处理措施为每半年左右的超声复查,如腺肌症持续进展或者进入失代偿期后考虑行胆囊切除术。 对于弥漫型腺肌症、失代偿期腺肌症,特别是同时合并有症状或胆囊结石、胆囊炎的中老年患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单纯胆囊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标本应常规送病理检查排除癌变。暂不手术的患者应充分告知癌变等相关并发症风险,并予以密切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参考文献:微医百科.胆囊腺肌症.徐安安.
胆囊结石临床规范化治疗一直是胆道外科学研究热点。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胆囊结石外科治疗金标准也在变化中,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成为唯一治疗选择。当前,探讨胆囊结石个体化合理治疗策略需要厘清两点:其一各种治疗方法优缺点;其二患者个体差异。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徐安安胆囊结石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期待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面,药物疗法取得一定疗效,但其疗程长、有毒副作用、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中医药有经济、低毒、有效优势,但作用机理尚未明确,限制了中医药在胆石病防治中的发展;碎石、排石和一些联合疗法也有诸多瓶颈。手术治疗目前发展的相当成熟。胆囊切除术能及时解决患者痛苦、操作简单、高效、安全,但有一定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率;内镜微创保胆取石问世后,成为胆囊结石治疗的一个选择,也有创伤小、安全、恢复快等优点,但存在术后结石复发等问题。基于此,正确、客观评估各种治疗方式优劣,选择合适方法对胆囊结石进行处理十分重要。胆囊结石患者个体化差异,包括疾病分期、疾病风险、手术风险和心理预期等等。这里我们重点探讨疾病分期。医学科学中,疾病预防(治疗)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对胆囊结石而言,一级预防,防止易患人群产生结石;二级预防,对无症状或早期胆囊结石进行有效处理,延缓胆囊失去功能、防止并发症发生或结石增大、增多;三级预防,对有症状患者进行治疗,防治并发症。从可行性角度分析,三级预防最简单、最容易实现,一级预防最复查、最难实现。从效果来说,一级预防意义最大,属于治未病,三级预防意义减小,属于治已病。就胆囊结石目前三种主要治疗方式而言,胆囊切除属于三级预防,期待治疗与保胆取石属于二级预防范畴,前提是能尽量减少结石复发或者进展(增大、增多);同时如果保胆术后能采取积极措施预防结石产生、复发,则其又具有一级预防意义。结合东方医院胆石中心近十年数万例胆囊结石治疗实践和随访数据,我们认为需综合考虑各种治疗方法优劣、患者个体化差异等因素来制定胆囊结石个体化治疗策略,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目的:期待治疗,包括观察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有长达15年的随访发现,胆囊结石患者中,只有20%发生症状,80%可以终身无症状。这个随访在我们看来有失偏颇,因为其定义的症状为结石发作的急性症状,但更多患者的不适表现为腹胀或消化不良等类似于胃肠道疾病症状。现实情况中,一部分胆囊结石患者,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已经在不知觉的状态下进行了“观察”等期待治疗,只是随着体检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知晓了自己罹患了胆囊结石。与此同时,由于饮食结构改善、胆固醇摄入增加,无症状患者比例可能越来越小。基于此,我们认为,对于确实无明显症状、结石进展缓慢、并发症发生风险小的一类患者,“期待治疗”为首选方案。此外,根据胆囊结石形成发展的发病学特点,国外学者早就提出一种观点,即胆石病非手术治疗应在早期成石阶段即所谓的young-stone期实施。近年,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健康体检的普及,临床上无症状的胆囊小结石,尤其是一些胆囊胆固醇沉积、胆固醇性息肉的检出率逐年明显增多。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针对这类早期病变以及保胆复发后一些病变采取积极的综合中西医非手术治疗,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胆囊结石早期阶段期待治疗十分重要和关键,对一些早期胆囊结石患者采取积极的综合中西医非手术治疗可以避免创伤性手术而使患者痊愈。随着经验的积累,对于这类患者,可以将中西医(结合)非手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从而避免盲目手术治疗。2. 保胆取石。对于胆囊尚存有良好功能、取石后结石复发可控、能承受再次手术风险的一类患者,保胆取石是一种可选治疗方案。当前,保胆治疗最大问题在于控制术后结石复发,因此与胆石成因相关研究的成果与发现将极大影响并推动保胆取石发展。此外,技术进展也将影响保胆手术应用。虽然现阶段微创保胆取石术疗效尚未得到大量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但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开展、手术病例数逐渐增多、手术经验的逐渐积累及随访时间的延长,对其适应证、禁忌证的把握也会更加准确,从而找到最佳获益人群。 有理由相信,在未来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中,微创保胆取石术将会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胆囊造瘘术一样成为胆囊结石治疗的主要术式之一,而且对适合保胆患者该术式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 胆囊切除。对于存在无功能或功能差、症状反复发作、大量结石、具有癌变倾向等情况的胆囊,或者期待治疗风险大的患者,切除胆囊是首选治疗方案。胆囊切除解除症状的同时也彻底消除了胆囊结石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如胆囊穿孔、腹膜炎、黄疸、胆源性胰腺炎、癌变等),不存在结石复发问题。总结而言,医学是科学,科学不是非此即彼,也一直在动态发展中。对胆囊结石治疗而言,“金标准”也一直随时代和技术发展变化,有其时代和历史局限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当前胆囊结石采用最多手术治疗方式,但绝不是唯一治疗方式,不能偏执于保或切,亦不能步入“非保即切”的误区,应该根据所处时代和技术水平,以发展观点客观、理性看待胆囊结石合理化治疗。撇开切胆和保胆之争,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胆囊结石的治疗方式,一个绝对的、对所有胆囊结石都正确、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不存在的,不同胆囊结石的最佳治疗方案应该不尽一致。现阶段,胆囊结石的治疗需在谨慎评估各种治疗方法优劣基础上按照个体化原则制定治疗方案,避免治疗过度与不足,做到治疗“规范化”同时保证“个体化”,从而实现不同患者受益“最大化”,这也应该是每一个肝胆外科医生孜孜追求所在!
随着体检和超声检查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得了胆囊息肉,总的发病率接近10%,在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可能会更高一点,而且患者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年轻人。由于绝大部分患者得了胆囊息肉并没有症状,而且多数胆囊功能是好的,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但是在网络宣传当中,很多医生会告诉你,如果息肉超过1公分,它癌变的风险增大,建议手术。因此,患者对胆囊息肉的治疗存在前怕狼后怕虎的一种比较矛盾和尴尬的心态。矛盾心理今天我想和大家来讨论一下当前条件下胆囊息肉最佳的、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什么是胆囊息肉?谈到胆囊息肉,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胆囊息肉?实际上胆囊息肉是影像学上的一个诊断名词,在影像学上用胆囊息肉来表示图像上发现的从胆囊壁向胆囊腔突出或隆起的所有东西,我们都把它们都命名为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包括的病变有20多种,常见的有胆囊腺瘤、胆囊癌、胆固醇息肉,还包括附着于胆囊壁的结石、结晶等,以及一些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如果我们把息肉进行分类的话,主要是两大类:第一大类,我们把它命名为非肿瘤性息肉,这一类息肉理论上说都不会变成癌,我们最常见的、占最大比例的是胆固醇息肉,另外包括胆囊腺肌症、胆囊沉积症等。另外一类,叫肿瘤性息肉,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说的胆囊腺瘤,它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还有就是胆囊癌。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为什么会得胆囊息肉?前面讲到胆囊息肉实际上是一个影像学上的笼统概念,所以如果单纯讲为什么会得胆囊息肉,实际上是不科学的,那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从胆囊息肉的分类上来讲。我们前面讲到非肿瘤性息肉,也就是不会癌变的一类息肉,里面其实绝大部分都是胆固醇性息肉。当然临床工作当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让患者很纠结的情况,就是在一个医院体检说是胆固醇结晶、结石,但是到另外一个医院检查就变成了胆固醇息肉,就像这种情况,其实是B超的检查的一个缺点,超声检查是根据回声来判断性质的,同样的回声有些医生判断为结石,有些医生判断为息肉。那不管是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积、结晶,所有这一类疾病我们认为它发生的原因和胆固醇结石是一样的,有些学者把它的危险因素总结为6个F开头的单词。包括肥胖(Fat)、四五十岁(Forty)、女性(Female),生孩子多(Fertile)、经常不吃早饭的、作息不规律的(Fair/Free)、有胆结石家族史的(Family)。这些因素,也是代谢系统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对肿瘤性息肉主要是胆囊腺瘤来讲,他的危险因素应该说迄今还没有明确的认识,类似于肿瘤,它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胆囊息肉危险因素得了胆囊息肉有什么症状?胆囊息肉的症状和胆囊结石有明显不一样的地方。因为胆囊结石摩擦胆囊引起炎症,胆囊炎,同时有些时候结石会卡在胆囊脖子,从而引起胆囊嵌顿或者是胆囊排空困难,会造成轻者有消化不良、腹胀的症状,重者会有胆绞痛的症状。胆囊息肉很少有这些症状。据我们一个全球最大样本的包括1400多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研究来看,真正有典型症状(疼痛)的息肉患者不到1%,很多时候都是错怪了息肉,比方说患者胰腺有问题或者胆管有问题,患者会把这个症状的归结于息肉,因为息肉最容易在检查时发现。绝大部分的胆囊息肉实际上是没有明显特异的症状。少部分可能会有类似于胃病的消化不良的症状。极个别的会有类似于胆绞痛或者胆总管结石的症状,主要是因为息肉卡在胆囊颈部引起胆汁排泄不通畅,或者干脆息肉脱落,卡在了胆囊管或进入胆总管了才会引起症状。实际上很多人息肉是常规例行体检或者其它检查发现的,然后因为息肉的发现,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的腹部不适的症状就是息肉引起来的,但实际上这错怪了胆囊和息肉,这些患者腹部的症状更多的可能是肝胆系统以外的器官(比方说胃肠道)或者是肝胆系统里面的肝脏或者胰腺的问题导致的症状。当然如果胆囊已经癌变,那这个症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或者说有些息肉同时合并有结石,那他会合并结石的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和息肉也没有什么关系。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临床工作当中发现很多患者其实还是存在误解的,包括我们很多专科的医生,实际上对这一点的理解上面,我觉得也是有一些偏差的。胆囊息肉症状胆囊息肉有什么危害?一定会变癌吗?讲到胆囊息肉对人体的危害,实际上和息肉的类型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对于非肿瘤性息肉来讲,特别是对一些早期的、单发的非肿瘤性息肉来讲,实际上它的胆囊功能基本上是正常的,这类患者通常没有什么症状。因此可以说,这些息肉对人体几乎没什么危害,因为首先患者没有症状,然后息肉也没有癌变的风险。但是如果这些息肉进展非常快,包括我们很多的胆固醇息肉,如果胆固醇沉积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会影响胆囊功能,从而引起一些消化不良的情况。到后期,如果有些息肉进展为结石,因为结石引起症状或者一些相关并发症包括结石进入胆总管引起胆源性胰腺炎的一些危害,那这些危害主要还是胆囊结石的危害,这就要另当别论了。对肿瘤性息肉来讲,它对人的危害其实就是癌变以后的危害。我们知道胆囊癌是腹部除了胰腺癌以外恶性程度最高的,他的5年生存率一般诊断以后小于20%,应该说是一个恶性程度非常高的肿瘤,而且目前全世界没有一个好的治疗方法,所以这个危害,应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危害。对于胆囊息肉来讲,其实真正对我们人体有危害的是这种具有癌变倾向或者已经恶变的息肉危害大,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要尽量早期发现这些具有癌变倾向的,或者已经癌变的息肉,这个是息肉治疗的一个关键。因此如果我们单纯的讲息肉是不是一定会癌变,这是一个不科学的问题。如果在手术之前,我们如果能分辨这个息肉是非肿瘤性的,也就是我们说的绝大部分是胆固醇性的息肉,这类息肉它是不会变癌的,因为它主要的成分其实都是泡沫细胞,这些东西理论上讲是不会变癌的,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文献报道胆固醇息肉癌变的报道或案例。如果是肿瘤性息肉,理论上来讲,不管多大,只要时间足够长,它都有癌变的风险,目前世界上报道最小的腺瘤变癌的是5毫米,所以,息肉会不会变癌,这是一个伪问题,肿瘤性息肉迟早是会变肿瘤的,那非肿瘤性息肉特别是胆固醇息肉,是没有癌变的风险。现在最困难的是,我们手术前没有任何一个办法或者检查能够判断息肉到底是胆固醇性的还是肿瘤性的,这个是当前胆囊息肉治疗最困难的一个地方。胆囊息肉会癌变吗?如何判断息肉会不会变癌?如何去判断我得了胆囊息肉以后这个息肉会不会癌变呢?很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在手术之前尽量找到多的证据去判断这个息肉是非肿瘤性或者说是胆固醇性的息肉,找到这方面的证据越多,它癌变的风险就越小,如果这方面的证据越少,肿瘤性息肉的证据越多癌变的风险越高。临床上有一些病史可以提供这些证据,如果息肉比较小且多发,并且生长速度比较慢,然后患者也有很多代谢疾病,那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个息肉是胆固醇息肉可能性大;但如果这个息肉比较大,单发的,而且生长的速度比较快,然后这个病人平时又没有脂肪肝、高血脂、肥胖这些问题,那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个息肉是肿瘤性息肉可能性比较大,当然这些也不是绝对的。另外就是我们一些检查的项目,比方说超声造影检查或者增强CT检查,对鉴别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息肉可能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很遗憾的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检查能够在术前判定息肉到底是肿瘤性的还是非肿瘤性的,这也是我们现在息肉治疗上造成困难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个1400多例的息肉研究当中,我们把过去我们做手术的1400多例的病人的资料拿回来分析,主要包括手术前的一些资料,包括一些检查的结果和手术当中的病理。我们发现,如果患者有脂肪肝,血脂高,有肥胖,然后息肉又是多发的,这些都是胆固醇息肉的一个预测因素,那反过来,就是腺瘤的预测因素。所以,我们认为术前要经过科学的评估,采用一个较好的评分系统综合判断我们不同病人的全身的情况,胆囊的情况,息肉的情况来判断到底是胆固醇息的可能性比较大,还是腺瘤性息肉比较大,这个判断接下来给我们接下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一个基础。如何判断息肉好坏?得了胆囊息肉怎么办?一定要手术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得了胆囊息肉怎么办?从前面的讨论,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得了胆囊息肉以后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去综合评估这个息肉到底是肿瘤性的息肉可能性比较大,还是非肿瘤性的息肉可能性比较大。鉴别方法,主要是包括一些病史的询问,包括一些检查。总结来说,超过一个公分的息肉就是长得越大的息肉,长的越快的息肉,单发的息肉,患者全身合并代谢疾病息肉倾向于肿瘤性息肉;那反过来,长的比较小的,生长速度比较慢的,合并有很多代谢疾病的息肉,相对来讲胆固醇性息肉可能性比较大。但目前这些判断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主要还是根据医生的经验,特别是医生的息肉手术例数来判断可能这个准确性会高一点。另外就是一些术前的检查,包括超声造影、增强CT等对肿瘤性息肉的判断准确性可能会高一点,但是在没有癌变之前,这些检查的判断的效果其实也是比较差的。所以,对于胆囊息肉是否一定要手术,应该说如果判断下来是胆固醇息肉可能性比较大,癌变风险比较小,那就可以观察,但是观察最大的风险是息肉如果继续进展的话,如果慢慢出现胆囊功能不好,那以后的治疗中胆囊还是要切掉。如果判断息肉是肿瘤性可能大,即使小于一公分,因为我们前面提到的目前报道最小的是腺瘤癌变是5毫米,那也建议要尽早手术,所以现在单纯以息肉一公分来建议要不要手术是非常不科学的一个判断诊疗的方法。对这一点,我觉得是要旗帜鲜明的提出反对,那后面我们会讲到为什么现在绝大部分医院还是以一公分来做标准。胆囊息肉一刀切得了胆囊息肉为什么大医院都建议切胆?目前国内很多大医院,包括国外,我在德国访问学习了一年,其实全世界的标准都类似,就是大于1公分的胆囊息肉全部建议切胆治疗。这个治疗方法和原则其实和20年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我觉得有几点:第1点就是息肉是肝胆系统一个非常小的毛病,小毛病研究的人就特别少,应该说很多大医院里的大专家对息肉认识还停留在我前面讲到“超过一公分切胆,小于一公分随访”的这种观念上。但实际上随着这个研究增多,息肉方面应该说出了很多新的认知,像我们胆石中心,因为我整个博士阶段都在研究这个胆囊息肉,我们在国外已经发表了两篇三分以上的关于胆囊息肉的综述和回顾性的研究文章,我们的样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样本,里面的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诊疗方法,这些都被外国同行很快接受了,但是我们中国的很多同行实际上也不会去看这些文章,所以我在中华腔镜外科杂志上也发表了一篇叫“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治困境”的文章,探讨了目前我们息肉诊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里面提到了现阶段息肉诊疗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10毫米的切除的标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不严谨、不科学的标准,这个标准造成了90%的胆囊被错误切除或者是提早切除,因为90% 超过一公分的息肉,做完手术以后,其实它是胆固醇性的,这一部分病人其实是被冤枉的,真正需要做手术的其实只有剩下10%。目前大家对息肉的治疗采用的还是一个懒政,医生切胆也不用有什么风险,因此导致绝大部分肝胆外科医生一直采用切胆这样一个治疗方法。第2个原因,就是有很多患者得了胆囊息肉以后有恐慌的心理,恐慌以后就容易造成采取一些比较激进的治疗方法,这也助长了一公分息肉切胆的这个治疗方案。第3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肝胆外科中,胆囊功能一直被忽略,很多医生觉得胆囊是个可有可无的器官,因此胆囊良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一直都是采用切胆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在其他系统中通常都不会采用。在我的另外一篇科普文章中,我会阐述为什么很多大医院的大专家反对保胆。我觉得以上原因造成我们现在很多大医院都还是采用对一公分的息肉进行一刀切的治疗方案。最难改变的是人的观念胆囊息肉是保胆好还是切胆好?接下来牵扯的一个问题就是胆囊息肉我到底怎么治疗好,是切胆好呢?还是保胆好?我前面提到的胆囊息肉之所以造成目前治疗上的一个困难,主要是我们手术前没有一个办法来判断它到底是胆固醇性的还是非胆固醇性的,或者说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的,但这个是受限于我们这个时代。如果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后我们有一个检查能够术前判断息肉是胆固醇的还是肿瘤性的,治疗方案就非常简单了:肿瘤性息肉建议手术,非肿瘤性就建议观察。这个阶段还没到来之前,我觉得最理想的治疗方案是根据术前判断,如果考虑息肉是胆固醇性的可能性比较大,那我们可以考虑随访;如果考虑息肉是肿瘤性息肉可能性比较大,那我们还是建议手术。手术是保胆还是切胆,取决于手术当中胆囊和息肉的情况。如果息肉是腺瘤,但还没有开始启动癌变过程,那我们可以把息肉拿掉,把胆留下来,也就是保胆取息肉手术,这个手术的好处,第1个我们通过手术明确了息肉的性质而且把它摘除掉了,你不会因为这个息肉再恐慌了,第2个是我们把1个正常的胆囊保留下来继续为患者工作,第3,就算发生息肉复发,大概率来讲复发息肉也是胆固醇性的息肉可能性更大,很少有人在把肿瘤性息肉拿掉再长出一个新的肿瘤性息肉,这种可能性我觉得还是非常非常小的。如果手术当中,我们发现息肉已经开始癌变的过程,或者说这个息肉已经变肿瘤了,那肯定还是要切胆。如果我们进去以后发现这个胆囊息肉是胆固醇性的,我们要考虑这个胆囊的功能是否还比较好、复发是否可控的。对于胆囊功能好的,复发能控制的话,我们觉得还是保胆好,如果觉得胆囊功能比较差或者复发概率非常大,以后再手术的可能性非常大的,我们建议还是切胆。所以在手术当中根据胆囊和息肉的情况来决定保胆还是切胆,达到诊断目的同时实现治疗是目前现有技术条件下我觉得是胆囊息肉治疗最科学最合理的一个方案。精准施治我们治疗胆囊息肉的优势就我们胆石中心来讲,因为前面我提到,我在整个博士三年期间,我的博士研究课题就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治困境和应对策略。我们这里来治疗息肉的例数是最多的,而且我们也进行了一个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我们在国内国外都发了一系列的文章。我们目前治疗,主要不是一刀切,不是单单采用10mm这样一个依据,而是我们经过综合的评估,包括前面讲的病人的情况,胆囊的情况,息肉的情况。如果我们考虑胆固醇性息肉可能性比较大,我们建议随访;如果考虑肿瘤性息肉比较大,或者是不明确的,我们还是建议手术,具体的手术方案,主要还是根据手术当中胆囊和息肉的情况,决定保胆还是切胆。我想这种治疗方式是目前现有技术条件下最人性化也是最理想的一个治疗方案,当然一个治疗方案的好坏其实和所处的时代有关系。我前面讲到如果接下来科技进步发展到我们手术前通过一个办法就能判断它是胆固醇性还是肿瘤性,胆固醇性的息肉患者其实都不需要接受手术了,肿瘤性的患者要积极的进行手术。在这个时代没有到来之前,我觉得我们现在胆石中心采用的这个治疗方案,应该是最理想的一个治疗方案,这个是我个人对胆囊息肉治疗的一个见解。我的临床经验来看,如果息肉已经癌变或者已经启动癌变过程了我们建议还是要把它切掉,如果息肉还没有启动癌变过程,那这种保胆手术是所有保胆手术里面最有意义,因为这个手术不仅明确了息肉性质,同时把息肉也拿掉了,另外就算息肉复发的话绝大部分也是胆固醇性息肉,以后息肉再长出来我们还可以选择保胆,或者不行的话我们再行切胆手术。因此,这个治疗方案我觉得是总体评估下来当前胆囊息肉最佳的一个治疗方案。总结总结下来,对于胆囊息肉来讲,目前它是发病率比较高,大概在10%左右。绝大部分的人实际上也没有症状。很遗憾的是,现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术前检查的方法能在手术之前我就明确息肉到底是什么性质,造成现在息肉的治疗存在一些困难。目前绝大部分医生采用的方法还是单纯依据息肉的大小,超过10毫米的就切胆,小于10毫米的就观察。就我博士三年以来的研究来,这个治疗方法实际上是非常不科学、不严谨、也不人性的,它造成了很多胆囊被错误的或者提早切除,所以,我建议对胆囊息肉要经过充分的、科学的评估以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胆囊的情况、息肉情况选择观察、保胆、切胆不同的治疗方式。具体哪个方式最好因人而异,所以在这里,我还是要提倡胆囊息肉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胆囊,不同的息肉最佳的方案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公式可以去套。最后也谢谢大家收听关于胆囊息肉的介绍,如果你认为有帮助,请随手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参考文献:[1]Xu A, Hu H*. The gallbladder polypoid-lesions conundrum: moving forward with controversy by looking back. Exper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7,11(11):1071-1080.[2]Xu A, Zhang Y, Hu H*, Zhao G, Cai J, Huang A. Gallbladder Polypoid-Lesions: What Are They and How Should They be Treated?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Based on 1446 Cholecystectomy Patients. J Gastrointest Surg. 2017, 21(11):1804-1812.[3]徐安安,张宇,胡海.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息肉摘除术在胆囊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7, 23(04):274-276.[4] 胡海,徐安安. 如何应对当前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治困境.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2017,10(02):1-6.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