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诊断为颅内动脉瘤且需要手术,应该选择介入栓塞治疗还是开颅夹闭治疗呢?当面临这个问题时,家属最难决择了。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从病人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答案即刻分晓。先说说每种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吧。 1、血管内介入栓塞:为“新兴”的成熟技术,有40年的历史,出生于医学世家的意大利教授Guglielmi 发明了可解脱弹簧圈,可谓是划时代的伟大发明。利用神经介入技术,通过导管将弹簧圈、支架等器械将动脉瘤瘤腔填塞,以达到防止或者减少出血的目的。方法很简单: 在下肢穿刺股动脉置入短鞘,先行脑血管造影,诊断明确后更换为导引导管,内放入支架导管和微导管,将弹簧圈填入,致密填塞后撤除器械,确认各血管血流通畅后手术结束。我院神经介入中心为天津市神经介入基地,国内最早开展神经介入治疗手术的中心之一,出血性疾病及缺血性疾病的介入手术例数约占天津市介入总例数的60%以上,手术难度均位居国内领先行列(广告您可以忽略)。ISAT实验结果出来以后,越来越多的动脉瘤通过介入栓塞的方法治疗。 优点(1)创伤小 (2)手术时间短 (3)恢复快 (4)后循环动脉瘤首选。 缺点(1)花费略多 (2)同侧多发动脉瘤决策困难 (3)复发率相对较高 (4)支架辅助栓塞时术后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2、开颅夹闭术:为传统技术。提到传统,可以多聊几句历史。古希腊传统医学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是放血疗法,类似于我们的中国古代医学的针刺指尖放血的治疗方式,不过比咱放的血量大多了,据说在1745年法国一年因放血疗法死亡的患者高达40000人,包括动脉瘤的治疗也是用这个方法,解剖学研究出身的Hunter教授通过不断实践,1875年开始尝试结扎动脉来治疗动脉瘤,历经百年的发展,1937年3月23日,Dandy教授夹闭了第一个动脉瘤。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创伤越来越小,安全性逐步提高,我们治疗组仅需8分钟,便可完成开颅,打开一个硬币大小的骨瓣(直径2.5cm)(有图有真相),利用颅底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然间隙分离,在血管外暴露动脉瘤,应用一枚或多枚动脉瘤夹夹闭。开颅夹闭术逐渐成为介入疗法的补充治疗(只是对于大多数而言)。 优点(1)复发率很低 (2)多发动脉瘤可以一次夹闭 (3)同时可以清除血肿 (4)花费略低 缺点(1)创伤略大 (2)高龄患者耐受手术能力差 (3)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或肝功能异常等各种原因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不宜开颅 核心问题来了,既然上述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那患者该怎么选择呢?几个问题,逐一问答,结果不言自明: 医生、动脉瘤、患者和经济四个因素 (1)您的医生会主做介入还是主做开刀?这个问题很尖锐但是很现实。哈哈,让厨师去教武术,您懂我也懂。您问一个川菜师傅做川菜简单还是粤菜简单?只是问问,千万别炒,因为只有一次机会。韩愈《师说》中“术业有专攻”,当然,您的主管医生即可做介入栓塞又擅长开颅夹闭的话,您可以略去这条。 (2)动脉瘤本身因素?位置、大小、数量、侧别和瘤颈宽窄等因素,还有血管的迂曲程度、下肢血管的通畅程度等。适合做哪种术式这个需要专业人士来分析,医生一定一定会建议的,您细细品。 (3)患者年龄和身体情况?高龄患者、服用上述药物者,对开颅的耐受性差一些。 (4)经济因素?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中心大部分患者选择神经介入治疗,费用稍多一些,特别是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时,后期复查也要考虑经济因素。但是开颅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也会增加医疗费用。所以这个问题不用多说了,因家庭而异。 所以,答案已经揭晓,介入栓塞治疗还是开颅夹闭治疗,不难选择了吧。 遇到大事需要决策时,只抓重点
得了脑动脉瘤建议手术,该怎么选择? 今天忙完了,继续写点科谱文章,希望我的知识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您。何为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并不是肿瘤,动脉瘤(Aneurysm)一词,追本溯源至2000年以前,由古希腊的Rufusof Ephesus在公元50年时创造的,希腊语Ana是“在上面”的意思,而euruno是“宽“的意思,合并成为Aneurysm,不言而喻,动脉瘤是指动脉上高出并宽出动脉的病变(摘自卒中轶事)。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异常膨出,打个比方--像是气球鼓个泡泡或轮胎鼓泡一样。所以与肿瘤无任何关系。 得了动脉瘤严重不?治疗效果怎么样呢? 脑动脉瘤根据是否破裂出血分为未破裂动脉瘤和破裂动脉瘤,肯定有人会笑话我,这个分类……太简单了吧。实则不然,治疗方案、原则和手术效果相差很多,未破裂动脉瘤争议较大[1]。提到严重程度,不得不说脑动脉瘤出血后两个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级:第一个是Hunt-Hess分级------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级,用来评估手术风险和预后: Ⅰ级:无症状,或轻微头痛及轻度颈强直。 Ⅱ级:中度至重度头痛,颈强直,除有脑神经麻痹外,无其他神经功能缺失。 Ⅲ级:嗜睡,意识模糊,或轻微的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Ⅳ级:木僵,中度至重度偏侧不全麻痹,可能有早期的去皮质强直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Ⅴ级:深昏迷,去皮质强直,濒死状态。第二个是改良Fisher分级[2]------基本CT显示出血量进行分级,用来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风险,从而预测术前术后脑梗死的可能: 0级 无SAH或脑室内出血 1级 少量或薄层SAH,不伴双侧脑室内出血 2级 少量或薄层SAH,伴双侧脑室内出血 3级 蛛网膜下腔出血量大*,不伴双侧脑室内出血 4级 蛛网膜下腔出血量大*,伴双侧脑室内出血 *:SAH出血量大是指蛛网膜下腔某池或侧裂中血凝块厚度至少>5mm。 综上所述,以两个分级系统一个预测脑组织对颅内出血的耐受能力,一个预测继发脑梗死的可能,所以级别越低,病人症状轻,发生CVS的风险越低,手术风险越低,当然手术效果越好(0级特指未破裂动脉瘤,与出血无关)。通常,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单中心经验:Ⅰ-Ⅲ级强烈建议尽早手术;Ⅳ-Ⅴ级可以暂保守治疗,待稳定后再决定是否手术,当然一些特殊情况也是需要急诊手术的。所以,当您困惑是否决定手术时,只看上面两个分级就一目也然,答案已经揭晓(也许您会说,我不会分级呀,问问您的主管医生便可)。至于做微创还是开颅,见下篇科普文章。深夜一点了,希望我浅薄的知识能给您带来一点帮助。祝您健康。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慎重考虑,任何风险与作者无关。参考文献1. Effect of cisternal and ventricular blood on risk of 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he Fisher scale revisited. Stroke. 2001 Sep;32(9):2012-20.2.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2015, 46 (8): 2368-400.
今天忙完手术,写点科谱文章,希望能够帮助我最亲爱的患者。从What、Where、Why说起(有点像写作文)。 何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很多人第一次听说这个疾病,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脑卒中。分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说直白点,就是发现蛛网膜下腔内出现血液或血肿了。 蛛网膜下腔在哪里呢?脑表面和三层膜,由外至内分别为1硬脑膜、2蛛网膜和3软脑膜。第2层膜叫蛛网膜,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就叫蛛网膜下腔了,内部像“蜘蛛网”一样的结构,这就是名字的叫来。看下图您就明白了。当然脑池和颅底不同于脑表面。 正常情况,下腔内有动脉、静脉和脑脊液,特别是脑脊液用来保护脑组织和脑血管, 就像护城河一样,起到缓冲和代谢作用。 蛛网膜下腔的血是哪里来的?各种原因导致动脉或者静脉破裂时,引起的出血就叫做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 1、脑动脉瘤:(别担心,不是脑肿瘤),最常见又是最危险的原因,约占800%--需要及时处理; 2、脑血管畸形 主要是动静脉畸形,多见于青少年,占2%左右—需要处理; 3、烟雾病(Moyamoya病):约占1%; 4、其他 夹层动脉瘤、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5、部分患者出血原因不明,如原发性中脑周围出血,约占15%。 小结医生常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80%由动脉瘤引起的,这种情况需要尽快处理(下回分解);20%是阴性(也就是没有动脉瘤,得嘞,您全家吃喜面去吧);其它原因少见。
术后回到病房术后回到病房,您应尽量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不做大范围活动以防穿刺点出血,通常是右侧下肢制动12~24小时以上。颈部通常有胀痛不适感,尽量减少颈部活动。血压通常会比术前低,适量调整升压药物以满足脑灌注,如果血压偏高,会应用降压药物治疗。伤口处理,压迫止血。此外,您应适当大量喝水,以便使造影剂迅速排出。可以少量进食。 术后第二天起,正常饮食。继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防止血栓形成。术后24小时后,将会解除伤口加压包扎,此时您可以在床上适当活动。待血压稳定后,适当下床活动,由于伤口不需拆线,一般术后3~5天即可出院,关键因素是血压是否稳定。 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降脂药可以控制血脂,以及降压药物、降糖药物。还应该注意进行规律的锻炼、戒烟、控制血压血糖、低盐低脂饮食。 定期门诊复查与随诊: 术后三个月,门诊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神经外科六病区门诊号然后来病房开检查单也可),如果检查结果满意,停用氯吡格雷或者阿司匹林一种,但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和其他降糖降脂降压药继续服用。术后六个月:再次门诊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若检查结果满意,可以停用与支架相关的最后一种药物阿司匹林。但是既往脑梗塞或者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二级预防需要服用阿司匹林,仍然不能停用。以后每半年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若有任何脑缺血或者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紧急医院就诊。 另外患者复查,特别推荐来院超声检查室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五星好评),一方面与原检查结果可以对照,另一方面我院超声科所做检查结果准确率非常高,已经成为我们颈动脉支架术前术后最重要的检查之一。 以上是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介入科单中心经验,祝您健康快乐。
脑动脑瘤初次夹闭或者微创治疗后,患者家人与医生最担心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复发和再次出血,有研究表明复发率为1%-27%不等。控制好血糖、血压和血脂会减少复发的可能。当我们复查后,发现动脉瘤复发,到底有什么风险?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别担心,听我细说。复发动脉瘤也分为破裂复发动脉瘤和未破裂复发动脉瘤,动脉瘤复发后比普通动脉瘤更容易再次破裂出血。若再次出血,对脑组织会造成双重打击。因此一旦发现颅内动脉瘤术后复发,应积极手术治疗。首先是药物治疗,理论上讲控制好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和改变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减重和适当运动)都可以降低动脉瘤术后复查的几率和破裂的几率。其次为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目前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将复发的瘤颈和动脉瘤一同夹闭。通常手术夹闭动脉瘤效果可靠,费用较低,但手术创伤较大,加之上次颅内出血或手术,颅内粘连严重,增加了手术风险和手术难度。当然,复发累及范围较大的巨大动脉瘤,夹闭比较困难,另外一种开颅方式为脑血管搭桥术。二是微创介入动脉瘤栓塞术。该术式手术不开颅,采取右股动脉穿刺微导管送入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但费用较高。三是,血流导向植入术也是微创治疗复发动脉瘤的方式之一,手术创伤极小,手术效果良好,再次复发率极低,据报道,5年复发率小于1%,主要缺点仍然是手术费用较高的问题。您需要综合家庭经济状况、患者接受程度和医生的专业方向综合考虑。建议您选择正规的大型神经外科中心处理这一类较复杂疾病。
当拿到检查报告时,CTA、MRA或者DSA提示:颅内某某部位巨大动脉瘤,同时报告上方还描述:在颈内动脉某段、直径约十几mm的囊状凸起。您一定很紧张、焦虑或者担心?请不要紧张,几个问题,听我细说。我们通常将直径超过2.5cm脑动脉瘤称之为巨大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5%左右。多发生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床突段、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顶端等颅内血管。因瘤体较大,称之为巨大动脉瘤或大动脉瘤(直径10mm-25mm)巨大动脉瘤主要几个风险:1、瘤体较大,常因压迫颅神经出现占位效应,如复视(视物成双)、头痛、眼痛等症状。2、瘤体内多有血栓及壁间出血,内多有附壁血栓形成,脱落会引起脑栓塞事件发生。3、约20%-30%的巨大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头痛、恶心、呕吐,严重时出现意识障碍等。1、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DSA检查(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此检查方法可以提供更多的脑血管信息,如载瘤动脉情况,治疗通路,远端血管情况,甚至可以做BTO试验等。还可以看到静脉期和血细血管期,动态信息为主。优点:准确率高,准备治疗前必做检查。2、最常用的检查方法:CTA检查,即CT血管造影术,可以提供血管静态管腔信息,血管内形态学表现,无法提供血流的动态信息。优点:无创检查,无需住院。3、最常用的筛查方法:MRA检查:即通过磁共振血管造影,主要是用于筛查脑血管病变,成像方式与血流相关,但准确性差,仅用于筛查。颅内巨大动脉瘤,通常需要处理。高龄患者、严重基础病、恶性肿瘤等除外。目前,主要是介入微创治疗和开颅夹闭动脉瘤,少数患者需要搭桥处理。1、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和/弹簧圈栓塞术:获得FDA认证的微创技术,近十年全球广泛应用,手术效果近乎完美。在下肢皮肤切开3mm,应用输送系统将Pipeline、SilK、Surpass等血流导向装置完全覆盖至动脉瘤口,有时需要辅助弹簧圈栓塞,这样可以改变血流方向,减少动脉瘤的血液进入,促进血管内皮增生,逐渐达到栓塞效果。主要优点是:微创或者无创,仅3mm长小切口。复发机率低:避免了其他治疗方式复发率高的缺点,此方法治愈率极高。缺点是:手术材料费用较贵,且需要服用约1年的药物。2、开颅夹闭或者搭桥手术:传统的治疗方式,应用多枚动脉瘤夹在瘤颈处夹闭动脉瘤,当无法夹闭时,将颅外血管与颅内血管吻合,将动脉瘤旷置。缺点:创伤较大,风险高,只有部分较大的神经医学中心可完成。当然,至于选择哪种治疗方式,个人认为仍然首选微创治疗,但需要考虑三个因素:个人经济状况、医生手术技术和硬件完备的高水平医院。祝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今天的工作结束,看到科里护士长总结的出院指导,感觉非常实用,有可能会帮助到有需要的患者,逐字敲出来。1、用药指导(1)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天一次,连续服用6个月 口服氯吡格雷75mg, 每天一次,连续服用3至6个月 注意:服药期间如出现牙龈出血、血尿、黑便等,可联系我们酌情减药或改为其他服药方法。(2)其他药物请遵医嘱2、高血压患者请注意以下事项:(1)定时服用降压药,不能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防止血压剧烈波动。(2)遵循低盐、低脂的饮食原则,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应<6g,每日脂肪的摄入量应<40g,少食油炸、肥肉、咸菜等食物,多食用优质蛋白:如瘦肉、鱼肉、新鲜水果和蔬菜。(3)测量血压时,需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4)剧烈运动后不可立即测量血压,应该休息30min后再测量。(5)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6)血压控制范围可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4》高血压患者控制目标:老年人≥65岁患者 血压<150/90mmHg普通高血压患者 血压<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 血压<130/80mmHg3、糖尿病患者请注意以下事项:(1)您应坚持定时定量进餐,并少食多餐,增加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摄入。可食用荞麦、玉米、豆类、绿叶蔬菜、海带、木耳等。(2)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当您外出时请随身携带糖果及饼干,以备低血糖的发生,运动建议在餐后2小时进行。(3)您需自我监测血糖,必要时应给以强化降糖治疗。定期监测肝功、肾功、血脂、体重,尽量将这些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4、高血脂患者请注意以下事项:(1)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类、瘦肉、燕麦、新鲜绿叶蔬菜等。少食用油炸、肥肉等食物。(2)鼓励多运动,控制体重,运动锻炼可增加体能消耗,改善脂质代谢。(3)您在服用降脂药物的同时,应每3、6个月检测肝功能。5、肢体活动障碍患者,应在康复医师地指导下进行科学有效地训练6、复诊时间:无论是颅内支架还是颅外支架,出院3个月后需要常规需要门诊复查,颅内支架在出院后6个月需要入院行造影检查。深夜12点了,准备睡觉,明日继续工作。环湖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祝您建康。
研究:症状性颈动脉支架和内膜剥脱最大型研究长期随访结果国际颈动脉支架研究(ICSS)是目前最大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比较支架和内膜剥脱的研究,2010年曾经报道了该研究120天安全性分析结果。2015年2月Leo HBonati等在Lancet上报道了长期随访结果。 ICSS研究是一个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这些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组为支架或内膜剥脱组。主要观察终点为从随机到随访终点任何部位的致死或致残卒中。 该研究平均随访4.2年(IQR 3-5.2年),最长10年。ITT分析发现支架和内膜剥脱组致死或致残性卒中的数量(52 vs49),以及累及5年风险没有显著性差异(6.4 vs 6.5%;HR 1.06,95%CI0.72-1.57,P=0.77)。支架组所有卒中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内膜剥脱组(119 vs 72个事件;ITT人群,5年累及风险15.2 vs9.4%,HR 1.71,95%CI1.28-2.30,P
大家很关心,颈动脉狭窄的分级,什么叫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颈动脉狭窄程度是怎么测量的? 多数研究采用的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方法为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法(RCST)和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法(NASCRT)两种,都采用相同的狭窄分度方法,根据血管造影颈动脉内径缩小程度将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分为4级: (1)轻度狭窄:<30%; (2)中度狭窄:30%~69%; (3)重度狭窄:70%~99%; (4)完全闭塞:闭塞前状态测量狭窄度>99%。 NASCRT法采用颈动脉膨大部以远正常处管腔内径为基础内径(A),RCST法采用颈动脉膨大处模拟内径为基础内径(C),两者都采取颈内动脉最窄处宽度(B)为测量的基准(图1)。NASCRT法狭窄度=(1-B/A)×100%(如颈内动脉分叉后全程狭窄,则取对侧颈动脉作比较),RCST法狭窄度=(1-B/C)×100%,RCST的80%~99%的狭窄大致和NaSCRT的70%~99%的狭窄相对应,本指南推荐采用NASCRT法测量狭窄度。 以上是从影像学角度考虑,狭窄程度的标准。
和大家聊聊颈动脉狭窄的常用检查 1、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最常用的筛查和复查手段优势:通过超声可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收缩期峰值流速、病变部位与病变近心端的峰值流速比值、搏动指数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回声的高低,回声强弱的均匀程度来辅助判断斑块的稳定性,超声检查属无创性检查,成本低、敏感度高、便捷、可重复性好。还有就是无辐射。 超声检查目前在临床上作为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准确诊断胸腔外及颅外段颈动脉的病变部位及程度、术中及术后评估手术的疗效、血管通畅情况以及作长期随访的检查方法。 但是超声检查的局限性在于需要依赖仪器及操作者的水平才能提高准确性,而且不能够提供主动脉弓分型,大血管端起始钙化程度,血管迂曲程度,WILLIS环情况。 所以,超声检查结果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即使同一患者同一个医生,检查结果也不一定完全相同。 CTA-重要的筛查手段之一CTA又称CT血管造影,是术前常用的无创性诊断方式,随着机器性能提高和软件的更新,借助计算机软件对颈动脉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和成像,提供主动脉弓、病变的解剖和形态学信息,对斑块的稳定性判断起到一定的帮助,亦可通过颅内脑动脉系统显像了解颅内血管和脑实质病变。缺点是成像的准确性与仪器的硬件、软件以及操作者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动脉壁的钙化较重则影响动脉的有效显影,对远端小动脉的显影有时不理想,需要结合阅读横断面原始图像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敲桌板: 颈内动脉岩骨段因密度相似,有假阳性可能。另外,需要借助注射含碘的造影剂,碘过敏、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检查受一定限制。 MRA-很少应用于筛查颈动脉狭窄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也是常用的无创性检查诊断方法,可显示颈动脉狭窄的解剖部位和狭窄程度,MRA对动脉钙化的不敏感是其相对于超声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的明显优势。但MRA图像显示的狭窄程度常会比实际的狭窄重,不能将接近闭塞的狭窄和完全闭塞区分开来。 现在倾向于使用对比剂增强的MRA,通过放大流动血液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相对信号强度,从而为颈动脉做出更准确的评估。特殊序列的MRI可以检测斑块中的纤维帽是否薄弱、完整、斑块脂质核心情况以及斑块下出血,辅助判断斑块的稳定性。 缺点是体内有铁磁性金属植入物时不适合行MRI,而且扫描时间长、患者的不自主运动均可引起伪影、老年或幼儿患者耐受性相对较差。 DSA-金标准、有风险脑血管造影术目前仍然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造影部位包括主动脉弓、颈动脉的颅外段和颅内段。在颈总动脉狭窄部位至少取正、侧两个方向进行造影。DSA检查有助观察主动脉弓的类型、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性质(如狭窄部位、狭窄程度、斑块的整体形态、斑块有无溃疡)、对侧颈动脉、椎动脉和颅内WILLIS环的完整性等。 随着CTA和MRA成像技术的提高,DSA较少单独用于诊断,通常可以通过无损伤检查提供初步诊断资料,必要时再行DSA。如果患者行腔内治疗的可能性大,则首选无损伤诊断,血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后,同期进行腔内治疗。设备的进步使DSA也能借助软件功能显示3D影像,有了360°动态观察血管病变的优势。 敲桌板: DSA作为一种有创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如穿刺并发症、造影剂肾病等。 注: 根据颈动脉狭窄的诊治2017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