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妈妈,你可知道宝宝的身高是否在正常范围值内?可知道宝宝从出生后到青春期,每年应该长多少才算正常?排除一系列因素后,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照顾宝宝,才能让他健康成长呢? 每位父母对宝宝的身高总是非常关心,希望宝宝长得高长得壮,但是作为人群而言,高矮是平衡的,所有的身高标准都是以一个正常人群为依据制订的,平均身高就意味着一半人的身高比它高,一半人的身高比它低,不可以强求。 我们把正常人群中调查的身高数据按百分位数法统计,低于第三百分位数者称为身高偏矮。在这些偏矮的人群中,有报道表明,只有1%属于生长激素缺乏或可以用生长激素治疗的矮小;其余在排除一系列矮小原因后,被诊断为“特发性矮小”,意思也就是不明原因的身材矮小,影响因素包括:家族性矮小和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这些患儿所占比例在80%以上。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中,医生十分重视这部分宝宝的身高,以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 监测身高的几个项目 所有宝宝出生后满28天,就要到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门诊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接受生长发育指导。 有关身高的项目主要有对身高进行评估、计算身高生长速度。一般,生长速度正常的宝宝,在1岁以内全年身高将增长24~25厘米,1~2岁要增长10~12厘米,2岁以后到青春发育前期,每年增长幅度约5~8厘米。 而生长速度较慢则是从年身高增长速度来看的,即0~2岁低于上述正常速率的70%,2岁以后至青春发育前期,每年的增长速度低于4厘米。 儿童测量身高后,由保健人员对照《上海市0~6岁儿童标准身高参考值》比较,按年龄来看身高是小于P3值(指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儿童人群中,有97%的人比它高,3%的人比它低)的,则初步判断身高偏矮,但这并非是指孩子有病,因为正常人群中就有3%的儿童低于该标准。 矮小常见特征与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身高偏矮,长不高的现象呢?其实这与青春期、遗传、疾病都有关系。 1、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 这种状况男孩较女孩多见,也就是说出生时身高很正常的,1~2岁时生长速度减慢,约3岁后生长速度又正常了。身高龄与骨龄落后于正常2~3年,青春发育落后2年以上,男孩可迟至16~18岁,女孩可迟至14~16岁,身高常要到20岁左右才达到正常,但经常呈正常低值,这是有遗传倾向的,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宜随访生长速度。某些患儿在应用生长激素后生长速度加快,说明有轻度垂体功能减退,但对最终的身高增长并没有什么帮助。 2、遗传,家族性身高偏矮 孩子本人的生长速度正常,骨龄也正常,矮小情况不严重,也无青春发育的延迟,只是父母的身高偏矮,这属于家族遗传性身矮。 3、低出生体重儿生长缓慢 这类孩子出生足月但体重小于2500克,又称足月小样儿,无家族矮小史,也没有内分泌异常的情况,生长速度在正常低值范围内,骨龄正常或落后。他们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正常,但有生长激素分泌节律的改变。 4、全身性疾病或营养缺乏 如严重营养不良,慢性心肝肾疾病,婴儿期慢性腹泻等。这类宝宝矮小并不严重,内分泌检查生长激素也不低,在调整营养、治疗疾病后,身高和骨龄将有机会进入正常范围。 5、精神、社会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心理压力等,对儿童的身高有影响。 6、疾病因素,垂体性侏儒 这是由生长激素缺乏引起的。罹患垂体性侏儒的男女比例约为3∶1,2~4岁时会发现明显的生长落后,生长速度每年小于4厘米以下,不过这样的宝宝肢体还比较匀称,只是面容幼稚、腹部脂肪堆积,这是这种疾病的典型表现。此外,骨龄延迟常与身高龄相符,出牙、换牙延迟,智力正常。 生长激素缺乏也可继发于先天畸形(脑垂体缺如、颅中线畸形)、外伤、颅脑感染、肿瘤、头颅放疗后等等情况。 7、性早熟可导致身高偏矮 男孩10岁前,女孩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在真性性早熟的同时伴有生长加速、骨龄加速。 真性性早熟就是指青春期提前出现,性功能提前成熟。女孩在8以前就出现乳房增大,腋毛和阴毛丛生,月经来潮,并可能有排卵,具有生育能力。男孩在10岁以前睾丸增大,有精子产生,阴茎长大,并时常有勃起,少数还有遗精现象。 真性性早熟病儿,开始身体比同年龄儿童高一些,但由于骨髓提前闭合,成年后身体矮小。 摆脱矮小困扰的对策 经明确诊断,有疾病的宝宝应直接转向专科门诊治疗。而在排除各种疾病后,那正常儿童和单纯矮小宝宝应该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定期体检,观察身高增长速度 1岁内每3个月一次,1岁以后6个月随访一次,2岁后每年身高的长速大于5厘米的宝宝就可以排除矮小情况。骨龄则一年复查一次。 2、生活中,父母采取的养护措施 爸妈对于单纯矮小的宝宝,在养护时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保证充足睡眠; ·加强体格锻炼与户外阳光照射等,以促进其生长; ·特别注意营养均衡,但不可以因为宝宝身高矮就给宝宝吃大量的补品,特别是人参蜂王浆等一些给老人、妇女吃的补品,因为其中可能含有激素等,可能刺激儿童提早发育成熟,造成矮小。 宝宝的身高是要爸妈经常留意的,定期体检加上遵照正确的方法,宝宝一定可以长得尽如爸妈意哦。
不吃蔬菜就得不到维生素? 如何让孩子吃得更科学更有营养?在你脑袋里,或许已经有了一些传统而且扎了根的“饮食哲学”。可它们也许并不完全正确。看一看,下面的10个说法,以及关于这10个说法的事实真相! 误解1:孩子不吃蔬菜就得不到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事实是:有些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却仍然很健康。原因是,他们喜欢吃水果。在孩子慢慢学习接受青菜、菠菜之类的绿色蔬菜过程中,水果是很好的营养替代品。 如果你的孩子不吃胡萝卜,为了补充可能会缺乏的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你不妨给他吃一些杏或哈蜜瓜;草莓或橙子可以代替菠菜用来满足孩子对叶酸的需要。香蕉可以代替马铃薯作为钾的来源;柑桔类水果可以代替甘蓝满足维生素C的需求。 但是,不论如何,蔬菜和水果毕竟无法完全互相替代。蔬菜不仅富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还含有多种促进健康的植物化学物质。所以,你一定要不断地为孩子提供蔬菜,让他接受并喜欢蔬菜。这一点非常重要。 误解2:乳制品会加重孩子的感冒。 事实是:乳制品会增加黏液的产生或者使鼻腔分泌的黏液变稠,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孩子感冒时,鼻子和嗓子里黏液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产生。而乳制品只是粘在了嗓子眼里,让人感到有点不舒服。 当孩子感冒时,可以继续给他提供牛奶或其他乳制品。如果他不喝牛奶,可给他别的液体,如白开水、果汁、稀粥或鸡汤,直到他感觉好些。即使孩子没有什么食欲,也要让他喝足够的水,以防止脱水,并能使黏液流出鼻腔。误解3:孩子需要吃红肉(牛羊肉)来预防贫血。 事实是:孩子的年龄越小,出现铁缺乏的可能性越大。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1~2岁初学走路的孩子中,9%会出现铁缺乏。在3~5岁的孩子中,该比例降至3%,而6~11岁的孩子中,该比例为2%。 初学走路的孩子完全可以从他们的饮食中获得大量的铁,这是个好消息。很多家庭是天生的素食者或者不吃牛羊肉。何况,肉比较硬,小孩也难以咀嚼。 红肉含有易吸收的铁,因此,孩子适当地吃一些是有好处的。但是,初学走路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吃强化谷类食品和面包、干果(如葡萄干)、菠菜、糖蜜、大豆、扁豆、鸡蛋、鱼以及家禽肉来满足身体对各种矿物质的需要。 10岁以下的儿童每天至少应摄入10毫克的铁,这个数量很容易达到,一杯奶酪(含铁约8毫克)和两小袋葡萄干(含铁约2毫克)就行。 如果你无法确定孩子是否缺铁,可以咨询专业医生。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喂养史等情况,给你提供一些建议。 误解4:为了预防肥胖,应该限制孩子的脂肪摄入量。 事实是:对于婴儿和刚学走路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和身体成长极其迅速,每天所需要热量(卡路里)40%是从脂肪中摄取的。发育中的大脑对脂肪酸及脂肪中的其他成分有着特殊的需求。 因此,大部分专家建议,2岁以下的孩子要喝全脂牛奶,而不是脱脂牛奶。大一些的孩子仍然需要从饮食中摄入足量的必需脂肪酸,以利于皮肤健康正常成长、性激素的分泌以及维生素的吸收。 但在2岁后,每天从脂肪中获取30%左右的热量(卡路里)就足够了。 此外,食物中的脂肪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吃饱了。因此,如果你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脂肪摄入量,他可能会通过吃更多的其他食物来加以补偿。误解5:吃糖多会让孩子过度活跃。 事实是:吃糖多对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影响。事实上,研究发现,吃了高糖饮食的实验室动物变得并不活跃。那么,这种不正确的说法从哪里来的呢?很可能是,当父母往往发现孩子吃了巧克力之类的糖果或喝汽水后变得异常活跃,而这两者都包含咖啡因。其实,咖啡因才是导致孩子活动过度的原因。 误解6:给小婴儿添加新食物时要特别小心,因为许多孩子都对某些食物过敏。 事实是:食物过敏反应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普遍。事实上,真正食物过敏的孩子只有6~8%。荨麻疹、湿疹、呕吐、腹泻,或者在极端情况下,出现过敏性休克等,都属于食物过敏时出现的反应。 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鸡蛋、花生、坚果(如腰果和胡桃)、小麦、大豆、鱼和贝类,90%的过敏反应是由于添加这些食物而引起的。因此,添加这些食物时,要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异常反应。如果怀疑孩子有过敏反应,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向儿科医生咨询,必要时医生会为孩子进行过敏原的测试。 误解7:牛奶是强壮骨骼唯一的营养食品。 事实是: 是的,牛奶的确是最好的钙源之一。但是,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喝牛奶,他同样可以从其他食物中获得足够的钙质供骨生长发育所需。 这些食物包括:酸奶、奶酪、豆浆、甘蓝、豆腐、深色蔬菜以及添加钙的百分之百纯果汁(如橙汁)。 营养学会所推荐的儿童每日钙的摄入量: 年 龄 每日钙的摄入量 1~3岁 每天需要600~800毫克的钙 4~8岁 每天需要800~1000毫克的钙 9岁以上每天需要1000毫克的钙误解8:当孩子生病时,最好是感冒时多进食,发烧时饿着点。 事实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强迫或限制孩子吃东西。生病时,孩子需要所有能得到营养的食物和液体,这样,才能保证他有力量与病菌作战。但如果他不想吃或没吃完饭,你也不必太担心。 孩子生病时,应当允许他吃想吃的东西,饿了就吃,不饿也没有必要非让他吃。别忘了,最重要的是给孩子补充足够的液体,比如稀粥、汤、果汁、牛奶等,以防止脱水。 误解9:果汁是健康的解渴饮料。 事实是:100%的纯果汁肯定比汽水更有营养,但它并不是孩子渴时要喝的最佳的饮料。相反,你必须要限制孩子的果汁摄入量。否则,喝太多果汁会降低孩子对营养更丰富的食物的食欲,并可能取代牛奶而成为唯一一种他想喝的饮料。 此外,由于果汁含糖多,过量饮用可能会损坏孩子的牙齿或者引起胃部不适。 营养学家建议:初学走路的孩子,每天将其饮用的果汁限制在100毫升。更大一些的孩子,每天的果汁消耗量也不应超过200毫升。另外,不要把果汁当作解渴的饮料,当孩子感觉渴时,白开水是最佳的选择。 误解10:白面包没有任何营养。 事实:用全麦面粉制作的面包当然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因为全麦面包中的纤维素含量丰富,可预防便秘、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但这并不意味着白面包就毫无营养。 白面包中常常富含铁和烟酸、叶酸、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吃全麦面包,让他吃白面包也无妨。 至于纤维素,他还可以从其他食物中获取比如水果、蔬菜等。
发热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症状,面对孩子发热有的家长冷静对待,有的家长却惊慌失措,那么孩子发热了应该怎么办?下面我给家长朋友们介绍几种家长常见的误区及几点建议: 一、了解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急性发热在儿科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肠道感染、传染性疾病、川崎病等,其临床除了发热以外往往伴有不同的症状,如上呼吸感染多伴有流涕、喷嚏、轻微咳嗽;支气管炎、肺炎常伴有较重的咳嗽、呼吸急促;肠道感染常伴有腹泻、腹痛、粘液便或脓血便;川崎病多伴有口唇干裂发红、眼结膜充血、杨梅舌、淋巴结肿大等;传染性疾病如麻疹、水痘病程中会出现红色皮疹、水疱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许多疾病的早期都与上呼吸道感染相类似,容易误诊。 二、用药过程中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发热即用抗生素。许多家长一见孩子发烧,马上就使用抗生素,家长常认为发热即是炎症,需要使用抗生素,却不知许多发热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如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病毒引起,虽然后期可以合并细菌感染,但见发热即使用抗生素明显是一种错误的作法。 误区二:不愿接受血常规化验。由于上述所讲的理由,病毒感染不必要常规使用抗生素,因此就诊时应该检查一下血常规,如果白细胞数不高,可暂时不用消炎药。现今许多家长不愿化验血常规,原因各异,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受疼,有的怕多花钱,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发热血象肯定升高。前两种姑且可算是理由,但后者却实属无知错误。因为没有血象的结果,许多医院的大夫经常是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同用。为了不让您的孩子饱受抗生素的副作用,也不让您多花冤枉钱,希望您作出明智的选择。 误区三:积极主动要求静脉输液。临床上确实有许多发热疾病如肺炎、川崎病、传染性疾病等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可考虑静脉输液,但仍然有许多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轻度支气管炎、幼儿急疹等有其自然病程,即“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疾病痊愈需要过程,因此只要积极退热、避免发生惊厥、心肌炎等并发症,预后一般较好,过多的输液只会留给孩子更多的后遗症。如6个月至1岁左右发生的幼儿急疹,发热3~4天后,热退后全身出现皮疹而痊愈,在发热的3~4天的过多的过多用药既不能缩短病程,反而会延迟出疹,延长病程。 误区四:退烧后马上停药 孩子体温正常后不等于疾病治愈,它只是预示疾病有所好转,而造成感染的病毒或细菌此时不一定被彻底控制。所以用药需要一定的疗程,才能彻底消灭体内的细菌、病毒而完全治愈,否则疾病有可能“死灰复燃”,所以退热后不要立刻停药,尽可能按疗程服用药物。中医中药可以说在这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一方面可以通过调理脾胃,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激发食欲,促进营养的吸收,使机体各器官的功能很快得以恢复,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清除体内的余邪,使病情完全治愈。 误区五:恢复期进食油腻食物 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多数会影响脾胃功能,会出现食欲不振,家长不必过于焦急和忧虑,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烧退了以后,小儿消化吸收功能可逐渐恢复,但不可能一下子恢复到正常水平。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发热时吃饭较少,病后应尽快补充。其实这时,小儿形气未充,各个脏腑机能尚不健全,消化能力较弱,过分的补充不但不会吸收,还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个别患儿因为体内邪热未清,又进食油炸甜腻食物助湿生热,造成病情反复,中医称“食复”。临床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病情本来已经好转,发热已经好转,由于进食过多油腻食品,发热再次出现。 因此,退烧后的饮食最好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蛋羹、面条等,不要让孩子吃高脂肪的食物,如炸鸡、炸薯条、奶油蛋糕、排骨等,以免影响身体恢复。 三、介绍几种常备的退热药物: 高热易引起小儿惊厥,当您发现孩子发热时应予以重视。除了既往有高热惊厥等特殊病史外,一般认为超过38.5℃的体温我们才应用快速退热药如泰诺霖、美林、百服宁等。目前儿科公认的毒副作用较小的有对乙酰胺基酚、布洛芬两类。如若孩子发热不超过38.5℃可以选择一些中成药退热剂如柴胡口服液、去感热、羚羊角滴丸、小儿双清颗粒等药物口服,若体温不能控制超过38.5℃后再加服快速退热药,如果体温持续不退应积极就诊。 四、生活小提示: 如今临床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特别喜爱吃肉食、零食、奶制品,而不食或少食蔬菜,导致孩子经常大便干结、腹胀、舌苔厚腻,此属中医之“食积”。此类小儿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扁桃体炎或化脓。因此提醒家长不要一味追求高营养,而应该营养均衡,千万不可偏食。如发生上述症状应尽快调整饮食,服用一些消食中药如消食片、三甲散、鸡内金等。生活中许多家长由于积极采取上述方法,孩子患病明显减少。 另外孩子在发热期间出汗增多,机体水分消耗增加,家长应给孩子多喝一点开水和果汁,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白萝卜水可消食通便,西瓜汁和绿豆汤是夏季解热祛暑的佳品,梨汁有润肺止咳的作用,米汤、藕粉易于消化吸收,番茄汁富含VC,煮过的苹果水可补充水分还可以止泻,家长可酌情选用。在退热后的恢复期,饮食的选择可遵循由稀到干的原则。 以上是作为一名医生和孩子家长的一点个人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矮小症已成为继肥胖、早熟之后又一个危害儿童健康的大敌!如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为什么矮小症患者却呈现上升趋势。除了众所周知的遗传因素和疾病因素之外,不良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导致矮小症孩子增多的重要原因。专家们坦言,相对于遗传,这一原因更应引起家长们的注意,不要因为自己的忽视而毁掉孩子今后的幸福。 睡眠不足是容易引发孩子发育不良、身材矮小的重要原因。因为缺乏良好的休息,将严重抑制孩子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专家介绍,晚上10时是孩子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候,而现在的年轻父母往往看电视或在外应酬影响了孩子的睡眠。此外,母亲如果孕期没有良好的睡眠规律也将影响到孩子的睡眠。缺乏运动是导致矮小症增多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可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大和电脑网络等原因,现在的孩子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 营养严重失衡成为导致孩子生长发育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各种营养元素。可80%以上的孩子存在营养摄入严重失衡的情况。一天当中摄入量最多的是油炸食品、汉堡包、巧克力等糖分丰富或热量高的食物,吃蔬菜、粗粮等五谷杂粮的机会就少之又少。饮食结构失衡必然导致钙、铁、锌等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摄入不足。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出现矮胖身材、发育不良等情况。 如今的家长们让孩子吃各种各样的保健品以及所谓的增高药品。“而一些自称增强抵抗力、增加某种营养素的保健食品里违规添加性激素。性激素可增强孩子食欲,并使其生长发育在短时期内加快。但孩子的发育提前,造成骨骺过早闭合,终止发育的时间也就会相应提前,同时造成人体内分泌紊乱,一些孩子就长不起来了。”医院专业门诊接诊的“矮小”病人中,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乱用过保健食品。除了添加在保健食品中的性激素,一些体质弱、有慢性病的孩子,长期服用补益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但会起到类似性激素的作用。此外,随着离婚家庭的增多,患心理性矮小症(也叫精神剥夺性侏儒)的孩子开始出现。“一个正在生长发育的孩子,家庭破裂或不和睦、被遗弃、不幸失去双亲、周围环境剧变或受到虐待,孩子的幼小心灵都会受到创伤。在这些精神因素影响下,儿童生长激素分泌就难以达到峰值,生长发育出现迟缓或停滞,导致个子偏矮。” 专家提醒 身高标准有个“公式” “虽然家长们都很关心孩子身高,可我们发现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各个时期应有怎样的身高稀里糊涂。”如果孩子生长速度低于以下数值:婴幼儿期(3岁以下):低于7厘米/年;儿童期(3岁-青春前期):低于4-5厘米/年;青春期低于5.5-6.5厘米/年,而家长的身高又不矮,家长就有必要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对孩子“不长个”的原因进行检查。同时,对孩子的身高进行定期的监测。医生将根据病史、体检、拍骨龄片、测生长激素等一系列的检查来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长大高个儿,但如果连起码的生长发育规律都掌握不好,真有可能就把孩子给耽误了。日前,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联合健康时报健康教育与新媒体部举办的“科学诊断,综合治疗,快乐成长”青少年生长发育专题讲座中,专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北京协和医院曾用6年时间,调查了670名矮小儿童的家长,结果97%的人不知道孩子的生长规律,80%以上的家长无法提供孩子1年以前的身高。其实,把握好三个最关键的长个期,牢记“7、4、5”这三个数字就可以了,而且每3个月要给孩子量1次身高。 孩子长个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3岁,这个时期孩子会长得非常快。一般来说,每年都会长7厘米以上,如果低于这个速度,要及时带孩子上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生长速度最快,有的孩子甚至能增长25厘米。 第二阶段是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前(女孩约10岁,男孩约12岁)。4岁左右人体内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已基本形成,此时身高的增长主要由生长激素来调节,每年增加4~7厘米。如果低于4厘米,被医生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引起的矮小症,4~6岁是最理想的治疗年龄。 第三个关键成长期就是青春期了,一般女孩是从9、10岁到15岁,男孩相关链接:从11、12岁到16岁。在这黄金的五六年中,每年至少要长5~6.5厘米。此时让孩子多到户外晒太阳,多做跳绳、排球、篮球、跳远等纵向运动,每天睡够8~10小时,对身高的增长特别有帮助。 家长应避免3误区 误区一:盲目听信广告宣传的增高产品 从不考虑治疗机理,代价如何,都要去试一试。其实,广告中的大多数产品都有导致骨骺提前闭合的不良作用。结果,当效果不佳时才找到专科医生诊治,就可能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误区二:迷信某些增高门诊 有病乱投医,有些家长听信非正规医院增高门诊的宣传,结果造成误诊或者错误用药,耽误了孩子的生长,甚至出现不良后果,此时既浪费了时间,又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后悔已晚。 误区三:等待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有早长晚长,23岁还要窜一窜,孩子个矮不着急。但当发现孩子真的不长个时,等到高考结束后,再到医院就诊为时已晚,孩子可能骨骺已闭合,再有本事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睡眠会影响孩子们的身高增长吗? 孩子们的身高除与遗传、丰富的营养及体育锻炼等有关外,还与充足的睡眠关系密切。这是为什么呢? 人的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管理着人体的生长发育,通过促进儿童及青少年的骨骼发育,使身高增长并可以促进人体蛋白质的合成。 但是,脑垂体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大量分泌生长激素,它也有工作和休息的时候,也就是它呈脉冲性分泌,有高峰和谷底的时候。科学家研究发现,不仅不同年龄的人群有差异,而且一天24小时内生长激素的分泌也是不同的。刚出生的婴儿,每天睡眠20小时以上,在24小时内都有较大的生长激素分泌量,其血中生长激素的浓度水平都是比较高的。从儿童期开始,只有在睡眠时体内才有分泌生长激素的高峰。进入青春期后,睡眠时生长激素的分泌量呈直线上升。20岁以后,生长激素的分泌量才逐渐减少。可见,在睡眠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保证充足、高质量睡眠,可以蓄积最大能量创造生长的奇迹。另外注意睡卧的床要舒适,便于舒展脊柱及下肢关节,保证优质的睡眠,利于身高的增长。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潘慧睡眠质量差对孩子们长高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睡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身高有着重要影响。据体内研究发现,促进人体长高的主要激素生长激素,在睡眠状态下的分泌量是清醒状态下的3倍左右。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容易被惊醒或经常做梦,睡眠质量较差的孩子往往生长速度较慢,比如尿崩症患儿,由于老得起夜小便,所以严重的睡眠剥夺,往往在即便没有生长激素缺乏的情况下,也会在发病后,很快就会出现严重的生长障碍。另外睡眠不安经常与身体不适或某些疾病相关,如呼吸道或消化道炎症或寄生虫疾病。孩子们的脑发育尚不完全,尚未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以及睡眠习惯,这均对孩子的睡眠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据国外一项调查显示看电视或玩游戏时间过长,可以导致孩子夜间出现失眠或睡眠不安,孩子们在睡觉时可出现辗转反侧,腿抽动,甚至有的孩子可以出现癫痫样发作。 深睡眠时脑垂体能分泌较多的生长激素,因此睡眠对于儿童不单纯是休息上的需要,更是促进身体发育的催化剂。儿童睡眠不但要有数量的保证,还要有质量的保证。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孩子将终生受益。目前临床医生总体认为优质睡眠可以使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保证充沛体力,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食欲,再加上睡眠时肌肉得到充分放松,有利于关节和骨骼的伸展,这些均有利于孩子们的身高增加。
什么是矮小症?目前临床上用标准差法和身高百分位法来判断身材矮小。通俗地认为,班级上排在前三位的矮小孩子需要引起重视,定期测量身高,及时到医院咨询。矮小症的发病近年来有所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武汉地区的矮小症发生率为3.25%。身材矮小带来的问题很多。与正常儿童相比,虽然他们的智商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心理上具有内向、情绪不稳的个性特征;行为上存在交往不良和社交退缩现象。此外,身材的缺陷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升学、就业及婚姻。4岁是判定儿童矮小分界线4岁是判定儿童矮小的分界线。检查和治疗矮小症应前往专业医院,只要在骨骺闭合前及早治疗,矮小儿童是有希望达到正常身高的。因此,家长要掌握孩子基本的生长发育规律,每年详细记录他们的身高。如果发现孩子在生长发育期间长个儿的速度比同龄人都慢,一年连4厘米都长不到,那就要高度警惕了。早期干预很重要人的最终身高受遗传、出生身高、营养、激素、环境、疾病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众多因素中,生长激素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如果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需要进行生长激素替代治疗,而且要本着早期、及时、足量、长期的原则。研究表明,孩子年龄越小,骨骺的软骨层增生及分化越活跃,对治疗的反应越敏感;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体重越轻,用药的剂量越小。因此,切不可等到15-18岁时再治疗,此时骨骺接近闭合,生长潜力很小,已不再可能达到理想身高。
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参考值】1.8-2.9纳摩/升(nmo∕L)【临床意义】1、增高:⑴、甲亢时均增高,尤其较T4增高明显,常高于正常人4倍。⑵、仅增高,常见于T3 型甲亢,缺碘地区多见,还见于高功能性甲状腺腺瘤、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大,以及甲亢药物和甲减用甲状腺素片治疗时。⑶甲亢早期或复发初期,T3可增高⑷妊娠、肝炎、高甲状腺球蛋白血症,或使用避孕药和雌激素等,也可致T3、T4增高,但幅度较小。2、降低:⑴、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等,可使T3降低。⑵、使用β受体阻滞剂、激素、苯妥英钠(大仑丁)、磺吡酮(苯磺保泰松)等药物,T3也可降低⑶、甲减,但对甲减的诊断不如T4降低有价值。⑷、肝硬化、心梗早期、糖尿病控制不良时,T3降低⑸、饥饿等也可使T3降低。总甲状腺素(T4)【参考值】放射免疫法:正常成人:65-156纳摩/升(nmol∕L);免疫化学发光法:正常成人:58.1-154.8纳摩/升(nmol∕L)【临床意义】1、增高:⑴、 T4型甲亢。过多摄取含碘食物⑵、 假性T4甲亢。见于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脏病、急性脑血管病、哮喘、肿瘤、急性肝病等。可随原发病的好转而降低。⑶、 亚急性甲状腺炎。⑷、 可提示甲亢,但早期或轻型甲亢不如升高明显。⑸、 少数老年人甲亢。2、降低:⑴、 诊断甲减较T3敏感。⑵、 缺碘性甲状腺肿,T4降低、T3正常、TSH升高。⑶、 应用糖皮质激素、雌激素、水杨酸等药物及甲亢治疗中。⑷、 危重病人T4降低,提示预后不良。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与游离甲状腺素(FT4)【参考值】FT3 :2.16-6.78皮摩/升(pmmol∕L);FT4 :1.03-6.78皮摩/升(pmmol∕L)【临床意义】若对多项指标进行全面评价,则对甲亢的诊断价值依次为FT3>FT4=TSH>T3>T4 。对甲减的诊断价值依次为:=TSH>T4>FT3>T3 。促甲状腺激素(TSH)【参考值】2-10毫单位/升(mu∕L);【临床意义】TSH是诊断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重要指标。目前测定FT3 、 FT4和TSH 是评价甲状腺功能的首选指标。检测TSH水平可以作为甲减病人应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的疗效观察指标。
在“儿童生长发育”讲座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只有1.6%的家长意识到这可能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盲目相信增高保健品,而要到医院规范治疗,少走弯路,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三姐妹一年长高11厘米 今年12岁的三胞胎小姐妹分别叫小蕾、小雪和小雨(化名)。母亲雷女士说:“早在小姐妹四五岁上幼儿园时,就发现她们比同龄孩子矮一个头。”到了小学四年级时,细心的外婆发现在之前的一年五个月里,三个小姐妹居然只长了4、5厘米。 于是,雷女士带着三胞胎小姐妹来到上海新华医院内分泌科检查,原来孩子得的是“生长激素缺乏症”。新华医院著名小儿内分泌专家顾学范教授耐心给孩子们做检查,建议尽早用药,以免耽误生长。三个孩子的治疗费不菲,幸好一家好心药企得知三胞胎的困境后,赠药配合治疗,帮助三姐妹更快成长。 “奇迹”开始出现了!每个月孩子们都长高1厘米;半年后孩子们长高6厘米;一年下来,三姐妹长高11厘米。孩子们的身高从去年的1.24米长到现在的1.37米,以前喜爱的衣服和裤子都突然变短了。 三成多家长以为孩子会“蹿” 一项调查显示,97%的矮小儿童家长认识到孩子身高偏矮,但只有1.6%的家长意识到可能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家长对矮小认识不足、缺乏基本常识(如各年龄段的平均身高和病因等)的占41.9%;不认为矮小是病、误认为是孩子晚长、以后会“蹿”的占32.3%;知道要治疗,但药物费用太高,无法承担的占29%;盲目相信补钙、增高广告,给孩子买增高保健品的占16.1%;不重视孩子身高,没有定期给孩子体检的占12.9%。 此外,还有接近半数的受访家长把孩子偏矮的原因归结于“晚发育”和“挑食偏食”,采取增加营养、加强体育锻炼、补充维生素片或增高保健品等,甚至还有超过20%的家长没采取任何措施来应对孩子矮小,甚至没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多数矮小儿伴有自卑心理 目前,我国儿童矮小的发病率大约为1%。本市新华、儿科、儿童医学中心等五大儿科门诊每月接诊的矮小患儿约2500多例,其中90%以上都有自卑、焦虑、抑郁、内向、悲观、自惭形秽等心理问题,而矮小儿童的抑郁发病率可达52.05%。 对全国范围内就诊的矮小患儿统计显示,就诊儿童中生长激素缺乏症占46.4%,特发性矮小占27.0%。其实,这些孩子完全可以通过重组人生长激素等有效治疗。如果这类孩子不及早治疗,成年后最终身高可能仅在1.30米左右。但如果在适当时候及时干预,矮小并不可怕。 专家提醒家长,要给孩子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如果发现孩子比同龄孩子平均身高矮10至15厘米,或在班中属于最矮的一两个,应及时就医,特别是要到正规医院的儿科或内分泌科就诊。
1、身材矮小的食辽原则 一般来说,人到20~25岁就不再长高了,而在这段年龄之前,供给足够的营养(指儿童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素),可以促进孩子的身高增长。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 (1) 供给充足的蛋白质因为蛋白质是儿童生长发育的最佳“建筑材料”,成人每天约需蛋白质80克,儿童需要相对更高些,不仅要保证蛋白质的数量,还要讲究蛋白质的质量。动物性食品如鱼、肉、蛋、奶类,所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比较齐全,营养价值高,应保证其供给和需要。植物性蛋白质如豆类、花生、蔬菜与动物性食物的搭配,可以进一步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取长补短,增强人体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有报道,赖氨酸和核酸与身高有着密切关系,上述食物富含赖氨酸和核酸,宜经常给小儿食用。 (2)供给丰富的钙质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原料。学龄前儿童每天需钙600毫克,小学生需要800毫克,中学生需要1200毫克。如果食物中钙供给不足,婴幼儿就会发生软骨病,学龄儿童就会长不高。所以,饮食中要注意供给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类、豆类及其制品、芝麻酱、海带、虾皮、瓜子仁及绿叶蔬菜等。给幼儿和学龄儿童添加适量钙质和鱼肝油,对增长身高有一定好处。要提倡孩子多到户外活动晒太阳,因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使皮肤中的脱氢胆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而有助于钙的吸收。 (3)提倡少吃糖类糖吃多了容易影响孩子的食欲,使进食量减少,势必影响营养素的吸收。而且糖过多时,体内代谢中间产物丙酮酸和乳酸会增多,这就需要碱性的钙来中和,钙的消耗量势必增加,从而影响骨骼的生长。另外茭白、竹笋、青蒜、菠菜等含草酸多的食物,能与钙结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钙,使食物中的钙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因此食用时应注意方法。 (4)务必吃好早餐早餐要吃饱、吃好。孩子如果早餐不吃好,营养供给不足,大脑消耗能量不够,就要动用体内储备的蛋白质,这就好比“釜底抽薪”,时间一长就必然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 总之,为了使孩子获得长身体的充足营养,一定要让孩子吃好、吃饱,并注意多样化的食谱,重视食物的色、香、味、型和营养搭配,采取多种食物混合,以达到食物的互补作用,使身体获得各种必需的营养素。要纠正孩子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还要鼓励孩子多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此外,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心灵创伤、精神紧张、情绪压抑,都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和身高的增长。 2、平衡营养促进儿童增高 人体所必需的六大营养素均来自食物,而不同的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各不相同。为了能够适当地选择食物,并合理搭配,获得均衡的营养,营养学家根据我国情况,将各种食物归纳成五类,设计了一个平衡膳食的“金字塔”。塔共分五层,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所占比重。具体内容是: 第一层(底层) 以谷类为主。包括米、面、杂粮。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它们是膳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多种谷类掺着吃,要比单吃一样好。每人每天要吃350~500克。 第二层蔬菜和水果。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和胡萝卜素。蔬菜和水果各有特点,不能完全相互替代,不可只吃水果不吃蔬菜。一般来说红、绿、黄色较深的蔬菜和深黄色水果含营养素比较丰富,所以应多选用深色蔬菜和水果。每天应吃蔬菜400~500克,水果100~200克。 第三层鱼、虾、肉、蛋(肉类包括畜肉、禽肉及内脏)类。主要提供优质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它们彼此间营养素含量有所区别。每天应吃150~200克。 第四层奶类和豆类食物。奶类主要包括鲜牛奶、奶类等,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豆类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B2等。每天应喝鲜奶250~500克,吃豆类及豆制品50~100克。 第五层(塔尖)油脂类,包括植物油等。主要提供能量,还可提供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每天的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 专家提示 食物“宝塔”中,每日所需的五类食物不能互相替代,要使身体健康,每一类食物都需要。在“宝塔”的同一层中,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大体相近,在膳食中应经常替换,以使膳食丰富多彩。而且吃的品种越多,摄入的营养就越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