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妈妈的你一定在为孕育了一个小生命而幸福,也在想尽各种办法让自己的奶水多多。努力实现了纯母乳喂养的你,却往往会因为宝宝一出生就大便稀,次数多,以为宝宝拉肚子而发愁,那宝宝到底是不是拉肚子呢,我们今天了解一下“母乳性腹泻”。 1、什么是母乳性腹泻? 以母乳为主要诱因的小儿生理性腹泻,常常在六月龄以内的纯母乳喂养的宝宝身上发生。 2、 母乳性腹泻的症状是什么? 大便次数频繁,3-10次不等。大便呈稀水样,有特殊的酸臭味,大便可能会发绿,有泡沫和奶瓣,有时甚至还带有条状的透明粘液。 3、是不是所有母乳喂养的宝宝拉肚子都是母乳性腹泻? 不是,只有符合以下特点才是母乳性腹泻:宝宝没有发热及哭闹,精神状态佳,食欲无变化,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即使腹泻时间长,但体重增长满意。大便常规化验也无异常。 4、母乳性腹泻的原因? 可能是由于母乳中的前列腺素含量较高,该物质促进小肠平滑肌运动,增加水和电解质的分泌而产生稀便。 5、母乳性腹泻需要治疗吗? 无需治疗,可以继续哺乳;随着宝宝成长,增加辅食后大便会逐渐好转。 6、母乳喂养的宝宝拉肚子什么时候需要就诊? 如果宝宝出现发热、呕吐,小便量减少,精神食欲差,大便带血,体重增加不满意,就必须及时就医排除其他原因的腹泻。 本文系杨洪彬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为妈妈,你可知道宝宝的身高是否在正常范围值内?可知道宝宝从出生后到青春期,每年应该长多少才算正常?排除一系列因素后,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照顾宝宝,才能让他健康成长呢? 每位父母对宝宝的身高总是非常关心,希望宝宝长得高长得壮,但是作为人群而言,高矮是平衡的,所有的身高标准都是以一个正常人群为依据制订的,平均身高就意味着一半人的身高比它高,一半人的身高比它低,不可以强求。 我们把正常人群中调查的身高数据按百分位数法统计,低于第三百分位数者称为身高偏矮。在这些偏矮的人群中,有报道表明,只有1%属于生长激素缺乏或可以用生长激素治疗的矮小;其余在排除一系列矮小原因后,被诊断为“特发性矮小”,意思也就是不明原因的身材矮小,影响因素包括:家族性矮小和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这些患儿所占比例在80%以上。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中,医生十分重视这部分宝宝的身高,以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 监测身高的几个项目 所有宝宝出生后满28天,就要到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门诊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接受生长发育指导。 有关身高的项目主要有对身高进行评估、计算身高生长速度。一般,生长速度正常的宝宝,在1岁以内全年身高将增长24~25厘米,1~2岁要增长10~12厘米,2岁以后到青春发育前期,每年增长幅度约5~8厘米。 而生长速度较慢则是从年身高增长速度来看的,即0~2岁低于上述正常速率的70%,2岁以后至青春发育前期,每年的增长速度低于4厘米。 儿童测量身高后,由保健人员对照《上海市0~6岁儿童标准身高参考值》比较,按年龄来看身高是小于P3值(指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儿童人群中,有97%的人比它高,3%的人比它低)的,则初步判断身高偏矮,但这并非是指孩子有病,因为正常人群中就有3%的儿童低于该标准。 矮小常见特征与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身高偏矮,长不高的现象呢?其实这与青春期、遗传、疾病都有关系。 1、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 这种状况男孩较女孩多见,也就是说出生时身高很正常的,1~2岁时生长速度减慢,约3岁后生长速度又正常了。身高龄与骨龄落后于正常2~3年,青春发育落后2年以上,男孩可迟至16~18岁,女孩可迟至14~16岁,身高常要到20岁左右才达到正常,但经常呈正常低值,这是有遗传倾向的,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宜随访生长速度。某些患儿在应用生长激素后生长速度加快,说明有轻度垂体功能减退,但对最终的身高增长并没有什么帮助。 2、遗传,家族性身高偏矮 孩子本人的生长速度正常,骨龄也正常,矮小情况不严重,也无青春发育的延迟,只是父母的身高偏矮,这属于家族遗传性身矮。 3、低出生体重儿生长缓慢 这类孩子出生足月但体重小于2500克,又称足月小样儿,无家族矮小史,也没有内分泌异常的情况,生长速度在正常低值范围内,骨龄正常或落后。他们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正常,但有生长激素分泌节律的改变。 4、全身性疾病或营养缺乏 如严重营养不良,慢性心肝肾疾病,婴儿期慢性腹泻等。这类宝宝矮小并不严重,内分泌检查生长激素也不低,在调整营养、治疗疾病后,身高和骨龄将有机会进入正常范围。 5、精神、社会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心理压力等,对儿童的身高有影响。 6、疾病因素,垂体性侏儒 这是由生长激素缺乏引起的。罹患垂体性侏儒的男女比例约为3∶1,2~4岁时会发现明显的生长落后,生长速度每年小于4厘米以下,不过这样的宝宝肢体还比较匀称,只是面容幼稚、腹部脂肪堆积,这是这种疾病的典型表现。此外,骨龄延迟常与身高龄相符,出牙、换牙延迟,智力正常。 生长激素缺乏也可继发于先天畸形(脑垂体缺如、颅中线畸形)、外伤、颅脑感染、肿瘤、头颅放疗后等等情况。 7、性早熟可导致身高偏矮 男孩10岁前,女孩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在真性性早熟的同时伴有生长加速、骨龄加速。 真性性早熟就是指青春期提前出现,性功能提前成熟。女孩在8以前就出现乳房增大,腋毛和阴毛丛生,月经来潮,并可能有排卵,具有生育能力。男孩在10岁以前睾丸增大,有精子产生,阴茎长大,并时常有勃起,少数还有遗精现象。 真性性早熟病儿,开始身体比同年龄儿童高一些,但由于骨髓提前闭合,成年后身体矮小。 摆脱矮小困扰的对策 经明确诊断,有疾病的宝宝应直接转向专科门诊治疗。而在排除各种疾病后,那正常儿童和单纯矮小宝宝应该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定期体检,观察身高增长速度 1岁内每3个月一次,1岁以后6个月随访一次,2岁后每年身高的长速大于5厘米的宝宝就可以排除矮小情况。骨龄则一年复查一次。 2、生活中,父母采取的养护措施 爸妈对于单纯矮小的宝宝,在养护时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保证充足睡眠; ·加强体格锻炼与户外阳光照射等,以促进其生长; ·特别注意营养均衡,但不可以因为宝宝身高矮就给宝宝吃大量的补品,特别是人参蜂王浆等一些给老人、妇女吃的补品,因为其中可能含有激素等,可能刺激儿童提早发育成熟,造成矮小。 宝宝的身高是要爸妈经常留意的,定期体检加上遵照正确的方法,宝宝一定可以长得尽如爸妈意哦。
不吃蔬菜就得不到维生素? 如何让孩子吃得更科学更有营养?在你脑袋里,或许已经有了一些传统而且扎了根的“饮食哲学”。可它们也许并不完全正确。看一看,下面的10个说法,以及关于这10个说法的事实真相! 误解1:孩子不吃蔬菜就得不到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事实是:有些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却仍然很健康。原因是,他们喜欢吃水果。在孩子慢慢学习接受青菜、菠菜之类的绿色蔬菜过程中,水果是很好的营养替代品。 如果你的孩子不吃胡萝卜,为了补充可能会缺乏的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你不妨给他吃一些杏或哈蜜瓜;草莓或橙子可以代替菠菜用来满足孩子对叶酸的需要。香蕉可以代替马铃薯作为钾的来源;柑桔类水果可以代替甘蓝满足维生素C的需求。 但是,不论如何,蔬菜和水果毕竟无法完全互相替代。蔬菜不仅富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还含有多种促进健康的植物化学物质。所以,你一定要不断地为孩子提供蔬菜,让他接受并喜欢蔬菜。这一点非常重要。 误解2:乳制品会加重孩子的感冒。 事实是:乳制品会增加黏液的产生或者使鼻腔分泌的黏液变稠,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孩子感冒时,鼻子和嗓子里黏液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产生。而乳制品只是粘在了嗓子眼里,让人感到有点不舒服。 当孩子感冒时,可以继续给他提供牛奶或其他乳制品。如果他不喝牛奶,可给他别的液体,如白开水、果汁、稀粥或鸡汤,直到他感觉好些。即使孩子没有什么食欲,也要让他喝足够的水,以防止脱水,并能使黏液流出鼻腔。误解3:孩子需要吃红肉(牛羊肉)来预防贫血。 事实是:孩子的年龄越小,出现铁缺乏的可能性越大。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1~2岁初学走路的孩子中,9%会出现铁缺乏。在3~5岁的孩子中,该比例降至3%,而6~11岁的孩子中,该比例为2%。 初学走路的孩子完全可以从他们的饮食中获得大量的铁,这是个好消息。很多家庭是天生的素食者或者不吃牛羊肉。何况,肉比较硬,小孩也难以咀嚼。 红肉含有易吸收的铁,因此,孩子适当地吃一些是有好处的。但是,初学走路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吃强化谷类食品和面包、干果(如葡萄干)、菠菜、糖蜜、大豆、扁豆、鸡蛋、鱼以及家禽肉来满足身体对各种矿物质的需要。 10岁以下的儿童每天至少应摄入10毫克的铁,这个数量很容易达到,一杯奶酪(含铁约8毫克)和两小袋葡萄干(含铁约2毫克)就行。 如果你无法确定孩子是否缺铁,可以咨询专业医生。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喂养史等情况,给你提供一些建议。 误解4:为了预防肥胖,应该限制孩子的脂肪摄入量。 事实是:对于婴儿和刚学走路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和身体成长极其迅速,每天所需要热量(卡路里)40%是从脂肪中摄取的。发育中的大脑对脂肪酸及脂肪中的其他成分有着特殊的需求。 因此,大部分专家建议,2岁以下的孩子要喝全脂牛奶,而不是脱脂牛奶。大一些的孩子仍然需要从饮食中摄入足量的必需脂肪酸,以利于皮肤健康正常成长、性激素的分泌以及维生素的吸收。 但在2岁后,每天从脂肪中获取30%左右的热量(卡路里)就足够了。 此外,食物中的脂肪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吃饱了。因此,如果你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脂肪摄入量,他可能会通过吃更多的其他食物来加以补偿。误解5:吃糖多会让孩子过度活跃。 事实是:吃糖多对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影响。事实上,研究发现,吃了高糖饮食的实验室动物变得并不活跃。那么,这种不正确的说法从哪里来的呢?很可能是,当父母往往发现孩子吃了巧克力之类的糖果或喝汽水后变得异常活跃,而这两者都包含咖啡因。其实,咖啡因才是导致孩子活动过度的原因。 误解6:给小婴儿添加新食物时要特别小心,因为许多孩子都对某些食物过敏。 事实是:食物过敏反应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普遍。事实上,真正食物过敏的孩子只有6~8%。荨麻疹、湿疹、呕吐、腹泻,或者在极端情况下,出现过敏性休克等,都属于食物过敏时出现的反应。 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鸡蛋、花生、坚果(如腰果和胡桃)、小麦、大豆、鱼和贝类,90%的过敏反应是由于添加这些食物而引起的。因此,添加这些食物时,要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异常反应。如果怀疑孩子有过敏反应,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向儿科医生咨询,必要时医生会为孩子进行过敏原的测试。 误解7:牛奶是强壮骨骼唯一的营养食品。 事实是: 是的,牛奶的确是最好的钙源之一。但是,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喝牛奶,他同样可以从其他食物中获得足够的钙质供骨生长发育所需。 这些食物包括:酸奶、奶酪、豆浆、甘蓝、豆腐、深色蔬菜以及添加钙的百分之百纯果汁(如橙汁)。 营养学会所推荐的儿童每日钙的摄入量: 年 龄 每日钙的摄入量 1~3岁 每天需要600~800毫克的钙 4~8岁 每天需要800~1000毫克的钙 9岁以上每天需要1000毫克的钙误解8:当孩子生病时,最好是感冒时多进食,发烧时饿着点。 事实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强迫或限制孩子吃东西。生病时,孩子需要所有能得到营养的食物和液体,这样,才能保证他有力量与病菌作战。但如果他不想吃或没吃完饭,你也不必太担心。 孩子生病时,应当允许他吃想吃的东西,饿了就吃,不饿也没有必要非让他吃。别忘了,最重要的是给孩子补充足够的液体,比如稀粥、汤、果汁、牛奶等,以防止脱水。 误解9:果汁是健康的解渴饮料。 事实是:100%的纯果汁肯定比汽水更有营养,但它并不是孩子渴时要喝的最佳的饮料。相反,你必须要限制孩子的果汁摄入量。否则,喝太多果汁会降低孩子对营养更丰富的食物的食欲,并可能取代牛奶而成为唯一一种他想喝的饮料。 此外,由于果汁含糖多,过量饮用可能会损坏孩子的牙齿或者引起胃部不适。 营养学家建议:初学走路的孩子,每天将其饮用的果汁限制在100毫升。更大一些的孩子,每天的果汁消耗量也不应超过200毫升。另外,不要把果汁当作解渴的饮料,当孩子感觉渴时,白开水是最佳的选择。 误解10:白面包没有任何营养。 事实:用全麦面粉制作的面包当然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因为全麦面包中的纤维素含量丰富,可预防便秘、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但这并不意味着白面包就毫无营养。 白面包中常常富含铁和烟酸、叶酸、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吃全麦面包,让他吃白面包也无妨。 至于纤维素,他还可以从其他食物中获取比如水果、蔬菜等。
发热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症状,面对孩子发热有的家长冷静对待,有的家长却惊慌失措,那么孩子发热了应该怎么办?下面我给家长朋友们介绍几种家长常见的误区及几点建议: 一、了解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急性发热在儿科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肠道感染、传染性疾病、川崎病等,其临床除了发热以外往往伴有不同的症状,如上呼吸感染多伴有流涕、喷嚏、轻微咳嗽;支气管炎、肺炎常伴有较重的咳嗽、呼吸急促;肠道感染常伴有腹泻、腹痛、粘液便或脓血便;川崎病多伴有口唇干裂发红、眼结膜充血、杨梅舌、淋巴结肿大等;传染性疾病如麻疹、水痘病程中会出现红色皮疹、水疱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许多疾病的早期都与上呼吸道感染相类似,容易误诊。 二、用药过程中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发热即用抗生素。许多家长一见孩子发烧,马上就使用抗生素,家长常认为发热即是炎症,需要使用抗生素,却不知许多发热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如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病毒引起,虽然后期可以合并细菌感染,但见发热即使用抗生素明显是一种错误的作法。 误区二:不愿接受血常规化验。由于上述所讲的理由,病毒感染不必要常规使用抗生素,因此就诊时应该检查一下血常规,如果白细胞数不高,可暂时不用消炎药。现今许多家长不愿化验血常规,原因各异,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受疼,有的怕多花钱,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发热血象肯定升高。前两种姑且可算是理由,但后者却实属无知错误。因为没有血象的结果,许多医院的大夫经常是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同用。为了不让您的孩子饱受抗生素的副作用,也不让您多花冤枉钱,希望您作出明智的选择。 误区三:积极主动要求静脉输液。临床上确实有许多发热疾病如肺炎、川崎病、传染性疾病等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可考虑静脉输液,但仍然有许多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轻度支气管炎、幼儿急疹等有其自然病程,即“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疾病痊愈需要过程,因此只要积极退热、避免发生惊厥、心肌炎等并发症,预后一般较好,过多的输液只会留给孩子更多的后遗症。如6个月至1岁左右发生的幼儿急疹,发热3~4天后,热退后全身出现皮疹而痊愈,在发热的3~4天的过多的过多用药既不能缩短病程,反而会延迟出疹,延长病程。 误区四:退烧后马上停药 孩子体温正常后不等于疾病治愈,它只是预示疾病有所好转,而造成感染的病毒或细菌此时不一定被彻底控制。所以用药需要一定的疗程,才能彻底消灭体内的细菌、病毒而完全治愈,否则疾病有可能“死灰复燃”,所以退热后不要立刻停药,尽可能按疗程服用药物。中医中药可以说在这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一方面可以通过调理脾胃,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激发食欲,促进营养的吸收,使机体各器官的功能很快得以恢复,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清除体内的余邪,使病情完全治愈。 误区五:恢复期进食油腻食物 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多数会影响脾胃功能,会出现食欲不振,家长不必过于焦急和忧虑,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烧退了以后,小儿消化吸收功能可逐渐恢复,但不可能一下子恢复到正常水平。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发热时吃饭较少,病后应尽快补充。其实这时,小儿形气未充,各个脏腑机能尚不健全,消化能力较弱,过分的补充不但不会吸收,还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个别患儿因为体内邪热未清,又进食油炸甜腻食物助湿生热,造成病情反复,中医称“食复”。临床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病情本来已经好转,发热已经好转,由于进食过多油腻食品,发热再次出现。 因此,退烧后的饮食最好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蛋羹、面条等,不要让孩子吃高脂肪的食物,如炸鸡、炸薯条、奶油蛋糕、排骨等,以免影响身体恢复。 三、介绍几种常备的退热药物: 高热易引起小儿惊厥,当您发现孩子发热时应予以重视。除了既往有高热惊厥等特殊病史外,一般认为超过38.5℃的体温我们才应用快速退热药如泰诺霖、美林、百服宁等。目前儿科公认的毒副作用较小的有对乙酰胺基酚、布洛芬两类。如若孩子发热不超过38.5℃可以选择一些中成药退热剂如柴胡口服液、去感热、羚羊角滴丸、小儿双清颗粒等药物口服,若体温不能控制超过38.5℃后再加服快速退热药,如果体温持续不退应积极就诊。 四、生活小提示: 如今临床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特别喜爱吃肉食、零食、奶制品,而不食或少食蔬菜,导致孩子经常大便干结、腹胀、舌苔厚腻,此属中医之“食积”。此类小儿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扁桃体炎或化脓。因此提醒家长不要一味追求高营养,而应该营养均衡,千万不可偏食。如发生上述症状应尽快调整饮食,服用一些消食中药如消食片、三甲散、鸡内金等。生活中许多家长由于积极采取上述方法,孩子患病明显减少。 另外孩子在发热期间出汗增多,机体水分消耗增加,家长应给孩子多喝一点开水和果汁,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白萝卜水可消食通便,西瓜汁和绿豆汤是夏季解热祛暑的佳品,梨汁有润肺止咳的作用,米汤、藕粉易于消化吸收,番茄汁富含VC,煮过的苹果水可补充水分还可以止泻,家长可酌情选用。在退热后的恢复期,饮食的选择可遵循由稀到干的原则。 以上是作为一名医生和孩子家长的一点个人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婴幼儿时期口周神经是最先发育的,所以孩子小的时候总是喜欢用嘴巴去探知世界,喜爱将东西放入口内玩耍,但是又没有正确辨别食物的能力,而容易将异物误吞,于是就出现了好发于婴幼儿时期的一种急症----消化道异物,而这种疾病的发生,都是嘴巴惹的祸。消化道异物常见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均因患儿不慎将异物吞入所致。部分异物吞入后停留在食管生理性狭窄处成为食管异物,可用电子胃镜取出。绝大部分异物进入胃肠道内称作胃肠异物,多数不经特殊治疗,可随粪便自行排出。但如异物过长、过大、过尖、弯曲或多角形,则不能通过幽门或十二指肠弯曲部、胃肠末端等处。一般异物只要能通过食管第一狭窄,其通过全部消化道而由肛门排出的可能性大。按异物停留的部位、时间、梗阻的程度、异物的性质所引起的组织反应而产生各种症状和并发症。临床上时常表现为消化道梗阻、穿孔和胃肠刺激征,必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将异物取出。食管异物的症状:有明确吞入异物史;吞咽困难,部分患儿口水不能下咽引起流涎;胸骨后疼痛,吞咽时加剧,较大儿童能指出疼痛的位置,婴儿则表现为拒食,吮奶时哭、口涎外溢等现象;巨大异物可向前压迫气管后壁而致呼吸困难;食管穿孔可引起食管周围脓肿、纵膈炎等并发症,表现为发热,颈部近胸锁乳突肌内侧缘肿胀或皮下气肿。胃内异物的症状:有误吞异物病史,绝大部分胃内异物可能无明显症状,而当锐性异物损伤胃壁时,可有上腹痛、恶心、呕吐,甚至呕血便血。肠内异物症状:患儿可无症状,但是也可出现肠梗阻,肠穿孔,腹膜炎等症状,表现为呕吐,腹痛,腹胀,不排气不排便,便血等。患儿有了异物史,应该及时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如为金属异物可显影,可行X线检查了解异物的大小、形状、部位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如异物不显影,可行内镜检查,既能作出诊断同时进行治疗。一般不要做吞钡检查,影响视野,易模糊镜头,堵塞钳道,加大操作的难度及延长操作时间。那么儿童的消化道异物应该如何治疗呢?1.对于体积比较小、规则、可经消化道自行排出的异物,可选择继续进食,密切观察每次大便有无异物排出,一般5天内当可排出。应注意有无腹痛发生,定时检查腹部,必要时每24小时进行X线复查,直至在粪便中找到异物为止。2.对于食管异物,主张24小时内内镜下尽快取出,伴有严重穿孔等并发症的患儿,考虑外科手术治疗。3.胃内异物如体积过大、过长,估计不能通过幽门或化学的有害物品(如铅、铁、汞),应早期积极行内镜下取出。4.胃镜治疗失败,对金属异物X线随诊,观察7~10天,位置不变,应考虑外科手术取出。如为细长、尖锐异物,为避免刺破胃壁,应早期外科手术取出。5.肠道异物,如异物停留在某一固定位置7~10天,仍无变化或为细、长、尖、锐异物,或出现呕吐、腹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并发症表现,应行外科手术。如果孩子有消化道异物,家长应该怎么做呢?1.再次向患儿确认异物误吞史,明确误吞异物的种类及大小,最好能找到相同的异物,带至医院,有医生评估是否需要特殊治疗2.询问、观察患儿有无上述症状的出现,并详细记录患儿的症状3.给患儿暂时禁饮食,切忌给患儿进食食物等方法试图将异物带下去,应该及时带患儿就诊,由医生来判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4.对于肠道异物,请家长不要给小儿服导泻药,因为泻药可以引起小儿肠蠕动亢进,异物快速在肠内移动,反会引起嵌顿,严重者引起肠穿孔。所以还是让异物随着肠道的生理蠕动排出体内为好。本文系李虹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儿童一旦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都需要治疗吗?这在日本这样的胃癌高发的国家,对于成人是这样的。但是对于儿童而言,我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给出了我们的根除适应症:消化性溃疡、胃淋巴瘤是必须根除治疗的;慢性胃炎,胃癌家族史 ,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 计划长期服用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监护人、年长儿童强烈要求治疗,是可以进行根除治疗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的呢?儿童一旦达到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指征,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一线方案,最常用,也是最经典的方案是克拉霉素耐药率较低的地区(<20%) 质子泵抑制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疗程10或14 d;若患儿对于青霉素过敏,则改为质子泵抑制剂I+克拉霉素+甲硝唑/替硝唑,疗程10或14 d ;克拉霉素耐药率较高的地区(>20%) ,阿莫西林+甲硝唑+胶体次枸橼酸铋剂(铋剂,年龄大于6岁才可应用),疗程10或14 d ;序贯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5 d,质子泵抑制剂+克拉霉素+甲硝唑5d。对于一线方案根除失败者,则需要二线方案,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胶体次枸橼酸铋剂;或者伴同疗法,质子泵抑制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疗程10或14 d。那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失败的最常见原因有哪些呢? (1)患儿根除治疗时用药的依从性差。(2)感染的幽门螺杆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3)抗生素的应用不规范。(4)治疗时间未达到要求。(5)治疗中未给予抑酸剂。(6) 未对受到感染的父母或家庭成员进行同步治疗,改变共用餐具等生活习惯。所以,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是需要医生、家长和患儿共同努力的。
经常会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我们消化科的专科门诊看病,说家里有大人得了幽门螺杆菌,想问问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甚至还有家长问孩子会不会得胃炎或是胃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孩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那点事。其实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一种微需氧菌。主要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它主要的危害就是可以引起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上消化道疾病。全球有半数以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而最重要的年龄段是儿童期,大部分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此阶段获得。在我国,有报道显示,中国医院内有症状儿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29.2%-53.2%,其中12 岁以后的感染率显著上升。那么幽门螺杆菌又是如何感染的呢?它的传染源主要是人类。传播途径,主要是“口—口”和“粪—口”。由于儿童年龄小,机体抵抗力差,免疫屏障尚未完全建立,所以更容易获得感染。有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就一定会有临床疾病吗?这个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这与感染细菌的毒力,机体对细菌的反应,宿主的遗传性特征,以及宿主所处的环境因素等综合相关。做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呢?1、预防幽门螺杆菌,应避免家庭群集性感染幽门螺杆菌。比如尽量进行分餐,或者使用公筷,家长尽量不要口对口的亲吻孩子等。2、须保持孩子口腔健康,防止幽门螺杆菌在牙菌斑中的大量繁殖,对于幽门螺杆菌在胃肠感染也有重要意义。3、预防幽门螺杆菌不宜生吃,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可在自来水中存活4-10天,在河水中存活长达3年。因此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的要点之一,就是不宜生喝水,不宜生吃等。4、餐具器皿应定期消毒,并且刮痕严重的餐具,也得定期淘汰更换。尤其体质较弱的小朋友和老人,应该尽量使用可以高温杀菌的不锈钢餐具,做到“聚餐用公筷,用餐要消毒”以避免病从口入影响健康。如果孩子出现餐后嗳气、恶心、腹胀、腹部不适等胃肠疾病症状,应该到正规医院就诊,由医生判定病因,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进行相关的治疗。
消化科专科门诊经常会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到看病,主诉是便秘,一问才知道就是大便干燥,但是每天都有排便,大便干燥真的就是便秘吗?当然大便干燥是不能等同于便秘的。便秘主要是由于排便规律改变所致,指排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时间间隔较久(>2天),无规律,或虽有便意而排不出大便。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便秘的诊断标准是不相同的。罗马Ⅲ诊断标准:新生儿~4岁幼儿,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达一个月。(1)排便≤2次/周;(2)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至少有1次/周失禁发作;(3)有大便潴留病史;(4)有排便疼痛和费力史;(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6)巨大的粪便曾阻塞过厕所。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大于4岁儿童,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更多,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1)排便≤2次/周;(2)至少有1次/周大便失禁;(3)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有关的姿势;(4)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病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巨大的粪便曾阻塞过厕所。确诊前至少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并且发作至少1次/周。便秘的病因有什么?小儿便秘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两大类,小儿常见的器质性便秘有先天性巨结肠及巨结肠类缘病、肛门狭窄、甲状腺功能低下,其诊断应结合病史、体查以及相关检查综合考虑。便秘的基本治疗原则:有器质性问题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根本应放在改善饮食内容,多补充水分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多运动,同时养成排便习惯。
腹泻病是指有大便性状及次数的改变,但是对于婴幼儿,不同喂养方式,大便性状和次数可能是不同的。秋季腹泻的典型症状是“先吐后拉,三多一少”。腹泻严重时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脱水、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那么做为家长,孩子发生腹泻后,我们应该如何去护理呢?1)应该仔细地把孩子大便的时间、形状、多少等记录在一起,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腹泻伴有无尿,少尿、前囟凹陷,哭时无泪等脱水表现或有明显中毒症状,如烦躁、精神安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外周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应及时就诊。2)尽量吃易消化的食物以及有营养的食物。母乳喂养的患儿继续母乳喂养,可适当延长喂奶间隔时间,但是母亲应该减少摄入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患儿不是母乳喂养,年龄在6个月以内,可用患儿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继续喂养,腹泻好转后渐恢复正常饮食,有条件者可更换为不含乳糖的奶粉。如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上,给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如粥、面条或烂饭、蔬菜等,需由少到多,也可以加用“炒面”口服(炒面做法:将生面粉至于碗内,覆上保鲜膜,上锅,隔水蒸20-30分钟,然后取出,晾凉打散,使之成粉末状,然后放入铁锅翻炒,面粉泛黄,有面香味儿的时候,出锅,然后用开水冲调,给患儿适量进食2-3次/日)。可给适量新鲜水果汁或水果以补充钾。这些食物要很好烹调、研磨或捣碎使之容易消化。年长儿则可进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的食物。3)腹泻后一定要时刻注意腹部冷暖度,这样才能够使及时进行添加衣物的保暖工作。如果腹部再次遇冷,使肠蠕动增加,消化酶和胃酸分泌减少,可诱发腹泻,会使原本就没有痊愈病情恶化。4)要对肛门及肛门周围进行悉心的护理,大便完后,应该用温水清洗肛门,保证肛门部位的卫生,如果肛门有变红的现象,可以用一些外用软膏来减轻肛周不适。5)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要搞好家居卫生,同时还要做好消毒隔离,与其他的患儿分开居住,对患儿的粪便以及被污染的衣服也要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出现交叉感染,以避免疾病在家庭中的传播和流行。6)严格遵照医生嘱托用药,包括用药种类,用药时间,用药方法,切忌滥用药。
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为细菌、病毒。夏季多见细菌感染,秋季多见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以轮状病毒多见,称为轮状病毒肠炎,俗称秋季腹泻。轮状病毒肠炎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占所有肠道感染病因的50%。轮状病毒可以通过粪-口途径、病毒颗粒以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传播,所以可以相互传染。现在秋季腹泻的高发期已经来了,面对来势汹汹的秋季腹泻,做为家长的我们,在治疗秋季腹泻的时候存在哪些错误的做法呢?1)滥用抗菌药物: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可以是感染性的,也可以非感染性的。轮状病毒等一些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以及非感染性腹泻如食物过敏,均不需要使用抗菌类药物,只要补液,补锌,继续喂养。2)滥用止泻药:有些情况下,使用止泻药会使细菌毒素体内滞留,是否使用止泻药物不能一概而论。3)禁食:以往认为腹泻患儿为了让胃肠道得以休息,强调限制饮食或禁食。近年来,专家们以为禁食有害无益。特别是在腹泻大量水分丢失的情况下,会加重脱水和酸中毒,同时孩子处于饥饿状态会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加重腹泻。那么面对秋季腹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其实腹泻病的治疗原则为预防脱水,纠正内环境紊乱,继续饮食,合理用药。母乳喂养的患儿继续母乳喂养,可适当延长喂奶间隔时间。如患儿不是母乳喂养,年龄在6个月以内,可用患儿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继续喂养,用牛奶(或羊奶)加等量米汤或水稀释,腹泻好转后渐恢复正常饮食,有条件者可更换为不含乳糖的奶粉。如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上,给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如粥、面条或烂饭、蔬菜、鱼或肉末等,需由少到多。可给适量新鲜水果汁或水果以补充钾。这些食物要很好烹调、研磨或捣碎使之容易消化。年长儿则可进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的食物。腹泻常常伴随而来的就是的脱水的现象。所以在腹泻期间,一定要足量的补充水分,促进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转和大肠蠕动。如患儿出现精神差,无法进食,尿少,高热不退,突然出现不排气、不排便、呕吐剧烈、腹胀、便血等,就需要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