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 钱英 主任医师 北医六院 精神科
看精神疾病,哪家医院强?神医六六感觉,如果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谦称全国第二,那么就意味着全国第一空缺。说起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建院历史还真不算悠久,但是人家很努力。所以呢,现在一直位居全国精神病学专科医院声誉排行榜榜首。很多人一听到精神病院觉得离自己很远,其实,现在谁的心灵不需要按摩呢?如果您或您的亲属出现精神心理疾病相关的症状,还真可以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去瞧瞧。精神心理问题不能自己扛,越扛包袱越重。话说到精神专科医院看病,很多人都希望提前把就诊流程弄个门清,到了医院,能够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力争不在那里遇到熟人。神医六六今天就来说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就诊攻略,让您一看就懂,一用就灵。重要提醒:就诊带证件首先要给您来条温馨提示:请您来医院就诊时一定要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如果是儿童患者,还请带户口本等身份证明!您是歪果仁?外籍人士请带护照!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带上身份证件,中国人、外国人概莫能外。中国人请带身份证,外国人请带护照。孩子请监护人给备上户口本等身份证明。地址导航:公交最便利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看图——图中小红帽标示处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西邻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东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南邻大唐电信集团,背靠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交通便利,建议您乘坐地铁、公交车抵达医院。如果开车来,最大的问题是停车。医院旁边还有一个北医三院……两个医院扎堆儿,请您脑补一下停车的难度——超乎想象…… 地铁10号线可以步行抵达医院。西土城B口出:往北走大约800米,第一个路口(路口北侧可见长城电脑大厦)右拐280米到达北大六院。(较近)牡丹园A口出:向西直行300米右拐至花园路,直行800米第一个路口左拐进入花园北路,直行700米到达北大六院。 公交1.花园北路西口:94,331。2.北医三院车站:331、609、484、94。3.北航车站:375、748、743、386、944、836、运通103、392、438、478、490、498、604、632、693、606。好啦,这里就是北大六院一般的医院都像迷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内部没有那么复杂,咱们来看看平面图——出诊时间出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工作日门诊8:00-12:0012:30-16:30周六及节假日门诊8:00-12:00挂号全攻略到医院就诊,必须要挂号。北大六院目前提供多种挂号方式。神医六六将挂号方式分为两大类,即:预约挂号、现场挂号。我们先来看看预约挂号:预约挂号电话预约拨打114(北京)/010-114(京外)(24小时)。根据提示音挂号即可。网络预约电脑端:www.bjguahao.gov.cn手机端:下载“114生活助手”客户端即可。提醒预约挂号注意事项预约实名制:预约时请提供患者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身份证、军官证、护照)、您本人手机号等信息。预约时间:114和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预约:提前一周8:00开始放号,14:00停止次日预约挂号。支付宝预约:前两个工作日9:00开始放号,前一个工作日13:00停止预约。(目前支付宝暂无法预约特需号)就诊取号:预约成功后,请患者于就诊当日携带有效证件及北大六院就医卡到医院指定地点取号,就医卡中所填身份证号、姓名、性别必须与预约时提供的患者身份信息一致,否则医院不提供预约的号源。取号时间:就诊当日8:00至10:30;12:30至14:30。取号窗口地点:门诊一层挂号室(可以取:普通号、儿童专家门诊号、成人专家门诊号)。门诊四层挂号室(可以取特需门诊号)。支付宝预约挂号的患者无需到窗口取号,凭预约成功电子号条直接去相应分诊台分诊即可。现场挂号说到现场挂号,神医六六先要给您提个醒:信息时代,干什么,办卡是第一步。有了北大六院的就诊卡,不仅可以在现场挂号,支付宝预约挂号也用得着,预约挂号后的现场取号也需要就诊卡的。当然,如果您是北京市医保的用户,携带医保卡即可,无需再办理就诊卡。办卡处在医院门诊楼一楼挂号处。办理就诊卡需要携带病人身份证或者户口本及五元押金(医保患者持医保卡即可挂号无需办理就诊卡)办好就医卡,就可以开始挂号了!提醒: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是精神专科医院,专看各种精神心理疾病。按患者年龄分,16岁以下(含16岁)看儿童门诊。咱们先说说儿科的就诊指南:儿童现场挂号儿童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在门诊楼一楼挂号处挂号。窗口只挂当天的号。普通门诊周一至周五开放。特需门诊在门诊楼四楼挂号(只挂当日网上剩余特需门诊号)儿童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就诊地点均在一楼。挂号后需要将病历本和挂号条交一楼分诊台的护士,由护士统一分诊。然后,等着医生或护士叫号即可。成人现场挂号成人普通门诊不限号,在挂号时间内随来随挂。普通门诊位于一楼。挂号后将病历本和挂号条交给一楼分诊台的护士,由护士统一分诊,耐心等待叫号即可。成人专家门诊位于门诊楼二楼。一楼挂号,二楼专家门诊分诊台前分诊,等待叫号。成人特需门诊挂号请到门诊四楼特需医疗部。首次挂号患者要求出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特需门诊位于门诊四楼,挂号后到旁边分诊台分诊,等待叫号。挂号小窍门有些患者想去北大六院就诊,可不知道应该挂普通号还是专家号还是特需号。这里给您提供几条建议,供您参考。①首发、非复杂病情的患者建议看普通号。好处:普通号不限号,在挂号时间内保证能看上病。②如果想看专家号,但不知道应该挂哪个专家,请看门诊楼前的专家介绍栏,上面注有专家的专长及出诊时间。③北大六院开设了很多特色专业门诊,比如:记忆障碍门诊、进食障碍门诊、双相障碍门诊、精神康复门诊、睡眠门诊、心理治疗门诊、护理咨询门诊和教学门诊等。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病情直接挂专业门诊专家号。注意:心理治疗专业门诊需要医生提前预约方能就诊。特色科室具体信息,可以登录北大六院官方网站,在科室介绍—>科室特色及就诊服务—>门诊指南中查询;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下面的这个就是北大六院的二维码,长按可以关注:在对话框中输入您想了解的医生或特色科室的名字,就可以得到相关的信息啦!④病情比较复杂,需要更多的就诊时间,建议挂特需号。⑤工作时间忙,只有下班来看病可以吗?可以。有些专家可以预约周三的延时门诊。延时门诊的开诊时间为周三的16:00至19:00。就诊指南挂完号,去看病。成人普通门诊、所有的儿童门诊在门诊楼一楼就诊;成人专家门诊在门诊楼二楼就诊;成人特需门诊在门诊量四楼就诊。三楼哪儿去了?一会儿告诉你。先说说就诊的那些事儿。首诊如果您是第一次到北大六院就诊,建议将之前在其他医院就诊、检查、住院的资料(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检查结果等)全都带来,便于门诊医生参考。复诊请随身携带北大六院就诊的病历本。已在六院建有大病历的话,记得带挂号证。如果只是复诊取药,可以到午间门诊就诊,减少等候时间。更多就诊信息,请登录医院官方网站http://www.pkuh6.cn/Html/News/Articles/101139.html检查初步的面诊后,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需要,请患者做相应的检查。拿到检查单后,首先在一楼收费处缴费,检查单左下角会“提示”具体检查科室的位置。然后去二楼门诊东侧检查科室或三楼门诊西侧检查科室做检查即可。取药就诊的最后一站就是取药啦。取药前先要缴费。不管您看的是儿童门诊,还是成人门诊,记住,都在一楼收费处缴费。缴费后也都在一楼门诊药房取药。一些精神心理障碍患者都有“病耻感”,家属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家有个“精神病”。精神障碍患者和家属更需要全社会的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祝愿精神障碍患者早期康复。祝愿他们的家属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很多焦虑抑郁障碍的家人会在门诊问我这样的问题 “大夫,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帮助患者早日康复?”遗憾的是门诊时间太紧张了,我完全来不及给患者家人进行最基础的宣教。但事实上,在我十余年来亲历数万计患者的康复历程中,我发现,那些能够在治疗过程中获得家人恰到好处的支持和协助的患者,常常康复过程更迅速,症状缓解更充分,减药过程更顺畅……因此,尽管临床工作很忙,我仍旧挤出时间来,想给焦虑抑郁障碍的家人一点简单的指导。期待,我的这些临床感悟,能帮助那些家人朋友,在焦虑抑郁障碍康复历程这个系统工程中,发挥他们应有的能量和作用。我想先用我的一位康复患者的家人送给我的诗作来开始我的分享。虽然她写这首诗是在向我表达感谢,但其实她字里行间,都展现了她作为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家属的难能可贵之处。《给你》你说别怕!我们一起。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在黑暗里,在不眠夜你说咱们要有耐心和信心。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在专家诊室交流你的微笑如春风你用人文理念帮助患者。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忽然发现,钱英很美你的用心点亮了爱人心中那盏灯。‘到鬼门关走了一趟,活着!’爱人说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2016.11.8我赞叹这位家属-A女士难能可贵,那她究竟难能可贵在何处呢?一贵有耐心和包容心。其实这位患者的康复并不容易,这次病情波动,疾病高峰期重度焦虑抑郁发作持续了接近3个月。如果身边有焦虑家人的朋友应该可以体会和想象,这位家属这3个月度过得其实相当不容易。因为焦虑抑郁情绪有极大的“传染性”,作为家人往往坚持几天就会自己也被“传染”得烦躁不安。当家人自己也烦躁不安时,往往就会失去耐心,有的撒手不管,有的自己乱了阵脚,有的甚至会抱怨、责怪患者……面对家人这些反应,患者常常会更加焦虑,更加自责,丧失康复的信心,有的甚至会对家人诸多埋怨和言语攻击……如此恶心循环下去,常常是整个家庭都精疲力竭,疾病却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因此面对焦虑抑郁急性期的患者,家人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心。我们不妨看看A女士究竟怎么做的。第一,能识别自己情绪被“传染”并恰当处理。长期与重度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相处,任何人都难免被传染。因此被传染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懂得识别和处理就好。3个月来,早期A女士也常常在诊室流泪,表达压力和无助,这个时候我会告诉她,康复过程的确很煎熬,但作为家属,我们需要告诉自己:现在的很多情绪都是被患者“传染”的,我们不能跟患者一样沉浸其中并被这种情绪控制;我们需要理解情绪是过程性的,有开始就一定有结束,始终保持能最终康复的信念,在情绪高峰期稳定沉着地陪伴患者,才能让患者有安全感,保持康复信念,从而最终走向康复。A女士的确很棒,治疗中期以后,我明显观察到,她流泪明显少了,多的是稳定的陪伴、支持和鼓励,她让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我陪着你,我们一定可以过去的,你看我们都坚持2个月了,我们就快走出来了,你要坚持住”。二、能包容和容纳患者的不良情绪。情绪的另一大特性是“宣泄性”。很多不良情绪,如果能被充分表达和宣泄,往往就无害了。但这些不良情绪在被宣泄时,周围的人常常难以忍受,因而常常这些不良情绪表达一半就会被阻止甚至被攻击。比如当患者反复这样表达“我头痛治不好了,我肯定是得了不治之症,怎么办呀”时,很常见的家人回应是“拜托你别说了,你看都查了,医生都说你没问题,你别没事找事了。你再说我也该住院了。” 当家人这么回应时,患者常常就会深感不被理解,然后无法继续表达。但A女士的反应就截然不同。当她丈夫表达病情没有任何改善担心治不好时,她的回应是“我了解你现在很难受,我也心疼你。你有不舒服就说出来,我帮不到你,但咱们可以找医生。医生也说了,药物起效需要时间,咱们坚持坚持。”当家人能做到像A女士这么回应时,患者往往还会继续表达他们的各种负性情绪,事实上,这种表达本身就有疗愈作用了。当然,能做到有耐心地倾听患者表达不良情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练习。二贵有信心和恒心。何谓信心和恒心?简而言之,其实就是对疾病最终能获得康复充满信心,信任患者具有康复能力,信任与医生良好合作坚持治疗就能最终走向康复。焦虑抑郁障碍属于情绪问题,了解情绪的有起始有终结的“过程性”特征后,其实就不难建立康复信念了。另外,了解情绪过程性的周期多长也至关重要。不少患者和家属就比较急于求成,服药几天不见效就开始换医院换医生。殊不知情绪过程的周期需要以周和月来计量。如果频繁更换医生和药物,不仅浪费患者自身人力物力,也不便医生掌握病情变化,合理调整治疗方案。我在门诊通常都会告知患者,药物常常2周才会起效,6周才会有阶段性进展,因此需要在3个月内由相对固定的医生来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才能获得较好疗效。A女士在这方面也非常难能可贵。我们注意到她诗作的开头用到了这句话“别怕,我们一起”。这句简单的话,我们在诊室会给我们的患者和家属讲无数遍。但很多人并不能领会。而A女士是真正的领会了这句话的含义,并且把这句话落实到行动中。在给她丈夫调药过程中,其实也屡屡不顺利,我给她丈夫使用在其他患者那里很安全的药物,但他也不能耐受,可是A女士仍旧坚持带患者复诊,急性期甚至1周就要来医院1次。她没有任何怨言,而是充分地信任,跟我一起探讨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终于,3个月下来,丧失康复信心的患者嘴角也露出了微笑。当然,想要做好焦虑抑郁障碍的家人,还有很多其他技巧和注意事项,我们下次再找机会讨论。最后,我想说的是,情绪问题有它的特征性和规律性,作为家人,我们需要放松心情,有信心和恒心,有耐心和包容心,逐步学习和了解这些特征和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地帮到我们关心的家人。在此也感谢那些对我充分信任的患者和家属,你们的康复,是我们彼此信任,共同努力的结果。情绪问题是过程性的,这次我们走出来了,也许下次它还会再来,但是“别怕,我们一起”。只要我们逐步掌握应对情绪的规律和技巧,我们就能成为情绪的主人。北大六院 钱英2016.12.08本文系钱英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何处理孩子的哭闹行为?——以《大头儿子 小头爸爸》电影为例行为分析问题:比如说在超市,4、5岁的孩子因为想要玩具哭闹,家长觉得家里玩具太多了不想买,那这种时候父母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还是跟孩子妥协呢?应对孩子的哭闹情绪,家长应该如何给予孩子最恰当的回应呢?解答:首先,对哭闹行为进行分析,判断行为的功能。其次,针对不同的行为功能,给予不同的处理和回应。举电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例子。影片中,大头儿子两次哭闹索要套娃,看起来行为类似,实际上,行为背后的功能不同。第一次哭闹,是希望通过哭闹获得玩具,属于问题行为,小头爸爸合理拒绝,并引导儿子通过赞积分来换套娃,处理比较恰当。第二次哭闹,是爸爸忙着工作错过了买套娃的时机,儿子的哭闹其实是在呐喊,表达对父亲看不到自己、忽视自己需求的愤怒和不满。比较遗憾,小头爸爸误解儿子第二次仍旧是问题行为......提三个注意事项:(1)很多家长即使了解孩子哭闹是问题行为,但或者舍不得孩子哭,或者自己太忙来不及管理孩子,会偶尔满足孩子哭闹的要求。但这样做危害很大,因为对问题行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保持一致”。否则即使之前的行为管理成果都会前功尽弃。(2)需要学习准确分析行为功能的方法,否则就会跟小头爸爸第二次一样,给予错误的回应。(3)行为分析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同是哭闹行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行为功能也不一样......提一个小窍门:即使知道孩子是问题行为,但在商场想要管理孩子,有时候也不是那么容易。影片中,第一次哭闹,小头儿子还是比较给爸爸面子,很快同意攒积分。现实生活,常常家长会与孩子僵持不下……这种情况,一个好用的小窍门是,利用“游戏”“幽默”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有家长会用夸张的表情跟孩子互动“喔---,你的发脾气怪兽又来了,呜呜呜----,怎么赶走他呢?”看到家长这么无助和可怜,孩子常常会主动“帮”家长赶走怪兽。这样一场买与不买的拉锯战,就轻松地改编成赶走怪兽的游戏了……
回顾病例前,先简单介绍系统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核心观点与生物医学观点的根本差异。生物医学的观点:对病因理解是“问题”取向的,认为抑郁症是脑部,脑肠轴,甚至多个器官系统发生了“病变”导致的。治疗处方:1)把抑郁症这个“问题”或“病变”放到我们对立面。2)忽视患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治疗这场战斗中,试图以医生为主帅,采取各种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来替病人击败或消灭“问题”或“病变”。系统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以下简称系统式)的观点:对病因理解是“资源”取向的,认为抑郁症不是“问题”根本,是在替出了“问题”的系统代言。因此抑郁症是有功能的,是在帮我们发现和看到系统出“问题”了。治疗处方:1)把抑郁症当做战友,以它为线索,来探寻出了“问题”的系统的关键症结所在。2)信任并注重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接下来与关键症结的战斗中,以患者为主帅,医生只是出谋划策的军师,“问题”系统中任何可被我们使用的部分,都是我们的盟友,最终战斗的胜利,是在患者主帅的指挥下团队作战的结果。经典病例分析——不堪重负的张老师张老师在一所重点中学任英语老师兼班主任,她工作兢兢业业,深受校长信任。这学期由于其他老师生病,在校长安排下,张老师在自己本职工作外,又接管了新的班级。翻番的工作量本身已经是很大的压力,不巧新班里面还有两个同学冲突发生了流血事件。除了教学工作,张老师课下还得频繁调解家长和同学的纠纷,最终,张老师不堪重负出现了抑郁症状。为了不辜负校长的信任,张老师始终带病工作,迟迟没有就诊。3个月前,张老师在抑郁症状影响下,进食少体重急剧下降导致晕倒,才被先生送到了我们医院。普通门诊医生处方的药物最初有效,张老师休整了2周,继续工作。但好景不长,2月后,药物的疗效仿佛减弱了,医生增加药量似乎也不起作用。所以,她们来到了我的门诊。换做从前的我,以生物医学观点为主,会习惯性地给张老师选用另一种作用机制的药物来治疗。如果足量足疗程治疗仍旧疗效不佳,我常常采用多种药物联合的治疗方案。如果还是疗效不佳,我甚至会联合电休克等物理治疗手段……总之,我更关注的是张老师身上的抑郁症,我会尽我所能来帮助张老师对付和消灭抑郁症这个敌人。现在的我,有了系统式的医学头脑。虽然我也常常使用药物治疗,甚至联合物理治疗,但步骤和我作为医者在其中的角色会有明显不同。首先,我不再急于调药,而是先询问“抑郁症”背后的大系统。我问她“之前似乎休息调整2周,对康复也有帮助?”她沉思了片刻,回答“对。那两周不用面对学生和家长,轻松很多,睡觉也踏实。可是我不能再休息了,校长那么信任我,现在是她最艰难的的时候,我怎么能说掉链子就掉链子呢。”“我帮你开病假条,也许可以帮您休假。校长虽然现在需要你,但是如果她知道您是带病工作,也许她更希望您是健康的。”我坚持。“大夫,您还是让她上班吧。她要是休息,她还得去照顾老母亲,她也闲不着。她母亲的医药费也都是我们掏呢,她上班还能把医药费挣回来些。她弟弟反正也不出钱,就让他出力吧。”一直在旁边看手机的丈夫终于说话了……——一经询问不难发现,张老师的“抑郁症”与她超负荷承载的工作压力密不可分。丈夫的补充,又让我们看到了张老师过度承担的原生家庭负荷也是导致她抑郁发作的稻草之一。丈夫的言辞多少流露出些许抱怨,张老师的夫妻关系极有可能也是因素之一……所以,张老师的抑郁症,与其把它看做是需要被治疗和消灭的疾病,不如把它视为来给张老师敲警钟,并提醒她所生活的系统出问题了的朋友。张老师的抑郁症,仿佛在以让张老师痛苦的方式提醒她“您承担太多了,是时候给自己减减负了,否则您的身体该顶不住了”。它又好像在替不会拒绝的张老师代言:“校长,感谢您的信任和栽培之心,我也尽力为您排忧解难。但眼下我实在顶不住了,我需要一段时间修整,未来才能有更好的状态替您分忧。”“母亲,感谢您给予我生命并养育我,您身体不好,我特别希望尽我所能减轻您的痛苦。但当下我有些扛不住了,我需要一段时间修整,这段时间我会跟弟弟协商如何照顾好您。等我有了好的状态,我再继续为您尽孝。”……第二步,询问患者对症状背后的大系统的认识。多年的门诊经验告诉我,并不是每位患者都有能力看到症状背后的大系统,并有勇气面对和有力量解决大系统中的复杂问题的。因此,在这个环节,有些患者并没有准备好面对大系统中的问题,他们常常会回答“大夫您言重了,我的校长,家人并没有给我压力。您还是调药让我症状减轻一些吧”。这时,我会像军师尊重主帅一样,尊重患者的选择和决定。通过调整药物帮助她们暂时度过难关。但症状改善后我还会提醒他们“现在是药物帮助你度过了难关,未来如果希望减药甚至停药,还是需要思考和面对与抑郁症状相关的大系统的问题。”这里的张老师,属于另一部分有勇气和力量的患者。她恍然大悟“我也发现我常常过度承担,我不会拒绝,可是我就是跳不出这个怪圈呀”。第三步,帮助患者学习与“抑郁症”的相处之道。很多患者视抑郁症为豺狼虎豹,或者想法设法地证明自己不是抑郁症;或者如临大敌,诚惶诚恐,乱了阵脚;或者被抑郁症带来的耻感、周围人的不接纳、社会压力打倒,丧失康复信心……这些应对方式,其实是不利于康复的。作为医生,我们不妨用用系统式的态度和观点,来帮助患者学习更恰当的与抑郁症的相处之道。简单讲,就是帮助他们理解抑郁症的功能,指导他们习得如何把“抑郁症”当战友,以它为线索,来探寻出了“问题”的背后的大系统的关键症结所在。以张老师为例。当她恍然大悟发现自己“不会拒绝,常常过度承担”的时候,(1)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醒她,“也许我们需要感谢抑郁症这个双刃剑战友。虽然它也给我们带来症状的痛苦,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痛苦下,我们才开始求助和反思,进而发现症状背后大系统的问题是我们不会拒绝,导致过度承担。因此,抑郁症不是敌人,相反,它是我们生活的系统出问题的代言人,是我们的战友。”(2)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她接受抑郁的长期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咱们‘过度承担,最终不堪重负’的形成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抑郁症这个战友,我们也需要它在一段时间内呆在我们身边,不断给我们敲警钟提醒我们,去学习如何通过恰当地拒绝,来减轻我们的负担。”这样一来,患者的病耻感,对抑郁慢性化特点的恐惧都被正向转化了,更有助于他们的康复。第四步,给患者“赋能”,“赋责”和“赋权”。“赋能”指信任并帮助患者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力量解决症状背后的大系统问题。急性抑郁发作的患者常常有深深的无力感,我们医者如果经验不够,常常会被这种无力感传染,满眼看到的都是患者抱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内心也会认为“这个病人没救了。”但抑郁症的病程特点和情绪的周期性特点告诉我们,再严重的抑郁情绪也有离开谷底返回水平线的那一天。但系统式的思想告诉我们,再严重的患者都有自身的复原力,就像大海一样,无论波涛多么汹涌都有风平浪静的那一天。因此,我们医者需要对患者能最终走出抑郁的泥潭充满信心,而且需要把这种信念传递给患者。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给张老师赋能“两周治疗您的症状就能消失大半,让我看到了您具备良好的复原力。即使您被疾病困扰,您还在替校长担心,还在尽力照顾母亲,让我看到了您的善心、孝心和责任心……这些都是专属于您的优势和力量。抑郁症状的反复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找到了反复的原因,我相信您的这些优势和力量就足够帮您走出当下的困境……”这里也提醒各位:有一部分患者的复原力是很难激发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抗抑郁药物。当患者切身体验到药物在短期内改善了抑郁症状时,他们的康复信念往往会被点燃….“赋责”和“赋权”指在康复的战斗中,辅助患者像主帅一样承担责任和行使权力。这部分对于医生来说,其实是有困难的。因为我们医学的教育,让我们习惯了被放在权威位置,自己当主帅来主导康复过程。但根据系统式的观点,抑郁症的起病、发展和康复其实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把患者比作大海,把他们抑郁背后的问题系统比作冰山,我们所看到的抑郁,其实仅仅是冰山浮出海面的一角。所以即使我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一角,也消除不了未浮出水面的更庞大的部分。因此,更恰当的办法是,我们医生只是当军师,来协助患者这片海洋做主帅,帮助他们发现和发挥自身的潜能,来调兵遣将消融冰山。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跟张老师沟通:“特别欣赏您这么短时间就能发现,不善于说不,导致承担过度,是您抑郁背后的关键症结。如果希望摆脱这个怪圈,需要我们一起合作。这个合作需要您来当主帅,我来做军师。因为,我能做的是把我既往的经验和知识提供给您,但只有您自己最了解,怎样的方法是最适合您的。”第五步,尝试帮助患者发现她周围可以被借用来解决问题的资源。既然症状背后的问题是在大系统中的,那么解决关键问题的钥匙常常也隐藏着大系统中。我们可以陪伴患者一起来发现和挖掘。比如我们可以帮张老师看到:虽然丈夫对张老师抱怨很多,但他一直坚持陪伴治疗,说明丈夫内心对张老师是关切的;虽然校长给张老师很多工作压力,但校长的栽培之心也是显而易见的,说明校长内心是认可和关怀张老师的;张老师的母亲虽然主要依赖张老师来治病,但至少张老师还有弟弟,未来也许可以协商来分担母亲慢性疾病的治疗……张老师最初并不相信这一切是自己可以借以康复的资源。但几轮家庭治疗下来,张老师开始相信丈夫抱怨背后的关切,开始尝试向校长和母亲表达自己的困境……张老师的丈夫也开始减少抱怨改为更多的认可,校长也暂时不给她分配额外的工作,她的母亲也开始找弟弟帮助就诊……所以这一次,我并没有给张老师调整药物,但是她再一次康复了……第六步,帮助患者为下一次的抑郁来袭做准备。我们需要告诉患者,与抑郁背后的问题系统作斗争的终点并不是让冰山彻底消融,因为仅有少部分患者能实现这样的目标。那么更多的患者的终点是什么呢?是向大海学习,涵容冰山,有能力把冰山缩小在可控的范围,视冰山为海面的一道别样的风景,并不担心它会蔓延甚至冻结整个海面。对于张老师而言,她需要学习的是:如何接纳她的生活背景,接纳她自己难以拒绝的人格特质,把这一切对她生活的不利影响缩小到可控范围;进一步,还可以从这些背景和特质中发现资源进行自我提升,进而把冰山转化成亮丽的风景。接近尾声,作为精神科医生,我想说,尽管时至今日,精神医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我们对抑郁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甚至不清楚它的病因……但感谢系统式的观点和态度,让我可在诸多不确定和诸多不如意的大背景下,去反思,如何与我们的患者合作,让他们在当下有令他们自己满意的人生。附:《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对抑郁的介绍:抑郁障碍,俗称抑郁症,至今病因不明,是以显著而持久的,与处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从青春期开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倾向。目前其治疗以药物为主,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也是有效手段。纳入4000余患者的规模最大的前瞻性研究《抑郁的序列治疗选择研究》(Sequenced Treatment Alternatives to Relieve Depression,STARD)指出:一次发作,约2/3患者可获痊愈。最后,借用北大校长有关鸿鹄之志道歉信的榜样来结束这篇文章。(此处附上北大校长道歉信链接)抑郁症,就好像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不完美的部分,我们与其放大它,躲避它,潜逃在洪浩志的谎言中;我们不如接纳它,直面它,反思它代言的系统问题;这样的我们,将像林校长一样,更真实坦荡,更有血有肉,也更有力量来以不完美为起点,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本文转自钱英医生公众号qianyingys高年主治医的我,眼中的抑郁症经典病例回顾——症状背后的麻烦患者自身的耻感一位中度抑郁的患者复诊时告诉我,她没有使用我开的抗抑郁药,但坚持服用助眠药物,感觉有部分改善,她希望继续使用助眠药物加自我调节来康复。我告诉她“助眠药物有一定成瘾风险,一般是急性期短期使用,不适合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她回答“即便如此,我还是愿意选择先试试不用抗抑郁药。因为用了抗抑郁药,在我看来,我就是被宣判有精神病了,一辈子也摆脱不了,这个我一时接受不了也承受不了…..”家人朋友不理解、不接纳“她神经兮兮的,我们都让着她,同事都躲着她。”“他是不是神经了?”“她就是想不开,小心眼,根本没啥事。”“他就是没事找事,这么简单的道理他怎么就是想不通。真拿他没办法。”“亲戚朋友我们谁也没敢告诉。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怕他们担心。其他亲戚朋友,担心他们知道了会看不起他。”社会压力“大夫,能否不要上报我有双相情感障碍?我听说,一旦上报,坐飞机都会受限制,我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其实我是抑郁为主,只有一次躁狂发作,从没有冲动攻击行为……”“医生,能否不写我有自杀倾向。这样我又得休学了。我的辅导员特别紧张,她说如果出现自杀倾向就必须休学……我的自杀倾向并不强烈,我还有父母,我不会轻易做傻事的,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但辅导员根本不区分这些……”——药物治疗的尴尬“我服药1年了,现在半片药物维持,一切正常。我什么时候可以停药呢?”“服药后,效果不错。但特别口渴,而且一身一身出汗。有什么办法么?”“大夫,我都换了四五种药了,现在三种药物合用,还是有些残余症状。还有什么办法么?”停药问题,难以解决的药物副作用问题,药物疗效不足问题,是在门诊中常常遇到的药物治疗所带来的,我们精神科医师比较无能为力的问题。高年主治医“我”的观点随着主治医年限的增长,我除了关注“抑郁症”这个障碍之外,我开始关注“抑郁症”背后的患者本身,我开始真正理解,大二教科书中“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诊疗,把患者当做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看到他们的疾病”这句话究竟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操作。之前的我也会询问社会心理因素,但当时我询问的目的只是为了探索病因,我看到还只是“抑郁症”这个障碍或疾病,并没有关注症状背后的“人”。有了关注症状背后的“人”的实质提升后,我越来越为症状给患者带来的麻烦感同身受。自此,我与患者内心的距离更近了,我听到了更多患者真实的故事和心声,我苦口婆心地劝说少了,我居高临下的警告少了,我开始不那么毫不犹豫地下诊断,我开始思考再三才启动药物治疗……如今的我,对高年主治医“我”的反思成为高年主治后,虽然我掌握了如何以生物心理社会的观点,更系统更人性化的对待患者,但当时我能做到的仅仅是理解他们,在治疗上我仍旧是匮乏的,我仅有药物这一“生物学”武器。所以,当我看到患者除了需要面对疾病,还需要面对症状背后如此之多的麻烦时,当我发现药物除了带来疗效,也带来如此之多的问题时,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医者的无力感。幸运的是,那个时候,我开始接触系统式心理治疗,这为我后期发展出来生物心理社会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转自钱英医生公众号qiayingys如果您是精神科医生,本文或许能促使您反思和突破您当下的治疗思路,如果您是其他科大夫,本文也许可拓宽您处理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的诊疗思维,如果您是抑郁患者,本文或许能为痛苦无助的您重新打开一扇窗,如果您是抑郁患者的家人,本文也许可在您帮助患者康复的道路上指明方向…..住院医的我,眼中的抑郁症经典病例回顾——四次发作,一次自杀未遂的李阿姨56岁的李阿姨是我接触的第一位抑郁患者,间隔一年她两次住院都由我来主管,因此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她第四次发作。采集病史时,她的儿子很焦急地询问“大夫,这个病是不是没治了?自从去年停药复发,我们就严格督促她服药。可这不到一年她又……”他的声音开始哽咽“这次幸亏我突然提前下班,幸好我妈上吊凳子没踢倒,不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因为一年前李阿姨停药第三次发作时,我曾经严厉地批评她擅自停药的行为,还反复强调坚持用药对预防复发的重要性……我迅速借来她既往的住院病历,有200多页那么厚。1984年,李阿姨产后3月,第一次住院。当时她整日以泪洗面,郁郁寡欢,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经过4月药物治疗,李阿姨痊愈出院,出院药物维持治疗9个月后停药,工作生活如常。2001年,李阿姨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去世,李阿姨对此非常自责,认为:之前母亲数次头晕,自己都没有重视,才导致母亲猝死,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不久,之前的抑郁症状再次出现,李阿姨第二次住院。同样,药物治疗几个月后病情痊愈。李阿姨继续用药1年半,感觉完全没有症状了,就自行停药了。2003年,在停药4个月时,恰巧,李阿姨脑发育迟缓的孙子幼儿园入学面试失利,李阿姨再次复发了。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她。还记得她在病房里反复表情凝重地忏悔:“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孙子出生时缺氧抢救,医生问我们放不放弃,他们都没主意,最后是我坚持不放弃的……都是我的错,老天爷惩罚我吧,别折磨我孙子了……”这一次治疗难度远远超出前两次。几种药物都没有疗效,最后四种药物高剂量联合治疗才控制住了病情。2004年,坚持服药的李阿姨第四次发作,诱因是“屋漏偏遭连夜雨”,李阿姨的丈夫在陪孙子做康复治疗过程中遭遇车祸昏迷,这一次,李阿姨选择了放弃生命……这一次治疗难度更大,经过两个周期的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李阿姨也只是获得了部分缓解,还有不少残留症状……住院医“我”的观点病房里,李阿姨这样的患者比比皆是,她们任何人的故事都足以写一本悲剧小说。因此,“命运多舛,反复发作,每况愈下”,是当时的我和其他住院医,对抑郁症的总体印象。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一个一起轮转的医生,她是研究型硕士(有半年轮转病房机会),但对临床工作感兴趣,原本计划毕业后转临床工作。可是半年轮转结束时,她告诉我“我放弃转临床了,决定继续攻读科研博士。因为半年的轮转让我看到,原来精神障碍的结局都这么悲惨,我觉得我以后无法成为一名好的精神科医生”。那个时候,尽管教科书写明,与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相比,抑郁症对患者的损害要轻得多。但在内心深处,我对抑郁患者仍旧秉持着悲观态度,我身为医者的无力感也相当强烈。那个时候,稍微能让我有些力量感的是药物,尽管也有患者像李阿姨一样,即使坚持药物治疗仍旧病情反复,但我还是切实地看到了很多严重患者服药后焕然一新的变化。所以,年资尚浅的我,那个时候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是,反复叮嘱我的患者和家属一定要坚持药物治疗。我甚至还在我们医院给患者的刊物《精神康复报》发表了《如何当好住院病人》的文章,核心思想大约是告诫患者坚持长期服药和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今的我,对住院医“我”的反思如果用坐标轴来比喻不同严重程度的抑郁患者,那么病情严重、结局不良的住院患者应该是聚集在坐标轴的负无穷端,相反,病情轻微、结局良好的患者应该是聚集在正无穷端。住院医的我,主要是在北大六院收治住院患者。住院患者本身就属于病情较重的,而到我们医院住院的,相当一部分又是全国其他地方治疗疗效不好的。因此,当时的我,看到的仅仅是抑郁坐标轴负无穷端的风景。然而,当时的我仿佛井底之蛙,其实只瞥见了抑郁世界的一角,竟以为那就是浩渺的抑郁的全世界。所以我才有了当年的悲观,才有了当年的无力感,才有了那时对长期药物治疗的过度认同和强调。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钱英医生(qianyingys)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有一条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然而,作为家长来管理孩子,我们却在没有正式职前培训和练习的情况下就上任了,从此以后,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不管我们业绩何如,我们就这样拥有了一个永不下岗的铁饭碗。可是我们真的合格吗?多动症(专业学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孩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注意集中明显困难、活动过度以及行为易冲动等症状,和普通孩子相比,管理起来难度更大、也更复杂。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精神科医生和家庭心理治疗师,我有机会与大量被多动症困扰的家庭深入地沟通,我认真地倾听他们真实的故事,我理解到做一名多动症孩子的家长有多么不易:“晚上十一点了,他们常常还在陪孩子写作业”;“即便他们如此努力,他们还是经常被老师约谈,好不容易孩子成绩上去了一些,又传来孩子跟同学冲突的消息,总之是烦扰不断”;“他们夫妻之间,也常常因为在教育孩子上观点不一致,而关系紧张甚至破裂……”在日常的临床门诊中,我还看到了很多儿童阶段虽然求医了、但走了弯路、并没有获得有效干预的孩子,他们成年后麻烦和痛苦不断。有的好不容易考到名牌大学了,但学位一拖再拖拿不到;有的即使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也因为拖延迟到问题工作一换再换;还有很多合并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前来求治的……每次看到这些患者和家人被如此之多的痛苦和麻烦困扰,我都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们的精神科大夫太少了,我们能给到病人的时间太有限了……但是,即便是在这样艰难的境况下,我还是看到了很多希望,我看到了不少幸运的多动症儿童,他们的家长非常地有韧性、有智慧、有力量,这些家长在医生的指导下,有的联合药物治疗、有的单纯非药物治疗,他们成功的管理和辅助他们的孩子逐渐摆脱多动症带来的困扰,最后,这些幸运的孩子也能获得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学业、事业和生活…...这一切让我意识到,虽然受到大环境的限制,我们医生能做的非常有限,但是如果能把我们的家长培养成有智慧、有力量解决自己管理孩子问题的家长,也能帮助这些家庭自己走出被多动症困扰的泥潭。那么究竟如何来培养家长呢?是否有一些规律性、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法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与我所在的团队与国内外权威交流,也阅读最新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线索,我们还在一些被多动症困扰的家庭对这些线索进行了一些验证,获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发现,如果家长们能切实地领悟和掌握这些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管理孩子的方法,他们孩子的问题就能获得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改善。前段时间,借助微课平台,我给一些家长朋友们分享了部分方法,获得了不错的反馈。应大家请求,决定把这些方法和思路简单整理,通过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分享出去。即使只能给正处于多动症困扰的家长朋友们带去丁点的帮助,那也会让我备受鼓舞。在管理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孩子不听从指令、甚至出现问题行为的情景(拖延,发脾气,哭闹,冷战等),作为家长,我们通常的反应和做法是什么呢?根据临床门诊的统计结果,我们家长朋友通常会通过四种自动化的反应来处理自己的挫败感:1.找外部原因,攻击弱者,责怪孩子 “废物,上辈子欠你的,怎么这么不争气?”,对配偶撒气 “都是你把孩子惯的”。2.手足无措,丧失信心甚至放弃,“孩子是不是就这样了?”3.心烦意乱地求助外援:到网上乱投医,或看专业门诊。4.冷静地反思探索,自己寻找不见效的原因,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对于以上四种管理孩子失败的常见反应,我们简单思考一下不难发现,第一种和第二种反应除了能处理我们自己的挫败感,对解决问题几乎是没有帮助的。第三种反应的看门诊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我们家长自己能力并没有提升。只有第四种反应是比较好的状态,能自己解决问题的状态。但是多数家长朋友最初遇到孩子出问题的时候,都是在前三种反应状态的。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和提升自己,让自己及早进入第四种反应状态。接下来,我将结合临床实际问题,帮助一位处于第二种和第三种反应状态的家长,来分析和解决他的问题。期望这个过程,能够让各位读者对解决自己管理孩子的问题也有所启发。一名参加了我们“系统式执行技能多家庭团体训练”、并尝试用训练中提到的新的管理办法实践的家长给我提了这样的问题:“孩子课后完成作业困难,不是想着先把作业完成再玩,而是写几分钟就玩很长时间,导致作业每天拖到很晚才写完。“”上执行技能训练课时老师已经教给我们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改善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用在孩子身上也见到了效果。之前我还挺有信心的,但半年后有些泄气了,因为孩子现在又拖到很晚。“我的问题:学习到的新的管理孩子行为的方法,开始阶段有效,但时间长了又不灵了。孩子是否就这样了?分析和解决这位家长的问题,可以从孩子和家长自身两个方向找突破口。我们的经验是,家长自身如果成功找到突破口了,孩子方向的突破口也不攻自破,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先从家长自身突破。所以,今天我们的重点是如何从家长自身找突破口。首先,我们需要反思,当我们管理孩子挫败时,我们处在四种反应状态的哪一种。我们帮提问的妈妈反思一下。她最开始有一套管理孩子的旧方法,但管不好孩子,于是寻求专业帮助(处于第三种反应状态),参加了我们的训练;然后,她学习到了管理孩子的新方法,实践有效(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入第四种状态)。但现在使用新方法半年后,管理方法失效,她一方面有些丧失信心,另一方面又求助于我,显然她又退回到第二种和第三种之间的反应状态。然后,我们需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状态,来选择突破办法。还是看这位提问的妈妈。处在二和三之间状态的她,很难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她选择寻求专业帮助是条不错的途径,可以再次较快地帮她进入状态四。但是这位妈妈不能就停留在这里了。她需要以她自身为突破口,找到是什么让她从状态四退回到状态二三,这样才能避免下一次类似问题的发生。究竟这位妈妈自身有什么问题,导致了她状态的回落?我们不难看到,这位妈妈正处在学习并实践新的管理方法的过程。这种情况下,没有吃透新的管理方法,或没能摆脱旧管理办法回头的干扰,是管理失效的常见原因。因此,这位妈妈需要了解管理孩子的办法有哪些常见类型,她自己惯用的旧的管理办法是什么?学到的新办法与旧办法的差别在那里?所以,第三步,这位妈妈在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觉察、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可能就离解决问题不远了。那么究竟常见儿童家庭管理办法有哪些类型?什么类型是更科学和更恰当的?续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