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最初的慌乱、紧张、无序到越来越了解病毒传播的特点和防御措施的重点,大多数家长都能做到坚决居家,尽可能减少宝宝外出,以尽可能避免宝宝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但长期居家、深居不出,也会给宝宝的健康带来其他隐患。徐医生在此提醒家长及时注意并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本来就是冬春交替季节容易发生的问题。在目前的防疫形势下,在有孩子的未受感染的家庭,应该强调尽可能不带宝宝出门,但这也会使宝宝户外晒太阳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徐医生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口服维生素D的补充非常重要。一般儿童可以每天补充400单位维生素D3。对于某些儿童,如身高体重增长很快、有睡眠不安或睡眠易惊等表现的婴幼儿,可能需要酌情加强补充维生素D3。目前的防疫状况下,家长不方便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可在线咨询徐医生(好大夫网上诊室二维码见文末)或其他相关医务人员。出现情绪问题和近视的出现或加重。对于≧2岁的儿童,长期居家、不能出门的日子是非常难熬的,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和出现近视或近视加重。如果家长不能积极引导宝宝找到有意思的替代活动,宝宝往往会将看手机、看电视或者看ipad作为替代活动,而引起视力明显下降。而不使用电子产品,又会使宝宝感觉无聊、压抑,这些负面的情绪不及时疏导,会诱发亲子冲突,引起家长和宝宝双方的情绪失控,甚至诱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和睡眠问题等躯体问题。所以徐医生建议,家长在宝宝居家其间,可给宝宝设计一个日程安排表。将宝宝每天的饮食、睡眠、大小便等生理活动和其他阅读、游戏、学习等学习娱乐活动,详细罗列一下,并设立适当的目标,这不仅让宝宝会有事可做,也让居家期间,宝宝的生活安排始终井然有序。家长可在日程安排表制定以后,适当去超市补充购买相关的图书、玩具,以使设计的宝宝日程活动能够顺利实施。家长和宝宝可以一起制定当日目标、三日目标或一周目标(如几天看完几页书并一起讨论等)。对于2岁以下的宝宝,徐医生还是鼓励家长积极和宝宝多互动,多设计一些互动游戏,或者进行亲子阅读。总之,积极引导宝宝的情绪和预防宝宝近视出现或加深,需要家长朋友们好好动脑筋。此外还有居家期间宝宝体力活动不足的问题。建议家长可带宝宝从事适当的居家体力活动,如跳绳、踢毽子、做操等等。一般建议每天一小时左右。总之,当前最艰难的是参加救治病患的一线医护人员、公安民警和相关组织协调人员,但对于有宝宝又未受感染的普通家庭来说,宝宝居家期间的健康成长也很重要。在此,徐医生祝所有的宝宝在此阶段身心健康,顺利和安心度过居家的日子。
时间飞驰,转眼2019年的国庆节黄金周即将来临。很多爸爸妈妈都有带孩子去国内外旅游的计划。旅游是件开心的事情,跟家人游览山水,见识美好的自然风光,增长各种历史人文知识。但如果旅途中孩子生病,就往往使爸爸妈妈手忙脚乱,计划好的行程全部泡汤。那么黄金周在即,妈妈在给孩子整理行程及行李中的小药箱时,要注意带点什么呢?在此,徐医生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给家长做一点旅游前医药品携带小贴士。旅游前医药品携带小贴士01外伤皮肤外伤和脚扭伤是旅途中难免会遇到的事情。所以徐医生建议家长适当携带碘酊、创口贴和外用膏药。创口贴具有止血,保护创面不受污染的作用,适合较为表浅又出血不多、不需要缝合的小伤口。表皮轻微擦伤不需贴创口贴。创口贴每次使用不可超过24小时,且要经常换,贴创口贴之前可用碘酊局部皮肤消毒。但如果要坐飞机旅行,注意碘酊的携带量不能过多(往往不能超过100ml)。另外,发生皮肤外伤,家长注意给宝宝创面局部防水。如果孩子爬山或运动时脚扭伤,也可外敷膏药。但家长需注意,如果孩子疼痛难忍,还要排除局部骨折的可能,不能盲目外敷跌打损伤的膏药。02过敏过敏也是旅途中常常会碰到的事情。现在过敏体质的孩子越来越多。根据孩子既往的身体情况,孩子可能会在接触美丽大自然的过程中发生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甚至哮喘。有些孩子可能过敏状态已稳定较长时间,家长容易忽略宝宝过敏的情况。但如果宝宝旅途劳顿,且接触到旅游所在地的过敏原,则可能发生过敏。常见的过敏性药物有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内舒拿喷鼻剂、某些含激素的药膏等。家长可根据孩子以往的使用情况有针对性的携带。03感染旅途中的疲劳往往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当孩子面临旅途中气候突变、饮食不洁或不适应时,容易发生呼吸道、消化道等感染。家长需要适当携带退热药、感冒药、腹泻药物。常见的退热药有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和布洛芬(美林),根据不同的发热情况,选择不同的发热制剂。如布洛芬适用于体温超过38.5度的高热情况。常用的腹泻药有蒙脱石散,可配合适当的益生菌(在旅途中没有冰箱储存的情况下,可携带适量妈咪爱等)一起给宝宝使用。如果孩子连续用药3天,病情没有明显缓解,最好去旅游地的医院就诊。退热时物理降温也是很好的治疗措施。家长可适当携带冰宝贴等以防意外。04其他处理外伤的过程中,棉签常常是必须的;有些孩子过度劳累会引起鼻出血,棉球压迫止血也是最常用的,建议家长可适当携带棉签棉球。另外,旅游地免不了蚊虫叮咬,适当的防蚊制剂也是需要的。总之,徐医生建议家长,即使旅游兴致很高,也要注意孩子旅途中的劳逸结合,饮水和休息往往是宝宝小恙恢复的良方。秋高气爽,美妙风光。徐医生在此祝愿每个外出游玩的孩子旅途愉快,身体健康,不需要用到妈妈们精心准备的医药品。作者介绍徐健:女,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儿童保健专业博士毕业。现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现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任委员,上海微量元素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医学会卫生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临床擅长:儿童微量元素问题,重金属暴露,儿童认知和行为问题的评估和干预,如儿童多动症,发育迟缓,语言问题,自闭症和抽动症等。
深海鱼DEEP SEA FISH门诊上经常会碰到语言发育落后的孩子。2周岁的孩子,爸爸妈妈也不会叫。有的家长觉得宝宝开口太晚,专门因此来看门诊;有的家长却满不在乎,来儿保门诊2周岁体检时,我发现宝宝不会有意识叫人,就对家长说:“宝宝2岁不会有意识叫人,有点晚了,需要问问你们这方面的情况。”结果家长说:“没关系的,大了就会了。他聪明得很,你看你看,我把他玩具拿走了他就哭。”那么,宝宝开口晚,到底有没有问题?在此,徐医生想告诉家长,宝宝开口晚到底有没有问题,归根结底要看宝宝开口晚的原因是什么?从徐医生的临床体会来说,常见的原因如下:1家庭环境的问题现在很多妈妈工作比较忙,把孩子给保姆带,保姆在保证孩子吃喝拉撒的基础上,很少跟孩子进行积极的互动;也有妈妈或老人自己带孩子,但家务事非常繁杂,根本没有空和宝宝互动,或者带宝宝出去玩;或者妈妈或祖父母本身性格内向,不愿意说话,很少跟孩子互动,又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不愿意跟他人多交往,导致宝宝跟其他人互动的机会也很少。徐医生曾在门诊上碰到一个2周岁的孩子只会无意识叫爸爸妈妈,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父亲是大老板,母亲在孕育第3胎。老大2周岁,老二8个月。老大和老二基本都交给两个保姆管理。两个孩子玩具很多,使用衣物都是名牌。但妈妈说:“确实基本没有人有时间和大宝互动,还经常家里人都忙着出去做事,就把大宝一个人锁在家里玩。主要也是我们之前没有意识到要多跟宝宝玩”。所以大宝不仅不会讲话,还特别怕生,一到陌生环境或看到生人就非常恐惧。所以总的来说,环境对宝宝的语言发育是很重要的。徐医生认为,需要给宝宝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多跟宝宝说话,说合适的话,以合适的方式说话,促进宝宝的语言和认知发育。2宝宝自身的原因,常见的包括:(1)听力损伤。听力发育是宝宝语言发育的前提。所以家长要重视宝宝的听力问题。很多语言发育落后的孩子家长觉得自己宝宝的听力没有问题,“喊他听得见的,有反应的。”殊不知,有些宝宝的听力损伤并不是全聋,而是部分听力受损。所以家长在判断宝宝的听力时不可过于主观。徐医生一般会了解宝宝出生时听力检查的结果,以及出生后可能的耳朵疾病,如果有必要,还是需要再专门评估一下目前的听力水平。(2)脑发育问题。这是很多宝宝语言发育落后的原因。徐医生会根据宝宝就诊时门诊上的表现,对宝宝进行多项评估,排除宝宝的认知问题、脑发育落后和自闭症倾向等。妈妈的孕期情况和宝宝的出生情况也常常跟宝宝的脑发育问题有关。3其他少部分宝宝确实没有其他问题,只是单纯的“金口晚开”。这种情况下,家长和宝宝往往互动频繁,且宝宝通过表情动作等应对良好。这些宝宝有的有“开口晚”的家族史,直系亲属经常也有年幼时开口晚的情况;有的跟宝宝的个性存在一定关系,宝宝不愿意和他人进行积极主动的互动和交流。导致宝宝日常的语言表达低于他实际掌握的语言能力。在此,徐医生总结宝宝语言发育的年龄里程碑,供家长们参考:总结最后,徐医生在此总结一下,与家庭语言环境不良、家族遗传或宝宝个性有关的语言问题,常常容易处理;而与宝宝脑发育问题相关的语言发育落后,则干预和矫治困难的多。但越早矫治、宝宝语言发育落后程度越轻,矫治的难度越小。家长要关注宝宝的语言发育情况,跟宝宝多互动,给宝宝创造良好的语言发育氛围。一旦觉得宝宝的语言发育明显落后,还是需要到正规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以免错过宝宝语言矫治的良好时机。作者介绍徐健:女,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儿童保健专业博士毕业。现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现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任委员,上海微量元素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医学会卫生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临床擅长:儿童微量元素问题,重金属暴露,儿童认知和行为问题的评估和干预,如儿童多动症,发育迟缓,语言问题,自闭症和抽动症等。配图贴纸 /工作室文字 / 徐健医生排版/ 工作室儿保医生徐健咨询儿保相关问题
文章来源:徐健不要随便说孩子“多动症”经常在门诊中碰到家长,在跟医生交流时,孩子好奇地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家长马上予以纠正:“你这个孩子,多动症!徐医生,您看看,站没站相,真让人操心,您说他是多动症吧?”也有家长跟我倾诉:“幼儿园老师说他是多动症,在幼儿园特别调皮!”甚至有家长抱着几个月的孩子过来检查身体,孩子快活地伸伸胳膊伸伸腿,有时抓一下颜色鲜艳有声响的东西,家长也会嗔骂着说:“多动症!”还有的家长说:“徐医生,我孩子是个万人嫌。幼儿园老师嫌,邻居朋友嫌,都说他是多动症。但他看动画片一动不动的,可以看1个小时,我觉得他不是多动症。您觉得对不对?“多动”和“多动症”是一回事吗?看来多动症这个“专业术语”在普通民众的心里真的是传播度非常高。那么“多动”就是“多动症”?“一动不动”就不是“多动症”?“多动”和“多动症”是一回事吗?开篇之初,徐医生特别想告诉家长,不要随便说“多动症”。只要是“症”,必然是有问题的,有功能障碍的,影响孩子的社会和学校适应的,算是一顶“病理性”的帽子。但是我们可以说孩子是“多动”的。多动是一种表现,一种症状,多动可能是“多动症”的表现,也可能是孩子性格活泼好动的表现、行为规范不良的表现、甚至是理解表达能力异于常人的表现。所以,如果周围人都认为孩子非常好动,家长也为此感到不安,可以带孩子到医院进一步确定您孩子的“多动”是不是“多动症”。怎样的多动需要警惕?那么,怎样的孩子多动需要家长引起警惕呢?徐医生列举了以下几点,如果您的孩子3岁或3岁以上,有以下表现,且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家长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1. 常常在老师布置的思维或学习任务(任务难度与孩子的年龄层次匹配)中注意力不能和同龄小朋友一样维持,经常半途而废;2.常常在老师布置的思维或学习任务(任务难度与孩子的年龄层次匹配)中犯各种粗心大意的错误;3. 在手工、思维或学习任务中容易发呆或东张西望;4.常常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5.常常逃避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6. 很难组织其他小朋友进行游戏和活动;7.常常丢失个人必需的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8.经常无故招惹其他小朋友;9.多次明确提示后,仍常常在不恰当的时候(比如上课时)乱走或喧哗;10.多次提示后仍常常抢答或插话;11.父母多次教育及行为示范后仍难以忍受排队;12.常常干扰其他人的活动或游戏。徐医生最后想总结一下,“多动”不一定是“多动症”,看动画片一动不动也不一定不是多动症。如果孩子多动的表现持续存在,且影响了他/她的家庭和学校适应,则孩子可能是有问题的,家长需要带孩子进一步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的评估。别让“儿童期多动症”成为孩子成长发展的拦路虎一旦就诊后孩子戴上“多动症”的帽子,家长也不要气馁,反而要理解孩子“讨人嫌”背后有“轻微脑功能异常的因素”(多动症的脑功能机制),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行为训练或药物治疗。多数“儿童期多动症”不会延续到“成人期多动症”,所以积极训练、干预和治疗,有助于弥补儿童期多动症孩子和其他孩子学业上的差距,有助于避免多动症孩子进一步形成其他更严重的行为问题或社交困难,以保证孩子今后的人生路不因“儿童期多动症”而留下无法补救的缺憾。作者介绍徐健:女,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儿童保健专业博士毕业。现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现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任委员,上海微量元素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医学会卫生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临床擅长:儿童微量元素问题,重金属暴露,儿童认知和行为问题的评估和干预,如儿童多动症,发育迟缓,语言问题,自闭症和抽动症等。为您提供科学的儿保指导儿保医生:徐健
经常有家长们来儿童保健门诊咨询,我的宝宝有没有“缺钙”?是不是“缺钙”就要“补钙”?缺钙跟维生素D缺乏是一回事吗?徐医生觉得,虽然缺钙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其实大多数家长还是稀里糊涂,有的甚至听信广告乱补一气,有的即使宝宝有明显问题也不以为然。所以,徐医生愿意跟家长们分享有关缺钙知识和门诊诊治体会。问题一: 我的宝宝有没有缺钙?(1)大多数情况下,缺钙没有特定的临床表现。婴幼儿长期钙摄入不足伴有维生素D缺乏时,会引起新生的骨骼发育异常,骨钙化不良和变形。对婴幼儿来说,方颅、肋骨外翻,“X”或“O”型腿都是不同年龄阶段宝宝容易出现的骨钙化不良和变形。大多数情况下,缺钙不能依靠可靠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来判断。血钙不能用于评价儿童是否缺钙!! 宝宝的病史、长骨X线摄片、食物钙摄入量调查、骨密度可帮助评估宝宝的钙营养情况。(2)哪些宝宝容易缺钙?徐医生回复如下:①2岁以下的婴幼儿和青少年,如果奶类摄入不足,容易形成慢性钙缺乏;②如果宝宝持续存在维生素D缺乏,容易形成慢性钙缺乏;所以宝宝钙缺乏的矫正需要考虑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D,单纯补钙不一定能解决问题;③如果宝宝有慢性肝肾疾病或慢性腹泻,也容易形成慢性钙缺乏。④早产、低出生体重的宝宝由于钙需要量增加,钙缺乏的风险就会增加。⑤其他如母亲孕期存在维生素D或钙缺乏,也会造成婴儿早期钙缺乏。问题二:宝宝缺钙要不要补钙啊?徐医生认为,宝宝是否需要补钙须结合宝宝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一起考虑。(1)维生素D水平适宜时,儿童能摄入足够的奶量,可以不额外补钙。婴幼儿适宜的奶需要量需要根据宝宝的体重和月龄具体计算。一般来说,学龄前(幼儿园阶段)和学龄期(小学阶段)儿童建议每天摄入400-600ml牛奶。而青春期(初高中阶段)少年则最好每天摄入600-800ml牛奶。但早产儿/低体重儿、双胎/多胎儿宝宝可适当额外补钙。(2)在维生素D水平明显偏低时,徐医生认为可在维生素D强化补充时适当额外补钙。但具体的补充量还是要考虑儿童本身的奶摄入量。问题三:宝宝缺钙和维生素D缺乏是一回事吗?当然不是一回事,但又是紧密相关的两回事!!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是与骨骼发育关系最密切的维生素(也与人体的免疫和心血管系统发育等密切相关)。大多数情况下,儿童长期维生素D缺乏会发展成儿童钙营养不足,但两者并不一定会同时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宝宝存在维生素D缺乏,但还没有影响他/她的钙营养水平;另一些情况下,宝宝存在钙营养不足,但宝宝的钙营养问题可能不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而是由宝宝的疾病状况或纯粹的奶摄入不足引起的。当然,最常见的情景还是宝宝存在维生素D缺乏,继而引起了钙缺乏。那么,我的宝宝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应该怎样补充维生素D?鱼肝油还是鱼油里含有维生素D?这些问题徐医生留待下一节为家长们详细解答。总结最后,徐医生总结本节要点如下:1. 儿童缺钙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2. 儿童是否缺钙不能由血钙结果来判断;3. 奶类食物是儿童钙摄入的主要来源;4. 儿童缺钙是否补钙建议结合维生素D营养状况和儿童本身摄奶量一起考虑;5.儿童缺钙和儿童维生素D缺乏是紧密相关的两回事。专家简介徐健:女,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儿童保健专业博士毕业。现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现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任委员,上海微量元素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医学会卫生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临床擅长:儿童微量元素问题,重金属暴露,儿童认知和行为问题的评估和干预,如儿童多动症,发育迟缓,语言问题,自闭症和抽动症等。为您提供科学的儿保指导儿保医生:徐健
关注&爱2019年4月2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再度来临。关爱自闭症和边缘性自闭症儿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是我作为一个儿保科医生,想对他们的父母、家人和社会公众想说的话。序按照目前的研究结果,自闭症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的综合作用”,“冰箱妈妈”理论虽然遭到否定,但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对自闭症儿童的关爱和接纳,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康复和社交融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条件。自闭症儿童忽略环境线索,排斥与环境的互动,如果周遭环境再关闭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心门,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徐医生写在本书出版前2019年初,徐医生恰好跟同道一起翻译出版了一本书《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学习风格简介》,希望从自闭症儿童独特的学习风格入手,探讨对自闭症儿童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为国内的自闭症患儿康复创造更好的条件。下面是徐医生为这本书写的译者序,跟同行、家长和公众一起分享:自闭症儿童的功能缺陷和社会适应缺陷在此不再赘述。儿童自闭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作为一名儿童保健科的医生,看多了浑然无应答的孩子、家长绝望无助的眼神,以及由此而诱发的人伦悲剧。与多动症、抽动症等其他发育行为儿科疾病相比,儿童自闭症现阶段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药物,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因此广受关注,且被认为是改善自闭症儿童发育结局的最确定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康复训练也并非自闭症儿童走向人生正常轨道的平坦大道。目前社会上各种康复机构林立、各种康复训练方法并存。如何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点,规划、确定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步骤和方案,对改善自闭症儿童的预后至关重要。应用行为分析(ABA)法是以往儿童自闭症康复训练中最常用的方法,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其实施的理论基础。其他还有结构化教学法、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和地板时光疗法等。这些训练方法对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认知、社会交往和情绪行为调节各有侧重,被不同程度地运用。Patrick Rydell先生在内的多位美国专家进一步提炼分析这些训练方法的理论内涵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推出了跨学科、对自闭症儿童多维度综合矫治的SCERTS训练模式。而“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学习风格”(LSP)则是Patrick Rydell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与训练体验由SCERTS模式浓缩提炼出的自闭症儿童学习风格的特点。作为一个公立三甲医院的在职医生,平时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非常繁忙。但LSP模式的理念和本书的内容还是深深打动了我。我始终认为,自闭症儿童多维度的功能缺陷之间本身有一定的联系,而LSP模式走进儿童的内心,以儿童的视角观察和评估其学习风格的差异,选择每个患儿干预的优先事项和方向,也就由内而外、自然而然解决了多维度的综合矫治问题。所以我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翻译这本书,希望能让国内的医生同行、康复训练机构的专业人员和自闭症患儿的家长有所受益。在此,也特别感谢中美星星桥团队,包括研究生同学石建莉女士的诚挚邀请,感谢王惠博士和黄蓉博士的协助工作,希望本书能进一步推动中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康复,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向自己的美好人生。专家介绍徐健:女,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儿童保健专业博士毕业。现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现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任委员,上海微量元素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医学会卫生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临床擅长:儿童微量元素问题,重金属暴露,儿童认知和行为问题的评估和干预,如儿童多动症,发育迟缓,语言问题,自闭症和抽动症等。为您提供科学的儿保指导儿保医生:徐健
宝宝缺锌,妈妈想得最多的就是治疗缺锌。这种情况下,徐医生见到的绝大多数家长的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赶紧去买“锌”给宝宝吃!但是买什么锌?吃多久?光买“锌”给宝宝吃就够了吗?这些事情可能大多数家长并不清楚。而很多儿科医生,因为门诊时间有限或本身知识面的问题,也未必给家长介绍清楚。所以,徐医生觉得有必要给家长讲讲面对缺锌宝宝,家长应该怎么做?专家有话说对缺锌的宝宝来说,食疗是基础食疗中涉及的食物种类:食疗是所有缺锌和边缘性缺锌宝宝需要做的。徐医生建议家长给宝宝多吃富含锌的食物,比如:红色瘦肉(比如猪肉、牛肉瘦肉等)、贝壳类(蛤蜊生蚝牡蛎等)、坚果类食物和动物内脏(肝脏肾脏)等。家长给缺锌宝宝食疗的效果常常不好,需要家长关注宝宝食疗进行不下去的原因。根据徐医生的工作经验,妈妈给缺锌的宝宝做食疗,是非常不容易的!宝宝为什么缺锌?常常是有原因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挑食偏食。那为什么挑食偏食呢?了解宝宝挑食偏食的原因正是解开宝宝顺利食疗那把锁的钥匙。(1)挑食偏食可能源于宝宝落后的咀嚼吞咽能力。宝宝不喜欢吃瘦肉容易缺锌,那为什么不喜欢吃瘦肉?因为宝宝咬不动瘦肉,又不肯好好咀嚼。妈妈如果在宝宝婴幼儿期一直给宝宝准备过于精细的食物(如泥类食物),宝宝即使年龄达到2-3周岁,其咀嚼吞咽功能也往往无法对付一般成人期食品的饭菜。很多家长说:“我们宝宝就喜欢吃粥啊面条啊炖蛋啊,瘦肉咬不动,要吐出来。”就是这方面的原因。宝宝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即使妈妈在家里给宝宝专门准备了精细的晚餐食物,幼儿园也不可能给每个宝宝单独准备午餐。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宝宝胡乱应付午餐,对宝宝缺锌的恢复不利。所以,妈妈给缺锌的宝宝做食疗,一定要注意宝宝的咀嚼吞咽能力怎么样,如果宝宝这方面不行,还是要给宝宝准备一定大小和质地的固体食物,让宝宝好好练习咀嚼吞咽,而不是顺着宝宝,专门给宝宝准备流质半流质的食物(如果坚持这样做,宝宝的缺锌可能很难恢复)。(2)挑食偏食还可能源于妈妈给宝宝过度的饮食限制。因为很多宝宝有皮肤湿疹等情况,家长会想当然地给宝宝限制一切“容易发”的食物,比如很多“海货”(包括贝壳类食物)。所以给过敏体质的宝宝食疗时家长要注意,致敏的食物要暂时回避这是对的,但打击面太广不利于宝宝缺锌的恢复。让宝宝吃敏感食物时,可以先给宝宝少量试一点,如果宝宝吃了以后没有特别的反应,还是可以给宝宝食用。另外,即使宝宝一年半年前曾经对某种食物有过敏反应,家长还是可以给宝宝再尝试一下。因为宝宝身体的致敏状态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徐医生想给家长强调,缺锌的食疗是家长长期需要做的。门诊上有些家长为了让宝宝好好吃饭,专门来开“开胃药”和“锌”,勉强来一次门诊开了点“开胃药”和“锌”,宝宝短期内胃口似乎好了一点,但挑食偏食的习惯没有改,开胃药和锌停用以后宝宝的胃口又恢复到之前的状态。所以,徐医生再次强调,家长仅希望开点“开胃药”和“锌”就矫治宝宝的缺锌,这种想法不切实际,食疗对缺锌宝宝的恢复很重要,食疗需要长期坚持,需要改正宝宝挑食偏食的习惯!对大多数有明显缺锌的宝宝来说,补锌也是需要的锌制剂的选择目前市场上的锌制剂可谓是“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有葡萄糖酸锌、硫酸锌、甘草锌等,剂型有颗粒的、有口服液的,口味有酸的、有甜的……。其中葡萄糖酸锌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锌制剂。徐医生想告诉家长,在得到医生明确的补锌建议后,希望家长到正规的医院和药房给宝宝配锌制剂,锌制剂的选择需要考虑产品的元素锌含量、宝宝是否方便和喜欢服用。锌制剂补充后的随诊锌缺乏明显的宝宝补充锌制剂以后,希望家长在宝宝服用锌制剂2-3个月以后到医院复诊,以评价宝宝缺锌的恢复情况。缺锌的预防预防缺锌的基本点还是均衡合理的膳食和健康的体质。门诊中徐医生发现,有些家长自身对食物较挑剔,而家长对食物的评价也常常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宝宝对食物的感受。所以徐医生首先建议家长不要挑食偏食,平时给宝宝准备的食物要多样化。并且注意经常带宝宝户外活动,增强宝宝体质,避免经常生病。徐医生在前一讲提到,有些宝宝是缺锌的高危儿童。对这些宝宝要特别关注他们缺锌的发生情况。如果宝宝有上一讲提到的临床表现,建议家长带宝宝到医院的儿童保健科咨询一下,进行适时的预防和干预。专家简介徐健:女,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儿童保健专业博士毕业。现任职于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保健科、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儿童保健科定期会诊。现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任委员,上海微量元素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医学会卫生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临床擅长:儿童微量元素问题,重金属暴露,儿童认知和行为问题的评估和干预,如儿童多动症,发育迟缓,语言问题,自闭症和抽动症等。(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你提供科学的儿科指导儿保医师:徐健
文章来源:徐健 不知何时起,电视、广播甚至网络上,到处都插播了这样的广告“宝宝不吃饭,妈妈好担心,快来补充**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门诊上也经常碰到这样的家长,一开口就是:“徐医生,我的孩子上课老是动来动去,应该是缺锌...”,“我的孩子指甲上有白点,是缺锌吧?帮我们检查一下...”这些家长的疑问和忧虑也侧面说明,缺锌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那么,到底怎样的宝宝容易缺锌?专家有话说什么样的宝宝容易缺锌?徐医生想对各位家长说:“如果您的宝宝属于以下类型,确实要关注宝宝是否缺锌,因为以下这些宝宝是缺锌的高危儿童。”(1) 早产的宝宝。胎儿体内锌的储存主要在宫内后3个月。早产的宝宝因为在母体里生长的时间不够,容易出现缺锌的情况。(2) 6-12个月龄但未及时添加富含锌的辅食的宝宝。锌在猪肉、牛肉等红色瘦肉、肝脏、牡蛎等食物中含量丰富。门诊碰到有的家长,怕孩子消化不了,一直添加米糊淀粉和蔬菜,直到1岁还未添加荤菜,这样的宝宝确实容易缺锌。(3) 挑食偏食的宝宝。宝宝长期摄入植物性食物,锌缺乏的风险会增加。(4) 经常腹泻,或患某些胃肠道疾病(如乳糜泻)和肝脏疾病,会造成宝宝肠道内源性锌排泄增加。如果我的宝宝存在缺锌,会有什么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轻度锌缺乏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宝宝可能表现为:(1) 长得慢;(2) 胃口不好,或者味觉异常;(3) 反复感冒或腹泻;(4) 经常发生皮炎、湿疹、口炎等;(5) 易掉头发;(6) 行为改变;当然,宝宝如果存在严重锌缺乏,就会出现严重的肢端皮炎、脱发、指甲生长不良、伤口愈合延迟等,但严重缺锌的宝宝非常非常少,常常跟基因突变导致锌吸收障碍有关,一般妈妈不用担心。能不能查一下我宝宝的头发啊手指血啊,确定一下宝宝到底有没有缺锌?锌的实验室检测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徐医生非常遗憾地告诉各位家长,临床上没有一项检测能够完美地反映宝宝体内的锌营养状态。但相对来说:(1) 静脉血的血清锌是比较可靠、也被广泛采用的实验室指标,但敏感性还有待提高,结果的敏感性还常常受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影响,目前以原子吸收和等离子电感耦合质谱法的检测方法较被认可。血清锌结果容易受到感染、进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尽量在宝宝身体健康、空腹时候检测血清锌。(2) 那么,头发锌呢?徐医生不建议家长进行宝宝头发锌的检测,因为头发表面的粘附物质可能会干扰检测,头发的检测前处理也非常复杂,宝宝近期的缺锌状态也很难反映到头发上,所以虽然头发容易采集,但头发锌的检测结果目前没有得到认可。(3) 手指血锌呢?对大多数2岁以下宝宝的家长来说,不能接受静脉血采集,但能接受手指血采集。遗憾的是,手指血锌的结果参考价值有限。因为末梢血采集过程中扎针的部位、对宝宝手指的挤压搓揉,都会影响到宝宝手指血锌的结果。综上所述徐医生想对家长说,如果您的宝宝是上面所列的缺锌高危宝宝,或出现了上面相关的临床表现,且静脉血血清锌较低,很可能存在营养性锌缺乏。如果依然确定不了,比较纠结,也可以进行试验性锌补充(锌剂补充1个月看儿童生长是否改善,症状是否消退)进一步明确诊断。号外!号外!徐医生在下节会继续讲述锌缺乏的治疗和预防,欢迎继续关注。专家简介徐健:女,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儿童保健专业博士毕业。现任职于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保健科、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儿童保健科定期会诊。现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任委员,上海微量元素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医学会卫生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临床擅长:儿童微量元素问题,重金属暴露,儿童认知和行为问题的评估和干预,如儿童多动症,发育迟缓,语言问题,自闭症和抽动症等。(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你提供科学的儿科指导儿保医师:徐健
原创:Everest ALSO孤独症ALSOLIFE战斗历程第一季与爱同行—与孙子同成长森友奶奶(徐平)ALSOLIFE徐平16岁孤独症少年郑森友的奶奶,不仅没有惯坏孩子更是承担了父母之责,独自把森友从一个顽劣孩童培养成一个热爱音乐的温暖少年。2017年12月森友登上了清华大学的舞台与钢琴演奏家郎朗同台演出。通常我们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形容父母对子女深沉而无私的爱无可比拟。而森友与奶奶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可怜天下奶奶心森友出生的时候,奶奶已经是一位老人了,而今森友已长成16岁的少年,奶奶这一路的陪伴让人泪目,更让家长们汗颜,奶奶说:我没什么秘籍,就是对孩子全接纳。而“全接纳”这三个字就值得人琢磨一辈子。1.科学的干预方向找到了,一走就是16年森友被邹小兵诊断为典型自闭症时只有两岁,邹教授说:“他比较轻,但不是最轻。”这是原话。之后我每天带着他看日出、看晚霞,我就问邹教授为什么没有起色?邹教授回应:你干预的方法不科学。我就开始寻求科学,一寻找就是16年,而且我要终生地走下去。那时候看书学习就像看天书,有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长下爪的感觉。怎么办呢?只能拿着中山三院孤独症训练手册,里面有训练项目的各种表格,有一些森友能做到,我就打对号;有一些目前做不到的、或是通过努力能做到的,我就做个记号;完全不能做到的,我就放一放,在更长久的时间里设法帮助他。森友五岁的时候,我听了一次甄岳来的讲座,她说家长都在迷茫怎么去干预,实际上就是社会性的训练,这也和我的观念不谋而合。那时候甄老师还没有出书,就把自己才写了半本的草稿送给了我。从那时起,我对森友的干预方向就稳稳地定在了社会性上。我会经常反思,自己对森友干预的方向正确吗?我引导他走的路有没有偏离?会咨询请教特教老师。但是我早已不纠结于他表面的问题了,比如问题行为、情绪问题等,我更关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2.让陪读给孩子加分随着森友渐渐长大,情绪问题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机构里的训练生活并不适合他,哭闹成为常事。最严重的时候夜里是从12点开始,每个小时哭一次,一直要闹到凌晨四点。转眼就要进小学了,在走访了两三间学校被拒以后,听了我的诉说,北师大南奥实验学校校长直接说,你进学校陪读吧,真幸运,这样森友就进了学校。进校以后也是困难重重。刚上学第一天,午餐时森友想直接上手从滚烫的肉汤里捞骨头,把生活老师吓坏了,他在课堂上一些奇怪的表现,也有人投诉给校长。我记得校长在学校的行政会议上说:如果这个孩子是你的,你该怎么办?真的非常感谢这位校长的宽容与理解。除了别人的支持,自己的自救更为重要。我从来没有嫌弃过森友,只是有时候怎么样教都教不好的时候会伤心落泪。我总是换位思考,森友的存在在学校会不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每天都会回忆一下白天森友在学校情绪爆发的原因,自己当时处理的办法合不合适?这样避免他再发生类似的问题,例如有一天他的铅笔不见了,就在课堂上大声喊叫:我的铅笔呢?影响了老师的讲课。类似这种事情我就会提前预防,绝不让它发生第二次。课间的时候,小朋友们玩老鹰捉小鸡,森友不喜欢别人拉扯触碰,我就把他拽到我的身后,我当老母鸡,这样也能玩得很嗨。后来时间长了,孩子们也愿意跟森友一起玩老狼老狼几点了、我们都是木头人等游戏,森友也慢慢参与其中。进校以后,我更多的注意力并不是给森友,而是给了他周边的同学以及班级,帮班里画个黑板板,打扫卫生,尽量减轻老师的负担。也会让森友带好吃的跟同学们一起分享。一年级开始,森友不会写作文,甚至现在也不会,但是我会写好了作文,渗透“我是星星的孩子”在作文里面。曾经有高年级的同学说:“你们不要跟他玩,他是精神病人。”而森友的同学们会说:他不是,他是星星的孩子!无论是在森友小学进校,还是现在进入职中。我都第一时间向所有家长,包括学校,很坦然地告诉他们郑森友是一个自闭症孩子,他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出现。你们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就低人一等,孩子就一定会受欺负,其实儿童有儿童的心理,关键看家长怎样引导。我陪读了9年,没想到他进职中的时候能独立去学校。为了避开高峰,他会提前出家门,大约提前一个小时左右到校,在学校里用过早餐,他会在教室里擦擦桌椅、捡地上的垃圾,看来这9年来我做的工作他已经耳濡目染。3.培养生活能力摆在首位自从森友被诊断以后,我一直传递给他一个信念:我可以做到!而我也是一直给他做榜样,比如刚到机构的时候,四面白墙,空空荡荡,我就把龟兔赛跑的故事,用纸样放大,买了颜料画到墙上。我可以做到很多事情,也鼓励森友:你也可以做得更好一点!但并没把这种鼓励放在他的文化学习上,森友对于写字会感到压力,还有他的理解力,恐怕到现在还不如3、4岁的弟弟,这方面没有办法也不强求。但他有模仿的能力,我就利用他模仿能力和刻板,坚持做一些事情。用了三年的时间教会他游泳,从几米到30米,然后再从30米到几百米,到每天一千米以上,也有妈妈跟我抱怨“教不会孩子游泳,他没学会,我倒是学会了”,我想说,这三年跟着森友学游泳我并没学会,倒是溺水了好几次,被人救起来后穿着救生衣继续泡在水里陪着森友。夏天游泳,冬天就是跑步,跑步用了四年时间,第一年只能跑一圈200米,第二年就跑两圈。到最后他中考的时候,达到了普通孩子中考1000米3分钟。还有对艺术的学习也坚持了下来,一开始学吉他、学敲鼓,到学习钢琴。有时候他也会生气得摔鼓棒,我也不吭声,也不骂,也不走,上课时间你就得好好上。对于学校里的文化课程我并不要求每节课都上,但如果上就必须在课堂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可以画自己的东西,绝对不可以影响别人。他要做到八节课不可能,我就中间抽离一两节课,跟他去玩玩球、画画或是弹弹琴,这样就保证他每一节课是高质量的。还有体育课是一定要参加,能跟随体育课的节奏,用了很多年的功夫,大概是在五年级的时候不用我管,他可以自主去排队,跟同学一样的去做操。森友出生的时候我就是一个老人了,有一点我特别清楚:我一定会走在森友前面,剩下的路森友必须得自己照顾自己。这16年里,特别是近几年,接触到家长我都告诫他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机构,不能寄希望在花钱去请别人来教他,也不能听之任之,有的孩子都八九岁了,你还在一口口地喂饭吃,这绝对不行,这是在害孩子。现在我不仅培养森友能照顾自己,还要培养他能照顾奶奶。很多人都以为我想发展森友的艺术能力,想让森友作为一名艺术家。说实话并不是这样,艺术只是让森友的生活不是那么苟且,不是那么无聊。森友的将来还是体现在他的生活能力上,例如他到教室里去擦擦门窗桌椅,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我必须确认他能够做最基本的、最底层的工作,比如环卫工人、服务员之类的工作之后,才会在艺术上有可能地提高他一下。我最想对家长们说的就是:你们做就是了,不要把学习变成嘴上去说,不要去纠结具体的名词,但是你要观察到孩子的能力。这么多年来,我带森友经常参加社会性活动。特别是2013年到2017年这几年,我没有休息过一天,周六日都是参加社会活动,有时候和家长聊天,有时候是去别人家里家访。我希望家长们在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的时候,发现孩子的问题,然后在生活中慢慢地引导他。4.给家长的告诫我有两点想提醒各位家长们的,也是我一路走来的一些教训的总结。首先,特别重要的一点不能给孩子太大压力。森友刚进学校的时候,我看他有模仿能力,就想办法让他多学点文化知识,做作业要求他写得横平竖直,结果森友因此患上了强迫症。整体能力退化了,走一步退两步。不能穿衣服,不能吃饭,所有原来能自理的项目在八岁半的时候全部都不会了,我以为是他退化了,其实不是,是孩子受到的压力太大了。从那样的情况能够走出来也是不容易,从那以后,我任何时候跟森友说话都特别注意,要心平气和,不是要求他而是跟他商量。我带他去爬山,爬山的时候他没法往下退,一步一步的,他就进一步往后跳两步,多少人看笑话,我都不在意。我的孩子就这样,你们谁爱看就看,现在我的脸皮已经磨得很厚了。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家庭的接纳和平稳。当森友爷爷和他妈妈知道孩子病情的严重性后,只知道坐在那里哭,一筹莫展。而我就是不服输,哭是没有用的,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我们的孩子是磨大的,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能有多少年我自己不知道,但是我会用自己的余生托起森友的社会自理与自立。结语我不是专家,也不是外界流传的所谓传奇人物,我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老人。我爱我的孩子,我从来不嫌弃他,我对于孩子的一切全接纳。愛字有个心,我们从心做起,用心去做吧!
2017-12-14 上海家长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021-31216752,我们将及时删除。这是一位差生的爸爸在家长会上的一份演讲稿,引起很多家长的沉思。如果孩子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作为家长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呢?咄咄逼人还是静待花开,读完此文,相必您会有所感触。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几位家长朋友一定是代表不同的层次,我大概是代表那些比较落后,但正在进步的孩子家长讲几句话,所以我的讲话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像检讨。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付出很多,但这不是个愉快的过程。我是个教育工作者,有满脑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论,所以开始我力图对孩子的学习不干预,抱定多观察、多鼓励、多引导的原则,坚持不在外边报班,相信自己的教育。结果呢,我看到孩子的磨磨蹭蹭,经常大脑像断了线一样,长时间愣神,作业常常耗到十到十一点。于是,终于放弃原来的理念,开始陪学、辅导,从那以后,家里就充斥着呵斥、不满和哭泣。我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做老师的都知道,不怕你笨,就怕你缺意志力,不怕你学不会,就怕你没有一个紧凑、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失败的情绪容易转化为易躁,黔驴技穷的我也打孩子,有时下手很重。每当打过孩子,尤其下手比较狠的时候,心情坏到极点,看到孩子蜷缩在角落,十分无助,默默哭泣,看到这个平时那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而他无论在体力和智力都远远不能和我对抗,仅仅因为学习,就要承受心理和肉体的摧残,而这个他是我的宝贝,自己的唯一,此时怜惜、悔恨、心疼、难以明说。直到现在,每当回想当年,看自己当年写的文章,还是感觉很对不起孩子,我的孩子也常看我的文章,他知道爸爸的后悔是真的。我对得起他的就是爸爸的坚持,永不放弃的坚韧。我还想跟各位朋友分享几个我的观点:01 接受孩子的现在 按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不是优秀的父母就一定有优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父母也一样可能有与众不同的孩子,要不这个人类社会也太不公平了,这个社会的结构也太不稳定了。不是所有的好习惯都是父母给的,要不为什么同一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有天壤之别;也不是所有的坏毛病都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当,我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老天爷给了你什么你只能有什么,抱怨一生,你就痛苦一生。有遗传就会有变异,一切可能的现在都在上帝能够忍受的正常范围内,我们只能接受。但,既然这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只能最爱他,给他你能够给他的最好的教育。02 别把可能的幸福 相互折磨成痛苦也许有这样两种情况都可能是幸福。如果你的孩子聪明、漂亮、有好习惯、善于自我控制,学习从不让你操心,老师夸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你的确很幸福。但也可能有另外的情况。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的同伴只能在本村读初中,全村只有我一人考到县里的中学,我的父亲骄傲死了。可是,只有我的妈妈感觉到了她可能的不幸福。当我每周背上煎饼要离开家的时候,她都那样的不舍,抚着我的背说,孩子你学习好,有出息,将来可是要在天边工作,妈见你的时候就少了。妈妈的这句话不幸一语成谶,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们没有在她的身边,这不是一种诅咒,这是一种可能。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么优秀,你要教育,你要反复教育,你要耳鬓厮磨,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说的话多,我认为所有的天伦就在于在一起,这不是幸福么?孩子成人之后,彼此亲近的机会就少了,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比对别人多一点的时间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也许就是幸福,千万别像我先前那样,让呵斥和哭泣成为主流声音,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磨。世界上只有最亲近的人,能给最亲近的人伤害,而且长久。03 孩子做不到 有时候不是态度 是能力没有谁因为孩子身高比不上别人,天天打孩子;没有谁因为孩子跑不过刘翔,天天骂孩子,因为外表的差异看得见。我们承认,升学率与这些无关,学校也不因为这个歧视孩子。但偏偏因为学习你咽不下这口气,你不肯放过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看不见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要不我们怎么没成了爱因斯坦呢?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是应该的,别为孩子的未来太担心。大树可以参天,小草也能成绿。为什么会丢三落四?为什么这样磨蹭?为什么就是记不住?说了千百遍,打了好几场,他还是他,怎么就是不听呢?家长朋友们,孩子出现了问题,很可能不是因为态度,就像长不高、跑不快一样,我们只有帮助他进行时间管理,和他一起进行学习生活规划,用表格、用小结帮他,而没有办法怪他。04 道理不要多讲 孩子需要具体帮助这一点,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经知道太多,并不是他不认可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经没有震撼和说服力,只能转化为反感,其实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就像我前边做的那样。我特别想说一句,孩子们报的辅导班,有没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觉得如果他在学校听不进去,他能在外边听进去吗?而且,一周一次,间隔太长,内容自成体系,跟学校老师的内容不一致,得不到巩固,不如把每天的作业处理好,这跟老师的教学同步,而且相互巩固,一个大学生就可能做到。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适应所有的孩子。05 教育立竿见影是神话 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我做好了进展缓慢的准备,做好了一直不见效的准备,没有办法,就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当父亲越久,当老师越久,越觉得教育我几乎没有入门,这根本就不是谦虚,真是这样。尽管我准备好了坚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见效,也许我努力的时候见不到效,也许某一时刻我没有准备的时候孩子忽然成长。即使他成长了,我也不能贪天之功,感觉是自己的成功,影响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谁能说得清呢?但,我要坚持,就像人的身高一样发育有早晚,说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对老人,我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遗憾。对孩子,如果我轻言放弃,那么万一将来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会内疚和后悔,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