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重视养生,还是为了治病,饮食或食疗成了人好好活着的一个永恒主题。 我们在享受着口腹之欲,或忍受着良药苦口时,那些吃到肚子里的食物或药物,是为“活得更好”加了分还是减了分,最终由身体说了算。 可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又了解多少呢?现在有个现象,不少人半年前体检“未见异常”,半年以后得重病。他们觉得很冤——我年年体检,为什么这半年就出大问题了? 中医很智慧,其实真正深入去问吃饭的情况及变化、问二便排泄的情况及变化,就能看出端倪。 如果我们在变化之初,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即能防患于未然,中国文化的智慧可让我们趋吉避凶。 留意饮食产生的饥饿感、饱胀感、口味、体重、二便的情况及变化,是我们自检自测的五项重要指标,藉此反观内在,感受我们脾胃这片“田地”的现状,看看是否到了需要改变现有饮食习惯,真正善待自身的时候。 脾胃自测一 晨起是否有饥饿感? 身体正常的人,早上起来肚子很容易饿;如果早上起床是被饿醒的,那是最好的状态。中国文化讲天人相应,在中医子午流注运行里,胃经于上午7点打开并运行到9点,胃开了,是告诉我们——不能再睡了,这时要去干嘛?吃早餐。 大多数人会有这样的经历:生病时,早上起来没有饥饿感;当病人想吃东西时,就知道身体开始好转。 现在不少人看起来没生病,可早上起床后却不饿,不想吃早餐,那是体内的脾胃已经出了状况。 如果早上不是被饿醒,而是睡不醒的,这更麻烦,说明该睡的时候没补进去,脾胃开的时候又盖住了。早上中午该饿的时候不饿,到晚上饿了,得吃了宵夜再睡,实际是人虚了。 生活颠倒,晚上本是脾胃关的时候却把它打开,所以早上胃经该开的时候它就不开了,长此以往,脾胃运行紊乱,胃癌高发。 从现在起,关注一下自己早上起床后,一周里有几天是满满的饥饿感?有几天是不饿的?如果没食欲的日子占多数,就要想办法开胃了。 脾胃自测二 吃饱时是累?还是满足感? 《黄帝内经》云“食饮有节”,养生都知道吃到七八分饱是最好,可这个尺度如何把控? 餐后的感受是一把好用的“尺子”——吃饱后是累了,想睡觉?还是精神满满的?如果吃饱很累,说明吃多了。 这项自检标准,不仅是判断饱的尺度,同时也是一日三餐饮食结构中择食的标尺。如果饮食吃对了,真正吃饱那是满足感,不会累。 现在我们的饮食结构,特别晚餐常是大鱼大肉,大量的油腻一吃进去,肝脏负荷马上加大,肝脏一不好,人就会累。表象上是气血分配到肠胃帮助消化,导致大脑缺血所以昏昏欲睡,实质是气血不足,加之肝脏负荷加大导致的累。 我们在餐桌上去观察,如果吃完了会累,说明我们吃的食物偏油腻了。 中医食饮讲求一是清淡,二是忌寒凉。正常的一餐吃完,到了下一个餐点时会饿。如果今天吃两个猪蹄子进去,到了饭点不饿,说明这东西滞住了,实际上不饿就有问题。吃饭就要节制了。 我们吃好了人不应该是累的,更不应该是胀的。正常好的饮食,一碗粥下去,很容易消化,很容易饿。 有些人喝了扶阳茶会越来越饿,为什么?把胃打开了,脾胃功能上来了,运化能力上来了,就很容易饿,吃饭很香。 脾胃自测三 口味是重?还是清淡? 《灵枢》:“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气正常则口能辨味。病态时脾气虚则口淡无味。 现在大家的口味越来越重,为什么? 是脾胃虚弱了,脾胃越虚,越吃不下清淡的食物,用大量的调味品才觉得有滋味。 现在全国的厨房,已经在湖南化或四川化,做菜喜欢又油又辣,甚至上海和杭州餐厅,有三分之一的菜也辣了,餐厅说:不辣不重口味没人吃。 我们小时候不是这样,各地有当地的口味,原来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吃麻辣,是用麻辣祛当地的寒湿,20-30年前江浙和北方的菜没有那么辣,但是现在确实多辣、味道重、喜欢刺激。 回归到个体,我们做自我检测,当口味越来越重时,代表自己的脾胃越来越虚。如善待自身,胃不好,要忌辛辣;感冒咳嗽要忌辛辣,忌油腻;病人要忌咸。什么时候吃很清淡的菜也觉得有滋有味,说明什么?脾胃好了。 脾胃自测四 体重短期内是否骤变? 我们身体最直接的能量来源是食物,体重迅速增加或下降,大部分跟饮食、脾胃有关。 突然之间变胖,或突然之间在一两个月里以20斤左右的幅度迅速消瘦,吃不下东西都会有问题。体重的迅速改变要警惕,有时候这个数据比体检数据更重要。特别是有些病人,怎么吃都是瘦,越来越瘦,一去医院检查,恶性肿瘤。 脾胃自测五 大小便是否正常? 中西医都非常重视二便管理,辨别的方式和标准有差异,标志物同样是大小便,西医需化验,中医的方法不用化验。 通过日常观察二便的次数、形状、色泽、速度等,就知道身体好不好。比如说小便,晨尿状态,决定肾阳的状态。晨尿跟一日里正常尿的差别越小越好,这是金标准。 再观察大便,是否成形,还是稀溏、便秘?身体通畅时,上厕所很快,解大便只需要15秒。但有时20分钟还解不完,为什么?里面堵上了,该出的出不来。 正常大便一天是1-3次,如果变成两天一次,甚至三天一次排便,有研究显示便秘一天相当于抽600根烟。 肠胃是精华与污秽同居分流之所,脾胃正常运转,则排出污秽,运化精华为己所用;脾胃失常,则精华难运,污秽滞留。身体亚健康,人生病就是因为出不来,进不去导致的。 《素问》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胃与脾相关联;肠与肺相关联。中医的下法为什么能治百病?六经的病变,其他藏府的病变都能聚于肠胃,然后通过攻下来解决。所以要让污秽出得来,好的精华才能进得去。因此做好二便管理,对于维系机体健康非常重要。 思考与践行 我们的身体本高度精密,我们本该拥有预知病变的灵敏度,现在为什么没有了?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 灵敏度是相对的——如果吃饭又香又咸,感觉易失灵,就象吃了蜜糖再吃水果就觉不到甜了;我们若去恢复身体的本能,往往粗茶淡饭时,灵敏度会高起来。 早发现早治疗,这是真理,但是何为早?不是靠CT来早发现,有影像显出来时已经病变,实际上我们自己发现才为早,当本能的灵敏度尚未调发出来时,我们可以借助文化的智慧,时时自检早发现,防微杜渐。
网诊“望、闻、问”,因缺少切诊,舌诊尤为重要,舌诊全息能完全反应脏腑经络变化。把舌头当成人体的一面镜子。我们通过这一面镜子照一照。能照出我们哪一个部位出了问题?那首先,我们就要知道这个部位在哪里,哪个位置代表了什么? 舌头的上中下三焦,口角确定下焦(口角以内的舌体)伸出来的部分分两段:上焦和中焦。舌边是用来分肝胆的,它是变化的,有时候宽、有时候窄。这是要根据肝区的能量和脾胃区的能量的对比出现的。 舌诊规律:凹陷代表能量不及,凸起代表能量太过。当我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有很多人可能就会恍然大悟了,我们正常的一个舌像要看什么?看舌苔、舌质、舌形、舌态、舌色。在我们这里,最重要的要看的就是凹陷和凸起,那好了,别的你都不会分析,只要这个人舌头一伸出来你看哪里是凹陷的,哪里就是能量不足,哪里就是虚的。哪里是凸起的,哪里就是能量太过,哪里就是一个障碍,就是一个堵塞。舌正中间代表了我们人体的能量运行是不是正常,这就是我们的生命线。舌正中沟,人体能量运动的生命线。 舌根是我们的肾,舌底苔代表了肾阴,肾阴必须由肾阳的温化,才演化成能量,向人体运动,肾阳如果不足,肾阴也就是白胎就不会融化,就会形成什么?寒湿。 看这两张舌头,这两个舌根都是偏腻的,舌苔偏腻,腻就是白苔不化像雪像霜一样,就是有寒,下焦只要是腻的,不管它是黄苔还是白苔,那肯定的一点就是:积雪不化、就是肾阳虚。那这两个,一个舌根是鼓起来的,一个是凹下去的,鼓起来的,说明能量太多了,能量的淤结阻滞,凹下去的说明能量不足了,当然治疗处方上就有了一个方向,一个需要疏通,一个需要温补。舌诊对于网诊处方非常重要。 舌根的正中间的位置是丹田,是肾间之动气,是人体能量的原点,这个地方凹陷,代表了我们整体的能量缺少,出现的第一个症状什么?就是腰疼,腰为肾之府。女性这个地方是凹陷的,又是白腻苔,就是下焦虚寒,痛经,小腹疼痛,小腹冷痛坠胀,男性那个地方呢?是前列腺,是男性男科的问题。 拍摄舌像最好用后置摄像头,或者让别人帮你拍,自拍多不清晰。在自然光下,不开闪光灯。拍完后要与自己的实际舌头颜色对比是否有差异。咨询病情前先拍好舌像,仔细先查对自己的舌像是否符合规范。
保胃气是扶阳医学的“兜底之法”很多人都诧异,扶阳医学方方不离山楂、豆蔻、生姜、干姜等调胃护胃的药,你们治病就不能直取其病吗?非要这么谨小慎微吗?其实我在学医之初,就记住的一句话:“如果你的医学技术不好,给你治疗过后,你就算没给人家治好,最起码要给它还原到原样,不至于给人治坏了。”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虽然治愈率、缓解率都比较高,但是总有一些患者疗效不理想,但是最起码我们不给人家加重病情。我们来看后天八卦,位于西南方和东北方的坤卦、艮卦,为什么阳气出阴和阳气归根都要以脾胃为枢转呢?这就是强调胃气的重要性。所以扶阳医学桂枝法、附子法,在后面要有白术、甘草、山楂、生姜这些药。简单点说,我们吃进去的药,他总要经过脾胃的运化吧,当你脾胃不好的时候,吃进去的药不能消化,那吃进去了也白搭。举个例子,有一个小孩饮食差,面色发青,经常便秘,大便干结如羊屎,在医院反复检查,也没有有什么结果,而我们用的温中健脾的药,效果也不好,舌头上总是有白腻苔。于是留心观察,仔细询问家属,发现每次饭后小孩总是要吃苹果或者梨,听说饭后吃水果可以帮助消化,这才知道小孩是因为过食生冷,中阳受损所致,所以劝他改掉吃水果的习惯,严格忌生冷,再服药一周,病情果然好转,很快脾胃饮食就打开了,连续吃一个月,不止人长胖了,也长高了许多。还有一个患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的小儿,平时都要吃很多水果,鸡蛋、牛奶更是每天都要吃。殊不知,吃了生冷的水果,脾胃就会变得寒凉,然后鸡蛋牛奶这些蛋白质不能完全分解成为氨基酸,就会以蛋白的原型直接被吸收入血,从而产生过敏的症状,所以服药后效果不理想,于是交代家属严格忌生冷,暂停高蛋白的摄入,很快,服药的效果就出来了。还有一些小孩喜欢吃肉食,家长觉得他胃口好,喜欢吃就经常做给小孩吃,但是慢慢的出现了口臭、便秘,晚上睡觉磨牙、盗汗、趴着睡等等的一系列积食的症状。吃的多,反而不长个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宿食未去,新谷又增”,导致脾胃很难正常运化。《伤寒论》398条说到:“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这里十分清楚的说道,在卫气不强的情况下,损谷是保胃气的最好方法。而节食,就是损谷的最好办法,适当的减少食量,使胃气运转游刃有余,才能以通为用。道家还有“辟谷”的修行方法,佛家有“过午不食”的戒律,都是为了让肠胃清净,恢复消化道强悍的消化能力。人在中年以后,往往都是脾胃消化首先变差。试看,年轻的时候,我们可以吃几大碗饭,那时候就算吃得很差,就是只吃面条、馒头,精神都很饱满。到了老年,就算天天山珍海味,还是照样营养不良,缺钙,骨质疏松,或者营养不能吸收,变成血脂、血糖、尿酸充斥在全身,变成垃圾。造成各种代谢综合征。所以,扶阳医学的治疗,首重胃肠的调理,不论胃肠有没有问题,都要用一些药物固住脾胃。如果是脾胃本身就差,那我们就要专门用一两个疗程的药调理脾胃,让它强悍起来,这样子药物的吸收会更好。如果脾胃本身还不错,那我们就在方子里用一两味药兼顾脾胃,让这些治病的药不伤脾胃。所以我们才说,“保胃气”是扶阳医学的“兜底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