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危儿存活率明显上升。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具有各种可能导致脑损伤高危因素的婴儿。常见的高危因素有早产、低出生体重、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产伤、宫内感染等。大量研究显示,婴幼儿期脑可塑性大,恢复力强,对高危儿早期发育进行监测,对发现有发育异常的高危儿给予早期干预康复,可以显著降低高危儿神经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及伤残程度。我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儿1500~2000万,约15%~30.13%(约250万以上)有高危因素(目前国内尚无高危儿发生率的系统报道,各地报道率不一)。高危儿常见的发育风险是脑性瘫痪和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相比高危儿占新生儿总量15%~30.13%,我国脑瘫的发病率为2.48‰,多地0~6岁智力低下儿童患病率在1%之下,说明大多数高危儿预后是良好的,只有一部分发展为脑瘫或其他功能障碍。如果对所有的高危儿都进行早期干预,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医疗资源成本,同时高危儿家长承受着巨大心理负担;如果只对确诊的脑瘫儿进行治疗,那么这些患儿将错失早期干预良机,因为既往脑瘫确诊通常在12~24月,而这一时期的脑瘫儿常有明显的姿势异常以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以致康复效果不佳。但,2017年9月Novak I在JAMA Pediatrics上发表了《early ,accurate diagnosis and early intervention in cerebral palsy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梳理了早期预测脑瘫的标准化工具,指出可将脑瘫诊断时间提前至纠正胎龄6月龄以前,提出脑瘫高危儿的概念,确立了脑瘫高危儿的诊断条件。随后,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晓捷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唐久来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组长肖农教授等儿童康复界权威专家均撰文呼吁引进Novak I倡导的脑瘫高危儿(脑性瘫痪高风险儿)概念,在中国推广其归纳总结的脑瘫高危儿(脑性瘫痪高风险儿)筛查技术。 脑瘫高危儿指在婴儿早期阶段被怀疑为脑瘫,但得不到确诊,采用标准化评估方法判定未来成为脑瘫可能性极大的早期婴儿。脑瘫高危儿需采取脑瘫早期干预康复的特定治疗方案,其早期干预康复效果比智力低下高危儿要好。脑瘫高危儿是个暂时诊断,诊断条件必须具有运动障碍(必备标准)和至少一项附加标准。运动障碍(必备标准)如下:运动质量下降如不安运动缺乏等全身运动(general movements,GMs)异常和(或)神经学检查异常如肌张力改变及轻微的姿势异常和(或)运动发育落后;至少一项附加标准如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异常和(或)临床病史提示脑瘫高危因素。Novak I归纳总结了以MRI、GMs评估、婴儿运动能力测试(test of infant motor performance, TIMP)、Hammersmith婴儿神经学检查(the hammersmith infant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HINE)4个有效工具为特色的脑瘫高危儿筛查技术。根据脑瘫高危儿诊断条件,早期运动质量评估、早期运动发育评估和早期神经学检查是筛查识别高危儿是否为脑瘫高危儿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常规使用的婴幼儿发育评估工具(包括运动发育评估)有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s, GDS)、贝利婴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BSID)、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lberta infant motor scale, AIMS)、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 ,PDMS)。GDS应用于 4周~6岁, BSID 2~30个月, AIMS 0~18个月、PDMS 6~72个月,这些量表中关于婴儿早期运动发育评估项目少,对婴儿早期尤其是3 个月内超早期运动发育异常识别不敏感。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婴儿生长发育筛查(大部分项目为神经学检查项目),单项判断标准明确,便于操作,但应用较繁琐,不能计分,检测后诊断性结论不明确。新生儿神经行为评估法( NBNA法),适用于出生3~28d新生儿的神经行为评估,可根据分值的高低判断新生儿神经系统病情的轻重,但该法使用范围较局限,仅适用于新生儿期,不涉及发育评估。Novak I推荐GMs用于早期运动质量评估,TIMP用于早期运动发育评估,HINE用于早期神经学检查。目前GMs评估方法是国际上公认的5月龄前预测脑瘫的最好临床工具。GMs评估于1990年首次被奥地利发育神经学家提出,此项技术在欧洲已被广泛应用, 2007年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杨红医生引入我国并推广。临床上将GMs分为两大阶段:胎儿期至足月4周的早产/扭动运动阶段;足月后6~9周龄时开始出现的不安运动阶段,足月后5~6月龄GMs开始消退,随意运动模式开始出现。其中,早产/扭动运动阶段的GMs分为4类结果:正常性GMs(normal GMs,N)、单调性GMs(poor repertoire GMs,PR)、痉挛-同步性GMs(cramped-synchronized GMs,CS)和混乱性GMs(chaotic GMs, Ch)。不安运动阶段的GMs分为3类结果:正常不安运动(normal fidgety movements,NF)、不安运动缺乏(absence of fidgety movements,F-)和异常性不安运动(abnormal fidgety movements,AF)。预测脑瘫的早期特异性指标为连贯一致的CS和(或)F-。按照GMs发育轨迹,足月后≤4周(1月龄以内)评估1~2次;足月后第10~14周(3月龄左右)至少评估1次,如果发现F-,需增加评估次数;如果是早产儿,足月前的早产阶段评估1~3次。GMs测评对早期运动质量进行评估,可早期可靠地预测脑性瘫痪等神经学发育障碍,然而GMs测评时间局限于出生后~矫正胎龄4周和矫正胎龄 9~20 周,错过这两个时段就会影响测评的准确性;并且GMs评估结果对于临床干预方案的制定不能提供指导意义。TIMP是针对胎龄34周的早产儿到纠正月龄4个月的早期婴儿功能性运动所需的姿势和选择性控制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TIMP最初由Girolami于1983年创建,至今已更新到第5版。研究证实,TIMP测评得分随婴儿矫正胎龄的增长而升高,能预测小婴儿的运动发育结局。TIMP也能早期识别与脑瘫有关的运动发育迟缓。西安市儿童医院陈艳妮医生团队把TIMP引进我国,并于2014年正式发表了第1篇基于我国儿童数据的研究文章。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和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等全国范围内的11家儿童保健机构共同进行TIMP中文版的修订工作,并于2018年底完成TIMP中文版的修订工作,明确TIMP在中国使用的信效度并建立TIMP中国常模。TIMP的测试结果为量表总分,可以对婴儿是否存在运动发育迟缓进行诊断。根据TIMP中国常模,百分等级10%作为发育迟缓的界值,百分等级16%作为发育迟缓可疑的界值。HINE是应用于2~24月龄婴幼儿的一种简单、可打分量化的神经学检查方法,仅5~10分钟即可完成。HINE第一个版本由 Dubowitz等研究人员在1999年制定,它可早期识别神经发育迟缓或脑损伤患儿,监测疾病的纵向进程并早期预测神经发育结局。HINE 3月龄评分<57分,脑瘫预测率为96%;6、 9、12月龄HINE评分<73分提示脑瘫高危儿,6、9、12月龄HINE 评分<40分同时有神经影像学和标准运动功能评估异常,几乎可认为是脑瘫。第1部分共26项,其中包括颅神经功能5项、姿势6项、运动2项、肌张力8项、反射和反应5项。每个项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0~3分),总分是所有单项评分的总和(0~78分)。第2部分(8项)主要评估婴儿的运动发育里程碑,正常与否与年龄相关,包括头部控制、坐位、自主抓握、仰卧位踢腿、翻身、爬、站立和走。第3部分(3项)是观察婴儿的行为状态,包括知觉状态、情绪状态和社会适应。HINE评估方法是一种快速、实用、简易的神经学检查方法。不论评估人员的临床经验高低,评估者间信度高。目前HINE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高危儿随访计划,但在国内,HINE的应用有待推广。 MRI可以识别高危儿脑结构性病变并预测脑瘫,其敏感度为86%~89%(如果安全可行的话)。预测价值比较高的异常表现包括:(1)脑白质损伤(脑室周围白质囊性软化或脑室周围出血性脑卒中);(2)皮质和深部灰质损伤[基底节或丘脑病变、分水岭区损伤(矢状窦损伤)、多囊性脑软化或脑卒中];(3)脑发育畸形(无脑回、巨脑回、脑皮质发育不良、多小脑回、脑裂畸形)。每一项筛查工具均各有侧重性。TIMP主要用来评估是否有早期运动发育迟缓, GMs评估可发现早期运动质量是否有异常, HINE适用于早期神经学检查,MRI可以识别早期脑结构性病变。因此上述的每一项筛查工具在脑瘫高危儿早期筛查诊断方面可以互相补充,联合评定比单一评定将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在纠正月龄5月龄前,建议GMs联合MRI,脑瘫预测率为95%~98%;没有条件完成GMs、MRI,可先采用HINE联合TIMP筛查识别脑瘫高危儿。就我国国情而言,基层新生儿科、儿内科、儿童保健科医师在发现患儿有脑瘫风险但缺乏筛查工具及技术时,可将患儿转诊至有条件的上级医院。有资质的医院可借鉴规范的筛查诊断流程对高危儿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对筛查诊断为脑瘫高危儿/脑瘫儿进行早期规范治疗,以提高神经可塑性,防止并发症,降低神经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及伤残程度。参考文献[1] Novak I, Morgan C, Adde L, et al. Early, Accurate Diagnosis and Early Intervention in Cerebral Palsy: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JAMA Pediatr,2017,171(9):897-907.[2] Bosanquet M , Copeland L , Ware R ,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ests to predict cerebral palsy in young children[J]. Dev Med Child Neurol, 2013, 55(5):418-426.[3] Noble Y, Boyd R.Neonatal assessments for the preterm infant up to 4 months corrected age: a systematic review[J]. Dev Med Child Neurol, 2012,54(2): 129-139.[4] 张婷,李海峰,肖农. 2017年JAMA Pediatrics《脑性瘫痪早期精准诊断与早期干预治疗进展》中国专家解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8,10:743-749.[5] 唐久来,王宝田,李晓捷. 脑性瘫痪早期诊断和脑性瘫痪高风险儿诊断及早期干预进展[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 15 ): 1121-1125.
我儿子走路总是踮脚,脚跟踩不到地。我的孩子四个月了,还不能抬头。我家孩子两条腿比较硬,要是一紧张或者一受惊吓就更加硬了。家长描述的这些症状很可能是脑瘫的表现。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患儿除了运动障碍,常伴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大多数人听到“脑瘫”两个字觉得很可怕,甚至闻之色变。为什么呢?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他们认为脑瘫是“不治之症”。随着医学的发展,已证实脑瘫在相当程度上是可治的。 案例8月2日,温医大附属台州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汤行录主任对2.5岁的痉挛型脑瘫儿童晨晨(化名)在肌骨超声引导下行双下肢定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汤行录要求治疗师加强康复训练。4天后,晨晨妈妈激动地告诉汤主任,她家小宝宝扶走时双下肢不再“交叉”了,足尖着地较前明显减轻。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儿童肌痉挛和肌张力障碍技术只是脑瘫治疗技术的一种。A型肉毒毒素主要作用于运动神经末梢,通过裂解突触相关膜蛋白而阻滞外周胆碱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降低痉挛肌肉肌张力。在脑瘫治疗技术中,最常规最重要的治疗技术是功能训练,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与肉毒毒素A基于阻滞外周胆碱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而降低痉挛肌肉肌张力不同,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主要是基于脑可塑性。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布赞说:“你的大脑就像是一个沉睡的巨人”。脑可塑性原理认为经验可以改变脑的结构并影响其功能,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脑的可塑性表现为可变更性和代偿性。可变更性是指预先确定脑细胞的特殊功能是可以改变的,如视觉细胞被移植到脑的其他部位,这些细胞可起新的作用;代偿性是指一些细胞能代替另一些细胞的功能,局部细胞缺失可用临近细胞代偿。另外,功能训练在很大程度上纠正患儿的异常姿势,预防肢体的挛缩和畸形(如软组织僵硬、关节挛缩、长骨扭转、髋关节脱位、脊柱侧弯等),促进正常姿势运动的发育。基于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婴儿早期的脑可塑性大,恢复力强,对筛查诊断为脑瘫高危儿/脑瘫早期儿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康复,可有助于受损的大脑得以最大程度的恢复。脑瘫高危儿指在婴儿早期阶段被怀疑为脑瘫,但得不到确诊,采用标准化评估方法判定未来成为脑瘫可能性极大(约90%)的早期婴儿。温医大附属台州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开展以磁共振成像(MRI)、全身运动(GMs)评估、婴儿运动能力测试(TIMP)、Hammersmith 婴儿神经学检查(HINE)4 个有效工具为特色的脑瘫高危儿/脑瘫儿早期筛查诊断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目前脑瘫康复治疗方法有:物理治疗(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药物治疗(A型肉毒毒素注射、口服巴氯芬、左旋多巴等)、手术治疗(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巴氯芬泵植入术及肌肉、肌腱、骨关节矫形手术等)、辅助器具及矫形器的应用、针刺推拿等传统医学康复疗法等。对于合并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癫痫等的患儿,同时开展言语治疗、作业治疗、抗癫痫药物治疗等。康复治疗的目的不是使脑部病变恢复正常,而是尽量使功能接近正常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温医大附属台州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开展MRI、GMs、TIMP、HINE技术早期筛查脑瘫高危儿,让脑瘫宝宝得到早期治疗;开展肌骨超声引导定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儿童肌痉挛和肌张力障碍技术,让脑瘫宝宝得到精准治疗;开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治疗,让脑瘫宝宝得到个体化综合治疗!尽我们的努力,让您听到“脑瘫”时不再怕!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妇女儿童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康复科汤行录省内率先开展脑瘫儿早期筛查诊断 台州日报 2020.6.1 图为儿童康复科团队在进行GMs评估本报记者施 炜文/摄“脚趾和脚踝比上次放松多了,没有一直蜷缩,虽然动作比较单调,但流畅度比上次要好……”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一间观察诊疗室里,一道玻璃门将房间分隔开。门里,一个小婴儿平躺着对着摄像头,缓缓伸展四肢;门外,治疗师观察着电脑屏幕上的实时监控画面,一边记录,一边向家长解释婴儿的运动表现。正在进行的检查被称为全身运动(GMs)评估,是一项非干扰、非侵入性的神经运动评估方法,能敏感地提示新生儿和小婴儿特定的脑损伤,可在3月龄前超早期发现脑瘫的可能。多工具早期精准筛查诊断脑瘫高危儿/脑瘫儿据统计,台州每年出生的新生儿约7万名,估计其中高危儿约1.5万名,最终发展成为脑瘫儿的约180名。“婴儿早期脑可塑性大、恢复力强,对脑瘫儿进行早期干预康复,效果好。但在婴儿早期,我国常规使用的婴幼儿发育评估工具和传统的神经学检查很难精准筛查识别出未来成为脑瘫的高危儿。”该院儿童康复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汤行录说。2017年9月,国际儿童康复界权威专家在国际顶级儿科医学期刊梳理了早期预测脑瘫的标准化工具,归纳了GMs、婴儿运动能力测试(TIMP)、Hammersmith婴儿神经学检查(HINE)、磁共振成像(MRI)四项有效工具为特色的脑瘫高危儿/脑瘫儿早期筛查诊断技术。“GMs、TIMP、HINE分别从早期运动质量、早期运动发育、早期神经学检查这几方面来评估小婴儿是否有运动功能障碍。根据障碍类型及严重程度,附加头颅MRI异常类型和相关高危因素,能有效筛查识别出脑瘫高危儿。”汤行录表示,以上手段在超早期筛查诊断时互相补充,更具有临床价值。据介绍,一例32周早产有颅内出血史的婴儿,在校正年龄6周时TIMP评估不乐观,经过一个多月的干预康复治疗,其GMs提示正常不安运动(NF)、TIMP百分位数从10%以下提升到25%~50%区间,表明早期干预康复取得了良好效果。该院儿童康复科在省内率先开展的四项脑瘫高危儿早期筛查诊断联合技术,在国内也处于先进水平。如TIMP技术,2019年国内才建立中国TIMP常模,该院医生和治疗师团队第一时间学习该技术并运用于临床,使得早期筛查诊断准确率和干预康复效果都有了很大提升。科室合作提前干预康复据了解,脑瘫高危儿/脑瘫儿在早期干预康复有效,但既往脑瘫确诊通常在12~24月,而这一时期的脑瘫儿常有明显的姿势异常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导致康复效果不佳。通过联合应用脑瘫高危儿早期筛查诊断技术,并与新生儿科密切合作,可将筛查诊断时间提前至校正年龄6月龄以前。“高危儿尤其是早产儿,大部分脑发育都还未完善。我们会请康复科进入新生儿病房进行床边拍摄,尽早确诊,介入干预康复。”该院新生儿科主治医生王晓霞说。王晓霞介绍,该院新生儿科、儿童康复科等科室紧密合作,不仅将脑瘫高危儿/脑瘫儿的筛查诊断干预康复工作开展到了新生儿病房,而且还组建了高危儿随访康复门诊。4月底,一例29周早产儿在校正年龄13周时在该院进行了联合检测,其 GMs、TIMP均正常,汤行录团队评估其运动发育尚可、以后神经发育异常的可能性很小,由此只需保持定期随访。而5月初的一例27周早产儿,其校正年龄10周的GMs提示不安运动缺乏(F-),被该团队评估为脑瘫高危儿,从而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康复。汤行录说,基于脑瘫高危儿早期筛查诊断联合技术及科室合作,可早期筛查诊断出脑瘫高危儿/脑瘫儿并进行针对性的早期干预康复,获取宝贵的早期干预康复时间;同时精准评估筛选出发育正常的高危儿,消除家长焦虑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科普链接 什么是高危儿?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具有各种可能导致脑损伤高危因素的婴儿。常见的高危因素有早产、低出生体重、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产伤、宫内感染等。高危儿常见的发育风险是脑性瘫痪和智力低下。我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儿1500~2000万,约15%~30.13%(约250万以上)有高危因素。什么是脑性瘫痪(脑瘫)?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我国脑瘫的发病率为2.48,每年新增脑瘫儿约4~5万。 什么是脑瘫高危儿?脑瘫高危儿指在婴儿早期阶段被怀疑为脑瘫,但得不到确诊,采用标准化评估方法判定未来成为脑瘫可能性极大(约90%)的早期婴儿。
“我的孩子很喜欢看奇怪的东西,在马路上闲逛时总会弯腰盯着下水道盖板看半天,也会蹲在厕所门口,专注地用手抠下面的‘百叶窗’,你不去阻止他,他会在那玩很久”、“孩子喜欢把所有的车子翻出来转轮子、总是把所有积木都排成一排,不喜欢玩其他玩具”、“孩子总喜欢自己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叫他就跟叫别人一样没有一点反应”——原来这都是自闭症的表现。 今年4月2日是第十三个世界自闭症知晓日。自闭症谱系障碍(简称“自闭症”或“孤独症”)儿童,常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似天外来客,好像天上的星星,独自闪耀却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自闭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根据最新数据,在美国每54名儿童中就有1名被诊断为自闭症,我国自闭症的流行率大概在1%。自闭症的两大核心症状:1. 社会沟通的交往障碍 孤独症的最重要的核心症状。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不参加小朋友的合作性游戏;通常不怕陌生人,与父母没有特别的情感等。2. 限制性兴趣/重复行为 比如看手、 望天花板、转圈、嗅味、玩弄开关、来回奔走,坚持固定不变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 典型的自闭症不难诊断。但对2岁以前的不典型患儿,家长及普通医务人员难以识别。其实,自闭症社交不足行为和部分刻板行为在早期即可出现。汤行录医师介绍,自闭症早期行为标志可归纳为"五不"行为-不看、不应、不指、不语、不当。不(少)看指的是目光接触异常,自闭症患儿早期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缺乏或减少视觉注视,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不(少)应表现为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反应不敏感通常是家长较早发现的自闭症表现之一;不(少)指即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不(少)语指多数自闭症患儿存在语言出现延迟,家长也往往是为儿童语言问题而就诊,其实语言发育延迟并非自闭症诊断的必要条件;不当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自闭症患儿从12月龄起可能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比如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并持续注视等。针对具体年龄,如宝宝出现下列症状,汤行录医师提醒需警惕自闭症。6个月 不能被逗笑,眼睛很少注视人10个月 听力正常,对叫自己名字没反应12个月 对于言语指令没有反应,没有咿呀学语,没有动作手势语言:如不会手指,也很少用点头、摇头、挥手等表示意愿,不能进行目光追随,对动作模仿不感兴趣16个月 不说任何词汇,对语言反应少,不理睬别人说话18月龄 不能用手指指物或用眼睛追随他人手指指向,没有显示给予行为24个月 不会说二个意思构成的短语婴幼儿期孩子的神经可塑性较大,所以自闭症干预越早越好。因此,自闭症早期诊断就显得非常重要。自闭症筛查量表可以识别孩子是否有自闭症倾向。自闭症筛查量表有很多,例如幼儿自闭症检查表(M-CHAT)、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孤独症特征早期筛查问卷(ESAT)等。其中ABC在国内外广泛使用,稳定性好,适用于8个月—28岁的人群。筛查不能代替诊断。如果需要确定孩子到底是不是自闭症,还需要专业权威的诊断。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和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目前是国外广泛使用的自闭症诊断量表。ADOS是专业评估者通过观察儿童游戏中的表现,对他们的沟通、社会交往及使用材料时的想像能力加以评估。ADI-R是专业评估者向疑似自闭症儿童的照顾者收集信息,ADI-R是ADOS很好的补充。ADI-R与ADOS的联合评估,已被作为诊断自闭症的金标准,但我国大陆具有该诊断资质的医务人员很少。临床医生综合病史、精神检查并依据DSM-5诊断标准作出是否是自闭症的诊断。参考文献:1、《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儿童康复学》,李晓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