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年人一人多病,即共病性。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前列腺增生、老年肺炎、心肾功不全等等,常常就诊于多个科室,用药复杂,可能有重复用药,加重胃肠肝肾负担,增加药物相互作用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这就涉及到老年综合内科了,综合治疗,精准防控,去糟取精,有利于老年人少用药、用好药! 2. 但万事皆有两面性,老年综合内科也不是所有老人都适合,譬如急性胆囊炎、阑尾炎,附睾炎需要到专科诊治,再者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需要安置支架、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某些肿瘤放化疗也需要到相应专科治疗。如果上述专科治疗过程中出现共病其他系统疾病,需要权衡利弊,可以请老年综合内科会诊,协助综合治疗。
三高人群,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五高人群,指在三高基础上增加了肥胖(体重指数BMI超过28)或超重伴有腹型肥胖(BMI24-28,腹围超过85cm),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其根源是体重过大。长期(5-10年)的五高的情况下,心脑肾下肢血管视网膜这些靶器官未来可能会出现严重损害,悔之晚矣。所以,为了有效的降五高,患者需要减轻体重,争取一个月内减低5kg以上,三个月减少10kg,半年里达BMI24以下,如果BMI能达到22,那么高血压,高血糖可能都会不药而愈。一.饮食有节制:减重不代表节食,饿得难受,也不是完全素食。要求均衡营养的基础上,七八分饱,逐渐的减轻体重,必要地减少主食150-200g/天(米面块根类食物等所有碳水化合物),鱼肉鸡肉瘦肉等优质蛋白质每天150g左右,鸡蛋1个牛奶250-500ml,也可酸奶、豆浆替代,绿叶蔬菜500g/天,肥肉、烹调油应减少到50-75g。具体地,应少油少糖少盐,不喝饮料包括奶茶冰激凌等,不吃油炸油煎食品,少量吃坚果,土豆地瓜等块根食物算做主食,尽量避免粥,面条等流食,减少咸菜酱咸鸭蛋熏酱烧烤、味精鸡精等。二.有氧运动和耐力运动合理搭配:三餐饭后运动半小时(日常家务劳动和工作之外,额外的运动),快步走或慢跑,游泳,打球等等均可,做平板支撑,俯卧撑,有效减体重减腹围。注意:不要过度的节食,或者超大超长时间量的运动,不提倡空腹运动。三.做好检测请拿一个本子记录上日期、体重,血压,每三天左右测一下饭前饭后的血糖,70岁以下空腹应该控制在4.4到6.0后时应该控制在4.4到7.8。必要时记录饮食日记。一个月去抽血化验化验,血糖尿酸胆固醇血脂肝功肌酸激酶等,然后三个月再查一下糖化血红蛋白。四.合理用药五高人群,需要服用降尿酸和胆固醇的药、降压降糖的药,甚至可以用皮下注射药物帮助减重降压降糖降尿酸。如果都能降下来了,医生认为很达标,可以停一停。或者查完之后,好医生网站上传给我看一下,如果达标可以停药。血压这个问题,因为它是动脉硬化的一个表现,动脉硬化很难迅速的扭转,所以应该长期吃降压药。五.关键在坚持医生说多少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还是您自己的行动呢,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在养,养,不是说光休息,而是说行动上跟得上去。万事贵在坚持!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如此。我身边已经有很多成功减重,降压降糖的好榜样,希望半年后您也能有好消息!
腔隙性脑梗死(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SSI)腔隙脑白质高信号(WMH)或脑白质疏松症(LA)血管周围间隙(PVS)脑微出血(CMB)脑萎缩都属于脑小血管病(CSVD)。常常被命名为“小卒中”小卒中缓慢进展,可转化为症状性卒中、增加脑出血风险,还影响记忆力、走路不稳、尿急便急,影响生活质量怎么治,请看PDF
寿命长了,老龄社会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哈尔滨老化程度更深,但与此不适应的是天增岁月,人没增寿:失能、半失能、痴呆、偏瘫……这种情况下谁敢“向天再借500年”?不如自己管好自己,健康老化,活到100岁也行呀让我们研究一下,如何“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三五好友、同学、亲戚许久未见,节日期间,喝点小酒、吃点好的,都是人之常情。但节假日期间大吃大喝,如动物内脏、肉汤、海鲜、豆制品,啤酒、白酒、红酒,加洋酒,饮料、老汤、菌汤,摄入过多却不活动,就会诱发一些疾病。其中痛风急性发作,就是很遭罪的一种情况。痛风好发于下肢,如足背、足跟、踝、膝关节等,常于夜间发作,起病突然,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痛风急性发作的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等表现。主动及被动活动均会受限,受累关节处皮肤颜色变深,出现皮肤脱屑。可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急性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症状。一次严重发作后,或者反复多次发作,可能会在关节处、耳屏出现大小不一的痛风石,受挤压后可破溃或形成瘘管,有白色豆腐渣样排出物。通常采用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较大的痛风石影响走路,需要手术切除。保守内科治疗包括——1.应当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脏、肾脏、胰脏)、海鲜(沙丁鱼、鱼子、鲤鱼、鳕鱼、鲈鱼、鳗鱼、贝壳类、)、浓肉汤、猪肉、牛肉、鸭、鹅、鹌鹑、鸽子、扁豆、干豆类豆制品等。某些蔬菜(青豆、菜豆、菜花、蘑菇、菠菜、芦笋)、花生、麦片、羊肉、鲑鱼、金枪鱼、鳝鱼、青鱼、鲱鱼、龙虾、螃蟹等也含有嘌呤,不可大量摄入。可以选用奶酪、奶类、蛋类、水果等含极低嘌呤或不含嘌呤的食物。2.多喝水2000ml/天,可以促进尿酸排泄。其中可以包含弱碱水,5%碳酸氢钠500ml。不可以喝啤酒、含糖饮料。3.发作期不要运动!关节活动加重充血水肿,渗出更多。等到缓解期应该多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可以有效消耗能量,减轻体重,对于改善痛风也有一定帮助。4.使用镇痛类药物,缓解疼痛:秋水仙碱可以快速缓解疼痛的症状,一般可以用于痛风急性发作期,但局限性是没有抑制尿酸减少以及排泄尿酸的作用,副作用比较大,如腹泻。还可以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安康信、乐松、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依托考昔等选一种,需遵医嘱服用。5.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丙磺舒、磺吡酮等。可以遵医嘱服用注意副作用,如苯溴马隆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皮肤状况异常等。6.减少尿酸产生的药物,如非布司他、别嘌醇等。可以遵医嘱服用注意副作用,如服用非布司他的初期,经常出现痛风发作频率增加,无需中止非布司他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痛风进行相应治疗;非布司他治疗的患者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脑卒中)的概率较高,用药时注意监测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症状及体征;已有患者服用非布司他后出现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肝脏衰竭的上市后报告,对报告有疲劳、食欲减退、右上腹不适、酱油色尿或黄疸等可能表明肝损害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肝功能检测。在临床方面,如果患者被发现有肝功能异常(ALT超过参考范围上限的3倍以上),应该中止服药,对于那些血清ALT或胆红素升高幅度较小且有其他合理解释的患者来说,采用非布司他治疗需慎重;不建议将本品应用于尿酸盐大量升高的患者(如恶性疾病、Lesch-Nyhan综合征);少数病例显示,尿中黄嘌呤浓度明显升高后可在泌尿道沉积。别嘌醇可能会出现以下副作用,包括引起皮疹,出现瘙痒性丘疹或荨麻疹,如皮疹广泛而持久,并经对症处理无效,还有加重的趋势时必须停药;胃肠道反应,如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缺乏....脱发、发热、淋巴结肿大、肝毒性、间质性肾炎,以及过敏性血管炎等。在国外报道还有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突然死亡,服药之后还有可能会导致剥脱性皮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药物超敏反应等。预后——痛风遭罪,尿酸伤肾,重者透析,久了要命。痛风元凶尿酸,可以损伤肾小管,严重者可以造成尿毒症,需要透析维持生命。在刚患病时还是可以治好的,但是急性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症状,所以很多痛风患者“好了伤疤忘了疼”,平时不注意,反反复复发作。虽说已经研制出多种药物治疗该病,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短期服用还可以,反复发作反复用药,危险性增加。预防——常见措施如下:1、限食高嘌呤食物:患者饮食方面需限制食用高嘌呤类食物,包括鱼类、虾类、贝壳类等海鲜制品,猪、羊、牛等动物内脏,牛羊肉以及肉汤、火锅汤等高嘌呤食物。另外,包括蚕豆、菌类、笋类等高嘌呤植物性食物以及啤酒等饮品,此类饮食均会明显升高尿酸水平,因此预防痛风发作患者需限制或控制食用上述食物。2、大量饮水:通常建议高尿酸或痛风急性发作患者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mL以上,可促进尿酸排泄,从而降低发生痛风的风险。3、避免服用相关药物:患者应尽量避免服用噻嗪类利尿剂等抑制或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必须服用药物,则要注意监测尿酸水平,必要时可给予降尿酸治疗。致谢本文为科普宣传用,选用网络可及的相关精美图片,特此感谢。
一、支架挽救很多人的生命1984年,中国进行了第一例心脏支架介入手术。到如今血管内支架可以用于主动脉、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髂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等部位。支架的出现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帮助患者解决病痛,恢复身体健康。究其根本,植入支架的目的是在狭窄或阻塞的部位植入,重新打通血流,改善重要脏器供血,缓解症状,并减少缺血梗死的风险[1]。然而,2012年10月14日,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在第23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称在稳定的情况下,不建议做支架。因为这些动脉的狭窄或阻塞,绝大部分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据推测早期采取措施能逆转动脉粥样硬化,不至于发展到狭窄或阻塞[2]。二、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狭窄闭塞的罪魁祸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近20年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威胁。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就是供应“人体发动机”—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重度硬化狭窄,需要放置支架挽救生命。不幸的是,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疾病,除了供应心脏的血管会出问题,供应其他器官的血管也会出现狭窄,甚至闭塞,导致严重的疾病,如脑梗塞、肾缺血、肠缺血、下肢缺血、肺栓塞等。每年全球超过2000万人因此死亡[3]。一直以来,动脉粥样硬化都被认为是一种年龄相关性、进展性、不可逆的疾病。它的特点是长期潜伏无症状,即使早期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下肢动脉斑块,甚至冠脉斑块,常常被因为没有症状而不能引起重视。直到心绞痛、心肌梗死或中风等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才求医问药,靠支架挽救生命。久而久之,似乎觉得这些致命疾病也没那么可怕,继续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打麻将、一坐十几、二十几个小时不动,还容易激动,不仅会导致心肌梗死和卒中,还会在腿上会长血栓,血栓脱落一旦走到肺部,会导致肺栓塞、猝死,比心肌梗死还快。三、最新研究表明,8%中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6年后完全消失。近日,由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的Fuster的研究团队,在心血管疾病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上发表一项重磅研究成果[4]:对早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队列3471名年龄在40-55岁之间(中位年龄为49岁,其中36%为女性)的参与者,利用多区域三维血管超声(3DVUS)成像技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积(GPV[㎜³],双侧颈动脉和股动脉斑块负担)。长达6年随访发现,32.7%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体积增加100%及以上。总的来看,基线时外周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为44.1%,随访6年后增加到58%。大约每3名在入组时没有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参与者中就有1人(发病率为36.5%)在6年后出现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股动脉区域是基线(31.0%)和随访(41.8%)期间最常患病的区域。颈动脉在基线的患病率为24.9%,随访6年后增加到37.8%。让人欣喜的是,在体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参与者中,竟然有123人(1529名入组时有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参与者中的8.0%)在6年后体内斑块完全消失。Fuster团队发现,年龄较大是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最强预测因子,随后分别是LDL-C水平较高、男性、吸烟和收缩压升高。不吸烟、女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低是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的最强预测因子。而且不吸烟是斑块完全消失的最强预测因素。重要的是,研究人员也发现,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者或稳定者相比,在基线时没有冠状动脉钙化(CAC)、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负担较低(GPV<126.5㎜³)的参与者更有可能实现斑块消退。因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晚期阶段发现的较大斑块在经历了纤维化和钙化后,就不太容易消退了。8%消退的比例小了些,但打破了动脉粥样硬化不可逆转的固有思维,让我们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了信心。四、中年人行动起来!或许能避免按支架了。起病于童年时期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罪魁祸首。近几年来,有研究表明,如果在年轻时就开始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率有可能会降低。Fuster团队的数据则给中年人以信心:及时干预生活习惯(戒烟等)或消除风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和SBP、降纤维蛋白原),有助于帮助消除体内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处于早期阶段的动脉粥样硬化(还没有纤维化、钙化)有可能被“治愈”(即斑块完全缓解)。这项研究启迪我们: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工作有必要从生命早期开始,而且生命的中间阶段改变生活习惯也来得及——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态平和。这些改变或许不能完全逆转斑块,但至少可以避免斑块进展到狭窄、堵塞,从根本上避免植入支架。综上,当前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方法需要做出转变:和心血管疾病做斗争最重要的手段是改变生活方式,而不是狂做支架,毕竟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糖尿病前期轻微血糖升高和心血管病的是与非(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老年学组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科范鹰教授老年心血管病工作者经常被问道:“医生,我这血糖高点儿,但还没到糖尿病,还需要管吗?”一、非——二甲双胍不应用于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医生,我这血糖高点儿,但还没到糖尿病,还需要管吗?”问题的核心之一是糖尿病前期血糖的控制能否带来心血管病获益。这个问题的答案由一项随访了15年的大型研究糖尿病预防计划结局研究(DiabetesPreventionProgramOutcomesStudy,DPPOS)揭晓[4]。该研究和其他大量研究表明,血糖不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12],即糖尿病前期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是由于糖尿病前期相关的非血糖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而不是血糖轻微升高。查尔斯德鲁大学的MayerDavidson博士提出糖尿病前期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是不合适的[2],因为大约2/3的前驱糖尿病患者即使多年后也不会患上糖尿病,大约1/3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恢复正常的血糖调节,符合糖尿病前期血糖标准的人没有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而二甲双胍治疗不会影响这一重要结果,对于FPG浓度为6.1-6.9mmol/L或A1C水平为6.0-6.4%或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应密切随访,只有在诊断为糖尿病时才应立即引入二甲双胍。因此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建议二甲双胍应用于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