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阑尾的神经解剖相关,阑尾的神经,由于其传入的脊髓阶段在第10、11胸节,所以当急性阑尾炎发病时常表现为脐周的牵涉痛,属于内脏性疼痛。典型的腹痛发作于上腹,逐渐移向脐部,数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此过程的长短取决于疾病发展的程度和阑尾位置,所以,当脐周痛、胃痛、或者全腹疼痛转变为右下腹痛时就要警惕是否得了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一般自5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逐渐增长,到12岁达到高峰,之后发病率下降。小儿急性阑尾病程进展较快,弥漫性腹膜炎的并发率和阑尾穿孔率相对较高,晚期病情较重,可引起化脓性门静脉炎、脓毒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必须重视。患儿年龄愈小,症状越不典型,全身症状愈明显,诊断相对困难,早期正确处理相当重要。阑尾内粪石是小儿阑尾炎的常见原因。小儿阑尾腔细小,阑尾又是一盲管,容易引流不畅。肠道细菌侵入阑尾壁可引起阑尾炎。其它部位细菌通过血流进入阑尾,停留在阑尾壁内淋巴组织内也会发生急性阑尾炎。上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的病毒感染可能是阑尾炎发病的诱因。成人出现转移右下腹痛(即开始时是上腹痛,后转移至右下腹,并在此处疼痛固定)时,首先会想到阑尾炎,若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肌紧张、右下腹压痛等症状时,一般不难做出诊断。然而小儿则不然,特别是婴幼儿,大多不能表达疼痛部位,只表现为哭闹不安,家人和医生也只能从孩子的哭闹和孩子腹痛时所采取的体位来推测患病部位和病情轻重,所以说小儿的阑尾炎不同成人,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略而延误病情。小儿发生阑尾炎时一般喜欢向右侧卧,双腿稍屈,这样可以减轻疼痛。因为阑尾在右侧,如果左侧卧位将会牵动盲肠,增加疼痛,所以孩子多不会采取左侧卧位。孩子也会选择自己感觉好受的姿势,还不肯改变这个体位,如果强制其改变,就会引起他的哭闹。 小儿阑尾炎时出现的恶心、呕吐和腹泻,要比成人严重得多。尤其是3~4岁的婴幼儿,往往是恶心、呕吐在先,腹痛、腹泻在后。出现腹泻的情况也比成人多,其原因为:一则小儿的阑尾比较长,发炎的阑尾刺激直肠壁接触,于是引起腹泻;二则小儿阑尾炎更容易穿孔,脓液积存在盆腔内也会刺激直肠,引起排便。但往往粪便量并不多,仅为少量稀薄粘液便,有时还可能便中带血,所以常被误诊为细菌性痢疾,延误病情。小儿阑尾炎时,体温升至38~39℃,年龄愈小体温愈高。总之,小儿阑尾炎症状很不典型,当遇有婴幼儿吵闹不安的腹痛表现,以及原因不明的呕吐和发热时,家人应想到阑尾炎的可能。若发现孩子腹痛时,家长应耐心检查,可以将孩子抱在怀里,然后轻摸腹部,边摸边观察孩子的表情,当检查到疼痛部位时,孩子会出现痛苦的表情、叫痛或把大人的手推开,且腹肌紧张而发硬,这是发生了急性腹膜炎的表现;还可以试着拿小孩自己的手去触摸腹部,当碰到痛处时会把小手缩回去。但这些检查需要反复多次才有价值。早期手术切除阑尾,避免感染扩散。晚期的阑尾炎手术往往不能消除病灶,且可破坏已形成的粘连,使感染扩散,故多用非手术疗法。如已成为局限性阑尾周围脓肿,抗炎治疗症状无减轻,可先行脓肿切开引流或者彩超引导下穿刺抽脓,待痊愈后再择期切除阑尾。临床中很多患儿及家长开始不接受手术,等到炎症扩散,药物治疗不能控制时再要求手术,往往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此时勉强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继续抗炎治疗病程会较长,而且日后仍可能会罹患阑尾炎。术后应继续抗感染治疗。术后多采取半卧位,以利于腹腔内炎性渗液向盆腔底部引流。应鼓励患儿多下床活动,以利于肠功能尽早恢复,避免形成肠粘连。1、吃稀吃软,细嚼慢咽;坚决避免暴饮暴食,狼吞虎咽。2、避免进食黑枣、柿子、水饺、年糕等食物。3、保护手术切口,近期避免剧烈活动。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简而言之,就是一段肠管跑到邻近肠管里面去了。肠套叠发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小儿有器质性病变者不足8%,无器质性病变的特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尚无统一学说,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 饮食改变。 婴儿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容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月龄4~10个月是发病高峰,2岁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5岁后发病极罕见。2. 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肠套叠中回盲型约占95%。婴儿盲肠相对宽,容易形成肠套叠。3.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导致局部淋巴结肿大,淋巴增生,肠壁限局性增厚,引起肠蠕动功能紊乱形成肠套叠。4. 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因素。5. 遗传因素。Tips:器质性病变:器质性疾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系统发生的疾病,而造成该器官或组织系统永久性损害。一句话概述:剧烈阵发性哭闹,呕吐,排果酱样大便,就要到医院就诊。婴儿肠套叠起病急骤,多见健康婴儿突然出现哭闹不安。并且是阵发性的,有规律性的哭闹不安。一般安静5-10分钟或更长时间后又出现哭闹不安,持续10-20分钟,如此反复发作。哭闹时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宝妈们要牢记这些表现啊!)这种阵发哭闹是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剧烈腹痛,当蠕动波过后,病儿即转为安静。其次,呕吐也是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在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出现呕吐,呕吐物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千万不要等到吐带臭味的肠内容物再就诊!此外,便血也是肠套叠常见症状,一般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的可以在3-4小时出现。常见肛门排出稀薄粘液胶冻样果酱色血便,几小时后可重复排出几次。就诊后由专业的医生可以在患儿的右下腹摸到包块。当患儿出现上述症状时,请及时到医院就诊,一般查腹部彩超可见肠套叠部位显示为边界清楚的包块,其横断面呈大环套小环的“同心圆”或“靶环征”,纵切面上呈“套筒征”或“假肾征”。小儿肠套叠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早期就诊的肠套叠患儿,全身一般状况良好时,可采取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或彩超监视下水灌肠。空气灌肠或水灌肠复位失败的患儿及一般情况较差,套叠时间较长的患儿需在全麻下行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术后要注意喂养和补充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肠道益生菌,可以帮助增强肠蠕动,注意孩子的喂奶后体位,或注意孩子哭闹,要注意不要喂养过饱,预防孩子大声哭闹,只要是孩子的肠蠕动正常了,不出现腹胀和肚子不舒服了,孩子的问题就康复了。1.应避免腹泻,尤其是秋季腹泻,家长应高度警惕此病的发生。2.平时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过饥过饱、随意更换食品,添加辅助食品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3.要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4.如果一个健康的婴幼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大便带血,精神不振时,应想到是否有可能会得肠套叠。5.最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和果酱般血便。
小儿腹股沟疝(俗称疝气)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发生率0.8-4.4%。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合是其发病解剖基础,而生后腹内压力增高则是其诱发因素。男性多于女性。右侧多于左侧。单侧较多见,两侧者较少。一般生后不久即出现,也有数个月后才出现。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临床上所见到的几乎均为斜疝。患儿腹股沟或阴囊内有肿物突起;当小儿哭吵、站立或用力时,肿物即出现或增大;小的突起在腹股沟区,大的可降至阴囊内;平卧时肿物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也可用手轻压肿物,协助肿物还纳腹腔;彩超可帮助确诊。小儿疝气一般不会影响发育,最大的风险在于嵌顿。嵌顿主要表现为腹股沟或阴囊肿物无法回纳;患儿腹痛加剧,哭闹不止;继而出现呕吐、腹胀、不排便等肠梗阻症状;检查和触摸可发现在腹股沟或阴囊内有椭圆形肿物,质地硬实,触痛明显。因此,若小儿出现无故哭闹、烦燥、呕吐等,就要警惕是否由疝气嵌顿引起。手术是治疗小儿疝气唯一的办法。国外的观点认为腹股沟斜疝确诊后1月内手术可避免90%的并发症,也就是说,出生2-3月即可手术。国内的观点认为出生后半岁如果没有自愈的话需要手术,如果有嵌顿病史可以提前手术。早产儿建议在患儿体重达2kg以上时手术。传统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传统手术不需要进入腹腔,费用较低,一般伤口不到1cm,刀口一般开在腹股沟上方的皮肤皱褶处,术后可不缝合,所以术后疤痕一般不明显。手术时间数分钟。但是术后局部水肿血肿较重,不能探测对侧是否有斜疝。微创腹腔镜手术优点是可以同时探测对侧有无斜疝,一并处理双侧斜疝,局部水肿血肿轻,充分利用脐部,伤口不明显,但是费用高,建立气腹时有一定风险。两种手术后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可以根据斜疝的发病特点来决定,据统计右侧疝合并左侧疝的几率较低,左侧疝合并有右侧疝的的几率较高,因此左侧疝优先选择微创腹腔镜,右侧疝可以考虑传统手术,但是有将来发生左侧斜疝的可能,所以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家长可以选择微创腹腔镜治疗。对于小儿疝气手术来说,家长最为关心术中操作容易损伤输精管,影响以后的生育。这类手术属于小儿普外科手术中比较简单的手术类型,手术都由专业的小儿外科医师进行操作,术中会小心避开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家长不必担心。其次是术后疝气复发,复发率比较低,家属亦不必过分焦虑。对于手术中麻醉剂的使用,是否会影响小儿脑部发育,也是家长特别关心的问题。“麻醉剂对小孩来说,都是非常安全的,有严格的剂量要求,每次手术麻醉剂的种类和用量,也都由专业的麻醉师进行实施,在安全的使用范围,麻醉剂不会对小儿身体造成伤害,更不会影响大脑发育。”术后要进行镇痛吗?“由于手术创伤很小,故麻醉清醒后,小孩也不会感觉到伤口特别的疼痛,所以不需要特别进行镇痛。”避免伤口局部尿液污染;近期避免剧烈活动;近期避免受凉而患感冒、肺炎,以免咳嗽过多;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排便困难等引起腹内压增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