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本病多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或因饮食所伤,胃失和降,或脾胃虚弱,纳运失常而发病,或因久病血液运行不畅,络脉不通而发病。诊 断一、西医诊断依据1、症状:常有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等病史。症状无特异性,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钝痛、烧灼痛、泛酸、饱胀、恶心、嗳气、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糜烂者可有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2、体征多不明显,可有上腹部压痛,部分病人可伴贫血、消瘦,舌炎等。3、辅助检查:(1)胃镜检查: 浅表性胃炎:黏膜可见红斑(点、片状、条状)、粗糙不平、出血点/斑;萎缩性胃炎: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胆汁反流。(2)胃液分析:浅表性肥厚性胃炎胃液酸度可在正常范围或偏高,萎缩性胃炎大多数偏低。(3)H.P相关性胃炎的诊断:组织学、尿素酶、细菌培养、13C或14C尿素呼气实验任意一项阳性。(4)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相关检查 : 疑为自身免疫性胃炎者应测PCA和IFA,如为该病PCA多为阳性,伴恶性贫血时IFA多呈阳性。二、鉴别诊断1、消化性溃疡中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可偏左或偏右,疼痛性质为钝痛、灼痛、胀痛或饥饿样不适感一般为轻至中度持续性疼痛。疼痛有典型的节律性,在十二指肠溃疡(DU)表现为疼痛在两餐间发生(饥饿痛),持续不减至下一餐进食后缓解。部分患者疼痛在午夜后发生(夜间痛)。胃溃疡(GU)表现为餐后约1小时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至下次进餐后再重复上述规律。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可通过胃镜或钡餐透视与之鉴别。内镜下消化性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底部覆有灰白色或灰黄色渗出物。2、胃癌胃癌早期症状多不典型,易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混淆,胃镜加病理活检可与之鉴别。3、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症状至少持续4周或在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疼等功能性症状。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有器质性病变 ,实验室及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无腹部手术史者。三、常见并发症慢性胃炎可并发轻、中度贫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可并发胃癌。四、中医辨证诊断依据1、肝胃不和: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主证:①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②嗳气频繁。③嘈杂泛酸。④脉弦。次证:①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②胆汁反流。③舌质淡红,苔薄白。辩证要求: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 2、脾胃虚弱: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脘闷,纳呆少食,便溏腹泻,四肢乏力,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脉沉细。主证:①胃脘隐痛。②喜按喜暖。③食后脘闷。④纳呆少食。⑤便溏腹泻。⑥四肢乏力。⑦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次证:①胃粘膜可见红斑或粗糙不平。②粘液稀薄而多。③胃酸偏低。④脉沉细。辩证要求:具备主证3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2项加次证2项。3、脾胃湿热: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脘腹痞闷,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或濡数。主证:①胃脘灼热胀痛。②口苦口臭。③脘腹痞闷,渴不欲饮。④舌质红,苔黄厚或腻。次证:①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②小便黄。③脉滑或濡数。辩证要求: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4、胃阴不足: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或细弦。主证:①胃脘灼热疼痛。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燥。④舌红少津,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次证:①胃粘膜成颗粒状或血管显露。②胃粘膜干燥,粘液少或胃酸偏低。③粘膜充血水肿或小糜烂。④脉细数或弦细。辩证要求: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1项加次证2项。5、胃络瘀阻: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或拒按,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舌质暗红或紫暗,有淤点,脉弦涩。主证:①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或拒按。②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③舌质暗红或紫暗,有淤点。次证:①胃痛日久不愈。②胃粘膜充血肿胀,伴瘀斑或出血点。③脉弦涩。辩证要求:具备主证2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6、脾虚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胃有沉重感,嗳气频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时溏时结,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或沉细。主证:①胃脘胀满或胀痛,胃有沉重感。②食欲不振,食后腹胀。③嗳气频繁。次证:①大便时溏时结。②面色萎黄。③神疲乏力。④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⑤脉沉缓或沉细。辩证要求: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治 疗一、一般治疗1、精神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整精神情绪,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2、饮食治疗:选择易消化、无刺激的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进食细嚼慢咽。二、中医辩证治疗1、分证论治(1)肝胃不和: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0g、川芎6g、香附10g、陈皮10g、佛手10g、苏梗10g、延胡索10g、甘草6g。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一次6g,一日3次。(2)脾胃虚弱:温中健脾,益气和胃。代表方剂:香沙六君子汤和黄芪建中汤加减党参20g、茯苓10g、炒白术10g、陈皮6g、广木香6g、砂仁3g、黄芪20g、桂枝10g、白芍30g、生姜6g、炙甘草10g。 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 3g, 3次/日。(3)脾胃湿热 :清热化湿,和胃醒脾。代表方剂: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6g、黄芩10g、白寇仁6g、蒲公英30g、生苡仁30、法半夏12g、茯苓10g、厚朴12g、、 陈皮12g 、枳实10g、竹茹6g、栀子10g、苍术10g、甘草6g。 中成药:摩罗丹 9g 3次/日。(4)胃阴不足:养阴益胃,和络止痛。代表方剂:一贯煎和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12g,太子参15g、麦冬15g、生地10g、栀子10g、当归10g、金铃子10g、白芍20g、甘草6g、鸡内金10g 、玉竹15g、蛇舌草15g、半枝莲15g。 中成药:养胃冲剂 5克,3次/日(5克/袋)(5)胃络瘀阻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代表方剂:失笑散和丹参饮加减五灵脂10g、檀香10g(后下)、丹参20g、砂仁6g、三七粉5g(冲服)、延胡索12g、蒲黄6g、郁金10g、枳壳10g、炒莪术10g。(6)脾虚气滞证:健脾益气,理气消胀。代表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物:党参20g、白术15g、云苓10g、陈皮10g、半夏12g、木香6g、砂仁6g、枳壳12g、厚朴12g、紫苏梗10g、甘草6g 。三、西医治疗1、治疗原则消除病因,解除症状,预防复发,避免并发症。2、具体措施及药物(1)制酸或抑酸治疗适用于黏膜糜烂或以烧心、泛酸、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可选用制酸剂或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2)根除HP治疗适用于:① 有明显异常(胃黏膜糜烂、中重度萎缩、中重度肠化、异型增生)的慢性胃炎。② 有胃癌家族史者;③ 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者;④ 消化不良症状经常规治疗疗效差者。常用方案为:铋剂加2种抗生素、PPI或枸橼酸铋、雷尼替丁加2种抗生素组成的三联疗法。疗程一到二周(3)黏膜保护剂:适用于胃黏膜糜烂、出血或症状明显者。常用的药有铋剂(迪乐、丽珠得乐、德锘、果胶铋等),硫糖铝、喜克溃、麦滋林等。(4)促动力剂适用于上腹饱胀、早饱、嗳气等症状为主者,常用药有:吗丁啉、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吗叮啉10mg tid;莫沙比利5-10mg tid。)(5)助消化药适用于萎缩性胃炎,胃酸偏低,或食滞纳差等症状为主者,常用药有胃蛋白酶、酵母片、多酶片等。(6)抗抑郁和镇静药:适用于睡眠差、有明显精神因素者。可配合给予谷维素或舒乐安定等,以减轻精神症状。3、手术治疗适应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大肠肠腺化生。疗 效 判 定1.痊愈: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三项均恢复正常。2.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上述三项中有一项未完全恢复正常。3.进步:用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不够明显。4.无效:用药后病情无明显进步或有加重者。
更年期综合症在中医学亦称“经绝前后诸证”。多因妇女将届经断之年,先天肾气渐衰,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将竭,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或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而出现一系列脏腑功能紊乱的症候。 一、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于年老体衰,肾气虚弱或受产育、精神情志等因素的影响,使阴阳失去平衡,引起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紊乱所致。而肝肾阴虚,阳失潜藏,亢逆于上,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肝肾阴亏 素体阴虚或失血耗液,房劳多产,致肾气虚衰,精血不足,肾精无力化血,肝血来源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肾阴虚。 心肾不交 由于肝肾亏虚,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过旺不能下降于肾,出现心肾不交,神失所养而见此证。 气滞血瘀 多因心胸狭窄,心情不畅,恼怒抑郁,导致肝气郁结或气机不调,气滞血瘀,进而出现肝血瘀结的各种病理现象。 脾肾阳衰 素体阳虚或久病及肾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阳,肾阳不足而不能温煦脾阳,则出现脾肾阳虚之证。 二、辨证分型 临床辨证时,主要辨别脏腑虚实,抓住肾气虚衰这一共性,同时辨明兼证分别证型。现根据现代各家辨证意见归纳为以下五型: 1.肝肾阴虚 头晕耳鸣,心烦易怒,阵阵烘热,汗出,兼有心悸少寐,健忘,五心烦热,腰膝痉软,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或多或少或淋漓不断,色鲜红。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2.心肾不交、心肾两虚 心悸,怔忡,虚烦不寐,健忘多梦,恐怖易惊,咽干,潮热盗汗,腰酸腿软,小便短赤。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弱。 3.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胁痛,乳房胀痛或周身刺痛,口干口苦,喜叹息,月经或前或后,经行不畅,小腹胀痛,悲伤欲哭,多疑多虑,尿短色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或舌质青紫或瘀斑,脉弦或涩。 4.脾肾阳虚 月经紊乱,量多色淡,形寒肢冷,倦怠乏力,面色晦暗,面浮肤肿,腰酸膝冷,腹满纳差,大便溏薄。舌质嫩,苔薄白,脉沉弱。 5.肾阴阳俱虚 颧红唇赤,虚烦少寐,潮热盗汗,头昏目眩,耳鸣心悸,敏感易怒,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月经闭止,性欲减退。舌质淡,脉沉无力。 三、分型治疗 (1)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潜阳。 处方:生地、山药各15克,枸杞子、女贞子、山萸肉、白芍、制首乌各12克,丹皮、茯苓、泽泻各10克,生龙牡各30克(先煎)。 加减:血压高加珍珠母;腰痛加川断、桑寄生;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心肾不交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处方:黄连、黄芩、甘草各6克,白芍、枣仁各15克,阿胶(烊冲)、百合、知母各10克,鸡子黄2枚、肉桂3克。 加减:烦躁不安、易惊醒加龙骨、牡蛎、磁石;健忘多梦加琥珀、莲子心。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肝气郁结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养阴。 处方:柴胡、白术、茯苓、赤白芍各12克,当归、丹皮、郁金各9克,川芎、陈皮、甘草、薄荷(后下)各6克。 加减:口苦躁怒加黄芩、栀子、龙胆草;舌青紫有瘀斑加桃仁、红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处方:炮附子、炮姜各6克,党参、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2克,炙甘草6克。 加减:便溏加山药、扁豆;偏肾阳虚加熟地、山萸肉、肉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5)肾阴阳俱虚 治法:益肾阴,温肾阳,泻虚火,调冲任。 处方:仙茅、仙灵脾、巴戟肉、山药、太子参、女贞子、菟丝子、桑椹子各10克,熟地、首乌各18克,知母9克。 加减:失眠心慌明显加舍欢皮、百合;烦躁不安加龙齿、牡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哮病是由于禀赋异常,遇诱因或感邪引发,以致肺失肃降,痰阻气道,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疾患所致的哮喘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5 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6 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7 应与喘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发作期 1.1 寒哮 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例方:射干麻黄汤加减。 1.2 热哮 症状: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例方:定喘汤加减。 2 缓解期 2.1 肺虚 症状: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白,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于发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法:补肺固卫。 例方:玉屏风散加味。 2.2 脾虚 症状:平素痰多,倦怠乏力,脘腹胀满,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象沉缓或弱。 治法:健脾化痰。 例方:六君子汤。 2.3 肾虚 症状: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酸腿软,脑转耳鸣,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弱;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例方: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虚寒型哮喘者,可口服黑锡丹,每次3g,每日服3次,淡盐水送服。 1.2 寒实型哮喘者,可口服紫金丹,每次服5~10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