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雾霾来袭,各种关于雾霾和肺癌的新闻层出不穷:北京肺癌发病率10年上升四成,女性肺癌发病率33年持续上升,肺癌一跃超过乳腺癌成为女性高发第一大癌…… 11月17日是国际肺癌日,肺癌青委会和您一起来聊聊有关肺癌筛查的那点事。 出现何种症状时,我们需要关注肺癌的可能? 早期肺癌没有明显症状,但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身体可能出现以下状况: 刺激性干咳 痰中带血或血痰 胸痛 发热 气促 当呼吸道出现症状超过两周,并无法通过药物进行缓解,尤其是出现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的时候,就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筛查肺癌,用X光还是CT靠谱? 相对于X光片来说,CT筛查对肺癌的早期诊断要优于胸部X光片。低剂量薄层(1.5mm,或更薄)CT筛查发现早期肺癌的敏感度是常规X光胸片的4-10倍以上,能够有效检出小于1厘米的肺部小结节。 有研究证明,同时用低剂量螺旋CT和X光片筛查的5万多名年龄在55-74岁之间的居民,CT的肺部结节检出率是24.2%,而X光片检出率仅为7%(最终有96.4%的结节与肺癌无关,医学上称为假阳性)。可以说,由于分辨率低,X光片漏诊率相当高,即使查出肺癌,也很有可能已经是中晚期了。 CT检测有没有风险? 低剂量螺旋CT的辐射剂量是常规CT的1/8—1/15,根据机型和成像方法的不同,新一代的扫描仪能够在低剂量下生成更清晰的图像。对于肺癌高危人群来说,发生肺癌的风险,和受这点辐射的风险相比,要大得多。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肺癌筛查? 强制性筛查人群: 1、年龄在55-74岁; 2、吸烟史大于30包年(每天吸烟包数和吸烟年限相乘,如:一天一包吸烟30年,或一天2包15年); 3、戒烟时间小于15年。 高危人群:(建议筛查人群) 年龄≥50岁(包含下列任一高危因素) A、吸烟≥20包年 B、长期二手烟接触史(工作场所、家庭环境); C、有肺癌家族史; D、本人有其他肿瘤病史; E、患有肺纤维化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F、长期在雾霾严重的城市从事户外运动和工作; G、长期接触油烟(家庭妇女)。 建议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 在哪里做CT筛查?贵不贵? 在一些大中城市,高危人群的免费肺癌筛查项目已经启动。以北京为例,2017年有18000名的免费筛查名额。 在一些大中城市,高危人群的免费肺癌筛查项目已经启动。以北京为例,2017年有18000名的免费筛查名额。 但由于各地政策不一,且名额有限,我们可以自行前往有癌症诊断和治疗能力的三甲医院进行CT筛查,或者在体检机构的套餐中勾选低剂量螺旋CT检查项目。三甲医院的收费一般在200-300元不等,相比若干年后可能发生的中晚期确诊的医疗费,这点小钱还是非常值得付出的。 国际肺癌关注月(11月)是世界肺癌联盟在2001年发起的一项全球性倡议,目的是呼吁世界各国政府重视肺癌的预防。这一呼吁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响应,把每年的11月定为“国际肺癌关注月”。其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7日发布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专家认为,量化到每个人,大气污染致癌几率不高,但危害在于几乎难以完全避免这种可能。全球2010年因肺癌死亡的患者中,22.3万人因大气污染患癌。 后把11月17日定为国际肺癌日。
胸腔镜被誉为上个世纪胸外科界的重大突破之一,是胸部微创外科的代表性手术,它改变了一些胸外科疾病的治疗概念,被认为是20世纪末胸外科手术的最重大进展,是未来胸外科发展的方向。 手术通常是在2-3个1.2cm的胸壁小切口下进行。医生是看着电视用特殊的手术器械完成手术,这就等于将医生的眼睛伸到了病人的胸腔内进行手术操作。所以,手术视野、病变显现、手术切除的范围以及安全性甚至好于开胸手术。同时胸腔镜手术有着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美观,切口小及住院周期短等多种优点。 今年前三个季度我科成功开展胸腔镜手术约400台,其中肺大疱切除手术约46台,肺叶切除手术158台,肺叶楔形切除手术160台,纵膈肿瘤切除手术36台,胸膜肿物切除手术3台。在不显著增加住院费用的前提下,大大缩短了病人住院周期,减轻了病人痛苦。并且使我院成为全市胸腔镜手术开展最多的医院,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想必朋友们有很多人在常规体检后,都会发现体检报告或多或少写着“肺结节”三字,有的结节医生十分重视,建议患者接受进一步检查;而有的结节则可以不用过于担心。 肺结节真让人摸不着头脑,这究竟是病不是病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肺结节。 肺结节严格上说并非是一种疾病,它可以是很多种疾病的具体表现,如肺部的炎症、肺里的良性肿物、淋巴结肿大以及令人害怕的肺癌等。肺结节是指肺内直径≤3cm的密度增高影,通俗讲就是CT上黑色的肺里有小白点。>3cm的白色块状影称为肺肿块,通常肿瘤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产生结节的可能性很多,从轻微的炎症到恶性肿瘤不一而足。 肺结节=肺癌? 不等于,不等于,不等于!(敲黑板) 那么,在那么多肺结节中,恶性的占比到底有多大? 美国有一个大型肺癌筛查研究发现,肺结节中96.4%为良性,也就是说,只有不到4%的肺结节是癌症。 亲,就是它说的: 我是不是那4%的倒霉鬼? 首先要看你是否具备患癌高危因素: 1.年龄大于40岁;2.吸烟(包括曾经吸烟);3.以前得过胸部肿瘤;4.结节有恶性表现(结节较大,越大恶性可能越高);5.有毛刺;6.位于上叶。 当然了,疾病的发生也并非绝对,即使你成功避开了以上所有危险因素,也不代表着你的肺癌患病概率就一定为0;同样地,有些农村老伯吸烟凶得很,眼看着肺癌危险因素占了大半,也有照样健康活到90岁的。 发现肺结节,应该怎么办?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2017年最新版的美国NCCN指南及2016亚洲共识: ① 高危结节(≥8mm且CT有恶性表现的结节):建议进一步PET/CT、穿刺活检或者直接手术切除。 ② 中低危结节:根据肺结节影像学具体情况,由专科医生的指导给出定期复查方案。因为结节较小时鉴别良恶性非常困难,检查手段有限,总不能为了不漏掉4个而让96个白白挨刀子吧。 ③ 小于4mm的结节:每年正常体检就可。 随访过程中结节会变成肿瘤,甚至转移吗? 研究表明,肺癌长大一倍平均需要30-400天,甚至更长,按照原则随访一般不影响治疗效果。 总结: 肺里长了不明不白的东西确实令人闹心,但肺结节不意味着肺癌,也不全表明我们离肺癌更近了一步,这和着名的“乙肝→肝硬化→肝癌”肝癌三部曲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况且,肺脏中的“好人”比“坏人”多得多呢。 此外,我们还需要明确一点,把“坏人”及时揪出来是关键,但想在“坏人”还没留下明确证据前缉凶却是很困难的,需要定期复查胸部CT观察结节变化,定期复查不影响治疗效果。 等到时机成熟,再把恶性肿瘤一锅端。做到不错杀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随着胸外科腔镜技术的开展,病人无论在病痛的减小,住院的费用,住院的天数等多方面都明显受益,但仍有好多患者问我一个问题:高医生,是不是胸腔镜不如普通开胸做得干净。这种误解不光患者有,部分不是本专业的医生也会有疑问,“1公分的口子和1个长20公分的口子比,一定做的不干净。”,这是很多人的疑问,其实在普通开胸手术时,是医生在直视下手术,手术者的手进入胸腔,眼睛离手术操作部位应该有50-70公分距离,而胸腔镜的镜头可直达操作部位,就像把眼睛放在操作部位旁边,而且腔镜还有放大作用,更能清楚看到组织间的界限与关系,切除的更彻底,更安全。不存在做不干净的情况。只是对手术者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有普通开胸手术丰富的经验,还要有合理利用器械在腔内操作的才能,才能完美地完成手术。 胸腔镜有其绝对的优势,但也有其弱点。在一些胸膜腔闭锁的疾病时就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所以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应该在科学的前提下,合理的选择胸腔镜手术。
治疗前患者一年前行右肺结节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良性结节。当时左肺上叶有一实性结节直接约5mm,一年后患者来院复查发现左上叶原来的结节,快速增长,直径30mm。并且具备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有分叶,并且有毛刺。立即住院行单孔胸腔镜左肺上叶切除,术后病理回报鳞状细胞癌。并且N1淋巴结有1个转移。分期二期B,术后需要辅助化疗。很庆幸患者术后及时来院复查。这个案例提示我们实性结节虽然恶性的几率低于磨玻璃密度结节,但是同样需要定期随访。治疗中术中直接单孔胸腔镜切除左肺上叶,支气管旁可见困难淋巴结。仔细剥离,还好手术顺利。治疗后治疗后7天术后患者恢复顺利,但是需要辅助化疗
我认为医生和患者之间是战友关系:在面对敌人——疾病时,应该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医生好比指挥员,不了解敌人情况(疾病),不了解战士(患者),一定打不蠃战争,所以医生要时刻提高医疗水平,仔细了解患者病情,耐心和患者沟通,知己知彼,同心协力打蠃战争。而患者作为战斗员应信任指挥员,理解指挥员,不能在疾病面前自乱阵脚,应和医护人员一起面对疾病,共同亮剑! 所以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沟通很重要,是诊治疾病的前提。
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区之一,其发病和环境,饮食习惯及遗传等有关系。包括进食含亚硝胺的食物(腌制品等),过热,过硬的事物等都有关系。 临床上食管分为颈段,胸上,中,下段。中段食管癌多见,多为鳞癌。病理形态分为髓质型,缩窄型,菌伞型和溃疡型四类。 早期无吞咽困难,有的病人咽下食物有梗噎感,胸骨后不适,异物感,甚至疼痛和烧灼感。随病情进展,症状逐渐加重。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如侵犯周围组织可因侵犯部位不同出现声音嘶哑,呕血,呛咳和肺感染等。 对可疑病人应做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能明确病变性质,大小,位置等。同时食管镜检查可进一步检查明确,并可取得病理诊断。对高危人群行带网气囊脱落细胞检查检查,有很高的检出率。 首先要遵循恶性肿瘤的诊治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及综合疗法。如能行手术治疗,根据情况选择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吻合术,食管癌切除结肠代食管吻合术,食管癌切除空肠代食管吻合术。以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吻合术最为常用,并且效果好,为首选。同时可结合放化疗提高切除率和生存率。 对晚期和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可选择放化疗。
赵江个子瘦高,平时很喜欢中长跑的球类运动。前几天,他和同学打了一场篮球,回家后右臂上抬时感到疼痛。父母赶快将他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确定为“自发性气胸,左肺被压缩70%”。小赵告诉父母,他的同学小王,和他身高体型差不多,前几天也是运动后发生了气胸。 为什么像小赵这种身材瘦高体型的男性,爱发生自发性气胸呢? 自发性气胸是因肺组织的脏层胸膜破裂,或者靠近肺表面的肺大泡、细小气肿泡自行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空气逸入胸 膜腔所致。自发性气胸好发于瘦高体型的人,其中,男性发病是女性的6倍。这是由于此体型男性更容易由于先天性弹力纤维发育不良而导致肺泡壁弹性减退,扩张后容易形成肺大泡,遇外力等诱因,就会发展成气胸。 大部分患自发性气胸的男性在发病前都曾有提重物、屏气、剧烈运动等诱发因素存在。像小赵就是在打篮球时,因冲撞导致了气胸的发生。也有的人会在睡眠中发生气胸。病人通常会突然感觉一侧胸痛、气急、憋气,然后出现呼吸困难。 患自发性气胸的多是活泼好动的年轻人,有的人还会出现气胸复发。因此,瘦高体型的人如果在剧烈咳嗽或用力过猛后出现胸痛和呼吸困难,要警惕自发性气胸的可能,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有过自发性气胸的人要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复发。平时要注意预防感冒咳嗽;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锻炼应选择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避免打 篮球、踢足球等对抗性强和需要突然发力的剧烈运动;多补充营养、适当进食粗纤维素食物;避免过度劳累和用力呼喊等。
一、症状1、进食时哽噎感:进食时,特别是大口进食或进干硬食物时,有迟缓、滞留或轻微梗噎感:由于症状极其轻微不防碍进食,也可以间歇性出现;如果经常反复出现,有逐渐加重的感觉,就要引起重视。2、胸骨后疼痛感:约1/3以上的患者会有程度不同的吞咽或进食时胸骨后疼痛感觉。如吞咽口水或吃东西时,总感觉胸骨后有阵阵疼痛。吞咽过后,这种感觉可以逐渐消退。疼痛的部位有时相当模糊。3、食管内异物感:经常感觉食管内好像有残存饭粒、菜屑、药片等贴附在食管壁上,即使喝水冲咽后,这种感觉也不消失。大约有1/10的患者早期曾有这一症状,这是由于发生病变的食管粘膜皱壁肿胀,局部充血、上皮增厚或粗糙引起的。4、其它异常感:部分早期食管癌患者还可以有剑突下隐痛、钝痛、胸骨后闷胀,自觉“胃部”不适,咽部疼痛等等不适感。二、重要的伴随条件——高危人群:1、有其它消化系统症状;2、有食管癌、胃癌的家族史;3、既往胃镜检查时发现食管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特别是重度不典型增生)、barrett食管或慢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4、原因不明的食管或胃内出血,胃液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5、喜饮白酒、抽烟、长期抽烟加饮酒,经常食用发酵霉变酸菜、霉变食物,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B、胡萝卜素等的人群。6、来自食管癌、贲门癌高发区,或长期生活在这些地区。7、精神情绪抑郁、经常暴怒、高疑心理等癌症性格倾向者。具有以上2~3项者,高度建议要到医院作必要的检查,如胃镜、上消化道造影等,以排除或明确有无早期食管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