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献报道,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一般至少半年,随访至3岁时,身高、体重及头围发育与正常指标未见差异。萘洛尔尽管是一种安全的儿童用药物,但它可能降低心率和血压,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低血糖以及高反应性气道疾病患者的支气管痉挛。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睡眠障碍、腹泻、四肢发冷及呼吸道症状等,但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一过性的,常发生在用药早期,对症治疗后不会影响继续用药;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支气管痉挛、心动过缓、低血压和低血糖的发生率很低。针对普萘洛尔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可采取一定措施减少其发生,如增加喂养频次,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晚饭不晚于19-20点,餐后立即服药,可减少夜间心率减慢、低血压及梦魇的出现;若患儿出现严重喂养困难或哮喘症状,需及时停药,以避免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
使用方法: 使用时将 2-4层医用纱布修剪至血管瘤大小,将滴眼液滴在修剪后的纱布上,要求完全湿透但不往下滴液,湿敷在血管瘤上;表面用保鲜膜封包,以固定纱布,并防止药液蒸发;每日敷2 ~3次,每次1 h,每0.5 h打开保鲜膜,视纱布干湿情况酌情添加滴眼液,以保证持续药物作用时间。敷完后,去除保鲜膜及纱布,擦干瘤体表面残留液体,局部外涂皮肤屏障修复剂,以显著减少瘤体表面湿疹及萎缩的发生。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女性整形美容科白海亚 常见不良反应处理: 全身不良反应:罕见,既往研究中外用受体阻滞剂未见明显全身不良反应,可能与外用药的全身药物血浆浓度较低、对全身影响较小。如用药过程中出现持续性的低血压、低血糖、慢心率,心电图出现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等,需及时停药。 局部不良反应:相对多见,可能是由于液体制剂引起瘤体皮肤刺激或浸渍,导致皮肤发红、脱屑及出现湿疹。故用药前瘤体表面存在湿疹样表现时,需先外用治疗湿疹的药物,用药过程中也可与治疗湿疹药物同时使用,同时积极外用皮肤屏障修复剂(如表皮生长因子等),可有效减少湿疹的发生。
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血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1∶4。通俗的血管瘤应该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血管瘤多为婴幼儿血管瘤,但应专业检查后再做诊断。
急性乳腺炎是女性哺乳期最常见的乳腺疾病。急性乳腺炎的致病因素有两个, 一是乳汁瘀积, 二是细菌入侵,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汁瘀积是主要原因, 也是最先出现的症状, 故治疗就应首先从消除乳汁淤积开始。有部分学者主张,患急性乳腺炎后, 如情况允许应终止哺乳, 以预防感染扩散, 但这样做不仅影响婴儿的喂养, 而且提供了一个增加乳汁瘀积的机会, 所以不宜将此作为常规措施, 而只是在感染严重或脓肿引流后并发乳瘘时才予考虑。根据我们的治疗经验, 停止哺乳是在乳腺炎形成脓肿需切开引流时开始, 经过换药治疗, 一旦伤口不与乳管相通时为止。伤口基本愈合时继续哺乳, 可以避免其他部位再造成积乳。这样既保证了婴儿的正常哺乳,又对母亲的乳房疾病起到了预防作用。
(1)乳腺癌根治术后两周伤口拆线后,可做:上肢钟摆运动;耸肩旋肩运动;深呼吸运动;双臂上举运动;手指爬墙运动。每日训练3次,同时进行日常生活动作训练,训练时间半年到1年。(2)术后注意抬高患肢,加强患肢活动,特别是手指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患肢进行向心性按摩,可以有效减轻水肿。(3)淋巴水肿较重时,可应用间断性气压袖套或穿弹性压力袖套。(4)避免在患侧的上肢进行静脉穿刺、输液和测量血压。(5)注意避免患肢被抓伤、虫咬、割伤、烫伤。(6)患肢避免重体力劳动,做容易损伤皮肤的家务劳动时要戴手套。(7)患者采用低盐饮食,尽可能减少水、钠潴留,必要时可考虑使用利尿剂。(8)患者可以选择佩戴假体乳房,或可以穿宽松的衣服掩盖畸形。
瘢痕疙瘩一般是指组织受到创伤后,皮肤愈合后形成的高出周围正常皮肤的、超出原损伤部位的持续性生长的肿块,扪之较硬,弹性差,局部痒或痛,一般伴有痒及疼痛,季节变换是较为明显;早期表面呈粉红色或紫红色,质如橡皮,抓挠后可迅速增大。晚期多呈苍白色,质地坚硬。特点表现为持续生长的呈蟹足样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又称“蟹足肿”)。多数病例为单发,少数病例呈多发性。瘢痕疙瘩在损伤后几周或几月内迅速发展,可以持续性连续生长,也可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处于稳定状态。病变内可因残存的毛囊腺体而产生炎性坏死,或因中央部缺血而导致液化性坏死。瘢痕疙瘩一般不发生挛缩,除少数关节部位引起轻度活动受限外,一般不引起功能障碍。
瘢痕是指因各种创伤后所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统称,它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必然的产物。瘢痕常见的并发症比如外形的破坏及功能活动障碍等。目前来说瘢痕或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方法:建议门诊医生评估后确定治疗方案1.非手术治疗(1)压力疗法 用专门的压力套加压,是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适用于瘢痕面积大,不适宜放疗和局部药物治疗者。每日停用时间不超过30分钟。该法对活动性瘢痕疙瘩效果不明显,但可以减少术后放疗和注药剂量。(2)药物疗法 使用长效类固醇制剂,直接注射到瘢痕内,来抑制瘢痕内过量的胶原蛋白,达到退化瘢痕的效果。主要副作用有皮肤萎缩、脱色、毛细血管扩张、坏死、溃疡和类库欣综合征等,大部分是可逆的。其他化学药物如用细胞毒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均有报道,但严重的全身副作用限制了它们的应用。(3)放射疗法 切除瘢痕疙瘩后早期(24小时内)采用电子束或X线照射可以降低瘢痕疙瘩术后复发,提高治愈率。由于放射线的特殊性,可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因此强调用于瘢痕疙瘩的晚期,并在其他方法无效时使用。(4)激光治疗 适用于没有明显功能障碍的扁平瘢痕,天花、水痘、痤疮愈合后遗留的散在大小不等、高低不平的凹陷性瘢痕。使用Nd—Yag或co2激光,使瘢痕组织汽化,以消除瘢痕和瘢痕上的皮肤色素异常。(5)其他 如冷冻、蜡疗、离子透入、超声波等对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治疗作用,疗效报告不一。2.手术治疗(1)超减张精细缝合 是治疗瘢痕中常用的一种日臻完善的手术方法,多应用于面积较小的瘢痕。手术中通过充分降低切口的张力,精细操作,减少二次损伤,减低术后瘢痕增生的程度。(2)皮肤磨削术 是对皮肤表皮层和真皮浅层进行磨削以达到改善皮肤表面不规则部分,使其变得光滑平整及颜色近似为目的的一种手术方法。适应于痤疮、天花、水痘、带状疱疹、湿疹、外伤、烧伤或手术后遗留的表浅瘢痕。(3)局部改形修复术 对具有张力的较小的条索状、蹼状瘢痕可将瘢痕切除,再用其周围正常的皮肤组织形成皮瓣,交叉换位修复瘢痕部位的皮肤缺损,一般常用的有"Z"、"W"改形。(4)游离植皮术 较大的增生性瘢痕手术切除后,再从身体正常部位切取游离皮片移植到瘢痕创面上,修复创面,恢复肌肤功能。但移植的皮肤颜色往往与周围皮肤相差较大,加之术后容易发生挛缩,牵拉周围组织器官变形或引发功能障碍是其缺点。(5)皮瓣转移修术 由于皮瓣含有较多的皮下脂肪组织,除了可以用于修复瘢痕切除后的皮肤缺损外,还具有保护深层组织的作用。目前常用的扩张器技术也属于皮瓣移植,通过在瘢痕周围正常皮肤下面埋置扩张器扩张皮肤来修复瘢痕。
关于先天性痣(CNN)的治疗目前还有争论,一般基于恶变风险、外观影响(主要是颜面部)、瘢痕形成风险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权衡考虑: 出生后前2年内出现的CNN 被称作迟缓型先天性痣,应根据其外观和生长模式进行处理。 非巨痣应每年观察变化情况。如果可疑时,应进行活检,或通过预防性切除去除. 特别是那些因解剖位置难以监控的(如背部或头皮)。 出生时未发现的<1.5cm 的痣应按后天性痣治疗,并根据它们的颜色、生长速度和模式进行处理。 表现不正常的CNN 无论大小都应去除。 巨痣应尽快完全切除。手术技术包括植皮、皮瓣、组织扩张器等。 巨痣病人应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其他方式(如激光或刮除术等)去除先天性痣时复发率较高。
所谓先天性痣必须是出生时即存在的皮损才能称为先天性痣,男性和女性发病率相等,所有种族均会发生,其中新生儿发病率为1%,黑人发病率更高(1.8%),其中先天性巨痣(CNN)(>20cm)发病率约为1∶20000。按照直径大小分为:小痣(<1.5cm)中等痣(1.5~20cm)以及巨痣(>20cm) 先天性痣的恶变风险:目前关于先天性痣的恶变风险还有争议,有许多不同的意见: 一般认为小的CNN 发展为黑色素瘤的终身风险为1%~5%。 中等 CNN 发展为黑色素瘤的终身风险尚不确定。 青春期之前小型和中型痣在极少数情况下会转变为黑色素瘤。 对于巨痣而言,5%~10%可能发展为黑色素瘤,其中 50%出现在3~5岁。 由巨痣发展而来的黑色素瘤预后较差。 可能出现恶变的痣临床表现:1.大小迅速增加2.边缘不规则3.不对称发育4.痣内的颜色不均匀5.周围出现卫星皮损6.皮肤纹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