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卧床休息 对大多数患者有效,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参加腰部负重,扭转、弯腰用力等活动,减少腰部过度旋转,蹲起等活动,减少腰部过度负重。这样可减少腰椎小关节的过度劳损、退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生。 2.减轻体重 减轻体重,尤其是减少腹部脂肪堆积。体重过重增加了腰椎的负担及劳损,特别是腹部脂肪堆积,增加了腰椎在骶骨上向前滑脱的趋势。3. 加强功能锻炼 参考《腰背肌功能锻炼法 》一文。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肩周炎以肩部及臂膀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活动受限如不能穿衣、不能梳头、不能擦屁股、不能提东西等为主症,多因外伤如:拉单杠、甩鞭子、抗树、提抬重物及受凉着风而发病,造成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性反应甚至粘连钙化肌肉萎缩神经麻木无力。需要及时针、灸、理疗配合康复锻炼促进恢复。治疗前需到正规医院检查,以排除诸如:冠心病心绞痛、胆囊炎胆结石、胃炎胃溃疡、肺部肿瘤等可能造成肩部疼痛的疾病。在医院行常见的治疗如:针灸疏通经络、温阳散寒;微波中频脉冲促进炎性物质吸收消散;中成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小针刀松解粘连等。经正规治疗后,疼痛和活动度会有改善,配合如下锻炼,循序渐进,以本人耐受为度,坚持适度训练,能防止复发。1.旋转画圆:两臂平举,手心向上,肘关节弯曲直到双手中指尖按在双肩膀窝处,这时,两侧上半截胳膊保持与地面平行;然后以双肘关节向前画圆圈10-30圈后,稍作休息,然后在以双肘关节向后画圆圈10-30圈。(可根据个人耐受,使双肘关节在胸前时尽量靠拢,使双肩关节在脊柱后正中线时尽量靠拢。)图一2.俯卧蛙泳:面朝下平躺,头脖子及双腿伸直后仰上翘,双手臂向前伸直手并拢至头上,然后从身体两侧向后画弧内收至胸前双手并拢,然后双手从胸下向前伸直至头上,为一个循环,再次重复5-10个循环。(注意:如有心衰及心慌胸闷者,严禁此训练。)图二3.背撑蹲起:双手向后握住支撑物,缓缓下蹲至本人耐受程度后,肩膝手同时用力上撑至膝伸直,为一次,4-8次为一组,可重复1-3组。(可以改变双手间的握距,已达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图三4.托肘内收:右手掌托住左手肘使之抬平,将左肘关节尽力拉向胸前,以左肩关节不疼为准,越贴近胸前越好,在最贴近胸部的位置维持半分钟;同法,以左手掌托住右手肘使之抬平,将右肘关节尽力拉向胸前,以右肩关节不疼为准,越贴近胸前越好,在最贴近胸部的位置维持半分钟。左右各3次。图四5.手指爬墙:对于手臂抬举困难的,可首先练习手指爬墙训练。面对墙站立,受伤侧的手指爬墙达到最高,记录最高点,每天争取够得更高一些。然后转身,受伤侧肢体侧面向墙站立,重复爬墙运动。图五
膝关节是全身最大的关节,承受人体的大部分重量,是最易损伤的关节之一。多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而进行的锻炼,如:跳舞跑步、爬山上楼、太极功夫、骑行等,造成关节的损伤,特别是老年人及绝经后女性内分泌失调,造成关节软骨磨损、滑膜失养、骨质疏松、韧带弹性缺失、半月板撕裂、肌肉萎缩等,更是加重了膝关节退变造成疼痛、肿胀、屈伸不利,、蹲下起不来、起来蹲不下。膝关节一旦出现疼痛,总的原则是及时休息,防止过度走路活动,减少膝关节负重,避免膝关节剧烈扭转,避免寒凉潮湿,以减少进一步磨损、刺激等,必要时可选择使用拐杖或护膝帮助分担双膝负重。同时进行如下锻炼:锻炼时任何一个动作,都要尽力,但不强求,以本人耐受为度,如有心慌、头痛、气喘请不要继续练习。下面开始:1.坐位绷腿:坐位,有靠背,一只腿自然放下,另一只腿伸直,勾脚,与地面平行,用力绷紧大腿(股四头肌),直到大腿前面及膝盖骨(髌骨)上下的肌肉感到发酸甚至打颤,然后放下放松,双腿交替进行,每天至少10次。(见图1)2.平卧抬腿:平躺,面朝上,一支腿自然伸直,另一支腿及脚尖伸直,抬起大于30°(于水平面的夹角),挺住,直到大腿肌肉酸痛或腹部疼痛,缓缓放下放松,双腿交替进行,每天至少10次。(见图2)3.内收外放:坐位,有靠背,双手掌放在两腿之间,双腿向内用力夹紧双手,而双手用力向外推开双腿,持续对抗10秒;再将双手掌心放于双膝外侧,双手向内用力挤压双膝,而双膝用力向外推开双手,持续对抗10秒,每天至少5遍。(见图3)4.双足争力:坐位,有靠背,双足交叉,下面的腿向上抬,同时上面的腿向下压,相互争力,坚持10秒,每天至少5遍。(见图4)5.空蹬自行车:仰卧,面朝上,双腿轮替,空蹬自行车50次,每天至少3遍。(见图5)6.悬腿晃足:坐位,稍高,小腿自然下垂,使足尖不能着地,小腿悬空,分别做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的摇晃摆动5分钟,每天至少3遍。(见图6)以上锻炼结束后可配合穴位按摩,有温通经脉、活血化瘀、强筋壮骨的作用,能促进膝关节及周围组织新陈代谢,缓解疲劳。对于35岁左右,没有明显的膝关节疼痛,但又缺乏运动的人群,在做以上膝关节锻炼时,可加做以下锻炼:【1、静立平衡半蹲:】 身体站直,挺胸抬头,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慢慢下蹲,直到膝关节有酸胀感时停住不动(标准角度是腿后夹角135度,具体角度要根据自己情况来调节),直到双腿酸胀明显颤抖为止,起身后慢走放松。3次为一组,每次间隔1分钟。 【2、静立后靠半蹲:】 身体站直,背部贴近墙面(任何固定物体都可以),挺胸抬头,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慢慢下蹲,背部不可离开墙面,直到膝关节有酸胀感时停住不动(腿后夹角不可低于90度,具体角度要根据自己情况来调节),直到双腿酸胀明显颤抖为止,起身后慢走放松。3次为一组,每次间隔1分钟。 本操起到疏通调节整个膝关节的功能,对于膝关节及周边肌肉韧带的损伤有很好的康复作用。操做时精神集中,动作自然放松,早、中、晚坚持各1组,日久自会看到它的益处。 【3、医生描述的静蹲方法:膝关节损伤后的静蹲练习方法】 患者两腿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比肩膀稍宽,身体保持直立位,不能向前倾,此时双膝开始弯曲下蹲。双膝弯曲角度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肌肉力量不同而不同。如果患者身体情况好,大腿肌力好,下蹲角度可以达到屈膝90度,如果患者身体虚弱,大腿肌力弱,双膝轻度屈膝即可,这时半蹲位置较高,患者较省力,可以以后随着锻炼的进行,大腿肌力的增加,再增加屈膝角度.每一个患者在下蹲时都会有一个疼痛的角度,有些蹲到30度疼,有些蹲到60度或40度疼,练习静蹲时量好避开疼痛角度,如果蹲到30度疼,可以继续向下蹲到60度避开30度的疼痛角度,反之亦然。一次下蹲持续时间每个人差别很大,都是蹲到不能坚持为止。两次下蹲之间休息一分钟,不要休息时间太长。接着练习第二个静蹲,这样周而复始,连续30分钟为当天的一次静蹲练习。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决定练习的次数.每天练习1—3次。 另:疼痛治愈后,适当的增加每次静蹲的时间5-30分钟,有助于锻炼膝盖附近的小肌肉群。几种静蹲姿势图示:A:静蹲的标准姿势。角度比较小(就是蹲得比较高)。 B:角度比较大的静蹲(就是蹲得比较低)。可以看出来,无论蹲得高低都是保持膝关节和脚尖在一条垂线上。 C:单腿静蹲。支撑身体的是需要强化肌力的腿。 D:平衡板上的静蹲。静蹲练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1)控制高度:找到适合自己练习的下蹲角度之后,可以在脚尖处的地面上画条线做个标记。这样下一次练习的时候就能知道蹲到什么样的角度了。如果每次角度不同,一次高一次低的,就没办法掌握练习的量了。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力量提高可以轻松完成五次之后,就把脚向前移动半步,蹲得更低一点,练习的强度就又增加了。 (2)根据需要控制时间:如果希望提高耐力,可以蹲得高一点,屈膝角度小一点,每次蹲到力竭为止。所谓力竭,就是实在没有力气了,蹲不住了。这样练习3-5次每天,每次之间的间隔是1-2分钟。 如果是希望提高绝对力量,增大肌肉的体积。就可以蹲低一些,在90°附近,这样就会很快达到疲劳力竭。找到一个大约只能坚持1-2分钟就力竭的角度,1-2分钟为一次,间隔15-30秒,5-10次连续练习。要注意的是,不要认为蹲得越低强度就也大,屈膝超过100°之后力距就会减小,股四头肌受力反而变小了。
颈椎病多由于长期颈部姿势不良及颈部剧烈运动引发颈椎不稳造成头晕恶心呕吐,经治疗后超过90%患者痊愈,但后期的颈背肌肉的锻练是巩固颈椎病疗效、防止复发的重要手段。通过锻练可增强颈背肌肉的力量,保持颈椎的稳定性,改善颈部血液循环,减少头晕心慌乏力耳鸣失眠纳差等全身症状。一、注意事项1.开始时动作要舒缓轻柔,缓慢渐进,逐步加力,严禁突然用力,更不要快速扭转。2.康复锻炼仅适合于先通过针灸科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进一步恢复的患者。3.未经医生检查指导的骨折、肿瘤、脊髓损伤或疾病急性期等切忌自作主张锻炼。二、锻炼方法:1.上看下看:低头,下颌尽力贴胸。仰头,下颌尽力向前向上直到极限。如此反复,让下颌按弧形轨迹活动。(图一)2.左看右看:头颈向左转至极,限,再向右转至极限,若仰卧时也可抬头离枕左右转颈,并让双耳尽量够及枕头。(图二)3左上看、右上看:深吸气,头向左上方尽量旋转,目视上空,呼气时还原,然后向右。(图三)4.左歪右歪:头颈尽量向左歪,左耳尽力向左肩靠近,然后向右。(图四)5.耸肩:用力将肩、肩押上提,反复耸肩。(图五)6.不许低头:用手顶住额头,用力抵杭低头动作,持续10秒钟。(图六)7.不许抬头:双手交叉置于枕部,用力抵抗抬头动作,坚持10秒钟。(图七)8.摇头晃脑:头部缓慢顺时针与逆时针绕环交替进行。(图八)9.伸颈.‘顶球”:两肩下垂,颈部上提,伸颈拔背做顶球状,持续3一5秒钟。10.捶肩击背:轻握双拳,一手捶肩,一手击背,(左手锤左肩时右手击右背;右手锤右肩时左手击左背)一前一后同时运动,做20一30次。11.颈项按揉:用双手拇指或四指或单手手掌沿颈椎两侧肌肉从上按揉至下。来回多次,以缓解颈项酸麻胀痛症状。12.摩擦肩颈:用手掌来回摩擦肩颈部直至微热为止。颈椎康复锻炼应每日练习3-5次,每次10一15分钟。再次提醒开始时动作要舒缓轻柔,缓慢渐进,逐步加力,严禁突然用力,更不要快速扭转。(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及时联系)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由于长期坐姿不良和不恰当运动及劳动引起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痛麻有80%以上的病人经采用卧床休息及适当锻炼等非手术疗法治疗后即可痊愈,所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锻炼就显的尤为重要。1绝对卧床早期急性期包括大、小便都不要下床,这样可以解除体重、肌力和外来负荷对椎间盘的压力,是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治疗方法。需卧硬板床,可同时配合腰部牵引、热敷、理疗、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急性病人一般于卧床三周后可明显好转。此时即应逐渐开始腰背肌锻炼,并可在腰围(弹性硬)保护下起床活动。但仍需继续于床上加强腰背肌锻炼,逐渐取消腰围。不可长期使用腰围而不加强背肌锻炼,否则将使腰背肌肉萎缩,以后将更无法脱离腰围。2相关治疗2.1骨盆牵引能进一步减轻椎间盘内的压力,疗效较好,特别是对于早期病人。2.2推拿按摩:手法应轻柔,不宜用暴力。2.3药物:使用脱水药、激素类药主要是使受压的神经根水肿消退,减轻炎症反应。也可使用一些对症的止痛药物。3康复锻炼方法开始的功能锻炼程序3.1第一阶段(共3—5天)①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及下肢屈伸运动:防止神经根粘连,初次由抬高30度开始,保持时间以能够耐受后开始逐渐增加,循序渐进至10次/组,2—3组/天。见图1。②踝关节背伸背屈运动:每个动作保持时间以能够耐受后开始至10秒,重复20次/组,3—4组/天。见图2。3.2第二阶段:(主要做腰背肌锻炼)①5点支撑法(5—7天):平卧于硬板床上,用头、双脚、双肘5点支撑,将臀部抬起,臀部尽量抬高。保持时间以能够耐受后开始至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见图3。②3点支撑法(7-9天):平卧于硬板床上,用头、双脚3点支撑,将臀部撑起,臀部尽量抬高。保持时间以能够耐受后开始至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见图4。③4点支撑法:即拱桥支撑法(9—10天)。平卧于硬板床上,用双手、双脚将身体全部撑起,呈拱桥状。保持时间以能够耐受后开始至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见图5。④飞燕点水法(10—15天):病人俯卧位,两上肢置躯干两侧,开始时两上肢后伸、头颈后伸、胸部离开床面,学会上述动作后指导双腿伸直、并拢、向后方抬起。最后将上肢、头颈和下肢动作协调起来,仅腹部着地。次数由少至多、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时间以能够耐受后开始至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注意:严重腰椎骨折属于不稳定型骨折,应适当进行腰背肌锻炼,使骨折获得一定程度的复位,最后用腰围等支具下床活动)。见图6。3.3第三阶段。(30天开始)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腰围,避免活动时造成脊柱扭曲。选择腰围与患者的体型相应,一般上至上肋弓,下至髂嵴下,不宜过紧。在佩带腰围情况下练习下床活动,站立练习法,即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于腰部,挺胸凸腹,使腰背肌收缩。行走时姿势正确,抬头挺胸收腹,坐位时必须端正,不要弯腰。4出院卫生健康教育4.1出院后继续院内所学的锻炼内容,选择性实施,次数时间取决于具体情况,运动量循序渐进,运动中有一定间歇,避免腰部过度劳累。4.2不要连续使用腰围3个月以上,以免造成肌肉废用性萎缩。4.3三到六个月以内避免剧烈活动及提重物,尽可能避免久坐、跑、跳、避免睡软床,从地上搬起重物时应采取屈膝、下蹲的姿势提取,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睡硬板床,腰背肌锻炼半年以上,增强腰部肌肉及脊柱稳定性,以减少慢性腰痛的发作,防止腰部损伤及腰椎间盘突出的复发。4.4加强营养,保持良好心境。4.5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4.6单纯腰椎压缩性骨折,伤后8~12周下床活动,不要弯腰,3个月后练习弯腰,4—6个月后适当参加劳动。
今日跟师,上午大约十点钟接诊了一位10多岁的女学生,由父母背着来的,说孩子自今天早晨起床时,就觉的四肢乏力,到现在都不能动了,刚才在楼下拍了颅脑颈部腰髋CT都没有发现问题,老师见患者面色微黄,纯白,精神不振,双下肢不能遵嘱活动,亦无病理征,老师看了一下时间是上午10点多,问道早上吃放了吗?患者说“没吃”,老师又问“昨天吃油腻的食物了吗?”患者说“吃了很多油炸春芽”老师拿三棱针在患者双侧隐白穴上点刺,放出了些紫黑的血液,待出血转红,说“好了可以活动下双腿了”结果患者双腿真的就能动了,患者及其父母惊喜异常,扶着孩子下床走了两步,然后患者越走越有劲,最后患者说我好了,有劲了。我也觉得很惊奇,忙问老师缘由,老师说“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为脾经所主,最易虚损,见患者食油炸食物,油湿困脾,脾不能主控四肢,才活动不利,点刺脾经起始之隐白穴,放出淤血,经气流转,之后可嘱患者服用参苓白术丸以调养。”老师随后说道“根据不同时间选取穴位来治病和根据经穴所主时间段来推测疾病的病因和病位,属于时间中医学的一部分,可以把针灸做的更细致,可以多学习下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
今日跟师,老师问我“中药治病,有补有泻,那针灸的补泻你怎么看?”我说“《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小针解》对此解释说:‘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这是应随补泻,后世医家又根据医书,结合自己的临床操作总结了好些补泻手法,什么烧山火,透天凉,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但是老师,实际操作起来还真是难以把握。”老师说“你说的对,首先明确一点针刺的补泻,手法是方法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补泻手法而调气,《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不要被纷繁芜杂的补泻手法所迷惑,尽信书不如无书,只要达到了目的,就可以了。”
今日跟师,同老师给患者扎针,但普遍反映我扎的疼,我问老师“我是按书上的基本操作手法进针,也采用了无痛进针的方法,为什么我扎的就比较疼呢?”老师说“理解了书本的进针方法,和实际操作是不一样的,我可以帮你看一下,你拿下针我看,单手持针,动作要慢些,每一个步骤,都慢慢来,包括持针,运动,进针等”我演示了一遍我的进针手法,老师说“问题基本找到了,你持针没错,但在进针的当时,各持针手指力量不平衡,导致针有弯曲,你想想一个针弯着进了皮肤能不痛吗?”在老师指导下,果然再次施针就比较好了,但还是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准,老师说“针灸不光要身体力行,还要体会、意会,比如针刺进去了,这个针在人体里面运行时的感觉是怎样的,虽然很难体会,但只要坚持修炼,也会有所成就。”看来每一个针刺的环节,都有着妙不可言的内涵,需要不断的体会。
今日跟师,来了为患者,老师说“这个病人我来扎吧,患者很特殊,对疼痛特别敏感,小沙你说说,如何针刺才能减少患者的疼痛?”我说“进针快才能减少疼痛”,老师说“也对也不对,主要是不够全面,课本上讲的针刺手法有很多,有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飞针法,弹针法,有用器械辅助进针法等等,实际上这些都可看作无痛进针法,在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另外像尽量避开毛孔、血管等也是为了无痛进针,但最主要的还是‘治神’,标幽赋有云: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目无外观,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首先要让患者心情没有恐惧,体位舒适,施针者则要平心静气。针灸绝不可孟浪。”听了老师一席话,我对针灸有了更深的认识,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来对待这项事业,一切要从患者的舒适度来考虑,才能做出真正的针刺。
今日跟师遇到一个年青女性,每逢冬春季节就咳嗽气喘胸闷,看患者面白体瘦,舌淡脉弱,一派肺虚表现,老师问我“你看该怎么治吧,用药不用说了,你说说针灸怎么针吧。”我说“应该以补肺气为主,兼以补肾,因肺主气,而肾主纳气,使肺气通条,宣降合宜。针刺取肺经肾经以补法操纵。”老师说“还不全面,所谓虚则补其母,当用培土生金之法,从脾经论治,尤其隐白穴需要特别注意。”我很奇怪,问道“培土生金之法我懂,但为什么隐白穴很重要?”老师说“每一个穴位都有特定的意义,其名字的由来往往提示了他的作用,但是如果只知道什么穴治什么病,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主鼻……在地为金,在色为白,隐白穴即为肺金之气所隐之处,且为脾经井穴,井主心下满,故隐白穴是治疗咳喘满闷的要穴。”我听后,细细品味,每一个穴位看来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需要我发掘它们的滋味。